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您在电影中看过的最好的舞蹈动作是什么
昨晚我看了一部1940年的音乐剧,由1940年的Fred AstaireBroadway Melody主演。
我不是舞者,但是我以前在各种表演中都跳舞过。做到这一点所需要的协调,平衡和力量,绝对没有使她看上去像她一样容易的事情,这绝对是令人惊讶的。
到目前为止,这是我见过的最棒的。
❷ 谁能告诉我电影中的慢动作用于哪些场景各有哪些意味
“电影是每秒钟24画格的真理。[1]”而当电影的拍摄速度超过了24画格/秒时,我们便称之为升格拍摄,升格拍摄的画面到了银幕上以正常速度放映,自然也就造成了电影时空上的延展放大,这便是我们口中常说的慢镜头。相比于国外的电影来,香港电影对慢镜头的使用显然更加频繁,更加细碎,也更少限制和顾忌,下面便对之做一个小小的概括,看看香港电影人是如何灵活多变地运用这一拍摄手段的!
一.“暴力美学”与慢镜头:
早期的香港动作片中,慢镜头用得并不是很多。一般是两个人进行对打,打到关键时刻正面人物施出绝招,一个飞腿或一记重拳打得反派跌倒在地,这时为了突出正面人物的神勇,而故意对动作场面进行时间上的夸大处理,音效上再配以人物的叫喊声,真的非常有气势。但毕竟这是一种非常老套的拍摄手法,如今看起来实在有些好笑,于是很快便随着“香港新浪潮”运动所带来的先进手法而被淘汰。淘汰旧事物的同时,新的“暴力美学”观也在逐步形成。这批才华横溢的动作片导演,用他们手中的摄像机为我们营造出了一个个浪漫诗化的江湖世界。吴宇森、徐克以及他们的御用武术指导程小东便是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可以说没有他们,也就没有香港动作片的“黄金十年”(1986-1995)!
其实说到香港电影的“暴力美学”,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大导演吴宇森。作为邵氏“阳刚暴力美学大师”张彻的弟子,吴宇森在其1986年的“咸鱼翻身”作《英雄本色》中,非常果断地将中国传统武术中动作的柔美和谐融入到紧张激烈的枪战戏当中,并采用了大量的慢镜头来淡化暴力上的血腥,更多突出的却是动作上的美感。此后的《英雄本色2》、《喋血双雄》和《纵横四海》更是将这一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比起师父张彻来,显然在自成一派的同时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他最具实验色彩的尝试还是在《辣手神探》的医院走廊枪战中,使用动作场面非常罕见的长镜头来表现周润发和梁朝伟穿行在迷宫一样的走廊里,不断击毙敌人,进入电梯后又来到另一个楼梯的走廊。这个长镜头中五次将正常速度转换为升格速度,基本是在两人击毙敌人前后身体位置互换的时候。这种速度的变化形成了枪战场面一张一弛的节奏感,而升格放大两人互换位置时的动作,既表明这两人配合默契,又象征着他们每个人心态的变化和情感的交流。镜头始终没有切换,一种尽在不言中的患难真情逐渐饱满膨胀,弥散在很少台词的紧张环境中,传递出微妙的浪漫气氛[2]!
香港电影就是这样无时无刻不制造浪漫,徐克和程小东的合作更是体现了这一点(当然吴宇森不少作品中的武指也是程小东)。作为动作指导,程小东在当时的这个圈子里绝对算是个另类。他不像袁家班、刘家班那样注重硬桥硬马的真功夫,也不像成家班、洪家班那样专攻妙趣横生的谐趣打斗,而是充分利用快慢镜头的相互交叉,远景近景的不停切换来表现出一种更加富有张力的动作语言。在他的影片中,非常注重造型美学的运用。他能把林青霞、王祖贤、张曼玉和梅艳芳等不会武功的美女变为一招一式煞有模样的武林高手,就是通过对人物造型的塑造来完成的。《东方不败》中的黑木崖之战以及《风云再起》中的海船之战,林青霞饰演的东方不败举手投足之间便是一代武林枭雄之风范,而《新仙鹤神针》中更是运用慢镜将武林高手静时的长衫飘飘和动时的天马行空表现得灵气十足,充分体现了武侠小说字面上所蕴含的意境。而最具小东特色的还是利用慢镜来表现人物被对方击败后倒地时的动作,特别是像《武侠七公主》和《东方三侠》中多人的倒地动作,则采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对每个人物的动作造型在时间上逐一进行放大展示,使得本应狼狈不堪的倒地变成了优美飘逸的舞蹈。如此具有浪漫气息的暴力展示,自然成了此后不少动作指导竞相模仿的对象!
虽然袁家班走得比小东要传统,但也并非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像《太极张三丰》这样需要表现中国最柔拳法最强战斗力的影片,慢镜头的使用也就成了影片武戏成败的关键所在(同样是表现太极拳,袁和平的《太极张三丰》就远比洪金宝的《魔教教主》要好得多)。无论是张三丰练拳时抱叶成团的神来之笔,还是张三丰大战董天宝时挥洒自如的套路展示,都成了西方的动作指导一百年都无法炮制出来的经典!
二.文艺片与慢镜头:
其实文艺片更多还是同长镜头结合在一起的,许多世界闻名的电影大师,像小津安二郎啊,特吕弗啊,阿巴斯啊,安哲罗甫洛斯啊,侯孝贤啊,都是玩弄长镜头的好手。香港电影素以快速剪辑闻名,长镜头的运用方面自然也就忽略了许多,即使是文艺片,节奏也比其他地区的文艺片要快得多。当然慢镜头并不是长镜头,有的时候为了体现出诗意的效果,导演们还是愿意提高摄像机的拍摄速度,将银幕时间尽可能地放大,这在王家卫的文艺片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比如说《阿飞正传》吧,阿飞离开生母庄园时那个反复出现的奔跑慢镜头,则体现了人物“无脚小鸟”般的无根性,他渴望有个归宿的梦想破灭了,只有继续“飞呀飞,飞呀飞”,直到自己生命终结的那一天才落下地来。而到了《东邪西毒》的几场动作戏中,更是采用了“抽格加印”的手法,即在升格镜头中平均去掉动作的一部分画格(在1-2-3-4-5-6的画格顺序中去掉1、3、5),但是并不压缩整个镜头的时长,而是在空出来的地方加印动作的其他部分(变成2-2-4-4-6-6的序列)[3],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慢镜头表现。其实这种手法并不是为了突出打斗的激烈,而是为了传达片中人物的内心感受,特别是西毒内心的无尽孤独和失落,更是在一头一尾地两场打斗中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自从九七回归以来,香港电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那些为了吸引观众而常用的快速剪辑手法渐渐减少了,代之而来的是多种景别,多种镜头的交互运用。比如杜琪峰《大事件》中那个长达七分钟,极具写实色彩的长镜头,在徐克吴宇森时代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于是,在这种风潮下,许多商业定位的影片都体现出浓郁的文艺色彩,采用起大量的长镜头和慢镜头来。像叶锦鸿《半支烟》中对舒淇的描绘,就是通过了升格镜头的运用,给人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数十年过去了,她依然那么年轻而有风韵,这到底是豹哥(曾志伟)脑海中的幻觉,还是实际物象的客观呈现,我们与其仔细考究,还不如就这样迷迷糊糊地沉醉于“电影魔术”所构造的银幕幻像中。而《金鸡2》的结尾处,年迈的阿金眼前浮现出一幕幕的往事画面全都是以慢镜来表示,非常恰如其分地体现出一种“时光已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的唏嘘感慨。既然商业片如此注重镜头美学的运用,文艺片就更不用多说了,在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中,伴随着舒缓的欧式音乐旋律,西装笔挺的周慕云和旗袍裹身的苏丽珍在狭窄的弄堂过道里徐徐擦肩而过,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小资情调的场景,不知迷倒了多少痴男怨女。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2046》和短片《爱神——手》中,成了王家卫新世纪继续叱咤于香港影坛的杀手锏!
三.恶搞慢镜头:
比起动作和文艺来,香港电影人最爱做的恐怕还是恶搞了。当他们恶搞起来,从最低俗的“屎尿屁”到最高雅的贝多芬音乐,可是什么类型品种都不愿意放过的,而慢镜头这样一种拍摄手法自然也就被纳入了恶搞的范畴之列。周星驰绝对是这方面的好手,像《赌圣》中他模仿赌神出场时的风光无限,便是通过慢镜头来实现的,这种手法到了《审死官》中再次被搬用,宋世杰出场时所得到的民众欢呼根本不亚于赌神。而《龙过鸡年》(又名《撞财神》)就更加离谱了,因为根本就没采用任何升格镜头,而是故意将周的出场动作放慢,从而制造出一种更加强烈的喜剧效果,像是对原先这种模式化出场方式的一种嘲讽。当然最有趣的还是《行运一条龙》中何金水慢镜出场时,身后激荡而起的气流和树叶,本以为这是一个普通的装酷镜头,没想到却是他花钱雇人用鼓风机所制造出来的效果,再次狠狠地恶搞了一把!
其实这种恶搞并不是星爷的专利,像《东成西就》中的“眉来眼去剑”,就是没采用升格镜头而形成的“特殊”效果,张国荣所饰演的东邪和王祖贤所饰演的小师妹你眉来我眼去地相互放电,敌人的打斗速度也不自觉地放慢了下来,“心甘情愿”地被他们逐个痛宰,多么有趣的创意啊!类似的还有《钟无艳》中钟无艳同放屁将军的一场比试,为了不让将军因放屁而分心,两人故意将打斗速度放慢了下来,给人的感觉却像是一种慢镜头的回放!
再来看看星爷的《唐伯虎点秋香》,当片尾唐伯虎满以为自己抱得美人归时,映入眼帘的却是石榴姐那张不堪入目的丑脸。两人徐徐旋转下落,气氛也由刚才的喧闹转入现在的平静,更加体现出唐伯虎此时万般失落的无奈心情。男抱女下落的场景倒是很平常,而女抱男下落的场景也随着新世纪“小男人”喜剧的泛滥而屡见不鲜,2002年的《河东狮吼》中,柳月红将下坠的程季常缓缓接入怀中的慢镜头,则象征了影片中女人对男人的一种彻底征服!
好了,说了这么多。但香港电影中的慢镜头数以万计,绝不是我的一篇小文所能囊括的,在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引发大家的一些思考,看看如何能够通过慢镜头使得香港电影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❸ 什么是“情绪动作”“动作即是人物”
我没看过这本书,仅就我所理解的给你解答。
问题一:
所谓“有形的动作”应该是指有目的性的比如走路、跳舞、伸出手去拿东西等等,或对其它事物有直接影响的动作。
“情绪的动作”是用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是情绪投射在外部的一种细微的动作。毕竟电影剧本创作不能向写小说一样有大段的心理描写介绍给观众。这样比如嘴角下撇、微微皱眉、手指不自觉地敲桌子等都可以表达一些人物的心理或情绪。
问题二:
“动作即人物”就是说人物的性格、职业、背景等信息都可以通过动作表达出来。和上一个问题一样,电影是直观的艺术形式,很多内容不能像小说一样占用很多篇幅描写,所以需要从视觉上传递给观众。比如一个白领男主管,他走路的方式、习惯动作等应该和体力劳动者是不同的。
建议你去看美剧《别对我说谎》,内容是通过分析对象脸部微表情来识别其内心的。
❹ 影视表演中肢体语言的重要性分析
关键词:影视表演,肢体语言,作用
一、肢体语言的内涵与特征
人类的肢体动作是有表达力和表现力的, 任何的肢体动作都能传达一定的含义, 尤其是富有表现力的肢体动作。人类在有了语言之后, 交流更为顺畅和频繁, 但是肢体动作所能展示出来的含义, 却是更为丰富和真实的。语言有谎言, 但是肢体动作却是诚实的。肢体动作所呈现的含义, 被人们称之为“肢体语言”。
二、肢体语言在影视表演中的作用
1. 肢体语言是塑造影视人物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影视剧中, 语言主要是通过台词来反映, 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 肢体动作也非常重要, 也是塑造影视人物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演员通过肢体语言可以展示很多台词中不能或者无法表述的含义。
2. 肢体语言助推影视剧的情节发展
肢体语言除了能有效的塑造影视剧中人物形象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助推影视剧的情节发展。故事情节的推动, 主要依靠于在影视剧中形成矛盾冲突, 然而这种矛盾冲突可以有多种形式。除了故事情节设计的矛盾冲突, 还可以有人物角色的矛盾冲突、语言的矛盾冲突和肢体语言的矛盾冲突。
3. 肢体语言具有直观性和可塑性, 充分展现影视人物特征和影视魅力
肢体语言可以传达出用语言无法表述的内心世界, 尤其是在影视剧中, 人物特征及其内心活动主要依靠台词语言和肢体语言来表达和塑造。由于是在镜头下的表演, 演员可以将肢体语言展示得较为明显, 而且随着镜头的切换和剪辑手法的使用, 影视剧中更可以展示细微的肢体动作, 比如慢镜头等。
三、肢体语言在影视表演中的应用
1. 影视演员创造角色要充分利用肢体语言
影视演员使用肢体动作, 去创造和展示影视剧中人物角色和形象, 这就要求演员应充分利用好自己的肢体动作。首先, 影视演员应当充分理解影视剧本和影视人物角色, 这是表演的基础, 也是演员使用肢体动作的基础。2. 影视演员肢体动作必须准确、有分寸, 合乎人物和情境的需要和剧情发展变化的节奏
演员在影视剧中的场景表演时, 肢体动作必须准确、有分寸, 合乎人物和情境的需要和剧情发展变化的节奏。
3. 影视演员尤其要注重面部表情
人的面部有43块肌肉, 大约能协同组合出一万种表情。因此, 人类的面部表情是极为丰富的, 而且越是优秀的演员越是能利用面部表情来传达肢体语言。
以上就是影视表演方面的一个优秀的开题答辩范文,小伙伴们可以仔细研究其中的内容,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寻找一些灵感,更多论文相关内容,请关注本平台,小编会做及时的整理与发布。
❺ 为什么说电影是动作的艺术
电影——动作的艺术
电影是什么?或者说电影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有数不胜数的答案。有人说,电影是表演艺术;有人说电影是时空艺术;有人说,电影是综合艺术;还有人认为电影是一种有艺术性的思想形式,等等。这些说法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但又总觉得不够完备。
动作来源于电影的矛盾冲突,电影的矛盾冲突,有人与命运的矛盾冲突,还有人自身的内心矛盾冲突等等。矛盾冲突的外在表现便是动作。电影动作也很复杂,一般可分为外在动作与内在动作两大类。外在动作即人的形体动作,同人在动作即人的心里活动。在一般的情况下,外在动作与内在动总是同构的,它们互为依据,互为因果。外在动作以内心活动为根据,内心活动借外在动作来表现当然,荧幕上的动作,不是生活中自然形态的动作,而是经过艺术规范、艺术加工、具有美感的动作,是矛盾冲突中生发出来的行为。电影要求动作的语言性和语言的动作性,以及二者的统一,使动作具有艺术的张力和冲击力,借此改变角色彼此的意志,扣动观众的心弦。
矛盾冲突与电影动作互为因果,相辅相成。通常人们把矛盾冲突、电影动作和电影情境作为构成戏剧性的三个要素,而电影动作却是最重要的。谢晋曾说:“我这一辈子和电影是分不开的。虽然现在我的年纪大了,但我还是打算再拍一到两部电影。"张国荣说过:”电影是个最大的梦,我喜欢发梦,喜欢扮演那其中各种各样的角色。“电影除了拍摄,还有扮演。导演通过拍摄,演员通过扮演去创造荧幕上的真实。
可见,电影是动作的艺术,它以动作展示剧情,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评价历史与现实。尽管电影的样式很多,艺术风格也多种多样,但都应该具有动作性。我们应把握电影的动作性这把钥匙,去控索荧幕的奥秘,欣赏电影艺术的真谛。
❻ 微电影中慢动作的作用
使动作带有舞蹈般的美感
慢动作一般会配合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当然不会让人的动作都看不清),对动作进行夸张,同时引起观众的注意,并使其具有韵律感,这个时候
的音效往往是很重要的,无论是故事内的声音还是故事外的声音,这两个加在一起就会表现出导演需要的带有什么感情色彩的场景,暗示观众要起什么样的情绪!
网络解释:慢动作与快动作一样,从本质上说,都是改变现实运动形态的技术方法,电视中的慢动作通常在特技台上完成,电影则采用升格(慢动作)或降格(快动作)摄影。在
这样的特技作用下,银屏幕上的运动可以随心所欲地变慢或加快,从而导致特殊的观看效果,并且影响人们的心理感受,尤其是慢动作,以其在表现韵律感、情绪性
方面的直接魅力,已成为影视艺术中常用的表现技巧。追本溯源,慢动作的根本作用是延长实际运动过程。瞬间变化被延缓放大,主体动作因此得到格外地强调突
出,于是,慢动作被认为是"时间上的特写"。这种时间上的"放大"与叙事铺垫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深邃的艺术意境。
❼ 在电影摄影中有什么样的基本运动技法
1、镜头推拉技巧 镜头的推拉技巧是一组在技术上相反的技巧,在非线性编辑中往往可以使用其中的一个而实现另一个的技巧。推镜头相当于我们沿着物体的直线直接向物体不断走进观看,而拉镜头则是摄像机不断地离开拍摄物体。当然这两种技巧都可以通过变焦距的镜头来实现这种技巧效果。推镜头在拍摄中起的作用重点是突出介绍在后面的影片中出现的起重要俄人物或者物体,这是推镜头最普通的作用。它可以使观众的视线逐渐接近被拍摄对象,是逐渐把观众的观察同整体引向局部。在推地过程中,画面所包含的内容逐渐减少,也就是说,镜头的运动摈弃了画面中多余的东西,突出重点,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某一个部分。 用变焦距镜头也可以实现这种效果,就是从短焦距逐渐向长焦距推动,使得观众看到物体的细微部分,可以突出要表现内容的关键。推镜头也可以展示巨大的空间。 拉镜头和推镜头正好相反。这是摄像机不断地远离被拍摄对象,也可以用变焦距镜头来拍摄(从长焦距逐渐调至短焦距部分)。作用是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表现主体人物或者景物在环境中的位置。拍摄机器向后移动,逐渐扩大视野范围,可以在同一个镜头内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二也是为了镜头之间的衔接需要,比如前一个是一个场景中的特写镜头,而后一个是另一个场景中的镜头,这样两个镜头通过这种方法衔接起来就显得自然多了。 镜头的推拉和变焦距的推拉效果是不同的。比如,在推镜头技巧上,使用变焦距镜头的方法等于把原来的主体一部分放大了来看。在屏幕上的效果是景物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场景无变化,只是原来的画面放大了。在拍摄场景无变化的主体,要求连续不摇晃地以任意速度接近被拍摄物体的情况下,比较适合使用变焦距镜头来实现这一镜头效果。而移动镜头的推镜头等于接近被拍摄物体来观察。在画面里的效果是场景中的物体向后移动,场景大小有变化。这在拍摄狭窄的走廊或者室内景物的时候效果十分明显。移动摄像机和使用变焦距镜头来实现镜头的推拉效果是有着明显区别的,因此我们在拍摄构思中需要明确的意识,不能简单的将两者互相替换。
2、摇镜头技巧 这种镜头技巧是法国摄影师狄克逊在1896年首创的拍摄技巧,也是根据人的视觉习惯加以发挥的。用摇镜头技巧时摄像机的位置不动,只是镜头变动拍摄的方向,这非常类似与我们站着不动,而转动头来观看事物一样。 摇镜头分为好几类,可以左右摇,也可以上下摇,也可以斜摇或者与移镜头混合在一起。摇镜头的作用使得观众对所要表现的场景进行逐一的展示,缓慢的摇镜头技巧,也能造成拉长时间、空间效果和给人表示一种印象的感觉。 摇镜头把内容表现得有头有尾,一气呵成,因而要求开头和结尾的镜头画面目的很明确,从一定被拍摄目标摇起,结束到一定的被拍摄目标上,并且两个镜头之间一系列的过程也应该是被表现的内容,用长焦距镜头远离被拍摄体遥拍,也可以造成横移或者升降的效果。 摇镜头的运动速度一定要均匀,起幅先停滞片刻,然后逐渐加速,匀速,减速,再停滞,落幅要缓慢。
3、移镜头技巧 这种镜头技巧是法国摄影师普洛米澳于1896年在威尼斯的游艇中受到的启发,设想用“移动的电影摄影机来拍摄,使不动的物体发生运动”,于是在电影中他首创了“横移镜头”,即是把摄影机放在移动车上,向轨道的一侧拍摄的镜头。 这种镜头的作用是为了表现场景中的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空间关系,或者把一些事物连贯起来加以表现。移镜头和摇镜头有相似之处,都是为了表现场景中的主体与陪体之间的关系,但是在画面上给人的视觉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摇镜头是摄像机的位置不动,拍摄角度和被拍摄物体的角度在变化,适合于拍摄远距离的物体。而移镜头则不同,是拍摄角度不变,摄像机本身位置移动,与被拍摄物体的角度无变化,适合于拍摄距离较近的物体和主体。 移动拍摄多为动态构图。当被拍摄物体呈现静态效果的时候,摄像机移动,使景物从画面中依次划过,造成巡视或者展示的视觉效果;被拍摄物体呈现动态时,摄像机伴随移动,形成跟随的视觉效果。还可以创造特定的情绪和气氛。 移动镜头时除了借助于铺设在轨道上的移动车外,还可以用其他的移动工具,如高空摄影中的飞机,表现旷野时候的火车汽车等。其运动按照移动方向大致可以分为横向移动和纵深移动。在摄像机不动的条件下,改变焦距或者移动后景中的被拍摄体,也都能获得移镜头的效果。
4、跟镜头技巧 指摄像机跟随着运动的被拍摄物体拍摄,有推拉摇移升降旋转等形式。跟拍使处于动态中的主体在画面中保持不变,而前后景可能在不断的变换。这种拍摄技巧即可以突出运动中的主体,又可以交代物体的运动方向,速度,体态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使物体的运动保持连贯,有利于展示人物在动态中的精神面貌。
5、升降镜头 这种镜头技巧是指摄像机上下运动拍摄的画面,是一种从多视点表现场景的方法,其变化的技巧有垂直方向,斜向升降和不规则升降。在拍摄的过程中不断改变摄像机的高度和仰俯角度,会给观众造成丰富的视觉感受,如巧妙的利用则能增强空间深度的幻觉,产生高度感,升降镜头在速度和节奏方面如果运动适当,则可以创造性地表达一个情节的情调。它常常在用来展示事件的发展规律或处于场景中上下运动的主体运动的主观情绪。如果能在实际的拍摄中与镜头表现的其他技巧结合运用的话,能够表现变化多端的视觉效果。
6、镜头甩技巧 这种技巧对摄像师的要求比较高,是指一个画面结束后不停机,镜头急速“摇转”向另一个方向,从而将镜头的画面改变为另一个内容,而中间在摇转过程中所拍摄下来的内容变得模糊不清楚。这也与人们的视觉习惯是十分类似的,这就非常类似于我们观察事物时突然将头转向另一个事物,可以强调空间的转换和同一时间内在不同场景中所发生的并列情景。 甩镜头的另一种方法是专门拍摄一段向所需方向甩出的流动影像镜头,再剪辑到前后两个镜头之间。 甩镜头所产生的效果是极快速度的节奏,可以造成突然的过渡。剪辑的时候,对于甩的方向、速度和快慢、过程的长度,应该与前后镜头的动作及其方向、速度相适应。
7、旋转镜头 被拍摄主体或背景呈旋转效果的画面,常用的拍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沿着镜头光轴仰角旋转拍摄;二、摄像机超360度快速环摇拍摄;三、被拍摄主体与拍摄几乎处于一轴盘上作360度的旋转拍摄;四、摄像机在不动的条件下,将胶片或者磁带上的影像或照片旋转,倒置或转到360度圆的任意角度进行拍摄,可以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运动。另外还可以运用旋转的运载工具拍摄,也可以获得旋转的效果。 这种镜头技巧往往被用来表现人物在旋转中的主观视线或者眩晕感,或者以此来烘托情绪,渲染气氛。
8、晃动镜头技巧 这种镜头在实际拍摄中用的不是很多,但在合适的情况下使用这种技巧往往能产生强烈的震撼力和主观情绪。晃动镜头技巧是指拍摄过程中摄像机机身做上下左右前后摇摆的拍摄。常用作主观镜头,如在表现醉酒、精神恍惚、头晕或者造成乘船、乘车摇晃颠簸等效果,创造特定的艺术效果。 这种技巧在实际的拍摄中所需要多大的摇摆幅度与频率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的,拍摄的时候手持摄像机或者肩扛效果比较好。 这些镜头技巧是实际的拍摄中不是孤立的,往往也是千变万化的,并且可以相互结合,构成丰富多彩的综合运动镜头效果。但我们要采用镜头表现技巧的时候,需要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拍摄的时候镜头运动应该保持匀速、平稳,稳定果断。切忌无目的的滥用镜头技巧,无故停顿或者上下左右前后晃动,这样不但影响内容的表达,而且使得观众眼花缭乱,摸不着头脑,镜头运动的方向、速度,还要考虑到的就是前后镜头节奏和速度的一致性。
❽ 相同故事完整性下,电影演员的肢体动作和台词哪个更重要
我感觉是肢体动作更重要要,因为别嫁一个演员的好坏就是他的演技方面判断的,如果在同样的故事完整情的改变不会很多,但是肢体语言和神态就会有很大的变化,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每一个人的哈姆雷特,所以,每一个人愿意同一个角色是他所能赋予角色的生命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