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哪些有名的电影导演实力都如何
有很多。比如说郑正秋先生,被称为是中国电影之父,是中国电影的先驱者和奠基人。应云卫先生,电影艺术家。费穆先生,我国杰出的电影导演,电影艺术大师。吴永刚先生,著名电影艺术家。石挥先生,著名电影演员,导演。卜万苍,我国著名的电影导演。黎民伟先生,香港电影开拓者。朱石麟先生,程步高先生,著名导演。谢晋,著名电影导演等等。
B. 一部国外电影,好像讲的是一个导演自己拍电影,最后讲的是这个导演在
勇者大冒险之黄泉手记
8.9分
主演:谢添天赵路黑石稔夏磊
导演:黄海涛
类型:动作动画惊悚鬼片
时长:95分钟
年代:2015
地区:内地
简介
C. 陈凯歌说:“电影是导演的艺术”,你怎么理解
那就好好的说说这个事情吧,
让人觉得人活一世要活得体面才值得,就像蝉把壳皮蜕在尘埃里,飞去了去看天地的大。--- 陈凯歌
是不是被惊艳到了?是的,上面的文字是陈凯歌在拍完《道士下山》时写的。
大家的看法那,可以在评论中发表的意见。
D. 哪个电影导演最优秀
弗朗西斯特吕弗FrancoisTruffaut(法国,1932-1984)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创始人之一,1932年出生在法国巴黎。他从小就喜爱文学和电影,在整个少年时代里,他就已经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是电影导演之中文学素养比较好的。他曾经相当崇拜巴尔扎克,在他的屋子里,悬挂的文化名人照片中,就有巴尔扎克的--这个自称用笔"完成了拿破仑用剑没有完成的事业"的法国作家,很长时间都在从精神上激励少年特吕弗,去投身文化事业。 15岁的时候,特吕弗就在巴黎发起了大众电影俱乐部。这个俱乐部主要是聚合了很多喜欢电影的青年人,一起对电影进行研讨。这可以说是电影天才特吕弗,走向他后来辉煌的电影事业的一个良好开端。在这个俱乐部里,他和伙伴们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讨论电影的氛围,纠结了一批热爱电影的死党。 16岁时,特吕弗有幸结识了巴赞,从此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赞与未来的杰出电影导演特吕弗之间,结成了一种感情亲如父子的关系,巴赞不止一次的把特吕弗从危难中解救出来,还一次次的帮他找工作。1953年已经入伍的特吕弗被部队开除,巴赞再一次收留了他,到自己创办的《电影手册》编辑部工作,也就是在《电影手册》的编辑部,特吕弗的电影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成了一个几乎与巴赞齐名的、优秀的电影批评家。他们组成"电影手册集团",推动了世界电影史上最著名的运动:法国新浪潮运动。 这期间,他撰写了理论文章《论法国电影的倾向》,成为了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一个理论宣言。他的观点很大程度上被让.吕克.戈达尔、阿仑.雷乃等所推崇。但是,这个时候,特吕弗显然不愿意只是做一个电影评论家了,1957年,他发表了电影评论《法国电影在虚假中死去》,之后就去了意大利,跟着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罗西里尼,开始学习电影导演技术,于1959年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故事影片《四百下》,一下子就获得了成功。这部影片讲述了少年安东尼的成长故事,他在学校和父母之间游走,进行很多生活尝试和各种冒险。1979年,他在影片《爱情长跑》之中,又插进来了影片《四百下》中的一些镜头,暗示同一个电影主人公历时性的成长过程。 从此,特吕弗几乎完全放弃了电影评论,专门进行电影导演的创作。此后一直到他1984年去世,他几乎每一年都要导演一部影片,一生一共导演了23部影片。期间,他还做了一项文字工作:因为崇拜希区柯克,他后来到美国专访了希区柯克,出版了访谈集《论希区柯克的电影意艺术》一书。 1960年,他导演了影片《枪击钢琴师》,这部影片通过一个钢琴师的人生遭遇,讲述了他在爱情和一桩谋杀中左奔右突的故事。影片是典型的特吕弗式的电影,黑白片的色调描绘了幽雅感伤的巴黎生活和记忆。 1963年,他导演了影片《柔肤》,讲述了一个出版商的幸福婚姻和家庭,后来因为男人的外遇而遭到毁灭的故事。特吕弗显示了他对人类感情、尤其是爱情关系的准确以及十分微妙的把握,对人类常常越过藩篱去寻找新鲜感情的冲动,以及这种冲动所带来的后果和痛苦,都进行了十分精微的展示和探讨。 1967年,他导演了影片《黑衣新娘》,这部影片塑造了一个为了爱情而疯狂报复的女人:女主人公在结婚的时候,新郎却死在了她的怀里--他被枪杀了。于是她就在随后展开了对五个凶手的报复,影片相当惊险和激烈。但是因为这是向希区柯克致敬的影片,完全是在模仿希区柯克的影片风格了。加上作品本身也是改编自一个美国作家的原著,影片的对白都是英语,并不是特吕弗的一部成功之作,甚至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平庸的作品。而且,扮演女主角的演员珍妮.莫里身材也不好而且显老,整个影片没有什么看点。 1975年,他执导的影片《阿黛尔。雨果的故事》,讲述了法国作家雨果的女儿阿黛尔。雨果被爱的疯狂所毁灭的故事,探讨了爱情与人生的复杂关系。 1981年,弗郎索瓦·特吕弗再一次踏上红地毯,登上领奖台。 此时,49岁的特吕弗,伴随着法国电影"新浪潮"的美誉,早已经成为世界电影界的天之骄子。 他记不清,再自己30多年的电影生涯以及20多年的导演生涯中,自己已经多少次象这样,成为万人瞩目的焦点,但人们知道,这一次,由特吕弗参与编剧并导演的影片《最后一班地铁》,已经创下了法国电影的空前记录--它获得了1981年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音乐,最佳音响,最佳编剧和最佳剪接等十项大奖。也就是说:特吕弗的《最后一班地铁》几乎囊括了当年法国电影恺撒奖的全部奖项。 同年年他又导演了影片《隔墙花》,它讲述了一个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的男人,再次遇到过去的恋人,这个恋人刚好和丈夫住到了他的隔壁。之后,两个人发生了无可阻挡的旧情复发,这样一个激情故事很难有什么好结果--最后女人开枪杀了男友后自杀身亡。芬妮。阿尔丹扮演了这样一个表面热情温存,而实际上却为了爱的占有而疯狂的女主角。 在特吕弗的很多影片中,他都把人的感情推向一个极端的处境,来安排和讲述人物的命运,对婚恋中的人的精神状态,有着比心理医生还要深刻生动的把握。而特吕弗也特别的擅长发掘法国女演员的长处,像是法国最著名的女演员德芙诺、伊莎贝拉.阿佳妮、娜塔丽.贝依、让娜.莫罗、弗朗索瓦.多莱亚、芬妮.阿尔丹等等,都和他有着愉快的合作,他在银幕上呈现了她们--这些可以说是法国乃至欧洲最迷人,也漂亮的女人们的风采。 特吕弗可以说是真正的获奖大户和常胜将军,他的影片先后获得了法国嘎纳电影节大奖、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等50多项奖项,他的影片在艺术上和商业上都获得了成功。1984年,他因病在妻子、电影演员芬妮.阿尔丹的陪伴和安慰下,死在了她的怀里。 本世纪五十年代,在战胜法西斯之后,全球人民都陷入反思之中,由此却产生了偏左的思潮。在东方,以中国为代表的运动是由政府发起的,为了让人民可以坐在同一张桌前吃上同一样的饭,大概允许的饭量也是相同的。而西方,以西欧为代表掀起了所谓的狂飙运动,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同,这场运动是由一群年轻人所引发的,其目的是要走出家门,寻找自己的饭碗。 世界电影向来有两大派系的对峙,即美国的顺从电影与欧洲的反抗电影。在上述的那个年代,这个局面是极为突出的。由于西欧青年学生的反叛精神,使那个时期产生了不少优秀影片。这些影片打破常规,反映的主题也极具个性,我们认为是新浪潮艺术中的代表。其中,具有开山意义的影片就是法国1959年出品的《四百下》。 《四百下》又名《胡作非为》,他的编导是科索瓦.特吕弗。接触过电影史的人都会知道,特吕弗是个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度过了很糟糕的少年时代,年轻的特吕弗追随着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并于1959年拍摄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四百下》。这部带有明显自传性质的影片也是他献给自己导师巴赞的礼物。 《四百下》是一部生活流的影片,他并没有一件完整的故事框架,只是以主人公下一步将要做什么为线索来调动观众的兴趣。该片讲述了一个少年人在学校、家庭、流浪、监狱时的生存状态,表现了少年人的反抗心理。主人公最快乐的日子莫过于三次的流浪生活,而他感到最幸福的时刻则是从监狱逃出的瞬间,看见一片蓝天和望不到尽头的海洋,虽然有些迷茫,但重新拥有自由的感觉毕竟很美,回首想想那压抑的学堂,无能的老师和破败的家庭,仿佛是一场噩梦,当然也可能是地狱,一个摧残人性,灭绝创造力的狭隘的世界。相反,主人公的空间则是广阔的,影片结尾处的碧海蓝天自然不必再说,即便在他那由于各种原因而被迫(被迫只是籍口)流浪的生活中,欢乐,猎奇,自信等充满创造力的情绪始终在体显着,走过街道与跑过楼群都是令人欣慰的,这时的心胸也自然开阔。 《四百下》最突出的特点是镜头的运用。该片运用了相当多的长镜头,当然,这与主人公的天才表演是分不开的。影片开始,镜头就把巴黎的街道就扫拍了一遍,这里的作用是暗示主人公流浪或说离家出走的地点,指出本片的主要情节在于主人公的流浪生活。在影片结束时,有一个著名的跟拍的长镜头,主人公足足跑了几分钟之多。我们在观影时会体会到,人物运动的镜头采用切换的手法比较多,但是若碰到这么一个长镜头的跟拍,观众会从心底提出质疑,我们虽然知道主人公在逃跑,但为什么要拍这么长的时间?此时,观众才会意识到跑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叙述情节的发展,也是表达了主人公奔向自由的那份狂喜。特吕弗打破了观众的习惯,强迫地调动了观众的思考能力,所以这个镜头是可以载入史册的经典镜头。另外一个长镜头比较有意思,观众们往往会发出会心的一笑,这个镜头是老师带学生们跑在巴黎的街头,孩子们悄悄地三两成伴地溜走了。这个镜头与主人公的情节走向没有太大的关系,可以被称为单一镜头,但它声明了一种生活状态,具有对环境客观再现的作用。该片的镜头运用似乎达到了苛刻的地步。例如,表现父子关系时,永远用一个画面将人物全包括进去,而表现母子关系时则永远采用对切的镜头,母与子从未出现在一个画面中。这样,人物间情感的远近关系就展现无遗了。一部影片中许多镜头都有关于剧情的深层寓意,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只求叙事,这才是电影艺术的真谛。 总之,《四百下》这部影片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拍摄手法上都堪称经典之作,即便已经过去了四十年,这部影片依然是属于非常前卫的先锋派作品,足以伴随着特吕弗的名字一起被载入史册。
E. 有没有那种讲述一位导演拍电影故事的电影,万能的吧友
现在的电影有些会出纪录片,作为前期宣传,好像当时李安的《少年派》就有吧,有点忘了。你可以搜下、
F. 有没有电影专门讲导演是怎么练成的或者纪录片或者书
推荐你看《变态者电影指南》这部分析著名导演手法的纪录片是当前西方政治哲学界当红人物、拉康理论的最重要代表人物齐泽克在150分钟里滔滔不绝地用精神分析法来跟你谈希区柯克、大卫·林奇、塔可夫斯基、沃卓斯基兄弟等导演拍摄的43部电影名作,全片妙语连珠,很有见解。
G. 有没有讲主演 当导演拍电影的 电影
国产喜剧 <大腕>
西班牙大片<你梦中的女孩 Girl of Your Dreams>
(二战背景,一个西班牙剧组去纳粹德国拍电影的故事,很经典A company of Spanish movie makers leaves Franco's Spain and moves to Hitler's Germany to make a film in co-proction.主演是西班牙美女佩内洛普克鲁兹)
Singin' in the Rain好莱坞经典的歌舞片,电影制作为背景
Ed WoodB级片导演ED Wood 如何热爱电影以及如何制作自己的影片蒂姆·波顿和约翰尼·德普合作的
THE BIG PICTURE (1989)
Director Christopher Guest's first film isn't a mockumentary, but it certainly skewers Hollywood's tasteless decision-makers. Young filmmaker Nick Chapman (Kevin Bacon) nearly loses his girl, his friends, and his soul before he learns that the only way to get his intimate relationship movie made is to stop answering his phone.
DAY FOR NIGHT (1973)
To someone like Francois Truffaut, the art of cinematic storytelling is as serious as life itself. So it's not surprising he directed and costarred in this behind-the-scenes tale of on-set dysfunction. The cast is scarred by mental instability, booze, and petty jealousies, but the show must, and does, go on.
H. 韩国有一部电视剧是讲拍电影的就是导演和作者中间的故事记不起叫什么了
百分百是《ON AIR》
是以韩国的电视台为故事的主要发生背景,讲述了发生在编剧作家、导演、明星以及其经纪人之间的纠葛矛盾。
http://ke..com/view/746021.htm
屡创收视不败神话的人气编剧徐英真,影视界的黑马导演李庆民,韩国当代 《On Air》剧照
最上镜的女演员吴升雅,带出过大量明星的经纪人张基俊。四个人为了拍一部既非浪漫的灰姑娘童话,又非大赚泪水的绝症故事——《Ticket to the moon》走到了一起。他们当中,徐英真个性张扬,吴升雅比起来也毫不逊色。李庆民是第一次执导,张基俊对演员特别有人情味。除了四人之外,还有众多的剧组人员,在韩剧边拍边播的体制下,他们制作的电视剧会顺利吗?其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随着韩流兴起,韩剧在过去几年间风靡亚洲,迅速成为一种文化产业,但渐渐地,说不完的恋爱故事和狂赚人眼泪的剧情已经不再有吸引力,韩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本剧即把韩剧制作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展现给观众,对韩剧背后的世界来一次大揭密。
I. 世界优秀的电影导演及其代表作
昆汀·塔伦蒂诺
美国导演,演员及奥斯卡获奖编剧。他在20世纪九十年代作为风格独特的导演迅速成名,他擅长非线性讲述故事,难忘的对白及血腥场面,给传统的美国电影加入了新鲜的元素。
《落水狗》 (1992)
《低俗小说》 (1994)
《杀死比尔》 (第1集2003, 第2集2004)
斯坦利·库布里克
斯坦利·库布里克是过去40年间始终最吸引人的电影制作人,他的作品受到的赞扬几乎和招致的咒骂一样多。影片中不可思议的视觉风格为他赢得如潮好评,而他非传统的叙述感又常常会引来轻蔑的挑剔。尽管如此,他在重复和模仿主导的传媒圈仍旧是一位独一无二的艺术家。
《洛莉塔》(1962)
《奇爱博士》(1963)
《2001:太空漫游》(1968)
《发条橙》(1972)
《闪灵》(1980)
《大开眼戒》(1997)
蒂姆·伯顿
他被誉为好莱坞的鬼才导演,他的电影,充满了黑色幽默的温婉和忧伤,自闭又很有张力,冷与暖的交揉,是阴森中的华丽,温暖中的残酷,黑暗中的温馨,一个非常诡异的世界。
《剪刀手爱德华》(1990)
《艾德·伍德》(1994)
《断头谷》(1999)
《大鱼》 (2003)
《僵尸新娘》 (2005)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2005)
《理发师陶德》 (2008)
奥利弗·斯通
奥利弗·斯通的电影大多反映现实,犀利的手法和尖锐的刻画常常引起争议。奥利弗始终在不断地超越自己,以图象和声音记录着这个时代。
《疤面煞星》 (1983)
《野战排》 (1986)
《华尔街》 (1987)
《生于7月4日》 (1989)
《天生杀人狂》 (1994)
《亚历山大大帝》 (2004)
《世贸中心》 (2006)
以上几人除了蒂姆波顿,其他人的电影都比较男性化,如果你是女生,那就请无视~
J. 为什么说电影是导演的艺术
《导演电影―电影导演的艺术》[美]埃里克�6�1舍曼 丁昕等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这本书非常的有意思,作者给出一个一个问题,不同的导演根据自己的拍摄实践给出甚至完全不同的答案,这对于想拍电影的人来说是一个借鉴,对于一般读者是一个非常好的关注电影的视角。那种正反两种思维都合理且都很有必要的观点放在一起,对于我们思考电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个导演,他的电影就是他的王国,谁也无法主宰,除了他自己。所以,电影往往充分的表达导演的思想,导演往往有独特的思想。电影多大程度的达到他的思想,就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他的艺术。
电影是综合艺术,它强调的是整体感,用具体的音响、摄影、剧本、表演、剪辑等都要围绕这个整体感,没有整体感的摄影再美都失去它在影片中特有的意义。有时候太突出的某种个体性艺术表达反而会破坏整体。就像罗丹把巴尔扎克的双手(雕刻得非常精美)无情的砍掉一样,有远见的导演往往也需要这方面的智慧。
电影导演的任务就是任何可以运用的形式把自己的观念、艺术理念比较好的传达出来,使电影的整体感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烙印。
导演就是用图像表达感情和理念的动物。无论你有多么深厚的人文底蕴,有多么博大的终极关怀,你必须首先通过图像,并且熟练的运用镜头语言表达。优秀的电影还需要使这种转变变得流畅,观众要能感觉你明朗的风格, 又可以知道你表达的东西。这就给了你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方面,你的观念你的感情要有独特的地方,这方面可以给观众以非常强烈的印象。另一方面,表达的手段要有你自己的风格,也就是镜头语言,也就是你的理念的图像转化问题。这涉及到电影形式的方方面面,所有的电影技巧、电影理论构成了它主要的活动空间。
电影是一种感觉,并且,电影是不同于生活的另一种感觉,我们的生活也许平淡无奇、波澜不惊,但我们的电影不可以,它必须给我们新鲜的东西,特别是优秀的作品,它总是在某些方面给我们不同反响的震撼力。
“一直吊着观众的胃口”是电影一直比较常用的策略,每个观众在观影时都会带有某些疑问,跟着剧情的发展寻找答案,它让观众积极主动的进入电影,使观众和电影互动。可能很多情况下直到电影结束观众都没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或者说电影根本就没有给我们什么答案。有些时候观众走出电影院会恍恍忽忽的。这也可以算是一种回味吧。
电影和戏剧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戏剧的一次性表演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其导演能力的发挥,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一次性给导演更高的要求。但演员在戏剧中还是发挥中心的作用 ,而在表演时导演只能在静静的观赏着,表演前的指导不一定在戏剧表演时必然带来效果,但在表演时你完全无能为力。只能以这种状态呈现 。可是电影导演就不一样了。他可以反复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直到最佳状态为止。他在表演中都可以及时的指导。所以,电影导演更多体现的是导演的想法和艺术。导演可以做很多的工作。而正是在这诸多需要抉择的工作中导演的艺术追求和风格在拍摄过程中不自觉的形成。
小说和剧本有距离,剧本和电影同样有距离。这是勿庸置疑的。也许表达的是同一个东西,但是肯定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小说是一种艺术类型,电影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艺术类型。有很多的人对电影拍摄出来没有和小说原著完全吻合而感到非常的不满意、非常的恼火,我认为是没有必要的。你并不知道导演在拍摄这部电影的追求是什么,他没有一模一样拷贝小说原著的 义务。导演的想法不可能和作家的想法完全一致,张艺谋的电影《活着》和余华的小说《活着》的结尾有很大的不同,也许小说的结尾更震撼人心,但你不能说张艺谋的电影就不该有这样的结尾。电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没有一点温和的绝望的结局在电影中是不受欢迎的。也许有人要说法国新浪潮,那是另一回事。但是小说不同,读小说的人大多是那些有文化的人,所谓受过教育的人,作家的愿望之一就是让读者体味那种没有任何依靠、没有任何希望的孤独。不同的艺术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是不合理的,有时候这种要求也是过分的,甚至是多余的。
写作是一种想象性的工作,而电影是一种把想象性具体化的工作。这种想象性的实现过程究竟会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呈现是导演说了算。而不是作家说了算。只能说接近原著或者不接近原著。并且,我认为这并不是评价电影好坏的标准,你不能说一部精美的电影不接近原著就不优秀。说到底 ,电影是导演的艺术,强加给导演的任何东西都是不被接受的。但这不是说电影就不需要责任感、不需要使命感,它同样追求深刻、追求本质的东西,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我个人认为若一个导演总是跟着编剧走,或者说跟着小说原著走,照剧本或者小说情节毫无保留的发展,是导演的失败。
也许,若你想理解什么是电影,《导演电影》可以给你一种思考的方式。它很特别,它让你想很多关于电影的东西,它甚至让你有自己关于电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