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黄渤演的《冰之下》17年就已经参加过多个电影节,为什么19年初才上映
电影《冰之下》于2015年10月就正式开机,至今未上映,引起种种猜疑,有的只是一个含糊的“2018年底或2019年初”上映的说法。
其实这部影片在2017年上海电影节就曾公映过,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虽然很多人对《冰之下》存疑,但男主角黄渤的表演却受到好评。
电影讲的是一个小人物的沉沦,用导演的话说就是,一个人想要变成好人是非常难的,即使有一束光照亮灵魂,但也转瞬即逝。
《冰之下》是蔡尚君继《人山人海》后,作为导演阔别6年的又一新作,也是黄渤当年荣登“几十亿帝”后急流勇退、休假一年后参演的第一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俄边境,关于爱情、犯罪、欲望挣扎以及自我救赎的故事。
公映之后引起了比较大的争论,有的观众说非常值得一看,也有观众说剧情太意识流,云里雾里看不懂要表达什么。自此之后,《冰之下》似乎彻底沉寂,
其实经常关注电影圈的观众可能会注意到,有一些电影,虽然很早就拍摄完了,也在国内国际拿下很多知名奖项,却迟迟没能公映,这其中有很多原因。
有的是因为审查制度原因、有的是因为投资方原因、还有就是发行原因。
审查制度原因不必多说,投资方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作为投资人,投拍一部片子,目的最终是为了盈利,只有选择天时地利人和的时候公映,获取最大商业利益,是每个投资商都想的事情。而在这些方面,宣传投资又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很多电影因为宣传不够,导致票房无法达到预期,所以很多投资商为了能够有足够的宣传空间,可以延期电影上映,也为了能让自己能够筹措更多的宣传经费。
最后的发行原因,就是作为投资方的发行部门,亦或者投资商找的发行公司,他们在和影院沟通拍片出现问题。
排片量是影片盈利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一个影院每天给你的片子排几十场,和每天给你只排几场,会直接影响到票房收入。或许很多人天真的以为,影院是要收取电影票一半的金额,为什么不给好的片子多排片呢,这就涉及到公司与公司之间的恩怨纠葛了。
有心的读者可能记得,当年某达就是拒绝某兄弟的片子,自己影院只给很少的排片量,导致裤子口诛笔伐,句句带刺的狗屎长微博也掀起了很大的舆论风波。
好片子永远不缺乏观众的支持,不管投资方出于什么原因迟迟未让影片上映,都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另:不要相信约谈什么的,神仙打架戏子遭殃而已 ,他们的重量还不足以左右什么,演员和戏子是有很大区别的。
炒得沸沸扬扬的17个约谈人中有没有他,暂时还无法确定,如果有他,后面的事就很难说,也许就是冰火两重天。
崔永元曝光的585个人中,黄渤就位列其中,他很难独善其身,很多偶然的因素让人无法预料。
现在别谈几时上映的事,《大轰炸》确定了日期,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看见了吧!
影响电影上映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审查风险,比如商业因素,也有可能是一部烂片。
这部片子才才耽搁两年。
《无问东西》因为资金的问题辗转多家影视公司,6年没有上映。
明天要上映的《狗十三》,也是五年前拍的片子了。
而那些拍完没有上映的烂片会更多。
娱乐 圈关系处理不当.
应该是制片和公司商量的决定,留来年后播,那时候是一个空挡期。
19上映也不一定的
求考核通过谢谢
❷ 上影节片单“开机率排行榜”:受限韩令冲击,超过20个项目被“消失”
上海电影节的“片单大战”今年热闹非凡。乐视影业和万达相继发布新片单,乐视影业交出12部新片,包括张艺谋的《影》、郭敬明的《爵迹2》及李仁港的《刺局》等。万达则发布36部项目片单,其中9部为电视剧,27部电影。然而,小娱发现,电影项目中9部是去年发布的“冷饭”,明年是否会开机尚不可知。
片单发布数量的增多,让人不禁疑惑其可靠性。据统计,去年上海电影节期间宣布的超过200部片子,完片率仅40%左右。更重要的是,限韩令的冲击使得超过20个项目的片单遭遇“难产”。去年的科幻电影、成人向动画电影、新公司崛起等趋势,在今年的片单中似乎已成泡影。
值得注意的是,乐视影业在母公司乐视控股面临财务危机的背景下,仍被视为较为靠谱的公司。2016年投资的11部电影票房均过亿,《长城》《盗墓笔记》过10亿,项目完成率高达94%。小娱将整理去年上影节片单完成率的top10,及倒数榜单,为观众揭示哪类项目最可靠,哪类项目最易成为“P”。
去年上影节公布了一系列中韩合拍片,但因两国间的萨德争端,这些项目最终被扼杀。被限韩令影响的公司中,CJ E&M发布15个项目首当其冲,已完成拍摄的中韩合拍片《平安岛》《花样厨神》无法上映,《功夫机器人》、中国版《老手》《长寿商会》等项目也无下文。万达发布的《斗破苍穹》电影版因启用韩国导演姜帝圭,开发似乎也迟迟未有进展。向上影业的《幽灵飞车》主演是涉吸毒丑闻的Bigbang成员T.O.P崔胜铉,该项目恐怕难以推出。
好莱坞发布片单通常提前一年就宣布明确定档,但在中国,很多项目往往连剧本都没开发,就敢塞进片单。中外合拍、大IP大玄幻、顶级制作,到最后发现还是一次性只公布3、4部片子较为靠谱,也符合开发节奏。一次公布10部以上的,没有三五年根本做不出来。
而且,片单发布规则存在漏洞,不管是不是主投主控,哪怕是协助发行也要算在自家片单里。因此,我们会看到一个项目成为4、5家公司的片单重点,这导致了国产电影完片率大幅下降。去年上影节公布的十余部科幻大片、20多部魔幻大片,目前来看,离电影“重工业化”进程仍然遥远。
科幻电影中,只有《明日战记》(矛盾战争)和《机器之血》即将上映,多家参与的《三体》迟迟无法出炉,同样改编自刘慈欣作品的《超新星纪元》系列也没了动静。而上届电影节讨论的“新公司+新片单+新导演”,是否能改变中国电影未来,今年看来新成立一两年的公司居多,可见电影投资制作这条路,新人总要交学费。而走得稳的往往是前高管们的创业公司。
华谊、光线等公司未在上影节发布片单,而是年初公布。华谊H计划第五季片单中,2016年的8部全部完成,2017年的15部中则有《律师与杀手》《天灵灵》《小爷》等40%的项目尚未开机。光线影业2016-2017年的16个项目中有一半尚未开机,公司可能并不擅长开发金庸经典项目。华策影业去年上影节后公布“梦+1”计划,29个项目中17个尚未开机,完成率42%。腾讯影业去年9月发布21个项目,完成率仅30%,部分项目成了“PPT”。
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对电影从业者的浮躁心态表示不满,认为如果一部片单都不发布,不会影响业务推进。而阿里影业CEO俞永福承认去年上影节的片单,“部分项目成了PPT”,因此今年阿里影业没有搞“××之夜”。不过,今年发布片单的公司较少,数量谨慎地控制在个位数,更多公司选择开单个项目的开机或定档发布会。
电影产业的发展需要厚积才能薄发。愿电影从业者能够放平心态,给观众奉上实实在在的好片,而不是仅仅画大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