A. 中国目前有哪些知名影视公司
中国目前较知名的影视公司有:中影CFGC、光线传媒、华谊兄弟、博纳影业BONA、上影、万达影业、乐视影业、寰亚、北京文化、英皇电影、安乐EDKO等。
温馨提示:以上解释仅供参考,排名不分先后。
应答时间:2020-12-09,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B. 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2016修正)
第一条为繁荣电影创作生产,维护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的制片者及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中外电影交流,根据《电影管理条例》,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是指依法取得《摄制电影许可证》或《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的境内电影制片者(以下简称中方)与境外电影制片者(以下简称外方)在中国境内外联合摄制、协作摄制、委托摄制电影片。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外电影制片者在中国境内外合作摄制的故事片、美术片、科教片、纪录片、专题片等电影片(含胶片电影、数字电影、电视电影等)。第四条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负责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的管理工作。第五条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包括下列形式:
(一)联合摄制,即由中外双方共同投资(含资金、劳务或实物)、共同摄制、共同分享利益及共同承担风险的摄制形式;
(二)协作摄制,即外方出资,在中国境内拍摄,中方有偿提供设备、器材、场地、劳务等予以协助的摄制形式;
(三)委托摄制,即外方委托中方在中国境内代为摄制的摄制形式。第六条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符合中国宪法、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
(二)尊重中国各民族的风俗、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
(三)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四)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安定;
(五)有利于中外电影交流;
(六)不得损害第三国的利益。第七条国家对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实行许可制度。
境内任何单位或个人未取得《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许可证》或批准文件,不得与境外单位或个人合作摄制电影片。未经批准,境外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中国境内独立摄制电影片。第八条申请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持有《摄制电影许可证》或《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的中方制片单位(含在境内批准注册的中外合资电影制片公司,下同);
(二)中外合作双方均不在因违反《电影管理条例》而停止摄制电影片的处罚期内。第九条申请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应当向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提供下列材料:
(一)中方制片单位的摄制立项申请;
(二)中方制片单位的《摄制电影许可证》(《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及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电影文学剧本(规范汉字)一式三份;
(四)外方的资信证明和合拍影片情况;
(五)中外双方合作意向书或协议书,主要内容应明确:合作各方投资比例、中外主创人员比例、是否参加国内外电影节(展)等;
(六)主创人员简介。第十条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立项申报审批程序:
(一)中方制片单位向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二)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期限受理申请单位提出的书面申请;
(三)决定受理的,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应当在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立项的决定。电影剧本须经专家评审的,应书面告知申请单位,其评审时间应在二十个工作日内完成;
(四)符合联合摄制条件的,发给一次性《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许可证》;符合协作摄制、委托摄制条件的,发给批准文件。不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第十一条取得《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许可证》或批准文件后,中外双方应根据批准立项的内容签订合同。第十二条《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许可证》有效期为两年。第十三条联合摄制中需聘用境外主创人员的,应当报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批准,且外方主要演员比例不得超过主要演员总数的三分之二。第十四条联合摄制的电影片,应当制作普通话语言版本,其字幕须使用规范汉字。根据影片发行的需要,允许以普通话版本为标准,制作相应国家、地区、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版本。第十五条中外合作摄制完成的电影片,经当地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提出初审意见后,报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电影审查委员会审查;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电影制片单位和持有《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的单位申请立项并摄制完成的电影片,直接报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电影审查委员会审查。第十六条联合摄制的电影片,经审查合格,取得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颁发的《电影片公映许可证》后,方可在中国境内外发行公映。
协作摄制、委托摄制的电影片,经审查合格的,可持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的批准文件办理出境手续。
C. 2016年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出哪些显著的特点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6)”,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16年全国省市文化产业的均值达到了73.71,比2015年的73.65略有上升,且从2010年起,年平均增速1.08%。其次,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但中西部增速较高。这表现在,2016年综合指数排名前十的省市中,除四川、江西以外,其余均位于东部地区;增长最快的10个省市中,有8个位于中西部地区。最后,从均衡度来看,2015-2016年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说明文化产业的生产力、影响力、驱动力均衡发展。
一、文化产业关键环节积极创新
1、文化与科技融合成风向标,新兴业态不断拓展
2016年,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日益紧密和深化。根据“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6)”,二级指标科研环境指数得分为70.79,和2015年相比继续提高,科研投入和技术应用都迈上更高台阶。
具体表现如下:首先,VR技术、AR技术、虚拟增强技术、人工智能等在文化之间的交互和融合不断深入。网络、阿里、腾讯、小米、乐视、暴风、爱奇艺、360甚至芒果TV均积极谋划VR布局,为“VR元年”锦上添花。其次,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不断推进,对文化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新兴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文化金融与国家战略、文化经济活动密不可分
2016年,各级政府出台文化金融相关政策,形成导向性影响,也吸引了社会资本对文化金融的关注度。根据“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6)”,二级指标文化资本指数得分为76.74,普遍高于其他同级指数,而且各省市分值差较小,说明全国文化金融在政策引导下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具体表现如下:首先,财政部文化司成立,从文化司的职能涵盖范围看,大文化产业和融合性产业的政府财政视角将越来越明朗;其次,财政部下达44.2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有力地支持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且专项资金实施方式确定为“基金化+重大项目”模式;再次,文化行业首次纳入国家PPP推广战略,促进了文化领域的投融资创新尝试;最后,文化企业上市热潮高涨,截至2016年11月,全国共有1192家文化企业挂牌新三板。总体上,文化金融的发展越来越深入。
3、文化企业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强
2016年,我国文化企业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品牌价值链开发,品牌认知度、影响力和辐射力等因素。
根据“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6)”,二级指标社会影响指数得分为75.91,和2015年相比有所提高,说明文化企业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不仅BAT互联网巨头驰名中外,其他一些优秀文化企业自主品牌也在APEC、G20等重大国际会议中惊艳亮相,在发挥品牌价值的同时,提升了我国文化企业品牌的国际话语权。
4、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
2016年,我国文化消费市场活跃。具体表现如下:首先,文化消费持续增长。根据“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6)”,我国文化消费综合指数持续增长,由2013年的73.7增至2015年的81.5,平均增长率为3.4%。其次,文化消费各环节都在改善和优化中。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意愿、文化消费能力指数、文化消费满意度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文化消费环境指数上升速度最快。
最后,文化消费政策利好进一步扩大。2016年,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第一批共两次先后设立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共45个,有力地拉动了文化消费的增长。
5、IP开发热潮持续
2016年,IP继续呈井喷之势。互联网、影视等各类资本强势进驻IP产业链,使得IP站在了内容时代的潮头之巅。根据“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6)”,二级指标市场环境2016年得分为78.32,比2015年有小幅上涨,说明版权资产运营管理正在不断完善。
首先,IP跨界成热点。原创文学、游戏、影视、卡通形象等优质IP广受关注,尤其是影游跨界IP,凭借“怀旧”“情怀”等情感体验,与消费者保持了良好互动,创意营销吸引了粉丝共鸣,逐渐成为资本新宠。其次,IP开发也受到专门法律法规的保护。2016年4月,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制定并发布了《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指导意见》,为文化企业版权资产运营管理提供支持,促进了版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这一全价值链条的逐渐完善。
二、文化产业重点行业百花齐放
1、电影产业发展回归理性
中国电影产业在经历了2015年同比增长48.7%的爆发式阶段后,于2016年进入平缓增长的“新常态”。
首先,电影仍然是最受欢迎的文化产品。根据“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6)”,电影在受欢迎的文化产品中排名第一。其次,电影票房进入理性增长期。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增幅收窄,国内票房市场规模稳定在了450亿人民币左右,同比增幅只有2.1%。最后,法制环境进一步优化。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电影产业促进法。这一里程碑式法律的出台,使电影市场有法可依,逐渐规范。
2、数字创意产业迎来重大政策利好
2016年,国家加大对数字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数字创意产业首次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获得重大利好政策,将进入高速发展期。
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15%。数字创意产业,成为要重点培育的5个产值规模达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产业之一。
3、音乐产业IP至上,互联网平台争霸不断
2016年,中国音乐产业更进一步地迈向成熟,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巨大。
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亮点:首先,在线音乐并购整合,格局大变。2016年7月15日,QQ音乐与海洋音乐合并,成立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充分发挥版权集成优势,占有绝对的市场份额。这样一来,腾讯音乐娱乐集团、网易云音乐、阿里音乐构成了在线音乐的“新三国”格局,竞合博弈,谋求共赢。其次,“音乐+消费”“音乐+影视”“音乐+直播”“音乐+电商”等创新模式不断涌现,为音乐市场注入新鲜活力。
4、游戏、电竞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2016年,我国网络游戏产业整体呈现快速、稳定的良好发展态势。一是产业链日益完善,产业环境逐渐成熟;二是在游戏品种、数量、题材类型、市场规模和从业人员数量等方面,都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三是本土原创网络游戏开始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四是游戏直播、影游融合成为游戏行业发展新模式。
根据“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6)”,游戏行业的受欢迎程度相比2015年,提高了10%左右。2016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1655.7亿元,同比增长17.7%。其中,电子竞技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504.6亿元,占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的30.5%。
5、国产动漫发展迅速,二次元潜力无限
2016年,国产动漫发展迅速,不仅出现了《十冷》《大圣归来》等优秀动漫作品,而且催生了规模持续扩大的二次元经济。
首先,原创动漫公司与互联网巨头合作,原创和资本的完美组合,推动了国产动漫迅速发展。A站、B站分别划归阿里、腾讯旗下,奥飞动漫9亿全资收购“有妖气”,光线传媒成立彩条屋。其次,不断增长的用户规模成为二次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中年轻用户是主力。
6、文化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特色小镇成为新亮点
2016年,我国旅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除主题公园、旅游演出、文化艺术园区等旅游新业态之外,特色小镇独具竞争优势。根据“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6)”,与2015年相比,2016年文化旅游的消费人数增幅较大,在十大文化产品/服务的消费支出水平方面,文化旅游位居第一。
随着“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这一国家目标的提出,文化旅游市场又将迎来新的繁荣期。在首次入选的127个小镇中,有100个与文旅产业有关,占比78.74%。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特色小镇,基本都与文旅产业开发有关。特色小镇嫁接特色旅游,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7、网络直播成为大潮流
2016年,堪称网络直播元年。一方面,网络直播行业呈现井喷状态。国内提供互联网直播平台服务的企业超过300家,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25亿,市场营收达到2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0%。
另一方面,网络直播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违规现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文化部先后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加以严肃整顿、积极引导,网络直播有望走上追求优质内容的专业化发展之路。
概而言之,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链结构不断优化,附加值显著提高。产业链前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IP跨界成为内容原创动力;产业链中端受VR、“互联网+”等技术革命推动,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大幅度提升;产业链末端文化企业发力品牌建设,文化消费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此外,人才、资金、版权等文化产业要素市场不断完善,为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如是,关键环节积极创新,重点行业百花齐放,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逐渐有了新动能、新成就、新机遇~
D. 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的差距大,还是中国与美国
电影差距大,原因如下:
1、现在世界GDP大约为70万亿美元,美国是18万亿,中国是12万亿。美国占比例为25%。
2、电影,2016年,全球电影票房累计386亿美元,好莱坞占比80%。
所以,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的差距大。
E. 现在中国电影市场为什么反超日本电影市场成为第二
分析如下:
1、2016年世界票房,美国111亿,中国66亿,日本20亿,印度19亿。基本符合了世界经济与人口比例。
2、2016年世界观影人次为:
中国13.7亿,美国13.2亿,日本1.8亿,印度22亿。
这说明,中国印度日本每年每人大约看一次电影(美国是4次)。这说明日本作为一个发达国家,看电影次数远远低于美国的人均4次(日美人均GDP差不多),说明日本人不喜欢看电影。
3、中国经济总量是日本的近3倍。票房是日本3倍,基本符合经济规律。
所以,中国超越日本的原因——日本不喜欢看电影——日本经济总量和人口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