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届丝绸之路电影节闭幕式主持人是谁
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9月26日在福州海峡奥体中心圆满落幕,闭幕式由张国立、蒋小涵、蓝羽主持。
成龙、刘德华、陈凯歌、中野良子、唐国强、朱延平、姚晨、高宝宝、涓子、陈红、吴京、颜丹晨等明星,参加了闭幕式。
2. 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会徽介绍及内涵
标志充分运用了中国书法意象,丝路混合形象趣味。左边似“丝”字,左右复合似“路”字。两字一笔写就,一路贯通,苍劲有力,象征着丝路的旅程是崎岖蹒跚,艰辛坚韧,浑然天成的气象。隐喻“亦丝,亦路,亦带”的寓意。
在图形设计上,标志的上半部分看作以西安为起点的陆上丝绸之路,下半部分指代以福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同时一笔画就的图形又似丝带,金色光影处理得当,寓意金光大道将会越走越宽广。
3. 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什么时候开始
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9月26日晚在福州海峡奥体中心圆满落幕,“金丝路”传媒荣誉奖7个奖项名花有主,刘德华主演的《解救吾先生》成为最大赢家,获得最受关注男演员奖和年度故事片奖。
成龙、刘德华、陈凯歌、中野良子、唐国强、朱延平、姚晨、高宝宝、涓子、陈红、吴京、颜丹晨等明星,参加了昨晚的闭幕式。闭幕式由张国立、蒋小涵、蓝羽主持,分成序《有福之舟》和《向海而生》《丝海一家》《和平启航》三个篇章,以“丝路”和“有福之舟”为主题,通过央视电影频道和福州电视台2套直播。
莫华伦、王莉、常石磊、任贤齐、丁丁、雷佳等明星昨晚先后演唱了《爱在天涯》《天地鉴》《沧海一声笑》《BABY》《一路同心》等歌曲,俄罗斯演员表演的歌舞《风儿,唱歌给我听》、韩国明星郑淳元演唱的歌曲、器乐舞蹈《坊巷谣》等节目在晚会中呈现。成龙演唱的《大漠英雄》和他策划制作、25位歌手一同演唱的《和平歌》将闭幕式推向高潮。
4. 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基本简介
2014年6月21日,西安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 在上海电影节举办启动发布会,宣布将于2014年10月20日至25日举行,另外,本届福州作为分会场。 现场,执委会表示要将此电影节打造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的中国境内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电影节之一。电影节计划每年举办一届,由陕西省、福建省轮流主办。
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闭幕,主办方宣布,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将于2015年9月22日至26日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城市——福建省福州市举行。
5. 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相关介绍
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吉祥物
这只身着红色上衣,黄色裤子的卡通骆驼“丝丝”成为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吉祥物。“丝丝”取意丝绸之路,设计元素由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工具骆驼造型演化而来。袖口和裤脚有电影胶片花纹装饰表达出电影节的文化寓意。
电影节吉祥物设计者李桂斌:“这个骆驼是张开手臂的,张开手臂就代表着欢迎的意思,欢迎八方来客,你看它的上衣是红色的,红色代表着热情欢快,下面裤子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咱们陕西古都的文化元素,这样一结合就体现出了电影节吉祥物总体的造型。”
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吉祥物
吉祥物“菲菲”以电影的菲林(胶片)与影盘为基本设计元素,由菲林盘绕而成的皇冠头饰,明亮晶莹的眼神,开心的表情,配以活泼的动感、跨步前进的肢体形态,传递出亲切、可爱的视觉形象、还寓意“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发展和辉煌。
整体形象色彩以“海洋蓝”为主色调,“榕树绿”为辅助色调,形与色浑然一体,充分体现福州的海洋文化及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历史渊源,具有举办地福州的城市形象和地域人文特色。 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标志LOGO
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标志LOGO是以丝绸勾勒的西安钟楼为主要造型,钟楼城墙暗含电影胶片元素,寓意西安将成为中国电影对外交流的新起点,敞开的城墙大门寓意以电影为纽带,促进丝路沿线各国文化交流与合作。
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综合协调办公室主任单子孝:“我们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面向全社会对LOGO和吉祥物的设计方案进行征集,一共征集到LOGO的设计方案将近600件,吉祥物的设计方案将近200件,我们先后进行了两次的评审,最终从37件LOGO的设计方案和25件吉祥物的设计方案评选出了我们目前最后采用的这两个方案。
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标志LOGO
标志充分运用了中国书法意象,丝路混合形象趣味。左边似“丝”字,左右复合似“路”字。两字一笔写就,一路贯通,苍劲有力,象征着丝路的旅程是崎岖蹒跚,艰辛坚韧,浑然天成的气象。隐喻“亦丝,亦路,亦带”的寓意。
在图形设计上,标志的上半部分看作以西安为起点的陆上丝绸之路,下半部分指代以福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同时一笔画就的图形又似丝带,金色光影处理得当,寓意金光大道将会越走越宽广。
第二届标志形象正是以“丝路之约”,作为logo的创作主旨。标志图形个性强,不易雷同;对于国人,寓意丰富;对于丝路上的国际诸国友人能够呈现浓郁的中国风(中国文化DNA)和时尚感。“丝绸之路”就像一份约定,从汉。唐、宋、明至今两千多年,“丝路”精神从未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