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影视特效的演变过程
影视特效的演变过程
影视特效大多能够用到MAYA软件,它是98年进入市场,是跨平台软件,可以在任何操作系统上使用。以下是我整理的影视特效的演变过程,希望大家喜欢!
一、早期电影特效
1895年,电影史上的第一个特技效果出现在《玛丽皇后的处决》中。剧中女主角的斩首镜头是用一种"替换拍摄法"完成的。某个镜头正在拍摄中,他令摄影机停下来,让演员走开,放上道具,再开机,将停机前后的胶片连起来洗印,就造成了人被斩首的特殊效果。这种技术现在自然不出奇,但当时可谓鬼斧神工。
二、CG特效(电脑合成)
1977年的《星球大战》是电影史上的奇迹。因为太空大战等高难度镜头的需要,剧场运用了名为Dykstraflex的运动控制摄影机系统,让摄影机精确重复同样的运动轨迹,方便地合成镜头。飞船的引爆也是一个问题,因为模型实在太小,如果直接爆炸,来得太快,胶片上很难记录下整个过程,所以烟火师想办法一个个单独处理再后期合成。
三、现代电影特效
现代电影特效绝大多数是有蓝屏抠像技术制作而成,其高度发达的数字技术,让那些曾经只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人物和场景,都能真实地呈现在镜头前,让人们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视听震撼,这也是现代电影最大的魅力!那个让时空交错,场景变幻的“魔术师”便是它了!“抠像”即通道提取,是通过把摄影棚中拍摄的内容与外景拍摄的内中升槐容以通道提取的方式叠加,创建出更加精彩的画面效果。在应用中,蓝屏幕技术是提取通道最主要的手段。它是在拍摄人物或其他前景内容后,利用色度的区别,把单色背景去掉。
拓展: 影视特效处理技术
1、传统特效手法
传统特效手法出现的很早,其中,最简单的是化妆,这也是最为有效的;还有搭景,能够实现特定场景的设置;烟火特效,在早期的电影作品中烟火特效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早期胶片,这也是早期常用的一种特效手段。
2、CG特效手法
CG特效就是所谓的电脑特效,电脑特效主要由两个方面决定:一是传统特效手法已经满足不了电影表现的需求,同时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更为新颖、更为强大的特效手法;二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技术要求都能够满足新的特效制作手段得以实现。现在,我们可以将特效手法按照功能来进行分类:
第一,三位特效技术。
在很多电影中都不可缺少三维立体特效技术,烘托角色和设置场景都需要应用到三维特效技术。因此,可以说三位特效技术是电脑特效技术中难度最高,也最难解决的。三维技术的一般流程为:建立模型――确定材质和灯光――形象绑定――动画制作以及最后的渲染。目前三维特效技术的软件主要有:MAYA软件、realflow软件、c4d软件等。
第二,数字绘景技术以及概念设计技术。
影视作品中的很多建筑和背景是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这时就需要影视设计工作人员结合自身的想象力进行数字绘景以及概念的设计,将庞大的舰队、连绵的山脉以及恢弘的宫殿呈现到观众眼前。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概念设计,在经济空前发达、文化空前灿烂的今天,人们笑笑的卖友想象力是无穷的,对影视作品也是十分挑剔的,所以概念设计工作的好差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影视作品的受欢迎程度。
第三,合成特效技术。
中国人对于合成特效技术并不陌生,在很多武侠作品中,我们所看到的飞来飞去的大侠都是由合成特效技术来实现的。一般来说,合成特效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将演员各类动作(打斗、飞跃等)和天空进行分开拍摄,演员需要利用钢丝绳在蓝幕或者绿幕中完成拍摄,最后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去掉蓝幕和钢丝绳,之后再合成上必要的天空场景,这样就给观众带来在空中打斗的效果,给人真实感。
综上所述,在影视产业空前发达的今天,计算机软件技术、微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必然也还会不断发展,影视制作就更离不开特效处理。尽管我国在特效制作和处理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也基本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在未来,影视特效处理技术也将向人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将特效理念融入到影视作品中。
;② 八十年代的电影特效是怎么制作的
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期间,电脑技术尚在起步阶段,电影特效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胶片特效:这种方法成本较高,涉及对已拍摄好的电影胶片进行二次创作。例如,为了呈现一个人物在同一场景中进行多个动作的效果,特效师会单独为演员拍摄动作,然后逐帧从胶片上抠像,并与背景进行合成。这种技术在《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中的激光效果制作中得到了应用。通过将不同颜色的光线(如红、蓝、绿)与动作画面结合,逐帧制作,最终形成带有动态激光效果的片段。
2. 模型特效:模型特效在黑白电影时期就已存在,其中《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以其精细的模型特效著称。而成本最高的模型特效之一则出现在《泰坦尼克号》中。
3. SGI图形工作站:这种工作站类似于现代电脑,但由于当时电脑技术尚未发展到处理完整视频的程度,因此被称为图形工作站。它们主要用于逐帧处理图像。
至于背景颜色,虽然纯色背景在电影拍摄中被广泛采用,但并非总是蓝色。在电影早期,白色背景更为常见。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制作人们根据场景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背景色,包括青色、蓝色、绿色等。
值得一提的是,《终结者2》中的液态金属机器人T-1000,其特效制作就综合运用了上述三种方法。特效师首先制作了一个与真实比例相符的T-1000模型,并为其拍摄不同动作的逐帧画面。随后,这些画面被输入图形工作站进行效果处理,如创建伤口或实现液态效果等。最后,通过抠像技术将这些处理过的画面与原始拍摄素材结合,进行二次曝光,制作成最终的电影特效画面。
③ 世界四大电影特效巨头,你知道几个
1. 工业光魔
创 始 人:乔什·卢卡斯
创立时间:1981
核心技术:CGI动画技术,模型拍摄,全数字高清晰设想技术;凭《星球大战》开创了特效新时代,一举成为电影特技的“领头羊”
2.维塔数字公司Weta Digital
创 始 人:彼得·杰克逊、理查德·泰勒 创立时间:1993年
核心技术:Massive程序,该程序允许大量独立的角色按照事先规则独立产生动作,其效果体现在《指环望》畜牧中的混战、海尔姆谷战役以及佩兰诺平原战役中,模型与电脑特效结合的技术还解决了一直困扰特效效果真实性问题。
成就作品:《指环王系列》、《金刚》等
3.数字领域 Digital Domain
创 始 人:詹姆斯·卡梅隆
创立时间:1990年
核心技术:获得学院奖的(AcademyAward)的数码合成软件NUKE。可以任意组合、扫描图片,制作静态或动态效果。NUKE已被用于超过35部影片和数以百计的商业、音乐电视。在卡梅隆德得意大作《泰坦尼克号》中,工作人员应用该技术,将模型船和背景重新结合,制作出泰坦尼克号在航行时的壮丽景观。
成就作品:《泰坦尼克号》、《世界末日》、《第五元素》、《格林奇偷走圣诞节》等。
4.索尼影像公司Image Works
目前,公司正在通过不断提升的视觉效果和造型动画业务的水平,为世界级的艺术家们提供领先的技术,而逐渐成长为业内的一只主导力量。
成就作品:凭借《蜘蛛侠2》的出色表现,从《黑客帝国》的特效制作组Esc公司手中抢得了《超人归来》的特效制作权。
获奖纪录:因《蜘蛛侠2》和GG动画短片《The Chubb Chubb》获得奥斯卡奖,以及凭借《蜘蛛侠》、《隐形人》、《精灵鼠小弟》和《星河战队》获得奥斯卡提名。
以上就是世界电影特效巨头相关内容分享,希望今天的内容对你有所帮助,想要获得更多影视制作相关内容,请关注本平台,小编将会做及时的整理与发布,敬请期待吧!
④ 电影特效的发展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星球大战”系列与工业光魔的发展历程,几乎等于世界电影特效的发展史。
1977年的《星球大战》是电影史上有记录的,第一部使用动作控制摄像机拍摄的电影。在这部电影里,卢卡斯还创造了多项意义深远的发明:他发明的一个机械装置,可以把石牌画面和后期合成画面轻松地协调成同步,这把多少年来只能靠手工硬涂胶片技术的效率一下提高了几十倍。绝对是电影工业发展的里程碑。
1982年工业光魔发明了一项名为“源序列“的电脑处理方法,并应用在科幻电影《星际之旅之复仇女神》上,该片出现了电影史上第一个完全由电脑产生的场景。
1985年,工业光魔在电影《年轻的福尔莫斯》中,制作了电影史上第一个电脑产生的角色“彩色玻璃人”,这也为星战前传里众多虚拟角色的制作打下基础。
1989年,工业光魔为科幻电影《深渊》制作了影史上第一个电脑三维角色,这为《星战前传》里制作尤达大师打下进一步的基础。
工业光魔在1991年为《终结者2》创作的T1000C成了影史上第一个电脑产生的主角。
讽刺喜剧《飞越长生》为光魔带来了第五尊奥斯卡奖,因为光魔第一次用电脑模拟成功了人类的皮肤。
最突出的成就大概就是1994年的《侏罗纪公园》了,影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由数字技术创造的,能呼吸的,有真实皮肤、肌肉和动作质感的角色。
随后,光魔的技术越来越先进,想象力更广阔,创造了影史上无数第一,立体卡通人物《变相怪杰》、能说话的《鬼马小精灵》也相继出现在真人电影里。《加勒比海盗》、《绿巨人》、《龙卷风》、《拯救大兵瑞恩》等诸多特效均出自其手。
《星球大战》视觉特效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制作上,其观念上的突破对电影工业的推动作用也非常巨大。在《星球大战》里,卢卡斯首次推出“二手未来”(used future)概念。在此之前电影里涉及到的未来世界,都非常干净整洁,一切都像是刚从工厂里生产出来的。
《星球大战》里第一次将高科技表现得有真实感,累年的建筑外表早已经破败不堪,用过的飞船表面坑坑洼洼,酒吧里聚集了佩戴着各式各样旧武器的各类生物……观众们一下子觉得很有亲近感和现场感。雷德利·斯科特就承认,《星球大战》“让我们终于明白如何让未来产生质感”。他后来以此思路拍摄了《异型》和《银翼杀手》里那座破败的未来城市,如今已成为电影史上设计的经典。
值得一提的是,卢卡斯曾经在光魔内部成立了一个电脑部门,专门研究电脑技术对特效的帮助。1986年他卖掉了这个电脑部门,该部门后来发展成了如今动画制作的大腕——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皮克斯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改变了动画电影的格局。
⑤ 80年代的电影有没有使用电脑特效 还是实体模型
异形用的实体模型,第一部异形拍摄于79年,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奖,银翼杀手就用到电脑特效了。电脑特效真正可以做到以假乱真的水平大概是九十年代,随着乔治卢卡斯的星战系列诞生的光业工魔开创了电脑特技先河!
⑥ 世界上最早的有特效的电影或电视剧是什么
世界上第一个电影特效是个意外,乔治·梅里爱拍摄公交马车的时候,摄像机卡了一下。继续再拍的时候一辆运棺材的马车正好走到了刚才公交马车的位置。看片儿的时候,公交马车竟然瞬间变成了棺材马车。
传统特效
传统特效使用玻璃合成画面。1927年德国科幻电影《大都会》里的将来都市,就是用先在玻璃上画出摩天大厦,然后透过玻璃拍实景的办法完成的。
开拓者——乔治?卢卡斯
上世纪七十年代数字特效刚在美国出现时,底子没人敢用,直到1979年《星球大战2》筹拍,导演乔治·卢卡斯和他的工业光魔特效公司,才开创了大量使用电脑合成技术制作电影画面的先河。
⑦ 1979年左右的美国电影特效是在什么操作系统上做出来的在命令行模式下吗
那会儿应该都没什么电脑特效,基本都是做的模型,与镜头蒙太奇结合。我记得有个纪录片是专门讲模型拍摄技术的。
1、《月球历险记》(1902) 世界电影特效是由法国人乔治·梅里爱首创的,首部14分钟特效短片《月球历险记》在1902年就诞生了,之后特效经过电影人的改进和科技的发展,1933年好莱坞推出了大片(在当时是绝对的大片)
2、《金刚》(1933) 这部拍摄于1933年的《金刚》不仅在当时算是超级大片,而且也影响到了之后半个多世纪的电影创作。影片采用了动画、模型、幕布技术等多种手段的完美结合,为观众在银幕上呈现了金刚行走在原始森林、攀爬于帝国大厦顶端的奇幻场景,整个世界都为这部电影所展现的神奇场景而震惊。《金刚》中所运用到了定格动画和幕布技术的拍摄技巧,即使是到了90年代依然在被电影人所借鉴,足见其影响力之深远,可谓开创了一代特效电影之先
3、《星球大战》(1977) 当初乔治·卢卡斯参考黑泽明电影《战国英豪》写出《星球大战》的剧本,并且还加入了自己50年看过的科幻剧集等元素,还有给西斯大帝领导的帝国军队披上纳粹的外衣,这部杂糅了诸多文化的《星球大战》就应运而生了。影片运用了微缩模型拍摄、幕布技巧、特效化妆、还有给人穿上机器外壳等等,原始和先进的方法一起用上,最终耗资1100万美金将影片制作而成,乔治·卢卡斯还为该片特别成立了特效公司“工业光魔”,这是电影史上第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特效电影公司,并且在今后成为行业的标杆。 《星球大战》中的技术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延续和拓展,它的创新意义并没有《2001太空漫游》那么强大,但这部电影明显更受到观众的疯狂追捧,这也是电影史上票房最早破亿的电影(不包含通货膨胀的因素),在商业娱乐这一层面上,《星球大战》算是开创了现代电影大片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