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国产电影越来越受欢迎
1、影院硬件
中国内地已经成长为全球银幕数最多、票房第二高的电影市场。国产电影的产量和品质迅速崛起。中国电影实现了质的飞跃,不但中小成本电影类型趋向多样化,内容日益精致化,观众口碑也在日益提高,逐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2、技术手段
线上、移动端购票选座为代表的新科技火速发展,方便了受众。
3、观众欣赏水平
在看片过程中陶冶了艺术情操,不但懂得了分辨好片与烂片,还懂得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电影,有选择地去看,而不是一味地追逐流行。站在时代的路口,回顾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不变的是观众对高水平电影的渴求,电影人对卓越的追求。
国产电影的现状:
从资金投入方式看,中式大片已经探索出了中国独资、中外合资、民间融资、大陆香港合拍等多重电影投资渠道,并初步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投资环境,这对于我国电影产业的又快又好发展是重要的进步。
从电影管理机制看,我国电影管理部门已经在电影指导、审查及监控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这对于国产大片的持续发展是必要的。
国产影片的发展成绩喜人,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不足,需要认真关注和反思。
② 中国有名的电影公司有哪些
1中影集团2上影集团3八一制片厂4上海制片厂5长春电影集团
中影全称中国电影集团公司。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简称“中影集团”)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99年由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中国电影器材公司、电影卫星频道节目中心、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华韵影视光盘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单位组成,是以影视产业为依托,多种产业综合发展的国内一流的大型电影集团。 中影集团的发展战略是,创造品牌、占领市场、立足国内、走向世界。
拥有50多年历史、拍摄了近千部影片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为中影集团奠定了影片制作品牌的基础。1999年组建以来,集团创作生产了《横空出世》、《张思德》、《花妖新娘》、《无极》、《云水谣》、《我们俩》、《六月男孩》、《看车人的七月》、《宝葫芦的秘密》等200多部影片,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吸引了一批国内外优秀制片人才和多家国内外著名公司加盟合作。
中影集团电影数字制作基地(国家电影数字工程)是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也是北京市首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之一,被列为2008年北京人文奥运工程项目,可满足各种影视制作需求,为全世界的影视制作人提供一站式、高品质的服务。
中影集团拥有完善的市场发行体系和丰富的影片营销经验。《张思德》、《云水谣》等多部重点影片的成功发行,《无极》、《功夫》、《满城尽带黄金甲》、《霍元甲》、《夜宴》、《十面埋伏》等商业巨片超亿元的票房佳绩,进一步确立了中影集团在影片发行市场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中影集团通过参股的方式,组建了七条电影院线,签约加盟影院达400多家,票房占全国市场份额一半左右。目前,中影集团正在组建一条控股院线,目标是百家影院、规范化管理、规模化运作、优质化服务,提高控制力和影响力。
中影集团是全国唯一拥有影片进口权的公司,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电影机构有着密切的业务往来。中影集团还致力于国产影片的对外输出,其每年举办的“北京放映”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国产影片的国际展销市场,成为海外了解中国电影文化的重要窗口。
中影集团的成员单位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CCTV-6),是唯一的国家级专业电影频道,每天播出10部中外故事影片和各类动画片、纪录片、专题片。近年来,该频道承办了中国电影华表奖、金鸡百花电影节等大型电影庆典活动,并在奥斯卡金像奖等国际重大电影颁奖典礼当天做全程转播。1999年,电影频道开始组织拍摄数字电影,用于电视播映,产量达每年110部左右。
中影集团的发展目标是,突出主业、做大做强、以影视制片、电影数字制作基地、发行放映、院线投资、电影进出口、电影频道等为支柱,全面带动洗印加工、电影器材营销、后电影开发、光盘生产、,媒体运营、广告、物业管理和房地产开发等多种产业综合发展。
上海电影集团公司
上海电影制片厂
中国电影企业。以生产故事片为主 。1949年6月 ,中国共产党接管了国民党在上海的中央电影企业总管理处及其一厂、二厂,中国电影制片厂摄影场和上海实验电影工场等机构,由夏衍等负责在此基础上筹建电影厂。1949年11月16日上海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 。1950~1952年 , 上海长江电影制片厂、昆仑影业公司 、文华影业公司 、国泰影业公司等8家私营电影企业联 合组建 为国营 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 。1953年 2月上海电影制片厂与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合并 ,仍沿用上海电影制片厂厂名。此后它成为中国影片生产基地 ,拍摄了许多优秀影片,如《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 》、《女篮五号》、《林则徐》、《聂耳》、《红色娘子军》 、《 枯木逢春 》、《 李双双 》、《舞台姐妹》、《白求恩大夫》、《苦恼人的笑》、《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城南旧事》、《秋天里的春天》、《芙蓉镇》等。
195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曾一度改为上海电影制片公司,下设3个电影制片厂 :江南电影制片厂 、海燕电影制片厂和天马电影制片厂。不久,撤销江南厂,上海电影制片公司改建为上海市电影局。1973年后,海燕厂(当时名为红旗电影制片厂)和天马厂(当时名为东方红电影制片厂)重新合并为上海电影制片厂。
补充: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美术电影制片基地,成立于1957年4月。她是融美术片、儿童片的制片、制作、发行、放映及图书、杂志、音像制品、多媒体产品的出版、发行、销售;版权授权经营与开发:儿童卡通服装、玩具、文具礼品的开发与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影视文化机构。
这里汇集了蜚声动画影坛的编剧、导演、美术设计师、摄影师、作曲家和技术专家,具有较强的影视动画片创作、制作和衍生产品研发实力。
50多年来,《大闹天宫》、《牧笛》、《三个和尚》、《宝莲灯》等优秀作品享誉国内外,获得了包括丹麦欧登塞童话电影节“金质奖”、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及中国电影“金鸡奖”、“华表奖”、“童牛奖”等在内的200多个奖项。在致力于发展中国民族动画片的同时,还和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合作拍摄了《狐狸列那》、《诺亚方舟》、《不射之射》、《环游地球八十天》、《番茄酱》、《鸭子侦探》、《天才发明家》等影视片。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具有较完善的影视发行网络。所创作的影视动画片发行至东南亚和欧美地区;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画片电视播放栏目《卡通王》在全国近30家电视台播出。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拥有上海亿利美动画有限公司、上海卡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卡通王》杂志社和上海美术电影专修学校等实体,以动画产业化发展为目标,为社会各界提供影视片、广告片的制作、形象设计、卡通产品的研制开发、制作和动画片创作人才培养等服务。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是中国唯一的军队电影制片厂,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六里桥北里, 占地面积392.1亩。1951年3月,以总政治部军事教育电影制片厂名义开始筹建,1952年8月1日正式建厂,命名为解放军电影制片厂,1956年更名为八一电影制片厂。该厂于1952年摄制完成的第一部电影为军事教育片《河川进攻》,1952年完成第一部纪录片《荆江分洪》,1952年译制完成第一部汉语教学片《神经系统和条件反向反射》,1955年投产第一部故事片《冲破黎明前的黑暗》,1960年完成中国第一部立体纪录片《漓江游记》,1982年起摄制第一部电视剧《考场》,1988年起开始摄制美术片。
八一电影制片厂始建于1952年8月1日,以拍摄军事题材影视片为主,是一个具有摄制故事片、军事教育片、新闻纪录片、国防科研片、电视片和电视剧等多片种生产能力的综合性电影制片厂。
半个多世纪以来,八一厂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巩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的方向,大力弘扬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拍摄各类题材电影作品2400余部。其中有故事影片240余部: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柳堡的故事》《英雄虎胆》《永不消逝的电波》《回民支队》《战上海》《林海雪原》《地道战》《野火春风火斗古城》到七八十年代的《闪闪的红星》《归心似箭》《四渡赤水》《风雨下钟山》《巍巍昆仑》,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革命历史题材战争巨片《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的诞生——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异彩纷呈的电影画面,熠熠生辉的银幕形象,为中国乃至世界电影画廊增添了光辉一页。
进入新世纪,八一厂又摄制完成了《冲出亚马逊》《惊涛骇浪》《惊心动魄》《情暖万家》等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故事影片。尤其是近年来,在配合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及重大庆典纪念活动中屡有建树: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时,推出了《太行山上》、《八路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时,推出了《我的长征》、《雄关漫道》;在纪念建军八十周年时,推出了《八月一日》、《士兵突击》等一系列屡获大奖的优秀影视作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用光影写史,为军旗增辉”,是八一电影人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随着电影产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曾经缔造了无数辉煌与荣耀的八一厂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八一厂一定会奋发努力,始终不渝的坚守主流文化阵地,坚持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讴歌英雄,展示崇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推出更好更多的优秀作品,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谱写新的篇章。
③ 唐健的主要参与作品获奖情况
2001年,电视专题片《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获第五届(胜利杯)中国行业电视节目科教类一等奖、第六届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优秀作品奖一等奖、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第七届“全国科技音像制品奖”(导演和撰稿)三等奖、2000-2001年度全国“神农奖”铜奖、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2000年度优秀节目奖和优秀编剧单项奖。
2000年-2006年,担任制片人的《科技苑》栏目两次获得“神农奖”,全国电视优秀栏目类奖。
2007年,科教电影作品《发酵床养绿色环保猪》获第13届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大奖---华表奖最佳科教片奖。
2007年,科教电影作品《农村综合利用新能源》获第25届斯洛伐克尼特拉国际农业电影节二等奖。
2009年,科教电影作品《控释肥》获尼特拉国家农业电影节最佳科教电影奖。
2009年,大型科教纪录电影《万世根基》获第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科教片奖“金麦穗奖”。尼特拉国际农业电影节优秀电影奖。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2009年度电影一等奖、最佳解说、撰稿、包装奖。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红旗飘飘九十年”经典中国红色纪录片优秀作品奖。
2010年,科教电影作品《鲟鱼繁殖技术》获第27届尼特拉国际农业电影节斯洛伐克农业校长奖。第14届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大奖--华表奖入围奖。第28届中国金鸡奖提名奖。第九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最佳科教类纪录片奖。国家广电总局第二届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高清晰度电视节目优秀制作奖。第五届中国科教影视“科蕾奖”。获得第二届中国国际科教影视“中国龙奖”银奖。
2010年,科教电影作品《枸杞高产高效种植技术》获第27届尼特拉国际农业电影节专业技术类一等奖。第28届中国金鸡奖提名奖。第五届中国科教影视“科蕾奖”三等奖。
2010年,科教电影作品《高效低排炉炕灶》获得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创新奖科普影视类二等奖。
2011年,科教电影作品《巧治松材线虫》获得第14届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大奖--华表奖优秀科教片奖。第28届中国金鸡奖提名奖。第28届尼特拉国际农业电影节专业技术类二等奖。中国国际科教影视展评暨制作人年会2012“中国龙奖”银奖。
2011年,科教电影作品《草原生态保护》荣获中国电影家协会颁发的第28届中国金鸡奖提名奖。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科蕾奖。
2011年,科教电影作品《愈合地球创伤》获第28届尼特拉国际农业电影节特别奖。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科蕾奖。
2011年,科教电影作品《农民创伤急救》获得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科蕾奖。
2011年,科教电影作品《防治面源污染》获得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科蕾奖。
2011年,大型科普纪录电影《外来生物入侵》获捷克生命科学电影节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奖。第十九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第十三届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纪录片单元”评委会特别奖。中国国际科教影视展评暨制作人年会2012“中国龙奖”银奖。第十五届北京科技声像作品“银河奖”。2012年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协会声音制作优秀作品奖。
2012年,科教电影作品《海底播种》获第二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影视动漫类)优秀奖。
2013年,科教纪录电影《外来生物入侵》(担任编剧、制片人、监制)获奖情况:
[1] 荣获第22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第29届中国金鸡奖最佳科教片提名奖。
[2] 荣获第29届尼特拉国际农业电影节主席团奖。
2013年,科教纪录电影《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担任总导演、制片人、监制)获得以下奖项:
[1] 获第22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第29届中国金鸡奖最佳科教片奖。
[2] 获得2013中国科教影视“科蕾奖”特等奖。
[3] 获得2013中国优秀农村题材电影表彰典礼最佳科教片。
[4]获得2013年度中国纪录片优秀长纪录片奖。
[5]获得2014年第30届AGOFILM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大奖。
[6]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科教影视展评暨制作人年会评委会“中国龙奖”评委会特别大奖。
2013年,故事片《鼓点上的梦》(担任制片人、监制、编剧策划)获得中国电影家协会颁发的2013农村题材电影最佳导演处女作奖。
2013年,故事片《甜玉米的笑声》(担任制片人、监制)获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优秀电影奖。
2013年,科教片《留住原种》(监制)获得第16届北京科技声像作品“银河奖”一等奖;获得2013中国科教影视“科蕾奖”三等奖。
2013年,科教片《盐碱地养淡水鱼》(监制)获第16届北京科技声像作品“银河奖”二等奖;获2013中国科教影视科蕾奖三等奖。
2013年,《循环的温室》(监制)获得第29届尼特拉国际农业电影节农业校长奖。
2013年,《农业物联网》(监制)获得中国科教影视2013科蕾奖提名奖。
2014年6月,参与创作的作品《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总导演、监制、制片人)、《外来生物入侵》(编剧、制片人、策划、监制)、《鼓点上的梦》(监制、制片人、剧本策划)参加在奥地利举办的“乡村中国”电影展映活动。
④ 傅靖生的个人简介
傅靖生,别名AF、阿傅,1944年4月出生,北京人。中国著名画家、电影摄影师、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后分到中国农亩首业电影制片厂任摄影师。自1975年开始,先后拍摄了《种子的旅行》等科教纪录片,其中以《中山植物园》获得文化部1979年“青年优秀创作奖”。擅长扛拍摄影,身材瘦小却可以扛起10公斤重的摄像机推、拉、摇、移,气定神闲。因此在摄制组里有“亚洲第一扛”的绰号。
傅靖生 著名摄影师、电影导演、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瑞士日内瓦国际著名艺术家协会会员。获美国密苏大学埃德.和斯诺教授荣衔。
《湘女潇潇》获法国蒙伯利埃中国电影节金熊猫奖、西班牙国际电影节唐.吉坷德影片大奖、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摄影提名奖;《泰始皇》获芝加哥国际短片电影节银奖、美国夏威夷电影节金奖。曾任《黑骏马》摄影师。任电视连续剧《周恩来在上海》、《往事何堪回首》、《小井胡同》摄影;《来来往往》摄影、编剧、导演之一;《生活秀》导演、摄影指导;《说好不分手》导演、摄影;《藏羚之恋》编剧、导演。累计至迅手数今所摄各类影片百部以上。
儿时启蒙于徐悲鸿弟子陈松平
法国电影中心访问学者
美国密苏里—堪萨斯大学访问学者
获美国密苏里大学埃德加.斯诺教授荣衔
●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所拍的影视各类作品500部以上
电影摄影代表作国际得奖影片:《黑骏马》、《湘女萧萧》
电影导演代表作国际得奖影片:《说好不分手》
电影纪录片代表作国际获奖作品:幸运的藏羚羊(导演)、长城的秘密(摄影指导)
电影科教片代表作得奖作品:《中山植物园》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电视剧摄像代表作:《来来往往》,《周恩来在上海》
编剧代表作:《来来往往》,《红颜往事》电视剧导演代表作:《大栅栏》,《生活秀》,《红颜往事》(又名《月落长江》)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连环画代表作:《人不是含羞草》,《朱德和史沫特莱》
油画代表作:《扎西得勒!喜马拉雅山》,《暖窝》
自创画种:水印剪纸。代表作:《半开门》
●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
木刻代表作:《西行漫记》,《老舍》,《巴金》
●薯团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图片代表作:《唐宋画意花鸟》,《最后的圆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