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18全国2卷《有声电影》:叙述者,读者与作者
2018年全国2卷《有声电影》讲了一个看电影的故事,将市民们面对“有声电影”这一新事物的反应描写得活灵活现、生动逼真:她们“还没看过就有了一套理论”,尚未了解就下结论,并且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找眼镜,穿新衣裳”,隆重得像要去参加什么正式的场合;“找座”的时候大声喧哗、畅谈家事;看了以后等于没看,还不懂装懂。
在这整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叙述者似乎扮演了一个和他们一起去看电影的同行者的角色,这种角色赋予了文章语言一种独特的力量,让读者因为深切的理解而感到同情,却又忍俊不禁。瞧,从好容易劝服他们去看电影,到出发前磨磨蹭蹭拖得人心急,好容易到了电影院,又死活不愿意进去,好容易进去了,电影已经放了一半了,却不抓紧时间看,又推来推去找位子,好容易找到位子了,又扯开嗓子畅谈家事,正聊得火热呢,咦?电影都完啦?!还没开始看呢!
显而易见,作为一个叙述者——假设他也在现场的话——此时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遗憾、无奈、气愤、甚至有些奔溃,但又因没办法与这些人沟通因而哭笑不得,用一句诗来形容——简直是“竟无语凝噎”。但所幸他是文人,于是可以“发愤著书”,排遣心情——贯穿于文中的一种微微的讽刺、“知之为知之”“文明”“不能忘了谦卑”等等的正话反说、大量的夸张与排比,都让这种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看完电影回了家,这些没能好好欣赏电影的人们如何评价自己这一天特别的经历呢?二姐打头,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地汇报观后感,然而她们的话告诉我们:观后感就是看了等于没看。于是理所当然地,读者再一次开始啼笑皆非——那她们看电影为什么呢?这岂不是本末倒置?表现“普通市民面对新奇事物时具体心态”,这一小说似乎想要表达的主题呼之欲出。
然而,我们不应该忽视小说的最后一句话。
“大家都赞叹不已”。
我们暂且把我们的目光与叙述者揶揄的目光分开。
并没真正看到电影的她们,其实是高兴而又满足的?
也就是说,她们看电影的目的,似乎从一开始就和叙述者是不同的?
于是把叙述者推开,再回头重看一遍。果然发现了许多蛛丝马迹。“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跟鞋”,“她过去搀着二姥姥”,“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将来见阎王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又愿坐在一块儿”,“打架似的推让”,“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都赞叹不已”。
现在看看,还觉得她们让人生气吗?
看电影要迟到了,她们并不着急,更重要的是把小孩和老人照顾周全;看电影回来了,她们并不急着讨论,先照顾老人休息了才说;发现电影好像白看了,她们也并不生气,更重要的是今天进过了有声电影院,从此以后说起来这回事都有了底气和得意。
在她们的眼里,重要的根本不是看电影,而是让老人在离世之前再抓住最后的时间多感受几次新事物,是从老到少一家人享受一段“有说有笑而且有歌”的快乐时光,是穿了新衣服去赴一个从未去过的新奇场合,是一起轻轻松松地嗑嗑瓜子聊聊家务,乃至老人的后事也聊的认认真真。
换上这样一种态度,我们会发现,看有声电影这件小事里表现出来的人情味儿和那份独属于市民气质的执拗、近似泼辣的直爽,未尝不是一种可爱。试试换上现代的年轻人,如果遇上这样的七大姑八大姨,恐怕早就不耐烦地先行奔赴电影院了,甚至假若这“先行一步”的理想未能实现,或许老人家还免不了挨上一大堆的埋怨和谴责——小说叙述者的态度就是个例子。相比而言,我反而看出了这篇小说里被叙述者讽刺的“市民们”的可贵之处:尊老爱幼、孝悌伦理,相较电影这种新事物,她们将亲情看得更重,看了一场电影下来,看没看到什么内容不说,大家所有人都是开开心心的,这就足够了。因为在任何一种关系中,最重要的事,不就是一起欢笑,共度开心的时光吗?那么我们还能说她们是本末倒置吗?今天过于容易焦虑和急躁的现代人——包括调侃揶揄的叙述者在内——又何尝不是另一群本末倒置的人呢?
如此看来,老舍笔下的叙述者似乎是站在一个已经了解科技、能够正常地安身于现代文明,然后对市民的行为感到好笑的俯视态度来发话,“他”在调侃他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塑造了自己的高位。
然而,叙述者和隐含作者从来都不是同一个人。叙述者往往并不一定是可信的。因为只有当作者保持沉默,让一个居于中间的,态度混淆不清、令人困惑的叙述者为我们见证人物的命运,他才能取得文学效果。如果作者让自己或者一位可信的代言人直接地、不容置疑地对我们说话,那么我们就很容易因为感受到说教的讨厌力量而无法专注地投入小说的阅读中。
因此,《有声电影》中叙述者的高位态度未必代表了作者本人,作者未必没有看到那份属于普通市民的情趣。然而老舍更看到,这份情趣是孤单的。这份快乐只存在于他们内部,而外面的世界——包括车夫、电影院的观众、看座,以及那个隐身的叙述者——对于这个家庭的态度,无不显示出他们的格格不入。而当这种与现代文明的疏离和自我满足,被老舍用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它自身便具有了一种悲剧的、反讽式的力量,而这样表现出来的文学效果,无疑是突出的。
『贰』 关雅荻是谁
关雅荻,电影人的多重身份与成长之路
从小在海边城市泡在录像厅的电影氛围中长大,关雅荻的电影梦想在大学时萌芽。考入电影学院,学制片与发行,他拍广告、短片,担任制片主任。毕业后却意外地选择了电视剧领域,不甘心的他回校改读文学系研究生,专攻外国电影史。然而,毕业论文却以“派拉蒙案例研究”为题,探讨了70年前好莱坞的反垄断案例,这与他最终的管理工作实践不谋而合。
毕业后,关雅荻进入发行公司工作,担任助理,逐渐发现毕业论文的主题竟然影响着他的工作实践。三年后,公司计划海外上市,他辞职出来尝试成为制片人。尽管挫折了一年半,但这段经历让他收获颇丰,包括与好友张小北的合作。在一次现代西部警匪动作片中,他担任制片人,负责后期制作和市场推广,学以致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雅荻开始了全球超马越野跑之旅,参与了众多世界上最艰难的赛事。他用镜头记录下这段经历,制作了真人秀节目《雅荻跑世界》,并参与了纪录片《520公里的冒险》的拍摄。在2016年,他更是完成了几项极限挑战,包括攀登玉珠峰、勃朗峰和技术型山峰Ama Dablam。
2018年,关雅荻参与了《拓星者》的制作,并重新回归电影界,与张小北共同创立了“很有勇气”电影制片公司。《拓星者》于2018年顺利杀青,并计划在2018年暑期上映。如今,他继续支持多位信任的导演,同时开发多个主流商业电影项目。
2023年的关雅荻,他不仅是一位电影人,还是一位极限运动爱好者,通过越野跑、帆船赛等挑战自我。他以开放的心态面对生活,倡导“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并在硕士毕业后重回全日制学习生活。他的人生愿望清单包括18项目标,他追求真实的自我,致力于生活的热爱与探索。关雅荻以他的多元身份和成长经历,展示了不断学习与自我超越的精神。
『叁』 《建国大业》编剧告副导演案获胜,打官司的原因是什么
副导演董哲多次在公开报道中以《建国大业》“编剧”“主笔”身份示人,侵犯了原著编剧的名誉权。
156影视从业者联名抵制于正郭敬明,并发布了《抄袭剽窃者不应该成为榜样》的公开信,这次的抵制活动,终于逼得于正郭敬明为多年前抄袭的事情道歉,对于这一场抵制抄袭的活动中,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也出来支持,而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的会长就是王兴东,也就是电影《建国大业》编剧。他也是被人侵犯了名誉权,作为一个原著编剧,对这种抄袭剽窃行为自然是深恶痛绝。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影视界侵权行为普通
中国经济这些年得到飞速发展,而中国影视产业也出现了繁荣发展,但是随着这个行业的高速发展,也出现了很多侵权的行为,尤其很多影视作品都是翻拍大IP的网络小说,让侵权的案例越来越多,可是维权道路却非常困难,耗时耗力,即便官司打赢了,剽窃者需要付出的代价也并不是很高,这也让剽窃者越来越猖狂。抵制剽窃行为,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将剽窃行为降低。
『肆』 云水谣的故事梗概
19世纪40年代的台湾,王家千金王碧云从教堂逃婚出来,坐上了勤工俭学的医学院穷学生陈秋水的黄包车。一段意外的邂逅,让两人从互生暗恋到心心相印。然而陈秋水为躲避迫害从台湾来到大陆,自此两个相爱的人被分隔两岸,唯有坚守彼此的誓言思念对方。
陈秋水在大陆以行医为生,无论在战地医院还是复员后在闽西农村,都不忘给碧云写信,一封封遥寄思念之情的信石沉大海;碧云在台湾以儿媳身份担负起照顾婆母和带大两人女儿陈瑞的重任艰难度日。
时间到了80年代,王碧云带着女儿踏上了寻找陈秋水的路途。在闽西的医院里,终于见到了在外出诊遭遇泥石流而重伤的陈秋水,昏迷中的陈秋水嘴里一直喃喃着“碧云”,碧云紧握着陈秋水的手,当陈秋水睁开双眼时,恍惚中看到了碧云年轻时候的模样。
(4)电影文学2018第八期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1、陈秋水/徐秋云
演员陈坤
台大医学院学生。有理想抱负的英勇青年。一生在两个女人之间抉择。陈秋水在王家兼职做英文家教时与王碧云相识并相恋。作为活跃的运动人士,来到大陆并一直作随军医生,自此与王碧云分隔两岸。
偶遇小护士王金娣,在其猛烈的追求下,加上苦觅不到碧云的踪影而与金娣结婚。后二人一起支援西藏,于1968年冬天因雪崩殉职。
2、王碧云
演员徐若瑄
台湾人富足之家长女。因与陈秋水的相遇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与陈秋水结识并私定终身,在与陈秋水分离后苦等60年盼其归来。一生未嫁,领养一女,随陈秋水取名陈晓芮。
3、王金娣
演员李冰冰
上海人,护士。19岁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结识陈秋水,并对他一见钟情,自此一路追随他。后陈秋水被其真情感动与之结婚,生子陈昆仑。于1968年由于雪崩与丈夫一起殉职。
4、陈晓芮
演员梁洛施
王碧云养女。随性的现代女性,为了母亲,一路寻找陈秋水的踪迹。
5、王庭武
演员秦汉
王碧云之父,台湾人,牙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