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是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一(另一个是广州起义)。1977年江西省在修水县建立了秋收起义纪念馆。1993年导演周康渝以秋收起义为题材拍摄了同名电影。
目录
基本概况
起义经过
修水纪念馆第一展厅
第二展厅
第三展厅
毛泽东诗词
领军人物毛泽东
卢德铭
起义地点秋收起义主力在修水集结
秋收起义首先在修水爆发
秋收起义革命精神激励修水
相关研究背景
问题
注释
基本概况
起义经过
修水纪念馆 第一展厅
第二展厅
第三展厅
毛泽东诗词
领军人物 毛泽东
卢德铭
起义地点 秋收起义主力在修水集结
秋收起义首先在修水爆发
秋收起义革命精神激励修水
相关研究 背景
问题
注释
展开 秋收起义示意图
编辑本段基本概况
秋收起义——中国共产党重大历史事件 1927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边界领导发动的农民武装起义。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受中共中央的委派,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前往长沙,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8月18日,改组后的湖南省委在长沙市郊的沈家大屋召开会议,讨论制定秋收起义的计划。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枪杆子出政权的思想。会议决定要与国民党彻底划清界限,旗帜鲜明地以中国共产党的名义号召群众,并确定集中力量在湘东赣西发动以长沙为中心的武装起义。 为便于领导秋收起义,省委确定秋收起义的领导机关分为两个,一个是由各军事负责人组成的党的前敌委员会,任命毛泽东为书记,作为武装起义的军事指挥机关。另一个是党的行动委员会,由起义地区各地方党委负责人组成,任命易礼容为书记,负责地方工作。9月初,湖南省委决定9月9日开始破坏粤汉和株萍铁路,11日各县起义,16日长沙起义。 这次秋收起义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番号,而将起义部队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卢德铭任总指挥,余洒度任师长,下辖三个团:以原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为主力编为第一团,团长钟文璋;以安源工人纠察队、矿警队和萍乡等地的农民自卫军编为第二团,团长王新亚;以原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一个营和浏阳部分工农武装编为第三团,团长苏先骏。参加起义部队共约5000人。此外,在起义前,还收编了当地的土匪武装邱国轩的一个团。起义部队以夺取长沙为目标,具体部署了各团的行动计划。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按预定计划爆发。参加起义的铁路工人和农民,首先破坏了岳阳至黄沙街,长沙至株洲两段铁路,切断了敌人的交通运输。 第一团从江西修水出发,向长寿街进攻,9月10日占领了平江县龙门厂。这时混入起义部队的邱国轩部乘机叛变。当第一团路过金坪攻打长寿街时、邱部突然袭击,致使该团腹背受敌,损失200多人,步枪200多支,团长钟文璋失踪,被迫向浏阳转移。第二团在安源起义后,进攻萍乡未克,西进攻占了老关、醴陵,又北进占领浏阳。由于部队麻痹轻敌,9月16日陷入优势敌人的包围,部队被打散,部分突围脱险,不少人牺牲。第三团于9月11日在铜鼓起义,胜利占领了白沙镇,9月12日又占领东门市。9月14日敌人兵分两路包围第三团,该团被迫向上坪撤退。[1] 鉴于三路起义部队均受挫,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并以前委书记的名义通知起义各部队到浏阳县文家市集结。9月19日,各路起义部队到达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当晚前敌委员会召开了会议。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会议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决定保存实力,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去坚持武装斗争,发展革命力量。9月20日上午,起义部队1500余人离开文家市向南进发。9月23日,起义部队在芦溪镇遭反动军队伏击,损失数百人,总指挥卢德铭牺牲。9月25日,起义部队冒雨攻克莲花县城。9月29日,起义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时已不足千人,而且官多兵少,部队思想混乱,组织纪律性差。当天晚上,毛泽东召开了前敌委员会,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10月3日,起义部队离开三湾村,开始向井冈山进军。10月27日,起义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的茨坪,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编辑本段起义经过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到失败。为了挽救革命,1927年7月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了临时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在共产党力量较强、工农运动基础较好的湖南、湖北、江西、广东4个省举行秋收暴动,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上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会议决定派毛泽东去湖南改组中共湖南省委和领导秋收起义。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决定在湘鄂赣边区组织秋收起义。8月12日,由共产党员卢德铭任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和平江工农义勇队到达修水县城,并与8月下旬抵修城的通城、崇阳农民自卫军在本县山口统编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余洒度、余贲民任正副师长,下设4个团,1、4团驻修水,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卢德铭任总指挥,总指挥机关设在县城,修水地方党组织积极配合,发展武装,组织群众支持起义军。师部参谋长何长工、副官杨立三,根据前敌委员会指示,在修水设计并制作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和臂章。“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9月9日,震撼世界的秋收起义首先在修水爆发,起义部队在修水县城举起义旗,向长沙挺进。途经渣津,与收编的邱国轩第4团汇合,并攻克了敌人盘踞的朱陂厂,在进攻长寿金坪受挫后,返回修水台庄,后接毛泽东指示,挥师浏阳文家市,与2团和3团会合后,跟随毛泽东踏上前往井冈山的道路。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秋收暴动》 陈玉先
八七会议结束后,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回到湖南。8月18日,在长沙市郊沈家大屋召开改组后的湖南省委第一次会议,讨论制定秋收起义计划,成立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9月初,毛泽东在江西安源张家湾召开军事会议,讨论秋收起义具体部署。参加起义的主力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没有赶上参加南昌起义的原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是叶挺独立团的新兵组建的),另一部分是湖南平江和浏阳的农军、鄂南通城和崇阳的部分农民武装、安源煤矿的工人武装等,共约5000人,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二、三团。起义前又收编一部分原黔军武装为第四团。卢德铭(原警卫团团长、共产党员)任起义军总指挥,余洒度(共产党员,后叛变投敌)任师长。起义的目标是夺取长沙。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工农革命军分别从修水、安源、铜鼓等地出发,向长沙进击,先后占领醴陵、浏阳县城和平江的龙门厂、浏阳的白沙、东门市等地。由于当时革命形势已处于低潮,敌强我弱,加上群众缺乏作战经验,起义军某些指挥员指挥失当,新收编的第四团在战斗中又临阵叛变,致使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9月14日,毛泽东在浏阳东乡上坪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命令第一、三团与第二团余部迅速到浏阳文家市集中。19日晚,在文家市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会议,决定起义军撤离湘东地区,进入江西,沿罗霄山脉南移,以保存革命力量。起义军在向南进军途中,处境十分困难,在江西省萍乡县芦溪又遭到敌人的伏击,总指挥卢德铭牺牲。9月29日部队到达江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时进行了改编(即三湾改编):由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将党的支部建立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10月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即井冈山地区,得到当地武装袁文才和王佐的帮助,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比较,最明显的特点在于: 1、它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 2、它第一次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3、这次起义虽然在开始时也是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但在起义遭到严重挫折后,及时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人民革命史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起义部队在农村中从小到大地开展游击战争,为后来各地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道路,是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的起点。 4、三湾改编,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铸就了人民军队的灵魂——永远听从党的指挥。 第一面军旗 1927年9月9日,在毛泽东领导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和一、四团在修水举行了著名的秋收起义,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 1927年8月,我党领导的原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奉党中央之命参加南昌起义,途中得知起义军已退出南昌,便来到湘、鄂、赣三省交界的修水驻扎待命。 与此同时,根据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党中央积极准备湘、鄂、赣 秋收起义部分成员合影
、粤四省秋收暴动,8月底9月初,驻修(水)铜(鼓)警卫团、平(江)浏(阳)工农义勇队根据中央军事部“积极准备等待时机参加暴动”的指示,决定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9月初的一天夜晚,修水商会东厢房灯火通明,在师部参谋处一张宽大的八仙桌上,师部参谋何长工、副官杨立三、参谋处长陈树华三人在制作军旗,他们反复比较、推敲,修改着,争论着,最后确定,旗底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中央的五星代表中国共产党,五星内的镰刀斧头代表工农,旗左边白色套管上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字样,整体含义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武装。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 (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1927年9月9日,在毛泽东亲自领导下,秋收起义爆发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和第一、四团在修水吹响了革命的号角,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在古城修水高高飘扬。第二团、第三团在安源、铜鼓亦打响了暴动的枪声。从此,武装斗争的熊熊烈火迅速燃遍了湘东赣西的辽阔土地,湘赣边界掀起了威震敌胆的金秋狂飚。 [2]
2. 我党历史上的第一面军旗是什么
镰刀锤子红旗
3. 中华人民解放军的第一面军旗的诞生时间及名称是什么
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及军徽样式”。也就是在1949年6月15日第一面军旗诞生了,称为“八一军旗”。
4. 第一面军旗产生于南昌起义还是秋收起义
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进行武装反抗,也是第一次独立组建军队,所以南昌起义是第一面军旗产生的时候
5.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是八一军旗对还是错
不对,第一面军旗就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6.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上面的图案代表什么意思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军歌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
军旗,是象征军队或建制的旗帜。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为红色,上缀金黄色的五角星及“八一”两字,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以来经过艰苦卓绝的长期斗争,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的规格(按照总参1951年1月颁布的条令执行):
军旗可以授予团级以上部队和院校,授旗时可以举行仪式。
军旗主要用于参加典礼、检阅、隆重集会、游行等场合,由掌旗员掌握军旗,左右各有一名护旗兵,位于部队的前列。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标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荣誉、勇敢和光荣的象征。它激励全体指战员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捍卫祖国的神圣领土和尊严。
历史上的人民解放军军旗
人民解放军军旗,历史上有过四种形式,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第一面军旗是工农革命军军旗 。它诞生于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它的旗底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中央为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五角星内镰刀,斧头代表工农;旗面靠旗杆的一条白布上,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字样。全旗的含义为:工农革命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武装。
第二种样式是中国工农红军军旗。1928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工农革命军改名为工农红军。1930年4月,中共中央军委发出了《关于红军各级军旗的规定的通令》,对全国红军的军旗第一次作出了统一规定。红军军旗基本上延用了工农革命军军旗的样式,但明确规定了旗帜的尺寸、颜色、斧头的样式和刀锋在图案上的方向,增加了旗须与文字的横标。即镰刀、斧头皆柄向下,二者锋刃相对,刀右斧左,镰刀斧头用黑色,五星为白色;旗上方一律横书“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这是土地革命时期,红军使用最广的一种旗式。
第三种样式产生于1933年4月,仍为中国工农红军军旗。1931年后,一批在苏联进修过的共产党人受共产国际派遣回国,他们中有的人认为,锤子才是现代产业工人的象征。1933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军事委员会颁布命令,正式更改了中国工农红军军旗式。旗的右上方为一颗五星,旗中间为交叉的镰刀锤子,旗的三面有旗须,旗杆处留有2寸3分的白布书写部队番号。五星和镰锤用金黄色布做成。由于当时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各根据地之间联系不便,除中央红军外,其他苏区均没有及时采用这种旗式。
第四种式样就是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1949年初,党中央指示解放军总部提出制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的方案。周恩来亲自主持这项工作。在研究设计过程中,毛泽东亲自听取汇报,并指示:军旗要有“八一”二字,表示192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举行南昌起义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历史节日;要有五角星,象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周恩来指示:军旗要以革命的颜色、广大人民群众的传统喜庆颜色——红色作为主体。星和字用黄色,旗杆要有红黄二色旋纹,顶部要装一个红缨枪的矛头,饰着红穗,象征人民军队的由来。总部根据毛泽东、周恩来的指示,经过多次研究,确定了方案,制作了第一面八一军旗。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及军徽样式”。命令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为红地,上缀金黄色的五角星及“八一”两字,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诞生以来,经过长期奋斗,正以其灿烂的星光,普照全国。”“旗杆套用白色”,“旗杆为红黄相间之旋纹,上置黄色矛头”。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旗
陆军:旗面上半部保持三军军旗的基本样式,正红色旗面,右上部有金黄色五角星和“八一”字样;下半部为草绿色旗面,它象征着祖国美丽、富饶的绿色大地。陆军军旗表示: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领土安全而英勇战斗,所向无敌。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旗
海军:旗面上半部与陆军相同;旗面下半部为横向的海蓝色和白色条纹相间,象征着万里大海和波涛。海军军旗表示:海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万里海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旗
空军:旗面上半部与陆军相同;旗面下半部为天蓝色,象着蔚蓝色的天空。空军军旗表示:空军是中国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神圣领空展翅翱翔、搏击长空。
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颁发经毛泽东主席审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式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为镶有金黄色边的五角红星,中嵌金黄色“八一”两字,亦称“八一”军徽。红星象征中国人民获得解放,“八一”表示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人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此诞生。
陆军军徽亦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海军、空军的军徽以“八一”军徽为主体。海军军徽为藏蓝色底,象征广阔的海洋,衬以银灰色铁锚,代表舰艇;空军军徽为天蓝色底,象征无垠的蓝天,衬以金黄色飞鹰两翼,代表飞机。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原名《八路军进行曲》,为《八路军大合唱》中的一首齐唱歌曲。公木词,郑律成曲,1939年秋作于延安。同年冬,由曲作者亲自指挥,鲁迅艺术学院合唱队与乐队在延安中央大礼堂首次演出。1940年夏,刊登于《八路军军政杂志》,随即在各抗日根据地广泛流传,深受广大军民的欢迎。
解放战争中,各部队根据当时的形势和任务,对歌词作了修改,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统一修订了歌词,刊于由总政文化部编印出版的《部队歌曲选集》第一集。同年2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命令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草案)》的附录二,曾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之名刊登了该曲。1953年5月1日颁布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草案)》,附录二重新以《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之名刊登了这首歌。1965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一些词书、文章曾将这首歌作为“军歌”加以论述介绍。实际上,这首歌以前未经正式确定为“军歌”。
1988年7月25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同日,总参、总政为正式颁布军歌联合发出《关于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通知》和奏唱的暂行规定。通知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体现了我军的性质、任务、革命精神和战斗作风,反映了我军的光辉战斗历程。正式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一定会激励全军指战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努力加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肩负起建设四化、保卫四化的历史重任。高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将使广大指战员更加振奋革命精神,激发战斗热情,增强革命军人的光荣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形象鲜明,旋律流畅,音调坚实,节拍规整,集中表现了人民军队豪迈雄壮的军威,具有一往无前的战斗风格和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歌词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肩负着人民的希望,我们是一只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是工农的子弟,我们是人民的武装,从不畏惧,决不屈服,英勇战斗,直到把反动派消灭干净,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听,风在呼啸军号响!
听,革命歌声多么嘹亮!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战场,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祖国的边疆。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
参看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06/23/content_1542456.htm
7. 关于军旗的资料
大革命失败后,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了创建红军的新时期.但是,南昌起义时,革命军队还没有自己的军旗,仍然沿用国民革命军的旗号.
党的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到安源,召开了重要会议,具体讨论了秋收起义的部署,决定将参加起义的武装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为在起义时能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何长工、扬立三等根据前委的指示精神,在长江西修水设计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旗底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中央的五星,代表中国共产党;五星内有镰刀斧头;代表工农;在旗面的左侧旗与旗杆相连的一条白边上,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9月9日,在鲜红军旗的指引下,秋收起义正式爆发.第一面军旗就这样诞生了.
军旗的故事
“中国仪仗队是我在世界上见过的最出色的一支。”这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他的《回忆录》中,对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的高度评价。
作为第二代仪仗兵的成天时和高向东接受过尼克松的检阅。他俩是朋友也彼此互为竞争对手,两人为了争当1984年国庆阅兵的军旗手,不约而同地来到天安门前实测场地。在返回营区的路上,成为救高而被吉普车撞伤住院。
新兵路岩在入伍前是模特出身形体好,但训练时并不刻苦,范长城从农村入伍为人老实而且训练刻苦。作为第三代仪仗兵,他俩在平时的训练中也相互竞争而较上了劲。
成天时的伤未痊愈就以超常的毅力完成了所有训练科目。在世人瞩目国庆大典上,当成天时手擎军旗带领第一方队第一个正步迈进人安门前时,成的妻子沈虹正在老家山西平遥县一个穷山村里,冒雨抢收晒场上的玉米。
军旗飘飘读后感
军旗
深知枪杆子的真实与可靠。
最初,那鲜红的八一军旗,那被鲜血染透的军旗,在硝烟中挥舞,挥舞着从南昌到北京的距离。
一颗颗滚烫的心,在猎猎飘扬的军旗下,张开各种角度,追逐文明,追逐天安门城楼上那一声定格的史诗般的怒吼!
所有的枪炮听出了军旗飘扬的声音,就连所有的沃土也播种了军旗挥洒过的心情。
是的,军旗飘扬在所有的制高点,飘扬在所有的军营,飘扬在所有军人的心中。不止是军旗,就连一颗闪闪的红五星也能代表一名军人照亮远方!只要望一望军旗,溢出的肯定是忠贞;只要吻一吻军旗,渗出的肯定是决心;只要挥一挥军旗,淌出的肯定是奉献!
鲜艳的军旗啊,染红了钢铁长城;不朽的军旗啊,染红了国度……
行军
默契产生美,更产生力量。
军旗引导着特有的速度,一道道刚毅的目光在默契中成长。在这种默契中、在这种速度里,山醒了又睡了也许很短暂;水肥了又瘦了也许很急促。把信念、斗志书一般地翻开,每一页都写满跋涉的艰辛和奋进的灿烂!
口令近了,近了的口令带来新的信息和温暖;
口令远了,远了的口令捎走新的希望和刚强。
步伐,整齐的步伐!崇山峻岭最知道步伐的分量;
姿势,统一的姿势!白天黑夜最知道姿势的刚劲!
飘扬的军旗啊,我昼夜难眠的情感;嘹亮的军号啊,我终生无悔的向往!
风,卷走思念,卷不走的是军旗的艳丽;雨,淋湿情感,淋不湿的是军号的嘹亮。向着目标,守住属于自己的一方蓝天,把自己兑换成钢铁长城的一块砖石……
训练
一百种姿式在流汗,每一种姿式都能生长报效的力量;
一百种角度在呐喊,每一种角度都能支撑绿色的梦幻;
一百种造型在伸延,每一种造型都能宣泄阳刚的威武;
一百种步伐在行进,每一种步伐都能踏响时代的潮音……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二、二、三、四、五、六、七、八……
口令在起伏,吼声在崛起,汗水在流淌。
军旗为你高高飘扬着爱的宣言;训练场上,驰骋着你多少年的夙愿!你满脸的刚毅流淌着青春,伸手就能摸到不折不扣的声音,即使是从风中也能拧出汗水。即使有伤痛,也是美丽的修饰。你说伤痛从来就没有方向,你的眼里只是军旗猎猎飘扬的崇高!
黑白日子漂流而过。你吃苦耐劳的精神宛如精美的项链,串起一个又一个训练课目。每一颗珍珠都在阳光下闪熠……
不管风吹雨打,训练场上总能悄悄绽放出一个又一个年轻的微笑!为了今天的平静和丰厚,更为了明天的安宁和灿烂……
8.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的颜色和图案的寓意
军旗,是象征军队或建制的旗帜。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为红色,上缀金黄色的五角星及“八一”两字,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以来经过艰苦卓绝的长期斗争,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的规格(按照总参1951年1月颁布的条令执行):
军旗可以授予团级以上部队和院校,授旗时可以举行仪式。
军旗主要用于参加典礼、检阅、隆重集会、游行等场合,由掌旗员掌握军旗,左右各有一名护旗兵,位于部队的前列。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标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荣誉、勇敢和光荣的象征。它激励全体指战员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捍卫祖国的神圣领土和尊严。
历史上的人民解放军军旗
人民解放军军旗,历史上有过四种形式,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第一面军旗是工农革命军军旗 。它诞生于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它的旗底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中央为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五角星内镰刀,斧头代表工农;旗面靠旗杆的一条白布上,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字样。全旗的含义为:工农革命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武装。
第二种样式是中国工农红军军旗。1928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工农革命军改名为工农红军。1930年4月,中共中央军委发出了《关于红军各级军旗的规定的通令》,对全国红军的军旗第一次作出了统一规定。红军军旗基本上延用了工农革命军军旗的样式,但明确规定了旗帜的尺寸、颜色、斧头的样式和刀锋在图案上的方向,增加了旗须与文字的横标。即镰刀、斧头皆柄向下,二者锋刃相对,刀右斧左,镰刀斧头用黑色,五星为白色;旗上方一律横书“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这是土地革命时期,红军使用最广的一种旗式。
第三种样式产生于1933年4月,仍为中国工农红军军旗。1931年后,一批在苏联进修过的共产党人受共产国际派遣回国,他们中有的人认为,锤子才是现代产业工人的象征。1933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军事委员会颁布命令,正式更改了中国工农红军军旗式。旗的右上方为一颗五星,旗中间为交叉的镰刀锤子,旗的三面有旗须,旗杆处留有2寸3分的白布书写部队番号。五星和镰锤用金黄色布做成。由于当时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各根据地之间联系不便,除中央红军外,其他苏区均没有及时采用这种旗式。
第四种式样就是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1949年初,党中央指示解放军总部提出制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的方案。周恩来亲自主持这项工作。在研究设计过程中,毛泽东亲自听取汇报,并指示:军旗要有“八一”二字,表示192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举行南昌起义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历史节日;要有五角星,象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周恩来指示:军旗要以革命的颜色、广大人民群众的传统喜庆颜色——红色作为主体。星和字用黄色,旗杆要有红黄二色旋纹,顶部要装一个红缨枪的矛头,饰着红穗,象征人民军队的由来。总部根据毛泽东、周恩来的指示,经过多次研究,确定了方案,制作了第一面八一军旗。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及军徽样式”。命令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为红地,上缀金黄色的五角星及“八一”两字,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诞生以来,经过长期奋斗,正以其灿烂的星光,普照全国。”“旗杆套用白色”,“旗杆为红黄相间之旋纹,上置黄色矛头”。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旗
陆军:旗面上半部保持三军军旗的基本样式,正红色旗面,右上部有金黄色五角星和“八一”字样;下半部为草绿色旗面,它象征着祖国美丽、富饶的绿色大地。陆军军旗表示: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领土安全而英勇战斗,所向无敌。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旗
海军:旗面上半部与陆军相同;旗面下半部为横向的海蓝色和白色条纹相间,象征着万里大海和波涛。海军军旗表示:海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万里海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旗
空军:旗面上半部与陆军相同;旗面下半部为天蓝色,象着蔚蓝色的天空。空军军旗表示:空军是中国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神圣领空展翅翱翔、搏击长空。
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颁发经毛泽东主席审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式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为镶有金黄色边的五角红星,中嵌金黄色“八一”两字,亦称“八一”军徽。红星象征中国人民获得解放,“八一”表示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人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此诞生。
陆军军徽亦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海军、空军的军徽以“八一”军徽为主体。海军军徽为藏蓝色底,象征广阔的海洋,衬以银灰色铁锚,代表舰艇;空军军徽为天蓝色底,象征无垠的蓝天,衬以金黄色飞鹰两翼,代表飞机。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原名《八路军进行曲》,为《八路军大合唱》中的一首齐唱歌曲。公木词,郑律成曲,1939年秋作于延安。同年冬,由曲作者亲自指挥,鲁迅艺术学院合唱队与乐队在延安中央大礼堂首次演出。1940年夏,刊登于《八路军军政杂志》,随即在各抗日根据地广泛流传,深受广大军民的欢迎。
解放战争中,各部队根据当时的形势和任务,对歌词作了修改,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统一修订了歌词,刊于由总政文化部编印出版的《部队歌曲选集》第一集。同年2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命令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草案)》的附录二,曾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之名刊登了该曲。1953年5月1日颁布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草案)》,附录二重新以《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之名刊登了这首歌。1965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一些词书、文章曾将这首歌作为“军歌”加以论述介绍。实际上,这首歌以前未经正式确定为“军歌”。
1988年7月25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同日,总参、总政为正式颁布军歌联合发出《关于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通知》和奏唱的暂行规定。通知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体现了我军的性质、任务、革命精神和战斗作风,反映了我军的光辉战斗历程。正式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一定会激励全军指战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努力加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肩负起建设四化、保卫四化的历史重任。高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将使广大指战员更加振奋革命精神,激发战斗热情,增强革命军人的光荣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形象鲜明,旋律流畅,音调坚实,节拍规整,集中表现了人民军队豪迈雄壮的军威,具有一往无前的战斗风格和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歌词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肩负着人民的希望,我们是一只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是工农的子弟,我们是人民的武装,从不畏惧,决不屈服,英勇战斗,直到把反动派消灭干净,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听,风在呼啸军号响!
听,革命歌声多么嘹亮!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战场,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祖国的边疆。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