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最早应用电脑特技的电影是什么
1895
历史上第一次,米埃兄弟将移动影像技术和放映机带入了人们的视线中。在法国巴黎为观众放映了第一部电影。
1895
电影史上的第一个特技效果,出现在《玛丽皇后的处决》中。剧中女主角的软首镜头是用一种"替换拍摄法"完成的。
1898
乔治·米勒被认为是"第一个银幕艺术家",他引用了各种各样的摄影技巧拍摄短片。包括消失的时间,停顿的摄影技术,以及巧录的灯光布置。
1902
米勒拍摄出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之前的不过是些只有几分钟的科幻短片),《月球之旅》片长14分钟。
1903
《火车大劫案》第一次使用了实践的画面复合技术,令飞驰的火车与狂飙的奔马两个画面相得益彰。
1906
爱德温·波特制作出了第一部完全使用停顿技术的动作电影。片中用了一分多钟时间刻画的泰迪熊能为了当时玩具店中最受欢迎的玩具。
1907
诺曼·道恩在他的《加州任务》中最先使用了玻璃接景法,这是以画在透明玻璃上的部分场景配合实景或搭制布景来合成一个画面的摄影方法。
1916
移动式掩码技术被引用,这使得一个正在运动的画面可以与另一个图象相结合,用来补强合成影像的疏漏,以制造出更震撼的画面。
1925
动画片导演威利斯·欧布赖恩在《失落的世界》中创造出了49个动画恐龙形象。
1927
影片中出现了巨型城市的效果,一种新技术使演员们可以在一个微缩景观中完成拍摄。
1933
金刚上映,当中的动画技术场面花费了55个星期才完成。
1939
第一项奥斯卡特效奖被授予了《雨季来临》,由于片中精彩的洪水特效。击败了当年的强敌《绿野仙踪》。
1942
伊斯门柯达公司由于军队作战用光学反射镜的需要,与RKO公司的林伍德特效部接触。制片人杜恩为其创造了"杜恩视觉光学镜",战后便一直被电影公司用于特效拍摄用途,一直到90年代的数码光学镜出现才被取代。
1956
据估计,塞西尔·德米勒导演的重拍片《十戒》当中的红海场面的拍摄花费了制作公司两百万美元,这也成了当时史上最为昂贵的特效。
1961
伊凡·萨瑟兰发明了"几何画板",第一个电脑制图程序。当时年仅17岁的乔治卢卡就看好了这项新技术的潜力,他的圣诞礼物清单上就包括了这个电脑程序。
1968
《太空漫游》的出现为当时的特效树立了新的参考标准,早期的动画控制也是在这部电影中形成的。
1973
《未来世界》是第一部使用电脑制图的影片,尽管当时的技术仅限于2D。
1977
约翰·戴克斯特拉在《星球大战》中使用了电子动画控制,这让我们看到了之前从未见过的宇宙战争场面。他还第一次在影片中第一次使用了3D成像技术。
1981
《窥视者》的上映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以假乱真的“影子”数码特效,还有第一个“数码成像人”。
1982
“影子”数码技术在《星际迷航记之复仇女神Ⅱ》和《电子世界争霸战》中开始被大量使用。
1985
电脑编程人像第一次出现在《年轻的夏洛克·福尔摩斯》中。虽然这个镜头只有短短的30秒时间,却花费了制作公司6个月的时间来完成它。
1988
《风云际会》第一次实现了电脑影像变异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
1991
《终结者Ⅱ》不仅标志着数码成形技术的里程碑,它还是第一批所有特效都由数码技术完成的电影中的一个。
1993
CG技术创造的第一批生物就是《侏罗纪公园》中的那些恐龙。
1995
《玩具总动员》是第一部动画人物全部由CG技术完成的动画影片。
1999
《星球大战》中的加加是第一个能够与其它真人演员对戏的CG人物。
2002
而后来彼得杰克逊创作的怪物古鲁姆要比加加表现得好得多。
2003
《指环王3》的顺利竣工,昭示着电影特效已经到达了全新的高度。
2004
《范海辛》糟糕透顶的表现让观众都希望特效这东西从未被发明过。
2005
两位电影大师相继以两部翻拍《世界大战》作品和《金刚》再次让人们在现代的技术条件下深深怀念了一把往日的经典。
2006
《海神号》的如期倾覆,虽未能在北美票房的大火堆中填上一把柴,却也让人们见识了电影特效的无所不能。
❷ 宾得FA28-70/2.8和安琴28-70/2.6那个好
我在宾得机器上持有过图丽atx pro 28-70 2.8这只,江湖传言图丽28-70 2.8的前身就是爱展能(安琴)28-70 2.6.因为一代图丽的28-70就是2.6-2.8的设置
用了一年下来,确实有所谓的感觉电影感,而且在胶片机身上的感觉更好,在数码机身上基本就是比狗头稍微好一点的。。。(下面两张第一张是胶片的,第二张是数码的)
虽然图丽的这支镜头也就2000的售价,所以肯定偷工减料不少,比如镀膜.....那炫光炫的。但是整体结构导致的问题我觉得应该是和爱展能一样的。
最近对焦距离75cm,略远
50-70mm焦段成像没有锐度
最大光圈时锐度较差
在数码机身上紫边严重,分辨率略显不足
在APS数码机身上相当于42-105mm,视角不够广,使用限制较大
而作为小小金,毕竟也是胶片时代的镜头,紫边问题和分辨率问题也比较严重。APS视角问题也是存在的,唯一好一些是smc镀膜导致的眩光,以及AL镜片的矫正作用,成像会好于爱展能这支镜头。
但是这两只镜头其实都存在比较严重的炒作成分。价格都偏离实际价值。宾得即将发布数码全幅,因此新的2.8恒定标变(24-70?)肯定会推出,所以届时小小金必然降价。
❸ 四大电影镜头盘点
核心提示:电影镜头四大家指的是法国安琴、英国库克、英国刀梅、法国坚无敌。
电影镜头四大家指的是四个品牌的电影镜头,业内人士用字母“A”“C”“D”“K”来代替它们的称呼(四大电影镜头各自名称的首个字母)。分别是:Angenieux(法国安琴)、Cooke(英国库克)、Dallmeyer(英国刀梅)、Kinoptik(法国坚无敌)。
A——Angenieux,中文名:爱展能、安琴。这世上,论色彩,Angenieux认第二,就无人敢认第一。它的色彩,不能仅用浪漫来形容,那种美,只能去意会。这家法国第一大镜头厂对自己的色彩非常自信,它出产的镜头,无论高端低端,都秉承一致的色彩风格,区别只在于技术规格和成像细节上,让你一看就知道是Angenieux。由于Angenieux的色彩太出色了,使人对它的解像力谈论不多,其实它的解像力极佳,而且刚柔并济,实为难得。
C——Cooke,中文名:库克。它是英国镜头厂TaylorHobson旗下的最著名产品,时至今日,仍与Angenieux、Zeiss并称电影头三大巨头。Cooke还有很多分类,如SpeedPanchro、Kinetal、ivotal、Panchrotal等等,当中以SpeedPanchro最佳。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大光比时的性能超强,在弱光下不温不火,到了光比巨大的正午大太阳下,无有能与之匹敌者。其高光控制极好,暗部细节丰富,立体感突显。人们常说,欧美头在阳光下的表现不如日本头,那是因为他们没见识过Cooke。在颜色方面,Cooke是典型的英伦风格,比较中性。但是Cooke几个系列镜头的色彩和成像风格差别不小,这一点不如Angenieux那么统一。
D——Dallmeyer,中文名:刀梅。对于喜欢这个英国镜头的人来说,他的钱包可就够倒霉的了。由于产量稀少,二手价炒得极高,动辄数万元乃至近十万元。Dallmeyer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它那印象派风格的焦外散景,尤其是SuperSix系列,用别的镜头无论如何都拍不出来的——不仅立体感极强,而且色彩独特、气氛怀旧,旋涡焦外也是它的特点。购买Dallmeyer,要认“DC”标志(即Dallmeyer Coating,刀梅镀膜),并且,最昂贵的SuperSix系列与其它系列的价格和成像差别都很大,因此不能只认Dallmeyer的牌子。
K——Kinoptik,中文名:坚无敌。它可以满足初玩顶级电影头的发烧友一切虚荣心:大名鼎鼎+超高价+超高解像力+超旋焦外。这被认为是世上解像力最高的镜头,它的色彩在弱光下非常饱和厚重,在阳光下,饱和度却稍下降。Kinoptik是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的镜头,由于它的锐度超高,显得刚劲有余而柔美不足,而且焦距越短,这个现象越明显。它的成像比较平,立体感不如上述的A、C、D。Kinoptik怕逆光也是出了名的,焦距越长越怕。与所有小厂一样,Kinoptik的品控不如Angenieux,不同批次的差别很大,镜头的个体差异也很大。Kinoptik的焦外肆意挥洒,旋转得很厉害,而且它的焦外光斑呈现一个一个带明亮边缘的椭圆形,很多人管这种独特的圈圈叫“富贵黄金圈”。
以上被大众认可为顶级电影镜头四大家族,简称为ACDK。(Angenieux、Cooke、Dallmeyer、kinoptik)除已被认可的四大家族外,还有瑞士的KERN,德国的ZEISS,Schneider,美国的Wollensak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