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黑色电影的电影详解
黑色电影(Film noir,noir在法语是黑色的意思)即好莱坞侦探片,特别是强调善恶划分不明确的道德观与来自於性的动机的题材。好莱坞经典黑色电影时期被广泛认为从1940年代至1950年代末。这个时期的黑色电影带有压抑黑白片的视觉风格,源自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同时很多典型的情节以及对经典黑色电影普遍看法来自于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犯罪小说。Film noir这个词来自法语,1946年第一次被法国评论家Nino Frank使用,但当时大部分美国电影业界人士并不了解这个概念。影史学家和评论界在事后才定义黑色电影;很多后来被认为是拍摄黑色电影的电影人声称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在制作一个新类型的影片。 最早经典黑色电影的五点定义包括梦幻般的,奇怪的,性欲的,爱恨或善恶交织发生予盾的,以及残酷的,但是这种定义又被认为太简化了,不能定义黑色电影。
城市背景、黑夜、低光源照明、阴影、尤其是经由百叶窗或是缓慢的电扇投射所造成的阴影、下雨、私家侦探、俱有致命吸引力的(美丽又危险)女主角、烟雾弥漫、摄影机的位置较低,男主角的独白等等皆是古典黑色电影的特征,这些手法产生一种虚无、悲观、与颓废的气氛。
黑色电影中有许多电影类型,如黑帮电影,警察电影,社会问题电影等,并且运用许多传统与非传统的视觉效果。有许多影评人认为黑色电影本身是一种电影类型,也有许多人认为根本没这回事。黑色电影常常是发生在都市里的,但是有时黑色电影以小城、市郊、荒野、甚至公路为背景,就好像西部片不一定发生在西部一样。同样的,传统上黑色电影以私家侦探为男主角,配上俱有致命吸引力(美丽又危险)的女主角,但大部分的黑色电影并没有这两个角色,所以黑色电影又不像黑道电影那样可以用角色来定义。
黑色电影也不像有怪物或是灵异事件的恐怖片、时光飞进或倒流的科幻片、或是唱歌跳舞的歌舞片容易定义。 黑色电影比较像是已经被广泛接受成为电影类型 的脱线喜剧(Screwball Comedy),其定义只是一种概括的特质,但有一些组成的要素。这类型的电影中一定可以发现一些要素,但往往不是全部的要素都会出现在同一部电影中。
但是比起脱线喜剧,黑色电影有更广泛的题材与内容,因而更难定义。有一些电影学者,比如汤马仕‧夏兹(Thomas Schatz),将黑色电影看作是一种风格,而不当作是一种类型。另一位黑色电影主题著作最多的亚连‧施尔佛(Alain Silver)虽然认为黑色电影像一般电影类型一样,有一定的视觉效果与主题密码,但他仍将黑色电影当作一种循环与现象。其他的影评家把黑色电影当作“情绪”,“运动”或“序列”,或将某一些电影归入一个“时期”,至今尚无共同的定论。 黑色电影不只受到早期电影的影响,也受到巴罗克艺术与风格主义中一些具有黑白对比与「低光照明」的画风(如 chiaroscuro与 tenebrism)的画作的影响。在电影艺术中,黑色电影源自1910年代与1920年代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黑色电影受到犯罪小说与推理小说文学的影响。早期达许·汉密特和詹姆士·肯恩的小说作品以及《黑面具》杂志领导这个潮流。1929年的《红色收获》(Red Harvest)推理小说是汉密特的第一部小说作品。黑色电影中1941年《枭巢喋血战》与1942年《玻璃钥匙》皆是是汉密特的作品。《双重保险》、《邮差总按两次铃》则是改编自肯恩的小说。雷蒙·钱德勒以小说《大眠》快速成名,并成为最有名的冷硬派推理小说作家。他不但小说作品〈如《大眠》〉被改编为黑色电影,他也成为黑色电影〈如《双重保险》〉的编剧。汉密特与钱德勒两人皆以私家侦探为重心,肯恩则偏重探讨不是那麼有英雄气概的主人翁的心理,肯恩的这种风格被称为黑色小说。 1、起源(1941-1945)大家通常认为从JOHN HUSTON的影片《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1941)开始
2、黄金时期(1946-1951)也有人认为是(1946-1956)
3、衰落时期(1951-1958) 下列仅为最有名的黑色电影。
经典黑色电影(1940年至1959年)
美国 《枭巢喋血战》、《双重保险》、《玻璃钥匙》、《邮差总按两次铃》、《北非谍影》、《煤气灯下》、《日落大道》、《尼加拉》、《迷魂记》、《死吻》等。
其他 日本黑泽明的《野良犬(走失的狗)》 等。
经典西部武打黑色电影
《日正当中》
后经典黑色电影
美国 《紧急追捕令》、《霹雳神探》、《唐人街(电影)》、《计程车司机》、《美国舞男》、《蛮牛》、《流氓警察(Internal Affairs)》、《邮差总按两次铃》、《铁面特警队》、《第六感追缉令》、《黑色追缉令》、《冷血悍将 (电影)》、《七宗罪(电影)》、《刺激惊爆点(The Usual Suspects)》、《斗阵俱乐部》、《吻两下打两枪》等
其他 《天国与地狱》、《旺角卡门》、《堕落天使》、《扁担·姑娘》、《寻枪》、《无间道》、《盲井》、《色,戒》 等
后经典西部武打黑色电影
《杀无赦》
后经典心理黑色电影
《斗阵俱乐部》、《记忆拼图》
后经典科幻黑色电影
《魔鬼终结者》、《妙想天开》、《银翼杀手》、《骇客任务》、《少数派报告》、《未来总动员》
后经典混合黑色电影
《蝙蝠侠(1989 电影)》《蝙蝠侠归来》《蝙蝠侠:开战时刻》《V字仇杀队》
后经典黑色电影风味电视影集
《法网恢恢》、《迈阿密风云》、《警察故事(电视剧)》、《黑道家族》、《六尺风云》、《盾牌 (电视剧)》、《星际大争霸2005》
黑色电影回顾
黑色电影回顾 : 诡谲六十年
「黑色电影」(film noir) 这个名词作为电影类型的起源,最早出现于1946年坎城影展,敏锐的法国影评人看到一个新类型的冒现,并以心目中这个新类型的特色来命名。此后「黑色电影」 这个术语十分通行,被评论界广泛采用。本文即是「黑色电影」六十周年的回顾。
「黑色电影」,主要指两方面,其一是电影题材大多来自社会黑暗面;其二是电影的整体观点较为灰暗,主角对人生悲观。但最关键还是电影的形式,内容与形式要互相结合、而且都「黑色」,才可归类为黑色电影,并非纯由主题界定。黑色电影在形式方面的特点是摄影与灯光皆有鲜明的光暗对比,往往利用阴影切割画面或演员的部份脸孔,也用光暗反差扭曲视觉效果,制造特殊,明显受到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这些拍摄形式上的特点,再配合反映社会和道德黑暗面的主题,即所谓「黑色电影」。此外,黑色电影的置景和场地都经常是室内景和夜景,更为加强阴暗的效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沦陷,造成好莱坞电影有六、七年没有在法国上映。直到战后1946年,法国人才再次看到美国好莱坞电影。当时美国送了四套片往‘坎’城影展参展,法国影评人Nino Frank发表文章,认为美国影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新的电影类型──「黑色电影」;这类电影有很多下雨、烟雾、阴影的场面,灯光灰暗,因而称之为黑色电影,主要是指其阴暗的整体视觉效果。另一位法国影评人 Pierre Chertier随之也撰文点明美国电影新片种「黑色电影」的出现。这两篇文章同样用了「黑色电影」(film noir)这个名词,于是四套电影的共同印象便被固定下来。
这四部电影分别是:「马尔他的鹰」(The Maltese Falcon)1941,导演约翰休士顿(John Huston)。「爱人.谋杀」(Murder, My Sweet)1944,导演艾德华狄耶屈克(Edward D my try k)。「双重保险」(Double Indemnity)1944,导演比利怀德(Billy Wilder)。「绿窗艳影」(The Woman in the Window)1944,导演佛列兹朗(Fritz Lang)。
上述四部电影皆以夜景、内景为主,摄影灯光幽暗,电影所表现的人性及社会建制都阴沉腐败,无论视觉效果或内容均灰暗深沉。当时好莱坞侦探片的主角大体有三类:警探、私家侦探及保险调查员。
黑色电影中的侦探形象也类似西部片的个人英雄,可视为继承自西部片的新变奏。都市是文明地,经过长时期都市化的洗礼,黑色电影中的侦探不用再为「开拓蛮荒」而战,大多只为个人生活而与罪恶对抗;明知道不能力挽狂澜,惟有勉力保持个人生存及个人荣誉,有浓重的挫折感和颓丧感。这些侦探往往表现出世故的消极,弥漫一股悲观情绪,不无单枪匹马的孤独感。
先驱
黑色电影的先驱,是内容环绕美国帮派、三十年代初期的黑帮片(gangsters)。美国清教徒建国之初期立法禁酒,可是人们嗜酒如昔,生活中无酒不行。于是,地下经营酿酒、卖酒等非法生意应运而生,黑帮因厚利而经常策划贩卖私酒等有组织的严重罪行。黑帮片主要有两套代表作,一是「全民公敌」(Public Enemy)1931,由威廉·惠曼(William Wellman)导演,其二是「疤冷面煞星」(Scarface)1932,由霍华德·霍克斯(Howard Hawks)导演。
「Public Enemy」是黑帮片的经典和原型,主题接近美国自然主义小说,认为社会条件与人性有直接、有机的联系,电影把罪犯犯罪心理动机的形成,与当时社会的贫穷状况直接挂钩,电影间接地谴责美国社会的不公义。「疤冷面煞星」的题材颇为特别,主角黑帮头子专营私酒生意,电影把私酒与罪恶结合,而且刻意把背景置于美国三十年代经济大衰退时期。那时全美人民都几乎都挣扎于贫穷与饥饿边缘,游民与乞丐大量涌现。电影背靠真实的历史时代,再利用外景或类似纪录片的内景营造实感。「疤冷面煞星」的结局并没有把主角黑帮头子绳之于法,因而最初未能通过电影审查,不能上映。扰攘两年,电影公司修改了影片结局,把黑帮头子吊死,并在片头片尾加上谴责罪恶的内容才获批上映。现今的复修本则恢复原貌,可以清楚看到导演的原意。影评人Manny Farber早在三十年代已注意到这些电影,但当时只能看到修改后的版本,与现今的复修版并不相同;从这个例子可见,导演的原意很重要。
原意与电影文本(text)、文本实体(artifact)的关系十分密切,以往好莱坞片厂制时期,导演都没有最后剪接权(final cut),有时电影的最后面貌可能与导演的艺术本意相去甚远。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因为电影既是艺术,也是工业和商业产品,必须顾及观众和上映情况,不免多方妥协。(PS:想起《B社会》鸟~~~~~~~~~~~~~)
「全民公敌」与「疤冷面煞星」的题材都集中反映社会的黑暗面,可视为黑色电影的先驱。黑色电影处理罪恶问题的方式不同于黑帮片,黑帮片内的犯罪份子都显得「形势比人强」,黑帮不但有组织有规模,而且所干犯的都是大型犯罪活动。黑色电影内的罪行则只属小规模,多是侦探调查的小型案件,电影会在抽丝剥茧的侦查过程中触及罪恶及人性的堕落。黑帮片及黑色电影虽然都以罪案为题材,但处理手法及态度上有分别,令黑色电影的故事往往最终都能突破电影审查处的禁忌及一般观众的预期。
硬汉派侦探推理小说的影响
硬汉派侦探推理小说(hard-boiled detective fiction)在美国的兴起,既扭转了整个英国侦探小说的传统,也对黑色电影造成重大影响。以往侦探小说的主角,从爱伦坡开始,多出身优越,不通世务,凭一己好奇而查案,靠线索推理,并不需要深入社会搜索材料,也不依靠查案赚取生活费。其继承者有柯南.道尔的 「福尔摩斯」系列,主角福尔摩斯出身英国上流社会。而较通俗的有‘毕格斯’(Earl Derry Bingers)的‘陈查理’探案,他也总是衣著光鲜、梳装扮整齐。另一作家克丽丝蒂(Agatha Christie)笔下的侦探也大多出身上流社会,小说结构类近拼图游戏,在追寻过程中一直卖关子,制造悬疑吸引读者,直到最后才发现真凶。
到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硬汉派侦探小说在美国兴起,彻底扭转了英国侦探小说的传统。代表作家是戴许·汉密特(Dash ell Hammett)和雷蒙·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他们的小说多以大都会为背景,以洛杉矶等大都会中的罪恶为题材,并非单纯追查凶手的悬疑游戏,人物多属被践踏的低下阶层,不同于以往英国侦探小说以上流社会为背景。硬汉派侦探小说的主角表面上大多性格冷酷,内心充满挫折,沉郁颓丧。他们对案件保持抽离,因看透世情而显得犬儒、世故、无奈,总是过度抽烟,衣著绝不光鲜,办公室一团糟。这些侦探某程度上近似地带点存在主义色彩的英雄,他们洞悉建制中的罪恶,知道个人能力微渺茫有限,也无法改变或推翻整个建制。主角的人生观相当悲观消极,惟有依然良知未泯灭。不过,这类消极中仍带良知的侦探,到最后总又再次发现人性的黑暗面,令他更受冲击;然而为了生活,又不得不继续侦探生涯。汉密特与钱德勒的作品把过往英国拼图游戏式的侦探小说,转化为描写都市黑暗面的黑幕小说。
三十年代西方文坛推崇现代主义的内心化写法,渐渐排除外在现实环境。‘汉密特’写「马尔他的鹰」(1930),钱德勒写「夜长梦多」(The Big Sleep)1939,却继承了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传统,以大都会为背景,触及社会问题。汉密特一直坚持左翼自由立场,批判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因此曾经在五十年代初被极右派批判,甚至无法工作。汉密特三十年代的小说虽无强烈的左翼色彩,但取材多是社会黑暗面,主角大多愤世嫉俗但又无能为力,其实反映了作者个人的立场。
汉密特和钱德勒三十年代的作品几乎全在三、四十年代拍成电影。如汉密特的「玻璃钥匙」(The Glass Key)1931、「瘦男」(Thin Man)1932,钱德勒的「爱人.谋杀」(1940)、「湖中女子」(Lady in the Lake)1943、「永远再见」(The Long Goodbye)1953。文首提及的1946年坎城影展的四套美国电影,三套即改编自硬汉派侦探小说。钱德勒在「Farewell, My Lovely」(电影名Murder, My Sweet)中塑造了美国二十世纪著名私家侦探Marlowe(菲力普·马罗)的形象。汉密特在 「马尔他的鹰」则塑造了私家侦探Sam Spade(山姆·史贝德);「Spade」是「铲」的意思,表示私家侦探要「铲」(挖掘)秘密。「双重保险」的原著作者凯恩(James M. Cain)也是硬汉派侦探小说作家,编剧是钱德勒。凯恩最著名的作品是「邮差总按两次铃」1946,曾被三度改编成电影。可见当时有不少黑色电影改编自硬汉侦探小说,两者关系密切。
意外出现
黑色电影在四十年代兴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是片厂制的文化物质生产基础(cultural-material base of studio system)。当时主要是大片厂以流水线生产方式拍摄黑色电影,片厂必须不断生产电影来维持经营,有时需要制作一些规模较小、时间较短的二线电影填塞生产线的空隙。当时好莱坞由八大片厂垄断,所有电影工作者都必须与片厂签约,片厂之间可以互相交换演员或制作人员。片厂除了垄断电影生产,更垄断了全美电影发行,也经营电影院线播映自己制作的电影。直至美国联邦government以「反垄断法」要求好莱坞把生产和发行脱钩,大片厂的垄断局面才告打破,终于形成旧好莱坞片厂制在七十年代初全面没落。在片厂制尚未没落之前,无人能脱离片厂制的「天罗地网」。
电影院只播放自己片厂制作的电影实行起来有难度,而且一家影院只播放一套电影似乎并不足够,于是便配映一套较短的剧情片。当时称为 「一晚两场」 或 「一晚两套」(double feature or double bill),其中一套便属于二线电影(second feature)。片厂老板、监制、制片,甚至观众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正片」,令二线片的导演或编剧享有更大的空间。由于干预较少,有时二线片更能表现导演的个人风格、编剧的个人观点、甚至奇特的摄影艺术。它们大多成本便宜、内景为主、演员不多。
二线侦探推理片便全部在片厂完成。「杀人凶手」(The Killers)的导演罗勃·席欧麦(Robert Stomach)曾导演大量二线电影,但这并不表示所有黑色电影都是二线片,有些也属于片厂的重点制作。以侦探小说为例,虽一向被视为流行通俗作品,难登大雅之堂,但片厂也购买一些侦探小说的版权改编成电影,当时汉密特与钱德勒的小说风行美国,片商认为流行作品能吸引观众。假如这些侦探小说落在优秀的导演手上,往往拍出黑色电影的特质,甚至渗入个人观点和视野。霍克斯导演的「夜长梦多」便是一例,此片改编自钱德勒的原著,由 William Faulkner 编剧,亨佛利·鲍嘉(Humphrey Bogart) 饰演私家侦探Marlowe,他曾饰演「马尔他的鹰」中的主角Sam Spade,也是私家侦探。其后人们更是往往把汉密特与钱德勒小说中的私家侦探与亨佛利.鲍嘉套模,他的演出方式与造型几乎成为黑色电影中侦探的基本范式。
到五十年代,电视兴起。电视属免费娱乐,电影界面临重大威胁,电影不再是唯一选择。五十年代的电视未能播映电影,但能够现场直播话剧或综艺节目,于是观众情愿留在家中看电视,令电影观众流失。仍然进场的,也只花时间看「正片」 而不看二线片。随着上述历史环境的迁变,电影经营者不再播放二线片,令二线电影渐趋式微。
电视兴起以后,电影业者曾以「大银幕」(big screen)力挽狂澜,五十年代便出现了构图相当奇特的新艺综合体弧形阔银幕。此外,又以大场面(spectacle)作号召,二十世纪福斯公司甚至因为拍摄「埃及豔后」(Cleopatra)投资过‘钜’而破产。大银幕大场面只能收一时之效,片厂难以恒常以此招徕。而黑色电影夜场内景多,人物少,以查案为主,银幕所能展示的非常有限,加上又以黑白拍摄,没有彩色吸引力,并不适合彩色「大银幕」潮流。黑色电影无法配合当时的文化消费模式,于五十年代后期式微,最终以奥森.威尔斯(Orson Welles)导演的「历劫佳人」(Touch of Evil)1958,标志一个类型的结束。
黑色电影与城市罪恶
美国早期是丛林资本主义制度,在弱肉强食的经济模式下,对劳动力极度剥削,没有任何社会福利可言。在完全放任的资本主义制度下,三十年代经济大衰退,流民在都市大量涌现,失业人口暴涨,几乎达到社会人口的一半。当时整体社会结构几近崩溃,似乎每人都参与了贪污贿赂,城市弥漫著动荡不安的气氛,充满焦虑感。总统罗斯福上台后厉行新政,以government干预来挽救资本主义危机。新上台的government制造就业机会之余,又废除禁酒法律,一方面打击私酒犯罪活动,另一方面又令government有贩酒税可抽。黑帮组织贩卖私酒的犯罪率虽然因而降低,但犯罪组织向其他方面渗透,大都会的犯罪率依然高企,成为罪恶渊薮。大都市人口集中,而且是不同的族群的聚居地,杂处爱尔兰、意大利、东欧、德国、北欧等地的移民。以「杀人凶手」为例,戏中主角来自北欧,police是意大利人,遗产继承人则是欧洲移民;可见城市是不同的族群、阶级、宗教信仰的混处地。
都市既是罪恶的集中点,同时也表现了美国大熔炉的特性。都市是大量、而且重要的生产活动的集中地;不少失业人口涌入都市;government也以大都市作为权力的核心。因此,都市最适宜作为侦探小说的背景,探讨官商勾结、社会腐败、利益交换,以及不同阶层的复杂性。
与西部电影的渊源
西部拓荒开辟了新天地、新边疆。其后开拓完毕,都市便俨然成为另一个新边疆(urban landscape as the new frontier)。私家侦探把法律带到这些「新边疆」,就如西部片中白人与原住民对抗,被视为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私家侦探彷佛代表文明的一面,成为文明与野蛮的中介者,在城市这个「蛮荒」中,与「野蛮」的罪犯对抗。
黑色电影和西部片都出现个人英雄,西部片「原野奇侠」(Shane)1952,主角亚兰.拉德(Alan Ladd)饰演单枪匹马的英雄,「双虎屠龙」(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1962,及「日落狂沙/搜索者」(The Searchers)1956,约翰.韦恩也饰演孤独英雄,这些英雄最后都被家庭和社群排拒。
新派黑色电影
随着历史文化环境的转变,黑色电影在1958年终于暂时告一段落。六十年代学运、民运、平权、反越战、嬉皮士运动风起云涌,对美国建制造成极大冲击,七十年代初更爆发水门案,民众发觉government并不可靠,对government怀疑及幻灭,形成黑色电影的复兴。黑色电影本来就具有强烈的怀疑精神,主角侦探往往世故地洞悉世情,于是有导演想以彩色拍摄黑色电影。这类电影可称为「新黑色电影」(neo-noir),使用彩色拍摄,却不求亮丽,画面灯光昏暗,以内景夜景为主,导演大多是外国人,如波兰导演波兰斯基的「唐人街」(Chinatown)1974,便成功令黑色电影复苏。
此片重新编排过往黑色电影的原素,发挥得相当成功。黑色电影的侦探主角作为个人英雄,往往要面对模糊的道德世界;而传统西部片的个人英雄所面对的,却是黑白分明、道德价值判断清晰的世界,个人判断与黑色电影截然而得多。以现代犯罪都市为背景的黑色电影,主角个人在伦理上的抉择不但显得模糊不清,模稜两可,最后甚至未能真正解决问题。
八十年代的代表作是德国电影导演温德斯的「汉密特」(Hammett)1982,故事写硬汉派侦探小说作家汉密特如何被卷入自己创作的世界,是「新黑色电影」中的独特之作,把四十年代黑色电影的重要原著作家作为电影主角,结合了小说作家的时代及黑色电影的世界加以探讨。「汉密特」在欧洲颇受注意,反映了从四十至六十年代,法德电影评论界及学界对美国黑色电影的重视。法国电影评论界发现了黑色电影后,五十年代的电影笔记派的相当推崇,随后则更传入德国,温德斯作为德国电影新浪潮的中坚份子,所导演的「汉密特」便很有代表性。
九十年代美国导演‘寇特斯’·韩森(Curtis Hanson)终于拍出可与当年经典黑色电影媲美的「铁面特警队」(L.A. Confidential)1997。此片穿插了一些改编自汉密特小说的电影片段,旧片片段都以维洛妮卡·莱可(Veronica Lake)做女主角。Veronica Lake在那些电影中形象突出,几乎成为美国电影的其中一个代表形象(icon)。「铁面特警队」刻意安排金贝辛格饰演一个近似莱芜可的角色,甚至在香闺播放莱芜可的电影片段,这种文本互涉的情况很有趣,两人的角色也有呼应之处。金贝辛格的角色个性世故,到好莱坞寻梦却落得做高级应召女郎的下场,当不再成像莱芜可以般的电影明星,别人却把她当作莱芜可。「铁面特警队」可视作九十年代「新黑色电影」的代表作。
B. 香港舞男的影片评价
若论香港“舞男”电影的始作俑者,林德禄可谓当之无愧。此人乃电视编导出身,与杜琪峰、林岭东一同受过王晶之父王天林的教诲,吸收借鉴了王老胖子许多拍摄制作影视剧的经验。20世纪80年代末,走出小荧屏进军大银幕,先以“妓女”题材的《应召女郎1988》小试牛刀,上映后叫好叫座。1990年自组德禄电影公司,又瞄准“舞男”题材,效仿《美国舞男》,导演了一部《香港舞男》。当时香港刚刚实行电影分级制度不久,大量渲染暴力色情的“三级”电影纷纷出笼,《香港舞男》忝列其中,正好可以放开尺度,加些软性色情噱头,加之题材新鲜,自然吸引观众入场,最终票房收得一千多万,于当年所有被列为“三级”的电影中,仅次于《聊斋艳谭》和《三度诱惑》,成绩相当理想。
一个同事积极推荐本片,放了不少天,看完,1990年的片子,还算不错,胜在于体裁的选取上。三位主演中,万梓良如今已杳无音讯,任达华如日中天,但这种类型的片子是不见了,郑浩南则仍混迹于小配角中,在《游侠》中露了一小面。
三位男妓,万梓良已经过气,要靠神油才能勃起,已经很难拉到客人;任达华正当年,大展雄风,无论什么样的客人,一样通吃;郑浩南刚入行,一个青涩的男妓。万梓良只有在自己的儿子面前才能找到一点作为男人的尊严;任达华在做母亲及做警察的姐姐面前是一个乖儿子乖弟弟,肯上进肯努力;郑浩南则在将要出国的女朋友面前享受着爱情的滋味。他们做男妓,都是被逼的,生活,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但钱还是要挣的。他们都想着做两年就撤出,有了钱去就转行,但现实与他们想像的不一样。万梓良已经完全卷了进去,找不到任何方向,正如剧中角色死前说的:如果能为生命找一个理由,也要撑下去。可是,他找不到,只能死去。而任达华为了生活,最后还是要做下去,继续做男妓,继续万梓良的命运。而郑浩南则被女朋友抛弃,他才开始做男妓,而且是健身教练,他可以退身而出的。而片子透过男妓的视角,有展现了整个社会的肮脏,包括警察局的高官,却是一个同性恋(1990年时看待同性恋当然不可与今天比),而且对待下属卑鄙无耻。即使立法院的议员也一边在电视里大谈人权,而私下里却找男妓,不把男妓当人看。男妓,最好的结局只能是悲剧。
从技术的角度,从画面色彩及制作上,这不片子其实都算不得优秀,而且主题渲染的也比较肤浅,绝对算不得经典之作,但占了剧本及角色的光,即使今天看,也还是感到不错。而且,如今看到任达华曾有这样的表现,实在是一个惊喜。
这部片子是电影黄金时代的一部片子,想起前天去影院看的《铁三角》,在看看这不黄金时期的作品,对照之下,实在感慨。那个时候,随便怎么拍都可以成为好片子,而如今的题材狭窄,演员狭窄,可以拍的,以及所展现的,都非常局促。
C. 求好看的推理题材的电影
世界经典悬疑电影排行榜
1.肖申克的救赎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哪个人真正得到自由了,为了钱,物质拼命,终究是为了自己身体可以随心所欲,其实人们的终极追求就是自由。只是多数人适应了囚徒,让希望死了,一些人选择了把心埋着跳动着,追求着身体和灵魂-FREEDOM。其实,人生本身不就是一个监狱吗?我们每个人,有哪个不是被社会institutionalized“体制化”的产物?该片的电影原版海报上写着 这样一句话:“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2.搏击俱乐部 fight club
大卫·芬奇灵魂之作。诺顿的演技-皮特的魅力。最重要的是整部影片强烈的视觉效果,使你自己身临其境,想到又想不到。一起观看的人说有强烈的颓废感,看不下去,我不这么认为,这种片子见仁见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Anyway,推荐:一则极具颠覆性质的社会生活寓言;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纪末的现代启示录;一幕以死亡为主题的黑色喜剧;一部具有社会警示作用的电影,兼具强烈的世纪末情绪和浓厚的无政府主义色彩。
3.蝴蝶效应1 TheButterflyEffect蝴蝶效应
人生的某个时候的不同的选择,会带来怎样的不同呢?我们有的时候在想,如果当初选择了另一条路,现在也许会很好,可真的是这样吗?电影不一定给你答案,但是选择就是人生,人生的一部分。
4.电锯惊魂 SAW 系列
情节的设置足够精妙,悬念也让人吃个饱,更重要的是有深意,让人思考。有人还能从中读出佛学禅意,看到现在你还觉得它仅仅是悬疑和惊险吗?第一二三部比较推情节,推荐所有人。后面两部比较血腥,我大多是闭眼看的,所以不推荐给女生啦。我无比佩服此片的编剧和导演,比杀手还变态。据说从最开始,詹姆斯就想拍摄出一部所有人物和环境都处在危险中的异常残忍的歹毒电影。而影片正是以紧张、复杂、惊险、迷一样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结局博得了观众的惊声尖叫,强烈的胃肠道反应和独特的人性视角让影片在观众的大脑沟回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5.老男孩 old boy
不提这部片子,似乎是说不过去的。试想一个普通人被关到一个地方15年之久,就是囚犯还知道自己为什么被关着。死也不可以,此仇不可不报,可是向谁报?然而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当真的问到那个人时,得到的答案是“你问错问题,你应该问’为什么我要把你放出来’,而不是为什么要把你关起来." 自己的命运完全被掌握在别人手中,彻底的悲哀。
6.阻击电话亭 Phone Booth
这是一部节奏很快的片子,充斥着大都市的氛围。镜头的把握,场景的切换让人舍不得眨眼。科林法瑞尔的演技真不是盖的,在一个电话亭里完成一部电影的所有。。完美而恰到好处的对白,让电影增色许多。---当你听到公共电话亭里响起铃声时,你会怎么办?你肯定知道是有人打错了,但是本能可能会促使你接听电话。然后呢~
7.致命ID (Identity) Identity
观看这部片,就好像是阅读一本有声有色的侦探小说。这部电影既可以满足你的好奇心,可以满足你当侦探的乾瘾,而且又省下翻书的苦恼,很值的。
8.灵异第六感 The six sense
这部电影早在当年是经典之作,它的温情面让人差点忘记了它是个悬疑片,而它的结尾后告诉你,不到最后,不要觉得那就是结尾。小演员奥斯蒙是当之无愧的天才童星,从小阿甘开始,他就是我的偶像了,看来我的眼光从小时候就不错。而这部里比较像AI中的他,让人心疼:无助却倔强。看的时候只想把他好好抱着说,我相信所有他看到的,我会和他一起面对。奥斯蒙真是把一个跨越阴阳两界洞察力的特殊儿童演绝了。
9.记忆碎片 Memento
IMDB排名第27,《记忆碎片》注定不是一般的作品,影片的拍摄手法独具匠心,结构精妙,裁剪精巧,是悬疑的上乘之作。人需要活着的目标,即使记忆只有十分钟,但是只要找到理由就有动力,活着。
10.非常嫌疑犯 The Usual Suspects
凯文斯派西的《非常嫌疑犯》,经典悬疑推理片,在IMDB排名最靠前。虽然我开始看的时候猜出了终极BOSS,但是,这部片子看一遍是不够的,需要反复的咀嚼。电影以口水金特的叙述为主线,把恐惧和背叛很好的融合了在一起,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黑色氛围。电影的结构突破了传统悬疑电影的习惯,处处出乎意料, 张力十足,扣人心弦,以致让人惊呼这部电影是不是拍得太聪明,超出了观众的理解力。
11.一级恐惧 Primal Fear
这部电影是爱德华.诺顿的电影处女做。
对于发条蜘蛛对于此片的评论:
“在初出茅庐的爱德华诺顿面前,理查基尔就像花瓶。”我举双手赞成!无愧于提名金球与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最风光新人!
12.心理游戏 The Game
反转再反转,故事很精巧.高潮迭起.财富.阴谋.枪战.追车.爱情.迷惑.绑架.反击.失落.监视.绝望.这里什么都有.
但是.您要买单.
13.寂静岭 Silent Hill
这部电影是由一款游戏改编过来的,看完以后也许还需要查一下相关游戏背景才能够更准确理解很多情节和结尾。这是一部社会批判的影片,虽然是一部恐怖片,但我觉得更应该从艺术片的角度去看待它。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有关母爱。正如片中说在孩子的眼里,母亲就是上帝。
14.穆赫兰道 Mulholland Drive
作为悬疑迷,穆赫兰道是不能不看的,然而我第一次看的时候,看到中间甚至看不下去了,看完的感觉就是茫然。确实,有的片子值得再看,而且要仔细的去分辨,去解密,你会发现这部片子有太多细节需要去梳理,你会惊讶于以前不曾接触过的视野,完全颠覆以往看过的任何情节。我惊叹于大卫林奇能构思出这样一个噩梦来,如果他不是对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深有研究,那么他的智商至少在160以上。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公式是:梦=被压抑的欲望+伪装起来的满足。其实再结合我们的一句古话“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来解释就更加简单明了,不管梦境是如何的复杂、混乱、角色更替、地位交换、不可理喻,归根到底还是与现实中的真实情形和心理上的深刻记忆紧密相连的,有因才有果,梦境就是现实的变迁和延伸,就是欲望的释放。
15.死亡幻觉 Donnie Darko
一部像《穆赫兰道》一样难解的影片。最开始看的时候,看到其中有关生死,突破与破坏,我几乎要以为这是一部意欲打破常规,释放自我,加点时间旅行的片子,而到了结尾又好像之前都只是主人公的梦境,压抑又无味。后来我看了一些影评,才知道我的理解太过幼稚了,准备看这部片子,可以看一下《The Philosophy of Time Travel》,一切都会慢慢的清晰,其中,将有对“离线宇宙”、“原发宇宙”、“圣物与活体”、“被控体”、“活体接受者”、“梦”、“死控体”、“活控体”等简要的解析。你才能明白主人公的挣扎和最后伟大的牺牲。既看了电影又学到东西。何乐而不为呢?
16.热血警探 hot fuzz
刚刚看完,又喜欢喜剧又喜欢悬疑的朋友可有福啦。尽管把这个放在经典悬疑里很不合适,好像在自己歪自己的楼。不过,对喜剧片的悬疑度就不要太较真啦。全当看了好久的悬疑,换换脑子。也不要完全放松哦,我看的时候就呆呆的,剧情真是峰回路转,结果本来我以为我已经猜到了结果,其实差的很远呢。
17.万能钥匙 The Skeleton Key
有人说,只有你能欣赏悲剧,才算是真正可以品味电影。然而我还是希望能看到,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种结局。如果一颗善良的心就得到这种结果,怎能不让人刻骨的寒呢。而且最近看的好多片子都和宗教有关,我认为宗教这种东西,是一种信念上的东西,如果一开始你相信,就去相信,如果一开始你就不信,那就永远也不要相信了吧。Anyway,很值得推敲的悬疑片,开始有些慢,后来一点点,一步步,引人入胜。
18.迷雾 the mist
也许只是凑巧,连着看了两部让人压抑的电影,这部比上一部更加沉重,以至于我都想狠狠的摔东西泄愤,可是我要说这部电影非常的精彩。如果不相信我的推荐的话,那么看看它的剧本和班底吧:本片改编自惊悚大师史蒂芬·金的同名作品,(史蒂芬·金在美国的地位犹如武侠中的金庸一般同样是登峰造极的畅销作家);本片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原本在出道之时就曾打算用这部小说的改编作为他导演的处女作,只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改用了史蒂芬·金的另一部作品拍出了为他赢得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剧本奥斯卡提名的《肖申克的救赎》。
19.八面埋伏 Mind Hunters
七名FBI特工学员们迎来了最后的受训课程,在严厉的教官杰克·哈里斯的率领下,与另外一名以观察员身份加入课程的警局探长一同来到了离加州海岸线不远的海军孤岛基地上接受代号为“Mindhunters”的特别训练,然而随着时间的设定,接连有探员死于非命,谁是幕后的真凶,任何人都不能相信。和《致命ID》一样,这部电影也是一部群戏,没有真正的主角,话说我还是挺喜欢类似SAW2那种很多人困在密室,之后在悬疑的氛围中又有群体的互动,内外恐惧和猜疑相结合,让人时刻处于紧张之中,然后不得不一再推翻之前的假设,追踪真正的结局。由于主演众多,这部片子的人物刻画并不很细致,但情节的巧妙和故事的峰回路转应该会很对悬疑迷的胃口。
20.LOST迷失
第一季中,JACK的一句话,“当你面对恐惧时,默数五个数字,然后去面对它”。人越大,面对的恐惧的东西就越多了,可以逃避,但只给自己5秒钟,然后面对它。这部剧开始的情节发展有点慢,所以我也有怀疑它的时候,不过它是少有的越到后面越精彩,越续越精彩的剧,只要你坚持过来,就不会后悔,错过才后悔。本剧故事具有开放性,很多人看完一季后依然存在大量的疑问,该剧题材涉猎广泛,大量使用了经典科幻、悬疑、自然探索类小说电视电影作品元素,如果是发烧友,一定能从LOST中发现很多熟悉的元素。如果你还没看过,真的要恭喜你,享受大餐吧!
21.异次元杀阵 Cube
六个素不相识的人莫名其妙地堕入一个犹如迷宫般的死亡陷阱,他们既不知道怎样来到这里,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又是多人幽禁于密室的题材,每个人的性格和职业决定他们的行为和走向,合作还是自保?都来自对人性的考量。作为同样一个学数学的,这部片子我真是边看边汗啊,也感到数学真是博大精深,谁说它只是理论的东西了?不过和那个女孩比,我真傻了,她看起来也不过是个大学生,我要说,差距不是一点半点啊。
22.血色月亮 Haute tension
黑夜。两个年轻女子,寄居在一幢位于荒野的房子。未几,夜幕低垂,气候变化,可怕的事情在毫无先兆的情况下突然爆发:一个心狠手辣的冷血杀人魔,像撒旦般降临人间,不问因由,大开杀劫……恐惧腐蚀心灵,二人不断逃命,但梦魇却只无休止地一直延绵下去。这部片子是别人推荐的,开篇很久我都怀疑是完全的恐怖片,话说我更推的是少血腥,多玩心理的悬疑片,有内涵的就更好了。不过到最后,这部法国片还是给了我它悬疑的理由。嗯,前面的血腥部分,我基本是不带声音加闭眼看的,找到的图也让我很纠结。毕竟大多数悬疑大家都看过了,就剑走偏锋一下下吧。
23.鬼影 Shutter
这是一部泰国片,本片在当地上映了3星期内,冲破泰币一亿票房,合共超过2000万港元,登上2004年最卖座泰国电影宝座。剧情是这样的,泰国摄影师Tun与女友Jane与友人喝酒后,二人驾车归家途中,不慎把一名女子撞倒,二人没有下车探视伤者,反而选择赶紧驾车逃离现场。可是意外发生后,离奇怪事就接踵而来,Tun发现他拍摄的照片中出现一些灵异的光芒及影像。翌日Tun与女友决定再到意外现场,但二人并没有发现被撞女子的尸体,现场的一名工人也告知他们意外中并无任何人受伤,可是鬼魂似乎一直阴魂不散,而他们的朋友更奇怪地一个一个相继自杀身亡。其实我更偏重欧美口味的片子,这部片子开始时平淡的叙事风格简直让我坐不住,可是坚持到了最后,解释一切的出其不意的真相,让我觉得此片的确不可多得。如果你不那么认为,大可在看完后想几分钟,绝对是越想越后怕。然后你会有这样的认识:朋友们,请认真对待感情吧。
24.七宗罪 《seven》
这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也许是因为之前看了很多此类片子,惊奇的地方反而不多,但我要佩服这部构思的巧妙和其中深厚的文化氛围。如果悬疑只是猜谜,也没意思。而经典的东西往往不止这么多。在电影里,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七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时,无处不在的“7”暗示观众:它是宿命的罪与罚。既然如此,宿命的悲剧是必定要属于人间的,“上帝”作为“授意者”和“观望者”,参与了整个事件。冷血杀手作为传道者莅临人间,最终以身殉道。因为这部可能大家都看过了,我就想多说点了。
七宗罪:
贪婪,失控的欲望,是七宗罪中的重点。其他的罪恶只是无理欲望的补充。:
色欲:肉体的欲望
贪食:胡为的欲望
妒忌:财产的欲望
懒惰:逃避的欲望
傲慢:卓越的欲望
暴怒:复仇的欲望
各种罪行其实环环相扣,所以各种各样的动机也被假设成是与各种罪行相连。例如骄傲(过度迷恋自己)其实暗示了贪食(过份消耗或浪费食物),其余各种罪行亦有相同的连系。每种罪行其实在表现出自视比神更重要,因而未能全心全意全神地投入去爱神。
惩罚:
色欲:在硫磺和火焰中熏闷
贪食:强迫进食老鼠,蟾蜍和蛇
贪婪:在油中煎熬
懒惰:丢入蛇坑
暴怒:活体肢解
妒忌:投入冰水之中
傲慢:轮裂
在神曲中有类似惩罚的设想。
25.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夺目的亮点--安东尼·霍普金斯-优雅,睿智,神秘-其实在整部电影中,他并没有任何肢体语言,唯一所做的动作就是站立或坐下,而仅仅是靠眼神与说话的神态来体现汉尼拔这个吃人但是智慧异常、风度翩翩的心理学教授。你永远也猜不透他下一步会做什么。他的微笑,眼神,言语,让你感到什么才叫做绅士风度。而他白色的牙齿,又让你不寒而栗。
26.鬼肢解
在我们每个人体内,有5公升的血液在流动,6磅重的皮肤覆盖,206根骨头支撑与600条肌肉分布,更还有3千5百万个腺体穿梭其中。每个人需要花费超过二十五年以上的生命让所有组成部分生长。但某个人深信,只要利用医用长剪刀及小支手术刀,他就能肢解分离人体内所有的每个组成部分。Chon,一个大四医学院学生常梦见一个神秘的男人在谋杀这女人后,将她遗体分解成小片后,一片接一片的冲进马桶中毁屍灭迹。这样残忍的梦魇纠缠著他却唤起他清晰的记忆,他也渐渐相信是这女人试著藉由噩梦传递消息给他。但其实这些并非传递给他的讯息,而是--亚洲的片子和欧美的相比,似乎更重意境和视觉的渲染,这部片子的音乐配的很不错,悬念设置也到位,值得一看。其实片子没有想象中的血腥,是点到为止的。后来我看评论,得知【鬼肢解】在泰国是真实发生的谋杀命案,主人翁也确有其人,不禁感到最可怕的还是人哪。
27.小岛惊魂 The Others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一座小岛上,格蕾丝独自抚养着两个孩子安妮和尼古拉斯,等待丈夫从战场上归来。由于两个孩子身患对阳光过敏的重病,不能接受阳光的晒射,只能呆在室内。所以格蕾丝将他们居住的那所巨大的公寓里所有的窗帘都拉得严严实实。而先前的仆人都神秘失踪,新来的仆人行踪诡异,屋子里又仿佛有别的人存在,一场噩梦开始了,格蕾丝和她的孩子面对的似乎是超自然的力量……小岛,怪异的母亲,通灵的孩子,一条条阴暗的过道、门的吱嘎声、煤油灯的摇曳、夜半传来的钢琴声,标准的悬疑元素。其中有我很欣赏的妮可·基德曼,气质逼人,完全可以成就一部电影。最初影片宣传时是以这是她和汤姆·克鲁斯合作的最后一部作品为一个卖点的(阿汤哥担任监制的工作),而最终被人记住的只是妮可·基德曼精湛的演技,让这位美丽与演技兼具的金球奖影后,离婚后的演艺之路比婚前更加耀眼,更加光芒灿烂。
28.玩命记忆 Unknown
五个陌生人在一间封闭的仓库里醒来,发现他们都已失去记忆,完全不记得自己是谁,也不知道如何到了这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推断出五个人中有的是人质,有的是绑匪,而绑匪头目正赶过来准备杀死人质,于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猜谜行动就在幽闭空间中展开。我一向喜欢多人多角度,互动的片子,此片拍的也很有新意,看过多重人格,鬼复仇一类的,换个口味很不错。能唤醒记忆的线索只有一份过期报纸,及一具警察尸体---真相抽丝剥茧后,将出现令你意想不到的惊诧逆转!
29.机械师 The Machinist
因为这部片子,我知道了克里斯汀贝尔,从此又多了一个让我心生敬意的人物,贝尔为了扮演影片中这个深受失眠折磨的角色,在2周内迅速的减掉了55磅——这相当于他1/3的体重。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得以在影片中看到那个消瘦,神经质的特雷弗·莱兹尼克。尤其是一些他的特写镜头,我们几乎可以感到他的面颊深陷,完全无异于现实中的那些失眠症患者。看过这部片子,再看他以前的照片,我不禁想什么是敬业精神,什么是专注?有些对此著书立说,挂在嘴边的人都来看看机械师吧。剧情是这样的:特雷弗·莱兹尼克受失眠的困扰日渐消瘦。这一年以来,他都几乎没有正常的睡眠了。他在自己的公寓里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字条;他在车间里总感觉有个工友和他在一起工作,但是没有别人能看到这个工友。随着他生活的世界逐渐变成一个现实的噩梦,他的女朋友,一位应召女郎,成了他生活中唯一可以安慰他的人。他决定找到这一切的答案。然而当他开始试图恢复自我意识的时候,他发现他了解的越多,他就越抗拒知道更多。如果你根本没有睡着,又如何从噩梦中醒来?
30.死神来了1 Final Destination
这个系列的片子与其说悬疑不如说恐惧片多一点,而且是校园惊险恐怖片中相当出色的一个系列,紧张刺激,情节环环相扣,以细节取胜。如果有个时间你想让脑袋空一下,那就到这个空间里来吧,绝对让你忘记周围的烦恼,不错神儿的一个小时。剧情是这样的:高中学生艾利克斯-伯朗宁正与法语课的同学们登上一架飞往巴黎的飞机。所有的乘客都已登机并扣好安全带,飞机即将起飞。突然,艾利克斯有了一种强烈的不祥预感,他仿佛看见这架飞机起飞不久便在空中爆炸,变成一团火球。惊恐万状的艾利克斯大吵大闹,让所有人都离开飞机,由此引发了机舱内的一场混战。最后,包括艾利克斯在内的7名乘客被赶出了机舱。之后,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幸存者们开始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死因非常奇怪。而这个幕后的操纵者就是死神,而他们必须去破解死神密码。
31.惊声尖叫 Scream
这是一部在美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片子,因为其相当聪明的惊悚剧情设计,在上映之后引起极大的回响,不仅专业的影评人给与极高的评价,同时一般观众在戏院观赏此片时,也感受到真正惊声尖叫的乐趣,在此《惊声尖叫》在美国连续九周皆名列十大票房,绝对是其来有因。同样的,我主推它的第一部。在情节构思上,它一如心理的恐怖片一样,将观众自始至终放置于一个扑朔迷离的悬念之中,甚至别出心裁,在影片中运用了演员本身总结的恐怖片情节规则来增加恐怖惊险的气氛。而且它所包含的内容深层含义是较广的。它所起到的作用已不是一般的恐怖片那种让人紧张,追求一种感官刺激那么简单。除此之外,它带有对现代社会犯罪心理以及对人性的一种探索性质。总之,不看剧透的条件下,去探索吧,节奏紧凑,娱乐身心,又不沉重,时间够的话,呼朋唤友,租上整个系列,过个电影周末吧。
32.九人禁闭室 House of 9
一个神父,一个警察,一个舞蹈演员,一个作曲家和他的妻子,一个时装设计师,一个网球明星,一个犯人,一个黑人。9个人被抓到了一间封闭而没有出口的屋子里,并被告知,愿与不愿都要互相展开一场人性游戏大战。唯一活着的人,意味着显要杀死其他的8个人;这样,他不仅会走出这间屋子,还会有机会获得800万美元的奖金。。。 我是看过简介后看的这部片子,怎么说呢,不是很喜欢。画面总是冷色调,叙事也不够流畅,结局也很无语。我觉得这部片子基本上没给人什么希望,而人是需要希望的--参见SAW。有人说这部片子反映了人性,处于绝境的互相残杀。如果这就是人性,社会生活就是如此悲哀和惨烈,人性就是善变和阴暗,信仰只是一层遮丑的薄纱,失去了暴力对人类的约束,人性就暴露出它的阴暗,社会就将失去控制,那么得到这个结论,实在不是我推荐影片的初衷。
33.致命魔术 The Prestige
片子主要讲的是在魔术产生盛行的维多利亚时期,出现了两位极有天赋的年轻魔术师,最为难得的是,他们还是一起长大的好友:罗伯特·安吉尔性格复杂而且历练世故,是一名天生的表演家,他知道如何在舞台上将自己完美地展现给观众。而阿尔弗雷德·波登则与他完全相反,这位天赋极高且非常富有创造力的魔术天才因为不修边幅和天真的个性而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更不懂得如何使用华丽的手段去表现他的魔术想法。两个人在一场一场的表演中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威望,将其他魔术师都甩在了身后,最终却变成了这对曾经的知心好友的竞争…两个人因为互相嫉妒猜疑,而成了势不两立的对手,他们用勇敢取代了道德、技巧取代了科学、野心取代了友谊,为了战胜对方,以便能够证明自己才是这个时代的第一魔术师,他们寻找各种辅助材料来丰富自己的魔术表演,事态渐渐不受控制,两个人的忠诚与信仰都受到了最大限度的考验,直到......。两位主演都是我很哈的,这又是很大的惊喜,休·杰克曼的绅士风度和贵族气质,克里斯蒂安·贝尔的超凡演技和神秘魅力,连女主角们都非常迷人,其中的斯嘉丽·约翰逊很有梦露的味道。俊男美女加悬疑,不看?你忍得住吗?
34.11:14
本片讲述一个晚上11点14分发生的一些看似平常实则生死攸关的事情。这些事件表面上随机出现的,但实际上却有重大关联。电影里有5个角色,分为5个不同故事发展。但最后它们聚集一起,连成一个故事。本片就是力争把新意进行到底,片段加片段,像个拼图,影片东一头,西一头,观众拼的不亦乐乎。看到开头,不要晕,往后进行下去,一步步,一点点,每人犯点小错没什么,碰到一起就了不得。
35.撞车 Crash
不知道能不能把它算作悬疑,情节设置和11:14有些相似,内涵和深度却远远大于前者。今天看了两部有关种族歧视的片子,一部是诺帅的《美国X档案》,一部就是《Crash》了。影片一举打败获奖大热门《断臂山》,获得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这是一个多线索共同进行的故事,单单看导演有条不紊的把这个纷繁的故事巧妙的串连在一起,就可以看出导演保罗·哈吉斯深厚的功力了。《撞车》包涵了太多的元素:有关生活,有关恐惧,对种族和阶级问题的思考。至于片子所传达的信息,我想没人比哈吉斯说的更权威了:如今我们身处的美国,到处充满了恐惧,总统习惯用恐惧来控制他的人民,媒体则喜欢用恐惧来应付大众。我创作和拍摄这部电影的目的,就是要探寻有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话题,让人们重新去认识已被歪曲了的恐惧定义,再次用心去观察我们的世界。我并无意去冒犯某些人或因此而挑起什么争端,只是想通过这部电影来表达出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电影就是这样一种奇妙的工具,它能够让你体味到陌生人的心路历程。我希望观众们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并不只是感知到我所指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推动民众去分享你们的爱心。
36.十二怒汉
绝对好看
这部电影的巧妙之处,或者说是无与伦比之处,在于它那独树一帜的创意剧情。一部电影,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剧情发生在一个会议室里,可以说这个会议室是这部电影最主要,且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电影的看点就是在于这12人的辩论,从11人认为有罪 到 12人全数通过无罪;还未进行讨论之前就早早认定男孩就是杀人凶手 到 所有的陪审团员最后负责任地投出了自己的一票。其间的辩论相当的精彩激烈,并且对话中很富有哲理的韵味。每个人对待这个案子的各自内心独白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在这些对白中有可以看到很生活化,现实化的东西。可以说这是一次精美绝伦的辩论赛,也是电影最大的看点。(PS:而我也是在看过此片后,才发现《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一屋多人辩论”个性创意取自这部1957年的电影,太让人意外和欣喜了)
37. 杀人回忆
其实这电影还是挺写实的,警察打嫌疑犯,屈打成招等等都是现实中的写照,电影没有把人物刻画得很英雄很高人品,就是很实际的,虽然这是丑陋的,但是确实正常的,而汉城的警察头脑比较好,素质高一点,但是电影也没有因此抬高他的形象,只是把两个警察之间的冲突,矛盾和不同的处事方式和对待方法作强烈对比,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而后来汉城的警察也开始被他们影响,也认定(冤枉)了最后一个出场的犯人就是凶手,也走入了疯狂。
电影还是有点幽默的,比如喝酒的时候,还有那个智障的男人最可爱,而且他们老喜欢欺负他,为了贿赂他买了一双鞋给他,说是NIKE的,其实是盗版的,这里很嘲的,笑死我。
D. 百看不厌的爱情经典,无与伦比的奥黛丽赫本,为什么大家却说她是渣女
1929年5月4日,奥黛丽·赫本出生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一座豪华宅邸里,赫本的父亲是英国人,名约瑟·安东尼·赫本·拉斯东,是英格兰银行布塞尔分行的总经理;母亲是荷兰人,埃拉·冯·希姆斯特拉,何兰驻圭亚那总督的女儿,是荷兰王室直系贵族血统的后裔,所以在名字后还要加上男爵夫人的称号。
为了让赫本自幼就受到良好教育,她四岁就被送往英国一所私立学校。赫本从小就非常文静,从小就喜欢音乐,对贝多芬和巴赫的作品,她简直是如醉如痴。然而与音乐相比,她更喜爱舞蹈,看蕾舞剧对赫本是一种极为美妙的享受。她是她那一伙同龄少女的典型,梦想成为一名演员或芭蕾舞蹈家。6岁时她父母的离异使她觉得分外不幸,但是,舞蹈的魅力仍然强烈地吸引着她。9岁时,她开始正规地学习芭蕾舞;她学习非常认真庄重,她下定决心总有一天要成为一名独舞演员,并最终成为舞星。跳舞已成为赫本生活的唯一追求。
1939年9月,欧战爆发,赫本随母亲来到荷兰,结果,这一决定使赫本战时一直生活在法西斯的铁蹄之下。期间,她强烈地感受了残忍而恐怖的战争和贫穷而凄苦的流浪生活。这段时期,她正值她10-15岁的发育阶段,由于食品短缺,许多人营良不良,赫本1米7的个子,仅剩下一付骨头架子。战争在她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创伤,造成她贫血、消瘦、股肉单薄无力,并且她的体型后来始终清瘦修长,“战争把人变成囚徒,不论从肉体上还是从精神上说都是如此。我周围有同龄人,却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的想法和我不一样。我不知怎的,在枪炮声和杀戮面前,努力坚守首我自幼的梦想――音乐,芭蕾。”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她的确从来未放弃对芭蕾的追求。在战争结束后,男爵夫人把赫本送到了一个白俄芭蕾舞教师索尼亚·加斯开尔处学习,索尼很器重赫本,她那微微斜睨吊眼梢的大眼睛,那高高的颧骨,秀气的鼻子,方方的肩头、苗条的躯干和修长的腿,这一切都预示着:这是一个舞蹈家的身材。她的舞蹈动作也不借,有很好的基本功。可是索尼亚对芭蕾有许多新的见解,但得不到荷兰政府的支持,她的学校被迫停办。于是赫本转到伦敦,找到了一份在教会夜班的工作。
同时:她一边当广告模特,一边进了颇负盛名的玛丽兰女士的舞蹈学校。年已60岁的舞蹈家兰柏女士对赫本很好,但是,在这里,赫本发现,自己的舞蹈技术不如别的同学。加之她个子太高,她看出,自己没有担任舞剧主角的前途。同时,多年的饥饿侵蚀了她的身体,作为职业舞蹈演员体力不足。主要的是,这个时候,赫本忽然明白了兰柏对她讲的肺腑之言。兰柏女士的话是“你缺少芭蕾舞蹈家应具备的天才。”
至此,赫本终于明白了,干芭蕾这行,她永远当不成主角,永远不会成功,终于,赫本彻底放弃了当舞星的愿望。此时,她19岁。
当不成舞星,就要面对现实,当时,伦敦要拍摄一部40分钟的电影长片,是一部关于旅行风光介绍短片,片中需要一名会英、德两种语言的少女,装扮成空中小姐向观众讲解风景物。经朋友介绍,赫本前往应试。十八九岁的她,长得文雅秀美、亭亭玉立。两位导演行后接见了她。导演林登后来回忆说:“奥黛丽·赫本小姐光彩照人,愉快、亲切,很有教养。她象小鸟似的叽叽喳喳,讲她的芭蕾舞训练。我呢,立刻打电话把助手叫来。记行当时我对助后‘快来!你看见过一个会走路的梦吗?我看见了。’”
这部短片,虽然再也没有听人说起过,但赫本却第一次跟演电影打上了交道。她体会到拍片的激动和乐趣。这件事也许正是她以后辉煌从影事业的开端。
1948年,奥黛丽·赫本进入英国伦敦的玛莉·蓝伯特(Marie Rambert's)芭蕾舞学校学习,由于年龄和身高以及早年因营养不良而影响发育的原因,她被告知,她无法成为一流的芭蕾舞者。 之后,她做了一些模特工作,拍摄了一些广告,也参加了一些舞台剧的演出,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参加了《罗马假日》剧组的演员试镜,从这以后奥黛丽·赫本走上了演艺道路。
1954年,赫本与梅尔·费拉结婚。虽然,水银灯下,她总是与英俊潇洒的男星们谈情说爱,浪漫多情。然而一旦回到现实,她却是一个一心热爱丈夫与孩子的贤妻良母。1963年之后,奥黛丽在四年时间一直是深居简出,精心照顾着病弱体衰的费拉。然而费拉对并非投桃报李。1967年,赫本拍完由丈夫担任制片的《等到天黑》之后,竟发现费拉爱上了一个西班牙女郎,真诚的奥黛丽无法容忍这种欺骗与伤害,与费拉一刀两断。
1969年,奥黛丽与罗马心理医生安德列亚·道蒂结婚了。赫本极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为此她决定放弃自己的热爱的影艺事来,她对跟在身后的记者宣布:“我不再是奥黛丽·赫本了,我是奥黛丽·道蒂”。但俩人的婚姻最终以悲剧告结束。这时候,赫本重返影坛,并与道蒂办理了分居手续。单身的凄苦和晚年的孤寂使赫本很想找一个男子作生活伴侣。朋友们对此很关心。其中一个好友为她介绍了一个男子――英俊的演员罗伯·瓦尔达兹。
1981年,罗伯走了大胆一步,他住进赫本在瑞士的家,开始了二人的同居生活。尔后,两人正式结婚,赫本与丈夫住在风景幽美的瑞士共度晚年。赫本在罗伯身边找到了幸福。
1992年,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身份前往索马里访问的赫本突感腹痛如绞,随即送往洛杉机的西达兹塞尼医院诊治,一代巨星身患结肠癌。
12月,奥黛丽自知病情难复,向医生请求回乡看最后一眼瑞士的白雪。1993年1月20日,克林顿就任美国第四十二届总统的当天, 一代巨星奥黛丽·赫本在罗伯·瓦尔达兹及儿子们的看护里闭上了双眼。
拓展资料:
赫本的父亲名为约瑟夫·维克特·安瑟尼·赫本-鲁斯顿,是英格兰银行布鲁塞尔分行总经理,母亲名为艾拉·凡·赫姆斯特拉,是男爵夫人、荷兰王室直系贵族血统后裔。
赫本母亲的第一次婚姻嫁给了荷兰贵族,生下了两个儿子。第二次婚姻对象即赫本生父,生下了赫本。母亲从小有着演电影唱歌剧的梦想,父亲因工作原因往来三地(英国、布鲁塞尔、荷兰),致使一家人鲜有团聚。
赫本之父倾向纳粹甚至信仰法西斯主义,似乎是两人婚姻关系的致命一击。在女儿六岁时,父亲抛下了妻子离家出走,母亲一夜白头。随后欧战爆发(1939.9),赫本跟随母亲来到荷兰。由于奥黛丽这名字并不常见,为保护女儿,母亲将其临时改写为Edda以求平安度世。
战乱饥荒,家庭的贫困并没有阻挡母亲对女儿的爱与支持,战争结束,母亲把赫本送到了白俄芭蕾舞教师索尼亚·加斯开尔处学习。多年来借口不见女儿的父亲在其从艺后曾给她写过不少信,但都被母亲秘密拦截。母亲想让赫本忘记父亲,并告诉她,她的父亲从未改变“当初的信仰”。
成名后的赫本曾专程去看望孤身一人的父亲,但不欢而散,父亲表示不愿再次相见。肖恩(赫本长子)曾表示外祖父患有情感交流障碍,终其一生,赫本都对父亲的失踪感到遗憾,称之为“生命中最大的创伤” 。最后十年母亲与赫本同住在和平之邸,受到悉心照料,于1984年8月26日逝世
赫本的长子名为西恩·赫本·费勒,为赫本与梅尔所生,出生于1960年7月17日,从事电影行业,涉足后期、制片、推广等。建管奥黛丽赫本儿童基金会,著有赫本传记《天使在人间》。西恩与第二任妻子乔凡娜及两个儿子住在美国加州的圣莫尼卡和意大利的托斯卡纳。
次子卢卡·多蒂,为赫本与多蒂所生,出生于1970年2月8日,与哥哥共同管理奥黛丽赫本儿童基金会。
网络——奥黛丽赫本
E. 浜旈儴娆х編闄愬埗绾х數褰憋紝閮芥槸澶у昂搴︼紝杩欐′綘涓嶄竴瀹氶兘鐪嬭繃
娆㈣繋鏉ュ埌鐢靛奖鎺㈢储涔嬫梾锛屼粖澶╂垜瑕佸甫浣犺蛋杩涗簲閮ㄦх編闄愬埗绾х殑鐢靛奖涓栫晫锛屾瘡涓閮ㄩ兘浠ュ叾鐙鐗圭殑灏哄害鍜屾繁搴︼紝鎸戞垬浣犵殑瑙傚奖浣撻獙銆傚畠浠鍙鑳芥病鏈夐偅涔堝箍涓轰汉鐭ワ紝浣嗙粷瀵逛笉瀹归敊杩囥
濂崇炶嫃鑿茬帥绱㈢殑杩欓儴浣滃搧锛岃櫧鐒堕矞灏戣鎻愬強锛屼絾瀹冨嵈鍍忎竴棰楅殣钘忕殑瀹濈煶銆傛湁浜鸿禐瑾夊畠涓庤帿濡鍗¤礉椴佸囩殑銆婅タ瑗块噷鐨勭編涓戒紶璇淬嬪苟椹鹃綈椹憋紝濡傛灉浣犲硅嫃鑿茬帥绱㈢殑绐佺牬鎬ц〃婕旀劅鍏磋叮锛岃繖閮ㄥ奖鐗囧皢涓轰綘鎻绀轰竴涓鍏ㄦ柊鐨勫ス銆
2. 鐖辨儏鐨勮浆鎶樼偣锛氥婁笁鏈堝コ閮庛
杩欓儴鍠滃墽鐖辨儏鐗囩姽濡傜敓娲讳腑鐨勫皬纭骞革紝灏ら噾鍜岃緵钂傜殑鐖辨儏鏁呬簨鍦ㄤ繚瀹堜笌寮鏀句箣闂存憞鎽嗐傚綋灏ら噾鎰忓栨槒杩凤紝鍥涘勾鍚庣殑閱掓潵鍗撮潰瀵瑰コ鍙嬫垚涓恒婅姳鑺卞叕瀛愩嬪皝闈㈢殑鐜板疄锛屼竴鍦烘俯棣ㄥ張鍟肩瑧鐨嗛潪鐨勮拷閫愭垬鐢辨ゅ睍寮銆
3. 涓嶅诲父鐨勫コ鎬у姏閲忥細銆婅愯帀銆
娉曞浗浣滃惰愯帀锛屼互鍏跺氶噸韬浠藉湪鐢靛奖涓娲荤伒娲荤幇銆傚ス鐨勪汉鐢熷氨鍍忎竴閮ㄥ啋闄╁皬璇达紝浠庝綔瀹跺埌搴斿彫濂抽儙锛屽啀鍒版槑鏄燂紝濂圭殑鏁呬簨鍏呮弧浜嗘縺鎯呬笌鍐茬獊銆備絾杩欓儴褰辩墖锛屽嵈鎻绀轰簡濂圭殑鍐呭績涓栫晫鍜屽ス閫夋嫨鐨勭粓鏋佸憡鍒銆
鏉版槅路鑿插凹鍏嬫柉鐨勭簿婀涙紨缁庯細銆婁綘浠庢湭鍦ㄦゃ
鍑鍊熴婂皬涓戙嬩竴鎴樻垚鍚嶇殑鏉版槅路鑿插凹鍏嬫柉锛屽湪銆婁綘浠庢湭鍦ㄦゃ嬩腑楗版紨鏉鎵嬩箶锛屼竴涓澶栬〃寮烘倣鍐呭績鏁忔劅鐨勮掕壊銆備粬鐨勬垚闀挎晠浜嬪厖婊′簡鎸f墡鍜屾晳璧庯紝杩欓儴浣滃搧璁╀綘鐪嬪埌浠栫殑娣卞害鍜岃浆鍙樸
4. 绂佸繉鐨勭埍鎯呯伀鑺憋細銆婁簲鍗佸害鐏般
杩欓儴褰辩墖璁茶堪浜嗕竴娈电湅浼煎钩鍑$殑閲囪胯儗鍚庯紝闅愯棌鐫娣卞埢鐨勬儏鎰熺籂钁涖傜編涓界殑瀹夊滀笌浼佷笟瀹剁殑閭傞咃紝鎻绀轰簡鐖辨儏鐨勫嶆潅鎬у拰鏉冨姏鐨勬父鎴忥紝璁╄備紬鍦ㄦ毀鏄т笌鍐茬獊涓鎰熷彈鍒颁汉鎬х殑寰濡欍
杩欎簺褰辩墖铏界劧鐪嬩技灏忎紬锛屽嵈鍚勮嚜钑村惈鐫涓板瘜鐨勬晠浜嬩笌娣卞埢鐨勪富棰樸傚傛灉浣犳槸鐢靛奖鐖卞ソ鑰咃紝瀹冧滑缁濆瑰煎緱浣犺姳鏃堕棿鍘诲彂鎺樸傛瘡涓閮锛岄兘鍙鑳芥垚涓轰綘鐢靛奖鏀惰棌涓鐨勪竴閮ㄧ粡鍏搞傜幇鍦锛屼綘鍑嗗囧ソ鎺㈢储杩欎簺鐢靛奖鐨勬湭鐭ヤ笘鐣屼簡鍚楋紵
F. 推荐好看的电影
一、喜剧片类型:
1.金凯瑞系列的。金凯瑞有“西方周星驰”之称。经典代表作:《冒牌天神》《美好心灵的永恒阳光》《侠盗夫妻》《一个头两个大》《变相怪杰》等。
2.琳赛·罗翰,好莱坞的“坏女孩”。《小记者大侦探》《 贱女孩》《 高校天后》《 天生一对》。
3.其他:《小鬼当家》系列,相当经典的系列电影!《女男变错身》……
二、恐怖片类型:(惊悚类的也在其中)
1.《沉默的羔羊》,这是部相当经典的影片,片中的许多场景堪称教材级的演出。还有衍生出来的《少年汉尼拔》系列。
2.《闪灵》,美国经典电影《闪灵》,主演杰克·托伦斯是一名教师,他的儿子丹尼,在饭店期间,不断看到奇异的幻觉,杰克做了一个自己杀害妻儿的噩梦,显得很暴躁,追杀妻子和儿子。惊魂失魄的妻子和儿子坐着哈罗朗开来的车子离开了。
3.《魔戒系列》,相信你也听过吧,不再赘述!
PS:恐怖片本人爱看日韩的,所以欧美类的就知道这几部。
三、吸血鬼系列:
随着《暮光4(下)》在最近的火爆上映,推荐几部吸血鬼电影。
1.《暮光之城》系列!影片由凯瑟琳·哈德威克执导,讲述了人类和吸血鬼之间的爱情。贝拉爱上了风度翩翩的美少年爱德华,但是爱德华是个吸血鬼。大敌当前,爱德华能否保护好伊莎贝拉,两人的感情又会如何发展呢?
2.《夜访吸血鬼》。这是1994年推出的一部恐怖奇幻电影。改编自安妮·赖斯系列同名小说的第一部,导演尼尔·乔丹深深地把握和阐发了人性这一主题,使他的这部影片富有张力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3.《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公元1462年,君士坦丁堡受到土耳其人的袭击,德古拉伯爵受命征讨土耳其军。不料就在他获胜之时,谣言四起, 盛传他已被打败杀死。 他的妻子伊莉莎白悲痛欲绝,终于投河自杀,班师回国的德古拉只看到了妻子的尸体。而且,牧师告诉德古拉,伊莉莎白是自杀而死的,按照基督教的教义,她的灵魂不能升入天堂,只能堕入地狱。因此他愤怒地责问上帝,为什么他一生都为主而战,最终却遭到这种结局。 他用长矛刺穿了十字架上的耶稣,鲜血四流。德古拉从此投向了魔鬼,以鲜血作为生命,成了一个不死的吸血僵尸。
四、文艺片类型:(剧情片)
1。梅里尔斯特里普作品,如果你是文艺爱好者,强烈建议你看看梅里尔斯特里普的电影!《苏菲的抉择》《铁娘子》《廊桥遗梦》《走出非洲》等。
2.安妮海瑟薇作品。安妮海瑟薇身上兼具奥黛丽赫本和茱莉亚罗伯茨的魅力,被誉为“奥黛丽赫本和茱莉亚罗伯茨综合体”。经典作品:《蕾切尔的婚礼》《爱情与灵药》《公主日记》等。
五、巨星作品:
1.奥黛丽赫本。《罗马假日》《龙凤配》《窈窕淑女》《蒂芬妮的早餐》《修女传》《甜姐儿》等。
2.费雯丽。《乱世佳人》《欲望号街车》《魂断蓝桥》《安娜卡列尼娜》等。
3.伊丽莎白泰勒。《埃及艳后》《灵欲春宵》《战国佳人》《应召女郎》等。
望您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