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子电影哪些情节体现以礼治国
电影《孔子》中有很多情节都体现了孔子的“以礼治国”思想。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情节:
* 电影开头就表现了孔子的重礼思想。
* 孔子担任中都宰时,先在殿外叩拜,体现他对礼制的尊崇。
* 孔子面见鲁君,提出以周礼治国,被鲁君任命为大司寇,让他用礼制改变“君不君,臣不臣”的现状。
* 孔子为救陪葬的漆思弓而不惜得罪鲁国强大势族季恒子。这一情节中,孔子以季氏自身为例进行反驳,不仅体现了孔子才思敏捷,更体现了其幽默风趣的一面。
* 孔子因齐鲁会盟借兵而进行的箭术之战,增添了孔子文人的形象,而之后的齐鲁谈判上,孔子更是以四两拨千斤,以“牛车战术”吓退齐国浩荡军队,成功为鲁夺回了失地。
* “堕三都”后季桓子假代君王,以“玦”赠孔,聪明如孔子,怎会不明白“玦”的意思?就这样,以礼待人的孔子,不愿当面质问他的君王是否抛弃了他,只是孤身一人默默离开,从此孔子开始了长达14年的流亡。这一情节反映了孔子对“以礼治国”的深刻理解和贯彻执行。
以上都是电影《孔子》中体现孔子“以礼治国”思想的情节。
2. 电影孔子观后感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孔子电影观后感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韵,她天生就是一个好演员,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里。南子这个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觉得可有可无,它一旦不存在,你会觉得缺了很大一块。孔子其实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南子让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南子虽然简单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实为一个看点耐人寻味,又怎么会是可有可无呢。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
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
但不可否认,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表现起来就不会像看历史书一样晦涩难懂和索然无味。这部影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好的,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都没有打水漂。
媒体的担忧,在现在看来有惊无险,《孔子》并不会因为阿凡达遭到票房威胁。中国的历史深得人心,孔子的礼义仁和备受推崇,胡玫的实力也得到见证。
子》上映已经几天,观众的反应截然分为两派,以专家学者为首的一派力挺之,而普通的观影者则力拍之,他们感到这部影片平平无奇,之前看到发哥又是下跪又是掉泪,以为会很好,结果看完之后发现自己被发哥忽悠了。这个结果让我既有些意外,又觉得是在情理之中。
说是意外,是因为《孔子》这个电影就类似于丹、易中天的讲座,都是想把传统文化的知识以一种轻松的形式传递给大家。但于丹和易中天收到的是普通观众的热烈追捧和学术界的阵阵鄙视。具有同样性质的《孔子》却得到了相反的待遇。说是情理之中,则是因为我也算是半个专业人士,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在几个地方流下了眼泪,我可以说,我确实是被这部影片感动了。
一处是孔子厄于陈蔡,影片设计了一个师徒众人分一碗马肉汤的情节,这一情节属于电影的常用桥段,感人度并不高。但当我看到师徒众人在寒风中高歌起舞时,我突然想到了那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又想到了孔子对颜回的那句评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联想及此,我才恍然,原来这马肉汤和师徒狂舞的情节正是从这句话中来的。
第二处是子路结缨而死,影片在背景旁白那里出了个小纰漏,不太符合《史记》的记载。电影里说的是,子路是为了保护卫出公出奔才死的,其实在子路赶到之前卫出公早就已经流-亡到鲁国了,子路是去讨说法的。但我并没有在意这一点小纰漏,因为电影中的这一幕勾起了我对子路之死的怆痛之情。孔子曾经说过:“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君子死义,这一句评语足以告慰子路的亡魂,使我们看到儒家士人的刚烈一面。
第三处是颜回英年早逝,古籍中没有说清楚颜回的死因,只是说他英年早逝。于是,电影就利用了这样的史实空白,为颜回找到了一个死因,就是为抢救圣人竹书而冻死于冰河之中。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我以为,此时应当出现那句著名的“天丧予!天丧予!”了,但并没有,孔子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这一场景使我想起了《诗经·黍离》中的那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毛诗说《黍离》是闵宗周之衰,三家诗却说是悼亡诗。)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而在影片中,颜回爱孔子的大道多过爱自己的生命,现代人可能不能理解,一个人为什么要为几捆竹简死去活来。文献专业出身的人却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传承是多么不易,有时就是靠那几捆竹简来存亡继绝。颜回一死,孔子便觉得是天将丧我。但孔子还说过一句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其实就和他传道于天下的精神多少有点违背。真的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吗?其实,在孔子看来,应该是“生无所息”,君子传道,死而不已。
第四处是子见南子,这是本片中最大的噱头,也是最受人争议之
3. 电影《孔子》里的孔子与史记里的孔子有何区别
这电影拍得简直是恶心,孔子当年自称自己惶惶如丧家之犬这句话,倒是很符合《孔子》这部电影。 你想深入了解两者的差别,下面的就好好看看。以下详细阐明论证了差别
电影《孔子》中人物形象与真实历史人物的辩证:
故事从鲁定公五年(前505年)季平子去世,季桓子继任开始,这一年孔子46岁。在电影里,孔子被鲁定公从中都宰(一个地方官)提升为大司寇,并希望他能改变鲁国“君不君,臣不臣”的局面。实际上,历史并不是那么回事。在季桓子刚刚登上历史舞台时,他与季世家中的包括阳虎、公山不狃在内的家臣是颇有一番权力争夺的。史载桓子有一位宠臣名叫仲梁怀,这位仲梁怀与阳虎的关系不佳,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之后,阳虎就囚禁了仲梁怀,季桓子大怒,阳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连季桓子也囚禁了。好在季桓子好汉不吃眼前亏,和阳虎达成妥协之后被释放。此后的鲁定公八年,季世家臣阳虎和公山不狃再次发动叛乱,又把季桓子捉住了,命大的季桓子想了一个诡计,从阳虎的控制之下逃了出来。翌年,阳虎作乱战败,逃到了齐国。在季氏内部频发内乱的社会背景下,“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於正道”,孔子决定不出仕为官。不过孔子与阳虎的一次见面改变了他的想法。此事见于《论语·阳货第十七》: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阳货即阳虎。孔子从小就讨厌阳虎,孔子年轻的时候,季氏家里有一次“飧士”,大约就是知识分子招待酒会的性质,少年气盛的孔子欣然前往,在门口被阳虎拦住,说我们家邀请的是“士”,不是先生您。孔子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自此就对阳虎不怀好感。这次又被阳虎问了个哑口无言,于是决定出仕做官。
阳虎作乱失败奔齐,公山不狃接管了费邑(费邑是季氏的封地)。公山不狃准备依靠费邑造反,派人联络孔子。在电影中,公山不狃(我始终想不明白的一点就是公山不狃在电影中为什么改名叫公山狃。)也有一段想联合孔子共同反对三桓的情节,孔子答曰:“道不同,不相为谋。”断然拒绝了公山不狃的邀请。实际上,孔子心中还是非常希望通过这次机会出仕的,他说:“当年周文王和周武王凭借丰镐之地而称王,现在费地虽小,也和周文王周武王那时的情况差不多吧。”但是这次出仕行动被子路阻止了。直到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鲁国政治渐趋稳定,孔子方才出仕为中都宰。这一年,孔子50岁,距离季平子之死已经过了4年之久。
孔子既然在季平子死时并未出仕,电影中援救季氏逃奴漆思弓的情节就更是编剧的杜撰了。查孔子门徒七十二贤中无漆思弓。有人认为漆思弓即孔子门徒漆雕开,《孔从子·诘墨》中称他“形残,非行己之致,何伤于德哉,”可见他身有伤残,确与电影中失去一臂相符,此处的杜撰倒有一些依据。但并无史料可以说明漆雕开是季氏的逃奴,也没有孔子营救他的记载。《论语》中记载孔子曾经对他说:“子之齿可以仕矣,时将过。”他回答说:“吾斯之未能信。”表示不愿出仕为官,孔子听了之后很高兴。仅此而已。另外,孔子似乎并不反对人殉,孟子提到孔子曾经说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大意是说,第一个作陶俑代替活人为私人陪葬的,难道是因为没有后代吗?对于用陶俑代替人殉的行为表示出强烈的反感。按人殉应为古制,《墨子》曰:“天子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在当时社会应属常见现象,人殉制度虽有悖于仁道,然孔子遵从周礼,亦未必强烈反对之。此外,孔子和公山不狃在朝堂上关于何人去殉葬的辩论,其原型似乎来自《礼记·檀弓下》陈子亢反对以活人殉葬事:陈子车死于卫,其妻与其家大夫谋以殉葬,定而后陈子亢至,以告曰:“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子亢曰:“以殉葬,非礼也;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得已,则吾欲已;不得已,则吾欲以二子者之为也。”于是弗果用。陈子亢亦孔子弟子,师徒二人对于人殉问题竟有如此分歧。
鲁定公十年春,齐鲁于夹谷会盟。齐国并没有在会盟过程中动手脚,也没有安排伏兵,当时代理国相的孔子出于安全考虑,带上了一些保卫人员。在讨还失地的问题上,孔子确实立了很大的功劳,但绝非利用齐景公一时失口,用“君无戏言”这样的这种看似儿戏的无赖手段迫使齐国就范的。古有“天子无戏言”之说。《史记·晋世家》: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这就是有名的“桐叶封弟”。上古有“天子无戏言”之说,而并没有“君无戏言”的说法,齐国的国君并非天子,自然不能用“无戏言”的标准来要求了。实际上,当时作为盟主的齐国在会盟时文艺节目安排有问题,请了一些倡优侏儒前来演出助兴,大概就如同现今两国首脑会晤时,请来郭德纲、小沈阳之流参加表演,属于非礼的情况。孔子看到这种情况,愤然发飙,冲上会场,大叫:“以匹夫迷惑诸侯的应该杀!”当时有关部门就把郭德纲和小沈阳之流的手脚都砍了下来。齐景公回国之后,自知理亏,就把汶上三城归还了鲁国。电影中的“堕三都”情节与史实大同小异。堕三都的功败垂成并不是因为齐国的入侵,而是确实没能攻陷孟孙氏重兵把守的要塞郕邑,尽管孟孙氏担心郕邑如果被拆毁,齐国的军队会毫无遮挡地杀到曲阜的北门以外。
电影漏下了一个孔子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情节:诛杀少正卯。《史记》称少正卯是“鲁大夫之乱政者”,似乎是个乱臣贼子形象。但《荀子》中却称他为“鲁之闻人”,孔子指出少正卯有五条大罪:“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强记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荧众,强记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雄桀也,不可不诛也。”然据北朝刘昼著《刘子》载:“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同时。孔子门人,三盈三虚,惟颜渊不去,独知圣人之徳也。”说明少正卯也应是位自主办学的学者,曾经和孔子争夺过生源,同行是冤家,故孔子做了代理相国之后,给他安了一个“小人雄桀”的罪名杀掉了。电影回避了诛杀少正卯的敏感内容,维护了孔子正面完整的形象。
鲁国中了齐国的反间计赶走了孔子,孔子开始周游列国。临行之时,季桓子赠以玉玦的细节,其事虽无可考证,然《荀子·大略》云:“聘人以珪,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这个细节虽为杜撰,但合乎历史背景和人物身份。
子见南子之事,《史记》、《论语》均有记载,但是大多语焉不详。《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周游列国中第二次到达卫国,这位“美而淫”的南子夫人托人给孔子捎话:“四方的仁人君子想要和我们国君称兄道弟的,都得见见我们国君夫人。我们夫人也很想见您。”孔子本来不想见这名声不好的女人,再三辞谢还是见面了。南子夫人身在帷幔之中,孔子在帷幔之外,互相施礼,孔子只听到环佩叮当之声不绝于耳。孔子出来之后和学生们说:“我一开始不想见她,现在见了她也是以礼对答的。”但孔子的学生子路还是因为孔子见了这个名声不好的人而深感不快。孔子于是对子路赌咒发誓地说:“我前去见南子,是为了通过她使卫灵公接受我们的主张,如果我不是抱着这个目的,就让老天抛弃我吧!”过了一月有余,有一天,卫灵公驾车出巡,同车的正是这位南子夫人,孔子被安置在第二辆车上。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样安排无可厚非,但是在春秋时代,当众和宠妃共乘一车是件挺丢脸的事。正如汉代班婕妤对汉成帝所说的:“观古图画,圣贤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孔子感慨道:“我从来没见过有人像爱好女色一样爱好德行!”孔子看透了卫灵公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干脆离开了卫国。南子之死,史记未见记载,电影中认为她被政敌刺杀而死,似乎有些根据。据《左传·定公十四年》:卫灵公太子蒯聩曾经图谋刺杀南子,但是事情泄露,蒯聩遂逃亡。
最后说说颜回和子路之死。颜回之死,《史记·孔子世家》有明确记载:“鲁哀公十四年春……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而孔子早在鲁定公八年就被迎回了鲁国。回国之后,颜回的生活境遇也许并没有太大的改观,继续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乐观态度面对生活,孔子也多次在别人面前不吝惜对颜回的喜爱之辞。让回鲁国后又过了六年安贫乐道生活的颜回,在周游列国途中为了几册竹简死在寒冷的冰窟之中,编剧先生是不是有点感情过剩了呢?这出戏确实很感人,但是历史剧的情感首先要寄托在对历史真实的尊重上,设若观众了解到真正的颜回并没有落水冻死,而是回国后又活了很长时间,编剧凭空杜撰出来的感人情节还能赢得观众的唏嘘和眼泪吗?关于子路之死,电影中的介绍基本符合史实,特别是子路临死时重新戴上帽子的细节,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都有明确记载。唯一不符合史实的是,子路之死发生在鲁哀公十五年,即孔子死前一年,并不是如电影中表现的死于孔子返回鲁国前夕。爱徒子路之死对于风烛残年的孔子的打击是巨大的。《礼记·檀弓上》载孔子闻听子路的死讯,在中庭痛哭流涕。听使者说子路死后被剁成肉酱,孔子赶紧命人讲家里的肉酱收起来,不忍再看。随后孔子生病,次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孔子逝世,享年七十三岁。
4. 谈谈《孔子》中的一些事。
《孔子》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许多思考。我与志勇讨论时,他更注重故事的娱乐性,而我则更关注其文化内涵。虽然这部电影未能深入探讨“着调”的文化,但它还是有值得称赞之处。
首先,我认为颜回的角色可以更加丰富。比如,电影中有一个细节,他耳朵上刻着“孔颜之乐”,这不仅展现了两人深厚的情谊,也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和谐之美。其次,周游列国的情节处理得不够充分,只用了不到50分钟,这让我感到遗憾。虽然导演面临着故事众多的挑战,但未能很好地展现这段重要时期的历史。
电影中的南子一角,无疑是最为出彩的部分。周迅的演绎令人惊艳,她将角色的复杂性挖掘得淋漓尽致。这场与孔子的对话,充满了哲理与情趣。孔子的崇高形象毋庸置疑,而南子的解读方式也令人深思。这场对话中的挑逗,不仅符合人之常情,更展现了情感与理性的交织。
孔子的“礼”并非仅仅是一种束缚,而是一个需要信仰、理解与融合的概念。南子的聪明与神秘,令人赞叹。她的主动吸引,无论是从自我解救的角度,还是从对孔子的评价来看,都显得极为独特。这种感情如同对圣女贞德的爱一样,虽难以理解,却值得品味。
整部电影虽然规矩感十足,但情感的表达却十分感人。不过,能否达到教化的目的,仍然有待商榷。我不希望这部电影中的孔子变成另一个宋思明,一个被某些人迷恋的传说。毕竟,圣人的道路在于反思与超越,而非成为完美无缺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