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拿什么拯救你,威尔——《心灵捕手》影评
�0�2(无意中翻着去年的一篇作业,姑且贴上来以表纪念) 作为荣获奥斯卡原创剧本奖的电影,《心灵捕手》确实是一部经得起推敲并且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第一次看这部影片的时候,还停留在肤浅的观影水平,看完之后没有在脑海里留下太多印象,甚至还对这部电影的至高地位有所怀疑;然而第二次在课上观看,并带着思考去回味的时候,才体会到,最佳改编剧本果然是实至名归。 我认为,西恩之所以能拯救威尔,不是因为其专业水平多么高超,而是靠他所具有的职业外的品质。具体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四步走”。 关于西恩教授的人物塑造,个人认为是整部影片中最完美的。他的职业,他的背景,他的台词,每个细节都为他成功地治愈威尔埋下伏笔,使得影片的结局合情合理。而西恩的台词,可谓句句都是精华。 第一次见面时西恩和威尔的肢体冲突,或者说是西恩对威尔的威慑(西恩警告威尔时,表明威尔在武力上不是西恩的对手),是西恩治疗威尔走出的第一步。威尔的狂妄的戏谑、挖苦、讽刺、挑衅,使得前几个心理咨询师都无法接受,无法忍受,最终愤然离去。威尔的这种犀利的语言攻击,如果是完全胡说八道,倒还只算是疯言疯语;但如果不幸被言中,那就是羞辱了。可以想象当你在路上碰上一个陌生人,他对你指手画脚,你可能只觉得讨厌;但是如果他在大庭广众之下揭露你的丑事,你可能就会觉得愤怒和蒙羞了。作为军人出身的西恩,在面对威尔的狂妄的戏谑、挖苦、讽刺、挑衅时,可能还能充耳不闻;但是当威尔嘲弄他的爱情时,他终于忍无可忍。但不同的是他没有放弃,而是采用了武力的手段向威尔反击:“你怎样对我,我就怎样对你”,从而终结了威尔狂妄的态度(此后威尔再也没敢挑衅西恩)。假如不结束威尔的那些滔滔不绝的令人崩溃的话语,对其的心理治疗简直无从下手。而西恩用最快速,最直接的方法,迈出了治疗的第一步。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用这个方法是不是有点暴力?有没有别的方法能够起到相同的作用?就我个人理解,对于暴力(语言暴力也算一种),无非两种选择:反抗和不反抗。如果你选择不反抗,无论你的目的是追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是指望其良心发现、迷途知返,这些的前提就是要忍受暴力。如果没有足够的忍耐度,最有效的解决的方法就是以暴制暴。当然,对于威尔的语言暴力,西恩也不一定非得动武,他可以用比威尔更加犀利的用语言进行回击。不过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得要有比威尔还敏锐的洞察力,其次要有比威尔还狡黠的口才(包括语速和反应能力)。具备这两点那可不太容易(要知道威尔的天才可不止在数学方面),也许可以拿Lie to me里的测谎专家 Dr. Lightman 和他较量一番。不过Lightman不常见,但是孔武有力的军人还是比较多的(再说了,测谎专家也不一定有空座客心理咨询师啊)。 第二步:主动敞开心扉——湖畔对话 建立平等的医患关系,这是治疗取得成功的关键。我想看过医生的人都有体会,医患关系很疏远,有时医生抱怨患者不配合,患者职责医生态度恶劣,医患之间的互不信任和互不理解导致了很多问题和纠纷。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就是医患间不平等的关系,而且我认为医生应该对此结果付有主要责任。虽然对于医生职业的乏味性等我们可以理解,但是这绝不是对病人缺乏耐性的理由。从职业道德上来说,治疗患者是医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医生应该有充分的耐心和责任心,并且要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和信任,无论是生理治疗还是心理治疗,医生对病人的关怀都是必不可少的。 西恩的开场白就暗示了一点:如果病人不信任你,治疗就无法继续。如何取得威尔的信任?先信任威尔。想要别人怎么对你,就怎么对别人,西恩深谙其道理。所以他首先对威尔敞开心扉,和他谈爱情,谈战争,谈自己的经历。这就是西恩建立和威尔的平等关系的方法——自身的参与,而这一点也是大多医患关系的薄弱环节。许多医生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话就像是牧师在听人忏悔,没有个人的干预(那是忏悔者和上帝、真主之间的对话,和牧师无关),然后随便开个方就打发了(这和牧师摸摸头还真有点像),也不关心病人的病好没好,反正你不好还得再来。但医生毕竟不是牧师,得病也不是一种罪行,受到这种礼遇是不公平的。 所以,要取得他人的信任,就要杜绝那种拒人于千里的态度。试想一段谈话,你一直在说你自己的事,但对方除了指出你应该做这做那,其它闭口不谈,你会有什么感觉?可能有反感,可能有失落,但绝不会是信任感。但如果谈话的双方都很乐于谈及自身的感受或观点,那情况就大不相同。因此心理医生的开场白,到底是用“跟我说说你的问题”还是用“让我们聊聊”就相当重要。 西恩谈完自己之后,随即将话题引向威尔。他知道威尔很多东西都没有尝试过,他了解的都是别人的故事,所以他不能真正懂得其中的滋味。他以为自己一眼就能看穿别人事实上也是一种自欺欺人。西恩对威尔说:“你认为因为我看过《雾都孤儿》我就能了解你的不幸了么?”答案是否定的。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假若威尔不说,没人能够了解他经历过什么不幸,承受过什么痛苦。 第三步:耐心等待——“从脆弱处下手” 在给予了威尔希望和他交流的提示以后,西恩接下里做的就是耐心等待,等待威尔主动打破僵局,在此之前绝不先说话。这是一个威尔自身调整的缓冲期。这时,威尔的恋情终于让对峙的局面出现了转机。正直青春期的威尔对爱情向往却迷茫,他渐渐尝试到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甜蜜的体验,但他的自卑让他不敢太过靠近这段感情。终于,威尔按捺不住自己躁动不安的心,开始和西恩讨论起了爱情这个令人神往的话题。这也让西恩找到了“下手”的机会。 威尔对于爱情仍然处于理想状态,不敢付诸于实践,威尔的理由是担心再发展下去会发现对方的不完美而打破其美好的形象,即“距离产生美”。威尔害怕敞开心扉投入到一段感情中,也正是他一直以来的自我防卫的一种方式。影片在后半段交代了威尔童年的经历。身为孤儿的威尔被好几个家庭寄养过,但是他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父爱,反而饱受虐待。这对威尔的内心产生了非常大的阴影,导致他缺乏安全感,为了避免受伤害,他具有强烈的抵御心理和进攻性。实际上这段感情一直都是女方在采取主动,突如其来的爱情让威尔有点无所适从,他还没有为展开新恋情做好准备。对爱的渴望和心灵的创伤使得威尔对待爱情时,心理上是积极的,可行动上是消极的。面对女友的种种问题,他不敢坦诚相对,害怕对方得知自己的身世会对他另眼相待,害怕对方会可怜他会同情他,而不是真正地爱他,更害怕对方会弃他而去。 其实,这和失恋有点类似,很多人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爱情之后对爱情失去信心,害怕敞开心扉却再次受到伤害。这样在爱情路上一再的退缩,就更加不可能拥有成功的爱情,因为成功与否只有你尝试了以后才知道,不尝试肯定不会有成功。其实爱情里面没有谁对谁错,感情的失败并不能说明因为谁不好,它可能存在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观念上的差异。最重要的是,在每段感情结束以后,不要逃避它,要回头仔细想想导致这段感情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在下一次恋爱的时候有所借鉴,避免出现相同的错误;而且在衡量新恋情是否值得发展也有一个理性的参考。其实失败的感情,也是一种很难得的经历,怯弱、消极的人从中获得的只有痛苦,在爱情路上停滞不前;而勇敢、积极的人就能从中获得很多经验,他们的回忆都是美好的东西,才能在爱情路上勇往直前。“每个人都有害怕的时候,但是勇敢者会将畏惧放置一边,继续勇往直前,结果或许会走向死亡,但更多的则是通向胜利。”这是古希腊一位先哲的名言,我们确实需要这样的勇气。 回到影片的讨论,西恩看出威尔那番理论其实是对爱情怯弱而自欺欺人的说辞,他真正害怕的是当对方发现自己的不完美时会抛弃自己,使自己受到伤害。西恩和威尔分享自己的爱情故事,说他的妻子的一些怪癖,可是这些所谓的不完美却使两人的感情生活充满了乐趣,回忆起来到时候并不感到讨厌,反而感到很幸福,因为“她的那些怪癖只有我才知道”。他告诉威尔,没有人是完美的,但重要的是怎么让两个不完美的人完美的结合起来。也就是说,爱一个人,不仅仅要爱她的优点,也要包容她的缺点。就像玛丽莲梦露所说:“如果你不能应付我最差的一面,那么你也不值得拥有我最好的一面。”他鼓励威尔勇敢地去尝试爱情,去了解对方,去实践,不要让人生留有遗憾。 在西恩谈论他是否后悔邂逅妻子的那段对话,除了涉及到爱情,还涉及到了友情,这与后来威尔做出的选择有着很密切的联系。西恩当时为了追他的妻子放弃了与朋友一起去看球赛,而威尔为了女朋友,为了自己选择的人生也牺牲了(至少暂时牺牲了)友情。其中威尔曾问西恩你怎么和你的朋友说你不去看球赛了?西恩则答,不用解释,他们一看我就能理解。这其实是威尔和其朋友的映射。威尔的朋友查克在工地上对他说,他们都希望威尔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即使不和他们在一起。这是友情的最高境界,完全无私地为了对方着想,即使自己需要做出牺牲也是值得的。真正的朋友,是想着他怎样做才对你有好处,而不是想着你怎样做会对他有好处。就像西恩的朋友一样,威尔最终的离开的时候,他的朋友不需要解释,甚至不需要道别。本片结尾时,威尔的朋友兴奋地从汽车后座跑到了副驾座位,这是最好的座位,曾经是威尔的位置,也一直是威尔在他们心中的位置。威尔的朋友为了给他弄一辆车,甚至可以去当乞丐;为了能让威尔过上更好的生活,宁肯牺牲他们的友谊,这些所谓的“市井小混混”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友情。一生若有一个这样的朋友足矣。 第四步:给予肯定——“这不是你的错” 在完成了爱情的指导以后,正好遇上威尔的择业机会,西恩和威尔开始讨论其它的人生问题。威尔对职业的选择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并不认为那些人人都羡慕的职业就是个好职业,他认为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一点与西恩不谋而合。西恩也过着在兰博教授等人眼里看似很“一事无成”的“悲惨”生活,但是他自己却觉得自己的职业很值得骄傲,这是他所喜欢的生活,他不需要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的肯定,不需要追名逐利,需要的是自己内心坦诚的选择。 西恩对威尔的关怀并不是兰博对威尔的那种爱才,是真正的理解和关心,这让威尔第一次从陌生人那感受到被尊重。兰博对威尔的器重仅仅在于数学方面,对于威尔的生活他视之为“垃圾”,他关心的只是威尔能在数学上有多少成就,根本不关心威尔的真实感受。在威尔眼里这不是尊重,更像是利用。而西恩不同,也许是因为两人有着很多相同的经历,比如童年被虐待过,现在的生活被别人看不起等等,他对于威尔所有的想法和感受同能表示理解,并且对威尔给予肯定,这使威尔感受到被人重视,被人尊重。 he is a good kid ),确实是的,威尔内心还是很善良的,只是多年的伪装使他变得像个坏蛋(富有攻击性)。他喜欢读书,不随便搭讪女孩子,在西恩告诉他办公室里不能抽烟的时候乖乖地把烟盒收进口袋,很多细节都表明了威尔good kid的本性。 西恩也看到了这点,他始终以一种 positive regard 的态度对待威尔,别人都看到威尔不好的一面,而他却能看到威尔好的一面,正是这颗宽容,仁爱的心拯救了威尔。当西恩面对威尔劣迹斑斑的档案,道出那句“这不是你的错”时,彻底瓦解了威尔内心的屏障,威尔像个小孩似地哭了起来,多年的委屈和辛酸都随着泪水释放了出来。 终于,威尔卸下了多年的包袱,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像西恩所说的那样“跟随着你的内心”,做出了自己坦诚的选择,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而西恩收拾好行囊,似乎也开始了他新的人生旅程。 威尔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经历了悲惨的童年、懵懂的少年时期,辜负着他的天才。但是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他得到了无私的友情,真挚的爱情以及西恩对他的知遇之恩,他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些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梦寐以求却又难以拥有的。也许我们现在还没有得到这些珍贵的情谊,至少我们知道怎么样去努力得到它们;也许我们在浮躁的社会里迷失了双眼,年少时的梦想在真实的生活面前只是激情一现,我们大多时候也只为活着而活着,但是我们是否应该鼓起勇气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文学、影视作品的好处之一,就是能让我们通过其他人的故事而找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影子,引发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做出积极的改变。好的作品如良师益友,而《心灵捕手》正是如此。
② 豆瓣评分9.0,这部讲述懵懂少年爱情的电影居然也能甜过初恋
恐怕谁也想不到,罗伯·莱纳在六十岁的年龄上,在拍完沉重的《遗愿清单》之后,出人意料的拍起了一部关于青春期恋爱的电影。也许是老爷子初心未泯,也许是老爷子被原著的故事打动,在深夜回味自己的少年时光。
初恋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哪怕是后来遇到更曲折的爱情经历,恐怕也冲不淡初恋带来的回忆。因为初恋是走向爱情的第一步,带着自己最初的那种对爱情的向往和渴望,纯粹的不掺杂一点杂质。
初恋也各有各的恋法,罗伯·莱纳的初恋,恐怕就是反映在电影《怦然心动》里了。
抛开回忆,去掉单线叙事,影片采用双人视角双线叙事的手法进行一场让人怦然心动的初恋。
这段初恋既是关于女主角朱丽和男主角布莱斯的,也是关于他们两个家庭的。如果只是当成一部爱情片来看的话,就只能感受到导演的一部分用心。
明明是讲初恋的电影,却偏偏不那么初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有一段经典台词, “女生总是要比男生更早的成熟,而就是这点成熟,让男生有些招架不住。”
只有七岁的朱丽第一次见到布莱斯,看到他那双发亮的蓝眼睛,有一亩渗个小小的声音在心底告诉自己,是他,就是他了。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朱丽开始做两件事,一是等着布莱斯吻自己,二是创造着让布莱斯吻的机会。
朱丽的太过主动,给布莱斯造成了很多困扰。在操场上追着布莱斯跑,在课堂上闻布莱斯身上的味道。总之,这种主动让原本美好的情感变成了负担,每天压得布莱斯喘迅早脊不过气,布莱斯不仅不喜欢她,简直有点厌烦她。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跟布莱斯是一样的感受:这个过于主动的女孩子,实在是有些让人讨厌啊。这是不够初恋的地方之一。
年龄在慢慢增长,心智也慢慢成熟,尽管也能感觉到布莱斯不怎么搭理自己,可朱丽还是很主动,既然是喜欢,那就要表现出来。
就在这个时候,朱丽开始很喜欢爬梧桐树,爬到最顶端看风景。原来,站在顶端跟站在地面,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感受。在树上,可以感受到风,可以看到地平线,可以有触手可及的渺远,而地面却只有地面。从此,除了布莱斯,朱丽的世界里又多了爬树看风景的事情。
喜欢的事情就要分享,朱丽兴冲冲告诉布莱斯,在树的顶端观看世界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布莱斯坚决的拒绝了。
不仅如此,在那颗梧桐树要被砍到的时候,朱丽着急的要布莱斯帮忙,一起劝阻那些大人们,但布莱斯仍然拒绝了。
这次的拒绝跟前几次并不相同。前几次的不搭理,是因为布莱斯觉得朱丽太过烦人,而这一次的拒绝,让布莱斯觉得丢人,之所以觉得丢人是因为少数与多数。
人们大都是立场不坚定的,尤其是一个社会群体里的时候,为了融入这个群体,智商会无限的降低。朱丽是那个出格的人,大家都觉得她为了一棵树没有必要这么大惊小怪私底下也在悄悄议论着。于是,布莱斯觉得这时候再跟她一起,就会很丢人。
布莱斯理所当然的选择了群体。
当失去那棵树后,伤心的朱丽在爸爸的劝说下,开始尝试绘画,并在其中发现了乐趣。
“一幅画不是众多物件简单拼凑而成的。牛只是一头牛,草地也只有青草和鲜花,而穿过树枝的阳光也仅仅只是一束光,但如果将它们放到一起,就会产生魔一般的魅力。”
就从这时,我开始变得慢慢欣赏朱丽了,这是不够初恋的地方之二。
朱丽的父亲有一个智障的弟弟,那天朱丽父亲照例去看弟弟,并顺便带上了朱丽。在饭睁银店里,朱丽父亲的弟弟发起了疯,就像智障一样(虽然的确是智障),摔盘子、胡言乱语、把自己全身搞得脏兮兮。在这里,朱丽表现出了她温情的一面。对她这个叔叔温柔的安抚,眼神里满是关心。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朱丽生活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但是她的家人都很可爱都很善良,对生活充满了感激。
再看一下布莱斯的家庭,从装修来看,这个家庭还是属于中层以上的,房子更大更豪华,衣着也比较光鲜。
可是,布莱斯的父亲就有些刻薄,他质疑朱丽鸡蛋的卫生,一气之下会打女儿,对自己的岳父帮助别人干活心生不满,指桑骂槐,恶语相向。
虽然有钱,可这并不是一个和谐的家庭,这是不够初恋的地方之三。
影片继续向前发展着,朱丽在学校的活动中,因为鸡蛋孵小鸡拿了一等奖。她又养了小鸡,每天勤劳的打扫,然后又有了很多鸡蛋。她把这些鸡蛋卖给早就有意向的邻居,并且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给布莱斯家送一盒。就像鸡蛋里孵出了小鸡一样,朱丽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我越来越喜欢这个女孩子了。
她的温柔,她的善良,她对生命的敬重和感激,都让我有着满满的感动。
朱丽有个智障的叔叔,可布莱斯居然会跟其他同学嘲笑,这件事是最让朱丽生气的地方。她发现自己好像没有那么喜欢布莱斯了。
布莱斯前期的表现,他的缺乏担当,他的不够勇敢,甚至会把朱丽给他的鸡蛋倒掉,一件又一件让人伤心的事情像是在小舟里装石头,越来越沉的重量让小舟慢慢沉没了。
朱丽以前喜欢布莱斯,但是那种喜欢,可能只是因为青春懵懂,觉得自己要喜欢那个人才喜欢,并不是喜欢本身这件事。
喜欢一个人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心,不是一句“我喜欢你”就在一起的直截了当,需要磨合,需要试错。朱丽终于等到了布莱斯的吻,可这次她却拒绝了。她哭着回家,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妈妈。
故事终于回归到初恋了。
想想前面我说的,那些不够初恋的地方,把它们串联起来,我突然发现,其实,每一点都与初恋有关。朱丽和布莱斯的性格在不同的环境中塑造着。
家庭环境、个人喜好,都是初恋的一部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