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理论的早期电影
在早期的电影理论论著中,最重要的是V.林赛的《活动画面的艺术》、V.弗里伯格的《银幕上的绘画美》和H.闵斯特贝格的《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 原为德国弗赖堡大学心理学教授,他在1892年去美国哈佛大学任教。他在美国发现了电影的“新的艺术价值”,写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一书,于1916年出版。
闵斯特贝格第一次把完形心理学原则应用于电影研究,但他并不象另一位完形心理学家R.爱因汉姆那样用完形心理学来研究电影的素材,而把注意力集中于观众的心理过程。
闵斯特贝格是在高级知识分子普遍蔑视电影的日子里开始研究电影的,所以他明确表示他为电影写书是为了“使高级智力和普通智力”在理解电影上“走到一起来”。他写道:“照相剧的艺术已经形成那么多它所独有的新特点,这些特点同舞台技巧甚至毫无相似之处,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早已不再是戏剧复制品的照相剧,难道不是一门应当承认其美学独立性的新的艺术吗?”他把电影和戏剧作了截然的划分,指出电影有戏剧所无法企及的3大特点:真实感、时空变化的自由和特写的逼视能力。可见电影“在其发展过程中增添了许多在摄影技术上是可行的,而在舞台上则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因素,于是电影便慢慢离开了戏剧的道路而转变了方向”为此,他在书的第二部分中分析了高速摄影(慢动作)、倒摄、叠印、模型摄影等一系列电影技巧,并要求电影不要“为了用活动照相更完善地去复制舞台剧”,而要“完全脱离开剧院”,成为一门崭新的艺术。闵斯特贝格著作的第一部分“照相剧的心理学”把心理学应用于电影研究时,完全摒弃了当时已在文艺研究中露头的弗洛伊德理论,即强调艺术经验的潜意识的、梦幻的性质。他把电影与观众的关系解释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指出人对电影影像活动的感受,除了消极地依靠视觉暂留原理的生理作用外,还存在着积极的思维过程,所以他认为看电影是一个“积极的过程”,“一种强烈的思维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观看者是制片者的一个合作者。”
这些最重要的早期电影理论论著之所以都出在美国,同D.W.格里菲斯的崛起并使美国电影在艺术上发生质变有关。这些著作对电影的艺术地位作理论上的肯定,也使美国电影界对格里菲斯道路的正确性有了信心,促使美国电影在艺术的发展上先于欧洲。但是,正如J.莫纳柯指出的那样,“从20年代初开始,理论的中心点转移到了欧洲,在此后的50年里,法国、德国和东欧的思想家们主宰了电影理论,美国则主要转向实际──关心影片评论甚于抽象的理论。”
㈡ 最新电影电视剧、好看的电影电视剧、精彩伦理片大全在线观看地址
爱奇艺、优酷网都可以。
优酷网拥有世界级的风险投资支持,是国内视频领域屈指可数的获得1亿元人民币以上投资的网站之一。
投资方包括硅谷历史最悠久的风险投资公司Sutter Hill Ventures,世界上最大投资基金之一的Farallon Capital,还有中国本土唯一的常青基金Chengwei Ventures。
这些投资机构实力强劲,其共同特点是资金雄厚,具有远见卓识,为优酷网稳健、有序的长远发展战略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作为中国最大的数字娱乐平台,优酷的内容体系由剧集、综艺、电影、动漫四大头部内容矩阵和资讯、纪实、文化财经、时尚生活、音乐、体育、游戏、自频道八大垂直内容群构成,拥有国内最大内容库。
剧集覆盖80%以上一线卫视大剧;联合出品50余部近400集优质网剧;海外剧共638部,今年新增67部,其中包含2部中韩同步大剧、3部艾美奖优质剧。
拥有国产综艺300余档,覆盖近90%卫视节目;海外版权库275档,覆盖韩国、英国、美国和台湾。
电影片库位居全网第一,院线新片覆盖80%。共有4000余部剧集动画,500余部剧场版动画;小小优酷App汇聚了3000多部高品质中外动画;每季度采购90%日本新番,覆盖top100热门动画。
优酷所提供的服务覆盖会员、直播、VR、家庭娱乐和经纪业务。
爱奇艺,原名奇艺,于2010年4月22日正式上线,2011年11月26日品牌升级,启动“爱奇艺”品牌并推出全新标志。爱奇艺创始人龚宇博士担任CEO。
作为国内首家倾公司之全力来做正版高清视频播放平台的爱奇艺,将从流畅的观映体验、高清的视觉效果、贴心的分享感受等多个方面将“品质”做到极致,满足用户“悦享品质”的生活追求。
对用户而言,初级的“视频浏览”阶段将为“视频欣赏”阶段所替代,对客户而言,基于庞大的“悦享品质”的用户,爱奇艺将会创建高品质的视频营销平台。
网络视频在中国的发展脚步很快,可资改进的用户体验和有待满足的营销需求还有很多。
任何想要有所成就的公司,都必须对用户保持由始至终的关注与尊重,进而持续不断的提升广告主的营销价值。爱奇艺为此将全力以赴,以确保用户和广告主能够真正的“悦享品质”。
㈢ 有史以来最好的电影理论是什么呢
尽管我不认为这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理论,但我仍然觉得它很酷,可以与大家分享。该理论涉及2部相对被忽视的电影:
怪兽(2010)和欧罗巴报告(2013)
现在,卢伊克(Loïc),这些外表相似的生物如何与这两部电影联系起来?许多电影使用外表相似的外星生物。
您是对的,但是我遗漏了有关Monsters的重要细节。
那NASA探测器坠毁了吗?
它来自欧罗巴。繁荣!MINDBLOWN!
这是否意味着《欧罗巴报道》是《怪兽》的秘密前传?
我认为是的。
我认为NASA在任务结束后发送了一个探针以进一步收集数据和样本,这毕竟是为什么在这样灾难性的任务之后派出机组人员。
至于为什么外星人看起来不同?完全是一个不同的生态系统,他们肯定在进入地球的六年中已经适应了。
然后我就一个关于两个相对随机电影的相当随机的理论哈哈哈。
㈣ 2017一2019法国理论电影有那些
2017一2019法国理论电影有那些?在法国电影群里交流。
㈤ 中国当代电影理论有哪些
中国当代电影理论的一个主要特征:电影创作实践与理论发展联系紧密。
鼓励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创新、艺术创新精神,提倡思想活跃、观点新锐、内容厚实、态度严谨的学术风气,关注和评介国内外电影艺术最新发展趋势,追踪和研讨国内外电影(文化艺术)理论研究最
㈥ 电影理论的理论阶段
电影理论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的传统电影理论阶段和五六十年代以后的现代电影理论阶段。在传统电影理论阶段,电影的社会功能、电影与其他艺术的相互关系、电影有别于其他艺术的特性等问题,就已成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西方,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就有一些著作探讨与戏剧组成元素有所区别的电影作品的基本组成元素(演员表演、造型处理等),以及电影的社会学。在十月革命前,俄国也已经有人提出了电影艺术的特性、电影表现手段、电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等问题。20世纪20年代,与各国电影艺术家在电影语言上的紧张探索同步,各种电影理论学派接踵出现,其中,以路易·德吕克(“视觉主义”)、杰尔曼·杜拉克(“完整电影”)为代表的法国先锋派电影理论,以汉斯·里希特(“电影即节奏”)为代表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理论,以吉加·维尔托夫(“电影眼睛”)、谢尔盖·爱森斯坦和弗谢沃洛德·普多夫金(“蒙太奇理论”)为代表的苏联电影学派,最引人瞩目。除此之外,法国的乌尔班·哈特、让·爱浦斯坦、莱昂·慕西纳克,苏联的亚历山大·沃兹涅先斯基、维克多·史克洛夫斯基,英国的埃里克·艾略特,德国的弗里德里克·塔尔鲍特等,都在电影还是无声和单色的时期,对于如何理解电影的课题做出了各自的贡献。电影进入有声时期后,声音与画面的结合带来的复杂的诗学问题,使30年代出现的许多电影理论著作都带有偏重于阐述艺术技巧的特点,如声画蒙太奇、电影表演、电影剧作等,这个时期,匈牙利的巴拉兹·贝拉(《可见的人》、《电影精神》以及后来的《电影美学》),德国的鲁道夫·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以及苏联的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都为电影理论的系统化做了大量工作。英国的雷蒙·斯波梯斯伍德(《电影文法》)、保罗·罗沙和约翰·格里尔逊,则被人们称为电影理论的“普及者”。以罗沙和格里尔逊为代表的英国纪录电影学派,既推动了世界纪录电影运动,也为尔后西方电影中“纪录主义美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意大利的温别尔托·巴巴罗、路易吉·契阿里尼和基多·阿里斯泰戈,则在1939年至1945年为新现实主义电影奠定了理论基础。以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杜甫仁科为代表的苏联电影学派,进入30年代后,突破了“蒙太奇就是一切”的狭隘概念,使蒙太奇既与辩证思维原则又与影片各组成元素联系起来,从而把蒙太奇理论提到了新的水平。传统电影理论尽管有多种不同形态,但其注意力主要摆在探讨电影自身的特性上面。五六十年代,随着电影研究进入各国大学的课堂,其他学科的学者对电影艺术感到兴趣,以及电影艺术本身的发展从传统时期进入现代时期,电影理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传统电影理论注重自身特性的探讨相比,现代电影理论更多地是把电影放在整个人类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使电影理论具有了人文科学的性质;与传统电影理论封闭式的研究方法相比,现代电影理论显示出一种开放的特点,运用其他人文科学学科的方法论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电影研究;与传统电影理论通过传统的艺术学和美学概念来探讨电影的一般规律相比,现代电影理论通过一系列逐步形成的特有概念来探讨电影的一般规律。这些都使现代电影理论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然而,现代电影理论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各国理论家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也有较大的分歧。例如在西方,从50年代开始,在电影理论的创立上,就明显地表现出两种趋向:1?以经验归纳法为基础,企图从电影艺术本身去确定电影艺术的特性;2?着重于推理演绎法,突破传统艺术学方法的框框,把电影作为社会现象,作为特殊的沟通系统,作为独特的语言来解释它的本性。前一种趋向给予电影批评的发展以强有力的推动,在其基础上产生了各种经验的概念;后一种趋向则产生了各种非电影专业的概念,如语言学中心主义的、社会学的、信息论的及其他概念。前者以法国安德烈·巴赞的影像本体论和德国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的物质现实复原论为主要代表,后者则反映于电影符号学、社会学电影理论以及以信息论原理为主轴的各种论著之中。
㈦ 强度电影网强度理论电影网强度电影网在线观看
你好
《文东网》那里是高清在线观看
无毒的边看边下载的
这个就是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㈧ 巴赞的电影理论是哪些
他的电影理论很多,具体内容你可以买一本《电影是什么》看看。
给你摘抄一小段:
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的"段落镜头"理论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手法和美学主张,促使以后的电影理论界不论在电影的叙事手法,蒙太奇剪辑、摄影、表演,以致在剧场景的结构上都出现新的论证和观点。最明显的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的"段落镜头"理论(即长镜头理论,反对单镜头剪辑,而主张像一些新现实主义影片一样,更多以"段落"或一场戏作为一个剪辑单元。在他看来,只有这种剪辑方法,才更符合生活。
“新浪潮”电影诞生于年1958年,该电影流派把巴赞推崇为自己的精神领袖。巴赞的理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巴赞在《摄影影象的本体论》中,提出了“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的美学原理。他说:“……摄影机镜头摆脱了陈旧偏见,清除了我们的感觉蒙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有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面貌,吸引我的注意,从而激起我的眷恋”。由此,巴赞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电影艺术所具有的原始的第一特征就是“纪实的特征”。它和任何艺术相比都更接近生活,更贴近现实。巴赞的“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被称作是“写实主义”的口号。
在“新浪潮”的作品中,特昌弗的《胡作非为》直接实践了巴赞的理论,是一个很能说明巴赞理论的影片。《胡作非为》描写了一个12岁男孩安托纳,由于得不到家长和老师们的理解和关心,两次出逃,流落街头,后因行窃经受警察与心理学家的审问,被送进劳教营,后又逃跑出来奔向大海的过程。特吕弗打破了传统叙事手法,将影片的叙事语言始终保持在生活的渐近线上,形成了一种崭新的艺术风格。这部影片同时在国际影坛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和欢迎,为“新浪潮”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二、场面调度的理论
巴赞认为:“叙事的真实性是与感性的真实性针锋相对的,而感性的真实性是首先来自空间的真实”。蒙太奇理论的处理手法,是在“讲述事件”,这必然要对空间和时间进行大量的分割处理,从而破坏了感性的真实。相反,景深镜头永远是“纪录事件”,它“尊重感性的真实空间和时间”,要求“在一视同仁的空间同一性之中保存物体”。巴赞希望电影摄制者认识到电影画面本身所固有的原始力量,他认为,解释和阐明含义固然需要艺术技巧,但是通过不加修饰的画面来显示含义也是需要艺术技巧的。所有这些,构成了巴赞“场面调度”的理论,也有人称其为“景深镜头”理论或“长镜头”理论。巴赞提出的“场面调度理论,几乎在一切方面与蒙太奇理论相对立。蒙太奇出于讲故事的目的对时空进行分割处理,而场面调度追求的是不作人为解释的时空相对统一;蒙太奇的叙事性决定了导演在电影艺术中的自我表现,而场面调度的纪录性决定了导演的自我消除;蒙太奇理论强调画面之外的人工技巧,而场面调度强调画面固有的原始力量;蒙太奇表现的是事物的单含义,具有鲜明性和强制性,而场面调度表现的是事物的多含义,它有瞬间性与随意性;蒙太奇引导观众进行选择,而场面调度提示观众进行选择。
巴赞的这个理论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特吕弗是巴赞的忠实弟子,他说:“没有正确的画面,正确的只有画面”。戈达尔说:“电影就是每秒钟24画格的真理”。他们的电影观念,同巴赞的场面调度的理论一脉相承。
摄影影像的本体论(安德烈-巴赞)
如果用精神分析法去分析造型艺术,就可以把涂防腐香料殓藏尸体看成是造型艺术产生的基本因素。精神分析法追溯绘画与雕刻的起源时,大概会找到木乃伊“情意结”(complexe)。古代埃及宗教宣扬以生抗死,它认为,肉体不腐则生命犹存。因此,这种宗教迎合了人类心理的基本要求-----与时间相抗衡。因为死亡无非是时间赢得了胜利。人为地把人体外形保存下来就意味着从时间长河中攫住生灵,使其永生。妥善保存死者骨肉的完整外形,这曾经是天经地义的事。一具用泡碱处理过的,干瘪的,呈褐色的木乃伊也就是古埃及的第一个雕像。但是金字塔或通道中的迷宫不足以防止墓穴被盗,还要采取另外的保险措施,以防万一。所以,在石棺附近,除了撒些小麦当作死者的食物外,还放上几尊陶制的小雕像,作为备用的木乃伊,死者身体一旦毁坏,这些雕像便可充当替身。从雕像艺术这种宗教起源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原始功能:复制外形以保存生命。显然,在史前洞穴中发现乱箭穿身的泥雕熊表现了同种心愿更积极的一个方面:泥熊等同于知兽的神化物,为的是祈求狩猎成功。
当然,艺术与文明同时在演进,造型艺术也终于摆脱了这种巫术职能(路易十四就没有让后人把他的尸体涂上香料保存,只是请勒*布朗画了一幅肖像)。但是,降伏时间的渴望毕竟是难以抑制的,文明的进步只不过是把这种要求升华为合乎情理的想法罢了。我们不再相信模特儿与画像之间在本体论上有同一性,但是我们承认后者帮我们回忆起前者,因而使他不至于被遗忘。描形绘像的做法已经与人类本位说的实用主义无关。它涉及的不现是人生命延续的问题,而是更广泛的概念,即创造出一个符合现实原貌,而时间上独立自存的理想世界。倘若人们在我们对绘画的盲目赞叹中有没有看到用形式的永恒克服岁月流逝的原始需要,“绘画便实在太虚妄”了。如果说造型艺术不仅是它的美学史,而且应先是它的心理学历史,那么,这个历史基本上就是追求形似的历史,或者说是写实主义的发展史。
从这种社会学观点看问题,照相术与电影的出现便自然而然地解释了现代绘画肇始于19世纪中叶的精神与技术的重大危机。
安德烈*马尔罗在发表于(激情)杂志上的那篇文章中写道:“电影只是在造型艺术现实主义演进过程中最明显的表现,而现实主义的原理是随文艺复兴运动出现的,并且在巴罗克风格的绘画中得到了最极端的体现。”
确实,世界绘画曾经实现了形式的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这间不同程度不同的平衡,但是,到了15世纪,西方绘画开始不再单纯注重用特有手段表现精神现实,而力求把对精神的表现和对于外部世界尽量逼真的描摹结合起来。毫无疑义,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就是透视画法的发明,这是第一个科学的初具机械特性的体系。透视法使画家有可能制造出三度空间的幻象,物像看上去能够与我们的直接感受相仿。
从此,绘画便在两种追求之间徘徊:一种属于纯美学范畴--表现精神的实在,在那里,形式的象征含义超越了被描绘的原形;而另一种追求是仅仅用逼真的模拟品替代外部世界的心理愿望。这种追求幻象的要求一旦有所满足,便愈益强烈,以至于逐渐吞噬了造型艺术。然而,由于透视画法只解决了形似问题,并不能表现运动,因而那里的现实主义自然只能限于探讨如何把事物的瞬间表现得富于戏剧性,即通过某种心理上的第四维暗示出在苦于静止不动的巴罗克艺术中是蕴含着生命的。
当然,伟大的画家总是把这两种倾向结合起来:他们既能把握现实,又将现实融于艺术形式中,使两种倾向主次分明。但是,我们看到的毕竟是本质迥异的两种现象,客观的评论应当善于将其区分,以便了解绘画艺术的演进。从16世纪以来,对现实幻象的追求不断从内部影响绘画。这是一种纯心理的需求,它本身并不属于美学范畴,只有从追求魔力的心理中才能找到它的根源。但是,这种需求十分强烈,在它的影响下,造型艺术的平衡被全盘打乱了。
围绕着艺术中的真实进行的论争就是由于这种误解,由于美学与心理学的混淆引起的。要求既具体又本质地表现客观世界的真正现实主义,与迷惑视觉的(或迷惑头脑的)虚假现实主义混为一谈,后者满足的是几可乱真的幻象。由此看来,中世纪艺术似乎就没有尝过这种冲突的苦头:它既有强烈的写实性,又是高雅的精神表现,它对于由新技术手段揭开的这一幕还一无所知呢。透视法成了西方艺术的原罪。
替它赎罪的人是尼埃普斯和卢米埃尔。照相术既完成了巴罗克艺术的夙愿,也把造型艺术从追求形似的困扰中解放出来。因为绘画曾经竭力为我们制造几可乱真的幻象,这种幻象对艺术来说已经足够了,但毕竟似真非真,而照相术与电影这两大发明从本质上最终解决了纠缠不清的现实主义问题。一个画家不论有多巧,他的作品总要被打上不可避免的主观印记。既然由人执笔作画,对画像的怀疑便不会消除。所以,从巴罗克风格的绘画过渡到照相术,这里最本质的现象并不是单纯器材的完善(摄影在模仿色彩方面还远不及绘画),而是心理因素:它完全满足了我们把人排除在外,单靠机械的复制来制造幻象的欲望。问题的解决不在于结果,而在于生成的方式。
因此说,保持风格与形似两者之间的冲突是较为现代才有的现象,在感光玻璃片发明之前,恐怕还找不到这类冲突的迹象。显而易见,夏尔丹的作品中令人赞叹的客观性与摄影师的客观性完全是两码事。现实主义的危机真正开始于19世纪。今天,毕加索成了这场危机的神话般人物,这场危机涉及到造型形式存在的条件及社会学基础。现代画家摆脱了追求形似的心理,把形似与否的问题丢给了平民百姓,往后,就由平民百姓一方面把照相术与形似问题等同起来,另一方面把只求形似的绘画与这个问题等同起来吧。
因此,摄影与绘画不同,它的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况且,作为摄影机眼睛的一组透镜代替了人的眼睛,而它们的名称就叫(法文OBJECTIF)。在原物体与它的再现物之间只有另一个实物发生作用,这真是破天荒第一次。外部世界的影像第一次按照严格的决定论自动生成,不需人加以干预,参与创造。摄影师的个性只是在选择拍摄对象,确定拍摄角度和对现象的解释中表现出来。这种个性在最终的作品中无论表露得多么明显,它与画家表现在绘画中的个性也不能相提并论。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照片作为“自然”现象作用于我的感官,它犹如兰花,宛若雪花,而鲜花与冰雪的美离不开植物与大地的本源。
这种自动生成的方式彻底改变了影像的心理学。摄影的客观性赋予影像以令人信服的,任何绘画作品都无法具有的力量。不管我们用批判精神提出多少异议,我们不得不相信被摹写的原物是确实存在的,它是确确实实被重现出来,即被再现于时空之中的。摄影得天独厚,可以把客体如实地转现到它的摹本上。最逼真的绘画作品可以使我们更了解被描绘物的原貌,但是,不论我们怎样雄辩,它终究不会像摄影那样具有异乎寻常的威力,以博得我们的完全信任。
于是,在达到形似效果方面,绘画只能作为一种较低级的技巧,作为复现手段的一种代用品。唯有摄影机镜头下的客体影像能够满足我们潜意识提出的再现原物的需要,它比几可乱真的仿印更真切,因为它就是这件实物的原型。不过,它已经摆脱了时间流逝的影响。影像可能模糊不清,畸变褪色,失去纪录价值,但是它毕竟产生了被摄物的本体,影像就是这件被摄物。相簿里一张张照片的魅力就在于此。这是些灰色的或黑色的幽灵般的几乎分辨不清的影子,这不再是传统的家庭画像,而是能撩拨情思的人生的各个瞬间,它们摆脱了原来的命运,展现在我们面前,把它们记录下来不是靠艺术魔力,而是靠无动于衷的机械设备效力。因为摄影不是像艺术那样去创造永恒,它只是给时间涂上香料,使时间免于自身的腐朽。
其于这种观点,电影的出现使摄影的客观性在时间方面更臻完善。影片不再满足于为我们录下被摄物的瞬间情景(就像琥珀中数百年的昆虫保存完整无损),而是使巴罗克风格的艺术从似动非动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事物的影像第一次映现了事物的时间延续,仿佛是一具可变的木乃伊。
摄影影像具有独特的形似范畴,这也就决定了它有别于绘画,而遵循自己的美学原则。摄影的美学特性在于揭示真实。在外部世界的背景中分辨出湿漉漉人行道上的倒影或一个孩子的手势,这无须我的指点;摄影机镜头摆脱了我们对客体的习惯看法和偏见,清除了我的感觉蒙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有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原貌,吸引我的注意力,从而激起我的眷恋。凭借着摄影技术创造出来的,我们不曾了解的或未能见到的世界的自然影像,大自然最终做到了不仅模仿艺术,还仿效艺术。
大自然的创造力甚至可以超过艺术家。画家的美学世界与他周围的世界是异质的,画框圈出了一个实体上和本质上迥然不同的小天地。相反,印在照片上一物像的存在如同指纹一样反映着被摄物的存在。因此,摄影实际上是自然造物的补充,而不是替代。
当超现实主义流派为了生出造型畸胎而求助于感光底片时,他们已经隐约地悟出了上述道理。因为对超现实主义来说,美学目的离不开影像对我们头脑产生的机械效应。想像与现实两者之间合乎逻辑的区别趋于消失。任何形象都应被感觉为一件实物,任凭任何实物都应感觉为一个形象。所以摄影曾经是超现实主义流派在创作中优先采用的技术手段,因为摄影取得的影像具有自然的属性:一种真正的幻象。超现实主义绘画使用制造逼真效果的技巧,并且注重细节的精确,这就是摄影术的一种反证。
显而易见,摄影的出现是造型艺术中最重要的事件。它解除了困扰,又实现了夙愿,使西方绘画最终摆脱了现实主义的纠缠,恢复了自己独特的美学。印象派的“现实主义”科学为借托,与制造逼真效果的技法截然对立;况且,只有不再注重外形的模仿时,色彩才能把外形淹没。后来,在塞尚的作品中,坚实的形态重新进入构图,但是,它毕竟摆脱了制造幻象的透视法的几何学。由机械产生的影像与绘画相颉颃,终于超过了巴罗克的形似,达到了与被摄物等同的水平,迫使绘画本身也变成了摄影的对象。
既然摄影术使我们能欣赏到直观上未必能惹人喜欢的原物摹本,又不妨碍我们去欣赏不必以大自然为参照物纯画作,从此,帕斯卡式的指责就毫无意义了。
此外,电影还是一种语言。
㈨ 美国电影的电影理论
长期以来,美国只把电影看作是娱乐手段,把好莱坞当成生产故事和幻想的工厂,因此首先注意影片的商业价值。但是,70年代前后,美国电影学术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1967年,在华盛顿和洛杉矶两地成立了美国电影研究院(AFI)。电影资料馆遍布全美,其中重要的有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罗切斯特的伊斯曼电影数据馆、华盛顿国会图书馆、伯克利太平洋电影资料馆等。8大影片公司于60年代先后解体或转产之后,影片和档案大量捐赠给上述资料馆和各大学的电影研究中心,对研究本国电影传统、保护本国电影文物起着很大作用。
60年代后期以后,美国的专业电影制作和理论教育有了发展。许多综合大学里陆续设置了电影学院、电影系或专业,著名的有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电影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的影剧系和纽约大学的电影制作、电影理论、影剧剧作 3个系。只就电影理论学科来说,获得电影博士学位的人数由60年代中期的 200人激增至2000人。各种理论研究机构和学会的发展,各种电影学术性刊物(如《美国电影》、《电影季刊》、《广角》、《电影杂志》)的繁荣,为美国电影研究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