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
历史上中国电影第一
中国最早放映的电影。1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的“西洋影戏”。
中国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05年秋由北京丰泰照相馆与京剧名角谭鑫培合作拍摄的京剧片断《定军山》,为戏曲记录片。它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正式诞生。
中国第一座电影院。1907年第一座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在北京长安街建成,由外商经营
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1909年美国人布拉斯基久慕上海这块生财富地,不远万里来到上海香港路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这便是中国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摄制公司。带有买办性质。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1913年由郑正秋、张石川导演的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此片是由亚细亚影戏公司开张后的第一部作品。首开家庭伦理剧之先河。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1921年中国影戏研究社在上海拍摄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
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1922年1月由顾肯夫、陆洁创办的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影戏杂志》出版,
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1922年3月郑正秋、张石川等人创立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明星影戏学校(后改为明星演员养成所),由郑正秋担任校长,培养电影人才。
中国第一次出现“导演”专用名词。1922年陆洁在《影戏杂志》发表的文章中首先将指挥拍摄影片者称为“导演”。自此,影剧界有了“导演”这一专用名词。
中国第一部电影理论专著。1924年中国最早的电影理论专著《影戏学》出版,由徐卓呆译著。
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电影剧本。1924年洪深创作的《申屠氏》在《东方杂志》发表。
中国第一部电影教材。1924年初,留法学生汪煦昌、徐琥在上海创办昌明电影函授学校。《电影讲义》是该校之教材。
中国第一部电影年鉴。1926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年鉴出版。
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1930年12月3日联华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鲜花》上映,该片以蜡盘配音的方法配制了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寻兄词》(孙瑜词、孙成壁曲)。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3月15日,由明星公司摄制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上映,该片采用的是蜡盘配音的技术。
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1941年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完成,公映后受到好评。
新中国成立后摄制的第一部故事片。1949年王滨导演的《桥》是新中国成立后摄制的第一部故事片,也是第一次在银幕上正面塑造中国工人阶级崇高形象。
中国美术片第一次国际上获奖影片。1956年木偶片《神笔》获第八届国际儿童影片节儿童娱乐片一等奖,这是中国美术片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1957年由谢晋导演的《女蓝五号》,不但是谢晋成名之作,也是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该影片荣获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章。1960年又获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帽奖。
中国第一部剪纸片。1958年万古蟾导演的我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为美术影片增添了一个新品种。
新中国第一部反映西藏人民生活影片。1963年李俊导演的《农奴》是第一部反映解放前西藏人民非人般苦难生活的影片。影片于1981年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鸡奖。
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电影。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影片《魔术师的奇遇》。
中国第一部阐述中国电影发展史专著。1989年由陈荒煤主编、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国电影发展史专著《当代中国电影》出版。
B. 求一农村题材老电影
一定是《锦上添花》。
C. 80年代珠影厂7朵金花,再回首容颜不再,她们的生活现状如何了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影视圈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
在那一时期,涌现出了北影厂、上影厂等众多知名的优秀电影制片厂。
它们作为出品影视作品的龙头企业,不仅为大众产出了一系列优秀经典作品,还培养和发掘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影视女演员。
除了这些影视制作大厂,在我国南方还有一个小厂也绽放出了很多娇艳的“花朵”,那就是珠江电影制片厂。
虽然它没有北影厂、上影厂有名气,但它也出品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和优秀演员。
在当年,珠影厂盛开出了一大片“金花”,她们凭借优秀的演技和姣好的容貌,收获了大批观众的喜爱。
如今已经过去几十年,“金花”也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鲜艳,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珠影厂几朵金花的现状吧。
1960年,普超英出生在湖北武汉,她从小酷爱文艺,在家人的支持下从小学习舞蹈表演。
1972年,12岁的普超英考入了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学习舞蹈,一学就是5年。
她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被电视剧《美丽姑娘》剧组选中,1980年电视剧上映,这部影视作品也成了普超英的荧幕首秀。
她的演技被当时珠影厂很多导演看中,于是在1981年,她被调到珠影厂,成为了一名专业的演员。
普超英在电影《毕升》中饰演女主角阿香,她凭借扎实的演技,把人物质朴、真实的形象表演得淋漓尽致。
也就是这部影片,不仅让普超英的演技得到了认可,她也因此收获自己的爱情和家庭。
当时拍戏的时候,普超英优秀的演技和踏实工作的态度,让珠影厂著名导演于得水印象很深刻。
于是在于得水的前线搭桥下,他把普超英介绍给了自己的儿子。
经过长时间的交往,两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不久之后两人就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收获家庭幸福的普超英,没有放下自己事业的脚步,从1988年开始,她又相继出演了《乱世三美人》《出嫁女》等等优秀作品。
1993年,普超英凭借电视剧《情满珠江》,在事业上向前迈了一大步,她获得了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女配角的殊荣。
她也一度被称为“南国影坛一枝花”。
此后她更是优秀作品不断,金鸡奖、金凤凰奖等等大奖也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
直到如今,62岁的普超英依旧活跃在荧幕之上,虽然现在身体已经发福,没有了当年的清纯靓丽。
她和丈夫的感情也从来没有任何绯闻,不论她再怎么红火,家庭在她心中的地位永远是最重要的。
相信普超英会一直将自己热爱的演艺事业进行下去,直到演不动的那天为止。
1961年,梁玉瑾出生在安徽,从小就喜欢文艺表演的她,在17岁考入了滁州歌舞团,成为了歌舞演员。
她跟随剧团参加了《摸花轿》《祝枝山嫁女》等歌舞剧,后来她又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
经过大学的专业学习,梁玉瑾的表演功底得到了达达的提升,在大学先后出演了多部影视作品。
1983年,她大学毕业之后,被正式调到了珠江电影厂,成为了一名专业的影视演员。
梁玉瑾来到珠影厂后,她的表演功底彻底被激发,很快就成为了红极一时的女明星。
1987年,她和张艺谋出演了电影《老井》,梁玉瑾凭借优秀的演技,把一个农村姑娘的自然朴实的善良,表现淋漓尽致。
电影《老井》在国际大奖上收获颇丰,这样让更多观众认识了梁玉瑾,她的事业也迎来了一个高潮。
第二年,梁玉瑾在电影《寡妇村》中饰演“多妹”,她把人物特点表现得很好,抓住了当时很多影迷的心。
电影《寡妇村》也获得了电影百花奖的最佳故事片奖。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梁玉瑾遇上了自己的第一任丈夫, 当时她的丈夫是一位香港的富豪,他早已喜欢梁玉瑾很久了。
于是在他的追求下,梁玉瑾和他结婚了,并且她放弃了自己正红火的演艺事业,跟随丈夫定居香港。
后来梁玉瑾的丈夫因病去世,她为了生活又不得不重返演艺圈。
梁玉瑾重返演艺圈时已经40岁了,但她没有放弃自己热爱的表演事业,凭借影片《情幻远山》又一次敲开了影视圈的大门。
此后她多次饰演“寡妇”的形象,很多人担心梁玉瑾现实生活丧夫,还要在电影中演寡妇,都担心她走不出悲痛。
但她不以为然,后来梁玉瑾在朋友的介绍下,结识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
她的第二任丈夫是一位外交官,他一身正气,一直深爱着梁玉瑾,两人很快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2008年,梁玉瑾出演了电影《见龙卸甲》,自此影视圈就再也看不到她的身影了。
她和丈夫也定居在法国生活,如今梁玉瑾已经61岁了,虽然早已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她当年给我们留下了一部又一部的经典作品。
左翎1963年出生在广东,她作为军人家庭的子弟,从小的生活环境还算可以。
童年时期的她,最喜欢的就是在漏天影院看电影,即便那个年代没有什么新电影,只是老电影重复播放,她看得也是非常入迷。
左翎在这样的环境中,对电影中人物的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左翎的父亲被调到潇湘电影制作厂工作,这让左翎更近距离地接触到了电影工作,演员的种子也就在她心中埋下了。
1980年,左翎在电影厂中实习,被《智截玉香笼》剧组看中,导演给她安排了一个小角色。
此后, 左翎就成了很多影视作品中的客串角色,也为她日后的演员生涯积攒下了实践经验。
1986年,左翎参演了她人生第一部电视剧《一双绣花鞋》,她凭借优秀的演技,被调到了珠江电影制作厂。
自此,左翎在影视界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从1988年开始,左翎不断出演多部影视作品,像《死神与少女》《花街皇后》等等优秀作品,都可以看见她的身影。
左翎的事业上如日中天 ,在感情方面也有所斩获。
她和珠影厂的演员王建成走到了一起,她被王建成身上的真诚和爱慕所打动,两人很快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不久,两人还生下了一个女儿,生活不可谓是不幸福。
1994年,左翎的事业迎来了高峰,她凭借电视剧《情满珠江》,斩获了飞天奖的优秀女主角奖, 当时她还被称为女演员中的“第一青衣”。
令人意外的是,左翎的事业发展得很好,但丈夫却一直不温不火,两人在生活中矛盾不断增加,最终两人的婚姻走向了尽头。
离婚后的左翎独自抚养女儿,有一段时间她很少拍戏,而是一直陪在女儿身边。
直到后来遇到了第二丈夫,他是一位商人,两人经朋友介绍相识,相恋大半年的时间,在1998年,两人登记结婚。
从2000年开始,左翎又开启了自己的演艺事业,但她不再像以前一样,而是更加注重对家庭的关心了。
她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明白了不能只顾事业的发展,也要把家庭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如今的左翎已经59岁了,她也很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了,反而回归到了家庭,过上了安静幸福的生活!
04张小磊
张小磊这个名字一听,大家都会觉得这是个男的,可恰恰相反,张小磊可是名副其实的大美女。
1957年,张小磊出生在浙江宁波,从小学艺的她,大学考入了上海戏剧学院,进行了专业的表演学习。
她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珠江电影制作厂,从此开启了自己的演艺之路。
1980年,刚到珠影厂的张小磊就被导演傅敬恭看中,她出演了电影《燕归来》,成为了她进入影视圈的敲门砖。
接下来几年的时间里,张小磊的演艺事业发展迅速,1984年她出演了影片《西子姑娘》。
张小磊凭借精湛的演技,把剧中人物的细节表现得非常完美 ,获得了当时观众的一致好评,这部影片还获得了电影学会奖。
1985年,张小磊凭借电影《相思女子客店》,她被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还获得了广东电影节“立功奖”。
但令人意外的是,张小磊在她事业发展的最红火的时候,退出了影视圈。
张小磊在此后的十多年里,下海经商,从一个女明星摇身一变成了女商人,直到1997年,她才再次回到自己热爱的演艺事业当中。
张小磊复出之后的第一部影片,是由林黎胜指导的《阿里山的姑娘》。
虽然她阔别影坛多年,但张小磊一举拿下了全国骏马奖的最佳女演员奖,她迎来了事业的又一春。
2001年,她又凭借电视剧《儿科医生》, 获得了飞天奖的最佳女演员奖,她的表演功底又一次被世人认可。
从那之后,张小磊在影视圈又一次站稳了脚跟,各种影视作品都邀请她出演。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小磊逐渐在影视作品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一种“做作婆婆”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如今,张小磊已经是一位65岁的老演员了,虽然脸上少了当年的稚嫩,但多了几分成熟的气质。
现在的她依旧活跃在荧幕上,给大家奉献着一部又一部的优秀作品。
虽然她对于自己的家庭和婚姻提及的很少,但相信这样一位优秀的女演员,在生活中也是非常幸福美满的!
于莉作为珠影厂五朵金花之一,她的演艺发展之路,就没有其他几位顺利了。
1963年,于莉出生在黑龙江哈尔滨,自幼喜欢唱歌跳舞的她,年仅12岁就考入了湖南省歌舞团。
于莉在歌舞团的六年当中,练功永远是最刻苦的,她本想将来成为一个舞蹈家,可以一次意外,让她结束了自己的舞蹈生涯。
在她17岁那年,于莉在台上打灯时,不慎从高台摔下,把她的手骨摔裂了,她也就此停止了舞蹈学习。
而后于莉在朋友的邀请下,开始接触影视拍摄行业,她凭借和陈佩斯父子搭档出演影片《父与子》,有了一些小名气。
1985年,于莉被调入珠影厂,开启了她的演艺生涯。
她来到珠影厂之后,参演了很多优秀影视作品,比如《冰上火情》《人间烟火》等等都可以看见于莉的身影。
1989年,于莉凭借电影《寡妇村》, 被提名中国电影百花奖的最佳配角,她的事业也因此获得大火。
但于莉并不满足,她向当时影视圈发展正处于黄金阶段的香港发起了挑战,选择只身离开大陆发展。
于莉刚到香港的几年发展并不顺利,但她没有放弃,经过自己几年间的打拼,逐渐在香港站稳了脚跟。
1998年,她和香港演员马景涛走到了一起。
但彼时的马景涛口碑并不好,他有过很多不堪的感情,遇到于莉之前,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还带着一个女儿。
众人都劝于莉远离他,可于莉早已坠入了爱河。
但两人的恋爱仅仅持续了两年,于莉终究还是忍受不了马景涛一身的“臭毛病”,选择了分手。
马景涛在两人分手后,还采用一些极端的方法,想让于莉回心转意,但于莉拿得起放得下,还是选择了离开。
1999年,于莉凭借影片《绝代双骄》,在香港影视圈有了一些名气,但后来十几年的时间里,香港影视圈走起了下坡路。
此后的十几年里于莉的事业一直不温不火,虽然在2014年,她参与了电影《微时代》的拍摄,但终究没能激起太大的浪花。
自从跟马景涛分手后,于莉也在一直寻找着自己的另一半,奈何20多年来,一直都没寻找到她的真命天子。
如今于莉已经59岁了,不仅一直是孤身一人不说,恐怕现在也没有多少人认识她了吧。
当年她选择离开大陆,进军香港影视圈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不禁令人唏嘘感慨。
王雁1957年出生,她作为一个壮族人,从小就能歌善舞,所以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对表演和舞台充满了向往。
虽然王雁小时候家境不好,但她肯吃苦,在高中毕业后,她去工厂打了很长时间的工,直到1980年,她的人生迎来了转机。
当时,西安电影制片厂正在招人,王雁本来是抱着试试的心态去的,结果很幸运的被选上了,后来她又被调到了珠影厂。
影片《亲缘》是王雁登上荧幕的首秀,但当时她只是一个小配角。
1981年,王雁凭借颜值和优秀的演技,成为了影片《山道弯弯》的女主角,她把影片中人物的性格展现得很鲜明,收获了一众好评。
接下来的几年中,王雁不断出演多部优秀的影视作品。
1983年,王雁凭主演的电影《路》,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的青年导演特别奖,这让她也成为了八十年代一颗耀眼的明珠。
此后她参演的戏越来越多,比如《童年的朋友》《爬满青藤的木屋》《十九年华》等等经典作品,都可以看见她的身影。
可令人意外的是,在她事业最红火的时候,在影视圈却看不见王雁的身影了。
当时,她和丈夫陈立洲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寡妇村的日记》,也就是后来的电影《寡妇村》。
1987年,珠影厂给了王雁夫妇8000元的稿费,以此来完成电影《寡妇村》的拍摄。
可后来陈泉州与剧组人员产生了很大的矛盾,珠影厂就选择了另一位导演进行拍摄。
气急败坏的王雁夫妇,把珠影厂告上了法院,双方对簿公堂,但后来王雁夫妇败诉,而她也因此在影视圈销声匿迹了。
王雁不能演戏之后,从事过各种工作,服装设计、编剧等等工作她都做过。
奈何王雁幕后的工作,让她逐渐淡出了大众的事业,一个当红的影视明星,也就此陨落。
如今,她也已经65岁的高龄了,虽然早已淡出幕后多年,但她当年留下的精彩作品,依然值得我们回味。
祝福王雁老师身体 健康 。
林晓杰1962年出生在东北,她是珠影厂金花中为数不多去往国外发展的演员。
她从小身材高挑,一直对表演有着浓厚的兴趣,林晓杰小时候看到舞台上的演员,总是充满了好奇心。
经过她自己的不断努力,林晓杰考入了上海戏剧学院,进行专业的表演学习。
1984年,她大学毕业之后,被调到了珠影厂,从此开启了真正的演员之路。
林晓杰从进入珠影厂之后,出演了多部优秀作品,她凭借优秀的演技和高挑的身材,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86年,林晓杰凭借出演电影《乡民》,获得了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的殊荣,虽然没有得奖,但林晓杰的演技得到了认可。
也就是在《乡民》的剧组中,她和同为珠影厂演员的陈锐走到了一起。
彼时的陈锐还没有名气,但林晓杰没有嫌弃他,两人度过甜蜜的恋爱之后,步入了婚礼的殿堂。
可后来两人因为工作的原因,生活中长期处于一种聚少离多的状态,两人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吵架。
最终,两人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离婚后的林晓杰虽然事业发展的一直很好,但当时国内兴起了一阵出国的热潮,她果断放下了国内的事业,选择了出国。
初到国外的林晓杰日子并不好过,她不仅要承受国内外的文化差异,还要接受从国内的明星到国外无名小卒的转变。
好在她经过多年的打拼,逐渐在国外站稳了脚跟。
2019年,林晓杰主演的电影《别告诉她》在美国上映,该片还获得了圣丹斯电影节的观众最喜爱影片奖项。
自从她出国发展之后,我们就很少再知道她的消息了。
如今林晓杰已经60岁了,希望她的生活健 健康 康,在国外发展的事业能够顺顺利利的,祝福林晓杰老师!
从八十年代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几十个年头,而珠影厂的“金花”们的脸上也早已挂满了岁月的痕迹。
虽然现在的影视圈也在不断迭代更新,但是少了当年的那份质朴和真实。
现在她们各自的生活都大不相同,有人过得好,有人过得不如意,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祝福老一辈艺术家。
人生路上总是面临很多路口,无论选择哪一个,都能看到不同的风景!
祝福老艺术家们的身体健 健康 康,生活快快乐乐!
文| 数据线
编辑|阿喧
图源网络,侵删
张馨茹:嫁给歌王张帝,成了闺蜜的后妈,相差33岁的感情如胶似漆
14年了,拿钱大闹谢晋葬礼的刘晓庆,实现照顾他妻儿的承诺了吗?
不能喝瘾还大!从那英到曾志伟,借着酒劲干疯事,一个比一个离谱
D. 沂蒙影视基地在哪儿
沂蒙影视基地,位于著名的沂蒙山革命老区,今天的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因为拍摄为共和国60周年献礼的长篇历史电视剧《沂蒙》而设立是在原有村落的自然风貌基础上稍加修饰而建立的红色影视基地,又称山村好莱坞,先后有电视剧《沂蒙》《沂蒙六姐妹》《沂蒙英雄》《地道英雄》《娘》电影《斗牛》《岛城风云》在此拍摄里 .
曾不为外人所知,至今仍保留着古朴的村落、幽深的石板巷、石板桥以及残破的老石屋、茅草屋。自从在这里拍出了《沂蒙》、《沂蒙六姐妹》、《斗牛》、《沂蒙英雄》等多部影视剧后,这个偏僻的山村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更随着电视剧《沂蒙》在央视的热播,以及在山东卫视和临沂新闻综合频道的隆重推出,聚集了无数关注的目光!尤其电影《斗牛》的主演黄渤先生荣获台湾金马奖影帝后更是将我们沂蒙山的一个小山村宣传了出去,这就是地处沂蒙山腹地的马牧池乡常山庄村。
马牧乡常山庄村,一个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处处保持着战争年代历史风貌的小山村。这里仍保留着的古朴的村落、幽深的石板巷、石板桥以及残垣断壁式的老石屋、茅草屋,脑海里浮现的便是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村貌。 近日,临沂市委宣传部组织多家网络媒体采访《沂蒙》影视拍摄基地。采访中看到,拍摄基地已经修建了地主大院、李家大院、日本宪兵司令部、据点炮楼等景点。2008年大型电视连续剧《真心英雄》、《地道英雄》、《沂蒙六姐妹》、《娘》等影视剧在这里拍摄,为该基地又留下许多有价值的红色旅游景点。同时,随着《沂蒙》等大型电视连续剧在建国60周年之际的热播,这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沂蒙古村落”现在正成为红色影视拍摄和红色旅游的首选地。
沂南县目前正对这一资源进行高标准规划和包装,开发建设《沂蒙》影视拍摄基地旅游区。按照规划,下一步将修建引景区(大门、长廊、停车场等)、综合服务区(酒店、旅馆等)、抗日山村、沂州影城、常山古寨、沂蒙水苑、欢乐农庄等景区,其中在抗日山村中,主要建设影视街、红军街、抗日街、支前街、民俗街等各具特色的景点。目前,该项目开发的主体规划已经确定,相关基础建设工作也已经全面展开。
沂南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党的活动历史在沂蒙山区最早的县份之一。原山东省委书记高克亭曾经说过:“山东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常山(今沂南县马牧池乡)。”党政军领导机关较长时间驻在这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和190多位解放军高级将领,都曾在这里战斗过、工作过,境内发生了九子峰战斗、留田突围、大青山战斗、孟良崮战役等上百次战斗,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在这块奉献的热土上,涌现出了“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明德英,“火线桥”队长李桂芳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尤其是沂蒙红嫂明德英的事迹,成为军民鱼水情的千古绝唱,先后推出了电影、芭蕾舞剧等影视作品,教育影响了几代人,“沂蒙红嫂”更成为沂蒙人民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集体称谓。
这里就是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至今仍保留着战争年代历史风貌的小山村、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 如今,这个偏僻闭塞的小山村变成了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被誉为中国“山村好莱坞”、 “中华红色堡垒第一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观光旅游……
E. 世界第一部电影是什么类型,来历及拍摄过程和制作人员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放映了《火车到站》影片,标志电影的正式诞生。
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的产生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酒店里,斯坦福与科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斯坦福认为奔跑的马在跃起的瞬间四蹄是腾空的;科恩却认为,马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争执的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采取了美国人惯用的方式打赌来解决。他们请来一位驯马好手来做裁决,然而,这位裁判员也难以断定谁是谁非。这很正常,因为单凭人的眼睛确实难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马蹄是如何运动的。
裁判的好友———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知道了这件事后,表示可由他来试一试。他在跑道的一边安置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相机镜头都对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边,他打了24个木桩,每根木桩上都系上一根细绳,这些细绳横穿跑道,分别系到对面每架照相机的快门上。一切准备就绪后,麦布里奇牵来了一匹漂亮的骏马,让它从跑道一端飞奔到另一端。当跑马经过这一区域时,依次把24根引线绊断,24架照相机的快门也就依次被拉动而拍下了24张照片。麦布里奇把这些照片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它们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裁判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总有一蹄着地,不会四蹄腾空,从而判定科恩赢了。
按理说,故事到此就应结束了,但这场打赌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却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麦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出示那条录有奔马形象的照片带。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一匹运动的马,它竟然“活”起来了!
生物学家马莱从这里得到启迪。他试图用照片来研究动物的动作形态。当然,首先得解决连续摄影的方法问题,因为麦布里奇的那种摄影方式太麻烦了,不够实用。马莱是个聪明人,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后,终于在1888年制造出一种轻便的“固定底片连续摄影机”,这就是现代摄影机的鼻祖了。从此之后,许多发明家将眼光投向了电影摄影机的研制上。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放映了《火车到站》影片,标志电影的正式诞生。
当然,19世纪末电影的诞生从根本上说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产物,在电影诞生之前,许多发明家已经为电影的诞生做过艰苦的工作和基础性的贡献。除上面所提到的科学发明家外,还有许多,如美国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等。而斯坦福与科恩的打赌事件如同使这些科学技术糅合在一起发生巨变的催化剂,迅速导致了电影综合技术的出现和产生,使电影这门伟大的艺术叩响了20世纪的大门。
传入中国的过程
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
中国电影百年历史
中国最早放映的电影——1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的“西洋影戏”。
中国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05年秋由北京丰泰照相馆与京剧名角谭鑫培合作拍摄的京剧片断《定军山》,为戏曲记录片。它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正式诞生。
中国第一座电影院——1907年第一座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在北京长安街建成,由外商经营。
《定军山》片断
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1909年美国人布拉斯基久慕上海这块生财富地,不远万里来到上海香港路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这是中国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摄制公司。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1913年由郑正秋、张石川导演的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此片是由亚细亚影戏公司开张后的第一部作品,首开家庭伦理剧之先河。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1921年中国影戏研究社在上海拍摄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
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1922年1月由顾肯夫、陆洁创办的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影戏杂志》。
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1922年3月郑正秋、张石川等人创立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明星影戏学校(后改为明星演员养成所),由郑正秋担任校长,培养电影人才。
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电影剧本——1924年,洪深创作的《申屠氏》在《东方杂志》发表。
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1930年12月3日联华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鲜花》上映,该片以蜡盘配音的方法配制了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寻兄词》。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3月15日,由明星公司摄制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上映,该片采用的是蜡盘配音的技术。
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1941年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完成,公映后受到好评。
中国美术片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影片——1956年木偶片《神笔》获第八届国际儿童影片节儿童娱乐片一等奖。
中国第一部剪纸片——1958年万古蟾导演我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为美术影片增添了一个新品种。
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电影——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影片《魔术师的奇遇》。
参考资料:http://www.in70.com/zt/ztwz-887.html
F. 【文艺常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
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
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清光绪22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上演西洋影戏。
第一部以中国为题材的纪录片,1896年美国缪托斯柯甫公司拍摄《李鸿章在格伦特墓前》。
中外合拍的第一部影片,1902年,美国文列文同邵醉翁合作拍摄《慈禧太后》。
第一部独立拍摄的影片,1905年在北京丰泰照像馆拍成《定军山》片断,主演为京剧著名武生谭鑫培。
第一个电影放映场,北京西单的“文明茶园”挂牌为“北京电影”。
第一部电影故事短片,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难夫难妻》首映于1913年9月底。
中国摄制的第一部长故事片,1922年上映的《阎瑞生》,任彭年导演,以上海阎瑞生谋毙王莲英案件为依据,写真人真事,上映盛况空前。
第一部出国的影片,新亚公司拍摄的《红粉骷髅》,管海峰导演,在上海、天津、北京放映,还到日本、越南等国。
第一个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
第一部蜡盘发音片,《歌女红牡丹》(1931年)。
第一部片上发声片,《雨过天晴》(1931年)。
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荣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第一部音乐喜剧片,《都市风光》,袁牧之编导,1930年10月完成。
第一部采用管弦乐队演奏的影片,《都市风光》。
第一部抗战影片,《保卫我们的土地》,抗日战争爆发后完成的第一部表现抗战的故事片,史东山编导、吴蔚云摄影,1938年1月完成。
第一部译制片,1949年5月,由东北电影制片厂译制的苏联电影《普通一兵》。
建国后第一部中外联合摄制的影片,中国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法国加朗斯影片公司联合摄制的儿童片《风筝》,1958年6月上映。
第一部彩色宽银幕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1962年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
第一部彩色遮幅宽银幕故事片,《青春》,1976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
第一部寓言样式的动画片,《夸口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