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早应用电脑特技的电影是什么
1895
历史上第一次,米埃兄弟将移动影像技术和放映机带入了人们的视线中。在法国巴黎为观众放映了第一部电影。
1895
电影史上的第一个特技效果,出现在《玛丽皇后的处决》中。剧中女主角的软首镜头是用一种"替换拍摄法"完成的。
1898
乔治·米勒被认为是"第一个银幕艺术家",他引用了各种各样的摄影技巧拍摄短片。包括消失的时间,停顿的摄影技术,以及巧录的灯光布置。
1902
米勒拍摄出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之前的不过是些只有几分钟的科幻短片),《月球之旅》片长14分钟。
1903
《火车大劫案》第一次使用了实践的画面复合技术,令飞驰的火车与狂飙的奔马两个画面相得益彰。
1906
爱德温·波特制作出了第一部完全使用停顿技术的动作电影。片中用了一分多钟时间刻画的泰迪熊能为了当时玩具店中最受欢迎的玩具。
1907
诺曼·道恩在他的《加州任务》中最先使用了玻璃接景法,这是以画在透明玻璃上的部分场景配合实景或搭制布景来合成一个画面的摄影方法。
1916
移动式掩码技术被引用,这使得一个正在运动的画面可以与另一个图象相结合,用来补强合成影像的疏漏,以制造出更震撼的画面。
1925
动画片导演威利斯·欧布赖恩在《失落的世界》中创造出了49个动画恐龙形象。
1927
影片中出现了巨型城市的效果,一种新技术使演员们可以在一个微缩景观中完成拍摄。
1933
金刚上映,当中的动画技术场面花费了55个星期才完成。
1939
第一项奥斯卡特效奖被授予了《雨季来临》,由于片中精彩的洪水特效。击败了当年的强敌《绿野仙踪》。
1942
伊斯门柯达公司由于军队作战用光学反射镜的需要,与RKO公司的林伍德特效部接触。制片人杜恩为其创造了"杜恩视觉光学镜",战后便一直被电影公司用于特效拍摄用途,一直到90年代的数码光学镜出现才被取代。
1956
据估计,塞西尔·德米勒导演的重拍片《十戒》当中的红海场面的拍摄花费了制作公司两百万美元,这也成了当时史上最为昂贵的特效。
1961
伊凡·萨瑟兰发明了"几何画板",第一个电脑制图程序。当时年仅17岁的乔治卢卡就看好了这项新技术的潜力,他的圣诞礼物清单上就包括了这个电脑程序。
1968
《太空漫游》的出现为当时的特效树立了新的参考标准,早期的动画控制也是在这部电影中形成的。
1973
《未来世界》是第一部使用电脑制图的影片,尽管当时的技术仅限于2D。
1977
约翰·戴克斯特拉在《星球大战》中使用了电子动画控制,这让我们看到了之前从未见过的宇宙战争场面。他还第一次在影片中第一次使用了3D成像技术。
1981
《窥视者》的上映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以假乱真的“影子”数码特效,还有第一个“数码成像人”。
1982
“影子”数码技术在《星际迷航记之复仇女神Ⅱ》和《电子世界争霸战》中开始被大量使用。
1985
电脑编程人像第一次出现在《年轻的夏洛克·福尔摩斯》中。虽然这个镜头只有短短的30秒时间,却花费了制作公司6个月的时间来完成它。
1988
《风云际会》第一次实现了电脑影像变异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
1991
《终结者Ⅱ》不仅标志着数码成形技术的里程碑,它还是第一批所有特效都由数码技术完成的电影中的一个。
1993
CG技术创造的第一批生物就是《侏罗纪公园》中的那些恐龙。
1995
《玩具总动员》是第一部动画人物全部由CG技术完成的动画影片。
1999
《星球大战》中的加加是第一个能够与其它真人演员对戏的CG人物。
2002
而后来彼得杰克逊创作的怪物古鲁姆要比加加表现得好得多。
2003
《指环王3》的顺利竣工,昭示着电影特效已经到达了全新的高度。
2004
《范海辛》糟糕透顶的表现让观众都希望特效这东西从未被发明过。
2005
两位电影大师相继以两部翻拍《世界大战》作品和《金刚》再次让人们在现代的技术条件下深深怀念了一把往日的经典。
2006
《海神号》的如期倾覆,虽未能在北美票房的大火堆中填上一把柴,却也让人们见识了电影特效的无所不能。
2. 一部美国科幻电影
世界知名科幻电影编年简表(1970-1979)
最早给科幻电影带来艺术内涵的,是那时的一些经典科幻小说。如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英国作家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威尔斯的《隐身人》、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等等,都被各国影人搬上银幕。其中,影片《化身博士》在解放前还在中国放映过。尽管编导在改编原作时不可能完全保留其艺术魅力,但小说本身出色的思想内涵还是多少能保存下来的。与此同时,当时的苏联电影界也将《阿埃里塔》搬上了银幕。
1926年,德国电影界推出了默片时代最伟大的科幻巨片《大都会》,这部影片的影响力远远超过科幻艺术领域,被视为二十世纪十大影片之一。影片耗资达7百万马克,拍摄时间长达16个月,动员演员多达三万余人,最后完成的影片长达四个小时。所有这些纪录不仅在当时,也保持了几十年内。
《大都会》代表了电影界内部在科幻艺术领域的原创能力,也把科幻电影的艺术性提高了一大步。这部电影情节完整,主题深刻。画面、音乐极富美感,一扫科幻电影仅仅涉及魔法而与艺术无缘的历史。
在同时,能够体现电影界自己的原创能力的科幻片还有《赌徒--马布斯博士》、《西方先生在布尔什维克国奇遇记》、《人魔》、《叛国者》等。其中颇有硬科幻色彩的德国影片《F?T?P不回答》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影响。
正在科幻电影稳步走向更深的艺术殿堂时,二次大战的爆发中断了这一进程。
二、二战以后到70年代科幻电影的低潮区,也可算是文艺期。
二战以后,科幻电影开始复苏。大量科幻经典的再拍摄成了其中一个重要力量。这其中,完成于1953年的《星际战争》成为影响最大的一部。这部影片改编于威尔斯的《两个星球的战争》,除了将背景由英国改为美国外,也根据将近半个世纪的科技发展改变或添加了一些内容。不过情节整体上延续了原来的故事。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科幻电影发展到今天,是一步步积累起来的漫长过程。以今天的眼光看,它的表现手法已经很幼稚了。特别是影片开始时用了很大一段时间介绍太阳系各行星的自然状况,说明为什么火星人最后选择地球作为入侵目标,这种科普式的段落已经不存在于今天的科幻电影里了。
五十年代,日本电影人制作了他们最成功的系列科幻电影《哥斯拉》。这是一个身高百米,沉睡千年的恐龙式巨怪,在原子弹袭击东京时被惊醒,从此与人类为敌。日本的"哥斯拉"形象与美国好莱坞后来的改编不同,代表着被人类侵害的大自然的反抗,有着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悲剧色彩。
冷战格局的维持和西方思想界的动荡,也在外部影响着科幻电影。导演奇才库布里克将黑色幽默带入科幻电影中,拍摄了名片《奇爱博士》。这部科幻电影辛辣地讽刺了西方世界的战争狂人。在随后拍摄的《发条桔子》里,现代派荒诞离奇的表现手法和当时流行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结合在一起,展示了社会生活的虚无和恐怖。这是一部几乎完全没有特技的科幻电影,它能够在电影史上站住脚,依靠的是深刻的思想内涵。1966年发表的著名科幻短篇《献给阿杰尔农的花》很快被改编成科幻电影《查理》。主演罗伯斯滕还因此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1968年,《太空漫游2001年》和《人猿行星》两部巨片相继问世,使那个时代的科幻电影达到了高峰。《人猿行星》改编自彼埃尔?布尔的同名小说。影片细致地表现了人类文明的困境和危机。片尾处主人公在自由女神废墟上的镜头堪称科幻电影史上的经典画面。
同年出品的《太空漫游2001年》改编自克拉克的同名科幻小说,也吸取了《童年的终结》等作品的一些思想。该片成本巨大,场面恢宏。也忠实地体现了克拉克原作的思想主题:在渺小的人类面前,宏伟的宇宙完全是一种冷漠的存在。这部影片在电影语言上精雕细刻,堪称艺术精品。
1973年,美国还产生了一部在当时影响平平的科幻片《西部世界》。后来,制作人拍摄了它的续集《未来世界》,在美国科幻电影史上也没有留下什么反响。但《未来世界》却是文革之后中国人接触到的第一部科幻电影,它拥有的中国观众远远多于美国观众。
日本人将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没》搬上银幕,大获成功。电影忠诚于原作,在渲染民族危机时没有过多的民族主义情绪。不久,日本又制作了一部类似的影片《首都消失》,描写日本首都东京被连电波都无法穿透的浓雾锁闭,日本科学家寻求解救办法的故事。这部片子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色彩远不及《日本沉没》。
不过,直到那时为止,科幻电影普遍被视为票房毒药。像节奏缓慢的《2001年太空漫游》如果拿到今天放映,会令半数以上的青少年观众昏昏欲睡。科幻电影市场日益下滑,一直到七十年代末。
三、高科技时代的科幻电影(70年代中期以后至今)
1977年,卢卡斯执导的《星球大战》与观众见面。这部影片不仅挽救了每况愈下的科幻电影市场,而且开创了科幻电影的新时代--高科技时代。在此之前,科幻电影的特技水准与其它片种不相上下,而从此以后,科幻电影成了最新特技技术的实验场,领导着电影特技的发展方向。
《星球大战》的情节十分简单,复制了科幻文艺史上早期"太空剧"的特征。不过,卢卡斯根据日本武士文化构筑的"杰迪武士"还是提高了影片的内涵,使之染上浓郁的东方神秘主义色彩。在迄今为止制作的四部《星球大战》系列影片中,以第二集《帝国反击战》的思想境界最高。这不仅因为它是四部影片中惟一的悲剧,而且因为渗透在整部影片中的宿命感与使命感。影片结尾卢克与父亲在搏斗中相认的场面令人如梗在喉。可以说,去掉了与"杰迪武士"有关的情节,那些单纯的太空大战情节吸引不了那么多观众。
卢卡斯在艺术上的潜力有限,制作完《星球大战》第三集《杰迪的归来》后便放弃导演工作,转而去搞电影特技公司,研究新的拍摄技术服务于其他制作人。其中以数字特技为最出色。这种特技技术与当年的有声片一样,彻底地改变了电影的风貌。
与《星球大战》同时,情节更为单纯的《超人》也是科幻电影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标志。这部影片改编自三十年代开始的美国同名连环画,并以无懈可击的特技制作赢得巨量观众。不过,真正能在艺术水准上给科幻电影以提高的,还是斯皮尔伯格。
斯皮尔伯格是在"电视时代"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美国人。他自己也承认,看书远比看影视作品要困难。他的父亲曾经是坎贝尔主编的科幻杂志《类似》的忠实读者。在这些影响下,斯皮尔伯格从小便养成了电影思维的习惯,并且把科幻作为其电影生涯的主要题材宝库。
《E?T》的诞生,标志着艺术在科幻电影中的胜利。这部影片的特技并不复杂,情节也很简单。能够赢得世界各地不同种族无数观众的,是影片的童真情怀与浓郁的感情色彩。从《侏罗纪公园》直到2001年上映的《人工智能》为止,儿童一直是斯皮尔伯格影片中的主要角色。这些儿童角色并不是出现在他的儿童片中,而是被用来与成人世界进行对比,揭示成人世界的枯燥乏味、虚伪无情。这种表现手法几乎是斯皮尔伯格的特殊标志。
值得一提的是,斯皮尔伯格不仅是科幻电影大师,同时也是拍摄纪实风格影片的大师。从早期的《太阳帝国》、到晚近的《拯救大兵雷恩》,在情节的真实性方面,斯皮尔伯格达到了电影界的巅峰水平。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实际上体现着科幻艺术的内在规律:用写实的手法表现超现实情节。
八十年代另一部值得称道的科幻片是《回到未来》。主人公自八十年代回到五十年代,遇到自己尚未相识的父母,由此展开一系列喜剧情节。这是一部传统的时代旅行题材作品,但在斯皮尔伯格的监制之下,成为一部展示代际文化变迁的作品。影片中,主人公向年轻时的父母和他们的同学弹奏摇滚乐,然后向目瞪口呆的观众们说,将来你们会听懂的。这句台词里面包含着对代际文化冲突的展示。
好莱坞向来盛产电影的续集,特别是一些高票房收入的影片,如《异形》系列和《蝙蝠侠》,这两部片子的票房都很高,而且一连都是四集,异形和人,谁是真正的异形,其实险恶的人心比表面上凶残的异形更可怕,而且这两部片子的视觉特级都很棒,特别是异形系列,可以感受到导演詹姆斯.卡麦隆和大卫.芬奇的不同风格。
在表现人性受到机械文化侵蚀这个主题上,《机械战警》一片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影片中,一名警员在执行任务时身负重伤,大部分身体机能已经停止。科学家们将他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少部分存活机体分离出来,配以机械肢体,于是他成为刀枪不入,威力强大的《机械战警》。但是影片最重要的情节,是机械战警从深埋的记忆中找回“自己的前世"的过程。这个在法律上已经死亡的人,逐渐恢复了人的情感与道德观。于是在观众看来,他主要不是一个威力无穷的角色,而是一个颇值得同情的人。比如主人公因为失去了人类的身体,只能远远地关注自己妻子。观众莫不为之感动。
1990年,《全面回忆》与观众见面。在片中,人类已经可以为自己植入各种记忆。一个助纣为虐的间谍为了打入反叛者内部,将全新的记忆植入自己的头脑,使自己成为一个新人,并最终受到反叛者的信任。就在反叛者即将被扫荡的时候,新的自我却反叛了旧的自我,站到受害者一边推翻了火星独裁者的统治。这部影片除了浩大的场面外,对人的个性本质的描述也令人无法忘怀。
《终结者》可是说是我目前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科幻题材的电影,电影中特别是续集中的电脑特技水平开创了进入九十年代的特技新水平,我们惊叹液体机器人的变形及其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这一点上,无疑是我们人类所钦佩的和没有的,在影片中,导演极力赋予机器人所谓的人性,教他们如何更好的生活和相处,在这一点上大大地丰富了影片中僵硬的硬碰硬的机器人之间的对抗,深化了影片的主题。
1995年,在当时创下世界电影成本纪录的《水世界》以票房惨败而收场,但那却是一部艺术上极为出色的影片。影片描写了在被水淹没的世界上,一群群蒙昧状态的人寻找"干土"的过程。其间当然不乏追逐打斗的场面。但是,影片对原始状态生活环境的描绘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仅是背景,甚至演员的言行举止间也剔除了"文化"的痕迹。粗犷和蛮荒的风格贯穿影片始终。
要艺术还是要视觉奇迹,往往也是科幻片编导需要调和的两个动力。毕竟许多观众看科幻片,为的就是欣赏其中的视觉奇迹。在《彗星撞地球》一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两种动力的调和。全片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没有多少特技画面,一直是用现实主义手法,讲述大灾难前人类社会的各种反应,让灾难成为试验,激发出个人在平时难以表现的内心世界。情节和人物塑造都臻上乘。在结尾处,编导还是制造了前所未有的银幕奇观:几百英尺高的海浪冲上大陆,灌满内地的山川平原。没有结尾几分钟的镜头,《彗星撞地球》算不上是一部科幻片。而没有前面的大部分情节,《彗星撞地球》也算不上一部有艺术水准的科幻片。相比之下,同题材的《世界末日》被制作成惊险样式的影片,自始至终地保持着快节奏。
1999年出现的《黑客帝国》给二十世纪的科幻电影留下了一个出色的结尾。这部获得奥斯卡多种奖项的影片除了惊人的数码特技外,其思想内涵也是高超的。异化这个主题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达到令人不寒而栗的程度。影片结尾处,世界在主人公的眼里还原为流动的数字,带给观众的是深厚的宗教般的开悟体验。
科幻电影之所以在美国开辟了高科技时代,并不单单是美国的技术优势和金钱使然。对电影真实性的追求应该是更重要的动力。让观众把奇迹当作奇迹,和让观众把奇迹当成现实的东西来接受,这是从低到高两种层次的电影表现手法。在银幕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有什么是不可信的。这应该说是整个电影的艺术追求,当然也是科幻电影这个片种的艺术追求。美国科幻片的编导们持之以恒地力求将"不可能"变为"很可信",这才是那些眼花缭乱的特技技术得以发明出来的动力所在。
科幻电影的高科技时代产生了两个结果,一是科幻电影代替了科幻图书,成为科幻艺术的主流媒体。直观的科幻电影配上简单的字幕,可以迅速流传到世界各地,为不同文化的人们所欣赏。现在我们走进街边任何一家音像制品商店,都能很方便地找到这个时代的美国著名科幻电影的光盘。如果哪家商店没有这方面的存货,会被认为是品种不全。
其次,自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的世界各国均有科幻电影佳作产生的局面,被美国科幻电影一统天下所取代。整整二十年间,世界其它地方能达到美国科幻片水准的欧洲电影作品只有法国吕克?贝松导演的《第五元素》。
对于大量观看科幻电影的爱好者来讲,这种局面也带来一种枯燥感。因为美国科幻电影毕竟有它自己的风格。只接触一种风格的科幻片,慢慢就会觉得乏味。
世纪末另一部影片也体现了科幻电影的艺术水准,那就是《入侵脑细胞》。影片中的变态杀手将受害女子囚禁在地下室的水箱里,漫漫地放水将她杀死。当警方抓到杀手时,他已经因为发病而永远昏迷。警方请心理学家运用先进技术,进入杀手的梦境,寻找受害人被囚禁的地点。这部电影的意识流色彩非常强烈。但更令人称奇的是,意识流本来以非理性为逻辑出发点,而这部过半时间由意识流画面组成的影片,出发点却是非常理性的科学技术。这也是科幻艺术特殊表现力的体现。
3. 求一部前几年拍的科幻电影的名字
中文名称:虚拟偶像
英文名称:S1m0ne
别名:西蒙妮 虚拟情人 虚拟明星
港译:虚拟索女郎
导演:安德鲁·尼库尔(Andrew Niccol)
编剧:安德鲁·尼库尔(Andrew Niccol)
主演:阿尔·帕西诺(Al Pacino) 瑞切尔·罗伯兹(Rachel Roberts)
维诺娜·赖德(Winona Ryder) 凯瑟琳·基纳(Catherine Keener)
本杰明·索尔兹伯里(Benjamin Salisbury) 杰·摩尔(Jay Mohr)
艾万·蕾切尔·伍德(Evan Rachel Wood)
类型:喜剧(Comedy) 科幻(Sci-Fi) 剧情(Drama)
国家地区:美国
语 言:英语
发行公司:新线(New Line)
首映日期:2002年8月23日
制作公司:新线(New Line)
首映票房:$3,813,463.00 (单位:美元)
MPAA定级:PG-13 级
全美票房:$9,688,676.00 (单位:美元)
片 长:117 分钟
官方网站:http://www.s1m0ne.com/
这部电影其实应该归为喜剧、剧情、科幻类,虽然剧中的科幻成分在今天看来已经不是遥不可及
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这部电影的片段,感觉很震撼,尤其是西蒙妮的头像在电脑屏幕中化为沙尘,
随风飘逝......
不论你对电影中的剧情或者导演的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看法,但我认为这部电影值得一看,因为
以后的电影正在把虚拟的西蒙妮变为现实。
字幕为简体中文srt格式,非常好,各位不需要再到处寻找了。
影片介绍:作者:Cube
好莱坞导演维克多也曾经在比弗利山呼风唤雨过,甚至获得奥斯卡奖提名。可现在,他的好日子似乎远去了。新片《日出日落》的女主演,一名A级大明星弃他而去,他一时间找不到满意的人选来代替,因为在他看来,那些女演员远远没有达到他理想中的女主角那般完美。
一位电脑天才及时帮维克多解决了麻烦:他送来了一套程序可以设计出完美而且高度逼真的三维动画虚拟人物。借助这一程序,维克多创造出了一个“无可挑剔的女人”。因为程序名称叫“虚拟一号”(Simulate One),于是他便用其缩写“Simone”来给自己的女演员命名。
维克多的电影顺利地完成了,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西蒙妮”一夜之间成为了大众偶像,拥有了无数疯狂崇拜者,“她”实在完美得令人无法拒绝。但是,“西蒙妮”的真正身份却没有人知道,经过精心的策划安排,维克多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这个秘密:所谓“完美女人”只是他用电脑创造的产物。甚至连他那身为制片公司老板的前妻也被蒙在了鼓里。两名记者似乎想揭开“西蒙妮”身份之谜,但结果只是陷入了更深的迷恋中。
维克多顺势又利用“西蒙妮”制作了第二部电影,引起了更大规模的热潮。可是同时局面也开始变得让人无法控制了。在公众想知道“西蒙妮”的真面目的强烈愿望下,维克多既没有勇气戳破这个美丽的假象,又逐渐难以忍受日益增大的压力。终于他为了摆脱这一切而“杀死”了“西蒙妮”,而他也因此逮捕了。
维克多公布了真相,但是包括警察在内没有一个人相信他的话,人们无法接受“西蒙妮”并未真正存在过的事实。维克多怎样才能摆脱这场噩梦呢?
[幕后]
“虚拟明星”的制造者在电影里是维克多,而“她”的真正缔造者是导演安德鲁·尼科。
实际上,这不是安德鲁·尼科第一次在电影中表现“造星”过程了,在由他编剧的《楚门的世界》中,他同样像我们展现了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是怎样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制造成闻名的电视明星,却完全被剥夺了自由、隐私乃至尊严,成为大众娱乐工业的牺牲品。可以说尼科在那部电影中粉碎了文化工业所制造的神话,而这一主题在这部影片中承袭了下来。
安德鲁·尼科是好莱坞新一代的电影人,虽然他还只有寥寥几部作品,但每一部都具有不同寻常之处。《楚门的世界》为他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随后他自编自导的科幻片《变种异煞》(Gattaca)同样是一部别具创意的独特之作,尽管影片在美国反响平平,但在人文艺术气息浓厚的欧洲却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法国《首映》杂志将它选入世界年度十大佳片。尼科和斯派克·琼斯(《傀儡人生》)、奈特·沙马兰(《第六感》)一样被视为代表着好莱坞原创新动力的电影人。
尼科的这部作品源于他对大众文化造星工业的感慨,在各种传媒的包装下,形形色色的明星们被一层美丽的光晕包裹着,他们几乎不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诱人的幻象。“我们制造幻象的能力已经超过了分辨幻象的能力。”尼科如是说,“对这个世界来说,谎言比真实更可信。”
影片中那位倒霉的制片人由好莱坞的演技派老将艾尔·帕西诺扮演。他炉火纯青的演技驾驭这样的角色自然不在话下。不过他过去作品中的形象总让人感觉威严多于亲切,尤其是《教父》系列中冷血的黑手党老大更让人难以忘记,而在这部电影中他将展现出自己的幽默细胞和喜剧天赋。
饰演维克多前妻的是凭借《傀儡人生》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提名的凯瑟琳·基纳,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忘记影片中那位同时令约翰·库萨克、卡梅隆·迪亚兹和约翰·马尔科维奇神魂颠倒的风骚女职员。1986年才初登银幕的她,走过了一段崎岖的成名之路。直到1991年她在汤姆·迪西奥导演的《梦幻强尼》中与布莱德·彼特演出了十分精彩的对手戏,才逐渐引起注目。后来她又连续与这位导演三次合作,开始闯出自己的一片天空。而大制作《战略高手》和《8毫米》虽然都是明星会萃,但基纳的演技使她没有被这些大腕的光辉所掩盖。《傀儡人生》则把她的演艺事业带入了另一片天地。
近来话题多多的薇诺娜·瑞德也在影片中轧了一角,她扮演的正是抛弃了维克多、致使他走上“不归路”的大明星。
[评论]
这是一部略显古怪但是非常有趣,而且富有智慧的电影。幽默诙谐,十分机智,其中有不少玩语词游戏的小花招。虽然这次安德鲁·尼科还是拿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和电影人开涮,不过他比《楚门世界》中收敛了许多,讽刺远没有那么尖刻。影片提出的问题倒很有意思,试想如果有一天安吉莉娜·朱莉或格温妮丝·帕尔特洛被宣布是动画人物,该是件多么令人惊骇的事!
艾尔·帕西诺在这部影片中展现了不同于以往的表演,令人惊讶的风趣,这将又是他一个让人难忘的角色。
尽管艾尔·帕西诺是影片无可争议的第一主角,但此片真正的焦点所在却是虚拟明星“西蒙妮”。开拍前关于这位虚拟明星的各种以讹传讹的消息满天飞,再加上电影公司的故弄玄虚,让人们一度认为影片里的“西蒙妮”真的是完全由CG制作出来的完美女性,而实际上则是由加拿大籍超级名模瑞切尔·罗伯兹(Rachel Roberts)出演,至少在影片的一半时间里“西蒙妮”是由瑞切尔上阵演出的。金发碧眼的瑞切尔身高1米75,1978年生于加拿大,成为模特后曾多次为著名时装杂志如《ELLE》、《Vogue》等充当封面女郎,曾经接拍的广告则包括Burberry、Iceberg、Sisley等众多世界知名品牌。
去年全CG制作的《最终幻想》曾一度引发虚拟人物有朝一日会挤掉明星饭碗的担心,《西蒙妮》就是专门针对这个热门话题推出的作品,而选择一位超级名模来“扮演”电脑虚拟的明星,多少有几分讽刺的意味,在我们这些肉身凡胎的人眼中,拥有近乎零缺点外型的超级名模们和虚拟明星之间真的没多大区别。
4. 有一部电影讲计算机发明的人被毒苹果毒死的叫什么电影
电影:模仿游戏 The Imitation Game (2014)
导演:莫滕·泰杜姆
编剧:格拉汉姆·摩尔/安德鲁·霍奇斯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凯拉·奈特莉/马修·古迪/罗里·金奈尔/艾伦·里奇
类型:剧情/ 传记/战争
制片国家:英国 / 美国
上映日期:2015-07-21
5. 有哪些以前只能在电影里看到的黑科技,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
1、1994年电影《真实的谎言》
语音控制技术
假如看过早期科幻电影的观众都不难发现,这些电影里出现最多的一想高科技就是语音控制系统了。相对于指纹识别和虹膜识别而言,语音控制这项技术的表现力更加直观,而且不要加特效。演员在影片中对着某个机器讲话就可以对机器实行控制,而且自带强烈的高科技神秘感。然而这项技术早在1920年就已经出现在美国电影里,到了上世纪90年代,IBM、苹果、AT&T和NTT等科技巨头开始着手研究语音控制技术。
当然国内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也同样在发展,出现在舞台上的就是小度机器人,从2014年面世起,小度机器人被人们知道的时候不多,直到登上《最强大脑》的舞台,让大众知道原来国内也有这么厉害的机器人,当然了就目前的技术而言,还不足以制造一个真正的变形机器人,但是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了稀有金属铟镓合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固液态的转换,起码从理论和技术的层面论证了液态金属机器人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