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功夫》第一桥段专业解读
第一章:《鳄鱼帮大闹警察局,斧头帮雄霸上海滩》
电影正式开始又是一个 长镜头 。从陈探长这个特写镜头开始,镜头开始往后摇移。
电影这个长镜头就好似观众的一双眼睛,在窥视警察局的布局。与此同时耳边伴随着惨叫的人声,更加激发了观众兴趣。吸引观众跟着长镜头的摇摆去发掘背后的故事——声音咋来的?发什么什么事情了?警察局里谁被打了?
最后 镜头定格 在“罪恶克星”这个牌匾上。
没多久,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个警察人员被扔过来了。这画面其实极具讽刺意味。本应该是除暴安良扫除黑恶势力的警察,结果呢,却被扔到罪恶克星这个光荣的匾牌上面,重重摔下来。这伤的可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身体这么简单,还有对警察局面子上的侮辱啊,直白而又幽默的反应了当时社会的无序,黑暗。
也给观众留下一个悬念,是谁把警察竟然敢打成这个样子?不得佩服这 镜头语言 太会讲故事了。
下一个画面紧接着切出了刚刚打人的幕后人。只见冯小刚饰演的鳄鱼帮大哥吼出一句“还有谁”。那种舍我其谁的霸气隔着屏幕都能让观众感到一声震颤。能在警察局里说出这么霸气话的人那也就不奇怪之前敢把警察打了。
在这里我想从镜头方面来分析一下。这是一个 特写镜头 。镜头重点放在了鳄鱼帮帮主的脸部,从他的霸气的眼神,狰狞的面部,锋利的牙齿,很好的传达出来鳄鱼帮帮主的气质。
鳄鱼帮帮主说的第二句话就很无厘头了——这么漂亮的女人就因为往地上吐了一口口水,就被你们抓到这里来。与此同时,镜头切到了他说的那个女人。
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
鳄鱼帮老大这句话明显是贼喊捉贼的打脸啊。明明是自己目无王法,大闹警察局,还有脸说警察,控诉对这个社会的不满。明白这背后逻辑的观众看到这里肯定是被逗笑了。
接下来镜头往下一切,对着了鳄鱼帮老大的鞋子。与此同时他说的台词——你们局长也得给我们鳄鱼帮面子。这句话就让观众知道了,这伙大闹警察局的人是鳄鱼帮。
另外我们注意到在鳄鱼帮老大说这句话的同时,镜头对着鳄鱼帮老大的鞋子。我们看这鞋是不是很有鳄鱼的风格啊?就像后面出场的斧头帮的标志是一把斧头,那么鳄鱼帮的标志或许就是这个鳄鱼款的鞋子了,这镜头语言确实特别丰富啊。
摄影师在鳄鱼帮老大鞋子这个场景和下一个被打警察出现在画面这个场景采取了 变焦 的拍摄技巧。我们细看一下就会发现,镜头的焦点从鳄鱼帮帮主鞋子转移到被打警察的面部。让观众注意视线发生转移,从而用变焦来取代了对视频画面的剪辑。镜头过渡自然,避免了突兀性。
在对警察进行了百般的折磨和侮辱之后(吐痰,热水烫)。鳄鱼帮貌似占得上风,威风凛凛。临走的时候,还不忘自诩一句——看什么看,没见这么帅的老大?接下来这个镜头画面又很有意思——陈探长淡定的把门缓缓给关上了。我想这个关门的情节隐喻了之后警察和斧头帮合伙关门打狗,绞杀鳄鱼帮。为之后情节埋下了伏笔。
这句我做什么生意都不做电影的台词。其实是一句很平常的台词,但之所以会让观众觉得无厘头,忍俊不禁,就是因为说这句话的鳄鱼帮老大是冯小刚大导演啊。再配合这性感挑逗的画面,也算是鳄鱼帮临死之前留给我们观众最后一抹光辉吧。
随着一阵阵沉重的脚步声传来,杀气腾腾,警察局的门也好似有预谋地锁了。进退维谷,斧头帮老大觉得大事不妙。这时候镜头又是一个特写,鳄鱼帮老大一改之前的霸气侧漏,眼神凝重了。
下面这个镜头画面 构图 很有意思。斧头帮的群体成员在镜头上部分,鳄鱼帮帮主的头在画面下部。这一上一下的构图位置其实也就预示了两者势力的高低。
我们还可以从 镜头角度 上分析两者之间的势力高低。
对鳄鱼帮的镜头采用的是偏俯角。 俯角镜头 会使鳄鱼帮显的是哪个处于弱势的一方。另外镜头画面里鳄鱼帮只出现了一个人,寓意着形单影只,独木难支的处境啊。
让我们再看看对斧头帮采取的 仰角镜头 。与俯角镜头相反,仰角镜头增加了斧头帮的高度,从而显得更为强势的那一方,给人以咄咄逼人,如临大敌之感。另外这里再说一下斧头帮背后的烟花这个背景,这是鳄鱼帮发出的求救信号,然而却成了斧头帮出场的点缀。(这里说点题外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觉得这个画面特别的唯美呀?)
从整体 叙事角度 上来看,鳄鱼帮的存在不过是为了烘托出斧头帮的强大,说白了就是打酱油的。而从社会角度上来讲,这也反应了那是一个大鱼吃小鱼,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时代。
斧头帮的出场是因为鳄鱼帮的,而对斧头帮的介绍,也还是鳄鱼帮说出来的,而不是电影独白说出来的,或者是斧头帮自荐家门。
在鳄鱼帮老大说出“斧头帮,我跟你拼了”这句话之前是没有任何斧头的出现,也没有斧头帮这个几个字。直到鳄鱼帮帮主说出这句话,我们观众才知道原来这一伙更加牛逼的是另外一个帮派——斧头帮。
在鳄鱼帮帮主逃跑的这个镜头中,导演采用了慢镜头。 慢镜头 延长了戏剧时间,一般暴力场面常常会采用慢镜头来增加美感,表现出恐怖狰狞,断肢残臂,血肉飞溅的场面。
琛哥招手示意的这个画面出现是很有标志性的,后面还有好几次这样的动作。琛哥的这个动作预示着他要大开杀戒,让观众心里知道这么一个惯性思维——琛哥一招手,后果很严重。
斧头帮第一个特点是蛮横无情。这在电影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有诸多情节都表现出斧头帮的蛮横不讲情,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在这个情节中,当鳄鱼帮帮主躺地上狼狈的求饶,想谈谈感情,求条后路。但斧头帮一声不吭就照头就砍,一点情面都不给,一点回旋的余地都没有。
斧头帮第二个特点就是凶残暴力。镜头没有直接表现鳄鱼帮帮主被砍得有多惨,场面有多血腥。通过侧面描写琛哥砍得腰酸背痛,汗流浃背来预示着琛哥砍的有多久,砍的有多狠。那至于鳄鱼帮老大死的有多残,导演就要我们观众自行脑补了。
这里想提一点的是,有观众朋友在弹幕里说琛哥没砍几下就累成这个样子,是虚的表现。我不大赞同,虽然画面中只出现了五六下砍人的动作,但这其实是导演采用了拉片的手法。用看得见的汗流浃背替代了或者说是省去了中间我们那没看见的惨不忍睹的过程。
老大死了,那老大夫人该怎么办啊?二当家一个眼神,就把镜头焦点转移了,这太省事了。给我的感觉,斧头帮就是言简意赅,人狠话不多。能不需要动口的尽量就不说话,用动作、眼神替代。在这个场景又采取了变焦的拍摄技巧。镜头的焦点从斧头帮大当家和二当家调整到后面的鳄鱼帮夫人。让观众注意视线发生转移,从而用变焦来取代了对视频画面的剪辑。镜头过渡自然,避免了突兀性。
接下来这是一个对鳄鱼帮夫人的面部表情特写,尤其是她流下的泪水。预示着她此时此刻内心是多么恐惧,害怕。为的也是侧面烘托出斧头帮的凶残和暴力。
一向言简意赅的斧头帮不言则已,一言惊人。琛哥说:别傻了,大嫂,我不杀女人,你走吧。
我们可以好好体会这句话的玄妙:琛哥说这句话的背景是鳄鱼帮夫人在向他求饶,求放她一条生路。而通过后面情节我们也知道斧头帮这么杀人不眨眼,几乎是不可能会放她走的,所以当琛哥先说前半句——别傻了,大嫂。我们观众潜意识会以为斧头帮的意思是——想走?别傻了,没门。
但是呢,琛哥的下半句话却是很平和,很认真的说——我不杀女人的,你走吧。看到这里,我们观众或许与鳄鱼帮夫人一样,信以为真的以为琛哥会给一条生路。
可结果呢?她还没走两几步,就被枪杀了,而且死得这么惨。这突兀的情节又出乎我们观众的意料,颠覆了观众的思维。所以也就是说,琛哥这么一句话,接连让观众产生了思维的反转再反转。可见这台词设置的巧妙。
这里琛哥的招手动作又一次出现。伴随着怪异、悬疑的配乐响起。也就让观众猜得出他的下一步动作是什么了,鳄鱼帮夫人命不久矣。
这夸张动作镜头放大了射击效果,不合常理。画面虽然没有一句台词,却很无厘头。不得不佩服导演构思之奇巧。
周星驰无厘头的台词,再配合着琛哥杀人后自鸣得意,戏谑荒诞的舞蹈动作。让原本是一场屠杀的紧张的血腥场面却变得十分的轻松幽默搞笑。在别人临死之前都要戏弄一下别人,表现出斧头帮的虚伪。
当二当家临走说出这么一句话。这也暗示了这场绞杀是斧头帮和警察局串通好了的。更确切的说是警察花钱买斧头帮帮这个忙的,警察在鳄鱼帮面前都抬不起头,没有说话的权利,那在斧头帮就更不用讲了,就像二当家说的那样,他们警察扮演就是打杂洗地的下等工作角色。
接下来陈探长这个挥汗如雨,急匆匆地数钱的镜头说明了一切。
这段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情节就此告一段落了。接下来斧头帮的一段好莱坞式的舞蹈,颇有《洛城机密》和《芝加哥》的风韵。镜头交叉剪辑,一边是一片狼藉的犯罪现场,黑白照片,配以老式闪光灯的一闪咔嚓之声。一边是斧头帮的集体舞蹈戏,暴力而又荒诞,阴暗而又戏谑。令人产生滑稽之感,却又不得不心生畏惧。
第一个镜头,是琛哥在地板上跳舞。地板上的图案,正好是一朵花的形状,花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而他在上面跳舞就是寓意对美好的践踏。后来火云邪神的暗器也是一朵金花中间插一根毒针,那朵金花展开来正好就是地板上的图案。而此时在图案上跳舞的琛哥就寓意着金花中间的毒针,看得出导演用心良苦。
随着人数的渐渐加多,这也象征了斧头帮不断扩大的势力范围,人多势众,炙手可热。
画面在斧头帮大哥带着小弟拿着斧头在跳舞、一些被斧头帮砍死的人的黑白的照片、还有斧头帮经营的赌场间转换。这几个 交叉剪辑 的画面真的是把斧头帮炙手可热的势力表达到了极致。
平行蒙太奇 的画面似乎向我们传达这样的信息——斧头帮靠着暴力性质的不正当手段抢占社会资源,霸占了上海的经济市场,开了赌场、歌舞厅、酒楼做生意,顺理成章也就大发横财了。
【酒楼,歌舞厅等娱乐场所】
【赌博场】
然后借此大发横财,满满的一桌数都数不过来的钞票。
尤其是最后这个定格镜头让观众隔着屏幕都能闻风丧胆。
第一章主要展现的是那个时代大上海混乱无序的社会背景。黑帮盛行,尤其是斧头帮的霸道强势。
另外按正常的电影角色安排话,观众也大概也可以猜出斧头帮不出意外就是电影的反派角色了!
那么接下来电影将会怎么发展呢?斧头帮可以一直这么横行霸道下去吗?正牌角色将会如何出场呢?星爷又会在电影扮演什么的一个角色呢?请听下回分解!
Ⅱ 剪辑动作片的四个技巧
剪辑动作片的四个技巧
准备一场打戏的时候,你需要考虑到很多的点:动作的编排,电影艺术,特技,音乐甚至是爆破效果。这些元素在制作一场电影感十足的打戏中十分的重要,但是,如果想要表现更具动态效果,更加的逼真,那就离不开后期的剪辑了。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剪辑动作片的四个技巧,希望能帮到大家!
需要大量的动作镜头和反应镜头
动作镜头毋庸解释。反应镜头实际是把你带入情绪和情景的。例如,A砍了B,B的反应镜头是很疼,但是依然站了起来,向A反攻,你知道此时的`B已经不顾一切了。你被B的反应镜头带进了打斗的情绪中。这样的打斗戏才是既有动作又有情绪的
加速度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李小龙——事实上,按照他们对电影制作的影响,他们通常是相反的,典型的动作演员应该是在一个完整动作的关键动作点上(也许只是其中的几帧)将其加速,来使动作看起来更真实,更有力,而不是强迫制作者降低素材播放的速度来使观众看到他出拳或伸腿。
整体的剪掉几帧画面
与其放慢每帧的播放速度,不如整体剪掉几帧画面,来使画面呈现更紧张的效果。这个需要结合看上面的视频理解,语言真的很难描述。
制作音效
单纯的把音效拖拽到时间线上,是不足以使人们产生演员是在屏幕内互殴的错觉的。你需要为音效加上一些过滤,使他们听起来像是在现场录制的,以求不失真。
以上就是今天要讲解的几个有用的后期剪辑技术,你可以用他们来使你的动作场景看起来更真实,更吸引人。如果你有哪些更好的方法,不妨在下边分享一下。
;Ⅲ 剪辑电影怎么剪辑
1.点击【分割】,当轨道上出现
剪刀形状时按下左键实现分割。像使用剪刀一样,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间,按下空格键能够定格在某一帧,点击左键这时候整段视频则被且分为两部分,重复操作即可将视频分为三部分、四部分等
2.当使用【分割】工具以后,一段视频已经成功切分为几部分。对于自己不需要的部分,首选选中,然后点击鼠标右键选择【删除】,就能够将不需要的部分删除。
3.当删除以后轨道上就出现空白,这时候一定要拖动视频将所有的无缝衔接起来,轨道不留白导出才没有黑屏,导出之前按住【ctrl+enter】从头播放一遍无误再导出。
首先电影剪辑在早期是通过负片冲洗出来的正片进行剪辑的,被冲洗出来的正片上每一格画面都会有编号和负片相对应,这个被拿来剪辑的正片叫工作拷贝。剪辑师将工作拷贝挂载到剪辑台的胶片转轴上可以控制正向、反向和逐格的查看,而定位光孔会直接把当前定位的胶片画面投影到小型的监视屏幕或者毛玻璃上。声音以磁带录制,以等比例的速度被平行放在和画面同步的另一卷转轴上,定位是感应磁头,保证声画同步即画面转动24格(常速播放1秒)磁带也转动常速播放1秒的走带长度。
剪辑操作就是在分别在两段胶片和磁带上找到需要剪辑的位置先用记号笔作出标记,然后剪断胶片和磁带,最后将需要连接的两段胶片和磁带用透明胶带粘合起来。这个操作每次被剪断的余片都要非常认真详细做好标记。因为如果剪多绝祥游了那么很有可能要在余片里重新找回一些画面和声音添加回来,所以需要在剪辑前对剪辑的不同画面非常熟悉并且有构造剪辑节奏非常强的时空想象能力,否则来回地尝试改变实际上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每一刀的剪辑不是在机器上而是在脑海中,但现在已经很少有学校会学习胶片剪辑了。遇到像淡入淡出、叠化、多重曝光特效等镜头需要在剪辑台上决定特效时长和特效出入点后算出对应的画面格数然后用特殊记号笔标记出来。
剪辑好的工作拷贝会被送去整理出所有剪辑出入点的编号然后去查找出对应的负片,其中也包含覆盖特效画面格数的负片,冲好的负片被按照剪辑和特效的每一个出入点连接起来,不同的是连接时不再使用会破坏画面的透明胶带,而是齿孔卡扣,同时连接时不会直接用手而是质地非常细腻的真丝手套在柔软的绒布上进行。因为电影拍摄后冲出来的负片仅此宴洞一条,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洗出的所有拷贝,所以一定是被顶级保护的。其中淡入淡出、叠化、多重曝光等特效镜头会在冲洗时采用配光技术完成,然后这个负片会被洗成成百上千个拷贝发往大大小小的电影院进行放映。
由于你的题目不甚明确,不知道说的是作为职业剪辑师的电影剪辑还是个人想电影混剪。这里我两个都说一下。
作为电影剪辑师,剪辑电影就具有高度的专业性,需要一定的剪辑技巧,电影剪辑通常被称为“隐形艺术”,大多数剪辑师的目标是创建无缝的成品。一旦工作完成,并且做得很好,就很难注意到单独的部分。以下说几个电影剪辑的剪辑技巧:
1.长镜头
在过渡到下一个镜头之前持续一段很长时间的镜头。每个镜头的平均长度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差别很大,但大多数当代电影的剪辑速度往往更快。一般来说,任何一分钟以上的镜头都被认为是长镜头。
2.节奏
声音的频率和规律性,一连串的镜头和镜头内的动作。节奏因素包括节拍(或动感)、腔调(或重音)和节奏(或速度)。节奏是电影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决定了电影的情绪和观众的整体印象。这也是最复杂的分析之一,因为它是通过场景、摄影、声音和剪辑的组合来实现的。的确,节奏可以理解为电影中所有元素的最终平衡。
3.重叠剪辑
重复部分或全并销部动作的剪辑,从而扩展了它的观看时间和情节持续时间。最常见的是实验性电影制作,由于其短暂的令人不安和纯粹的图形性质,它也出现在动作和动作优先于情节和对话的电影中:体育纪录片、音乐剧、武术等。重叠剪辑是80年代和90年代香港动作电影的共同特点。当导演吴宇森移居好莱坞后,他试图将这种风格融入主流动作片,比如《碟中谍2》。
4.转场
镜头是由剪辑定义的,但剪辑也可以将镜头连接在一起。在传统中,剪辑是为了建立空间,引导观众看到场景中最突出的部分。
1.借位
借位在连贯性剪辑中,是一种从一个镜头到另一个镜头显示连续时间和空间的方法,但实际上它与场景中人物或物体的位置不匹配。在文森特·明奈利的《火树银花》中,牺牲了真实的物理空间来换取戏剧性的空间。正如在第一个画面中看到的,电话后面是有一堵墙的。然而,在第三个镜头中,这堵墙神奇地消失了,为了显示电话和围坐在餐桌旁的家人(电影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从一个角度看,这在真实的房间里是不可能的。
2.交叉
交替拍摄在不同地方发生的动作镜头,通常同时进行。因此,这两个操作被衔接起来,将来自不同空间的角色关联起来。为了进一步强调他们的相似之处,这位父亲实际上是在重温他和第一个女朋友的第一次约会,而他的女儿实际上是在第一次约会。杨使用跨越时空的交叉,暗示历史会一代又一代地重复。
3.切入镜头、切离镜头
在同一空间中,从远处取景到近景的瞬间转换,反之亦然。
4.叠化
两个镜头之间的过渡,第一个画面逐渐消失,而第二个画面逐渐出现。有那么一会儿,这两个画面混合在一起了。叠化可以作为一个相当直接的手法连接任何两个场景,或以更有创意的方式,例如暗示幻觉的状态。
5.圈入/圈出
一种圆形的、可移动的蒙版,它可以结束一个场景(圈出)或强调一个细节,也可以打开一个场景(圈入)或显示一个细节周围的更多空间。
跳跃式剪辑是用来表达的,暗示一个角色或他/她的日常生活的沉思或矛盾,但这也是与主流电影叙事方式决裂的明确标志。与其把一部电影呈现成一个完美的、在我们面前无缝展开的独立故事,不如说,跳跃式剪辑就像是一句话,既证明了讲述这样一个故事的人为性,也证明了讲述这样一个故事的困难性。
6.定位镜头/再定位镜头
一种镜头,通常包括远距取景,显示场景中重要人物、物体和背景之间的空间关系。通常情况下,场景的前几个镜头通常是定位镜头,因为这介绍了其中的位置关系和空间关系。
7.正反打镜头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镜头对角色进行相互切换,通常在对话的情况下。
8.叠画
在同一胶片上曝光多个图像。与叠化不同,叠画并不意味着从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的转换。通常是用于相同的演员在屏幕上同时出现两个角色、表达主观或醉酒的视觉效果,或者简单地将叙事元素从另一部分的迷幻世界引入场景。
9.划像
一种镜头之间的过渡,其中一条线穿过画面,在第一个镜头移动时将其删除,代之以下一个镜头。这是一个动态的、引人注目的转变,通常用在动作或冒险电影中。
就像其它的转场方式,比如横摇,划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变得流行起来,以至于成为那个时期电影的风格标记。
5.匹配剪辑
匹配剪辑指的是通过在两个镜头之间建立某种形式的联系来连接和分割两个镜头的技术。这种联系可以从场景描述的情况中推断出来(例如,图形匹配)。
1.视线匹配剪辑
一种遵循动作原理的剪辑,第一个镜头是一个人朝一个方向离开,第二个镜头是一个附近的空间,里面有他或她看到的东西。如果这个人向左看,下面的镜头应该暗示这个人在屏幕外是向右看的。
2.图形匹配剪辑
两个连续的镜头连在一起,以创造出构图元素的强烈相似性(如颜色、形状)。用于传输连续性样式,以平滑的方式在两个镜头之间进行过渡,图形匹配剪辑也可以用来做隐喻性的联想,就像苏联连贯性风格。
6.剪辑风格
1.连贯性剪辑
一种保持叙述动作连贯的剪辑方式。连贯性剪辑依赖于从一个镜头到另一个镜头的方向、位置和时间关系,即连续镜头之间的时间和空间是连贯的。此外,当屏幕上的方向与电影世界的方向相匹配时,叙述也更容易被理解了。如下图所示,“180度规则”规定了摄影机应该停留在动作轴两边的一个区域内(场景中有一条主要元素A和B之间的假想线,通常是两个角色)。
通过遵循这一规则,导演要确保每个角色在画面中占据一个一致的区域,帮助观众理解场景的布局。这种一致的空间感通过例如动作匹配等技术手段得到了加强。
2.蒙太奇
包括镜头内的蒙太奇、声音和图像之间的蒙太奇,多层次的含蓄,以及在两个镜头之间的冲突。通过持续时间、屏幕方向和镜头比例的模式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了使不相关联的镜头产生了意义。
3.省略式剪辑
省略事件中部分的镜头过渡,导致情节和故事持续时间的省略。
讲完这些,再来说说电影的混剪。
第一步,确定好要剪辑的中心思想
在开始混剪之前,我们首先要确定好要剪一个什么类型的片子,而不是一上来就开始动手剪辑,所谓的谋定而后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步,挑选影片素材
主题确定好了之后,开始围绕着主题挑选素材,你不能定下要剪辑温馨拥抱合集,却挑选出打斗血腥的场面。例如剪辑漫威反派,就挑选漫威系列的电影,剪辑钢铁侠,就挑选涉及到钢铁侠的电影,剪辑机器人系列,就挑选科幻类的电影,剪辑中国功夫,就挑选武侠功夫片等等。
第三步,确定框架
浏览影片确定好架构并找出适合片段电影准备好之后,要根据自己的中心思想定下大体的框架,比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然后浏览影片挑选出合适的片段。
第四步,音乐很重要
挑选合适的音乐音效素材不夸张的说音乐挑的好,混剪就成功一半了,要根据中心主题和架构来挑选音乐,剪辑温馨的就挑选舒缓的音乐,剪辑激烈打斗的就挑选激昂燃系的音乐等等。
第五步,粗剪
根据音乐和架构进行粗剪首先根据架构把挑选出来的片段整理好,其次把同类动作拼起来,比如跳跃、拥抱、跑步、碰撞、攻击、摔倒、爆炸等等。最后根据台词旁白等铺陈好画面,整体连贯起来。
第六步,精剪
根据音乐的节奏,开始一帧帧的调整,在高潮部分卡准音乐节奏节拍。删掉多余的镜头。
第七步,检查
反复修改好的片子都要反复的修改,自己多看几遍,修改好了,再请别人观看提出修改意见,反复雕琢,直至能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观众。
第八步,成片输出
渲染输出在修改好之后无误就可以渲染输出成片啦!
Ⅳ 香港以前电影看起来为什么画面像快进了一样,人物动作很快,感觉fps比普通视频更流畅。
我想你说的是动作片吧?
以前的电影用的是胶卷拍摄,而且早期计算机还没普及之前,还是用人手剪切电影的。
说到动作片,根据洪金宝、曾志伟在电视节目上透露,一般香港动作片,武打片,都是快镜头,也就是说拍摄的时候其实演员打得很慢很慢,动作很慢,到了电影,就通过人手剪切等技术,以快镜头播放。
其实道理很简单,演员是演戏不是搞拳击,太快的话,力道,位置不好掌握,待会不小心打伤了进医院,没了演员,那剧组怎么办?等演员伤势好了再拍?电影拍摄时期分分钟都是钱。还有一些动作片,追逐镜头也是。还有车片,追逐片,都是这样,不仅以前,现在也是,头文字D,还有现在的动作片,你看香港电视台动作片选秀节目,其实现场打的速度是很慢的。
但是除了一个人是例外,就是李小龙,据他们说,只有李小龙一个的电影,武打戏份的时候,给观众看的都是慢动作重播,特别是出拳,如果以正常速度播放,观众根本看不到出拳,好像拍摄李小龙要每秒至少120FPS以上才能捕抓到他出拳的动作,然后再以以前可能是每秒24帧去播放,当然当中应该有剪辑还有速度的调整。
Ⅳ 谁能告诉我电影中的慢动作用于哪些场景各有哪些意味
“电影是每秒钟24画格的真理。[1]”而当电影的拍摄速度超过了24画格/秒时,我们便称之为升格拍摄,升格拍摄的画面到了银幕上以正常速度放映,自然也就造成了电影时空上的延展放大,这便是我们口中常说的慢镜头。相比于国外的电影来,香港电影对慢镜头的使用显然更加频繁,更加细碎,也更少限制和顾忌,下面便对之做一个小小的概括,看看香港电影人是如何灵活多变地运用这一拍摄手段的!
一.“暴力美学”与慢镜头:
早期的香港动作片中,慢镜头用得并不是很多。一般是两个人进行对打,打到关键时刻正面人物施出绝招,一个飞腿或一记重拳打得反派跌倒在地,这时为了突出正面人物的神勇,而故意对动作场面进行时间上的夸大处理,音效上再配以人物的叫喊声,真的非常有气势。但毕竟这是一种非常老套的拍摄手法,如今看起来实在有些好笑,于是很快便随着“香港新浪潮”运动所带来的先进手法而被淘汰。淘汰旧事物的同时,新的“暴力美学”观也在逐步形成。这批才华横溢的动作片导演,用他们手中的摄像机为我们营造出了一个个浪漫诗化的江湖世界。吴宇森、徐克以及他们的御用武术指导程小东便是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可以说没有他们,也就没有香港动作片的“黄金十年”(1986-1995)!
其实说到香港电影的“暴力美学”,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大导演吴宇森。作为邵氏“阳刚暴力美学大师”张彻的弟子,吴宇森在其1986年的“咸鱼翻身”作《英雄本色》中,非常果断地将中国传统武术中动作的柔美和谐融入到紧张激烈的枪战戏当中,并采用了大量的慢镜头来淡化暴力上的血腥,更多突出的却是动作上的美感。此后的《英雄本色2》、《喋血双雄》和《纵横四海》更是将这一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比起师父张彻来,显然在自成一派的同时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他最具实验色彩的尝试还是在《辣手神探》的医院走廊枪战中,使用动作场面非常罕见的长镜头来表现周润发和梁朝伟穿行在迷宫一样的走廊里,不断击毙敌人,进入电梯后又来到另一个楼梯的走廊。这个长镜头中五次将正常速度转换为升格速度,基本是在两人击毙敌人前后身体位置互换的时候。这种速度的变化形成了枪战场面一张一弛的节奏感,而升格放大两人互换位置时的动作,既表明这两人配合默契,又象征着他们每个人心态的变化和情感的交流。镜头始终没有切换,一种尽在不言中的患难真情逐渐饱满膨胀,弥散在很少台词的紧张环境中,传递出微妙的浪漫气氛[2]!
香港电影就是这样无时无刻不制造浪漫,徐克和程小东的合作更是体现了这一点(当然吴宇森不少作品中的武指也是程小东)。作为动作指导,程小东在当时的这个圈子里绝对算是个另类。他不像袁家班、刘家班那样注重硬桥硬马的真功夫,也不像成家班、洪家班那样专攻妙趣横生的谐趣打斗,而是充分利用快慢镜头的相互交叉,远景近景的不停切换来表现出一种更加富有张力的动作语言。在他的影片中,非常注重造型美学的运用。他能把林青霞、王祖贤、张曼玉和梅艳芳等不会武功的美女变为一招一式煞有模样的武林高手,就是通过对人物造型的塑造来完成的。《东方不败》中的黑木崖之战以及《风云再起》中的海船之战,林青霞饰演的东方不败举手投足之间便是一代武林枭雄之风范,而《新仙鹤神针》中更是运用慢镜将武林高手静时的长衫飘飘和动时的天马行空表现得灵气十足,充分体现了武侠小说字面上所蕴含的意境。而最具小东特色的还是利用慢镜来表现人物被对方击败后倒地时的动作,特别是像《武侠七公主》和《东方三侠》中多人的倒地动作,则采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对每个人物的动作造型在时间上逐一进行放大展示,使得本应狼狈不堪的倒地变成了优美飘逸的舞蹈。如此具有浪漫气息的暴力展示,自然成了此后不少动作指导竞相模仿的对象!
虽然袁家班走得比小东要传统,但也并非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像《太极张三丰》这样需要表现中国最柔拳法最强战斗力的影片,慢镜头的使用也就成了影片武戏成败的关键所在(同样是表现太极拳,袁和平的《太极张三丰》就远比洪金宝的《魔教教主》要好得多)。无论是张三丰练拳时抱叶成团的神来之笔,还是张三丰大战董天宝时挥洒自如的套路展示,都成了西方的动作指导一百年都无法炮制出来的经典!
二.文艺片与慢镜头:
其实文艺片更多还是同长镜头结合在一起的,许多世界闻名的电影大师,像小津安二郎啊,特吕弗啊,阿巴斯啊,安哲罗甫洛斯啊,侯孝贤啊,都是玩弄长镜头的好手。香港电影素以快速剪辑闻名,长镜头的运用方面自然也就忽略了许多,即使是文艺片,节奏也比其他地区的文艺片要快得多。当然慢镜头并不是长镜头,有的时候为了体现出诗意的效果,导演们还是愿意提高摄像机的拍摄速度,将银幕时间尽可能地放大,这在王家卫的文艺片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比如说《阿飞正传》吧,阿飞离开生母庄园时那个反复出现的奔跑慢镜头,则体现了人物“无脚小鸟”般的无根性,他渴望有个归宿的梦想破灭了,只有继续“飞呀飞,飞呀飞”,直到自己生命终结的那一天才落下地来。而到了《东邪西毒》的几场动作戏中,更是采用了“抽格加印”的手法,即在升格镜头中平均去掉动作的一部分画格(在1-2-3-4-5-6的画格顺序中去掉1、3、5),但是并不压缩整个镜头的时长,而是在空出来的地方加印动作的其他部分(变成2-2-4-4-6-6的序列)[3],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慢镜头表现。其实这种手法并不是为了突出打斗的激烈,而是为了传达片中人物的内心感受,特别是西毒内心的无尽孤独和失落,更是在一头一尾地两场打斗中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自从九七回归以来,香港电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那些为了吸引观众而常用的快速剪辑手法渐渐减少了,代之而来的是多种景别,多种镜头的交互运用。比如杜琪峰《大事件》中那个长达七分钟,极具写实色彩的长镜头,在徐克吴宇森时代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于是,在这种风潮下,许多商业定位的影片都体现出浓郁的文艺色彩,采用起大量的长镜头和慢镜头来。像叶锦鸿《半支烟》中对舒淇的描绘,就是通过了升格镜头的运用,给人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数十年过去了,她依然那么年轻而有风韵,这到底是豹哥(曾志伟)脑海中的幻觉,还是实际物象的客观呈现,我们与其仔细考究,还不如就这样迷迷糊糊地沉醉于“电影魔术”所构造的银幕幻像中。而《金鸡2》的结尾处,年迈的阿金眼前浮现出一幕幕的往事画面全都是以慢镜来表示,非常恰如其分地体现出一种“时光已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的唏嘘感慨。既然商业片如此注重镜头美学的运用,文艺片就更不用多说了,在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中,伴随着舒缓的欧式音乐旋律,西装笔挺的周慕云和旗袍裹身的苏丽珍在狭窄的弄堂过道里徐徐擦肩而过,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小资情调的场景,不知迷倒了多少痴男怨女。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2046》和短片《爱神——手》中,成了王家卫新世纪继续叱咤于香港影坛的杀手锏!
三.恶搞慢镜头:
比起动作和文艺来,香港电影人最爱做的恐怕还是恶搞了。当他们恶搞起来,从最低俗的“屎尿屁”到最高雅的贝多芬音乐,可是什么类型品种都不愿意放过的,而慢镜头这样一种拍摄手法自然也就被纳入了恶搞的范畴之列。周星驰绝对是这方面的好手,像《赌圣》中他模仿赌神出场时的风光无限,便是通过慢镜头来实现的,这种手法到了《审死官》中再次被搬用,宋世杰出场时所得到的民众欢呼根本不亚于赌神。而《龙过鸡年》(又名《撞财神》)就更加离谱了,因为根本就没采用任何升格镜头,而是故意将周的出场动作放慢,从而制造出一种更加强烈的喜剧效果,像是对原先这种模式化出场方式的一种嘲讽。当然最有趣的还是《行运一条龙》中何金水慢镜出场时,身后激荡而起的气流和树叶,本以为这是一个普通的装酷镜头,没想到却是他花钱雇人用鼓风机所制造出来的效果,再次狠狠地恶搞了一把!
其实这种恶搞并不是星爷的专利,像《东成西就》中的“眉来眼去剑”,就是没采用升格镜头而形成的“特殊”效果,张国荣所饰演的东邪和王祖贤所饰演的小师妹你眉来我眼去地相互放电,敌人的打斗速度也不自觉地放慢了下来,“心甘情愿”地被他们逐个痛宰,多么有趣的创意啊!类似的还有《钟无艳》中钟无艳同放屁将军的一场比试,为了不让将军因放屁而分心,两人故意将打斗速度放慢了下来,给人的感觉却像是一种慢镜头的回放!
再来看看星爷的《唐伯虎点秋香》,当片尾唐伯虎满以为自己抱得美人归时,映入眼帘的却是石榴姐那张不堪入目的丑脸。两人徐徐旋转下落,气氛也由刚才的喧闹转入现在的平静,更加体现出唐伯虎此时万般失落的无奈心情。男抱女下落的场景倒是很平常,而女抱男下落的场景也随着新世纪“小男人”喜剧的泛滥而屡见不鲜,2002年的《河东狮吼》中,柳月红将下坠的程季常缓缓接入怀中的慢镜头,则象征了影片中女人对男人的一种彻底征服!
好了,说了这么多。但香港电影中的慢镜头数以万计,绝不是我的一篇小文所能囊括的,在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引发大家的一些思考,看看如何能够通过慢镜头使得香港电影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Ⅵ 电影影片剪辑技巧
电影影片剪辑技巧
电影的剪辑手段,主要是为了保证人物刻画的鲜明性、故事情节的连贯性、时间空间关系的合理性、节奏处理的准确性。那么都有哪些技巧呢?以下仅供参考!
剪辑的作用和目的:
作用是将单独看来没有任何意义的声音和画面,经过剪辑产生旋律,通过组合形成情节。
目的是:
1、准确鲜明地体现影视片的主题思想。
2、做到结构严谨和节奏鲜明
现介绍一些常用的影片剪辑技巧
一、切入切出 这是电影中最常用的一种镜头转换方法。即是不加技巧地从上一镜头结束直接转化到下一个镜头开始,中间毫无间隙。称为“切”。
二、淡出淡入 也称电影画面的渐隐、渐显。画面逐渐变暗,最后完全隐没,这种方法叫做淡出或叫渐隐。相反,画面逐渐由暗变亮,最后完全清晰,这个镜头叫做淡入,也叫做渐显。
三、划入划出 也是电影中镜头转换的一种技巧。有时用一条明晰的直线,有时用一条波浪型的线等从画面边缘开始直、横、斜地将画面抹去,叫划出。代之以下一个画面,叫划入。
四、化出化入 又称“溶出溶入”,也是电影中镜头转换的一种手法。在一个画面逐渐隐去(化出)的同时,另一个画面逐渐显露(化入)。这常常用在前后两个相互联系的.内容和场景,造成慢慢过渡的感觉。
五、叠印 指两个画面甚至三个画面叠合印成一个画面。常表现剧中人物的回忆、梦境、虚幻想象、神奇世界等。
六、其他技巧
焦点变虚。画面的若干画格焦点变虚,影像逐渐模糊。“虚”的速度和长度可以自由掌握,常表现剧中人视线模糊、昏迷等情景。
定格:常指一个动态镜头瞬间静止在某一画面上。
剪辑的精髓:
用画面讲故事。
有些人指出流畅的秘诀是动接动,其实这并不是唯一方法,剪辑还有静接静、动接静、静接动,效果要因片而异,都一样能剪出很流畅的片子。画面剪辑其实没有太多的限制,可以自由发挥,但是有一些准则是不能违背,比如说动接动:
1、既然是动接动,那么画面就不能是死的(固定画面),必须要有"推拉摇移跟升降"中的任意一个,如果碰上死画面,到PM或AE等软件中作推拉!!清晰度虽然有一点损失,但比起损失画面流畅感来说,要划算得多。
2、两个画面不能是相同景别相似机位(通常情况下,同机位剪辑是大忌,除非你追求特殊效果)
3、不能等画面运动到落幅才接,(简单说快定住或定住后)这样会影响流畅感,很多人以为画面一定要长到看清楚才行,其实画面剪辑也是一种调动人想象力的技巧,一个很短的镜头因为人的经验、想象,自然而然的把未表现的内容当成是已表现。
4、动的要有根据。如果是一个人在到茶壶喝水,那么镜头的逻辑关系就应该是:手拿茶壶、开盖(如果有)、另一只手拿杯子、倒水、水满......(基本上正常的规律),如果顺序颠倒,这组镜头就会看起来别扭。 褥疮怎么治疗褥疮如何治疗褥疮
5、注意节奏。节奏有两种,1:所表现的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形成的内在节奏。这是本来就有的。 2:外加的如音乐、噪声、这是人为的、利用外加因素控制节奏。
一条片子不能没有节奏,所谓流畅感其实就是剪辑中的节奏对人的冲击带来的心理影响。
剪辑的一般规律
1、 正确的剪切点:
剪辑是将许多零碎的画面片断串联为一个有节奏的整体的过程,这就涉及到一个应该在哪些地方进行剪切和连接的问题。
这里要提到一个画面顶点的概念,所谓画面的顶点,是指画面中动作、表情的转折点,比如人物手臂完全伸展时,点头打招呼后低头动作结束时,收回笑容的瞬间等。
这里要提到一个剪辑技巧:因为影像是一连串静止画面的连续,前面一个镜头的画面在人眼中会形成残留的影像,所以在实际剪辑工作中,遇到快速运动(画面内容)的镜头,要将剪切点提前一点。这样可产生体现出影像的旋律感和舒适感。比如一个翻书的动作,我们可以把最开始的剪切点选择在翻书动作已经开始的状态,若把翻书这个动作分解成25帧画面,那么就选择从第4或5帧处进入。将后点设为第21帧左右,这样不会对观众理解翻书动作产生影响,相反,还能表现出动作的旋律感和前后镜头的连贯性。
2、 动作剪辑中的固定规则:
指被拍摄物体为移动时的剪辑方法。
方法是将同一连续动作用不同机位和景别连接起来。为什么这么作:起源传说:一盘胶片时间很短,从前常常要因为更换胶片而不得不中断对一个动作的拍摄,然而人们发现用不同的镜头连接起来的同一个动作,看上去效果却出奇的流畅,给人以深刻印象,后来演变成动作剪辑的固定方法。
第一点:动作以7:3连接。
同一机位,不同景别时一般采取这种方法。如正面拍摄一个投手投球的动作,一个全景、一个近景,可以在全景开始30%或70%处接近景投手的细节,使整体动作达到流畅。当然根据素材的不同,可以故意将某些镜头剪切掉或是重叠起来,使整个动作体现另外的含义。
第二点;把两个动作连接成一个。
第一点介绍的是用不同的镜头连接同一个被摄物体,此处要介绍将不同的被拍摄物体的多个动作连接成一个,也叫“单个动作剪辑”。如击球动作,一般会这样处理:打出全垒打=》投手回头=》一垒手回头=》远远飞出去的球。采用这种剪辑方法,两位选手回头的动作就重复了,会给观众造成沉闷的印象。通过“单个动作剪辑”会把这两个回头动作整合成一个,通过剪辑来消除时间差。
具体作法是:在投手回头动作的前半部分进行剪切,连接一垒手回头的后半部分,这样能加强速度感并使画面连贯。当然在实际剪辑中我们为可以在加一组现场观众回头的镜头,来强化飞得很高很远的球(剪辑无定式)。
;Ⅶ 动作电影中的衔接剪辑技巧
动作电影中的衔接剪辑技巧
动作电影又称为惊险动作片,是以强烈紧张的惊险动作和视听张力为核心的影片类型。下面给大家介绍动作电影中的衔接剪辑技巧,欢迎阅读!
一 音乐是重中之重
预告片牛不牛逼,音乐权重占70%以上。
一段旋律有范、节奏变化丰富的音乐,是动作电影预告片的核心。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电影预告片。
剪辑技艺再牛逼,音乐平庸,预告片就平庸;音乐品位高,曲子编辑的好(音乐不是拿来直接一整条用的,需要经过延长、缩短、拼接、变速、变音等处理),那么剪得糙一点都没关系。
音乐是最直观给你“感觉”的东西,2分钟的音乐包含着巨大的情绪流,一个字也不用讲,音乐一起,就能让你感到“兴奋”“感动”“爱情”“幻灭”“哲学”“宗教”“紧张”“恐惧”“压抑”等情绪,这些抽象的大主题里面又能细分出无数具体的意象。
而画面和对白,在预告片的几分钟时间里,只能呈现出零星的“信息”。
所以,音乐最关键。
二 剪辑技巧
先明确一点,我们剪预告片时,几个镜头剪成一组,几组镜头构为一幕,三幕或者四幕就能组成一条完整的预告片。
新来的剪辑师往往会出现“剪得比较乱”的问题,为什么?
1、一组镜头只需说清楚一个意思。如果你加入了不是这个意思的镜头,就会突兀。显得乱。
2、一组镜头讲完后,再去讲下一组镜头,逻辑上或者情绪上要有承接或者递进。新手会瞎跳乱跳,一组镜头还没讲完就开始下一组镜头。
3、幕与幕之间,要有大的逻辑串联。拿《小时代1》的先导预告举例子,第一幕起势,第二幕主角亮相正常世界,第三幕关系恶化进入低谷,第四幕事件和人物有了更丰富的变化进入高潮。(举小时代 预告片 的例子是因为,它是业内外公认的高水准预告片)
1、镜头之间的视点和动势最好接上。
A视点就是视觉重点,上个镜头的视点结束在画面左侧,下一个镜头的视点就尽量从左侧起。
B动势变化要顺。这个看具体情况处理。如果你仅仅把动势顺着方向或者快慢“接上”,那么看起来虽然舒服,但是有些楞。好看的动势要像书法。有断有连,有急有停,有粗有细,有开有合。这个看感觉了。
2. 根据音乐,普通镜头的剪辑要故意不压在节奏上,只把重要镜头压在节奏上。
为什么这样呢?所有镜头全压着节奏上,第一很楞,第二看起来像MV,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你每个镜头都压在节奏上,都很爽,到了牛逼镜头或者该强化的镜头时,再压在节奏点上就没那么爽了,效果就出不来了。
这样是先抑后扬的一种做法。
3. “刺激——反应”链条。
剧情片里,说出的一句话,要接住。(用别人的反应、事件、另一句话等来接)
爱情片里,抛出的一个媚眼,要接住。(别人的媚眼,幸福的表情等来接)
动作片里,射出的一颗子弹,要接住。(东西被打烂,炸弹爆炸,人死亡等来接)
“刺激——反应”链条,是一组镜头最常用的叙事方式之一。给了刺激就一定要有反应,一组镜头才有结束感,结束之后再开始下一组镜头。路一步一步走,话一句一句说。新手剪片子,最常犯的毛病就是给了刺激,没反应。不知道怎么就到下一组镜头了。就好像你给别人讲故事,每句话都讲一半,观众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只觉得不舒服、不好,其实是你挖的坑没填上,绊到观众了。
4. 跳切、快放、快闪夹黑帧、慢镜头
镜头节奏要变化:几个快的',就插一个慢的。几个近景,来一个远景。几个格斗,加个大场面。几句对话,来个爆炸……永远要给出变化,要有能量的起伏。带观众做过山车。
有时人物动作慢我会跳切或适当快放,显得有力一些。快闪夹黑帧这块,《匹夫》先导预告1分10秒处有例子,学生服日本刀砍人。
5. 如果一场戏很牛逼,就整场放。(并不是说你不去处理它)
国外预告片最爱用的技巧,为什么?因为人家电影拍的牛逼,场面撑得住。
常常最后一个镜头(就是最高潮那个),就用片子里的一个牛逼的场景镜头做结尾。不像我们,用高速剪辑或者凌厉的剪辑堆砌出一个高潮来。《独行侠》的许多款预告片都是这么干的,一整场动作场面码上去。很过瘾。
6. 起高潮之前压低,高潮后要安静,再起更高的高潮。
通常,开枪爆炸之前,我们会刹住音乐,让整个音响安静下来,说句话或者什么的,再起开枪或爆炸。这样做是为了让高潮显得更高更有力。通过能量差产生对比,做强效果。
再举《小时代1》先导预告的例子。第四幕是高潮,所以第三幕要低谷一点压抑一点(不管剪辑节奏、速度还是音乐能量都比其他几幕要低),而且,在起第四幕之前,先猛地安静,唐宛如喊叫“冲啊!”后,音乐再响起,进入高潮。
三 音响音效设计
评论里有位朋友说觉得音效最关键,实际上,没有最关键的,所有的步骤都是关键。创意、剪辑、音乐、音效、特效等方面全都做到高完成度,才能出一支好预告片。
好莱坞预告片的音效使用量是非常小的,随便打开一支好莱坞大片的预告,旁白和音乐占音响总量的90%,只有在关键的地方才有一两个音效。他们最重要的是对白,对白一起,音乐都会降好几个量级。
为什么呢?因为好莱坞重故事,而且好莱坞演员的念白都很棒,随便一句话都可以撑起来,,加上人家电影画面牛逼,音效这种东西要你用好音响才能感受的到,所以想要看预告片真正的音响设计,还得去电影院里看前面的贴片。(最近看imax版本的《007幽灵党》,前面有《火星救援》的全长贴片,那个录音水准和音响设计水平可以说是世界最高水平了,快去看吧)
话说话来,音响设计涉及到的声音层次有三层:音乐、旁白、音效。原理是:“此起彼伏,有起有伏”。
1、有起有伏
从大的音乐结构来看,必须做到“有起有伏”,音乐的能量不要一直高或一直低,需要变化。我们一般做音乐,同一个旋律走两小节,就要变化。要递进、中断或者旋律发生变化。否则观众看的时候会疲。
2、此起彼伏
这里主要指音效和对白需要此起彼伏,简单来说就是“有音效的地方别有对白,有对白的地方别有音效”“音效和对白不要打架”。这个以剪辑师为主,在剪辑时就应该注意,音响设计师做辅助。
观众在一定时间流里面能够注意到的信息是有限的,预告片属于高强度的信息流,对于观众注意点的设置一定是排列有序而不是挤在一起的。
所以大家看标准范式的好莱坞预告片,大的节奏设计通常是固定的:“说几句话”+“插个音效”, 完成一组镜头。对应剪辑就是:几个叙述镜头加对白或旁白+能出音效的镜头。
3、其他
音响在频率上大致有“高、中、低”三个频率段,许多新的预告片公司作品,往往听起来不够饱满、音效怪怪的、衔接不够顺滑。原因有三。
一是忽视了氛围音,主要是低音的填补。有一些耳机几乎听不出来的长长的“嗡”“呜”的低音,我们是会随着音乐能量的起伏,压在音乐下面。这一层很重要,缺少了就会让音响变得很“薄”。
二是音效的融合度不够。同一个声音,比如开枪的声音,乐库里面可能有一千种音效,你要找到能够融合进整体音响里面的那一个。找不到,就试,试不出来就自己做变音处理,把它融合进去。融合度低的音效,就像一段光滑木板上面的倒刺,很扎手。
三是衔接处理要顺滑。一部电影预告片会用到好几段音乐,成百上千种音效。这么多的元素拼在一起,要把他们的接缝处打磨顺滑,不扎耳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