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徐克是香港新浪潮导演之一对吗
对!徐克正是香港新浪潮导演之一。
香港新浪潮是於1970年代至1980年代香港电影的一个潮流,参与者多为拥有电视制作经验及於美国或者英国电影课程资历的年青导演,当中包括徐克、许鞍华、严浩、谭家明和方育平以及牟敦芾等等。他们在1970年代回到香港後都加入本地电视台发展;在电视台磨鍊後,离开电视台发展各自的电影事业。在此期间拍摄的一批风格清新的影片。1978年8月18日出版的电影杂志《大特写》(《电影双周刊》的前身)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香港电影新浪潮:向传统挑战的革命者》,首次用新浪潮一词来期待香港的新电影。
香港人的身份确立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後,粤语文化的盛行成为了香港新浪潮的创作因素。新浪潮期间,比较著名的包括许鞍华导演的《疯劫》、《撞到正》、《投奔怒海》,谭家明导演的《烈火青春》、《爱杀》,徐克导演的《蝶变》、《第一类型危险》,梁普智於1976年导演的《跳灰》,章国明导演的《点指兵兵》、《边缘人》,严浩导演的《茄喱啡》、《夜车》,方育平导演的《半边人》、《父子情》,余允抗的《山狗》、《凶榜》(1981)及《师爸》等以及牟敦芾的《打蛇》。
香港新浪潮的导演将人际关系、社会问题、家庭及香港文化纳入为题材,为当时的香港电影带来一片新景象。
② 徐克属于香港新浪潮导演之一对吗
徐克属于香港新浪潮导演之一。
徐克(Hark Tusi),1950年2月15日生于越南西贡市,祖籍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香港电影导演、编剧、监制、演员。2017年3月21日,荣获第11届亚洲电影大奖终身成就奖。
(2)新浪潮电影导演扩展阅读:
导演及代表作
1.梁普智 Po-Chih Leong (1939- ):《跳灰》(1976)、 《夜惊魂》(1982)
2.方育平 Allen Fong (1947- ):《父子情》(1981)、《半边人》(1983)、《美国心》(1986)
3.许鞍华 Ann Hui (1947- ):《疯劫》(1979)、《撞到正》(1980)、《胡越的故事》(1981)、《投奔怒海》(1982)
4.徐克 Hark Tsui (1951- ):《蝶变》(1979)、《地狱无门》(1980)、《第一类型危险》(1980)
5.严浩 Ho Yim (1952- ):《夜车》(1980)、《公子娇》(1981)
6.谭家明 Patrick Tam (1948- ) :《名剑》(1980)、《爱杀》(1981)、《烈火青春》(1982)
7.余允抗 dennis yu (1950- ) :《师爸》(1980)、《山狗》(1980)、《凶榜》(1981)
8.章国明 Cheung Kwok-Ming (1951- ):《点指兵兵》(1979)
9.于仁泰 Ronny Yu (1950- ) :《救世者》(1980)
10.蔡继光 Clifford Choi(1946- ):《柠檬可乐》(1982)、《男与女》(1983)
11.麦当雄 Johnny Mak (1949- ):《省港旗兵》(1984)
12.黎大炜 David Lai :《靓妹仔]》(1982)
13.麦当杰 Michael Mak (1958-)《俏皮女学生》(1982)
14.翁维铨 Yung Wai-Chuen(1949- ):《再生人》(1981)
15.区丁平 Tony Au (1954- ):《花城》(1983)
参考资料:网络-香港电影新浪潮
③ 中国电影新浪潮的推动者有谁
中国电影“新浪潮”的推动者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由北京电影学院培养的一批中年的电影导演们,即第四代导演,如郑洞天、腾文骥、黄建中等,他们鉴于中国电影的陈旧性,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工作。但对中国电影的创新发展起来扬波助浪作用的都是新时期培养的第5代导演,如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冯小刚等人。
他们构思大胆,多方借鉴于西方的现代派电影,不守旧法,敢于创新,淡化故事与情节,把现实主义生活在荧屏上再现。他们把镜头指向人物的内心深处,努力创新电影的语言,对人物心理活动进行了荧屏上的塑造,力求人物心理表现上的完美。
④ 大家推荐几个厉害的电影剪辑师,最好是国外的,要把他们的资料作品也放上来。
希区柯克,作品有惊魂记;阿拉伯劳伦斯,作品有谍影重重、罗拉快跑、爆裂鼓手。
剪辑(Film editing),即将影片制作中所拍摄的大量素材,经过选择、取舍、分解与组接,最终完成一个连贯流畅、含义明确、主题鲜明并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从美国导演格里菲斯开始,采用了分镜头拍摄的方法,然后再把这些镜头组接起来,因而产生了剪辑艺术。
剪辑既是影片制作工艺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是影片艺术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最后一次再创作。法国新浪潮电影导演戈达尔:剪辑才是电影创作的正式开始。
⑤ 法国电影新浪潮详细资料
“新浪潮”是指从1958年兴起于法国的新一代电影导演的电影观念和在这种观念下涌现出来的一大批影片﹐这批导演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做过多年导演助手及拍过短片﹑具有专业知识的电影工作者﹐包括雷乃﹐A.﹑马尔凯﹐C.﹑马勒﹐L.﹑P.卡斯特等。二是《电影手册》杂志的评论家们﹐即所谓“电影手册集团”﹐包括A.阿斯特吕克﹑戈达尔﹐J.-L. ﹑特吕弗﹐F.﹑夏布罗尔﹐C.﹑G.弗朗叙﹑罗梅尔﹐.﹑里维特﹐J.等。这些人没有共同的纲领﹐并不组成一个流派﹐唯一共同点是他们都反对传统电影的作法﹐强调电影是一种个人的艺术创作﹐要求电影从传统艺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继承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作法﹐不用摄影棚﹐不用电影明星﹐使用轻便摄影机﹐用非专业的或不出名的演员在实景中拍片。这种作法主要是由于拍片资金不足所决定的﹐在他们的影片获得成功后就被逐渐放弃。“新浪潮”电影不提出重大的政治问题或社会问题﹐主要是表现个性﹐有的是导演个人的经历﹐如特吕弗﹐F.描写他的童年的《四百下》(1959年)﹑成年后恋爱的《二十岁的爱情》(1962年)﹑服兵役生活的《装病躲差的士兵》(1961年)﹔有的是导演所熟悉或感兴趣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寄生者或歹徒的生活和他们所关心的事情﹐如夏布罗尔﹐C.的《漂亮的塞尔日》(1958年)﹑《表兄弟》(1959年)﹐马勒﹐L.的《情人们》(1958年)﹐戈达尔﹐J.-L.的《精疲力尽》(1960年)。在表现方法上﹐他们抛弃传统的电影手法(倒叙﹑反打镜头﹑背景放映法﹑划入划出﹑叠化等)﹐打破传统的影片样式和戏剧演出概念﹐广泛使用短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和从人物背后拍摄﹐画面具有相当的真实感。他们也使用长时间的摇拍﹑长镜头﹑空格﹑镜头摇晃颤动等技巧。在剪接手法上﹐他们的影片节奏快﹐切割频繁﹐镜头直接跳接。出身于《电影手册》评论家的导演们信奉巴赞﹐A.的理论。
“新浪潮”历时不长﹐1962年后渐趋衰落﹐它的导演有的走上商业性电影的老路(如夏布罗尔)﹐有的转向“作家电影”或“真实电影”(如雷乃﹐A.﹑马尔凯﹐C.)﹐有的标新立异﹐企图全盘否定传统的电影﹐创造一种新电影(如戈达尔)。但总的说来﹐“新浪潮”对法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都有很大影响。
⑥ 法国新浪潮导演是否同样的出身
是
法国新浪潮是指法国新闻界把1958-1959年间突然涌现的一股由不知名的青年人竞相拍摄影片的热潮称之为“新浪潮”。新浪潮电影的兴起主要得力于《电影手册》杂志,从1955年起在巴赞的领导下团结了特吕弗、戈达尔、夏布罗尔等一批青年影评人,对法国商业电影的平庸和虚假进行猛烈的抨击,提倡在电影创作中展现导演的个人风格,鼓吹“作者论”方法;新浪潮导演们并不反对商业性,而是主张把商业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法国新浪潮是继欧洲先锋派运动和德国表现主义后,世界史上第三次具有里程碑式影响力的电影运动。
⑦ 中国导演前十排名里都有谁
1、张艺谋
冯小刚1958年出生于北京,是中国重要的电影导演,在中国,他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业电影制作人,他的喜剧电影在票房上一直很好。
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梦工厂》、《在那里》、《叹息》、《大人物的葬礼》、《手机》、《有话好好说》、《唐山大地震》。
7、杜琪峰
生于1955年的杜琪峰是香港电影导演和制片人,他制作了各种类型的电影。他以动作片和犯罪电影而出名,他的电影经常探讨的主题是友谊、命运和香港社会的变化。
他在1989年拍摄了一部关于阿郎的电影,主演周润发,他的主要作品包括《黑社会》、《暗花》和《枪火》。
8、刘伟强
刘伟强1960年出生于香港,从小就喜欢摄影。刘德华制作的电影类型多种多样,最广为人知的是他的动作片和犯罪电影,其中包括《逃学威龙》系列电影,以及《无间道》和 “建国三部曲”。
9、徐克
出生于1951年的徐克是香港新浪潮电影导演,他的风格非常百变,擅长以疯狂的动作和明显的半开玩笑的口吻叙事。
在美国,他最出名的是他那复杂、气喘吁吁、令人激动的电影《刀马旦》。他的主要作品包括:《蝶变》,《英雄本色》,《蜀山传》,《新龙门客栈》和《龙门飞甲》。
10、何平
何平是中国十大著名导演之一,他的主要电影作品包括西方武侠电影的混合类型。他创作了三部具有代表性的电影,分别是《甲方乙方》、《双旗镇刀客》和《天地英雄》。
⑧ 法国新浪潮电影导演的主将有哪几位
弗朗索瓦.特吕弗
楚浮
高达
夏布洛
侯麦
贾克希维特
⑨ 新浪潮和左岸派的区别
一、成分不同
1、“新浪潮”的制作者大都是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的评论员,他们是些影迷,由到电影俱乐部中看影片、在杂志上写评论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坛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干将们: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里维特、卡斯特等人都是如此。
2、而“左岸派”的制作者们则是聚集在塞纳河左岸“门阶出版社”这一左翼作家团体的周围的一批文人。其中有作家杜拉、罗伯—格里叶等;有戏剧家雷乃、亨利·高尔比;有记者阿尔芒·卡蒂;有摄影师阿涅斯·瓦尔达等。
而真正搞电影的只有克里斯,马克一人。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文化水平。一般地讲,“左岸派”导演的文化修养要比“新浪潮”导演高。
二、时间不同
1、“新浪潮”运动始于50年代末期,以195S年为诞生的日期。
2、而“左岸派”电影导演的探索要比“新浪潮”导演早。雷乃在1948年就开始拍摄影片了,瓦尔达也于1954年就开始拍摄影片了。
三、影片主题和手法不同
1、“新浪潮”作者电影有着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
2、而“左岸派”的作家电影反映的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作者电影较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而作家电影则较多采用“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甚至混乱地采用人称来叙事;作者电影有一种真实诚恳的风格。而作家电影却有着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艺术的假定性也远远超过了“新浪潮”电影。
四、拍摄地点的选择不同
1、由于“新浪潮”电影从来不去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具有社会性主题和政治性主题。因此,所选择的外景地一般都局限在巴黎,故事活动范围总在这个大城市中进行;同样基于影片主题的不同。
2、“左岸派”导演们拍摄的地点也极为广泛,足迹遍及苏联、日本、朝鲜及欧洲各地。他们是些跨越国界的人,他们的目标不是巴黎,而是全世界。
⑩ 香港新浪潮时期的著名导演,简要说出几个。
1979-1983年徐克、许鞍华、方育平、严浩等人掀起香港电影新浪潮
香港新浪潮电影的源起是一班在电视台出身的年轻导演各自开始拍摄风格新颖的电影。1979年是很重要的一年,涌现出章国明的《点指兵兵》、徐克的《蝶变》、许鞍华的《疯劫》和翁维铨的《行规》。而在1978年,严浩拍摄了《茄喱啡》。1980年,谭家明拍摄了《名剑》。
到如今一直坚持拍片并且占据主流电影位置的可能只剩下徐克和许鞍华了。那些曾经心怀电影梦的年轻导演的离开或淡出,多少勾勒出香港电影这些年从蓬勃走向低谷的一个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