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建国后我国拍摄的越剧电影都有哪些
1948年《祥林嫂》
启明公司
原著:鲁迅 改编、导演:南薇 摄影:董克毅、董绍泳
演员:袁雪芬 范瑞娟 徐天红 张桂凤 吴小楼 项彩莲 张云霞
1949年《越剧精华》
文华公司
导演:桑弧 摄影:黄绍芬
包括:
范瑞媚、傅全香的《楼台会》;
徐玉兰、王文娟的《贩马记》中的《写状》;
袁雪芬,徐玉兰、筱小招、吴小楼的 《双看相》;
竺水招、戚雅仙的《卖婆记》。
1949年《相思树》
中国电影实验工厂
导演:程述尧
编剧:钟 泯 邵慕水
袁雪芬 魏凤娟 金艳芳 陈金莲 高剑琳
1950年《石榴红》
中国电影实验工厂
导演:韩义
编剧:沈默
徐天红 戚雅仙 焦月娥 高剑琳
1953年《梁山伯与祝英台》
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徐进、桑弧 导演:桑弧、黄沙 摄影:黄绍芬
布景设计:胡倬云、张曦白
根据华东戏曲研究院舞台剧本改编
袁雪芬 范瑞娟 张桂凤
1958年《情探》
江南电影制片厂
编剧:田汉、安娥 导演:黄祖模 摄影:李生伟 美工:卢景光
演出:上海越剧院
傅全香、陆锦花
1959年 《西厢记》
香港文华电影公司
金宝花、张茵、高佩
1959年 《追鱼》
天马电影制片厂
改编:集体 导演:应云卫 摄影:马林发 美工:葛师承 副导演:丁然
演出:上海越剧院
徐玉兰、王文娟、郑忠梅、周宝奎
1960年《斗诗亭》
天马电影制片厂
编剧:胡小孩 导演:应云卫 摄影:马林发、任志新 美工:葛师承
演出:浙江越剧二团
根据浙江省越剧二团演出本改编
1961年《云中落绣鞋》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61年《王老虎抢亲》
香港长城影业公司 上海越剧院配合
导演:金庸
编剧:金庸
夏 梦 李 嫱 配 音 毕春芳 戚雅仙等
1962年《红楼梦》
海燕电影制片厂、香港金声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编剧:徐进 艺术指导:朱石麟 导演:岑范 摄影:陈震祥美工:胡倬云、张曦白
演出:上海越剧二团
徐玉兰 王文娟 金采风 吕瑞英 周宝奎 徐天红 孟莉英
1962年《碧玉簪》
海燕电影制片厂、香港大鹏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改编、导演:吴永刚 摄影:罗从周、彭恩礼 美工:张曦白 副导演:赵焕章 舞台导演:黄沙
演出:上海越剧二团
根据上海越剧院演出本改编
金采风 陈少春 周宝奎 姚水娟 钱妙花
1962年《三看御妹刘金定》
香港长城影业公司 上海越剧院配合
编剧:李萍倩
夏 梦 丁赛君 李 嫱 冯 琳 配 音 陈 琦 徐涵英
1962年《柳毅传书》
长春电影制片厂
改编:南京市越剧团创作组集体,计大为、叶至诚执笔
导演:蔡振亚 摄影:吴国疆 美工:崔永泉、陈德生
演出:南京市越剧团
竺水招、筱水招、商芳臣
1963年《毛子佩闯宫》
珠江电影制片厂、香港鸿图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编剧:裘凤 导演:斯蒙 摄影:李生伟 美术:葛兴萼 副导演:黄丹彤
演出:武汉市越剧团
金雅楼、筱灵凤
1963年《金枝玉叶》
香港长城影业公司 上海越剧院配合
编剧:胡小峰
夏 梦 丁赛君 李 嫱 冯 琳 配 音 陈 琦 徐涵英
1965年《烽火姻缘》
香港长城影业公司拍摄 上海越剧院配合
编剧:李萍倩
夏 梦 丁赛君 配 音 陈 琦 徐涵英
1974年《半篮花生》
长春电影制片厂
编剧:《半篮花生》创作组 导演:朱文顺 摄影:常彦 美工:汪滔
演出:浙江越剧团
1978年《祥林嫂》
上海电影制片厂、香港凤凰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改编:吴琛、庄志、袁雪芬、张桂凤 导演:岑范、罗君雄
摄影:蒋锡伟 美工:胡倬云、谢棨前
袁雪芬、金采凤
1982年《花烛泪》
浙江电影制片厂
编剧:胡小孩、谢枋、天方 导演:殷子、陈蝉
摄影顾问:石凤歧 摄影:龚国良蓖、周荣震 美工:骆德灏
演出:浙江越剧一团
1983年《莫愁女》
南京电影制片厂
编剧:张弦 导演:周予、吴秋芳 摄影:冯秉镛、单兴良 美术顾问:张曦白 美术:胡荣法
竺小招、林婷婷
1984年《五女拜寿》
长春电影制片厂 编剧:顾锡东 导演:陆建华、于中效
总摄影:王启民 摄影:李俊岩 美术:徐振鹍
演出:浙江省小百花越剧演出团
董柯娣、徐爱武
1985年《绣花女传奇》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改编:包朝赞 导演:石岚
摄影:瞿金楼 美工:叶明楠
演出:浙江省杭州市桐庐越剧团
根据江南民间故事改编
1986年《桐花泪》
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包朝赞 导演:沙洁 摄影:张珥 美术:秦柏松 副导演:史凤和
演出:杭州市越剧二团
1999《红丝错》
浙江省电影公司、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联合摄制
编剧:顾颂恩 导演:徐伟杰 摄影:瞿家振、李荣圣
2001年《唐伯虎》
茅威涛、何赛飞
2002年《醉公主》
中影集团、北京今古影视策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编剧:王云根、钱勇 导演:森岛 摄影:王健
2007年越剧电影
经典版《红楼梦》
主演:郑国凤 王志萍
交响版《红楼梦》
主演:赵志刚 方亚芬
总导演:韦翔东
正要拍摄的电影
《西厢记》《梁祝》
主演:茅威涛 颜佳
B. 安娥的主要作品
诗集《燕赵儿女》、《古城的怒吼》、《孩子们的队伍》、《台儿庄》、《飞将军凯歌》 诗剧《高粱红了》
歌剧《洪波曲》、《战地之春》、《孟姜女》、《武训传》、《青年近卫军》
童话剧《海石花》、《假佬佬》
戏曲剧本《黄泥岗》、《杨八姐盗刀》、《情探》(与田汉合作)、金鳞记(与田汉合作)
歌词《卖报歌》、《渔光曲》、《三个姑娘》、《女性的呐喊》、《天安门前的骄傲》、《节日的晚上》、《北京之歌》、《在泉边》(朝鲜歌曲)。
日记体访问记《五月榴花照眼明》
报告文学《从朝鲜归来》、《一个劳动英雄的成长》
译著《特别任务》、《在某一个国家内》
长篇散文《我想白薇》
小说《石家庄》、《苏联分厂长塔拉索夫》、《苏联大嫂》等。
安娥与傅全香
由傅全香、陆锦花两位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52年前在上海首演的《情探》,曾在当 时的越剧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据报道,12月18日,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全新排演的《情探》将亮相北京长安大戏院。报道说“新版《情探》由傅全香的得意弟子陈飞和吴凤花联袂主演,在剧本、剧情和表演上作出了不小的调整,着重一个‘情’字,可谓一次极具价值的老戏新探。”,“去除了带有上世纪50年代烙印的元素,剧中敫桂英‘望夫成龙、情寄科场’的情结被大大削减,取而代之的是她对真爱的追求。”真不知道以何种手法作“新探”?50年代烙印的哪些元素又不合时宜了?这个新版本又会是一个怎么样的版本?越剧《情探》是田汉与安娥夫妇专门应上海越剧院之约创作的剧本。早在1943年田汉曾写过一个京剧本《情探》,这次他推翻原来的本子,重新按照明代传奇《焚香记》去粗存菁,进行创作。后来,先由安娥写出初稿,田汉改写定稿。田汉、安娥对这个本子精心修改,几易其稿,写出了王魁负心背叛的社会原因和主观原因,塑造了善良多情而又有不屈不挠精神的古代妇女的形象,艺术感染力很强。据说田汉在写“行路”一场时,房间里挂了一幅中国地图,根据从莱阳到东京的路线,写了一段“飘荡荡离了莱阳卫”的情景交融的唱词,使这段载歌载舞的戏更加扣人心弦。还有一说,这折“行路”是田汉在飞机上修改完成的,当时飞机正好飞过泰山的天空,看着下面巍峨的山峰,让田汉联想到了敫桂英千里寻夫的艰难。由于该剧集中了傅派、陆派表演艺术的精华,是上海越剧院的经典保留剧目。
1957年上越演出的《情探》由陈鹏导演,聘请川剧演员阳友鹤、周慕莲和昆剧艺人薛传纲为顾问,杜春阳编曲,顾大良舞美设计,吴报章灯光设计,陈利华造型设计。傅全香饰敫桂英、陆锦花饰王魁。10月28日,首演于大众剧场。傅全香在剧“阳告”、“行路”、“情探”等场戏中,学习借鉴了川剧、昆剧的表演技艺。在“行路”一场里,运用四尺长袖,边歌边舞,表现出敫桂英美丽动人的鬼魂形象。其〔弦下调〕的唱腔,声情并茂,宣泄出人物满腔哀怨、悲伤之情,成了傅派唱腔的精品。《情探》中的王魁是概念定型的反面角色,陆锦花赋予了王魁特有的血肉灵魂,别出一番风光,把王魁这个负心汉内心深处的矛盾与冷酷的性格揭示得相当充分。1957年底,田汉在上海戏剧学院讲学,上海越剧院专门为他演了一场《情探》。田汉看了很高兴,谈到演员表演,他说傅全香有突破。对陆锦花演的王魁,他认为是从人物着手的,表演不过火。特别是“说媒”一场戏,层层递进,揭示了人物的矛盾心理。田汉观后兴奋地握着陆锦花的手说:“你是我笔下的王魁。”
说到陆锦花演的王魁,还有一段故事。原来,这年六月,陆锦花与傅全香、范瑞娟、陈少春等在东北巡回演出时,接到剧院领导来信说,《情探》已列入上演计划,要她们做好准备。于是在沈阳演出结束,将赴天津演出之前,她们转车去北京专程看望田汉、安娥夫妇,将越剧院就要上演安娥大姐的《情探》和《杨八姐盗刀》、《追鱼》之事告诉他们。田汉听了深情地说:“好,这是对她(指安娥)很好的安慰,也说明剧院领导和雪芬同志对安娥创作的肯定。”中风躺在床上的安娥为此事感激得流泪,当傅全香向安娥谈及剧本修改设想时,她示意把田老叫来。傅全香把修改设想向田老重说了一遍,此时安娥费力地用手指指田老,再指指自己。意思是叫田老代她完成修改。田汉自然明白她的意思,马上说:“你放心,我替你来完成。”安娥满意地笑了。见此情景,去拜访他们的几位演员都感动得流泪。田汉听了剧院的意见后,向她们谈了自己酝酿已久的修改设想,主题是突出这个爱情悲剧的社会原因。田汉说:“把王魁的责任推向社会制度,社会责任是七分,王魁个人品行三分。”当时,还未最后确定由谁扮演王魁的角色,但这为陆锦花以后塑造王魁这一角色提供了形象的指导,使她把握这个人物有了具体尺度。巡回演出回沪后不久,陆锦花就接到田汉新修改的《情探》剧本,并得知将由她饰王魁。陆锦花对照田汉、安娥写的前几稿的本子,第一稿名为《王魁负桂英》,1956年的修改稿改名为《情探》,现今的已是第三稿。她细细对照琢磨,分辨剧本改在何处,增加了些什么。为了创造好角色,陆锦花还翻阅了《六十种曲》中的《焚香记》以及有关资料,了解故事的源流。《焚香记》中的敫桂英与王魁的矛盾似乎都是虚假的,完全因坏人破坏、误会所致。这还不及民间流传的《王魁负桂英》,在揭露封建科举制度,鞭斥忘恩负义的丑恶行径上更有深度。而田老夫妇新修改的《情探》把作品深化了,在描写王魁这个人物时,多处增加了人物的矛盾心理,以体现王魁背弃桂英时所受到的压力。陆锦花体会到,要演好王魁这一角色,重点是演好“说媒”与“情探”。“说媒”这场戏不能只局限于过去所体现的“痴心女子负心汉”,而要演好“说媒”先得把“伴读”一场演好,要情真意切、真心相爱,不能为王魁负心作什么铺垫。《情探》一场是全剧的高潮。在这场戏中,陆锦花的一段净场唱“说不尽水晶帘下脂香粉媚”,处理得既缠绵又沉稳,使人物避免了概念化。在陆锦花的艺术生涯中,扮演王魁无疑是个非常耀眼的亮点。1978年,傅全香、陆锦花两位名家演出的全本《情探》成为越剧舞台上的经典绝唱。之后多年一直没有演员敢于挑战此剧全本。2006年,上越由著名陆派小生越剧黄慧和傅派新秀裘丹莉重新复排全剧,并于5月27日首演于杭州红星剧院。10月2日和3日,这出经典越剧再次亮相上海逸夫舞台;2007年7月,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和上海越剧院合作,以男女合演的崭新的姿态上演《情探》,这次出演敫桂英的是傅全香的得意弟子陈飞;出演王魁的是“文武男小生”徐标新。2008年3月,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又推出由陈飞和吴凤花主演的傅范版全本越剧《情探》。对于此剧陈飞的表演,基本上是无可挑剔。陈飞无疑现今是中青年傅派传人中的佼佼者,舞台上也恐怕无人能出其右。曾记得1990年青年越剧演员电视大奖赛上,陈飞以一段“行路”首开越剧舞台上七尺长水袖的先河,并夺得“越剧新星”的魁首。再说吴凤花,第十三届梅花奖得主,乃是当今最受欢迎的当红范派小生,帅气、俊逸,阳刚之美更是在众女小生中“独树一帜”。“文武兼备、阳刚小生”,是观众对她的一致好评。但是,《情探》毕竟是傅陆经典,陆王魁早已深入人心,观众心目中的王魁不太像范家子弟。记得有人说,“流派的传承是靠成功的角色来支撑的,而角色的成功与流派特色息息相关,任何流派和演员都有自身无法突破的极限,实在不是演技好就能完全逾越的。”对此,我也比较认同。另据说,在2007绍兴小百花艺术中心年剧目创作研讨会上,浙江戏剧专家顾颂恩、吕建华、杨小青、陈伟龙对该团改编《情探》一剧曾提出“两步走”的方案。我想,可能去年3月的版本是第一步,这次就是所谓的“第二步”吧?不知这第二步能不能走好?
C.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最高级别电影节获大奖的电影是哪部
《渔光曲》是中国电影1930年代的代表作品之一,首映于1934年6月14日。是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故事影片,以该片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左翼电影关注社会底层,将他们凄惨的生活艺术化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作为中国最早的有声影片之一,《渔光曲》上映后颇受欢迎,曾经创造了连续放映84天的记录,该片同名主题曲也成为传唱大街小巷的流行歌曲。
中文名: 渔光曲
出品公司: 联华影业公司
制片地区: 中国
导演: 蔡楚生
编剧: 蔡楚生
类型: 剧情
主演: 王人美,韩兰根
片长: 80分钟
上映时间: 1934年6月14日
对白语言: 无声
色彩: 黑白
奖项: 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基本信息
渔光曲
电影片名
《渔光曲》
影片类型
剧情
片长
80分钟
国家/地区
中国
色彩
黑白
混音
默片
制作公司
联华影业公司 Lianhua Film Company [中国]
年份
1934年
导演 Director
蔡楚生 Chusheng Cai
编剧 Writer
蔡楚生 Chusheng Cai
演员 Actor
王人美 Renmei Wang
韩兰根 Langen Han
罗朋 Peng Luo
袁丛美 Congmei Yuan
汤天绣 Tianxiu Tang
尚冠武 Kwah-Wu Shang
摄影 Cinematography
周克 Ke Zhou
电影渔光曲首映
渔光曲 剧照
1934年6月14日,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电影《渔光曲》,虽正值上海60年末有之盛暑,影片仍连映84天之久,破《姊妹花》连映60天的纪录。影片讲述的渔民小猫,小猴家庭破产、流浪和死亡的故事,令人潸然泪下。
安娥作词、任光作曲的《渔光曲》,很快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
轻撒网,紧拉绳,
报纸广告(1934年)
烟雾里辛苦等鱼踪!
鱼儿难捕租税重,
捕鱼人儿世世穷。
天已明,力已尽
眼望着渔村路万重;
腰已酸,手已肿,
捕得了鱼儿腹内空!
剧情介绍
渔光曲
渔民徐福和妻子有一对孪生子女小猴、小猫。一场暴风雨夺去了徐福的生命,徐妻只得撇下刚生下的儿女,只身到了船王何家做了奶妈。
十年后,何家少爷子英和小猫、小猴都长大,由于三人从小在一起长大的,所以相互非常要好。又过了八年,小猫、小猴继承父业,租了何家的渔船,以捕鱼为生。何家少爷子英出国留学,主攻渔业,临行时三人聚在一起,子英表示将来回国后要出力改良中国的渔业。在此之后,渔民的生活很不平静,盗匪横行,徐家生活依旧十分贫困,而且家里遭劫,徐妈双目失明。何家又同外国人一起办了一个渔业公司,小猫、小猴捕鱼更加困难,他们只得带着母亲到上海去找舅舅。但舅舅也只以在街头卖唱为生,小猫、小猴只好和舅舅一起卖唱。巧的是,在上海他们遇到了回国的子英,如今子英进了父亲的公司。好心的子英给了小猫、小猴一百块钱,没想到这些钱反倒让他们被诬陷是抢劫而得的,因而被捕入狱。他们出狱后,家里发生了火灾,徐妈和舅舅葬身火海。小猫、小猴无家可归。何子英希望小猫、小猴到何家去,但父亲也因渔业公司的破产自杀了。目睹这一切的子英放弃了他那改良的计划,跟着小猫、小猴一起到海上捕鱼。不幸的是,小猴因捕鱼受重伤致死,《渔光曲》的歌唱声响起…
D. 推荐下好看的越剧或者黄梅戏电影和电视剧
1948年《祥林嫂》
启明公司
原著:鲁迅 改编、导演:南薇 摄影:董克毅、董绍泳
演员:袁雪芬 范瑞娟 徐天红 张桂凤 吴小楼 项彩莲 张云霞
1949年《越剧精华》
文华公司
导演:桑弧 摄影:黄绍芬
包括:
范瑞媚、傅全香的《楼台会》;
徐玉兰、王文娟的《贩马记》中的《写状》;
袁雪芬,徐玉兰、筱小招、吴小楼的 《双看相》;
竺水招、戚雅仙的《卖婆记》。
1949年《相思树》
中国电影实验工厂
导演:程述尧
编剧:钟 泯 邵慕水
袁雪芬 魏凤娟 金艳芳 陈金莲 高剑琳
1950年《石榴红》
中国电影实验工厂
导演:韩义
编剧:沈默
徐天红 戚雅仙 焦月娥 高剑琳
1953年《梁山伯与祝英台》
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徐进、桑弧 导演:桑弧、黄沙 摄影:黄绍芬
布景设计:胡倬云、张曦白
根据华东戏曲研究院舞台剧本改编
袁雪芬 范瑞娟 张桂凤
1958年《情探》
江南电影制片厂
编剧:田汉、安娥 导演:黄祖模 摄影:李生伟 美工:卢景光
演出:上海越剧院
傅全香、陆锦花
1959年 《西厢记》
香港文华电影公司
金宝花、张茵、高佩
1959年 《追鱼》
天马电影制片厂
改编:集体 导演:应云卫 摄影:马林发 美工:葛师承 副导演:丁然
演出:上海越剧院
徐玉兰、王文娟、郑忠梅、周宝奎
1960年《斗诗亭》
天马电影制片厂
编剧:胡小孩 导演:应云卫 摄影:马林发、任志新 美工:葛师承
演出:浙江越剧二团
根据浙江省越剧二团演出本改编
1961年《云中落绣鞋》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61年《王老虎抢亲》
香港长城影业公司 上海越剧院配合
导演:金庸
编剧:金庸
夏 梦 李 嫱 配 音 毕春芳 戚雅仙等
1962年《红楼梦》
海燕电影制片厂、香港金声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编剧:徐进 艺术指导:朱石麟 导演:岑范 摄影:陈震祥美工:胡倬云、张曦白
演出:上海越剧二团
徐玉兰 王文娟 金采风 吕瑞英 周宝奎 徐天红 孟莉英
1962年《碧玉簪》
海燕电影制片厂、香港大鹏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改编、导演:吴永刚 摄影:罗从周、彭恩礼 美工:张曦白 副导演:赵焕章 舞台导演:黄沙
演出:上海越剧二团
根据上海越剧院演出本改编
金采风 陈少春 周宝奎 姚水娟 钱妙花
1962年《三看御妹刘金定》
香港长城影业公司 上海越剧院配合
编剧:李萍倩
夏 梦 丁赛君 李 嫱 冯 琳 配 音 陈 琦 徐涵英
1962年《柳毅传书》
长春电影制片厂
改编:南京市越剧团创作组集体,计大为、叶至诚执笔
导演:蔡振亚 摄影:吴国疆 美工:崔永泉、陈德生
演出:南京市越剧团
竺水招、筱水招、商芳臣
1963年《毛子佩闯宫》
珠江电影制片厂、香港鸿图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编剧:裘凤 导演:斯蒙 摄影:李生伟 美术:葛兴萼 副导演:黄丹彤
演出:武汉市越剧团
金雅楼、筱灵凤
1963年《金枝玉叶》
香港长城影业公司 上海越剧院配合
编剧:胡小峰
夏 梦 丁赛君 李 嫱 冯 琳 配 音 陈 琦 徐涵英
1965年《烽火姻缘》
香港长城影业公司拍摄 上海越剧院配合
编剧:李萍倩
夏 梦 丁赛君 配 音 陈 琦 徐涵英
1974年《半篮花生》
长春电影制片厂
编剧:《半篮花生》创作组 导演:朱文顺 摄影:常彦 美工:汪滔
演出:浙江越剧团
1978年《祥林嫂》
上海电影制片厂、香港凤凰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改编:吴琛、庄志、袁雪芬、张桂凤 导演:岑范、罗君雄
摄影:蒋锡伟 美工:胡倬云、谢棨前
袁雪芬、金采凤
1982年《花烛泪》
浙江电影制片厂
编剧:胡小孩、谢枋、天方 导演:殷子、陈蝉
摄影顾问:石凤歧 摄影:龚国良蓖、周荣震 美工:骆德灏
演出:浙江越剧一团
1983年《莫愁女》
南京电影制片厂
编剧:张弦 导演:周予、吴秋芳 摄影:冯秉镛、单兴良 美术顾问:张曦白 美术:胡荣法
竺小招、林婷婷
1984年《五女拜寿》
长春电影制片厂 编剧:顾锡东 导演:陆建华、于中效
总摄影:王启民 摄影:李俊岩 美术:徐振鹍
演出:浙江省小百花越剧演出团
董柯娣、徐爱武
1985年《绣花女传奇》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改编:包朝赞 导演:石岚
摄影:瞿金楼 美工:叶明楠
演出:浙江省杭州市桐庐越剧团
根据江南民间故事改编
1986年《桐花泪》
上海电影制片厂
编剧:包朝赞 导演:沙洁 摄影:张珥 美术:秦柏松 副导演:史凤和
演出:杭州市越剧二团
1999《红丝错》
浙江省电影公司、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联合摄制
编剧:顾颂恩 导演:徐伟杰 摄影:瞿家振、李荣圣
2001年《唐伯虎》
茅威涛、何赛飞
2002年《醉公主》
中影集团、北京今古影视策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编剧:王云根、钱勇 导演:森岛 摄影:王健
2007年越剧电影
经典版《红楼梦》
主演:郑国凤 王志萍
交响版《红楼梦》
主演:赵志刚 方亚芬
总导演:韦翔东
越剧电视剧红楼梦 越剧电视剧孟丽君 越剧电视剧竹叶青青 越剧电视剧何文秀 越剧电视剧梁祝 越剧电视剧珍珠塔 1,《天仙配》
1955年6月—12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黑白片.
桑弧根据陆洪非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大会演出本改编;导演石挥,摄影罗从周,音乐顾问葛炎,作曲时白林,王文治;主演严凤英,王少舫.
电影剧本全片分为”鹊桥’,’路遇’,”织绢”,”分别”四场,将”卖身”,”上工”,”满工”三场以27个镜头,六句唱词分别纳入其他各场之中,因而将原唱词442句删改位178句.将”树上鸟儿成双对”男女声对唱由”路遇”之尾改置”分别”之首.将傅公子改为家院赵贵.
1956年3月,《天仙配》电影被文化部列为”新片展览周”影片之一.获”建国五周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1956年6月起,先后在法国,意大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英国,埃及,瑞士等国的电影节上放映.至1959年底,正式输出蒙古,朝鲜,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斐济,加拿大,圭亚那,新西兰等国家.
2,《夫妻观灯》
1956年10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黑白纪录片.主演严凤英,王少舫.
3,《春香闹学》
1958年10月—11月,安徽电影制片厂摄制.黑白片.做为《安徽戏曲集锦》艺术片组成部分.
改编陆洪非,导演郭钧,乔志良;编曲时白林;主演潘璟琍,熊少云.
4,《女驸马》
1959年6月—10月,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黑白片.根据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同名舞台剧演出本改编.
改编陆洪非,导演刘琼,作曲时白林,主演严凤英,潘璟利,王少舫,张云风.
电影剧本将”绣楼”分为”绣楼”和”花园”两场,恢复原舞台剧本中删去的李兆廷被逼退婚,受赠,被诬等情节,增加冯素珍主仆离家出走途中及刘文举在”金殿’中的若干唱段.电影剧本共设334句唱词.
5, 《牛郎织女》
1963年6月—10月,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与香港大鹏影业公司联合摄制.彩色片.
编剧陆洪非,金芝,完艺舟,岑范;导演岑范,摄影陈震祥,作曲时白林,方绍墀,主演严凤英,王少舫,黄宗毅.
本片摄制完成后在香港澳门放映,粉碎”四人帮”之后才在全国公开放映.
6,《槐荫记》》
1963年6月—10月,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与香港繁华营业公司联合摄制.彩色宽银幕片.剧本及音乐均按《天仙配》原稿拍摄,发行时改今名.
导演顾而已,主演董文霞,夏承平.
本片先在香港澳门放映,粉碎”四人帮”之后才在全国公开放映.
7,《红霞万朵》
1976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根据安庆市黄梅戏剧团舞台剧改编, 第一部黄梅戏现代影片,彩色片.”文革”中曾短期放映.
编剧刘云程等,时白林担任音乐顾问兼指挥,刘广慧,王少舫主演.
8,《小店春早》
197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 彩色片,根据安庆市黄梅戏剧团舞台剧改编,”文革”中曾短期放映.丁同主演
9,《龙女》
1983年10月—1984年3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彩色遮幅式片.
根据安徽省黄梅戏剧团舞台剧《龙女情》改编,增加龙门祝寿场景,增加内廷诊病和金殿面试,鲤鱼精改名黑鲛.
改编丁式平,朱士轨,许成章;导演舒适,摄影陈震祥,作曲方绍墀,主演马兰,黄新德,吴亚玲,张辉,王少舫.
本片由文化部选定为”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新片展览”影片之一,1984年9月起全国公映.
10,《杜鹃女》
1984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根据安庆市黄梅戏二团舞台剧《慈母泪》改编,影片易名为《杜鹃女》。编剧:汪自毅 沙丹 ,导演:沙丹 主演: 郭霄珍,汪静,张小萍.
11,《孟姜女》
1986年2月—4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彩色遮幅式片.
根据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同名舞台剧演出本改编.
编剧王冠亚,导演沙丹,作曲时白林,配器时白林,徐楠;主演杨俊,张辉.
本片只有110句唱词,唱腔优美,韵味隽永,道白采用普通话,是另一种样式的探索.1987年被选为参加新加坡首届”中国电影节”十部影片之一.
12,《母老虎上轿》
1986年,根据黟县黄梅戏剧团舞台剧《母老虎上轿》改编,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编剧余治淮,作曲徐志远,王毓琴,陈小芳主演.
13,《朱门玉碎》
198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根据安庆市黄梅戏剧团舞台剧《审婿招婿》改编,编剧汪自毅等,导演陈怀皑,影片易名为《朱门玉碎》.主演:丁同
14,《香魂》
1986年,安徽电影制片厂摄制, 主演:韩再芬,导演: 张鸿眉、王金声 编剧: 刘云程 摄影: 王文锡
15,《血泪恩仇录》
1990年,湖北第一部黄梅戏电影,长春电影制片厂和湖北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导演杨世雄,
主演杨俊,张辉,作曲陈精根
16,《徽商情缘》
1995年,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电视台、安徽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监制:陈发仁、王学平、吴钟谟;顾问:李准、沈培新;编剧:侯露;导演:王金夫;摄影:甘泉、张林;作曲:徐志远;指挥、配器:尚廷文;制片主任:陶其光;出品人:常小平;主演:韩再芬、李龙斌、黄新德。获中宣部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1996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戏曲片奖。
17,《生死擂》
2000年,省委宣传部,芜湖市委市政府,安徽电视台,安徽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黄梅戏戏曲故事片,根据黄梅戏舞台剧《斛擂》改编,编剧金芝、草青,导演王好为,摄影李晨声、尹其武,作曲时白林、尚廷文;韩再芬,黄新德,董成,蒋建国,陈小成主演。
18,《山乡情悠悠》
2000年,根据安庆市黄梅戏一团舞台剧《柳暗花明》改编,赵媛媛,董家林主演,曾荣获2000年中国电影“华表奖”,安徽省电影发行放映总公司出品. 半把剪刀(电视剧:汪静)
春香闹学
打豆腐
打猪草
二月
桂小姐选郎(电视剧:韩再芬)
红楼梦(舞台剧:马兰、吴亚玲)
红丝错
皇帝告状
黄梅戏_孟姜女
黄梅戏《戏牡丹》--- 马兰
黄山情(电视剧:黄婉秋、黄新德)
家春秋
拉郎配(电视剧:李文)
梁山伯与祝英台(舞台剧:马兰、黄新德)
龙凤奇缘(电视剧:韩再芬、汪静)
龙女(电影:马兰、黄新德)
孟丽君(电视剧:韩再芬)
孟丽君(孙娟)
母老虎上轿
女驸马(电视剧:韩再芬 )
女驸马(电视剧:韩再芬)
女驸马(电影:严凤英)
女驸马(舞台剧:韩再芬)
女驸马(舞台剧:马兰 )
女驸马(舞台音配像:马兰配严凤英)
劈棺惊梦(电视剧:马兰、黄新德)
七仙女与董永(电视剧:汪静)
秦香莲(黄梅戏)
桃花女
桃花扇(电视剧:韩再芬)
啼笑姻缘
天仙配(韩再芬)
天仙配(严凤英、王少舫)
挑女婿
王熙凤与尤三姐
无事生非(舞台剧:马兰)
西厢记
戏牡丹,点大麦,补背褡
小辞店(电视剧:韩再芬、韩军)
严凤英(电视剧:马兰)
遥指杏花村(电视剧:马兰)
贞娘怨
郑小娇(电视剧:韩再芬)
E. 第33届金鸡奖颁奖典礼在厦门举行,都设立了哪些奖项呢
1.最佳男配角奖 《烈火英雄》印小天
F. 武乡有什么节日习俗
武乡文艺 武乡秧歌 武乡秧歌,据大有横岭寺舞台壁词所记,清道光29年(公元1849年),已有武乡秧歌戏班在该台演出。以此推测,它以一剧种出现,距今最少有170年的历史。其由来,一说由河南跑乡铁匠张金川将长治荫城一带的火干板腔引入发展所至;一说由当地小调(特别是夯歌)发展而成;一说由下合、北漳、陌峪、西营一带等18个村子的艺人组成的戏班,将某一曲调(曲名不详)加工而成。虽众说纷纭,无据考证,但无疑,是该县劳动人民不断发展、整理、完善而成的一个独特剧种。 经近百年演出的锤炼,剧种日益成熟。抗日战争前夕,其基本板式有二板、慢板、哭板、垛板、散板等。另外,叫、转、留、过、切也基本规范化。在行档上,旦角细分为小旦、正旦、老旦、彩旦、花旦、泼旦等;生角分为小生、大生、老生三种;丑角也分为小丑、老丑两种。同时,净腔也开始萌芽。布伴奏上,文、武场门乐器基本固定。击乐有二簧鼓、手板、小锣、大锣、水钗、枷官钗、梆子等;文场皆弦乐,四大件为二簧、二把、二弦、木胡。 武乡秧歌一问世,就受到群众无比喜爱。所演剧目至今有二百多本(出)。由于和襄垣地界毗邻,群众习俗相同,武乡秧歌一问世便很快流入襄垣,故形成现在的两个支派。两派唱腔大同小异,风格各俱特色。目前,两县秧歌剧并驾齐驱,竞相媲美,各自沿着自己的路子朝前发展。 武乡秧歌代表人物:姚长旺、安娥英、李效珍等。 武乡琴书 起源于武乡农村,流行于武乡、襄垣、榆社、左权、太谷、榆次等县,约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传说,武乡琴书是由艺人将鼓儿腔和中原曲种鹦哥柳揉合,及吸收了当地小曲而成艺人们称之为“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最初,演唱以两人一挡,以八角鼓击节,用木胡伴奏,唱一段吉利词赋,借以乞食。 武乡琴书可以单人演唱,也可集体坐唱。唱腔风趣幽默,粗犷流利,属于板腔体结构。板式除柳调外,另有垛板、哭板、散板、簧板等,可以穿插间用。其中以起板(又名哼腔)最有特色,它是由方言语汇与柳调旋律构成的衬腔、乐句组成,最能表现乡土气息。传统书目有《五女兴唐传》、《呼家将》、《包公案》等。 到清代同治年间,盲艺人开始坐场说大书,每档增至六、七人。抗日时期,武乡县组织了盲人宣传队。为加强说抗日书目气氛,艺人们承袭了咸丰年间大板书艺人操打七件打击乐器的技巧,这时才称为武乡鼓书。民间艺人们勤于探索,善于吸收他人的长处,对民间音乐和曲艺音艺颇有建树。武乡琴书后来创造了起腔、垛板、簧腔等。演唱的新书目有《西安事变》、《减租减息》的段子。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鼓书艺人为了参加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事业,编演了数百个新曲目,到各地宣传演出,受到人民政府多次嘉奖,并涌现出数十名模范艺人,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盲人艺术工作者取消了打击乐器,以上制月琴为伴奏,开始叫武乡琴书。音乐唱腔中的起板,是由方言语汇与柳调旋律构成的衬腔、乐句组成,富有乡土特色,传统书目有《呼家将》、《包公案》等武。 武乡鼓书 武乡鼓书,在清朝乾隆年间形成,最初称之为“瞽儿腔”。1938年后,在党和政府以及八路军文艺工作者的重视和指导下, “瞽儿腔”的艺术形式大为改观,以坐唱形式出现,更名为“武乡琴书”。它风格幽默、诙谐、风趣、群众喜闻乐见。2009年被审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又恢复为“武乡鼓书”。 武乡顶灯 武乡顶灯是流行于武乡境内西部的一种民间社火形式,每逢年节,顶灯表演者剃光头发,在脸部和后脑勺上勾画出脸谱,历经千百年的变迁,武乡顶灯现在成为当地元宵节和其它喜庆节日的民间表演活动。 武乡顶灯的历史起源 武乡顶灯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其间的表现形式变化不大,现在沿袭下来最具传统风格的是表演者要剃光头,在面部和后脑勺都画上脸谱,这一表象特征来源于武乡顶灯的起源传说,在多种传说中有诸葛亮发明的北斗七星阵等说法,而流传最广也最为当地人所信服的是武乡顶灯为后赵皇帝石勒所创造。根据武乡县志记载,石勒,上党武乡人,传说当时的统治者经常在夜晚偷袭石勒所在的部落,将抓到的人当做奴隶,为了反抗统治者的压迫,石勒想出了一个办法,在统治者来抓人的时候让大家把头剃光,在脸上和后脑勺勾画上狰狞的脸谱,头上顶一盏油灯,官兵们看到后以为见到了鬼怪,惊恐万分,奔逃避让。 武乡顶灯的表演特点 武乡顶灯表演时,表演者剃光头,脖颈以上的部位要求纹丝不动,与头顶的顶灯连为一体。武乡顶灯所用的道具就是日常吃饭用的碗,里面装上沙土、中间插上蜡烛,再把彩色的纸剪出图案来粘贴到碗上,表演时舞者头顶点燃灯碗,双臂在两侧上下摆动,或手插腰间双肩摆动,在打击乐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形式自由、节奏明快、粗犷刚劲。 武乡顶灯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独有的化妆形式,表演者无论正对或背对观众时,都会露出一幅或威武、或狰狞、或诙谐的面孔。随着节奏的变化,顶灯表演队形主要“大穿堂”、“九曲星”、“蛇蜕皮”等,如游龙戏珠,似蜿蜒蛇行,令人眼花缭乱,表演步法以传统秧歌舞十字步为主,讲究快跟快上、快进快退,被当地人称为“不拉场”。 武乡顶灯的传承与现状 武乡顶灯的娱乐性与参与性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抗日战争中,武乡顶灯的老艺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用顶灯的艺术形式宣传抗日思想、鼓舞群众的斗志。上世纪的199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武乡顶灯第一次走出了县城,在我国著名导演何平执导的电影《炮打双灯》中,武乡顶灯作为一项特别的民俗表演形式被运用到了电影当中,城关村顶灯老艺人魏书文当年就参加了影片的拍摄。随着影片在国际上的多次获奖,武乡顶灯这个乡土气息浓郁的山西民间艺术也走出了国门,同时也因为影片的拍摄,武乡顶灯在表演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目前,武乡顶灯已经被列入我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中,然而,记者在武乡县采访时也了解到,现在除了城关村和东村两个村子还能集体表演顶灯外,武乡县其他村子里已经基本没有了顶灯这种文艺形式,而且随着顶灯老艺人越来越少,顶灯表演手法以及表演技巧方面也已经大不如前,武乡顶灯同样面临着保护、开发与传承的难题。近几年,武乡县有关部门针对武乡顶灯在传承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保护这一流传千年的民间文艺形式。 现在,文艺工作者正尝试着将武乡秧歌以及其他民间艺术形式融入到武乡顶灯的表演当中,丰富其表演形式和内涵,使这个千年流传下来的民间艺术始终保持着它的生机与活力。
G. 东成西就里梁家辉对张国荣唱的那首歌是什么就是张国荣醉酒要歌姬的那段
《做对相思燕》
演唱:张国荣,黄沾
作词:张国荣
作曲:任光
歌词:
美婵娟千载难见,兰麝香气使我极晕眩
你实在夸我真不浅,雾里之花何值你相见
好姐姐渴望与你相见,你绝代姿色艳羡似仙
系唔系嘅者,万般优美尽入眼帘
系唔系嘅者,,我三世有幸能遇侬
面痴心早与你相牵,咁两相牵今晚舞翩翩
舞翩翩我俩手拖手,爱比金坚共处相思店
哎呀唷共处这酒店,有情天心互献情话
此际倾诉尽绵绵,梦幻般似的初恋
我弱脆芳心难受你欺骗,好姐姐你莫说我欺骗
与你日夜相依浪漫似仙,系唔系嘅者
尽倾心意夜夜痴缠,系唔系嘅者
一切早注定,祈望如愿今生今世俩相恋
咁俩相恋啦一于俩相恋,爱比金坚与你分不开
永久心相牵做对相思燕,(好哥哥好姐姐)做对相思燕
(7)戏剧电影安娥导演扩展阅读:
此歌曲是张国荣于1993年主演的电影《东成西就》中黄药师和段王爷共唱的一首歌,收录于专辑《做对相思燕》中,发行于1993年02月05日。
这首歌的原曲,是1937年王次龙、江青主演的黑白电影《王老五》的插曲《王老五歌》,由任光作曲、安娥作词,主演王次龙、江青、韩兰根、殷秀岑等人演唱。歌词描绘了社会底层人物王老五的贫苦、无奈与苦中作乐。
H. 郑国凤的演出历史
该剧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秋由玉兰剧团在龙门戏院首演,初名《国破山河在》。庄志编剧,吴琛导演,丝纪扬作曲,张坚安舞美设计。徐玉兰饰北地王,许金彩饰崔氏。洪深、田汉、陈白尘、蓝马、安娥等观剧座谈。演出连满五个星期。
1957年,上海越剧院二团重演,更名《北地王》。导演石景山,作曲顾振遐,舞台设计幸熙,服装设计陈利华,灯光设计吴报章、金秀谋,技导汪传钤。徐玉兰饰刘谌、王文娟饰崔氏、周宝奎饰谯周、郑忠梅饰黄皓、魏小云饰刘禅、徐慧琴饰郤正。首轮演出35场均满座,观众达53 935人。该剧“哭祖庙”一场,唱做繁重,特别是大段〔弦下调〕,运用了〔导板〕、〔快板〕、〔跺板〕等多种板式,音调高亢激越,感情悲愤壮烈,发展了〔弦下调〕的表现功能,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赏。“哭祖庙”是徐玉兰的代表作之一,常作为折子戏演出,并作为小生行当的教材剧目。剧中“叹月”、“杀宫”、“哭祖庙”等场的唱段,由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发行。1948年大中华唱片公司灌制了徐玉兰、许金彩演唱的《国破山河在》唱片2张。
时隔近半个世纪,由杭州越剧院创新重排、徐、王派的优秀传人郑国凤、陈晓红领衔的《北地王》于2013年3月11日在杭州红星剧院首演,并获得巨大成功!新编排的剧本中加重了刘谌与其妻崔氏的感情戏,让“杀宫”一折更加生动贴切。
I. 安娥的后世纪念
2008年9月22日上午,安娥、田汉塑像揭幕仪式在河北省双凤山革命陵园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河北省民政厅、河北省文化厅、河北省文联主办,河北省双凤山革命陵园承办。
出席此次揭幕仪式有:原中国剧协书记处书记、著名戏剧理论家杜高;原中国影协副主席、田汉基金会理事长、著名剧作家苏叔阳;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所长田本相;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秘书长陈知涯;原南京大学副校长、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董健;原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教授、著名表演艺术家 钮骠;解放军驻石某部副军长李广文;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著名表演艺术家谢锐青;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秀荣;天津市作家协会研究员盛英;新四军老战士、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主任朱虹和安娥、田汉亲属、省、市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媒体记者、部队官兵、学生代表、各界群众500余人。
河北省民政厅副厅长陈先琴主持揭幕仪式。
上午十时,在嘹亮的国歌声中,揭幕仪式正式开始。河北省民政厅厅长古怀璞、著名剧作家苏叔阳以及田汉之子田大畏先后致词,深切缅怀这对革命伉俪,歌颂他们为革命文艺事业奋斗终身的崇高精神,对安娥家乡人民的深情厚谊表示感谢,对河北省双凤山革命陵园弘扬爱国精神,挖掘革命传统文化的工作热情表示赞赏。
少先队员代表鲜花、献词,表达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
揭幕仪式在《义勇军进行曲》雄壮的旋律中结束。
同日下午,在河北省工会大厦举行了《安娥文集》《安娥与田汉》首发式座谈会,参加揭幕仪式的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
同日晚间,在河北省艺术中心音乐厅举行了《安娥、田汉作品交响合唱音乐会》,音乐会吸引了省会广大市民观看,场面热烈,掌声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