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请问一下,阿凡达的3D电影版总共被删掉了哪些剧情
蓝光的盘比较慢
不过大家也在等
现在是没有的
,
是男女主角在树下做爱的片段被删了
其他的是完整的
对
之后会在盘里出来
❷ 为什么近两年3D电影少了
的确,自从《阿凡达》带火3D市场之后,有一段时间,什么片子都会拍成3D的,不管什么类型的。武打的,动作的,枪战的,恐怖的。。。。。。。
然后,也带动了影院的硬件设施升级,现在哪怕是5、6线的县城电影院,都能放映3D电影了。
现在3D似乎没那么火了,这也是市场决定的,当然观众也已经审美疲劳了,对3D电影也没有那么稀奇、好奇了。
甚至一段时间,很多电影本身就有3D版、2D版的分类拷贝,由观众选择。
看3D电影要带眼镜,这个大家都知道,慢慢的一些观众也嫌麻烦了,特别本身就戴眼镜的观众。
从制作方来看,制作3D片的成本肯定会比一般的电影高。这是勿容质疑的。
从影院方来说,3D片的票价会比一般的片贵,然后又是3D眼镜,又要管理,本身观影的人也不如一般的影片人多。所以影院也会嫌弃。
既然,制作方,观众,影院都对3D电影有了隔阂,你说它还怎么火。
关注,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如有不满意的请见谅谢谢!
自从卡梅隆用《阿凡达》“重新发明”3D电影以来, 3D几乎成为了大片的标配 。
伴随着票价和影院设备的升级,现在要拍摄、上映、观看一部非3D的大片,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政治错误”的举动。在这种背景下,诺兰的《敦刻尔克》依旧坚持用2D上映,不仅仅需要勇气,还需要一种艺术的自信。
在这背后的,是IMAX2D的《敦刻尔克》的不俗票房。当然,不能否认的是,诺兰很有可能利用了自己的影响力,力保影片用2D格式上映。但是越来越多的导演,也正在渐渐抛弃3D——尤其是3D并不能带来更好的观影感受的时候,他们对于3D的放弃,似乎显得正确而且大公无私。
十月份即将登陆大银幕的《银翼杀手2049》,虽然是一部高 科技 、高概念的大片,但却依旧选择了IMAX2D格式。
《阿凡达》
有一组数据可以表明,为什么导演正在渐渐放弃3D。2016年,好莱坞一共制作了68部3D电影,数量创造了 历史 新高。但是去观看3D电影的观众人次,却同比减少了8%。两厢综合,3D电影市场的缩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有很多原因造成了这个局面。不仅仅是过暗的银幕亮度,笨重的3D眼镜以及超过2D影片30%的票价。最为关键的是,3D在很大的程度上,并没有提升观影质量。相反,在很多场景中,3D反而成为了累赘。拖影、模糊、抖动,种种观影过程中的bug,已经严重影响了观影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放弃3D,反而是更好的服务于观众。
其实早在2012年,英国媒体就提出了 “3D热潮锐减” 的观点。只不过彼时3D正如火如荼,谁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当时间转到2017年,3D电影已经经过了斯科塞斯 (《雨果》) 和文德斯 (《皮娜》) 这种级别导演的实践之后,似乎已经成为了商业上的“刻工求意”,而不是电影语汇的一种拓展。
3D究竟有没有参与叙事,并且成为表情达意的电影手段呢?答案在目前这个阶段,基本是否定的。因为无论是在《变形金刚》、《雨果》还是在《地心引力》抑或是在《少年派》之中,都没有成为电影的语汇。所以,IMAX公司决定削减3D电影的数量和比重,来重振公司的口碑和业绩,也是有理可寻的。
在未来,3D是不是会成为电影语汇的一种,并像声音和色彩一样,成为一部电影“所必须”的部分,这依旧是一个未知数。
在电影语汇得到拓展的时间节点上,很多诺兰无法比肩的导演和摄影师,都曾经“倒行逆施”地开了 历史 的倒车。有声电影出现的早期,伟大的卓别林和更伟大的爱森斯坦,都曾经极力地反对“声音”这个电影元素。
但当时间沉淀,录音质量不再是技术掣肘的时候,这两位大导演并没有固执己见地抛弃有声电影,反而留下了影史上著名的《大独裁者》和《伊凡雷帝》。
《大独裁者》
技术上的问题,终究会被技术攻克;艺术上的事情,在艺术家手中,终究会变成艺术语言。
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声音和色彩已经成为了电影的组成部分。假若在这个时代,拍摄一部黑白电影或者是一部默片,那么一定是导演的艺术理念在作祟,而不是技术手段的限制。由此来反观3D这个技术性的命题,从3D rig到双镜头摄影机,甚至是卡梅隆宣称的,《阿凡达2》要是用“裸眼3D”技术——3D正在经历着自己的技术革新。
在未来,这个商业“元素”是不是会变成电影的“固定组成部分”还是一个未知数。
《阿凡达2》
如果说,3D技术的未来是乐观的话,那么“3D艺术”的未来,则没有那么光明了。要成为艺术手段,需要参与叙事,并且表情达意,并最终参与并影响影片的“表现力”。但是无论是从《变形金刚》还是从《皮娜》,甚至是戈达尔的《再见,语言》来看,3D并没有参与到影片的“艺术层面”之上。
那句“不看3D就等于没看”,成了一句空洞的“广告语”。无论是商业片导演的“被3D”还是艺术片导演的“实验试水”, 3D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玩意” 。
这个“小玩意”可以撬动市场和资本,可以令人不爽,可以让票价上涨。唯一不能的,就是让影片变的更加好看,让人更加“身临其境”。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3D渐渐遇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言及此,美国媒体表示称,人们还是希望看到质量更高的平面图像,而不是立体图像。所以4K和8K方兴未艾,3D则遭遇了寒流。
美国媒体认为,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导演回归到2D电影的范畴之中,但3D并不会消失,毕竟还有卡梅隆这样执着于3D的导演。
可以畅想的是,在未来,假若3D不再是制片厂强加的“任务”,而是导演“有意为之”的诉求,那么3D成为电影语汇,并被写进电影教科书,或许真的是“有生之年”的一个可以看到的事件。谢谢不满意我的回答请原谅。您的批评就是我前进的动力与方向谢谢。!
疫情么,电影院很难看到了,在家么没3D眼镜了
❸ 《阿凡达2》有裸眼3D是技术突破还是视觉骗局
《阿凡达:水之道》终于在今日正式上映。对于期待裸眼3D技术的观众来说,可能要大失所望了。尽管电影采用了更精致的3D技术,如4K/3D/高帧率(最高可达48帧)的拍摄配置,并结合实景、动捕、CG技术进行拍摄,这些高新技术的综合应用大幅度超越了之前的《阿凡达》,使得画面更清晰、色彩更绚丽、影像更流畅、细节更丰富、动作更连贯。
然而,裸眼3D技术目前仍然无法在电影院内实现。所谓的裸眼3D,是指用户仅凭肉眼就能将平面二维图片或视频看出三维立体的效果,给人一种空间感,更让人身临其境。它的原理并不复杂,人眼两个瞳孔相差七厘米左右,观察物体时,两眼看到的图像存在着一个距离的差度,称为“双目视差”。大脑根据双目视差来感受物体的距离。3D电影之所以要用两台摄像机拍摄、两台放映机放映,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模仿人的眼睛来工作,因此呈现出一种立体感。
透视原理是另一种实现3D效果的方法,它利用线条明暗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以此达到立体感。然而,这种原理要求我们站在特定的角度,才能感受到立体的效果。裸眼3D大屏幕则是在电脑视频素材与特定观察位置的基础上搭建出来的,但它并不能让我们从任何角度感受到立体效果。
任天堂曾采用光屏障技术,推出号称可以实现裸眼3D的掌机3DS。其原理是利用液晶层和偏振膜制造出宽几十微米、明暗相间的90°垂直条纹形成屏障,控制不同图像光线的走向,使光从两个侧面透过来,还原了人的眼睛的视差感。然而,这种技术要求玩家的眼睛必须和屏幕时刻保持垂直,稍有变动整个画面就会出现严重的重影。此外,使用光屏障技术的屏幕在价格上还存在较大挑战。
2020年10月,索尼推出了具备3D视效的ELF-SR1,采用的是柱状透镜技术。在液晶显示屏的前面加上一层柱状透镜,光通过透镜形成折射,人眼看到的光被棱镜分成两份,一份传给左眼,一份传给右眼,形成视觉深度差造成3D效果。并且,通过屏幕边配置的人眼追踪摄像头,ELF-SR1打破了以往裸眼3D效果必须从一个固定视角观察才能实现的禁锢,观众在任意角度以裸眼3D视觉观察物体成为可能。然而,这种技术目前的价格还难以让其走进千家万户。
虽然《阿凡达:水之道》并没有传闻中的裸眼3D技术,但它在卡梅隆的坚持下,采用了高帧率拍摄,解决了3D电影中的动态模糊问题,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更加沉浸。同时,电影还采用了更高的动态范围、更高的帧率技术、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广的色域范围,让观众在影院中享受到更加震撼的3D立体视觉冲击,全身心地投入到绚丽多彩充满想象力的潘多拉世界。所以,大家准备好进入影院接受当下最厉害的3D电影技术的洗礼了吗?
❹ 《阿凡达》并非第一部3D电影 阿凡达引领了3D热潮
现在3D电影已经很普遍了,尤其是各类科幻大片几乎都是3D电影,它能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带来更真实直接的观影感受,而很多人认为第一部3D电影是阿凡达。
阿凡达高票房的意义是什么?第一部3D电影是什么?
其实第一部3D电影不是《阿凡达》,因为《阿凡达》是很多人接触到的第一部3D电影,所以人们想当然的认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3D电影,实际上在《阿凡达》之前就已经有多部3D电影,最早要追溯到1922年。
根据《外滩画报》报道,关于3D电影的最早尝试,可追溯至19世纪末电影发明之初。当时,英国电影先驱者威廉·弗莱斯·格林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套放映与观看3D电影的设备。直到1922年9月27日,世界上第一部胶片3D黑白电影《爱情的力量》在洛杉矶大使饭店公映,这也是3D电影的第一次商业化运用。但是遗憾的是,随着二战的爆发,3D电影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二战结束后,电视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机,为应对电视普及带来的冲击,好莱坞开始大量拍摄宽银幕史诗片,这也为3D电影赢得了短暂的黄金期。1952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3D电影《非洲历险记》上映,海报上的宣传语“狮子坐在你腿上,女郎躺在你怀里!”让影片票房大卖。哥伦比亚、华纳、迪士尼、环球和二十世纪福克斯等公司见状纷纷加入这股3D潮流。
进入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惊悚、恐怖和情色构成了3D电影的这也招致了外界的批评和质疑,3D电影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泡沫期由此产生,3D技术的发展遇到瓶颈,一度被人短暂遗忘,
1996年。导演卡梅隆对3D电影进一步的探索,当年,他为《终结者2》制作了一部迷你版的3D续集。这部影片时长12分钟,耗资6000万美元,被用在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内播放。虽然当初拍摄时使用的是两台连在一起的笨重摄像机——整个装置就像一台450磅重的洗衣机,但他的团队依靠一套电缆系统,仍完成了若干革命性的动态镜头。
2000年,卡梅隆首次与好莱坞著名摄影师文斯·佩斯取得联系,随后两人开始研发新型3D摄影机,并在次年的3D纪录片《深渊幽灵》中得以应用。后来,卡梅隆还把该立体摄影系统用于摄制另一部IMAX版3D纪录片《深海异形》。但是,这项技术当时尚处于摇篮之中,并没有给观众和电影产业带来多大的改变。。
伴随数字摄影技术和IMAX放映系统的发展,3D 电影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而卡梅隆在这一时期的立体纪录片拍摄实践,使他成为当仁不让的数字3D先行者与推动者。2004年,华纳公司推出动画大片《极地快车》,并同步发行IMAX 3D版,在全球80多家IMAX影院取得了6000多万美元票房。次年,迪士尼公司采用杜比2D转3D技术,推出动画《四眼天鸡》3D版,其票房比2D版高出近4倍。尝到甜头的好莱坞随后推出大量类似的伪3D电影,但其粗糙的画质也引来巨大争议。
而此时又是卡梅隆站了出来。《阿凡达》的横空出世标志着3D电影开始走上高投入、高产出的新道路。2009年也被业内称为新时期的“3D元年”,立体摄影技术的发展也使3D电影迈入了历史上第二个黄金期。2010年,借《阿凡达》成功的东风,好莱坞共发行了31部3D电影,这个数字相当于2005年至 2008年间发行的3D电影总量。
《阿凡达》引发了3D热潮,开创了3D时代。
内地第一部引进的3D电影是08年的《地心历险记》,当时在内地只有86块的3D屏幕拿下6800万的票房,已经是非常厉害!!!
09年的《飞屋环游记》也是3D电影,拿下9000多万票房,都可以看出当时内地市场对3D电影的认可接受度!
当然,阿凡达降临后加速了3D屏幕与电影的井喷,让更多人认识到3D电影。
但你不能因为你认识的第一部3D电影是阿凡达,就认定阿凡达是世界上第一部3D电影啊~
毫无疑问,Imax也是阿凡达带火的,可见阿凡达对于整个电影界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
但内地在05年早早就引进过Imax 3D的电影了,叫《极地特快》。07年的《哈利波特5》也采用了Imax 2D+3D的形式在内地上映。这也是我人生观看到的第一部Imax电影,当时看完确实感觉很震撼,也让我早早就非常留意imax这种格式的电影。
❺ 鐪3d鐢靛奖鏈夊摢浜
鐪3D鐢靛奖鏈夊緢澶氾紝浠ヤ笅鏄涓浜涗緥瀛愶細
涓銆併婇樋鍑¤揪銆
杩欓儴鐢靛奖鏄瑭瑰嗘柉·鍗℃呴殕鎵у肩殑涓閮ㄧ戝够鐢靛奖锛岄噰鐢ㄤ簡鏈鏂扮殑3D鎶鏈锛屽憟鐜板嚭閫肩湡鐨勭珛浣撴晥鏋溿傚奖鐗囦腑鐨勬綐澶氭媺鏄熺悆鐨勬櫙鑹插拰瑙掕壊褰㈣薄閮芥牘鏍╁傜敓锛岀粰瑙備紬甯︽潵浜嗚韩涓村叾澧冪殑瑙傚奖浣撻獙銆
浜屻併婂嶄粐鑰呰仈鐩熴嬬郴鍒
銆婂嶄粐鑰呰仈鐩熴嬫槸婕濞佺數褰卞畤瀹欑殑涓閮ㄥ垎锛屽嚟鍊熷叾寮哄ぇ鐨勬槑鏄熼樀瀹瑰拰闇囨捈鐨勮嗚夋晥鏋滐紝璧㈠緱浜嗗箍澶ц備紬鐨勫枩鐖便傚奖鐗囦腑鍒╃敤鍏堣繘鐨3D鎶鏈鎵撻犵殑鎴樺満銆佸畤瀹欑┖闂寸瓑鍦烘櫙閮界粰浜虹暀涓嬩簡娣卞埢鐨勫嵃璞°
涓夈併婃嘲鍧﹀凹鍏嬪彿銆嬬殑3D鐗
杩欓儴缁忓吀鐨勬氮婕鐏鹃毦鐢靛奖缁忚繃閲嶆柊鍒朵綔鍚庢帹鍑轰簡3D鐗堟湰銆傚奖鐗囦腑鐨勫法杞銆佹捣娲嬩互鍙婁汉鐗╂儏鎰熼兘閫氳繃3D鎶鏈灞曠幇寰楁穻婕撳敖鑷达紝浣胯備紬浠夸經浜茶韩缁忓巻浜嗛偅娈靛噭缇庣殑鐖辨儏鏁呬簨銆
鍥涖併婂皯骞存淳鐨勫囧够婕傛祦銆
杩欓儴鐢靛奖閫氳繃绮剧編鐨3D鐢婚潰灞曠ず浜嗗皯骞翠笌瀛熷姞鎷夎檸鍦ㄥ囧够婕傛祦涓鐨勫啋闄┿傚奖鐗囦腑鐨勮嚜鐒舵櫙鑹蹭互鍙婂囧够鍏冪礌閫氳繃3D鎶鏈灞曠幇寰楀崄鍒嗙敓鍔锛屼护浜哄徆涓鸿傛銆
浠ヤ笂鏄涓浜涘囧彈鎺ㄥ磭鐨勭湡3D鐢靛奖銆傝繖浜涚數褰遍氳繃鍏堣繘鐨3D鎶鏈锛屼负瑙備紬甯︽潵浜嗚韩涓村叾澧冪殑瑙傚奖浣撻獙锛屽睍绀轰簡鐢靛奖鑹烘湳鐨勬棤闄愰瓍鍔涖
❻ 3d阿凡达2可下载吗
可以。
在网络上有野核不少的《阿凡达2》高清版的下载资源,但是下载下来的画面是2d的,并没有3D的效果。
《阿凡达2》是詹姆斯·卡梅隆执导,萨姆·沃辛顿颂源掘、佐伊·索尔达裂冲娜主演的科幻电影,讲述了杰克和妮特丽组建了家庭,他们的孩子也逐渐成长,为这个家庭带来了许多欢乐。
❼ 阿凡达真正的3D片
是的。
电影中最迷人的是潘多拉的风景,导演展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星球,各种不同形态的植物发着光,声势浩大的瀑布奔流而下,还有色彩艳丽的飞龙等动物,无论是3D效果还是故事都非常棒。
詹姆斯·卡梅隆证明了他的确是世界之王,作为视觉特效技术大军、生物设计大军、动作捕捉大军、替身演员大军、舞蹈演员大军、演员大军、音乐和音响大军的总统帅,他用让人目瞪口呆的方式把科幻片带进了21世纪,这就是《阿凡达》。
幕后花絮
1、虽然影片里面根本没有说明过故事发生的年份是哪一年,但根据主角杰克·萨利所录制的视频日志里,左下角的时间所显示,故事发生于2154年的5月-8月。
2、在英国,为了防止《阿凡达》在上映之前泄密,电影胶片的运送途中被分为两个部分,代号是Redbird。1-5卷先运到英国,等1-5卷胶片到了英国之后,才开始运送剩下的6-10卷。
3、纳威人的语言比较靠近澳大利亚口音,所以来自澳大利亚的萨姆·沃辛顿能够更容易的学会这门没啥人用的原创语言。
4、纳威人的身体主色调是蓝色,这是因为一个传说的印度宗教里,神的颜色都是以蓝色为主,而且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詹姆斯·卡梅隆本人很喜欢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