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关于日本导演熊井启的介绍,最好有中文和日文的对照,越详细越好
熊井启 日本导演
熊井启(1930—2007)Kumai Kei
1930年6月1日,熊井启出生于小富的地主之家。母亲赋予了熊井启浓厚的书卷气。1953年他从信州大学文理学部社会系毕业,随后进入电影界,从底层开始做起。
当时日活公司因为重开制片业,机制灵活很多,新跳槽进来的年轻人如今村昌平、铃木清顺,一跃当上了导演,还被冠以“日本新浪潮”的头衔。熊井启是战后第一批大学生和第一批进入电影界的精英之一,他比别人都要早进日活公司,却仍然按部就班地跟在田坂具隆、阿部丰等师傅的屁股后边,老老实实地熬着副导演的日子。直到1964年,日本新浪潮行将落幕,熊井启才推出处女作《帝国银行事件·死刑囚犯》。
影片以1948年真实发生的事件为原型。帝国银行大厦东京椎名街支行16名职员被人蓄意欺骗服下剧毒的氰化腈,导致其中12人死亡。警方随后指控一流蛋彩画家平泽贞通有罪。熊井启在这部影片中采取了一种对于政府判决高度质疑的态度,声援被判了死缓的嫌疑犯,认为这是强势力量的栽赃。他在影片中提示了这样的背景:美国图谋利用731部队和南京1644部队进行剧毒物活体实验的数据,避开军事法庭的审判,释放了相关战犯。
熊井启尖刻地指出:“政治干预艺术活动十分危险……应该把如何争取表达的自由和抵制政治干预的问题作为一个迫切问题加以考虑。”熊井启的拍摄常常和政府、业界高层等强势力量紧张冲突。《日本列岛》完成后,日本警视厅曾强硬要求剪掉一部分带点性爱镜头的关键戏,理由是过于猥亵;《黑部的太阳》是由分属东宝的三船敏郎和日活的石原裕次郎这两位大明星投资,由属于日活公司的熊井来拍摄,这种独立制片的方式直接影响到电影公司的经济利益。日本五大电影公司于是以三人违反“五大公司协议”(五社协定)为名,逼迫熊井启妥协。导演《朝霞的诗》时,又因在外景地拍摄裸体镜头有碍观瞻而被要求写检讨……当然,作为生带反骨的战后电影精英之一,熊井启不但没有照做,还对强势进行了嘲笑。这种反骨还促使他批判老前辈小津安二郎:“公司说什么,小津就照着做什么,简直像个‘小姐’。”
这种反叛的态度使熊井启无论从艺术上还是商业上都列席于现代日本电影大师的群体中:自《帝国银行事件·死刑囚犯》获得日本剧作家协会奖,《海和毒药》获柏林银熊和评审团大奖,《千利休·本觉坊遗书》获威尼斯银狮奖;《黑部的太阳》在1968年上映时,打破了由《东京奥林匹克》保持的国产电影上座纪录。
1971年秋天,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时任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办公室主任的白土吾夫安排了包括熊井启的一行人访华,参加庆祝建国22周年的庆典活动。熊井启自幼读过不少汉籍,“当我沉浸在战败的痛苦中时,正是以杜甫的《春望》为代表的多首诗篇慰藉了我苍凉的心”。这一次,他终于亲自踏上了玄奘翻译经文的大雁塔那嘎吱嘎吱响的旧梯。他站在沧桑的城墙上,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这次西安之旅是在“寻访我的心灵故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周恩来的亲自接见后,周恩来谈到了不少有关国家政治和祖国统一的问题,熊井启不禁萌生了日本电影应该表达赎罪心理的思考。回国后,他开始构想拍摄大型纪录电影《中华人民共和国》,并立即着手写出了厚厚的剧本,交给与中国联系颇多的朋友们帮忙。因为特殊的时代关系,这一夙愿最终流产。在不久之后的1972年,来自意大利的共产党员、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拍出了他的《中国》,随后就被指责为“恶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
1980年,熊井启终于寻找到一个机会,表达他对中国的深厚情感。这就是改编自著名文学大师井上靖同名原作的《天平之甍》(1980)。这是一个关于鉴真东渡的故事:来自日本的荣睿法师和一众留学僧,祈请鉴真大师东渡传授佛学。被留学僧人的热情所打动,鉴真克服重重困难,辗转多途,在年老眼瞎的时候终于东渡成功。熊井启请出了常与小津安二郎等人合作的依田义贤捉刀,并通过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中岛健藏和白土吾夫等人的努力,得到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司徒慧敏先生的支持。剧组得以在扬州、苏州、桂林和海南等地实景拍摄。为了重现大唐盛世的宏伟宫殿,他甚至在故宫的太和殿取了景。他成了建国后得以进入故宫拍摄的外国导演第一人。
熊井启是在筹备作为纪念作品的影片《破狱》时突然病逝的。2002年的《大海见证》成为他的遗作,尽管那不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
原文来自网络:http://ke..com/view/1581286.htm
===========================================================
熊井启
出典: フリー网络事典『ウィキペディア(Wikipedia)』 (2009/01/30 17:24 UTC 版)
熊井 启(くまい けい、1930年6月1日 - 2007年5月23日)は、1960年代から2000年代にかけて活动した日本の映画监督。妻はエッセイスト、ポプリ研究家の熊井明子。
多くの监督作が『キネマ旬报』ベスト・テンの第1位となり、ベルリン映画祭やベネチア映画祭の各赏を受赏した。社会派の作风で知られ、歴史物も手がけていた。
目次
1 経歴・人物
2 映画作品
3 テレビドキュメンタリー作品
4 テレビ出演
5 著书
6 関连项目
7 参考文献
8 外部リンク
経歴・人物
长野県南安昙郡豊科町(现安昙野市)に、地主の父、元教师の母の息子として生まれる。旧制松本中学(现长野県松本深志高等学校)、旧制松本高校を経て新制の信州大学文理学部へ入学。大学时代は演剧と映画の日々を送っていたが、関川秀雄监督の诱いで、卒业后は独立プロの助监督へ。さらに1954年日活撮影所监督部に入社する。そこで久松静児、田坂具隆、阿部豊、牛原阳一などの助监督に付くかたわら脚本家としての仕事もこなす。
1962年に明子夫人と结婚。1964年、帝银事件を描いた『帝银事件・死刑囚』で监督デビューする。その后の『日本列岛』も含めて、骨太な社会派ドラマを作る监督として评判を高めた。
その一方、1968年には、三船プロダクションと石原プロモーションが共同制作した超大作『黒部の太阳』を监督。制作は五社协定が支障となり难航し、熊井も1969年に日活を退社するが、兴行的には大ヒットとなり成功作となる。
1970年からはフリーで映画监督を続け、1974年には田中绢代が元「からゆきさん」を演じてベルリン国际映画祭主演女优赏を受赏した『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馆 望郷』を撮り、重いテーマを扱いながら、重厚な人间ドラマを完成させた。
1986年、远藤周作原作の『海と毒薬』でベルリン国际映画祭审査员特别赏(银熊赏)を受赏した。
その后も社会性の强いテーマを内包した作品を立て続けに発表し、独自な世界観を确立し、いわば昭和时代を代表する社会派映画监督として知られた。
2001年、「松本サリン事件」を题材にした『日本の黒い夏—冤罪』でベルリン国际映画祭国际功労赏を受赏した。
2007年5月18日早朝に私邸の敷地内で倒れているところを発见され、搬送された病院で意识を回复したものの、5月23日午前9时51分、クモ膜下出血のため死去。遗作は2002年に监督した『海は见ていた』。
2007年7月11日、东京・青山葬仪所に於いて『お别れの会』が催された。
吉永小百合の母・和枝が自著において名指しで痛烈に批判したことがある。
映画作品
帝银事件 死刑囚(1964年)
日本列岛(1965年)モスクワ映画祭招待作品
黒部の太阳(1968年)
地の群れ(1970年)ベルリン映画祭コンペティション参加
忍ぶ川(1972年)モスクワ映画祭コンペティション参加
朝やけの诗(1973年)ベルリン映画祭コンペティション参加
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馆 望郷(1974年)原作:山崎朋子 ベルリン映画祭银熊赏・主演女优赏、米アカデミー赏外国语映画赏ノミネート、アジア映画祭グランプリ
北の岬(1976年)原作:辻邦生
お吟さま(1978年)モントリオール映画祭オープニング作品
天平の甍(1980年)
日本の热い日々 谋杀・下山事件(1981年)ベルリン映画祭コンペティション参加
海と毒薬(1986年)ベルリン映画祭审査员特别赏、ハワイ映画祭コンペティション参加
千利休 本觉坊遗文(1989年)ヴェネチア映画祭监督赏、シカゴ映画祭银赏
式部物语(1990年)モントリオール映画祭芸术贡献赏
ひかりごけ(1992年)ベルリン映画祭コンペティション参加
深い河(1995年)モントリオール映画祭エキュメニカル赏、インド映画祭招待作品
爱する(1997年)モントリオール映画祭コンペティション
日本の黒い夏—冤罪(2001年)ベルリン映画祭特别功労赏、モントリオール映画祭招待作品
海は见ていた(2002年)サンセバスチャン映画祭コンペティション参加
テレビドキュメンタリー作品
われらの主役(1976年)东京12チャンネル(现:テレビ东京)
『不世出の大打者・王贞治』(1976年10月18日・10月25日)放送
テレビ出演
ウチくる!?(フジテレビ) - 奥田瑛二の回の特别ゲスト
著书
『映画と毒薬』 キネマ旬报社、1987年
『映画の深い河』 近代文芸社、1996年、ISBN 9784773350784
『映画を爱する』 近代文芸社、1997年、ISBN 9784773362008
『日本の黒い夏 冤罪・松本サリン事件』 岩波书店、2001年、ISBN 9784000242028
『黒部の太阳』 新潮社、2005年、ISBN 9784104746019
関连项目
Category:熊井启の监督作品
参考文献
「讣报」『キネマ旬报』2007年8月上旬号、キネマ旬报社
「盖棺录」『文艺春秋』2007年8月号、文艺春秋
---------------------------------------------------------
原文出自Weblio辞书:http://www.weblio.jp/content/%E7%86%8A%E4%BA%95%E5%95%93
B. 有人喜欢北野武的电影吗
北野武是日本知名电影导演,日本新电影教父级人物,有着“日本电影新天皇”之称,也是日本导演中坚力量和电影复兴的旗手。北野武所拍摄的电影种类纷繁,内容涉及动作片、黑帮片、喜剧等等,他的代表作品《花火》斩获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并让北野武荣膺蒙特利尔影展最佳导演奖,世界影坛认为北野武将会是超越黑泽明的日本让你新一代导演。
视听语言作为呈现电影美学、突出叙事特点、强调隐藏含义的一个重要手段,一直被电影导演们视为升华电影主题的“神兵利器”。例如张艺谋导演在《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红灯笼》中对于红色的频繁使用,让整部影片在人物性格塑造、整体环境刻画以及攫取故事重点等方面有着一个巧妙的提升,并绝佳的展示了导演的个人特点。可以说视听语言运用的好坏是一部电影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一、“北野蓝”的视听特点
在视听语言中,彩色电影画面总的色彩组织和配置被称为是色调。色调一般来说是以一种颜色为主题,几种或多种色调作为附庸,让整个影片的画面呈现出一定的色彩倾向。不过在某些特定的时候,色调出现在影片中时则是一种色凋贯穿整部影片,有时候则是一个段落、一个场景或者是一个镜头只呈现一种色调。色调的出现使导演更容易在影片中体现导演自身的情绪、情感和提炼导演心中的诗意美学,并可以让影片形成一种独特、俊秀的意味和风格。所以对北野武电影特点的分析,首先要提及的便是他那享誉世界的“北野蓝”。
北野武在他的影片中对蓝色调有着大量的运用。可以说,蓝色是北野武影片中最核心感官表达和情绪体现,而他也正是凭借这“北野蓝”而闻名于国际影坛。具体到《花火》这部影片的视觉传达中,蓝这个色调伴随着主人公生命历程和个人经历的不断改变而具备了不同的解读意义。在《花火》的前半部分中,由于山田的生活遭受着各种挫折和极度的压抑,蓝色在这里其实暗含着一种困厄、忧愁的情绪:从医院浅蓝色的墙壁,再到洗车工蓝色的工作服,再到泛着一层蓝色的街道和汽车,无时不刻不在向人们诉说一种人生遭遇创伤的凄凉与无助。而在影片的后半部分伴随山田对曲折的人生命运进行控诉和反抗的时候,此时蓝色被赋予了一种晶莹剔透、不被玷污的纯洁表现,进而传递出了一种生命不屈的精神和崛起的可能。
也正是北野武在他的影片中对于蓝色调的特殊理解以及机具巧妙的运用,从而让北野武成为了知名世界的大导演,而他的“北野蓝”也被世界范围内的影评人和电影从业者津津乐道。
二、北野武电影的人文特点
电影自诞生以来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现已经成为一种“高大上”的艺术种类,但艺术来源于生活,大多数电影讲述的故事都是经过导演和编剧进行艺术加工后的现实生活。而北野武因为自身特殊的经历,他的电影中都蕴含着独特的人文特点。
(一)边缘的小人物
纵观北野武从影以来执导的十余部作品,可以发现他在片中选择表现的主要对象都是既平凡又另类的:《凶暴之男》中的主角是个狂暴神经质的小刑警,《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聋哑人,《北野武狂想曲》中的主人公其貌不扬、形容猥琐,《坏孩子的天空》讲的是普通高中常见的不良学生的成长经历,《花火》里的小警探有着患白血病晚期的妻子,《菊次郎之夏》里的男主角是个混吃等死、不务正业的中年男人……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就像一颗颗打翻了瓶子的玻璃球,凌乱散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看似毫无关联,却又有些耐人寻味的共通现象:他们大都是默默无闻、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小人物,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存压力,这些压力或来源于成长历程,或来源于家庭矛盾,或来源于工作事业,总之,他们均肩负着这样那样的难题,在人生的旅途上苦苦挣扎着。
如此打破常规的电影取材,一方面使得北野武的影片人物摆脱了符号化和公式化,渗透出其鲜明的个人执导风格,另一方面,主人公面临的种种生存压力也让观众们在这些人物身上找到些许共鸣――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虽然影片传达的死亡、枪杀等极端事例观众们不曾体会过,但是片中所表现的生存压力和各种情感矛盾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于是,影片与观众的距离被拉近,导演所期望的临场感和带入感得以实现。可见,从细微入手,来源于生活,忠实于生活,这是北野武导演一直遵循的创作理念,也是其影片能够得到观众们认可的重要因素
(二)暴力与温柔的矛盾体
暴力同死亡,生命与温情,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特性却能在北野武的电影中和谐统一,相互融合。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北野武的电影内涵,我们能看到各种细腻的情感都会出现在北野武的电影中,但是奇特的是无论是兄弟之间的亲情,男女之间的爱情,还是朋友之间的友情,在北野武的电影中大多数都是以血腥暴力的方式来表达的。就如同《菊与刀》的作者用菊花与武士刀来对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进行描述“他们恰如其分的揭示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是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纵览日本历史,日本极端的国民性贯穿着这个日本历史,可以说日本人都是矛盾的综合体;而所谓之大师,更是如此。北野武在《花火》中用独特的电影语言和极具匠心的方式以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将生与死,这两个相互矛盾的体系柔和在一部影片之内。在那鲜血四溅的镜头中,处处透露出的对于生命的敬仰和对死亡的尊重,.山田与倔部两个人在内心世界对于生与死的终极思考,山田在残酷的现实世界里无望而茫然的生存中最后决定毅然赶赴死,而倔部则在死亡的终点线上凤凰涅槃般重获新生,双线推进,更反映出生的力量和生命的顽强。生与死,从来就不是绝对对立的.从死亡的笼罩下中我们可以重新的感受到生命的坚强,从而更加珍惜,这应该就是北野武想告诉我们的东西。北野武通过《花火》想告诉我们的绝对不仅仅是影片中单纯的对暴力表象的描绘。而是他那被暴力的表象层层包裹住的柔软的心。
(三)北野武电影的暴力美学
如果看完北野武的大部分影片很容易发现,以暴制暴是北野武电影中主人公实践爱的方式。暴力,是他电影里面最重要的表现元素。相对于其他钟爱表现暴力的吴宇森、昆汀等导演,北野武的暴力更加简单,明确。北野武的暴力是在你还不知道发生这件事情的时候就立即结束。血腥的场面和对枪杀他人毫不在意的主人公脸上轻松的神情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容易导致心理上的不和谐感,从而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不寒而栗。
北野武打破了“暴力美学”的通常界定,他电影的定义通常更多的关注一个人中弹倒下,生命慢慢逝去的无助之感。在他这里暴力不再是蒙太奇式剪辑的杂耍表演,而是仿佛是在实验室中用显微镜观察真菌的方法让你将暴力看得更通透,从电影中对这个冷酷的世界有一个更深度、更细腻、更淋漓尽致的认知,为的是让人们对现实世界中暴力性质有更极端,更彻底的一个认知。
在影片《花火》中刑警山田坐在酒吧为倔部瘫痪的事情烦恼,桌上静静地摆放着酒杯和从来都没有动的筷子。长长的静默中两个黑帮分子坐到山田的左右的,他们是来讨债的。沉闷在突然之间被打破,还没看清楚筷子是怎么扎过去的左边的小喽啰就已经捂着眼睛,满脸是血。而右边的小喽啰还没有还手就已经哀嚎阵阵,倒地求饶。从静默到突然爆发,如同是潜在水下的鳄鱼对猎物爆发突然的袭击是北野武最得意的招数。以违反常理性的叙事和剪辑手段,舍弃重要的过程,正是北野武最钟情的电影效果。在这之外在北野武本人的暴力观中,暴力明确地指涉人格尊严的守卫、生死的选择和以暴制暴的偏执,同时也指涉日本传统文化中情义、复仇、雪恨、忠诚等价值观,透过暴力的表象以深入的人文内涵探讨人生的矛盾、发掘人生的价值。
1997年第5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花火》将金狮奖收入囊中,这可以说既是对北野武的一次重大意义的肯定,也是整个东方电影所获的殊荣。北野武对于日本以至整个亚洲的青年导演们都有着启蒙作用,在日本、在中国、在韩国、在印度许许多多的青年导演们怀揣着对于电影炽热的渴望,以北野武的电影为标杆,投身到电影的创作中去,从这一点上说北野武无愧于“日本电影新天皇”之名。
北野武的电影很棒,有人评价他为"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洋",我非常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