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是怎么放映出来的
电影放映的原理是通过人的心理过程和间歇运动机构的机械作用的。
间歇运动机构在摄影中把景象的动作连贯地一幅幅拍摄下来,再在放映机中把连贯的画面一幅幅放映出来,由于景象在不断地改变空间位置,加上人的心理作用,从银幕上就看到了活动电影。普通电影的摄影频率和放映频率一致,无声电影为16格/秒,有声电影为24格/秒。
视觉暂留时间从1/30秒到1/5秒。无声电影每1/16秒、有声电影每1/24秒移动一个画格,它们都在视觉暂留时间范围内。由于画面的间歇移动和人的视觉暂留作用,观看者会感到画面是连续移动的,没有间断,但还会感到银幕上有光线闪烁。把闪烁频率从每秒24次提高到每秒48次,闪烁感就会消失。
在片窗后面加装一个有两个叶片的遮光器,画面移动一幅,遮光器就旋转一次,而叶片就遮光两次,这样可使光线闪烁频率提高到48次。遮光器与间歇运动机构连在一起,当间歇机构拉片时,遮光器叶片遮光,银幕上无光;当间歇运动停止时,遮光器叶片离开片窗,光线充分照明画面,银幕上产生清晰明亮的图像。
(1)中国第一台16毫米电影放映机扩展阅读:
1895年,法国科学家L.卢米埃尔和他的哥哥奥古斯特发明了拉片机构,即间歇运动机构,从此电影摄影机和电影放映机就诞生了。1896年,电影放映机传入中国,法国人在上海放映了一部短片,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
1897年,西班牙人在上海乍浦路口盖了一个有 250座位的简陋电影院,这是中国第一家电影院。从此,各国商人纷纷携带电影放映机和影片来中国放映电影。
一直到解放前,放映机大都依赖进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南京建电影机械厂,开始制造国产16毫米及35毫米移动式有声电影放映机,供全国工矿企业和广大农村发展电影放映队用。
后又在哈尔滨建电影机械厂,制造35毫米固定式有声电影放映机,供电影院和俱乐部用,80年代,已开始生产70毫米和特殊型式电影所需的放映机。
Ⅱ 世界上第一部电影放映机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谁发明的
法国的卢米埃兄弟。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格拉咖啡馆”的地下室里,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放映了影片《工厂大门》。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电影公映活动,这一天,被定为电影的诞生日。
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法国的卢米埃兄弟带着他们已经获得专利权的电影放映机,在30米宽、20米高的巨型屏幕上放映了“影片”,这台具有同步录音功能的放映机引起全世界的轰动。
第一部电影诞生在1895年12月28日。 路易卢米埃尔(1864-1948),原是法国里昂制造照相器材的工厂主。爱迪生的“电影视镜”传入法国后,他爱上了电影机的研究和制造事业。1895年3月,他终于发明了超越一切竞争这的“活动电影机”。1895年12月28日,星期六,路易卢米埃尔的父亲安东尼卢米埃尔带着儿子的这些影片来到巴黎卡普辛路号十四号“大咖啡馆”的底下室,组织了世界上的第一次电影公映。所以这一天被定为电影的诞生日,卢米埃尔本人也被公认为世界的“电影之父”。
Ⅲ 电影是怎么放映出来的
电影是运用照相以及录音的手段,以一定的摄入速度(现代电影是每秒摄入24个画面),把景物活动的影像和声音摄录在胶片上,然后把这些景物各运动阶段的静止画面连续放映到银幕上,借助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在人的视觉中造成再现景物运动影像的效果,这就成了电影。
科学研究表明,视觉暂留时间约为1/5~1/30秒。当电影画面换幅频率达到每秒15~30幅之间时,人就看不到每幅静止画面之间的停顿,而只看到这些连续放映的画面的活动影像了。
电影发明初期,无声电影的标准换幅频率为每秒16幅,后有声电影改为每秒24幅。
(3)中国第一台16毫米电影放映机扩展阅读:
182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通过自己的发现确立了“视象暂留原理”,他根据此原理发明了“诡盘”。之后到1834年,霍尔纳成功试验出“活动视盘”。发展到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前面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出了原始的动画片。
无心插柳的影片形成方式:1872年,在美国有两个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他们争吵的问题是:“马儿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一人认为必须有一只蹄子着地,另一人则认为是腾空的。有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他决定用照相机来帮助他们判定。
他架设了24架相机,用巧妙地方式让马儿在奔跑时,相机依次拍下照片。之后把这些照片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裁判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儿在奔跑时,总有一只蹄着地,不会四蹄腾空。
Ⅳ 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什么
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生死恨》。
《生死恨》影片用16厘米彩色影片摄制,再放大成35厘米标准影片。又因摄制时灯光不足,色温不稳定,缺乏拍摄彩色片的经验,以致影片的彩色不够理想;但它却是中国摄制的第一部彩色影片。
该片源于舞台艺术,高于舞台艺术,对唱腔、表演以及场次、灯光、布景、化妆、服装等作了一系列革新。梅先生在舞台、银幕上塑造的韩玉娘的艺术形象,把京剧艺术美学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
(4)中国第一台16毫米电影放映机扩展阅读:
在拍摄《生死恨》的时候受电影容量所限,导演费穆与许姬传共同对舞台剧本再次增删裁剪,从原来21场缩成19场。一切准备就绪,于1948年6月27日在上海开拍。韩玉娘、程鹏举仍由梅兰芳、姜妙香扮演,张万户改为萧德寅扮演。
其他配角分别由朱斌仙、李庆山、李春林、新丽琴等人担任。乐队伴奏则由王少卿操琴,王燮元司鼓。头一天开拍,戏剧界、文化界、新闻界许多朋友都赶去助阵,从当晚9点一直拍到天亮。梅兰芳卸妆时,这部影片的摄影师黄绍芬不住声地称赞梅兰芳“摄影机一动就进到戏里去了,这在电影演员里也很难得”。
Ⅳ 急求老式电影放映机简介!!!
常见的电影放映机按影片的宽度和使用方式,分为固定35毫米放映机、移动式35毫米放映机、移动式16毫米放映机和8.75毫米放映机等四种。其中,同一种类的电影放映机又有不同的型号,如我国生产的16毫米电影放映机就有长江FL—16型、 F16—4型、 F—164A型和井岗山16—2—2型等。在各类放映机中目前以16毫米放映机在我国电化教学中使用最为广泛。电影放映机虽然有不同的种类与型号,但它们的构造是基本相同的,都由输片、放映光学、还音、动力传动和电路等五部分组成。 1.输片部分 放映机的输片部分,由输片齿轮、滑轮、片门、画幅错格调节器、间歇运动机构、遮光器及供、收片装置等部件组成。输片齿轮是以它周围的轮齿伸入影片齿孔来输送或制动影片的机件。滑轮是用来改变影片移动方向,限定影片左右位置,稳定影片移动速度和减缓影片震动的机件。片门的作用是使每格画幅停留在一个严格确定的位置上,并以一定的面积接受光线照射。在放映过程中如果影片画幅不正对片门孔,可通过调节画幅诺格调节器旋钮来对正。影片在片门中作一停一动的间歇运动。在16毫米放映机中,目前多用抓片爪来使影片做间歇运动。它的工作情况,对放映效果和影片寿命有决定性的影响。遮光器中主叶的作用,是在影片更换画幅时,挡住射向片门的光线,遮光一次。使人们看不到影片更换时的走动痕迹;副叶的作用是当画幅停留在片门中时再遮光一次,可把每格画幅分两次映出,提高闪烁频率,减少人眼观察银幕时由于明暗变化频率太低所产生的闪动感。供片装置用来支撑供片夹将影片均匀地供给输片部分,并给供片夹以适当的阻力矩,不使其因惯性而自由转动。收片装置收卷已放映过的影片,常采用摩擦传动方式传递动力。 2.放映光学部分这一部分由放映灯泡、反光碗、聚光镜和放映镜头等部件组成。其作用是使光源发出的光,尽可能多地透过影片和放映镜头照在银幕上,通过调节放映镜头的位置,在银幕上得到放大的、清晰而明亮的影像。 3.还音部分 这一部分由还音头,机械匀速减震装置和扩音机三个部分组成。 16毫米放映机还音头有光学还音系统和磁性还音系统两种。而8.75mm放映机一般采用磁性还音系统。 光学还音系统由体积很小的激励灯泡发出足够强度而又非常稳定的光线,经过激励镜头聚焦后照在影片的声迹上,透射出强弱不同的光线,落在光电元件上,产生还音电流,再通过扩音机放大,使扬声器发出声音。磁性还音系统和一般录音机的放音部分基本相同。电影录音时,胶片在录音机上的走动是很均匀的。为了使还音不失真,影片在放映机还音部分的走动速度也必须十分均匀,并和录音时的速度一致。为了消除影片在放映时的速度波动,放映机的还音部分均装有匀速减震装置。这个装置由音鼓、飞轮、还音压片和匀速减震滑轮等组成。 4.动力传动部分 放映机的动力是一个交流单相感应电动机。动力传动部分的任务是把电动机旋转的动力,传递给放映机上的各种输片齿轮、间歇运动机构、遮光器、收片装置等需要动力的机件上去,使影片在输片机构中按要求运动。 5.电路部分 电流从电源变压器分配到放映机各个电器部分所经过的线路,叫做放映机的电路。它由导线、插头、插座、开关和电器元件等构成。 16毫米电影放映机的电路中关键部件是一个多层同轴旋转开关。以长江F16—4型放映机的旋转开关为例讲解。当开关旋钮置于“停止”位置时,指示灯点亮;旋到“启动”位置时,电动机轻负荷启动,尚未与传动部分交连,工作指示灯仍燃亮;旋到“机动”位置时,传动输片机构包括散热装置都正常工作。 放映灯泡的预热电路被接通,工作指示灯仍燃亮;旋到“放映”位置时,放映机各部分都处于工作状态,此时,声光同时映出,工作指示灯随之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