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伊朗电影 别离 剧情解析
Termeh和Razieh的女儿一起玩桌上足球,生活在一个用童话与课本堆砌出的世界里。当她们的父母不约而同地选择用说谎来应对时。
她们被迫承担起了不该由她们承担的重负,保守着一个昏暗浑浊的秘密,她们成了各自父母沉默的同谋。而后,Termeh迫不得已在法官面前不动声色地帮着父亲圆谎,转眼又在汽车后座上泪流满面。她的童年时代从此崩塌,而在它的废墟之上隐约出现了一个不可捉摸的成人世界。
(1)第一次别离电影解说扩展阅读
《别离》演员表
1、蕾拉·哈塔米饰演西敏
1972年10月1日出生于伊朗,伊朗电影演员,代表作《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并因此荣获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女演员。
蕾拉·哈塔米是伊朗导演阿里·哈塔米(1944-1996)和演员Zari Khoshkam的女儿。她的丈夫是演员 Ali Mosaffa。
2、佩曼·莫阿迪饰演纳德
在2000年后期初涉剧本创作,由此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他曾担任多部伊朗电影的编剧。2009年,在阿斯哈·法哈蒂的电影《关于伊丽》(2009)中莫阿迪开启了他的演艺生涯。两年后,他凭借电影《一次别离》(2011)中的主要角色纳德一角的精彩表演。
❷ 如何评价《一次别离》这部影片
在伊朗电影《一次别离》中,导演阿斯哈·法哈蒂让两个主角一开场便直面镜头,在争吵中各自申诉离婚的理由。这时候,观众被迫占据了法官的视角。也就是说,导演一开始就让观众做好了卷入一场“民事纠纷”的心理准备,并且要求观众对“纠纷”像法官一样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这场纠纷发端于:西敏决定要带女儿特梅移民,却遭到丈夫纳德的拒绝,因为他坚持留下来自己照顾痴呆的父亲。另一个纠纷也由此引起:纳德不得不雇保姆瑞茨照顾父亲,他们之间却因为失职和怀疑而发生推搡,瑞茨流产,原本就已焦头烂额的纳德不得不再次在法庭上为自己辩白,直面各种困境和考验。
于是,一场纠纷从家庭内部开始向家庭外部、不同阶层之间、文化差异之间蔓延,同时也改变着原来家庭内部的关系。一个意外,像一个突然出现的漩涡一样,让不同性格和生活理念的人物在原本平静的日常生活中突然发生激烈碰撞。
在某种程度上,《一次别离》几乎是现实主义电影的一个完美样本:镜头对准身边的普通人,实景拍摄,自然光效,用质朴的旁观者视角(大量肩扛式镜头)贴近而不动声色地记录事件,同时洞悉每个人物的真实困境以及人与人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把大量日常生活的要素和情境升华为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与多数伊朗电影的非戏剧化叙事不同,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在这部电影中展现了在日常生活语境中塑造人物、编织故事的非凡叙事才能。这部电影中的每个人物都鲜明而独特。
男主角纳德固执己见,坚持原则,在移民和照顾父亲的选择上他从没犹豫过,不该给的小费他会让女儿重新要回来。然而,在后续的一系列的事件中,纳德却多次挣扎了:他想打赢官司避免牢狱之灾以便照顾家人,但又希望向女儿保持真诚的人格形象;他不想用钱来最后解决问题,但又不想因自己的固执而失去女儿。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在重重生活压力下艰难地忠于自己的家庭责任、艰难地试着妥协,对别人不免有点冷漠和粗暴的中产阶级男性形象,真实而复杂。
相比之下,女主角西敏显得灵活通达,易于沟通,也善于用钱来解决问题(比如在搬钢琴的小事上)。她面临的基本困境是:她向往更好的生活,希望女儿有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然而由于丈夫纳德的固执她必须要付出离婚的代价。她必须在签证过期前,争取丈夫和女儿或女儿一个人跟她一起移民,或者她自己放弃移民,而突发的“流产纠纷”正为她提供了最后一次争取的机会。
对女儿特梅来说,和母亲一起移民还是跟父亲一起留在伊朗,或者别的选择,她必须做出自己艰难的决定。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纠纷后,在特梅眼中,父母其实都做了错误的事情:父亲用暴力和怀疑、谎言伤害了瑞茨和她的家庭,而母亲用金钱伤害了瑞茨的信仰和家庭。
特梅最后的选择,不只是在父母中间二选一,更是是两种生活方式中(国外的、本土的)的选择,更是要对整个事件给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在电影最后一个长镜头中,纳德和西敏在法院的楼道里等待着特梅的决定,电影意味深长地结束于此,仿佛在说:孩子,而不是法官,才是最终的、最重要的判决者。
即使是配角保姆瑞茨和她丈夫的形象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瑞茨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信仰主宰着她的行为。因为身处社会底层而丈夫又欠了一堆债,她不得不瞒着丈夫带着身孕去当临时工赚钱。瑞茨的困境是,她必须在她最需要的金钱的考验下坚持自己的诚信,“有疑虑拿钱就是有罪的”。
而丈夫霍贾德则是一个失业鞋匠,在社会最底层饱受贫困和压抑,脾气暴躁,对司法系统和上层阶级抱有天然的不信任感。忍受着丧子之痛的他一方面渴望着公正和尊严(精神渴求),另一方面需要钱来缓解生存压力。
这些人物塑造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导演法哈蒂充分尊重故事中的每个人物(而不是把他们符号化、道具化),为他们都设置了独特的处境(压力和困境),并让每个人以自己的独特的价值观和个性来作出选择。正如编剧大师罗伯特·麦基所说,“无论他言说什么,无论他们举止如何,我们了解深层的人物性格的唯一办法,就是看他们在压力之下作出的选择。”
好的人物塑造和好的故事构思常常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法哈蒂的高超之处就在于,他把如此多的鲜明人物(看似)轻松地放进了一个日常故事中,而不借助任何超常因素或宏大理念来完成故事的构建。或者说,导演创造了一个丰满而曲折的故事,在其中的冲突里每一个人的处境都是值得深思和同情的。而且,这些冲突不是宏大的善恶或正邪或是非之间的较量,而是日常生活中琐碎的善之间、或者卑微的挣扎者(常人、自我保护者)之间的对抗。
“设计故事能够测试作家的成熟程度和洞察力,测试他对社会、自然和人心的知识。故事要求有生动的想像力和强有力的分析性思维。”麦基在《故事》中说。
无疑,这部电影显示了法哈蒂对自己的生活世界的独特洞察力。他看到了生活内部不可剔除的各种矛盾和张力,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深藏的挫败感和压抑感,包括传统和现代的冲突,宗教信仰在不同阶层和人群中的不同影响力,阶层之间的不信任感,维系生活的谎言和对真诚的渴望之间的张力„„而且,他创造出了表达这些洞察的最真诚的故事形式。
法哈蒂说,儿子独自照料痴呆的父亲(据说导演有过类似经历),在浴室中
给他冲澡搓背,突然伏在父亲肩上失声痛哭,这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意象,其中的孤独感和挫折感深深地打动了他,推动着他为这个意象编制出一个动人的故事。
我们可以想象,法哈蒂围绕着这个意象不停地问自己:他为何会独自照顾父亲?他为何会如此哀伤?他的家人发生了什么事?他曾面临怎样的选择?他将如何解决困难?他在这种特殊的生活境遇中会作出什么特殊的举动或冲动?他的生活会变得更糟吗?他所坚持的东西会不会发生变化?他会如何影响或受影响于身边的人?这些被他直接影响着的人又是怎样的人?„„
故事正是在这些真诚的追问中慢慢浮现轮廓的。这些追问中往往深藏着一个导演的独特人生体验和思维方式,也让经验逐渐升华,让日常生活的点滴凝聚进全新的故事形式,迸发出耀眼的光芒。“故事天才——将生活本身创造性地转化为更有力度、更加明确、更富意味的体验。它搜寻出我们日常时光的内在特质,将其重新构建成—个使生活更加丰富的故事。”麦基说。
在影像快餐化时代,我们的眼球多数已经习惯了漏洞百出的虚假故事,它们用玄虚来取代实质,用人工来取代真实,用视觉刺激取代心灵对话。资本的过度介入让影像变得越来越奢华做作,越来越猥琐暴力,电影沦为毫无感染力的资本短期逐利的工具。
当奥斯卡把最佳外语片奖授予《一次别离》时,我们似乎看到即使在这个时代好故事仍然是能“脱颖而出”的,就像麦基的“故事炼金术”仍然是能引起广泛共鸣的,但是这些都不能改变资本和电影的基本游戏,这台疯狂的机器仍然需要用大量劣质故事来喂食,并塑造着我们的文化。
在这个意义上,《一次离别》正是以“明丽素洁的光”深深地打动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观众。法哈蒂用“诚实而强有力的故事”,让一场虚构的冲突具有了直抵人心的光芒,照亮了日常现实。
❸ 如何评价「一次别离」这部影片
任何人,当看完《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后,就会恍然明白:为什么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是它,而不是《金陵十三钗》。
在观影的过程中,我突然想,如果从主题深度来划分电影的档次,或许可以分为四等:四等电影是展现一幅绝妙的画面来蛊惑观众,如《十面埋伏》《画壁》;三等电影是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来勾引观众,如《疯狂的石头》《让子弹飞》;二等电影是塑造一个饱满的人物来感染观众,如《被告山杠爷》《桃姐》;一等电影是设置一个两难的困境来启发观众,如《小城之春》《奇遇》。
《一次别离》能够给人长久思考的关键就在于它对生命、生活和人性的困境所做的深刻透视,它几乎涉及到了人类所有的困惑。尽管它是从本民族的国情出发来叙事的,但其丰富的内涵已经面向了整个世界。
国家与个人:当国家抛弃了个人,没能为个人的生活幸福和价值实现创造条件之时,个人是否可以离开国家?个人追求自我的权利和忠于祖国的义务之间形成了矛盾,西敏想要移民,她就必须得面对这个困境。
丈夫与妻子:因为纳德不同意离开伊朗,也不接受离婚,西敏为此出走。但是当纳德遇到困难的时候,西敏还是伸出了援助之手。西敏帮不帮纳德是一个选择,纳德接不接受帮助也是一个选择。
父亲与女儿:如果说了真话,纳德就会被判入狱,他将无法照顾女儿;如果不说真话,他又会失去在女儿心目中的地位。如何进行言语决定了纳德与女儿的关系。
富人与穷人:电影中,一个是上层阶级的家庭,一个是底层的家庭,但是它们都遇到了困境。相对之下,富人的困境更多的是来自情感和道德方面,穷人的困境更多的是与金钱有关。
尊严与金钱:如果瑞兹的丈夫接受了协议赔偿,他将失去男人的尊严;如果不接受,家里的债务就无法解决。要么坚持灵魂的纯净,要么向物质低头,两者只能取一,或此或彼。
信仰与生命:为了生命的存活,西敏只能说谎,但同时她又惧怕上帝的惩罚,害怕遭受报应。上帝让人成为精神的虔诚者,却无法解决物质的贫乏。
法律与人情:法律的正义原则或许可以高效的处理某些复杂的问题,但同时它又会损害人性的温情。有意的罪恶和无意的罪恶都会受到法律惩罚,而关于有意与无意的判断往往让人陷入绝望的境地。法律由人制定,又常常损害人的美好。
真实与谎言:在一定的语境中,真话和假话不是绝对的善和恶的对比。真话会给生活造成极大的迫害力,假话也会挽救一个即将破碎的关系。女儿在说谎之后夺眶而出的泪水便是她遭遇如此困境的痛苦。
活与死: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是电影的一个象征符号,当其余人都在喋喋不休的争吵的时候,只有他是沉默的。这些纠纷从根本上说是因他而起,但他丝毫不知道,也无法过问。他是生命体,但又像神一样审视着一切。他的“活”为其他人的“活”带来很多问题,但他即使“死”了,也不一定就能让其他人更好的“活”。
《一次别离》让每个人都陷入困境之中,他们必须做出选择,任何一个选择都会让生活走向一条不同的道路。人是可以进行理性思考的动物,但人的丰富的情感又决定了他的犹豫和彷徨。这便是人类永远无法解决的困惑,如果一部电影能通过叙事和影像对这个命题进行审视,它就有了哲学的思辨味道,它的艺术性便是深刻的。
❹ 电影一次别离表达的是什么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VbpevyfgFjpXC-RnpJmB_g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是由阿斯哈·法哈蒂执导,蕾拉·哈塔米、佩曼·莫阿迪、萨蕾·巴亚特等人主演的剧情片。于2011年2月15日德国上映。影片讲述了一对准备离婚的夫妻纳德和西敏,面对瘫痪在床的老父亲、流产的女钟点工等诸多问题,他们在道德与法律的纠结中痛苦挣扎的故事。
❺ 当代电影《一次别离》是哪个国家的电影
《一次别离》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6vp6CQT9XmwPthQalWbSEQ
西敏希望一家三口移居国外,但是纳德坚决反对,原因是纳德的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症需要照顾。两人为此对薄公堂,准备离婚,但是法院驳回了她的请求。西敏赌气回了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