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第一部运往海外放映的影片是
差不多在与郑正秋、张石川拍摄《难夫难妻》的同时,香港的黎民伟与从上海经香港回美国的布拉斯基合作,摄制了短故事片《庄子
% N) C% _& x" ^; D' K \试妻》。这部影片取材于戏曲《蝴蝶梦》中搧坟的一段。由黎北海饰演庄周,黎民伟饰演庄子妻,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饰演使女——这里插一句,当时社会由于封建意识严重,戏曲、文明戏中女角都是男人扮演,影戏也是如此。所以严珊珊扮演的虽不是重要角色,却是中国银幕上的第一位女演员。《庄子试妻》1913年由华美影片公司出品,黑白片,长度为2本,摄影是罗永祥。该片的故事讲述庄周死了,他妻子耐不得寂寞,在丈夫尸骨未寒之时便有了新欢。为了使新人高兴,庄周妻带着新情人到庄周的坟墓上骚扰。不料庄周并没有死,他是为了考验妻子是否忠贞而诈死。新情人正是庄周假扮。作为嘲笑夫妻之间虚情假意缺少真诚的讽刺喜剧,主题也颇为积极。影片拍成后,据说“观者万人空巷”。后来布拉斯基还把这部片子带回美国放映。中国影片出国,大概也是从这部影片开始的。 6 G0 Q' Z C( X) ~9 Q
4 V% n& i% _6 h; v 黎民伟,原籍广东新会县,1893年生于日本,长在香港。据说他9岁时就喜欢拍照片,长大后兴趣更浓。黎民伟很爱国,1911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他受七十二烈士革命精神的激发,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组织“清平乐”会社,编演宣扬革命的文明新剧。1913年他又组织“人我镜剧社”。这时黎民伟结识了曾在上海创办亚细亚影片公司的布拉斯基。两人经过协商决定合作拍片,由布拉斯基出资和提供必要的设备,利用“人我镜剧社”的演员和布景,以华美影片公司的名义制片发行,《庄子试妻》是他们合作拍摄的第一部影片,也是唯一一部影片。 . E: `- @, v9 }
& U; _9 v' t' I. y% O4 D
拍完《庄子试妻》后,由于缺乏资金和设备。黎民伟中断了制片。直到1922年在他两位兄长黎海山和黎北海的帮助下,集资10万元,创办了香港民新制造影画片公司(后改名民新影片公司),才又开始拍片。。黎民伟拍片有个特点,除了兴趣爱好之外,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而不是赚钱。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发动第二次革命,他来到广州,提出“电影救国”的口号,准备随军拍摄纪录片。这在当时是个创举,孙中山先生很赞赏他,下了一道命令 其所到之处都要给以方便。从1923年至1925年,黎民伟摄制了《孙大总统东校场阅兵》、《欢迎鲍罗廷与加伦》、《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孙大元帅誓师北伐》、《廖仲恺先生为广东兵工厂青年工人学校开幕》、《孙大元帅出巡广东东北江记》、《孙中山先生》等多部纪录片。这些影片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宣传革命的作用,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非常可惜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黎民伟由香港向内地转移,把底片全部交船托运,半路上船遭日本飞机轰炸,沉到海底了。 $ E3 d$ p6 k" e; z! F5 L" J
4 a; t8 A, y; k2 S 有人称黎民伟是我国“纪录片之父”,是很有道理的。
❷ 香港电影的起源和历史
1904 年,才有第一个中国人在中国香港从事电影事业,他就是余顺丰。7而第一部在中国香港拍摄的故事片是1909 年由亚细亚影戏公司(图右)制作《偷烧鸭》,它是一部短片,剧情很简单:一个瘦小的小偷(由梁少玻饰演)偷一个胖商人(由黄仲文扮演)贩卖的烧鸭,被警察(由黎北海扮演)发觉,把小偷捉住。而这部片的导演是梁少坡,他是中国香港第一位电影导演,也同时是第一位男主角。1973 年美国人宾杰门•布拉斯基创办了中国香港首家电影公司「华美影片公司」8并与“中国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9合作拍成《庄子试妻》,但当此片拍完后布拉斯基把影片带回美国,因此由中国香港电影公司制作的第一部电影,只在美国上映而从来没有在中国香港面世。在 1922 年,黎民伟建立了中国香港首家中国人全资拥有的电影公司—「民新」,并于 1924 年生产了中国香港第一部故事长片《胭脂》,而在 1925 至 1926 年,省港大 *** 爆发,长达十六个月之久,并导致了民新电影厂在中国香港的制作结束,转移到上海发展,而且使中国香港一些刚冒起的电影公司倒闭,少数则转移至广州。1930 年代,中国香港的电影随着黎北海(黎民伟的哥哥)创建「中国香港电影公司」而开始复苏,而由黎民伟所创7余慕云:《中国香港电影掌故》(第一辑),(中国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5 年),页 148由布拉斯基负责拍片资金、设备和技术,黎民伟则负责供应电影剧本、演员、服装和道具。但在拍摄完《庄子试妻》一片后,华美便告完结,它甚至被视为一有名无实的电影制作公司,因为它既没有办公地址,也没有在中国香港公映过它的唯一的作品。9黎民伟认为电影不单是娱乐,更是“移风易俗,辅助教育,改良社会的工具”。在中国处于列强占据的情况下,他强调以“电影救国”。故中国香港电业事业在早期已有一个比娱乐更崇高之理想,为中国香港电影奠下一良好的发展方向。 上海「民新」与几间公司合并成「联华影业公司」并于 1931 年在中国香港建立分厂及成立电影学校——「联华演员养成所」培训了一批著名的粤语片导演如黄岱,而该校的名导师关文清(著名导演)更造就了两位超级影星:吴楚帆和黄曼梨。另外在三十年代的中国香港电影有一个特色就是不少港产粤语片皆是重拍或改编自上海的著名国语片,例如:《胭脂泪》改编自《神女》;《南国姊妹花》改自《姊妹花》等。中国香港在 1933 年前所出产的电影皆是默片。除了有音乐外,通常有解画人讲解。“据说在 1930 年期间,在太平戏院放映《火烧红莲寺》时,解画人便有数名之多,配合动作绘形绘声,效果不错。”而在 1932 年,广州出产第一部局部的有声粤语片《无敌情魔》;其后亦有第一部全部有粤语对白的粤语片《战地两孤女》,这两部片先后在港上映。在 1932 年末,中国香港第一间生产有声电影的「中华制造声默片有限公司」在中国香港招股,并于 1935 年,中国香港电影才完全进入有声电影之年代。1940 年代,中国香港「大观影片公司」美国分厂出品的《华侨之光》是中国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体电影。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模旅」主事人邵村人发起了一个名为「粤语片革新运动」,他认为若要改善中国香港电影必先需把影片的质素提高,并主张先从剧本着手,才能产生好电影,更罗致了各方各面的技术人员,网络名符其实的一级演员及一群文字与电影艺术均有专业修养的青年担任。 例如古龙耕、冯凤歌等人。「南洋」在这次革新运动下创作出《千金一笑》,《怪侠一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来》等名作。其后烂仿,中国香港陷入战乱时期,“从 1941 年 12 月日本入侵中国香港并炸毁了大观电影厂和其他电影设施,1946 年年初,中国香港电影业处于完全停顿的状态。”其实自 1945 年末已有「联艺」,「华声」,「联声」等电影公司复员,复业,但由于一些主要电影工作者如关文清,吴楚帆,白燕等还在外地,而且一些中国香港原有的电影制片场地如「南洋片场」,「大观片场」等受到破坏,已经变成废墟一片;加上一些制片器材亦缺乏,因此中国香港电影业直至 1946 年才开始正式复苏。“港土重光后,娱乐事业日趋蓬勃,尤以电影院,观众更形拥挤,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满座。”也有言“1940 年代末到 1960 年代中是粤语影片的盛产期。每年有 200 部粤语片旦历凳问世,其中不少是粤剧片。”但其实自 1946 年代后除了粤语片外,国语片也同时发展起来,这更是由于在内战期间上海时局动荡,国内的著名电影人如张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员则有周旋,严俊和白光等纷纷南下。在此时张善琨与李祖永在中国香港成立了「永华影业公司」(1947-1954)并于 1948 年拍摄《国魂》及《清宫秘史》两套轰动一时的著名电影。在 1940 年代末还有「大中华」,「长城」,「国泰」等国语电影厂出现,这些电影厂更出产了不少著名电影,如「长城」推出《一代妖姬》一片,哄动一时,成为一代名片。踏入 50 年代,被喻为是中国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由于战后中国香港社会还未完全复原,加上大量难民涌入,造成不少严重社会问题。 “七日鲜” ,因为这些影片一个星期使能拍完。但此时亦有不少严肃认真之作,例如「中联」的《家》(根据巴金的小说改编),「中联」创业于 1952 年,其创办人共有二十一位,他们全都是粤语片中的精英份子,如:吴楚帆,张活游,马师曾,吴回,白燕,黄曼梨等。他们创立「中联」有一个共同目标:“抛开脱离现实,内容空泛的粤剧片,生产既娱乐大众又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意识片。”而在“七日鲜”影片充斥下致使中国香港粤语片变得低俗,为了改善中国香港电影这种粗制滥糙之风气,一批有志向的电影人如:吴楚帆,吴回,秦剑,高鲁泉,红线女,李月清等一百六十四人发起了一个名为「粤语片清洁运动」(图右)去提高影片之质素,改善中国香港电影之发展。粤语片在 50 年代中到 60 年代初产量惊人,而且类型众多,有戏曲、武侠、喜剧、文艺、伦理等,可谓百花齐放。可是随着战后出生的一代逐渐成长,社会日趋繁荣和西化,年青一代有较高的教育水平,以往的传统粤语片己无法满足他们的口味,故出现了以经纪,白领及工厂女工为题材的都市喜剧、模仿西方间谍片的侦探动作片、全盘西化的歌舞片等,更出现了陈宝珠,萧芳芳等青春偶像片热潮。而同时“其实自 1961 年「邵氏」在清水湾的影城落成大展拳脚,开拓新院线,引进新科技……国语片的制作已非小本滥拍的粤语片所能及。” 《独臂刀》轰动影坛,国语片在 60 年代中开始大行其道,相反由于市场之转变,国语片之冲击,加上 1967 年中国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启播,电视的普及吸引了一批观众,粤语片之产量开始下降。同时当时的导演因粤语片产量下降为了维持发展他拍了许多低成本的粤语 *** ,踏入七十年代李翰祥导演开始以风月题材作为出发点,拍制了不少情欲电影, *** 之兴起亦成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电影业的一个特色。1971 年李小龙的《唐山大兄》再次把功夫片推上高峰,此时中国香港电影仍以国语片为主导,直至 1973 年才再次出现一部新的粤语片《七十二家房客》,翌年也有许冠文的《鬼马双星》到了 1977 年粤语片的产量才超过国语片,故到了 1970年代中粤语片才重新兴起。而踏入 70,80 年代的交替期可以说时中国香港电影发展的一个新里程。一批曾在外国攻读电影的青年,返港后在电视台取得实际的编导经验,其后纷纷投身影圈,以西方的拍摄巧创作出不少著名电影,为中国香港电影制作带来一次变革,造成所谓「新浪潮」(New Wave)之出现,“这股新力量,这套新观念,跟中国香港电影界长久以来的传统制度和观念又是那未的不同。他们一旦能够打入这个圈子,所带来的新气象是可以期待的。”这批新进人材亦创作了不少著名电影,如:许鞍华的《疯劫》,《投奔怒海》,《倾城之恋》,徐克的《蝶变》,严浩的《似水流年》,《滚滚红尘》,方育的《平父子情》,《半边人》,还有麦当雄,冼杞然,谭家明等人。而部分电影如严浩的《似水流年》,徐克的《蝶变》等更被选入二十世纪中文电影一百强,与经典电影《清宫秘史》等齐名。 元素,为中国香港电影注入当代感性、都会气息,也为中国香港电影带进现代化之局面。“新浪潮带来了技术革新,题材的多样化,以及大量对电影技术艺术热心无比的新人全面投入电影界,中国香港的商业电影从而获到更现代化的新面貌。”20时至今日,中国香港电影陷入低潮,这无疑与创作者的方向有关,他们从市场利益为着眼点,推出一些低俗搞笑电影,使影片变得无主题,无内涵,与 50 年代中那些“七日鲜”电影无分别。 历史—电影教学电影就如黎民伟先生所言是「移风易俗,辅助教育,改良社会的工具」,亦是历史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工具,电影往往不断反映当地的历史,不同国家的电影也反映出不同国家的历史及文化,利用电影可以把一些已被遗忘的历史片段通过影像,声音的结合重现于学生眼前,再配合课本及老师的讲解使学生能更有效掌握课文内容。 fed.cu.e/history/history2001/movieandhisteaching.pdf
这位大大你好 我本身也有急需用钱 找银行真的太慢了 我知道 中坜仁宝当铺 有在帮人代办二胎 估价速度快 放款速度快 息低保密 你可以去询问看看 我之前有在那里借过 服务态度好 办事效率好 真的是短期周转的好帮手 放心啦!仁宝当铺是 *** 立案合法当铺 网路上的风评也非常好 在 中坜YKK对面 03-4520077
❸ 对香港电影的感想800
1909年,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俄裔美国人宾杰门·布拉斯基(Benjamin Brodsky)在香港摄制故事短片《偷烧鸭》,导演是香港人梁少坡,布拉斯基充当摄影师,演员有梁少坡、黄仲文及黎北海,全片皆在香港拍摄及香港人参与创作.另外还有另一部故事片就是是《庄子试妻》(1913年),此片由华美影片公司(Chinese American Film)出品。从此香港电影就产生了。
1930年代初期,有声电影开始流行,黎北海的中华于1933年先完成一部局部粤语对白电影《良心》(白玉堂、唐醒图),同年9月20日公映香港制作首部全粤语对白电影《傻仔洞房》(廖梦觉、杨倩侬)。
1934到1936年香港的电影制作公司数量倍增,以香港为基地大量拍摄粤语电影,成为香港电影的第一次繁荣期。
1940年-1960年代
战后,资金和人材不断从中国流入香港,令香港工业蓬勃发展,香港电影业也不例外。国共在1946年再开战(国共内战于日本侵华期间休战)和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获得胜利,都令资金和人才大量涌入香港.华语电影中心也因此南移至香港。另一方面,香港大量出口电影至东南亚国家(尤其是有大批中国侨民聚居的地方)和西方国家的唐人街(Bordwell,2000)。
随后香港电影双线发展:粤语电影和国语电影,由于当时香港电影配有英文字幕,是香港电影的发展更为快速。
盛世(1980年代早期-1990年代)
港产片于70年代播种,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的早期丰收:广东话的获胜、新式的电影院誔生、东亚市场的超强地位、和西方对香港电影的关注。
新艺城与德宝的兴起
到了八十年代,邵氏渐渐退出电影制作。以九龙巴士雷氏家族为首的金公主影线,拉拢奋斗公司的黄百鸣、石天、麦嘉改组成新艺城公司,新艺城在1982年的最佳拍档大收旺场,击败了嘉禾的龙少爷,于是嘉禾领先的优势被新艺城所威胁。新艺城制作了最佳拍档系列、英雄本色系列等知名的电影。在整个八十年代风光一时。
香港电影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功夫,代表人物有成龙,李小龙,李连杰,喜剧:周星驰,曾志伟,文艺:张曼玉,张国荣,
国际市场
当时,香港电影工业是少数之一,在面对好莱坞日益壮大的全球影响力下仍然能够茁壮成长的。事实上,香港电影在香港及其邻近地区中拥有媲美好莱坞的支配地位。不论戏院还是影带店,像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韩国,这些地区的观众一向是香港电影的重要市场,而且现在香港电影比之前更受欢迎。台湾已成为起码其中一个如同本地般重要的香港电影市场;在90年代初,一度蓬勃发展起来的台湾电影工业,在香港进口电影突击猛攻之下,几近灭绝(Bordwell,2000)。在日本,他们的电影业已高度发展,资本亦比香港充裕,日本观众又酷爱美国电影,香港电影只得到较少立足点,即使如此,异常地,成龙在日本广受欢迎。
近乎偶然,建基于从70年代的功夫热得来的注意力,香港也能伸展更远,到达西方。香港电影在唐人街的电影院放映或在影带店租售,令到西方的电影文化人有机会接触香港电影,从而被当中的“异国情怀”吸引。在随后的时代逐渐浮出到更广大的大众文化之中。
年代中期至今,电影业处于危机中
在 20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业由盛转衰,而且一直未能复苏。2003年是香港电影业最黑暗的一年。除了经济继续低迷之外,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又称非典型肺炎、非典、沙示、SARS)病毒爆发,使许多戏院空空如也,并令电影制作停顿四个月; 该年只共拍摄54部电影 (Li,2004)。香港的两位著名歌手兼演员──张国荣(46岁)和梅艳芳(40岁)──的死,对电影业更是雪上加霜。
著名的香港演员
张国荣,代表作:《英雄本色》、《倩女幽魂》、《胭脂扣》、《阿飞正传》《霸王别姬》、《东邪西毒》、《春光乍泄》
周星驰,代表作:《功夫》《喜剧之王》《大话西游》《九品芝麻官》《食神》
周润发,李小龙,成龙
❹ “香港电影之父”是谁
黎民伟 1994年香港影界尊黎民伟为香港电影之父,是对以他为代表的黎氏兄弟,开香港 华人电影纪元历史贡献的敬意与肯定。 黎民伟(1892-1953)香港电影事业的创始人。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日本,定居香港。1913年创办香港第一家电影制片公司——华美影片公司,并摄制第一部故事短片《庄子试妻》。1923年和黎北海等创办民新影片公司。1925年跟随孙中山拍摄了一批珍贵的纪录片。1930年和罗明佑等创办联华影业公司。1937年返回香港,1953年病逝。
❺ 香港电影的起源
1897年电影开始传入香港。
1898年开始有商业性电影放映。
1901年出现第一家电影院喜来园。
1909年,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在香港拍摄了影片《偷烧鸭》。
1913年,黎民伟和美国人布罗斯基合办了香港第一家制片机构──华美影片公司,摄制了故事短片《庄子试妻》。
1923年,黎民伟又和他的兄弟等创办了香港第一家全部由香港人投资的制片机构──民新影片公司,
1925年上映了它拍摄的香港第一部长故事片《胭脂》。
❻ 急急急急急急!!! 需要香港艺术电影的历史背景,发展以及一切资料,包括著名导演什么的,谢谢!好的话
[2]香港电影史的发展应该从电影传入香港开始。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公映了《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电影时代的开始”。 1896年初,路易·卢米埃尔的助手来了香港放映这些影片,而电影就是这样传入香港。自他离开后,香港电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动。当年,美国汤默斯·爱迪生公司派出一位电影摄影师到香港拍了一批纪录片:名为《香港街景》、《香港总督府》、《香港码头》、《香港商团》和《钖克炮兵团》。 这几部有新闻纪录的电影虽然不是香港电影公司的出品,可是它们是在香港拍摄的,内容又是香港景物,可以把它们称为“香港电影”。 卢米埃尔兄弟
从1896年到1903年,香港放映过一些很短的纪录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有关报导是这样的:“现在中环街市对面,即同记办馆面前,准十五晚开演‘成套戏本’(即整部电影)。”这部电影是法国导演下·齐卡当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难》。 1907年,香港有不少电影院纷纷开办,而且公映的次数和数量都较以往为多,因此被视为香港电影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年代。 1909年完成的《偷烧鸭》,是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在香港拍摄的一部默片谐剧。该片的导演梁少坡同为该片的主角,故事讲述一个小偷(由梁少坡饰演)想偷烧鸭,却被警察捉住了。剧情十分简单,但不乏诙谐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烧鸭》虽在香港摄制,却并非香港电影公司的作品。该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后来结束了他在上海的电影事业,回美国路经香港时,和黎民伟合作制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并因而催生了香港电影事业,而黎民伟更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这部电影的出现,象征香港电影史启蒙期的终结,萌芽期正式开始。
萌芽时代
[2]据《中国电影发展史》记载,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在1913年出产,编导是黎民伟、摄影师是罗永祥,主要演员是黎民伟和严珊珊。 黎民伟原为剧社的主持人,又怎样开始拍起电影来?原来他对电影一向很有兴趣,于是透过罗永祥的介绍,认识了路经香港的布拉斯基,他们商谈合作拍片成功,便由布拉斯基提供拍片所需的设备和基金,利用剧社的布景和演员,以“华美影片公司”的名义制片和发行,拍成了《庄子试妻》一片。 《庄子试妻》改编自当时的粤剧《庄周蝴蝶梦》,取材于其中“扇坟”一段。剧情大意是:庄子之妻,夫骨未寒,便有了新情人。为了讨好新欢,她不惜扰及死去不久的丈夫的坟墓。而这个新欢实则是庄子扮的,他只是诈死来考验他的妻子对他是否忠贞。 《庄子试妻》片的主角是庄子之妻,由黎民伟反串演出。片中婢女一角由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饰演。严不仅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个电影女演员,还是中国第一个电影女演员。 《庄子试妻》片利用阳光露天拍摄,香港实地取景,而片中人物都穿了民初的服装。本片更使用摄影特技,把庄子的鬼魂拍得忽隐忽现,加强戏剧效果。 这部电影创下不少香港电影纪录: (一) 它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 (二) 第一部在外国公映的香港片; (三) 第一部有电影女演员参演的香港电影; (四) 也同时是第一部有特技摄影的香港电影。 黎民伟及其兄长海山、北海于1923年创办了香港第一间全由香港人投资创办的电影制片公司“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他们并非为了名利,而是志在推动香港,以至全中国的电影工业。 民新的成立为香港电影业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仅在1923年出品了香港第一部新闻纪录片《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又在1924年在广州成立了香港第一个演员培训所民新演员养成所,发掘有演戏潜质的人。 此外,民新还摄制了香港出产的第一部故事长片《胭脂》。于1924年,珍贵的新闻纪录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大会》、《孙大元帅检阅军团警会操》以及1925年出产的《孙大总统东较场阅兵》等亦是民新的出品。 事实上,1924年至1925年,香港电影事业已渐渐成长,可是由于黎民伟具有同盟会的背景,港英政府禁止民新于香港开设摄影场,香港电影发展被迫中止了。
峥嵘时代
1925年5月30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无理残杀中国人民,中国各地纷纷罢工、罢课,以示抗议。同年6月,内地的罢工热潮扩展到香港。香港大罢工期间,每天都有商店倒闭,百业凋零,所有娱乐活动,包括电影放映一律停止。这个现象令刚萌芽的香港电影事业夭折。 1926年10月罢工结束,但香港电影事业仍然未能 复苏起来,因为有实力的电影工作者都去了广州或上海发展。虽然期间有些影片公司招考演员,但这都是有名无实,直至1929年末,仍没有一部香港电影生产过。 1930年初,黎北海等创办了香港影片公司,制作出创业作《左慈戏曹》,然后香港才陆陆续续再有电影制片公司的成立,香港电影事业才见起色,得以复苏。 1930年,香港的电影业随着黎北海(黎民伟兄长)创建香港影片公司而开始复苏。不过,真正令香港电影业站稳住脚的是1930年10月25日,由黎民伟的上海民新与其他几间电影公司合并而成的“联华影业公司”。“联华”可以说是为香港电影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力,是战前中国最大的电影厂之一。 为了培养人才,联华在1931年4月开办演员养成所,教授的课程包括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等,堪称一间电影全科学校。它培训了一批杰出的粤语片导演,如李铁、黄岱等,对香港电影贡献良多。 “联华”香港分厂一向都是拍默片,虽然当时有声电影兴起,创办人却不敢冒险。于是,第一部粤语有声片就由上海天一电影厂的汤晓丹执导拍成,就是《白金龙》。 有声电影问世后,香港的电影公司纷纷拍摄有声片。1934年“联华”香港分厂解体,黎北海另创了香港第一家有声电影制片厂“中华”,并导演了一部局部有声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声片《傻仔洞房》(1934)。 进入1935年,香港电影正式步进有声时代。 从1935年开始,香港的粤语片产量每年递增,从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过一倍。1935年,受到抗日热潮的影响,香港生产了多部爱国电影,其中包括大观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线》。 1936年,社会教育片成了香港电影的主流。除了社教片之外,爱国片在同年增多了产量。当然,故事片在香港电影史上从来也并未受过忽略。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编导的《儿女债》。 1937年到1938年,由于“七七事变”的发生,香港抗日气氛高昂,因此电影工作者也纷纷开拍抗日爱国片,顿时间,爱国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产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为爱国片。 1939年秋,受到欧洲国家的战争所影响,1940年的港产片产量下降到不足90部。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电影业陷入低潮。大观电影厂及其他电影设施被炸,大量的香港电影拷贝和底片也被烧毁或遗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残留至今。到1946年初,香港电影业处于完全停顿状态,在这期间,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几部由日本电影公司拍摄的纪录片问世。 战后初期,电影制片厂的数目较战前为少,大中华是其中一个较有规模的,因为它拥有李丽华、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导演朱石麟和吴祖光。1946年至1949年,大中华生产了34部国语片和8部粤语片,可惜到了1949年,产量却愈来愈少,被迫关门。 总括来说,日本入侵对香港电影业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香港电影经历了四年的停产,才在1946年上映了战后首部港产片《情陷》。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电影界很多左派人士为了逃避国民党的政治压力,或中国内地通货膨胀的影响,纷纷定居香港。故此,香港的国语电影业便愈来愈蓬勃,到了70代初更达至高峰。
成熟时代
香港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复兴,而在1949年以后渐趋蓬勃,不无原因。1949年后大批中国内地的电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经济理由纷纷南下,在香港设电影厂,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摄电影,使香港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电影中心。再加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加坡、马来西亚电影势力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欧电影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香港电影迈向成熟的雏型。 20世纪50-60年代是国、粤语片起飞的时期,其中由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更是粤语片的盛产期。这段黄金时期粤语片有以下几个主流: 粤语片 1:粤剧戏曲片 据估计,在20世纪50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粤剧戏曲片问世,差不多每三部粤语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粤剧片,而在1958年更达到了高峰,这一年的160部电影中,粤剧占了一半。 舞台式的粤剧片基本上制作费不高,电影技巧也不特别考究,因为大部份都沿用粤剧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节,其余的排场做手都不严格。因此,这类戏曲大多被揶揄为“五日鲜”、“七日鲜”。当然其中也不乏制作认真,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朽经典,如《帝女花》(1959)、《紫钗记》(1959)、《李后主》(1968)等。而戏曲片的演员亦有不少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剑辉、白雪仙、新马师曾、薛觉先和林家声等等。 至于粤剧戏曲片为何会在20世纪50年代大受欢迎呢?这是因为战后粤剧发展蓬勃,进棚看戏成为上流社会的消费享受。至于一般市民只好听电台话剧或听粤曲,有见及此,电影公司便把大量经典粤剧拍成电影,让戏迷可以以低廉的戏票欣赏传统的粤剧戏曲。 2:文艺片 这时期的文艺片背景多为民国或当代,讲求戏剧结构,又或改编自中外文学、流行小说,或袭取好莱坞通俗剧的故事模式。而提到这类环绕家庭伦理、男女之爱的文艺片,就不得不提粤语片电影公司中的佼佼者 : 联合电影有限公司“中联”。 中联创建于1952年,共生产了44部电影,出品了不少粤语片中的经典,如李铁的《危楼春晓》(1953)、《天长地久》(1955)、楚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传户晓的作品。 中联的21位精英,有见于影艺界充斥着粗制滥造之歪风,遂以认真的拍摄态度、主题健康的电影信念为大前提,创办中联以抗衡媚俗投机而质素低劣的七日鲜货色。这批电影界精英包括导演李铁、吴回和十三位著名演员:吴楚帆、张锳、张活游、白燕、黄曼梨、紫罗莲等等。 中联电影每每针对香港社会种种问题,批判上流大亨的伪善丑恶,带有浓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国电影的美学层次。大概是因为过分执着于传统道德使命,中联渐渐跟时代脱节。到1967年,它也随着粤语片的息微而关闭,但其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是绝不容忽视的。 3:古装武侠片 20世纪50年代的古装武侠片大多以民间熟悉的侠义神怪故事为骨干,但武打场面并不讲求真实感,发展至后期(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日渐注重动作场面设计,大量加进了特技花款(如怪兽、怪人装扮和模型特技)、曹达华和于素秋就演了不少这类古装武侠片,如《如来神掌》系列。 嘉禾公司创始人:邹文怀
4:喜闹剧 这类电影大多以诙谐搞笑的喜剧演员挂帅,桥段不外乎“大乡里出城”、“癞蛤蟆想食天鹅肉”之类的故事,如新马师曾、邓寄尘主演的“两傻系列”。 以上各类型的粤语片虽然在电影美学角度上来说,艺术感略嫌粗糙,但论到能否带给观众共鸣,则可谓绰绰有余,难怪这段时期,粤语片的产量可观,令粤剧片达至高峰期。 5。国语片 事实上,从1967至1969年,粤语片的产量仍高于国语片,只是到了1969至1970年,情况才开始扭转。 国语片由低沉转盛的转折点,是五十年代中期国际发行公司”与邵氏父子改组,分别成为电影懋业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电懋资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组后锐意在香港电影业大展拳脚。它们不但全力推动国语片,还建立完善的发行网来开拓海市场。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制作大量高质电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执导的《江山美人》、《不了情》,达到前所未有的以十万为单位的票房成绩。邵氏电影制作豪华瑰丽,粤语片中的烂衫戏可谓相形见绌,加上制作重质不重量,鲜有七日鲜的电影出现。 国语片的热潮不独使国内兴起的黄梅调电影带到香港并使之流行起来,更创作了新派武侠片,包括改编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侠作品:胡鹏导演的《射雕英雄传》(1959)。单在1963年,武侠片的产量已高达61部,而武侠片之中的代表作则是胡金铨的《龙门客栈》(1966)及张彻的《独臂刀》(1967)。 邵逸夫、方逸华夫妇
狄龙和姜大卫、王羽这些武打明星的出现,亦可视为70年代李小龙冒起的前奏。 事实上,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粤语片的确并存,虽然两者存在竞争,但本质上是相容的。可是,随着国语片从1970年迅速发展,加上粤语片青黄不接,于1970-1971年间,国语片的产量多达116部,而粤语片只有22部;于71-72年间,国语片数量依然上升,反观粤语片却只剩一部,那是由邓丽君主演的《歌迷小姐》。之后的数年,国语片一直领导着香港电影市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粤语片面对着国语片雄霸市场的威胁,但仍力求在戏种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顺势兴起,并造就了两位当时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萧芳芳和陈宝珠,电影界追捧偶像的热潮可说是由她们而起。
黄金时代
七十年代 20世纪70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转折点,而香港电影也随着电视的普及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至香港人心态的转变而受到种种冲击,以致70年代的香港电影是趋向多元化及地道化。承接60年代中期的凌厉气势,邵氏在70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电影业占着领导的地位,拥有东南亚电影王国的美誉,出品了大量国语武打片,大导演包括李翰祥、张彻及刘家良等等。他们都以熟悉的刀剑拳脚功夫片作依归,电影世界里都是强烈的阳刚味,其中张彻的电影更造就了偶像级武打明星,如王 李小龙
羽、狄龙、傅声等。1970年的《龙虎门》就是当年邵氏最卖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1971年,此类古装刀剑片的锋芒其实以较在60年代逊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龙的出现。 李小龙配合着邹文怀的嘉禾电影公司的崛起,在70年代初叱吒一时。从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后两年间拍摄的《精武门》及《猛龙过江》令李小龙进运国际影坛,创造出香港电影事业的神话。 1973年李小龙骤然暴瘁,令功夫片热潮未能延续。而随着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观众对远离现实的功夫片渐渐失去兴趣,反而对反映当时社会状况,讽刺现实的电影加以青睐,这就解释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为最卖座电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员,如郑少秋、沈殿霞都是当时的电视艺员,而由于电视已成为当时的重要媒体,因此他们对观众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而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但为以后的新电影类型作了开端,更令粤语片得到重新振兴。 自此,很多电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风格,演员的演绎亦带有嘻笑怒骂的味道。从电视跳到电影的许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为70年代、以至80年代香港电影的中流砥柱。 由于从70年代中期开始,大家的主导阅读方式是电视模式,很多粤语片的题材或灵感都是来自电视内容,如《阿福正传》(1974)、《大乡里》(1974)、《新啼笑姻缘》(1975)。许冠文、许冠杰两兄弟也跳出了电视趣剧的框框,走上大银幕,以其独有的笑话公式拍摄了一系列非常卖座的喜剧 :《鬼马双星》(1974)、《半斤八两》(1976)、《卖身契》(1978)等等。这些电影不但令喜剧在香港电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更促使了后来功夫喜剧的诞生。 1978年袁和平执导《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剧的地位,使其成为70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电影类型。功夫喜剧离开电视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设计及谐趣的杂耍风格吸引观众;可以说是揉合了传统功夫片及许氏兄弟式的喜剧精粹。演员方面,成龙,洪金宝等也摆脱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 许冠杰
以反叛贪玩的形象来亲近观众。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种,提到70年代的香港电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导演李翰祥从台湾返回香港东山再起,大拍风月绰头及骗术奇观电影。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骗术奇谭》,不但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新的一页,也象征着70年代香港电影意识的转变-金钱至上、绰头化的风格抬头,这个影响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不过,1979年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出现却为香港电影带来了富神采而短暂的变奏。 1979年是香港电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始。大批电视幕后工作者转投电影圈,他们包括徐克、许鞍华、章国明、谭家明、严浩、余允抗等等,他们本着对电影的热诚,及年轻人特有的创意和社会触觉,拍出不少充满个人色彩的电影作品,为香港电影打开崭新的一页。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疯劫》(许鞍华执导)、《蝶变》(徐克执导)、《点指兵兵》(章国明执导)。其后这批或在外国学习电影,或在电视台少林寺出身的年轻导演继续拍摄了一部又一部风格化的电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边人》(1982)、徐克的《第一类型危险》(1980)、谭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数十部作品,都很能表达这些导演对当时社会气象的感觉及情怀。 虽然这些新导演全被以“新浪潮导演”之名,但事实上,他们每一位的作品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于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警匪片等等,这些特质都体验到新浪潮电影的“作者论”美学。 “新浪潮”标志着香港电影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片的决裂。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着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而“新浪潮”电影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强烈的本地感性;这跟导演们于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很有关系。 此外,这时期的电影都弃用大明星,制作成本亦减至最低,跟后来的港产片标榜卡士明星,动辄千万制作的营运模式可谓截然不同。 八十年代 香港的电影界从来都是以商业挂帅,新浪潮电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难免被淘汰的厄运。20世纪80年代初,新艺城影业公司异军突起,吸纳大批当时崭露头角的导演:吴宇森、徐克、林岭东、高志森等,炮制一部一部商业挂帅的电影,其中以喜剧为主。这些电影的共通点是以电视台集体创作的模式来度桥创作,充满密集的笑料及动作,一切以迎合观众口味为依归,代表作品有许氏兄弟的《最佳拍档》系列及周润发担纲的《英雄本色》、《龙虎风云》等。除新艺城之外,80年代叱吒一时的电影公司还有德宝电影公司。德宝成立于1984年,一方面拍喜剧(《双龙》系列、《富贵逼人》、一方面也拍动作片《皇家师姐》系列、或者都市优皮小品路线 (《三人世界》、《单身贵族》),务求达到片种多元化的要求。 至于嘉禾电影公司则继续以成龙作头牌,让他从《师弟出马》、《龙少爷》的功夫小子形像 《英雄本色》小马哥深入人心
,渐渐成为《A计划》中稳打稳扎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迹》,更是成龙的颠峰之作。 同样是武师出身的德宝明星洪金宝却凭《鬼打鬼》(1987) 开创了灵幻片的潮流,之后的《僵尸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风格。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谋妙计五福星》以至《运财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 据统计,80年代的十大卖座香港电影之中,新艺城占了四部,嘉禾占了五部,再加上多产量的德宝(1984至1989的五年间,拍制了47部电影)整个八十年代可称为三雄各据的时期。 跟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新浪潮相比,我们会发现到80年代的香港电影由于太过侧重剧情堆砌,明星包装,因此电影类型单向化,更遑论什么作者论了。有人认为这时期的电影造就明星、扼杀导演、编剧的创作,使香港电影走上穷途没落,加上1989年经济、影带市道不发达等种种因素下,令80年代末期的香港 成龙洪金宝
电影市道滑落。尽管如此,若不以电影质素或创意来衡量,单看票房成绩及投资者的态度,说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电影属飞黄腾达的时期实在不为过。
如今岁月(危机时代)
综观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电影,基本上仍可称之为百花齐放,我们不但有从80年代顺利跨向90年代的新一代导演:张婉婷(《秋天的童话》)、王家卫(《旺角卡门》)、关锦鹏(《胭脂扣》)、陈嘉上(《小男人周记》)等等,还有90年代的奇迹周星驰、刘德华、张国荣、梁朝伟以及几个国际知名的名字:张曼玉、周润发、李连杰、成龙等等。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电影公司大洒金钱,演员一天九组戏的好景日子来说,90年代的香港电影的确危机重重,阴霾满布。 首先是90年代初盛行武侠动作片,《黄飞鸿》和《东方不败》相继掀起打风热潮,一时间李连杰、林青霞成为卖埠保证。可是,依照香港电影的传统,卖座的片种总有跟风者,而当跟风者众、水准参差的时候,亦即该电影类型走向死亡之路。武侠动作片热潮如是,赌片热潮及后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没有例外。同年,周星驰以《赌圣》崛起,整个90年代前期基本是周星驰的天下(虽然94年周润发以赌神2占领冠军) 到了90年代中期,港产片票房连续下挫,西片逐步抬头。《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先在93年创下六千万元票房佳绩,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Titanic)更以一亿一千万元攀上顶峰,这部映了195天的好莱坞A级大制作还占了“本世纪百部卖座片”中的榜首位置,完全压倒了在80年代威风一时的新艺城作品《最佳拍挡》系列。 周星驰
另一个令90年代香港电影褪色的原因是盗版问题。80年代录影带市场兴起已经令电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90年代后期,盗版VCD更为香港电影市道带来了重击。不少电影在午夜场或首映过后便出现盗版,海关和警方又互相推卸责任,后来香港政府才开始正视这个问题,海关逐渐加强扫荡,才使盗版VCD活动略为收敛。 香港电影界曾多次组团访京,与港澳办及电影局商讨创作自由、版权问题等,亦促请中央政府开放市场。1997年回归后,香港特别行政区首长董建华先生首次在《施政报告》中提到香港电影,并拨出一亿港元开发电影科技及接受资助申请,令香港电影人略为安慰,更把2000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搞得有声有色。 可喜的是,香港电影人扬威国际,张曼玉、萧芳芳、王家卫先后在柏林、戛纳等国际影展中获奖,香港电影渐受国际影坛重视。可惜的是,这也导致影圈人才外流,吴宇森、唐季礼、袁和平、林岭东等著名导演纷纷前往好莱坞发展,周润发、成龙、李连杰及杨紫琼等巨星级演员亦被好莱坞罗致。 有外流亦有外援加入,香港电影人在亚洲区寻找了不少新面孔,成绩最突出的是在台湾一脱成名的舒淇,在香港成功转型,由脱星变性格演技派,成绩斐然。还有90年代中期之后,香港掀起日本电视剧热潮,连带电影界亦多找了日本演员参与港产片,其中又以女星为主,包括《星月童话》、《东京攻略》和《阿虎》,当然亦少不得成龙电影里插科打诨的一众日本美女。 20世纪90年代的卖座保证是“双周一成”(周润发、周星驰及成龙),周星驰独有的“无厘头”喜剧深得民心,有人认为他的“无厘头”文化和"XX"后港人逃避现实的心态相通,他的作品如《逃学威龙》、《唐伯虎点秋香》、《食神》等等都是90年代的喜剧经典。近年,周星驰明显减产,一边休养生息,一边走上幕后之路。 周润发在80年代中后期凭《英雄本色》肯定他在香港影坛至尊无上的地位,之后拍了一连串英雄片、动作片,虽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依然甚有观众缘。近年进军好莱坞,除拍一贯的动作片(如《血仍未冷》) ,还尝试拍如《安娜与国王》这类文艺片,似乎仍未有打算回归拍港产片之意。 至于成龙则大致维持一年一部大制作,票房上依然不俗(但相对于80年代的成绩,近年成龙作品已不算大卖),惜在电影风格上难求突破。 导演方面,“双王”王晶和王家卫可谓双映成趣,一个擅拍商业味道极重的电影,更被揶揄为“屎尿屁”导演;一个专挑大明星合并,产量少、艺术味浓,往往得到国际影展的垂青,两人电影风格回异,但在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外,新浪潮创将之一杜琪峰近年颇受瞩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来愈有个人风格。还有凭《香港制造》打出名堂的陈果亦成功地从独立电影导演变为香港主流电影导演之一。
❼ 第1部电影是什么
世界上第一部电影--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放映了《火车到站》影片,标志电影的正式诞生
中国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05年秋由北京丰泰照相馆与京剧名角谭鑫培合作拍摄的京剧片断《定军山》,为戏曲记录片。它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正式诞生。
好莱坞第一部电影--1897年至1918年,爱迪生在美国挑起电影专利权之争,和众多电影制造商对簿公堂。同时,他看准了电影事业的发展远景,利用手中的电影器材王牌,将当时在美国东部的九大电影公司合并成为他的电影专利公司,由此控制了电影市场。那些不甘从命的制片人,纷纷寻找新的出路,以摆脱爱迪生的垄断,另起炉灶。这时候,在爱迪生成立电影专利公司之前已到好莱坞拍片的一家小制片厂(长老电影公司)提供了好莱坞的信息。这家原在美国东部新泽西州的电影厂,在好莱坞廉价租得厂房,快速地拍出了第一部好莱坞电影《她的印第安英雄》。分享给你的朋友吧:i贴吧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QQ空间人人网豆瓣MSN
对我有帮助
22
❽ 瀵逛簬棣欐腐鐢靛奖
棣欐腐鐢靛奖锛圚ong Kong Film锛夋槸鍗庤鐢靛奖鐨勫厛椹辫呫傚崕璇鐢靛奖鏄鍒嗗壊鎴愬洓涓鍦版柟鍙戝睍鐨勶細棣欐腐鐢靛奖銆佸ぇ闄嗙數褰便佹柊鍔犲潯鐢靛奖鍜屽彴婀剧數褰便傞欐腐浣滀负鑻卞浗鐨勬畺姘戝湴锛屽湪鏀挎不鍙婄粡娴庝笂涔熸瘮涓鍥藉唴鍦板強鍙版咕鍦板尯鏈夋洿澶ц嚜鐢憋紝鍙戝睍鎴愪负鍗庤涓栫晫锛堝寘鎷娴峰栧崕浜虹ぞ浼氾級浠ヨ嚦涓滀簹鐢靛奖鐨勫埗浣滃熀鍦般傚嚑鍗佸勾鏉ワ紝棣欐腐涓鐩存槸绗涓夊ぇ鐢靛奖宸ヤ笟鍩哄湴锛堜粎娆′簬濂借幈鍧炲拰瀹濊幈鍧烇級鍜岀浜屽ぇ鐢靛奖鍑哄彛鍦帮紙浠呮′簬缇庡浗锛夈
棣欐腐鐢靛奖涓鍚戦兘杈冪潃閲嶆弧瓒宠備紬鍙e懗鐨勫晢涓氱墖锛屽儚鏃犲帢澶村紡鍠滃墽鍚屽姩浣滅墖鎵涓诲笺傞欐腐鐢靛奖鏈変竴涓鍙戝睍瀹屽杽鐨勨滄槑鏄熷埗搴︹濄傚湪瑗挎柟鍥藉讹紝棣欐腐鐏跨儌鐨勬祦琛岀數褰辨湁涓鐝鏀鎸佽咃紝鑰岀幇鍦ㄩ欐腐鐢靛奖浜︽垚涓烘枃鍖栦富娴侊紝娓楅忓湪涓栫晫姣忎釜瑙掕惤骞剁粡甯歌妯′豢銆傞欐腐鐢靛奖鐨勫奖鍝嶅姏鍦ㄨ繎骞寸殑濂借幈鍧炲姩浣滅數褰遍兘鍙浠ヨ佸埌銆
璧锋簮
1896骞寸數褰卞紑濮嬩紶鍏ラ欐腐
1898骞村紑濮嬫湁鍟嗕笟鎬х數褰辨斁鏄
1901骞村嚭鐜扮涓瀹剁數褰遍櫌鍠滄潵鍥銆
1909骞达紝涓婃捣浜氱粏浜氬奖鎴忓叕鍙稿湪棣欐腐鎷嶆憚浜嗗奖鐗囥婂伔鐑ч腑銆嬨
1913骞达紝榛庢皯浼熷拰缇庡浗浜哄悎鍔炰簡棣欐腐绗涓瀹跺埗鐗囨満鏋勨攢鈹鍗庣編褰辩墖鍏鍙革紝鎽勫埗浜嗙煭鏁呬簨鐗囥婂簞瀛愯瘯濡汇嬨
1923骞达紝榛庢皯浼熷張鍜屼粬鐨勫厔寮熺瓑鍒涘姙浜嗛欐腐绗涓瀹跺叏閮ㄧ敱棣欐腐浜烘姇璧勭殑鍒剁墖鏈烘瀯鈹鈹姘戞柊褰辩墖鍏鍙革紝
1925骞翠笂鏄犱簡瀹冩媿鎽勭殑棣欐腐绗涓閮ㄩ暱鏁呬簨鐗囥婅儹鑴傘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