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最后的前线里面的炮是什么炮
最后的前线里面的炮是喀秋莎火箭炮。因为根据电影剧情,苏军使用战场新武器喀秋莎火箭炮炸毁了德军后方基地,有效延缓了德军的进军速度和打击强度,所以最后的前线里面的炮是喀秋莎火箭炮。
最后的前线是由瓦季姆舒梅列夫VadimShmelev执导,瓦季姆舒梅列夫,IgorUgolnikov编剧的战争电影。
最后的前线的剧情设定
这部电影讲述了1941年10月波多尔斯基学员在莫斯科郊外英勇抵抗的故事,波多尔斯克步兵和炮兵学校的学员被派往伊林斯基防线,与苏联第43军的部队并肩作战,阻止德军的前进,直到增援部队到达。
❷ 一部二战电影叫什么,血战蒙特,,,,
《火海浴血战/血战蒙特祖岛》
二战末期,盟军舰队攻击在太平洋中的一个由日军重兵把守的岛屿,然而日军动用火箭(现在导弹的原型)等重武器,整个岛屿顿成一片火海,盟军伤亡惨重,曾经是退伍军人又因为战争重回部队的乔,带领一个班的战士开始了对日军桥头堡的偷袭,找出隐藏火箭炮阵地的准确位置。
本片是一部不错的战争片,片中出现了许多不常见的武器装备:LVT两栖装甲,甚至有后期衍生型号的LVT(A)两栖TK车,还有加装了涉水通气装置和喷火装置的的谢尔曼TK。
片头壮观的登陆场面应该为记录片的镜头,一些细节也考虑的比较周到,如:陆战队员均装备两个水壶,这是在太平洋海岛战中必不可少的个人装备,对于片中日军的“火箭”翻翻了手边的《燃烧的太平洋》一书,没有找到有日军装备“火箭炮”的记录。
❸ 金刚川喀秋莎是谁发射的
在电影《金刚川》中喀秋莎是我军志愿军发射的。具体是谁发射的,电影中没有给出发射喀秋莎人物的镜头。对于“喀秋莎”这个名字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
喀秋莎特点
“喀秋莎”火箭炮是一种多轨道的自行火箭炮,共有八条发射滑轨,一次可发射口径为132mm的火箭弹16发,最大射程可达到8.5千米,可以单射,也可以部分连射或者一次齐射。
“喀秋莎”火箭炮装填一次齐射的弹药大约需要5-10分钟,一次齐射仅需要7-10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使用的“喀秋莎”火箭炮总共有四大系列,分别是BM-8系列、BM-13系列、BM-30系列和BM-31系列,最为典型的是BM-13系列。
“喀秋莎”在二战中赢得了苏联士兵们的广泛好评和青睐,它曾在莫斯科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喀秋莎火箭炮的诞生,也开启了火箭炮大面积压制敌方的时代,不愧是士兵心目中的“战争女神”。
❹ 哪部电影有喀秋莎火箭炮
苏联老电影斯大林格勒战役、莫斯科保卫战都出现过。
❺ 金刚川中的喀秋莎是什么武器
BM-13型火箭炮,俗称“喀秋莎”火箭炮,曾用于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上甘岭战役。
在《金刚川》电影中,数次出现了我军“喀秋莎”火箭炮的攻击场景,在大银幕上看起来像是漫天烟花,直击美军的炮兵阵地。从资料来看,它一次齐射可以发射16枚132毫米弹径的火箭弹,最大速度355米/秒,最大射程8.5千米,所以才会在观感上像烟花。
《解放军报》刊文《“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上甘岭战役中的“喀秋莎”》,详细讲述的正是“喀秋莎”的一些信息——BM-13型火箭炮,俗称“喀秋莎”火箭炮,曾用于抗美援朝战。1939年,苏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款火箭炮,秘密命名为BM-13型火箭炮。
这是一种多身管的自行火箭发射器,其发射器的主体是车载多轨道定向器,采用电子打火的方式点燃火箭弹尾端的推进装置来发射弹药。火箭弹战斗部装有TNT炸药,落地后会发生剧烈爆炸来杀伤目标,一次齐射可以发射16枚132毫米弹径的火箭弹,最大速度355米/秒,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单个发射,也可部分连射,能在7-10秒钟内将16枚火箭弹全部发射出去,再装填一次只需5-10分钟,因而火力凶猛。
(5)哪个电影里面有火箭炮扩展阅读:
该火箭炮是由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组织生产的。由于“共产国际”一词的俄文第一个字母是“K”,所以该厂把“K”字打印在炮车上作为本厂的代号。这种火炮在当时是新式武器,属于绝对机密,连操作人员都不知道其正式名称。战士们非常喜爱这种炮,看到炮架上的“K”字,联想到当时苏联正流行一首名为《喀秋莎》的歌曲,同时“喀秋莎”本身是苏联姑娘的常用名,于是给该炮取名“喀秋莎”。
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打响时,中国人民志愿军迎来了苏联援助的“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用凶猛的火力在朝鲜战场大显身手,在上甘岭和金城反击战中摧毁了美军信心。有资料显示,1953年7月13日晚9点左右,金城战役正式打响,志愿军集中了五个“喀秋莎”炮团和其他炮兵部队的上千门火炮,在这场战役中,喀秋莎火箭炮一共发动了69次齐射,帮助步兵取得了金城反击战的胜利,促使美国不得不尽快在谈判桌上妥协,为板门店停战协定的最终签订扫清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