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跪求《苔丝》的英文读后感! 1000字左右 谢谢!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omas Hardy’s most famous masterpieces in the world.
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the story:the poor girl girl---Tess Durbeyfields had to work for Alec d’Urbervilles in order to support her family.She was so beautiful that the so-called gentleman seced her.And form then on,Tess’s life was doomed to be a tragedy.Later she found her true love ---Angel Clare.However,when Tess told him about her misery past soon after their wedding day,the man deserted Tess instead of forgiving her becaused he learned that Tess was not as pure as he thought---she was no more a maiden.Angel went to Brazil alone and asked Tess not to write to him .Tess waited for his return,living in a sorrow.Finally,Alec found her and wanted her to be his woman by all possible means .In order to get rid of him ,Tess had no choice but to murder him.It is such a heartbroken story that I couldn’t help thinking about it for several days.
Tess has a strong sense of responsbility and self respect.Her father was lazy and her mother was blind.She was exactly the one who devoted herself to the family.I think,as a daughter ,she had done encough.She was also strongwilled and optimistic.There had been much gossip in the small village because of her prengnancy and people in the village looked down on her .However,she managed to recover from all these and decided to begain a new life at a distant dairy farm.
Tess was independent and loyal to love .She refused to get money from either Alec or Angel,she made a living on her own.She worked hard.What’s more,she was honest.She confessed her sufferings to her husband even though her mother told her not to.She did nothing wrong,she was just a little child at that time.
Tess was brave encough to kill Alec—the man who ruined her whole life.She set a good example to the women throughout ages.And she didn’t accept the unfair fate as it was,instead she resisted the tempatation of Alec and she won over the misfortunes in some way.
I admire Tess for her attitudes toward life;I also show my profound sympathy for Tess’s miserable fate;I envy Tess for she had the courage to fight against fate.
B. 《苔丝》读后感怎么写
先根据所读的东西,进行一点概括性阐述。然后根据自己所得所想,得到的启发什么的,把这些东西写出来就行。
这是我第二次看《苔丝》,看着的时候,自我有点愤怒,怎样能是这样的呢?不一样社会,不一样东西,不一样结果。
一个那么好的姑娘就这样被这个社会玷污了,碰到了错的人,家庭的原因,让她没能看清这个社会的样貌,不知是否相信那些关心她的人,人的诱惑也是一样的,凭什么男女之间是那么的不公平哈。是女的真的就那么珍贵吗?
苔丝,从你身上我看到了,你的宽恕,你的谅解,你对爱的坚持,你一向在追求着自我的真爱,过程是艰辛的,可是结局有点完美。
有点厌恶安奇,明明那么爱苔丝,就因为她被世俗给污染了,你对她冷冰冰的,都不给人家机会,嘴上说能够宽恕人家,结果,还不如对苔丝狠点呢,就不要有那么多的依靠了,就不会抱有那么多的期望了。可能还会有另一种结局。
突然发现,无论是爱还是被爱,都是一种杯具了。被一个你不爱的人爱上,他有那么固执,那么庸俗,像个流氓,和你说话带着有点调戏的感觉,对你肉体上总是占有欲的,真是想想都觉得可怕,又因为某种原因,不能摆脱他,哎,怎一个杯具呢?
爱上一个你爱的人,他以往和你说,无论做了什么错事,他都会原谅你的,可是,绝对不可能的,这种情景实现的几率不大,自我还是看着办吧,不是什么事都能够那么坦白的。最可靠的人就是自我了。
C. 欲求一篇苔丝,简爱,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三个女人的命运为主题,写在同一篇
女性文学中的两朵奇葩
———《傲慢与偏见》与《简·爱》女主人公对比
摘要:《傲慢与偏见》与《简·爱》这两部作品都反映了英
国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女性的生活, 表现了其对命运不
屈服的精神。本文论述了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的
差别:伊丽莎白较为保守被动地追求爱情,强烈希望得到男性
的尊重;而简·爱则大胆主动,追求男女完全的平等。造成这
种差别的原因是作家主体个性的差异以及所处环境的不同。
关键词:女性意识;性格特点;对比;原因
《傲慢与偏见》与《简·爱》,这两部作品的作者都是生活在
18 世纪末19 世纪前期的女性作家。她们在作品里都反映了
当时英国女性的生存现状:男女不平等,社会对女性生活的压
抑。女性经济上不能自立。每当谈论婚嫁,金钱和门第对决定
婚姻关系都脱不了干系。这是由于英国的法律规定,只要家中
有兄弟或堂兄弟,女子就没有财产继承权,即使继承了财产,
一旦结婚,她的所有财产的支配权就都要转交给她的丈夫,自
己没有独立的财产处置权。经济条件决定了她们的思想意识
上对男性的依附,婚姻上处于受支配的弱势地位。如果无法找
到一个体面的丈夫,她们的生活将是非常悲惨的。而如果想
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在社会上立足,只能去做家庭教师,但这
在当时是非常卑微的职业。在这种生存状况下的女子有许多
的无奈和不满,甚至有不少女子放弃了对真爱的追求,随波逐
流。所以这也是《傲慢与偏见》与《简·爱》这两部作品一经问
世便,便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的原因,如同黑夜中的一丝
光亮,给桎梏中的女性带来了希望。通过伊丽莎白和简·爱这
两个个性鲜明的形象塑造表现了对命运的抗争。在相似的时
代背景下, 她们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比如都受过一定的教
育;都没有出众的长相;都有自己聪明独到的见识;都不满于
男性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但两者在思想上、行动上表现出了
明显的不同。
一、伊丽莎白和简·爱追求爱情和男女地位观点的差异
排偷出了吉诺的孩子,也正是她的愚蠢做法导致了孩子的死
亡。
一个孩子夭折了,另一个人却清醒了,这个人就是菲利
普。对于这个可怕的后果,菲利普开始了自己的反思。他认为
“这件事是他自己的过错, 是由他性格中人所共知的弱点造
成的”。那么,他的弱点是什么呢? 福斯特并未明言,但读者是
可以很容易看到的。菲利普自视清高却循规蹈矩,愤世嫉俗
又优柔寡断。他的清醒正是融合文化冲突的关键。尤其是在
他得到吉诺的彻底原谅之后,菲利普感到自己“被一种几乎
惊人的亲密纽带”同他连在一起。他对艾博特小姐的看法也
发生了变化,甚至从内心深处爱上了她。他同时对自己和自
己的民族进行了反思:“ 我们英国人在冷静的时候,在我们不
相信幸福的时候,才这么说。吉诺并不为自己这种表里不一
而感到惭愧,这正是我喜欢他的原因之一。”[4] 在福斯特看来,
菲利普和艾伯特小姐这样的人完全可以转化过来,只要他们
处于适当的环境下就可以发生质的飞跃。[2] 经过了这次精神
的洗礼,菲利普已经对索斯顿和它所代表的保守、狭隘的文
化产生了反感,决定离开那里。促使他发生质的飞跃的正是
意大利的文化。意大利,以其无拘无束的社会价值体系与索
斯顿古板的爱德华时期的生活方式形成鲜明对比,她所提供
的社会机制最终使莉丽亚、卡罗林和菲利普从先前阻碍他们
实现自我的赫里顿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跨越了他们紊乱的
家庭体系中的人际关系障碍。[6] 很明显,福斯特将他的希望放
在艾博特小姐和菲利普身上,他们是融合文化冲突、促进文
化交流的催化剂。
福斯特创作《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这篇小说的初衷是
讽刺和批判保守、狭隘的英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作为这种文
化代表的英国中产阶级,但小说的结局并不是悲观的,而是
充满希望的。赫里顿夫人和哈里特虽然无法发生转化,但活
泼真诚的吉诺和能够自我解剖的菲利普与艾博特小姐却完
全可以成为解决文化冲突、促进不同文化和谐共融的力量。
这充分体现了作为小说家和思想家的福斯特对人类不同文
化之间和谐共存的深切愿望。
参考文献:
[1] 侯维瑞.英国文学通史[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1999,599 。
[2] 苑辉.谈《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发育不良的心灵”的
主题[J].辽宁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4,(5),542 。
[3] 岳峰.福斯特意大利小说中文化身份的嬗变[J].名作欣
赏,2006(2),76 。
[4]E·M·福斯特.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M]. 林林、薛立敏
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
[5] 王佐良、周珏良.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M]. 北京: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213 。
[6]Kenneth Womack. A Passage to Italy: Narrating the Family in Crisis in E· M· Forster’s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
[J]. Mosaic: a Journal for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Literature. Winnipeg: Sep 2000. Vol. 33, 130.
81
(一)伊丽莎白较为保守被动地追求爱情,而简·爱则大胆
主动地追求幸福
伊丽莎白和简·爱对待爱情的观点比较相似, 她们都鄙
视不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拒绝只以金钱为基础的结合。她
们都曾拒绝过牧师的求婚, 虽然这对于身无分文的贫困女子
来说十分诱人。柯林斯先生可以成为伊丽莎白日后生活的保
障,但她认为这种生活毫无情趣可言。圣约翰也可以使简·爱
生活无忧,但她明白自己并不爱他,这种没有心灵交融的婚姻
也是简·爱无法接受的。虽然两位女主人公对待爱情婚姻的
看法十分相似,但在追求幸福的行动上却表现得截然不同。
伊丽莎白虽然向往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但是思想上却
接受了男人应向女人示爱求婚的保守观念。她拒绝了柯林斯
的求婚,表现了她对真挚感情的向往。但是对待追求爱情的
过程,就像文中所描述的舞会景象,女士在等待男士的邀请
和示好。在伊丽莎白发现了达西的种种优点之后,在对自己
虚荣心的不断批判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伊丽莎白的小心谨
慎、勇于认错、敢爱敢恨的性格。虽然她十分后悔拒绝了达西
的求婚,但这时的她不是向达西解释,而是选择被动地等待
他下一次的表白。当然最终结果皆大欢喜,有情人终成眷属,
但这个过程确实有着错失良缘的风险。
而简·爱作为出身更为贫穷的家庭女教师,却勇于突破传
统和阶级差别, 与自己出身有着天壤之别的上层贵族谈情说
爱,付出了比伊丽莎白更多的努力。她是以自己独特的人格
魅力征服了爱人。她这样做是和的人生经历以及爱情观密不
可分的。而当后来她意外获得了遗产,罗彻斯特却已经伤残,
她还是回到了心爱人的身边, 这时的简·爱主动地把握住了
自己的幸福,这是不以任何经济条件为代价的爱情。
(二)在男女地位的观点上,伊丽莎白强烈要求男性对女
性的尊重,简.爱则追求男女的完全平等和自我的独立
在男女地位的观点上,伊丽莎白和简·爱是不同的。伊丽
莎白的条件并不出众,她虽有姿色,但不足以吸引所有人的
眼光,当男女主人公第一次见面时,达西就认为她的相貌“仅
仅过得去,不过不漂亮到能够打动我的地步”, 不愿邀请伊丽
莎白跳舞。伊丽莎白虽财产不多,但毕竟属于地主乡绅阶级,
而且还具有能使显贵男士也为之倾倒的沉鱼落雁之姿。她对
于达西一开始的偏见就渗入了一种自身虚荣心受损的心态,
因此,她的反抗意识就有点流于表面,不够深入,给人一种强
烈震撼中的“放松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伊丽莎白的生活
前景存在着危机,因为没有兄弟,父亲的财产就要被远房的堂
兄柯林斯所继承。所以能结识一个有钱人并与他结婚是她人
生的最好归宿, 为此她常常参加一些舞会以求结识有身份和
地位的男子。而达西的傲慢以及对她家人的蔑视都激发了她
对达西的厌恶,并刺伤了她的自尊心。在此后的接触过程中,
伊丽莎白不断地取笑奚落达西,所以在达西第一次向伊丽莎
白求婚时,她严词拒绝,与其说这是对达西傲慢的报复,不如
说这是伊丽莎白追求男女平等的反应。当然,正是这种女性
意识的萌发,才使得男女主人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其实伊
丽莎白拒绝达西的求婚,在当时是非常冒险的。因为伊丽莎
白强烈要求男性对女性的尊重,很可能会错失达西这个家境
和自身条件都十分理想的对象,作一辈子老处女。伊丽莎白
对达西求婚的拒绝,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看起来是多么了不
起,实在是勇气可嘉。
而简·爱则不同,她既不具备美貌,也没有任何财产,只
82
不过是个无父无母、自食其力的小女人,一个不小心误入绅
士淑女这个“天鹅湖”的丑小鸭,她必须时刻处于一种紧绷的
反抗状态,必须时刻小心地维护着自己那仅有的一点自尊与
权利,在爱上了主人罗切斯特后也不敢表现出来,害怕成为
贵族小姐们的玩物。正是在这个环境中,她形成坚强不屈不挠
的性格,在那个时代是男性俯视女性的时代,大多数女性选择
被动地对待,而简·爱她能够以“我”的标准来打量这个世界,
她是一个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不像其他女子那样盲目遵从
男人的思想。另外,简·爱不在是男权社会中的弱者,而是代
表比男性更为坚强的形象,当罗彻斯特残废后,简·爱来到他
的身边说:“ 我能帮助你吗? 先生, 我愿意拿我的生命为你效
劳。”这其实也是那个时代要求平等和尊重的所有女性的呼
声。
二、伊丽莎白和简·爱的性格特点差异的原因
伊丽莎白和简·爱的性格特点之所以有着这样的不同,与
两位女性作家的分别所处的环境和个性有着重要的联系。
奥斯丁是一向公认的善于塑造形象的小说家,从最重要
的主人公伊丽莎白, 直到极其次要的陪衬人物德伯格小姐,
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她们各具时代特征。伊丽莎白这个女
性形象, 她的秀外慧中的个人素质以及那充满理性的观念,
以及她的圆满归宿,都充分表达了女作家本人对爱情婚姻以
及对全部人生的理想。她笔下的女性们同当时英国的大部分
女子一样,即使模糊地感觉到女性所受到的种种局限,但她们
长期以来所受的教育以及对已有的宁静生活的惯性依赖,也
使得她们会依照这种惯例继续生活下去。对于“嫁妆不足就
不能找到一个好丈夫”这一点,她们虽然会感到无奈与不满,
但对此她们所采取的回应态度是通过展示自身的其它优点
来嫁到一个“体面的绅士”,而不会是用什么抗争或争取的积
极手段来改变这种不合理现象。纵然意识到了在当时英国社
会中女性的无奈,在无力改变的情况下奥斯汀选择的是妥协:
既然无力抗争,那就干脆不要抗争好了。
与伊丽莎白相比较,简·爱似乎更受到读者们和评论家们
的推崇,被认为更能代表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
的女性形象。有人认为简·爱做出了较大的努力去寻求一种
新生活。最低限度,她比较积极地奋斗与抗争过,并且敢于争
取自由和平等地位。勃朗特所处的是英国无产阶级争取民主
权利的宪章运动高涨的年代, 提出了争取妇女自由权利的口
号,女性的自主意识被极大地唤醒了。她们已经明白女性有追
求与男性平等的权利,认为男女平等。由于其自身的经历,对
于呼吁追求男女平等的愿望更加迫切, 因此简·爱所表现的
性格特征较伊丽莎白更为鲜明。
参考文献:
[1].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 张玲、张扬译.北京: 人民
文学出版社, 1997 。
[2]. 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M]. 祝庆英译.上海: 上海译文
出版社, 2001 。
[3]. 郭征难.奥斯丁和她笔下的女性[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学报,2001, (9) 。
[4]. 黄静.《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J].兰州大学
学报, 2002, (6) 。
[5]. 李迎新. 从《简·爱》看女性主体意识的确立[J].理论观
察, 2000, (6) 。
D. 《苔丝》读后感200字,和主要内容300字。答完我还给加赏啊
苔丝天性纯朴,厌恶趋炎附势,她性格中最不容忽视的一点便是她强烈的责任感了,正如苔丝坚决地要把与亚历克·德伯的那一段不快的往事告诉她所深爱,并且也深爱她的丈夫安吉尔一样,她原本可以完完全全地把这件事隐藏起来,说像她母亲教她的,然而,苔丝没有,她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安吉尔。
我所说的都是苔丝,也许你会问起安吉尔为什么会接受不了苔丝曾被亚历克玷污并产有一子这一残酷事实而提出与她分居,他不是很爱苔丝吗?难道他对苔丝的爱并不是高尚的吗?那么,我要说,他是因为太爱苔丝了,他心目中的苔丝是如此美丽,如此善良,是一切纯洁的象征,他忍受不了他眼中所见,心目所想的苔丝有任何过错,他努力扼杀自己对苔丝的感情,他觉得那个属于他的苔丝已经不存在了,在他眼前的,已经不是他以前所深恋的苔丝,而是有着苔丝形貌的另一个女人。新婚之夜,也就是苔丝把往事告诉他的那个夜晚,也就是他们开始分居的那个夜晚,他曾梦游,抱着苔丝走到了树林中,把苔轻轻放在一口棺材中,看过这篇小说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他当时所一直重复说的那一句话:“死了,死了,苔丝,我的妻子死了,死了。”在他的心中,最最美好的那个苔丝死了,不存在了,他的悲痛,他的绝情,他的弃苔丝而去的行为,正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失去了当初最真最纯的苔丝。
至于亚历克,我不想多说,他给苔丝带来的灾难是显而易见的,他对苔丝所做的一切,根本不是出自他对苔丝的爱,因为爱是高尚的,他对苔丝只有情欲可言,丝毫没有爱的根据。然而,苔丝并没有因为亚历克给她带来的打击而不纯洁,她自始至终都是那么的纯洁,善良,都显得那么美丽。
E. 苔丝读后感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著称于世的“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力作。小说描述了一位纯洁姑娘的不幸命运。主人公苔丝是一位美丽的农家少女,因受东家少爷诱迫而失身怀孕。从此,这一耻辱的事实剥夺了她接受真正爱情的权利,致使新婚之夜遭丈夫遗弃。后来,万般无奈之中,她重回了少爷的怀抱,不料,就在这时她那有名无实的丈夫拖着病驱千里归来,苦苦寻觅。苔丝为了自己真正的爱,毅然杀死同居的少爷,在与丈夫短暂欢聚后,走上了绞刑台。
父亲德伯的愚昧无知,对于金钱的贪婪推使苔丝跌下了社会的的深渊;而亚雷的邪恶无耻则将苔丝少女的所有美好梦想化为灰烬,促使她遇上了改变她人生的第三件事——与安玑·克莱相爱。而正是这个安玑·克莱,这个有着天使之名的懦弱男人——最终造成了苔丝的悲剧。有人会说安玑·克莱才是真正该批判的人,但是无疑他生活在那个时代,他需要时间来释放自己,不可忽视的是,安玑·克莱是爱苔丝的,至少那爱是真的,而不是像亚雷一 样,只有肉欲,把苔丝当做自己的玩偶。所以我认为苔丝的悲剧应该是当时的时代所酿成的,或许在现代社会也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不过对于像苔丝一样的人来说,生存的机会就多了。合上书,我想鞭挞当时的社会,指责亚雷的无耻行径,藐视安玑的懦弱,同情苔丝的悲惨遭遇。
F. 关于看《德伯家的苔丝》的观后感
我没有看过原著,但看过电影,是BBC迷你剧,贾斯丁霍德尔主演的。
苔丝首先给人的印象就是漂亮,迷人,但起初却显得些须柔弱,不过在向克莱尔吐露实情时,显出了少女天生的纯真和勇气,由于家世的没落,她与亚雷同居,但这毕竟是为了活下去,等待思恋的人,我想是克莱尔的归来,使苔丝杀死了亚雷,与克莱尔的最后几天的生活,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刻,虽然她知道等待她的将是什么,因为在她心中早已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生命短暂,苦涩,但对她来说最后的几天就是她生命的全部。
关于克莱尔,也许是维多利亚时代特有的对女性贞洁的追求,如果换了现代的我们,苔丝吐露了真情,我们也许会原谅,甚至更加呵护她,但在那个时代,我想克莱尔做出的的决定,是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男人都会做的,所以,换位思考一下,克莱尔也是无奈。
我的感想也许很肤浅,请多多包涵。谢谢。
G. 能帮写一篇德伯家的苔丝1200字影评
你应该感到幸运,你可以陪着我一起堕落。德伯的笑容里带着的是无尽的无奈以及疼惜。世界太复杂,因为太复杂,所以使得有着三个人的世界,就已经痛苦到无法再去有更多的时间去折磨和感受呼吸。
苔丝说,那时候的自己什么都不懂,你欺骗了我,现在又来引诱我,我恨你,你毁掉我一生的幸福。
也许没有人明白,“苔丝说”这番哀求却有苦同的理论,也许可以自流一派,成为一本新的难念经。
因为追求的太过完美,所以死的也无所。因为看的太透,抑或又看的已经高斯模糊。安奇尔因为容不得背叛,追求者无暇,所以,很快的应验了一句话,苔丝无错,克莱尔无错,如若德伯不死,伤的会是三人,甚至更多。安奇尔追求并娶苔丝。其实就像是在PS里很认真的做完一幅图,然后再认认真真的打上马赛克,使其失真。
你爱我吗?安奇尔问伊利,笑容落拓,却又充满了调侃的嘲讽。
我爱你,很爱很爱。伊利说。
那你陪我去巴西,好吗?看到这里,我对安奇尔心冷。
好啊。这就是伊利的选择,这两人可真是一唱一和呢,看到这里,嘴角突然勾起了一抹嘲讽的笑意。
你真的比苔丝还要爱我么?突然,我的心有了一丝希望。
不,我没有苔丝爱你。苔丝爱你可以爱到为你去死,而我却做不到。伊利的率真的话语,竟让人有一丝了然的恍惚。
苔丝赤着脚走路,却被黛西这种小肚鸡肠之人视为像乞丐一样的装可怜而博得同情。其实看到这里,突然有一种想哭的感觉。突然就想起了陆游其妻唐婉的《钗头凤》的其中两句:“世情薄,人情恶”。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真的,谁也不知道,苔丝这个女人,只是舍不得穿那双安奇尔送给她的靴子,却被黛西这种人送给了乞丐。是的,现在她连鞋都没有了,她死在了过去,冻死在了那个名为寒冷的梦里。
曾经发誓一辈子都不会再结婚,可是,爱情却抵不过过去的恶禁。
因为偷食了禁果,所以才进不了天堂。明明都爱着,爱的痛苦,也爱的绝望。
为了丈夫,竟然可以杀死另一个深爱着自己的男人。为了,为了换那短暂五天的幸福。可以道貌岸然的生活在一起,又可以像没有防备的婴儿一样。可以毫不犹豫的杀死,其实在那一刻,苔丝可能已经恍恍惚惚地认为自己杀死了那不贞的过去。
露其实我感觉是不配苔丝,其实,她虽然和苔丝拥有相像的脸,拥有更纯洁的没有被玷污过的灵魂和躯体,但是她没有心。面对,绝望的苔丝,她可以冷到面无表情,在苔丝被处以绞刑后,却步了苔丝的尘缘,成了克莱尔太太。他们跪在那里,太阳不会怜悯,因为,实在是替不了,也成为不
H. 《德伯家的苔丝》影评
曾以为作家的伟大在于多产,在于创作大量经典名著。看了Thomas Hardy的名作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德伯家的苔丝》),才知道好著作只需一部足够。哈代笔下的苔丝曾被多位出色的女演员演绎过,1979年德国女演员Nastassja Kinski出演的电影《苔丝》获得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三项Oscar金奖,后来相继拍成了其他演员担演的电视连续剧,其中我最爱Justine Waddell饰演的Tess---1998年BBC推出的电视剧《德伯家的苔丝》。 好的故事因有好的情节,演绎的出色不亚于情节本身。 有人说曾获得Oscar奖项的电影《苔丝》不如BBC于98年的电视剧《德伯家的苔丝》,因为女主人公的扮演者不同。据说Nastassja Kinski太野性,她的经历使她难以演绎出哈代笔下的苔丝---美丽的英国乡村少女的形象;而Justine Waddell有种英国式的古典美,既优雅甜美又有种说不出来的孤寂感,所以与哈代笔下的苔丝的形象更为接近。 我也更喜欢98年的电视剧《德伯家的苔丝》。五年前买了《德伯家的苔丝》电视剧VCD(片长约3小时,共3张),痛快地看了又看,越看越着迷,叫人心碎…五年后的今天,对苔丝的眷念仍不减,执起笔来,重温些许插曲与片段,细细回味剧中的气息,浓郁的悲情… ★ 我的“苔丝情结” 1. 洁白如诗那般美,令人迷醉 Tess很美。她的姣好与玲珑映衬在一身的洁白下。她很白,白的那么纯,不可亵渎;白的那么美,无与伦比;白得那般艳,令人惊羡。那般白,曾盛开在灿烂的日光下,奔放在原野绿丛中,舞动在庄园秋色里。那般白,曾如此的出奇夺目、娇艳动人。当火红的玫瑰戳伤了手,鲜血沾染了洁白,Tess的白,开始让人怜惜。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否将你比作夏天?你比夏天更美丽温婉。”(出自我最爱的诗歌---莎翁十四行诗之18) 很自然想起这首诗,就学着它那样来形容Tess--- “Shall I compare you to an Easter lily? You are more pure and pretty.”“我能否把你比作百合?你比它更纯洁更美。” 2. 影音与命运双重奏,撩动人心 无论快乐与苦痛,Justine的真情演绎,皆发自内心,毫不虚掩。尽管命运一次次变着戏法,给无知的Tess开玩笑,幸福一次次绕过她身旁溜走,她依然亭亭玉立,犹如一朵鲜花,娇艳欲滴,沁人心脾。我不禁震慑住了,内心涌动一股悲情,哀Tess所哀,愁Tess所愁,我相信观者定能感受到,并与之共鸣。 令我惊诧的,还有剧中反复奏响的乐曲,那淡淡的忧伤。那乐曲多么美妙动听,让人如痴如醉,百听不厌。佳音好比天籁,就象莫文蔚的一曲《盛夏的果实》,谁也计算不了曾经醉过多少天下人,歌曲里那淡淡的忧伤,和谐的韵律与无穷的韵味令多少人为之倾倒! 电视剧《德伯家的苔丝》的插曲与故事情节如此吻合,激起了我心底万般柔情。故事的情节不失浪漫,浪漫之余却散发着忧伤,弥漫着宿命。情节与画面交织的天衣无缝,影音与命运的双重奏,给纯洁的Tess蒙上了宿命的色彩。主旋律、背景音乐与掺和的曲调穿插于剧情中,诉说着淡淡的忧伤、绵绵哀怨、柔弱、孤苦与无助,预示着冥冥中的命运。 3. 咽着泪水那一幕,百折不回 当历尽磨难的Angel决定从巴西重返英国,与心爱的Tess言归于好,便有了Tess含泪带笑,默默注视Angel的一幕。Angel的归来,犹如一把利刃,径直刺向Tess的心坎。“Too late...Too late!...” 一切都来的太晚! 多少个日夜,Tess企盼着丈夫回心转意,回到自己身旁。抱着一线希望,她给Angel写信,恳求丈夫迅速归来保护自己。可是伴随她的却是孤独、悔恨、愤慨、绝望,最后,她只能甘受屈辱和苦难。 Too late! 声声悲切。这迟来的相见,是命运的捉弄,天意弄人。 想起韩国影视的女角色都爱哭。为感动而哭,莫名、单纯地哭,天真可爱甚或淘气地哭。如My Girl(《我的女孩》)里李多海饰演的“周幼琳”,一把鼻涕、满脸泪花,毫无保留地把一切溢于言表,以泪水宣泄…而Tess,则将所有的冤屈与苦痛以及对爱人的思念都统统深埋在心里,默然含泪,泪往心里流,此情此景,言语怎来得及思索? 4. 死亡是苦难的终结,肝肠寸断 苦难终有尽头。在一个静谧的黎明,Tess被捕,被处绞刑,至此,全剧终了。然而,与电视剧不同的是,小说的结局燃点了希望:Angel怀着忏悔和苔丝的妹妹开始了新的生活。这种希望,是否预示着新的爱情的萌生?就好象许多爱情故事一样,妹妹继承姐姐的爱,和男主人公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可是真能幸福快乐吗?当初爱得那般死去活来、肝肠寸断,我怀疑这种爱的继承,至少,在《德伯家的苔丝》里我相信爱是无法继承的。就象《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爱人?》里的故事一样,爱,无法弥补,没有替身,也没有退路,只能按着原路走,唯一条路,一直走下去…… 只有在悬崖,断肠人才得以解脱
I. 《德伯家的苔丝》谁看过的。看过的给点感觉。说下读后感如何
我看过英文简写版,被小说的情节和优美的语言吸引住。苔丝真的是一个很纯的乡村姑娘,为了家庭可以去“攀”所谓的亲戚,为了生活可以不辞艰辛地努力工作,为了自己的爱甚至可以杀掉那个伪君子。然而,在那个社会,苔丝注定是个悲剧。父母的无知,让这个纯洁的女孩在坏人的诱惑下失去了上天赐予女孩最珍贵的礼物。社会固有的偏见,使克莱尔在结婚后痛苦的离开苔丝,只身去巴西。俗话说对的人在对的时间遇见是一种幸福,然而苔丝总是和克莱尔错过,一次次的错过让人不免感到惋惜。若是在第一次跳舞时克莱尔能选苔丝为舞伴,或许结局不会这样;若是克莱尔在知道实情后能宽容苔丝的过错,或许他们不会分开;若是苔丝能坚守自己的爱,不被生活的艰辛,亚力克的花言巧语,克莱尔的惩罚所打倒,或许等待他们的就是幸福。然而结局就是一个悲剧,当一面黑旗子缓缓升起时,表明了苔丝生命的终结。苔丝死了,是被绞死的,是被那些所谓爱她的人害死的。或许死对于苔丝也是件好事,至少她不用再在这个社会上艰难生活了。看完整个故事,虽然感到有些可惜,但还是有些欣慰,因为看到了一个坚强的女孩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带给我们一丝纯洁与希望。
J. 求《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
1.
下午读完《德伯家的苔丝》,托马斯?哈代曾经是一个那么值得争议的人物,但我不想评论此书的价值所在,我只想很简单的阐述一些他笔下的那个女人——苔丝。
看到“痴心女子”和“冤家路狭”感觉很难过,很压抑,眼泪在眼眶打转,终于眼泪下来了,也读完了,虽然早已结局,但真的看到的时候还是感觉很难受、很难过。多少词汇在脑海中出现,而我,只能用一个短语来形容苔丝——天真的美。她是美丽的乡村姑娘,虽然有着贵族血统却依然纯朴,美,不是一种外表,而是内心高雅纯洁的表现。心灵纯净自然的她是大自然的女儿。她的纯洁就像蓝天一样,虽然偶而会被乌云遮住,可是当乌云散去,世界上最纯净透明的依然是蓝天。
一直想如果没有开头那个牧师的几句话,也许可怜的苔丝会是另一番生活,然而,十六岁的乡村女孩苔丝的悲剧就从这里开始了。苔丝愚蠢的父亲忽然知道自己是一个大贵族的后裔,就在算计着怎么才能享受贵族的生活就逼着苔丝去认亲,结果天真的苔丝遇上了毁了他一生的那人——亚雷。他是苔丝宿命中永远逃不开的仇。夺去了苔丝所有的梦想,以及追梦的能力,夺去苔丝的青春年少的纯真的渴望。然而,我们那个天真的女孩,依然是如此清纯,如此单纯到让人疼惜的女子。
苔丝决心开始新的生活,就去几百里以外的奶牛场工作了,在那里,她遇上了她第二个不应该遇上的人,至少我是这么觉得,一个她真正爱的人,但我始终以为那个人辜负了她的爱,他的举动我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伪善。如果没有克莱,苔丝的一身是悲剧化为平淡,然而克莱的出现却是在悲剧的背后涂上更浓墨重彩的黑暗。其实我相信克莱是爱苔丝的,不然也不会在梦游时表露自己的情感,但,他还是被道德束缚着,不能接受这突如其来的一切。
克莱正是因为苔丝独具特色的纯净才爱上她并向她求婚。对克莱奔涌的爱潮,窒息的是苔丝自己。他用他的爱伤害着那个天真的女孩儿,给她幸福的希望,又全部抹杀。而她也用她所有的爱折磨自己。苔丝经过内心的痛苦挣扎,决定接受克莱的爱情。可是当苔丝向她所爱的人坦白她那受伤的过去时,那所谓的爱人却犹豫了,对爱人的不理解和对感情的不坚定让克莱最终选择了离开。
苔丝心碎了,当她帮她的伤口小心翼翼的展现在所爱的人的面前时,她希望的是理解,是原谅,可是狠心的爱人在弱小的苔丝的伤口上洒了一把盐。他并不是一个感情很专一的人,也许我们看见他对苔丝那种深深的眷恋,可是当苔丝的失真违背他表面所鄙视的宗教时,他毫无余地的选择了退缩,而且退缩得是那样的磊落不羁。
苔丝今后又要一个人面对生活了,还要向父母隐瞒事实的真相,装着很幸福的样子,并且从仅有的一点生活费中寄钱给父母,克莱的离去,苔丝从事着最脏最累的工作,忍受着身体和心理两重的磨难。而此时,那个口口声声说爱她的男人在哪里?但她却始终惦记着自己的丈夫有一天能够原谅她。我只能说她真的是太天真了。
苔丝喜欢克莱,并把克莱当成他生存的全部源泉,甚至可以说他就是她的救命稻草,所以她的全部意念都是存在这样一个人物身上,而面对现实爱情是多么苍白无力啊,美貌与高贵的血统,也许是战利品,但不是武器。也许我们的苔丝,她,真的是太天真了。
苔丝看到回来的克莱伤痛欲绝夺门而去,苔丝也伤心不已,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仇恨,拿起了刀,将她多年以来所受到的屈辱与艰辛都发泄在刀头,刺向了那个毁了她一生的男人。后就奔向黑漆漆的马路,追赶她的安琪儿去了……
虽然苔丝和克莱最后度过了五天美好的时光,可是,为爱复仇的苔丝结局依然悲惨。一切平静了,苔丝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终于和她爱的人体验了真正的蜜月,那是她生命中的最后一站,是她终于解脱的日子。心碎的她,带着梦想和遗憾走向绝路的人生,在最后的,又是最漫长的,幸福的一夜……在生命中最后一次日出之时,她把对人生、爱情的遗憾带去了——另一个——美妙的世界。
我就是不明白,一个很好的天真女孩为什么会落的如此结果?她有什么错?漂亮?天真?自尊?也许你的天真善良真诚是你美之源,亦是悲之源。
2.
三国时魏国有一文人叫繁钦,他在《与魏文帝笺》中言:“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思,凄入脾肝,哀感顽艳。”指的是歌声的哀婉凄恻,使愚蠢的人和聪明的人同样受到感动。读了哈代的《苔丝》就是这种感觉。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着名小说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一百多年过去了,女主人公苔丝也早已树立在世界文学画廊之中,这不仅仅因为人们对传统美德有所超越,更因为作品主人公所拥有的人性与灵魂深处的巨大魄力使之成为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哈代以小说女主人公苔丝的悲惨命运替西方悲剧作了一个形象的阐释,苔丝足以“哀感顽艳”。
苔丝本是一位纯洁美丽又非常勤劳的农村姑娘,她向往人生的真和善,但又时时遭到伪和恶的打击。苔丝的悲剧始于为了全家人生计去远亲家打工,却因年幼无知而被亚雷骗去了处女的贞操,成了一个“堕落”的女人,受到社会舆论的非议,把她看成不贞洁的罪人;苔丝后来与青年克莱相爱,又因为新婚之夜坦诚有污点的过去而被丈夫遗弃,而与近在眼前的幸福失之交臂;出于高度的家庭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苔丝为换取家人的生存而再次违愿沦为亚雷的情妇;最后因为丈夫的回心转意使得绝望的苔丝愤而举起了复仇的利刃,终于成了一个杀人犯,最后不得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导致“象游丝一样敏感,象雪一样洁白”的苔丝最后终被完全毁灭。
苔丝是被哈代理想化了的现代女性。在哈代的理想世界中,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代表着威塞克斯人的一切优秀的方面:美丽,纯洁,善良,质朴,仁爱和容忍。苔丝的灵魂是纯洁的,道德是高尚的,但是在资产阶级的道德面前,她却被看成伤风败俗的典型,奉为警戒淫荡的榜样,是侵犯了清白领域的“罪恶化身”。丢下《苔丝》一书,眼前那个历经磨难,失身而又杀人的女人,却使我想起它们,想起我喜欢的两件事物:黎明与茶花。黎明,如处子的皮肤,光洁润滑,在明与未明之际,透着希冀与光亮;有一种茶花,叫“雪塔”,她洁白肥硕,细腻如瓷,在寒冷的季节里,傲然怒放,在出尘与入世间,清丽如水,独自芬芳。也许他们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我觉得它们同出一处,那便是纯洁。正因为这一点《苔丝》的故事才更凄凉。
苔丝为什么会有“哀感顽艳”之能呢苔丝的“哀”既有社会的因素,也与她的性格有关。
毫无疑问,苔丝的“哀”首先是“社会制哀”。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是以其故乡威塞克斯为背景的。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侵入农村,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后果,哈代作为一个人道主义着者,心灵受到强烈冲击,在感情上深深地依恋古老的宗法文明,痛恨工业文明对人们和谐生存状态的摧毁。《苔丝》中,哈代对当时工业文明对乡村的冲击进行了全景式描绘,然后以苔丝家作为个体农民的缩影,深入展现人们在物质困境中的痛苦挣扎。社会悲剧是人同社会环境的冲突造成的。苔丝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侵袭到农村并毒化社会气氛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位弱女子,尽管聪明美丽,勤劳善良,但家贫如洗,经济拮据,负担沉重,她处于低下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无权无钱的农业工人,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压迫和凌辱,这些压迫和凌辱有经济的,权势的,肉体的,更有精神的,宗教的,道德的,传统观念的。她的“哀”是时代造成的,同时,亚雷和克雷代表了把苔丝推向深渊的两种不同的客观社会势力,他们直接地共同造成了苔丝的社会悲剧。
苔丝能哀感顽艳的第二个原因,她是暴力,恶势力及维护它们的法律,国家机器的受害者。这种暴力,恶势力的集中代表就是亚雷*德伯。
苔丝在绿草如茵,风景如画的乡野里长大,尽管家庭生活窘迫,但少女时代的苔丝内心是明朗,欢快的。她热爱生活,敢于面对一切困难,为了维持家庭,不惜牺牲自己。苔丝一生都是强权和暴力的受害者。亚雷之所以敢称霸四野,为非作歹,为所欲为,不仅因为他有钱,有势,而且更主要的是有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法律的保护。社会和法律都认为侮辱和迫害苔丝的人是正当的,而受迫害的苔丝则是有罪的。苔丝一生都必得逆来顺受,忍受含垢,不能自卫,而当她有生以来第一次起来自卫的时候,“’典型’明证了,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苔丝成了资产阶级国家祭坛上的祭品。苔丝的悲惨遭遇,社会对苔丝的不公正,表明了资产阶级法律的不仁道和虚伪。
苔丝的“哀”,在社会制哀的总前提下,同时又是性格制哀,其“哀”的成因不仅有客观的而且还有主观的,亦即说不仅有外在的,而且还有内在的。
我们在论及了苔丝“哀”的诸种社会因素之后,还应该指出的是造成她痛苦,不幸的还有其自我的原。苔丝是勇敢的,她敢于大胆地反抗传统道德,追求幸福,然而她却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这又表现了她性格软弱的一面。
她“根据陈腐无聊的习俗,布置了不同情自己的形体和声音”,用“一堆使自己无故害怕的道德精灵”来恐吓自己。即使在大自然中间,“老是把自己看作一个罪恶的化身,侵犯了清白的领地”。这种静观的结果,必然造成她内在的自我折磨和谴责,因此,使她所受的磨难,所遭受的不幸和痛苦,就更加沉重和强烈。这种“灵魂有罪”,使她负疚,自责,使她即使被克莱无情抛弃,也认为是自己的罪过,默默忍受命运的摆布。因此,她在遭到世俗舆论,传统道德迫害的同时,又受制于它的道德准则,毫不留情地责难自己;她在大胆地反抗传统道德的同时,又囿于它的观念成为传统维护者。故而说,苔丝哀婉的美学特质在社会制哀总前提下,又属于性格制哀。因而她的“哀”更深刻,更感人。
《苔丝》中亚雷有一句话:“美是要付出代价的。”苔丝用美换取了人们无限的“哀伤”,无论是愚蠢还是聪慧,都会被苔丝的“凄美”而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