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历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完全获奖名单 全一点...详细一点...嘿嘿
奖项名称: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创办时间: 1993
主办单位: 神州电影基金会 神州电影报社 北京市学生联合会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 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 ...
第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1993年)
最佳故事片∶ 《三毛从军记》 《站直了,别趴下》
最佳不雅赏成效奖∶ 《新龙门客栈》 《三毛从军记》
艺术创新出格奖∶ 《三毛从军记》
最佳男演员奖∶ 胡亚捷 《老娘土》
最佳女演员奖∶ 奚美娟 《蒋筑英》
组委会出格奖∶ 《蒋筑英》
评委会出格奖∶ 《杂嘴子》
第二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1995年)
最佳故事片∶ 《违靠违,脸对于脸》《 家丑》
最佳不雅赏成效奖∶ 《东归英雄传》 《炮打双灯》
最佳男演员奖∶ 牛振华 《违靠违,脸对于脸》
最佳女演员奖∶ 丁嘉莉 《无人喝彩》
笑剧片出格奖∶ 《爱情傻瓜》
评委会出格奖∶ 《王师长教师之欲火焚身》
组委会出格奖∶ 《凤凰琴》
艺术创新出格奖∶ (空白)
第三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1996年)
最佳故事片∶ 《被告山杠爷》
最佳导演∶ 李少红 《红粉》
最佳男主角∶ 李仁堂 《被告山杠爷》
最佳女主角∶(空白)
最佳不雅赏成效∶ 显著 《绝境逢生》
评委会出格奖∶ 《黑骏马》
组委会出格奖∶ 《弹道无痕》
第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1997年)
最佳故事片(飞虎杯)∶《民警故事》 《天国忤逆子》
最佳男演员∶ 朱旭《变脸》
最佳女演员∶ 安好《大辫子的诱惑》
最佳不雅赏成效∶ 《悲情布鲁克》
最佳童贞作奖∶ 霍建起 《赢家》
最佳艺创新出格奖∶ 李欣 《谈情说爱》
组委会出格奖∶ 《变脸》
组委会出格荣誉奖∶谢晋
第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1998年)
最佳故事片(飞虎杯)∶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最佳导演∶ 张扬《爱情麻辣烫》
最佳男演员∶ 王学圻《 红西服》
最佳女演员∶ 艾丽娅《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最佳不雅赏成效∶ 《爱情麻辣烫》
评委会出格奖∶ 《违起爸爸上学》《超导》
组委会出格奖∶ 《红河谷》《大进军--南线大追歼》
艺创新出格奖∶ 王学圻、杨丽萍 《日头鸟》
最佳纪录片奖∶ 《周恩来外交风云》
最受大学生接待的影片∶ 《周恩来外交风云》
最受大学生接待的女演员∶ 安好 《红河谷》
最受大学生接待的男演员∶ 葛优《甲方乙方》
第六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1999年) 最佳故事片∶ 《一个都不能少》
最佳导演∶ 滕文骥《春天的狂想》
最佳男演员∶ 滕汝俊《 那山、那人、那狗》
最佳女演员∶ 陶虹《斑斓新世界》
最佳不雅赏成效∶ 《不见不散》
评委会出格奖∶ 《春天的狂想》
组委会出格奖∶ 《故园秋天的景色》《挥军三江》
童贞作奖∶ 李虹《伴你高飞》
艺创新出格奖∶ (空白)
特殊教诲奖∶ 《不能没有你》
最受大学生接待的影片∶《 不见不散》
最受大学生接待的女演员∶ 徐帆 《不见不散》
最受大学生接待的男演员∶ 冯巩 《某事偷着乐》
第七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2000年)
最佳故事片∶ 《说出你的秘密》
最佳导演∶ 路学长 《非常夏日》
最佳男演员∶ 姜武 《洗澡》
最佳女演员∶ 江珊 《说出你的秘密》
最佳不雅赏成效∶ 《紧迫迫降》
评委会出格奖∶《 横空生人避世》
组委会出格奖∶ 《大进军-大战宁沪杭》 《我的1919》
最佳新人奖∶ 潘粤明 《非常夏日》
最佳艺创新出格奖∶ (空白)
科教片出格奖∶ 《太空与人》
小童演员出格奖∶ 曹丹 《草屋子》
最受大学生接待的影片∶ 《洗澡》
最受大学生接待的女演员∶ 徐帆 《没完没了》
最受大学生接待的男演员∶ 濮存昕 《洗澡》
◎第一届大学生录像作品大赛奖项
故事短片一等奖∶ 付东川 陈镇(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熊》
故事短片二等奖∶邵 丹(北京电影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 清唱,《静听》
程 亮(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存盘》
故事短片三等奖∶ 马书立(中央戏剧学院大专班) 《村长与鱼》
冯自立(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掉去的一天》
张长征等(上海戏剧学院文学系) 《嗨,hi》
纪录专优秀奖∶ 吴石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 红壤》
李蓉、何刚等(安徽大学新闻系) 《寻梦到徽州》
第八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2001年5月)
最佳故事片∶ 《蓝色爱情》
最佳导演∶ 夏刚 《玻璃是透明的》
最佳男演员∶ 张国立 《一声感喟》
最佳女演员∶ 袁泉 《蓝色爱情》
最佳不雅赏成效∶ 《卧虎藏龙》
评委会出格奖∶ 郑晓龙 《刮痧》 《益西卓玛》
组委会出格奖∶ 《相伴永远 》《芳香誓言》 《刘天华》
最佳艺创新出格奖∶ (空白)
最佳新人奖∶ 黄凯 《玻璃是透明的》
特殊孝敬奖∶ 谢铁骊
特殊教诲奖∶ 宁敬武 《无声的河》
最受大学生接待的影片∶ 《刮痧》
最受大学生接待的女演员∶ 陈建斌 《菊花茶》
最受大学生接待的男演员∶ 吴越 《菊花茶》
◎第二届大学生录像作品大赛奖项
最佳影片∶ 黄敬尧(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遥远的此岸》
最佳导演∶ 宁浩(北师大艺术系) 《星期3、星期四》
最佳编剧∶ 张长征(上海戏剧学院文编系) 《上海,不雅众》
最佳创意∶ 王景光 《核桃》
最佳摄影∶ 刘正 《黄昏中的男孩》
实验影片∶ 严尧 《一个虚构真实者的真实虚构》
艺术摸索片∶ 薜长青 《西天》
最佳纪录片∶ 黎晓锋 《立春锣的人》 最佳专题片∶ 刘开路 《沙蒙与<上甘岭>》
故事片出格奖∶ 雅致雪 《掉语者》 叶宇、刘萌 《结业三件事》
纪录片出格奖∶ 刘萌萌 《五公路》
优秀参加比赛片∶ 《亭子间嫂嫂》 《像电一样的速率》 《车窗 》《孑孓》 《掉语者》 《鲜花》
第九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2002年5月)
最佳故事片∶ 《高原如梦》
最佳导演∶ 黄建新 《谁说我不在乎》
最佳男演员∶ 傅彪 《押解的故事》
最佳女演员∶ 胡可 《聊聊》
最佳不雅赏成效∶ 《冲出亚马逊》 《大腕》
评委会出格奖∶ 《法官妈妈》《 聊聊》
组委会出格奖∶ 《紫日》 《敞亮的心》
最佳新人奖∶ 黄海波 《高原如梦》
最佳童贞作奖∶ 陆川 《寻枪》
笑剧片出格奖∶ 黄宏 《25个孩子一个爹》
艺术摸索出格奖∶ 张扬 《昨天》
神州电影良好孝敬奖∶ 谢晋
最受大学生接待的影片∶ 《开往春天的地铁》
最受大学生接待的女演员∶ 徐静蕾 《开往春天的地铁》
最受大学生接待的男演员∶ 葛优 《大腕》
最受大学生接待的电视机电影∶ 《不由自立》 《刑警张玉贵之队长生活》
电视机电影最佳表演搭档奖∶ 江柯、花明 《我和连长》
电视机电影最佳演员奖∶ 王学圻 《刑警张玉贵的队长生活》 潘粤明 《不由自立》
电视机电影最佳导演奖∶ 郑大圣 《古玩》
电视机电影最佳不雅赏成效奖∶《大风沙》
◎第三届大学生录像作品大赛奖项
最佳影片∶ 《春节》
最佳导演∶ 刘伽茵 《火车》
最佳编剧 ∶金晶 《每天的天》
最佳剪接∶ 应亮《天国的金币》
最佳摄影∶ 赵鹏《春之影》
最佳纪录片∶《 棚鹏学校》
业余组最佳故事短片∶ (武汉理工大学) 《焦炙的人》
业余组优秀故事短片∶ (南京师范大学) 《升降机惊魂》
业余组最佳纪录短片奖∶ (空白)
业余组优秀纪录短片奖∶ 《流浪广州》
业余组最佳电视机专题片奖∶(空白)
业余组优秀电视机专题片奖∶《 丁剑和他的同窗们》
第十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2003年10月)
最佳故事片∶ 《卡拉是条狗》
最佳导演∶ 孙周 《周渔的火车》
最佳男演员∶ 孙红雷
最佳女演员∶ 倪萍 《斑斓的大脚》
最佳不雅赏成效∶ 《英雄》
评委会出格奖∶ 《和你在一路》《 诺玛的十七岁》
组委会出格奖∶ 《邓小平》 《惊涛骇浪》 《嘎达梅林》
最佳童贞作∶ 马晓颖 《世界上最疼我的阿谁人去了》
优秀小童演员∶ 张妍 《暖春》
人的共同体精神出格奖∶《惊涛骇浪》
艺术摸索出格奖∶《像鸡毛一样飞》
神州电影良好孝敬奖∶ 张艺谋《英雄》
最受大学生接待的影片∶ 《西施眼》
最受大学生接待的女演员∶ 巩俐 《周渔的火车》 周迅 《那时花开》
最受大学生接待的男演员∶ 葛优 《卡拉是条狗》
第二届优秀电视机电影∶《贞贞》 《家有轿车》《 河沿儿》
第二届优秀电视机电影导演奖∶ 乔梁 《贞贞》
◎第四届大学生录像作品大赛奖项
最佳影片∶ 《甘蔗》
最佳导演∶ 赵峥 《二虎》
最佳编剧∶ 《回家看看》
最佳剪接∶ 《曲直短长鸽子》 最佳摄影∶ 《烟纸店》
最佳纪录片∶ (空白)
最佳实验片∶《和你的身影》
评审团导演出格鼓动勉励奖∶《约会》
评审团摄影出格鼓动勉励奖∶ 《渡》
业余组最佳创意奖∶《拐角》
业余组最佳实验奖∶《从2月30日说起》
业余组最佳摸索奖∶ 《新红色恋人》
第十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2004年5月)
最佳故事片∶《 暖》
最佳导演∶ 郑洞天
最佳男演员∶ 范伟
最佳女演员∶ 余男
最佳不雅赏成效∶ 《六合英雄》
评委会出格奖∶ 王全安 《telephone》
组委会出格奖∶ 《走近毛☆☆》 《惊心动魄》 《心动岁月》
最佳童贞作∶ 《冬至》
优秀小童演员∶ 黄豆豆
艺术创新奖∶ 《恋爱中的宝贝》
最受大学生接待的导演∶ 冯小刚
最受大学生接待的女演员∶ 赵薇
最受大学生接待的男演员∶ 姜文、陈坤
◎第三届电视机电影大奖赛奖项
优秀电视机电影∶ 《法官老张轶事之审牛记》
优秀电视机电影导演奖∶ 王竞
优秀电视机电影∶ 演员奖 戈治均
◎第五届大学生录像作品大赛奖项
最佳剧情片∶ 刘怡彤 北京电影学院 《小黑和爸爸》
评委会大奖∶ 魏星 北京师范大学 《没有我》
最佳导演∶ 徐伊亮 中央戏剧学院 《石榴》
最佳编剧∶ 张迪 北京电影学院 《劁猪》
最佳纪录片∶ 丁小洋 四川大学 《我知道去年炎天他们干了啥子》
纪录片鼓动勉励奖∶ 陈锦光 Hong Kong都会大学 《阿祝的故事》
唐明兰 四川师范大学 《拉姆的欢愉炎天》
最佳实验片∶ (空白)
实验片出格鼓动勉励奖∶ 冯文 北京电影学院 《掉》
白承勋 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培训学院 《共同栽培区》
组委会奖∶郑正 重庆师范大学 《歌者》
业余组剧情片优胜奖∶ 侯志斌 天津师范大学 《外面的世界》
业余组剧情片优秀奖∶ 李勃昕 武汉大学 《劫》
韦正 上海交通大学 《爱情谜儿》
陈家远 上海大学 《等》
业余组剧情片鼓动勉励奖∶ 丁一 南京师范大学 《胆小如鼠》
潘刚 神州科学技术大学 《断绝》
郑小兵 浙江大学《 Memory》
徐笑萌 北京林业大学 《结业那天我们一路掉恋》
王莹 贵州大学 《一百、二百》
纪录片优胜奖∶ 申特尔?阿加沃 Hong Kong都会大学 《何处是“家”》
纪录片优秀奖∶ 尼科?福克塞尔 Hong Kong都会大学 《马可船主的故事》
田莹 陕西师范大学 《守墓一晚上》
纪录片鼓动勉励奖∶ 陈丹丹 南京师范大学 《春节回家》
郑航军 汕头大学 《盐灶拖神》
张利莹 渤海大学 《我的父亲母亲》
余蓓 重庆大学 《上学》
杨洪林 湖北人的共同体学院 《回家春节》
李跃岩 渤海大学 《父亲》 《大棚 菜》
实验片优秀奖∶ 张勇 东华大学 《撒手》
周叶 厦门大学 《节制》
◎首届大学生动漫片短片大赛
最佳Flash动画奖∶ 高磊 《出口-><-进口》
最佳3D动画奖∶黄云显 刘博 韩涛 唐曦 王朵朵 《易拉罐》 最佳手工动画奖∶艾琳 | 刘燕 《奇策/鸟巢》
最佳编剧奖∶ 孙甜 二00三年一月十五日 《雪》
最佳美术风格奖∶赵晔 | 闫威 《采薇》《彳亍》
最佳创意奖∶丁美音 《手下留情》
最受评委接待奖∶ 李金涛 骞里 陈晨 付晓琳 《She belongs to me》
最佳不雅赏成效奖∶ 刘跃军 《狼烟时代》
第十二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2005年5月)
最佳故事片∶ 《墩子的故事》
最佳导演∶ 陆川 《可可西里》
最佳男演员∶ 夏雨 《独个等候》
最佳女演员∶ 张静初 《花腰新娘子》
最佳不雅赏成效∶ 《天下无贼》
评委会出格奖∶ 《可可西里》 《张思德》
组委会出格奖∶ 《缄默沉静的深山》 《求求你表扬我》 《枪手》
最佳童贞作奖∶ 伍仕贤 《独个等候》
最佳新人奖∶ 杨子 《青花》
封佳奇 《墩子的故事》
最佳小童演员∶ 王正佳 《电影往事》吴旭 《上学路上》
艺术摸索奖∶ 《我心飞翔》
最佳笑剧片奖∶ 《心里急躁吃不了热豆腐》
最受大学生接待的导演∶ 冯小刚
最受大学生接待的女演员∶ 李冰冰
最受大学生接待的男演员∶ 冯巩
◎第三届电视机电影大奖赛奖项
优秀电视机电影∶ 《合同父子》
优秀电视机电影导演奖∶ 陆江
优秀电视机电影 男演员奖∶ 李滨
优秀电视机电影 女演员奖∶ 柏青
◎第六届大学生录像作品大赛奖项
长片类
最佳长片奖∶ 张磊 (西北大学) 《霸王年月》
最佳导演奖∶ 杨瑾 (北京师范大学) 《一只花奶牛》
平跨文化纪录片奖∶ 王艳娥 (北京师范大学) 《语言课》
短片类(专业组)
最佳剧情短片∶ 魏星等 (北京师范大学) 《四月》
评委会大奖∶ 李炳 (北京电影学院) 《七九》
最佳导演奖∶ (空白)
最佳编剧奖∶ 赵晔 (北京电影学院) 《保温瓶》
最佳摄影奖∶ 乔乐 白玉侠 (北京电影学院) 《废墟》
最佳纪录短片∶ 李小江 (北京电影学院) 《到城里去》
纪录片优秀奖∶ 王力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少年》
最佳实验短片∶ (空白)
实验片鼓动勉励奖∶ 张小迪 (北京电影学院) 《死亡赋格》
短片类(业余组)
最佳剧情短片∶ 江卓尔 (神州科学技术大学) 《流人睡房史》
剧情片优秀奖∶ 许星 (华东理工大学) 《同居狂想曲》
张贺 杨林 (吉林大学) 《腾飞!434——爱情信》
最佳纪录短片∶ (空白)
纪录片优秀奖∶ 王鑫 (重庆工商大学) 《画途》
王增伟 (湖北人的共同体学院) 《走进普米年》
最佳实验短片∶ (空白)
实验片优秀奖∶(空白)
◎第二届大学生动漫片短片大赛
金奖∶於水(北京电影学院) 《生活本来是这样的》
银奖∶ 樊平明 李瑞光等(北京电影学院) 《淘淘日志》
2104剧组(北京电影学院) 《2104年X月X日》
铜奖∶ 张爽等(陕西电子科学技术大) 《白馍》
黄宇(沈阳鲁迅美术学院) 《补天》
王鹏 于淼(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 《掌控》
最佳故事奖 ∶炜涯(北京电影学院) 《非典女孩四重奏》
最佳成效奖∶ 张淼(北京电影学院) 《微妙的调和》 最佳成效奖∶ 2104剧组(北京电影学院) 《2104年X月X日》
最佳创意奖∶ 於水(北京电影学院) 《生活本来是这样的》 第十三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2006年4月29日)
最佳故事片奖:《天狗》
最佳导演奖:张元
最佳不雅赏成效奖:《要是·爱》
艺术摸索奖:《无限动》
最佳童贞作奖:《悄然默默的嘛呢石》
最佳女演员奖: 倪萍
最佳男演员奖:濮存昕
最佳新人奖: 宫哲
最佳数码电影奖:《租期》
评委会奖:《我们俩》 《泥鳅也是鱼》
人的共同体题材出格奖:《斑斓家园》
教诲题材出格奖:《网络少年》
组委会奖:《太行山上》 《定军山》
最佳电视机电影:《烩面馆》
最佳电视机电影导演:周友朝
最佳电视机电影男演员:刘小宁
最佳电视机电影女演员:(空白)
最受大学生接待导演:陈可辛
最受大学生接待男演员:夏雨
最受大学生接待女演员:周迅
第十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2007年04月28日)
最佳故事片奖:《云水谣》
最佳导演奖:宁浩 《疯狂的石头》
最佳不雅赏成效奖:《爱情呼叫转移》
艺术摸索奖:空白
最佳童贞作奖:《爱情的牙齿儿》 《箱子》
最佳女演员奖:斯琴高娃 《阿姨的后现代生活》
最佳男演员奖:李易祥 《鸡犬不宁》
最佳新人奖:周波《望山》
教诲题材出格奖:《考试》
军事题材出格奖:《我的长征》
纪录片出格奖:《又见梅兰芳》
组委会奖:《墨攻》、《夜上海》
最佳电视机电影:《北京hi》
最佳电视机电影导演:范冬雨
最佳电视机电影男演员:郭家铭 《我自己的德意志》
最佳电视机电影女演员:储颖颖 《beer花》
最受大学生接待导演:冯巩 徐静蕾
最受大学生接待Hong Kong演员:梁家辉 《我的教师生涯》
最受大学生接待男演员:陈坤
最受大学生接待女演员:赵薇
第八届短片大赛获奖名单
DV单元获奖名单
“夸克”自出题目DV短片专业组
评委会大奖:《 我—妈妈—嬷嬷—爸爸—DV》 卢泽荣 Hong Kong都会大学
最佳剧情片:《愤慨的水壶》曹静 神州传媒大学
最佳导演奖:《瘟疫》 张国文 Hong Kong浸会大学
最佳编剧奖:《将来 逝?》 杨怡婷 台湾政治大学
最佳纪录片:《坐东》 单崇山/卢璐/黄晨岚 复旦大学
纪录片优秀奖:《归》 高广元 北京师范大学
《越剧》 戴君良 北京电影学院
最佳实验片:《过》 孙炜炜 中央美术学院
实验片优秀奖:《车之城》 孙祺舜 上海戏剧学院
最佳网络人气奖:《两个傻瓜的爱情故事》魏亮 沈阳工业大学
“夸克”自出题目DV短片业余组
剧情片优秀奖:《两个傻瓜的爱情故事》魏亮 沈阳工业大学
《莫小白的水怪日志》 卢正雨 湖南工业大学
剧情片鼓动勉励奖:《山那头》马亮 太原师范学院
纪录片鼓动勉励奖:(空白)
纪录片优秀奖:(空白) 实验片优秀奖:(空白)
实验片鼓动勉励奖:(空白)
“尊敬常识产权,阔别盗版”公益片
一等奖:《盗?偷!》 梁锦威 广西人的共同体大学
二等奖:《天演论》胡伟 北京师范大学
《拒绝盗版》王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鼓动勉励奖:《复制》 孙祺舜 上海戏剧学院
《愿意永远这样》高飞 中央戏剧学院
《不要盗版》杨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盗版曲直短长》崔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感动的价值》米粒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反盗版步履——我所作》张继 中央财经大学
《经过授权的版本神州》 敖斯乔 北京师范大学
《抵制盗版,还世界一个真实》徐乔 北京师范大学
《要饭的人与盗版商》 付鳞然 北京师范大学
最佳创意奖:《反盗版公益广告——小狗篇》 肖贝荻/傅托 神州传媒大学
燕平跨文化纪录片
《小活佛,世界杯和申请一张信用卡》 龙远程 上海大学
跳舞影象作品
评委会大奖:(空白)
最佳导演奖:《华氏311》 汪起正/郑敏健 北京跳舞学院
《三分之一》 常肖妮/苏灿书 北京师范大学
最佳创意奖:《跳》 白宇鸥/富美 北京跳舞学院
《网球网》 孙爱迪/李思诺 北京师范大学
动画单元获奖名单
金奖:(空白)
银奖:《有那末一首歌》 李博 神州传媒大学
《天国的台阶》 焦岩 袁博 中央美术学院
铜奖:《碎香》 樊平明 北京电影学院
《兔子!哪儿跑》 李智勇 吉林大学
《杂技团》 殷尧/吕睿丹/杨黎 北京电影学院
《线偶》 陈超淼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最佳成效奖:《玩笑》曾洁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最佳故事奖:《弄钱》郭麒 神州传媒大学
最佳创意奖:《完美》王强 神州传媒大学
telephone单元获奖名单
最佳短片奖:《伸手》 董元庆 武汉理工大学
最佳创意奖:《昨天》 齐大伟 北京师范大学
第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2008年4月22日)
第1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2008年4月22日晚在神州剧院举行闭幕式暨颁奖仪式,以下为获奖名单:
最佳影片奖 《结集号》
最佳导演奖 冯小刚(《结集号》)
评委会大奖 《香巴拉信使》
组委会大奖 《五颗子弹》、《江北好人》
最佳男演员奖 张涵予(《结集号》)
最佳女演员奖 苗圃(《凤凰》、《樱桃》、《东方大港》)
最佳不雅赏成效奖 《投名状》
最佳童贞作奖 尹丽川(《公园》)
最佳新人奖 黄小蕾(《天下第二》)
艺术摸索奖 《革命到底》
军事题材创编奖 《八月一日》、《夜袭》
人的共同体题材创编奖 《尼玛家的女许多人》
实际关注创编奖 《暴发事务》
笑剧片创编奖 《局势恶化流星》
体育题材创编奖 《买买提的2008》
教诲题材创编奖 《遥望南边的童年》
最受接待导演 俞钟(《香巴拉信使》)
最受接待男演员 侯勇(《八月一日》)
最受接待女演员 余男(《双食记》)
最佳电视机电影女演员奖 袁志博
最佳电视机电影男演员奖 赵亮(*大赵亮) 最佳电视机电影导演奖 周伟
最佳电视机电影奖 《棋王和他的儿子》
『贰』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会员
罗卡:资深电影文化工作者。曾任十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专题策划。
罗维明:多媒介创作人。前任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电视台编导、《电影双周刊》总编辑、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著有影评集《电影神话》、《电影文章》等。
李焯桃:影评人,现任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艺术总监。曾任《电影双周刊》总历腔编辑,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历任柏林影展、温哥华、鹿特丹及釜山电影节,以至台北金马奖及香港电影金像奖评审。著有《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笔记》、《观逆集》、《淋漓影像馆》等影评结集共八册。近年编有《香港电影七九─八九》、《香港电影王国─娱乐的艺术》及《小津安二郎百年纪念展》特刊等。
黎肖娴:纽约大学电影研究系博士候选人。现任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助理教授。
黄爱玲:电影文化人。曾编《诗人导演 ─ 费穆》及出版文集《戏缘》。现为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 林锦波:曾任《PC home》副出版人及总编辑、《电影双周刊》、《越界》、《东周刊》编辑,、S-team Proction 出版总监及《星岛日报》采访主任。从事电影及科网评论工作。现任香港电影评论学会董事及理事。
黄淑娴:曾任香港电影资料馆编辑部主管,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现为日本东京大学中文系访问研究员。著有《女性书写_电影与文学》。
列孚:香港资深影评人。曾任《南国电影》编辑;《中外影画》半月刊创办人兼总编辑;《影艺》半月刊总编辑。著有《指点十年》及《中国大陆电影综评》。
舒明:在1965年开始发表影评,对欧洲电影和亚洲电影特别关注。著有《日本电影风貌》(台北,联合文学,1995)、《平成年代的日本电影》(2007)。
张建德:影评人及作家,著有英国电影协会出版之《香港电影─额外的层面》一书,曾为多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英文编辑。
朗天:曾任职报馆,现为评论及创作人,文化策划。著作有《基督教之贫乏》、《人喜欢被骗》、《后虚无年代》、《后九七与香港电影》等。主编作品有2000年、2002年及2003年《香港电影回顾》。现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橡激 蒲锋:影评人,前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曾在《星岛晚报》、《现代日报》、《星岛日报》、《经济日报》、《快报》、《明报》及《电影双周刊》发表影评。现为《信报》撰写影评专栏。曾主编《1997香港电影回顾》及《经典200─最佳华语电影二百部》及为《世纪回眸 ─ 中华电影经典展》中文编辑。
庞奴:原名李照兴,曾任报章编辑、记者、香港国际电影节编辑。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传播艺术系毕业。擅写电影评论、城市现象及流行文化等各种文化观察。主编作品包括《香港101》、《裙情汹涌》、《经典200--最佳华语电影二百部》及《上海101》。个人作品有《男人那东西》、《香港酷酷》及《香港后摩登》。
张伟雄: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现届副会长,自称电影作者,由评论至剧本,著有《低空飞行》。1997年开始独立电影创作,导演作品包括《月未老》(1997)、《惑星轨迹》(2000)及《太阳无知》﹙2003﹚。
小敏:曾任香港国际电影节中、英文编辑。于《明报》、《信报》、《星岛日报》、《联合报》、《Cosmopolitan》等媒介撰写和电影有关的文肢如衫章,并于《黄巴士》发表短篇故事。编剧作品包括香港电台的《寻人记》(1995)、《纳清风》(1996)、《我家猫儿 — 龙猫是不是猫?》(1996) 、《身壮力健》(1997)、《肥May 正传》(1998)及《波记开锁》(2000)。文字作品有《我的猫故事》(2003)。于2003年创办书节及传讯活动公司蓝蓝的天。 赵嘉薇:曾任百老汇电影中心助理总监、香港国际电影节出版统筹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经理兼理事。现于香港电影数据馆担任编辑。
何思颖:往返于香港及德州侯斯顿的作家。曾任多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英文编辑。现任香港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林超荣:现任自由撰稿人、香港电台《头条新闻》节目主持及电影编剧。曾任无线电视高级编剧,后来加入亚洲电视担任编剧审阅,其后晋升为电视监制。小说著作包括《男人的做和女人的爱》、《笑里情怀总是痴》、《头条新闻小小说》及《人细鬼大》。
凤毛:原名张凤麟,毕业于中文大学及研究院课程,后远赴法国索邦大学完成博士预备课程。为香港大学比较 文学系 博士。现任教于香港理工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课程包括:中国艺术及设计、电影等。为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及香港影评人协会会员,影评散见于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网页,及大专院校出版的电影论文集。
宾尼:原名李耀荣,毕业于岭南大学中文系,后负笈英国史坦福郡大学进修,为传媒及文化研究硕士。曾出任TVB「娱乐 + 生活文化」副总编辑,现为杂志编辑、自由写作人,文章散见于学会网页及报章杂志,并参与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多部电影书籍的文章撰写,个人著作有《The Y2K Hero – Bruce Lee》(2001)。
皮亚:独立电影人,明报电影版策划。香港中文大学硕士,曾赴纽约大学进修电影制作,导演作品有《人造色素》(2002)及《我是猫》(2004)。编剧作品有《17岁的夏天》(2005),《人在江湖》(2006),《阿飞》(2006)。 潘国灵:文学作家、文化评论人,大学兼任讲师。文章发表于中港台媒体如广州《城市画报》、《深圳商报》、台北《诚品好读》、《明报》、《经济日报》、《号外》等报章杂志。主编《银河映像,难以想象》、《王家卫的映画世界》,个人作品有小说集《失落园》、《病忘书》、《伤城记》、城市论集《城市学》等。曾获第七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组推荐奖、中文文学创作奖季军及优异奖、青年文学奖小说高级组冠军等奖项。曾担任青年文学奖评判、香港电影金像奖专业评审、国际影评人联盟奖(FIPRESCI)评审等。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理事、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会员。
登徒:原名单志民。影评散见于《越界》、《信报》、《电影双周刊》、《经济日报》、《明报周刊》。现为《经济日报》副刊电影版编辑,并为香港电台主持影评节目。曾主编《1996香港电影回顾》,又代表香港电影评论学会负责「CIA 三面睇」放映研讨节目。
汤祯兆:香港影评人及作家,专注于电影及日本研究。近著有日本电影研究《讲演日本映画》(2003)、香港文化论集《杂踏香港》(2004)及日本AV研究《AV现场》(2005)。香港电影研究《香港电影血与骨》(2006)。 冯若芷:多伦多大学毕业,主修电影研究。曾任多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助理编辑,以及商业电台《好声好戏》电影节目主持人。现为专业翻译及影评人。
徐宽:美国哈佛大学硕士。曾任职亚洲电视国际台,香港电讯互动电视及电讯盈科内容策划。现任职寰亚电影制作部。
黄志辉: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毕业,独立录像艺术及视觉艺术创作人,录像太奇创会成员。曾任《越界》杂志美术总监;设计及制作《低空飞行》、《从新浪潮至后现代》及《经典200─最佳华语电影二百部》等书。
黄国兆:资深影评人,曾任香港国际电影节策划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王勋:现职编剧及影评人。生于香港,于九十年代开始撰写影评。曾任职记者以及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电影科助教,现为自由撰稿人。
刘兰:当过电影编剧,超过十年的周刊记者及编辑。影评主要见于《东周刊》,《东方新地》,及电影评论学会的年度文集。除了影评之外,还以不同笔名发表杂文,小说及儿童文学等。
叶月瑜:香港浸会大学电影电视系助理教授,著有《歌声魅影─歌曲叙事与中文电影》。
刘曼久:曾任报章记者及电影网站主编,现从事影评、文字及影像创作。
游静:香港大学英文及比较文学学士、纽约社会研究新校大学媒体系硕士、伦敦大学皇家可罗威学院媒体艺术系博士。曾于加州圣地亚哥校址、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密西根大学、伦敦大学等任教,现为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助理教授,为「设计、文化与理论」课程统筹。同时身兼电影及录像导演、多媒体装置艺术家、散文作家及诗人,曾为纽约电视台编导及为香港电台电视部特约导演,执导剧情长片《好郁》于国际影展多次获得肯定。著有文化评论集《另起炉灶》,散文集《裙拉裤甩》,诗集《不可能的家》及电影剧本《好郁》。研究范围包括电影理论及创作、纪录片、小众传媒、酷儿理论、录像艺术及饮食文化等。2004年获洛克菲勒博士后人文学科奖金赴美进行研究。 陈嘉铭:做过廉价兼职讲师,教过电影、流行文化等学科。亦曾做过牛棚书院《E+E》杂志编务工作。作小说、栋笃笑、写影评、搞文化多年。小说作品包括《野心》(1998)、《去一个没有人的地方》(1998)、《积木小屋》(2001)及《无故远游》(2004)。个人栋笃笑作品有《失业人士请注意Dating the Unemployed》(2002)、《盲侠谈恋爱Loving Hong Kong, Being Blind》(2004)及《文化圈血泪史Ka Ming! Stand up! - Perhaps Culture》(2006)。文章多见于明报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网页。现为澳洲墨尔本大学博士生,研究香港电影工业及夸国合拍电影;亦曾以《Getting lost, culture shock》为题,参加「零五年墨尔本国际喜剧节」栋笃笑比赛,从中观摩。
清心:影评人、自由写作人,从事广告及市务推广之文字创作。 影评及散文作品见于《都市日报》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出版刊物。
洛枫:原名陈少红,香港出生;一九八七年取得香港大学文学院学士,并于香港大学修读哲学硕士。一九九二年赴美国深造,先后取得美国南加州大学东方语言及文化学系文学硕士,及后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得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新穗》诗刊、《九分壹》诗刊编委、曾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兼任助理讲师,现任中文大学中国语文及文学系高级导师。是香港著名诗人、电影评论员,作品以诗、小说及评论为主,作品散见于香港的《香港文学》、《素叶文学》、《诗双月刊》、《星岛日报》、《星岛晚报》、《快报》、《越界》、《突破》;台湾的《蓝星诗刊》、《创世纪诗刊》、《中华日报》、《当代》、《华人文学杂志》,以及美国加州洛杉矶《世界日报》等。著作有《世纪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文化评论﹚、《盛世边缘》、《末代童话》(短篇小说)、《距离》(诗集)、《错失》(诗集)。评论文章收入于《香港文学探赏》、《香港现当代文学探研》、《文学与表演艺术》。学术的研究范围主要是香港的文化,包括诗、小说、电影、流行音乐等。
家明:原名冯家明,1995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大学时开始写影评,作品散见于《电影双周刊》、《信报》、《Amoeba》、《Homenet》、《Magpaper》、台湾的《光点电子报》及《开眼电影E周报》等,1993年至1997年在《年青人周报》撰写电影专栏。2001年起在青少年中心、百老汇电影中心、艺穗会、大专学院及香港演艺学院等主持电影讲座及短期电影课程,题材由电影历史、电影欣赏、类型电影及新媒体分析等。现为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罗展凤: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专研电影音乐。电影音乐及电影专栏见于《看电影》(上海)、《深圳商报》(深圳),另散见于《电影欣赏》(台湾)、《中华读书报》(北京)及《香港经济日报》。著作有《映画X音乐》,香港三联书店出版(另附简体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现分别任教于香港演艺学院及香港艺术学院。
吕永佳: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哲学硕士研究生、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独立文学创作杂志《月台》编委。曾获中文文学创作奖、青年文学奖、大学文学奖、城市文学创作奖、浸会大学本科最佳成绩奖。
陈志华:自由写作人、出版团体「廿九几」成员、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曾获中文文学创作奖及青年文学奖。
萧恒:早年毕业于商业电台DJ训练班,其后获香港大学文学士(比较文学及翻译)及文学硕士(文学及文化研究)。曾任职港大,负责多个电影及文化活动的统筹与传讯工作; 2002-04年间于影视及娱乐事务管理处出任电影组行政主任。现职网上影碟及唱片零售商高级编辑,编撰关于电影及音乐的文字,另偶有文章见于报章杂志。曾与人合着《沙巴翁的城市漫游》一书及主编《电影花火》文集。
翁子光:影评人,喜文字创作。文章偶见于《AM730》,及雅虎部落格「光明磊落」,现任东亚卫视电影评论节目「光影三人行」主持;编写及执导舞台剧,今年将推出剧作《三分颜色上大红》;参与影视制作,刚完成独立制作《爱欲之港》之故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