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读大卫科波菲尔有感,写一篇观后感,三四百字左右。
《大卫·科波菲尔》是世界文学宝库丛书48本中的一本,尽管世界文学名著宝库中的书我已经看了好几本 ,但我还是对狄更斯的这本自传情有独钟。
文中的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的父亲在大卫出生六个月就去世了,大卫八岁时,她的母亲又嫁给了摩德斯通先生,而摩德斯通先生和他的姐姐都是铁石心肠,他们不喜欢大卫,总想着法子虐待大卫,还将大为的母亲给折磨死。
大卫的母亲死后,父亲就不再让他上学,并逼着大卫去做童工,做了童工的大卫生活变得更加困难,一个星期6个先令让大卫省吃俭用,很快他就偷跑了出来,投奔他富有的姨婆,并被姨婆送进学校,受到了好的教育。
尽管大卫童年时受尽了磨难,但他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没变,并且他最终也取得了幸福美满的爱情。
《大卫·科波菲尔》让我懂得了自传的书写方式,也让我明白了只有磨练自己,你才可以成功。
㈡ 急求《大卫.科波菲尔》的读后感三篇
我阅读了几次此书,这也是我喜欢的一本书之一。又一次阅读,也颇有感慨,觉得贯穿本书的是“人性”二字。文中出现了各式的艺术形象,但在我看来,这些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物。这些人的存在,不仅在19世纪,而且是当代。人性,不乏美好与丑恶。美好的人性,应被我们铭记,而不应被时代的变更而冲淡,我们更应去发扬它,让它主导整个人性。而它,对于我们的社会是极其有意义的。但那些丑恶的人性,则应被人禁锢,它不应被散播到社会上去,这不仅对我们的社会无任何意义,甚至还会拖我们进步的后腿。 对于书的内容,几遍看下来,再加上对狄更斯身世的点滴了解,我觉得他似乎在与自传。描写了19世纪的英国种种的人情世故。书中的主人公是大卫,并以第一人称着手写作。大卫在未出生前父亲去世,8岁时母亲改嫁,继你严酷残暴,他姐姐也同样铁石心肠,不近人情,在大卫成长过程中碰到许多不友善的人——残忍的校长、狡诈的朋友,还有心怀歹意的无赖亚?希普。然而也不乏善良之人,有可子的保姆辟果提,少言寡语的巴克斯,貌似严厉却菩萨心肠的姨婆,有生活不如意的米考伯夫妇,有舒适温柔的阿格尼斯,还有最可子的朵拉。 可子善良的保姆辟果提(她的形象在书中始终很高大,心灵美好)把年幼的大卫看成自己的孩子来照顾,并成为大卫的好友。他们有时无话不谈,很亲近。辟果提的善良是自始至终的。心地永远是那么纯洁。她并不是在人们面前做作的一类人,她的善良是发自内心的。于是我会联想到我们世上的某些人,虚伪的善良假惺惺。离不开的便是个利益,做的什么事,首先考虑到的是我的利益会被损害吗,或是什么自私的目的能达到、完成吗?他们的心灵应该被修正,以辟果提的心灵的标准来修正。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类似斯提福兹的人不少。他很狡诈,他与大卫成为朋友,然后欺骗了大卫的朋友,他们一开始与人成为朋友时总表现出很绅士或很优秀的某些品质,其实,他们是有目的的。在迷惑了对方后,罪恶的目的、计划便开始了。利用对方的可靠的人情来做欺骗,当自己目的达成之后便溜之大吉,他们的人性是丑恶的,可恨的。 书中最令人痛恨的是尤赖亚?希普。在别人面前总表现得很卑微,似乎要博得别人的同情,他在任何时候都这样。其实别有目的,在成为威克菲尔的合伙人以后,他要让威克菲尔崩溃,使他沾上了酗酒的恶习,并挪用公款交试图吞掉威克菲尔的事务所。类似这一类人在商场上我想是不少的,他们总是以破坏别人聚敛财富为快乐。有时他竟然连最亲的人也要欺骗。在亲人面前他们又是多么成功,多么辉煌,但孰不知他是出卖了自己的人性才换取得的。在得到辉煌的同时,他们也收获了罪恶。一般人我想是不会要这样的辉煌的。 说到书中的米考伯夫妇,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他们算得上是识事理的人(关于这点就不加说了)。忧的是他们总是不努力工作,期待转机的出现。即使在生活上贫如洗,并欠下一屁股债之后,仍然不努力去工作,希望天上能掉下馅饼。我们现在米考伯式的人不乏很多。也包括学生,总认为学习无聊乏味,枯燥而且不认真学习,却渴望一个好成绩,明知是不可能的,但仍执迷不悟,他们的心灵侥幸占据了全部空间。或某些下海经商的人,总把失败归咎于运气不佳,不遇上“转机”,却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存在的客观原因,不努力工作,完美主义幻想着,并由此松懈下来,使自己崩溃。对自己并没有明确目标,或许确是有目标,但很简单:要碰到转机。 我们应该继续和发扬美好的人性,让缺憾的心灵弥补过来;而对于丑恶的人性,我们应果断说“不”,并用美好的人性打败它。
这本书围绕着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描写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善良质朴的老保姆辟果提;有貌似严肃却有菩萨般心肠的姨婆;有生活不甚如意的密考伯夫妇;有恬静聪明的艾妮斯;有天真浪漫的朵拉;还有凶狠残暴的摩德斯通姐弟俩;还有卑躬屈膝,阴险狡诈的希普……
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出生之前,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7岁时就改嫁。大卫的继父是一个凶狠贪婪的家伙,而且继父的姐姐竟也是个铁石心肠,不近情理的人。他们姐弟俩不仅百般虐待大卫,而且把大卫的母亲折磨致死。母亲死后,大卫的继父逼大卫去当童工。在此期间,大卫有幸逃了出来,去投奔了他好心的姨婆,并被姨婆送进一所很好的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大卫在成长过程中历经磨难,但是他善良,正直,乐于助人的天性始终没有改变。他在困境中奋发向上,刻苦努力,最终不仅在事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同时获得了美满的幸福生活。
读完整本书,我觉得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他是个助人为乐的人,这个人的人生遇到了重重困难,但是他面对困难毫不逃避,因为他深刻的明白逃避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于是他在自己遇到种种困难时,都努力的想办法去解决。在解决过程中,他没忘记自己助人为乐的本分。他一边帮助人,一边解决自己的困难。最后他获得了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美满的生活。
他的那种坚强和勇敢深深的打动了我,同时也启发了我不管自己遇到多少困难,只要不逃避,只要勇敢坚强的去面对,想法设法去解决,才能战胜自己,才能成功。这才是对我们人生的考验。就拿我们小学生而言,也许幼小的我们还不需要挑起生活的重担,不要经历种种磨难,但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学习,大卫这种不怕遇到困难,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正是我们最需要学的。
有些同学在学习生活中一遇到“拦路虎”,便马上唉声叹气,第一个想法就是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再者就是放弃。从来没想过,靠自己的双手去解决问题,去探索问题的出路,没想过那样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才能,我也不例外。希望这本书启迪了我,也能启迪广大读者,特别是像我一样的小学生,让我们一起加入学习大卫。科波菲尔精神的热潮中来吧!
《大卫·考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在这部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的小说里,狄更斯借用“小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不少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 《大卫·考波菲尔》一书中通过主人公大卫·考波菲尔一生的悲欢离合,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小说中一系列悲剧的形成都是因为贪恋金钱导致的。摩德斯通先生骗娶大卫的母亲是觊觎她的财产;爱弥丽的私奔也是经受不起金钱的诱惑;威克菲尔一家的痛苦,哈姆的绝望,无一不是金钱造成的恶果。而卑鄙小人尤利亚·希普也是在金钱诱惑下一步步堕落的,最后落得个终身监禁的可耻下场。这些暴露了金钱的罪恶,也是狄更斯对当时社会那种腐败现象的不满和憎恶。但值得欣慰的是米考伯先生的对于金钱的态度是那么的不在乎。他虽然负债累累,却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世间的种种磨难。这是狄更斯对当时社会的美好向往。
在人物的塑造上,大卫·考波菲尔无疑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不论是他孤儿时代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和辛酸,还是他成年后不屈不挠的奋斗,都表现了一个小人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求出路的痛苦历程。他先与朵拉结为夫妻,又由于朵拉的逝世使得考波菲尔先生认识到阿格妮斯才是他一生的伴侣。经历了大苦大难后尝到人间幸福和温暖的大卫,靠的是他真诚、直率的品性,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人的纯洁友爱之心。阿格妮斯也是作者着力美化的理想的女性。她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内心的美德,既坚韧不拔地保护着受希普欺凌的老父,又支持着饱受挫折之苦的大卫。她最后与大卫的结合,是“思想和宗旨的一致”,这种完美的婚姻使小说的结尾洋溢一派幸福和希望的气氛。他们都是狄更斯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想的化身。这种思想的形成与狄更斯个人的经历和好恶是分不开的。他始终认为,处于受压迫地位的普通人,其道德情操远胜于那些统治者、压迫者。正是基于这种信念,小说中许多普通人如佩戈蒂兄妹、哈姆,尽管家贫如洗,没有受过教育,却怀有一颗诚朴、善良的心,与富有的斯蒂尔福斯及其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邪恶的希普和斯蒂尔福斯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善良的人都找到了可喜的归宿。狄更斯希望以这样的道德观来改造社会,消除人间罪恶,但在当时的社会来看狄更斯的这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观是不可能实现的。 《大卫·考波菲尔》在艺术上的魅力,不在于它有曲折生动的结构,或者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在于它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这部作品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的世态人情,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大卫的姨婆贝齐小姐,不论是她的言谈举止,服饰装束,习惯好恶,甚至一举手一投足,尽管不无夸张之处,但都生动地描绘出一个生性怪僻、心地慈善的老妇人形象。还有对迪克先生的描写,更加突出了贝齐小姐的聪慧和贝齐小姐对考波菲尔的宠爱。至于对女仆佩戈蒂的刻画,那更是惟妙惟肖了。 读了《大卫·考波菲尔》后,我认识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观。在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人物是考波菲尔先生,他一生艰苦:他一出生就失去了父亲,他的母亲改嫁给摩德斯通先生,在继父家中他无时无刻地受到了来自他继父的折磨,以至于他离家出走逃到了他的姨婆家中,在那里受到了对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教育,使得他受益终生。他的童年朋友米考伯夫妇用自身的经验教会他对待金钱的态度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他那种善良友好、诚实和大度的是我们都应有的品德。
㈢ 电影《大卫 科波菲尔》的英文观后感,谁知道
《大卫·科波菲尔》英文读书笔记/读后感
If Charles Dickens created his child hero Oliver Twist for his sympathetic commiseration of orphans and his discontent of the ill-functioning society, we could say that he created his other child hero David Copperfield for a completely different reason. Critics consider "David Copperfield" as Dickens' autobiographical novel that unmasked a great account of Dickens' early childhood upbringings. It is often said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understand a great classic work without understanding the writer first. To read "David Copperfield" is to understand Charles Dickens, which will further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Dickens other works.
The Theme
Honestly speaking, I consider "David Copperfield" a bit dry in terms of plot development and dramatic climax comparing to "Oliver Twist". I understand that this has to do with the fact that this is a semi-autobiography that had to carry some purpose of relating to the realities in Dickens childhood. Another attributed reason is that unlike "Oliver Twist", "David Copperfield" is a bilngsroman, that is, a novel that develops a character from childhood to althood. It is understandable that climax is hard to be defined or to be captured when writing a bilngsroman where story is defined by time progress rather than events.
As Dickens' earlier works were published serially, his writings were also finished serially, either weekly or monthly,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publications. It was not until the rather cool receipt of his "Martin Chuzzlewit" that Dickens started considering taking upon a more constructed writing style with numbered plans in plot development. "David Copperfield" was thus proced under such constructed and well-planned writing, which, I believe, added special dramatic affect to the stories. The repetitive reappearance of several important characters in David Copperfield's life confirms the reality in which we all experience the re-acquaintance with people we've met and that the relationship is strengthened with each re-acquaintance. Writing constructively, rather serially, gave Dickens the opportunity to cultivate each of these characters,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David Copperfield and the impact they have on David Copperfield. Instead of introcing minor characters that were forgotten later on, Dickens gave each character a purpose of existence in the story, which also engaged readers into the story and added flavor to the plot.
The story of David Copperfield ended in the most beautiful merriness, with David finding the true hero of his life - himself. However, an interesting question that we should ask is, has Charles Dickens let his own kindness take over the realism that fictional works should bring forward to the readers? Many critics seem to think Dickens plot his story to make the readers feel good, rather than show the reader what human life is really like. I don't think I have read enough of Dickens' works to pass any judgment, but I do like to point out that, as a writer, I do believe that a story to express realism makes a greater echo in readers' hearts than a story to please.
The Language
The more I read Charles Dickens' works, the more I am convinced that his works, his language, to be more specific, need to be appreciated only by imaginative minds. I am not advocating this because I am an immediate admirer of old British language style, I sincerely believe that it would be beneficial for people to appreciate more of beauty of the literate language used in Dickens' writings, or any old British writer's writings for that matter.
㈣ 谁知道电影《大卫 科波菲尔》的观后感啊(英文200个单词)
David Copperfield is the novel that draws most closely from Charles Dickens's own life. Its eponymous hero, orphaned as a boy, grows up to discover love and happiness, heartbreak and sorrow amid a cast of eccentrics, innocents, and villains. Praising Dickens's power of invention, Somerset Maugham wrote: "There were never such people as the Micawbers, Peggotty and Barkis, Traddles, Betsey Trotwood and Mr. Dick, Uriah Heep and his mother. They are fantastic inventions of Dickens's exultant imagination...you can never quite forget them.
㈤ 电影《大卫,科波菲尔》观后感
描写了19世纪的英国种种的人情世故。书中的主人公是大卫,并以第一人称着手写作。大卫在未出生前父亲去世,8岁时母亲改嫁,继你严酷残暴,他姐姐也同样铁石心肠,不近人情,在大卫成长过程中碰到许多不友善的人——残忍的校长、狡诈的朋友,还有心怀歹意的无赖亚?希普。然而也不乏善良之人,有可子的保姆辟果提,少言寡语的巴克斯,貌似严厉却菩萨心肠的姨婆,有生活不如意的米考伯夫妇,有舒适温柔的阿格尼斯,还有最可子的朵拉。 可子善良的保姆辟果提(她的形象在书中始终很高大,心灵美好)把年幼的大卫看成自己的孩子来照顾,并成为大卫的好友。他们有时无话不谈,很亲近。辟果提的善良是自始至终的。心地永远是那么纯洁。她并不是在人们面前做作的一类人,她的善良是发自内心的。于是我会联想到我们世上的某些人,虚伪的善良假惺惺。离不开的便是个利益,做的什么事,首先考虑到的是我的利益会被损害吗,或是什么自私的目的能达到、完成吗?他们的心灵应该被修正,以辟果提的心灵的标准来修正。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类似斯提福兹的人不少。他很狡诈,他与大卫成为朋友,然后欺骗了大卫的朋友,他们一开始与人成为朋友时总表现出很绅士或很优秀的某些品质,其实,他们是有目的的。在迷惑了对方后,罪恶的目的、计划便开始了。利用对方的可靠的人情来做欺骗,当自己目的达成之后便溜之大吉,他们的人性是丑恶的,可恨的。 书中最令人痛恨的是尤赖亚?希普。在别人面前总表现得很卑微,似乎要博得别人的同情,他在任何时候都这样。其实别有目的,在成为威克菲尔的合伙人以后,他要让威克菲尔崩溃,使他沾上了酗酒的恶习,并挪用公款交试图吞掉威克菲尔的事务所。类似这一类人在商场上我想是不少的,他们总是以破坏别人聚敛财富为快乐。有时他竟然连最亲的人也要欺骗。在亲人面前他们又是多么成功,多么辉煌,但孰不知他是出卖了自己的人性才换取得的。在得到辉煌的同时,他们也收获了罪恶。一般人我想是不会要这样的辉煌的。 说到书中的米考伯夫妇,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他们算得上是识事理的人(关于这点就不加说了)。忧的是他们总是不努力工作,期待转机的出现。即使在生活上贫如洗,并欠下一屁股债之后,仍然不努力去工作,希望天上能掉下馅饼。我们现在米考伯式的人不乏很多。也包括学生,总认为学习无聊乏味,枯燥而且不认真学习,却渴望一个好成绩,明知是不可能的,但仍执迷不悟,他们的心灵侥幸占据了全部空间。或某些下海经商的人,总把失败归咎于运气不佳,不遇上“转机”,却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存在的客观原因,不努力工作,完美主义幻想着,并由此松懈下来,使自己崩溃。对自己并没有明确目标,或许确是有目标,但很简单:要碰到转机。 我们应该继续和发扬美好的人性,让缺憾的心灵弥补过来;而对于丑恶的人性,我们应果断说“不”,并用美好的人性打败它。
㈥ 大卫科波菲尔 的读后感 200字就够
读《大卫科波菲尔》有感故事中,单亲的大卫有了一个乐于虐待他的继父。他被继父送进一所以体罚著称的学校,被迫辍学离家当童工,投奔姨婆后被送进另一所学校:完全象一所好学校应该有的样子。他当了律师,喜欢过三个女孩子……他和他身边的一群人与我们和我们的四周那么相似,除了时代和地点不同,但所有的差别也就仅此而已。大卫的世界,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世界。大卫·考波菲尔——主角,却又最能从另一个角度上被忽略。大卫是幸运的,尽管小时侯有磨难,却可以同时获得一个了解外界的意外机会。他在外界慢慢成长,慢慢地脱离天真,从自己和别人的失败中熟悉到这个世界并不可能总是随人心愿。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他只是小说中体现人性的一个工具而已。假如别人是彩色玻璃窗上的玻璃片,那他就是白色的墙壁,哪块玻璃是什么颜色,在他身上一目了然。监护人——主宰你最多的内心世界,最了解你,最为你着想。大卫的母亲是一个过于年轻而且轻信的女子,大卫的父亲死后一段时间,她改嫁爱德华·摩德斯通,不幸他在沉闷的空气中死去了。她用她的教育给大卫的童年带来了快乐,而她改嫁后的痛苦和她一如既往的天真也和摩德斯通姐弟一起给大卫的孩童之心上了至少为时过早的一课。另外,还有一个朋友式的“监护人”:克莱拉·佩戈蒂。找不到比“忠诚”更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她,她似乎不是受雇于大卫家,而是大卫的一个热心的亲戚,自动跑来帮忙——但亲戚又往往不会象佩戈蒂那样,和大卫在一起时除了更加成熟外似乎和他同龄,和大卫的母亲在一起时又好象是随时头脑清醒,有经验,有主意的长辈。社会上经常有与她类似的人,让人觉得暖和而可靠,小说中则把她的性格又鲜明化,完美化了。而说到大卫的姨婆——这才是一个监护人的典范,虽然大卫的母亲以及佩戈蒂的监护可以使大卫得到最多的快乐,但这位姨婆为大卫的未来做了严厉的考虑,若没有她,大卫的生活会完全不同。社会上这样的人通常就是我们父母中的一方,也就是所谓“严父慈母”或“慈父严母”中“严”的一方。至于大卫的继父,根本不算一个监护人。各种朋友——他们经常改变你的一生。大卫做童工时的房东米考伯夫妇,简而言之是一对爱面子的穷困贵族。他们债台高筑,一日三餐却是当了家里的东西也要吃得好,又有一个情绪起落大的毛病,也许只是小说夸张的产物?不得而知,也许别人的生活里也有这种人,谁知道呢。大卫在最初的学校里碰到过两个人:詹·斯蒂尔福斯——唯一不受虐待的学生,查理·梅尔——勤恳而不幸的教师。虽然后来的事实证实崇拜斯蒂尔福斯的人生观是错误的,但他在大卫童年时期确曾给大卫某一程度上好的影响,以后也使大卫的心智更加成熟。这样的人在社会上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祸害,而有时候却能凑巧使一个轻信的人成长。说到梅尔先生,他就象是黑暗中一个有微弱光线的角落,虽然亮得有些力不从心,但他也让大卫隐约懂得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斯蒂尔福斯不是光明,只是黑暗中一块礁石暂时可以给你依靠,但他的本身还是黑暗的。大卫这一生最该交的朋友,则是阿格妮斯·威克菲尔——大卫读后一所学校时寄宿处主人的女儿。她就象是理智的化身,舒适而聪明。她成为她的父亲平生唯一的动机以及大卫寻求真理和解答的不二道路。她在现实社会中可以是一个永远冷静的谋略家,她似乎可以永远把所有事都当作别人的事来看,这让她得以永远用客观角度看清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