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看完《生门》后你有何感受呢
《生门》真实又让人感触良多。
作为母亲观看《生门》都是觉得因为真实而让人感觉的,虽然里面的镜头都会有点让人感觉不适,可却是真真实实的情景。每次看都会让我回想起生宝宝时候的情景,那种难受那种无法言语的疼;每个宝宝出生都是不容易的,欢笑背后有一个痛苦的妈妈以及伟大的医生。
很多人都会因为评论而不敢去《生门》,可我觉得这个电影确实是最好的,记录每个孩子出生的不容易,记录看似平凡却充满意外的出生时刻。
Ⅱ 从《生门》看公共传播 ——医疗纪录片《生门》观后感
医疗纪录片《生门》的故事集中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产科,它通过直面生命诞生的现场,透过无数孕妇生产,展现生死交替的震撼和迎接生命降临的喜悦。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生门》选择的例子可能不多见与极端。在第四集名叫“为母的权利”中,描述了一个真实的生死门事件。因选择自然分娩还是选择剖腹产而引发的激烈争执。一个是为了产妇的医生,一个是为了妻子的丈夫,尽管是不一样的爱,却殊途同归。两次剖腹产的肚子,伤痕累累,凶险性前置胎盘,多重危机,分娩后大出血,心脏两次骤停,绝处逢生。生产,既是“生门”也是“死门”。
公共传播在国内外的研究中一直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定义和界定,石长顺与石勇军在其著作《论新兴媒体时代的公共传播》中,曾对公共传播下了界定。公共传播指的是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公共媒体、非营利组织或公民通过媒体进行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公共信息和公共节目发布。
在这几年来,医患关系逐渐成为一个公共议题,在各类媒介中公众对医患关系也是各执一词,由于不同人所站的角度不一,导致发生医患关系的冲突。 由于在市场经济下,医疗依然具有商业性。而某些医疗机构或者医疗人员为了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丢掉了自我职业操守,最终与社会道德背道而驰。对于患者来说,他们对这些医生的信任被利用,渐渐地对医疗整体处于一个不敢相信医生又不得不相信医生的态度。而对于医生方面来说,医学还有很多盲区,对某些患者不能确保,只能以医学角度给一个概率,医生难以向患者传递足够准确的信息。而由于医疗难题也逐年增加,又给医患关系铺上了一层面纱。各方面的难处导致了医患关系日渐突出。
通过公共传播,首先,医患能够跨空间、跨时间的进行交流。信息的表现与反馈其实给了医方和患方交互的平台,了解对方的心理。其次,还能进行一定的宣传教育,例如,艾滋病的公共传播能够让公众正确认识艾滋病,进行宣传科普。其三,能够引导舆论,在这个社会里,可能十个人殴打一个人是暴力,但几亿人“讨伐”一个人反而被认为是正义。舆论容易被利用,这也是大家重点争议的。
公共传播议题之多难以罄书,但相较于其他的议题,医疗是一个接近公众平时生活,又令公众感到敬畏的议题。因为医疗是最接近生死的一个公众议题,会使得公众在真实面对时,行为与先前有极大差距。传播中,本来就会带有情感色彩偏向,而在《生门》纪录片中,一个妇产科,记录了太多的人情世故,这不得不使得传播带有更多地情感色彩偏向。这会一定程度上,错误地引导其他公众,但却又是不可避免的。
而如何做好关于医疗的公共传播,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着实是一个急不可待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他律和自律。
一、公众需坚守自律
由于传播平台的复杂性、混杂型、未实名性等,公众对不同的事件需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而非一味地听信网络平台上的言论,避免盲从,跟风行事。公众应当担起自己的义务和职责,提高媒介素养,共同保护我国复杂的网络生态环境,保护自己的知晓权。
二、严格他律
除了公众需坚守自律,大众媒体平台也需要严格自律原则,恪守自己的道德责任,作为大众媒体,其实应当平衡自身利益和公众利益。政府也要加强监管制度。
从大众媒体方面来说,也需要进行自律,特别是网络运营平台,要通过自身所掌握的大数据,来规整平台内容。同时,保证公共传播信息的透明度,让公众尽可能多的了解事实。比如新浪微博被称为“渣浪”的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压热搜等,它让公众所感知的态度就是隐瞒公众。除此之外,还需要提高平台准入门槛,这不仅能使内容更加优质化,也是大众媒体平台对公共传播的责任感,同时能够对网络平台的公众传播进行实时监控。对于《生门》这个纪录片,网络上也有不同的声音,部分微信公众号也会对其内容也会有筛选,但是还是会出现一些包含垃圾信息言论的发布。这也需要网络平台恪守自己的道德责任,花费人力,物力来进行监控。
从政府方面来说,加大监管力度,包括对网络运营平台的监管以及对对公众进行相应监管。这几年,政府对网络平台的自由言论逐渐加大监管力度,加强相应的网络法制建设。政府已经颁布了相应法案,但是,仍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又因为网络信息发布的匿名性,导致政府难以“准确下药”,因此只能大范围的进行宣传教育,来使得公众严格恪守自己的责任。法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事情,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道德约束,让公众和传播源头都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其实每个人在公共传播中都是必不可缺的一环。在如今的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流通快速,信息量庞大,传播生态环境复杂,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起点和主体。但是我们所需要做的,所能够做的只不过是,定位好并肩负起自己在公众传播中的位置和责任。建成良好的大众传播体系,仍需要大众媒体、政府以及公众明确和履行自身公共传播功能和职责。
Ⅲ 如何评价电影《生门》
我似乎天生被医生、律师、法政等职业剧或节目吸引,几天前,在微博上偶尔刷到一个叫《生门》的医疗记录片,立刻上网搜来看了。片子的第一集是《繁衍是人类最大的本能》,一看就是先从妇产科开始,至于这个纪录片一直是从妇产科视角来拍,还是一个全科室的医疗纪录片,还得看后头。
纪录片质量如何,我不是影视方面专业的,我的意见并没有什么可参考性,还是留待大家看了之后自己评价吧。
片子最吸引我的地方是拍得很生活化,凡是到过医院体验的人,大概都知道,医院并不是大部分医疗剧所反映那样,绝对的高尚或绝对的肮脏,医院从来都是既有生又有死,犹如生活,悲喜掺杂。
开始映入镜头的第一个产妇,平安生产后第一句话就是问“男孩还是女孩”“如果是女孩就还生,男孩就不生了”,医生很是幽默地说“那就不生了”。或许有人会说重男轻女之类的,我想说,这就是生活在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写照啊。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男尊女卑的历史现实,建国才区区几十年,哪这么容易就把几千年深深印刻在中国人传统思想里面的东西剥掉呢。
第二个病人,也是目前相对来说在网上引起比较多讨论的一位,孕四十周,胎死宫内,出血三天,也就是说这个产妇肚子里的孩子已经死了,要手术把死胎取出。但这个产妇自己来的医院,身边没有亲人、朋友相伴,除了说了个不知真假的名字,什么都不肯说,一直要医生给她做手术。众所周知,开刀是要病人家属签字的,虽然前阵子的产妇跳楼案,这项制度一度被很多人质疑,但是这也不能否认这一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但也是有各种制度的约束,让救死扶伤可以更加规范,这既是保护病人也是医院趋避风险的必然选择。
虽然这个病人最终得救,还顺利出院了,但是从她身上,我看到了她对生命的轻视。既不尊重 自己的生命,也不尊重腹中胎儿的生命,甚至不尊重医生的生命。如果她尊重自己的生命,她不会在生死攸关时还要竭力隐瞒自己真实身份,这可是随时会耽误救命的关头啊。后面的欠费不交,医生一而再再而三的说会耽误治疗,才叫人来交了部分钱(最后钱没交齐就走了,医生说给她少记一点了)。对自己生命的这么轻贱,难以想象她会对腹中胎儿的生命会有多重视,不然也不会弄到胎死腹中才来医院。而对医生生命的不尊重更是显而易见,不说自己的真实身份、没有亲人签字,不断央求医生给她手术,万一手术中有什么意外,这又是断送一群敬业爱岗的医生的职业生涯。除了自己之外,没有人能对任何人的生命负责。无论有多难,好好爱自己吧。
另外一个对生命的轻视的是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产妇,临近生产,住进医院,却连抽个血这样的检查都无法配合,这不是产妇对生命轻视,因为她的病症无法让她能够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但是父母呢?丈夫呢?婆婆和小姑子陪同,无法配合检查就一直叫医生直接剖出胎儿来,还以为是几十年前的接生婆,一把刀烧下火烫一下就可以直接生出孩子来吗?
第三个孕妇,我真真切切的看到了一个小生命的诞生是如此的让人喜悦。二婚,48岁,老来得子,被爸爸和奶奶的笑声感染,我在屏幕的这头也跟着喜不胜收,笑出声来。男士的前妻无法生育,年轻时走遍北京、运城,去同济、协和等大医院去治疗都治不好。虽然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就离婚,但是现实就是二婚,才和现在的妻子,在48岁得了个儿子,高兴的奔走相告,给人送糖报喜,放炮、上坟,给祖宗报喜。多年的夙愿终于了了,能不高兴吗?中国人组建家庭,除了夫妻相互照顾,白头偕老之外,添孙加子,家族兴旺,从来都是包括在婚姻里面的,正如这一集的主题--“繁衍是人类最大的本能”,如果没有繁衍,人类早就灭绝了,所以,不要离开中国的人情社会来谈婚姻和生子,这都不现实的。我不否认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有丁克的思想,但最终可以一直丁克下去的又有多少呢,因而对这方面我的看法还是比较中庸,你也可以说我随波逐流,没有一点个性,但是这是大部分人的选择,不是吗?而选择大部分人所选择的也没什么不好呀。
一个小时左右的片子很快就看完,我比较容易投入感情,笑过、痛过,也思索过,期待下一集吧。
Ⅳ 怎么评价生门
《生门》的评价如下:
片中没有煽情没有编纂且直面生命本身的真实镜头感动了观众。影片虽然是纪实手法拍摄,但影片的剧情张力以及天人交战的人性挣扎,仍获得赞许。在呈现了独特的视角和思考之余,也给了观众不同于以往的观影体验和震撼感受:既有充满冲击力的真实故事,也用客观冷静的第三者视角俯瞰众生感悟生命的真谛。虽是纪实手法拍摄,但是其故事的精彩程度一点不亚于剧情片。
剧情简介
在产科病房,每天都会有形形色色的故事上演:5万块钱能救一大两小三条人命,但借钱、贷款、抵押房产都是那么艰难,手里只有5千块钱的准父亲一筹莫展地流下了男儿泪;33周岁的产妇夏锦菊在生产过程中大出血,心脏两次停跳换血1万多毫升,产科主任李家福以“生死时速”在鬼门关前将她救下。
年轻妈妈李双双腹中的胎儿被当地优生科判定需引产,但面对一条小生命,医生和家属完全做不到心如铁石,在救与不救间艰难徘徊,一场“内心的审判”令所有人痛苦不堪。
Ⅳ 生门影评
平时看电视剧以及电影的时候只要涉及诊疗以及护理方面会很自然的找bug , 而这部真的是没有啊。
第二次观影的时候身边是中南医院的阿姨们组团来看,听她们讨论也觉得很亲切。
最后,关于人性的自私,落后的观念以及制度的不合理平时已经看的太多了,并没有什么好说的。
Ⅵ 如何评价电影《生门》
是一部比较精彩的电影,比较贴近生活值得观看。
我相信许许多多面临生产的女性都听过:哪个女人不是这样过来的,那么矫情干什么?以前的人哪有这么多事,地里干着活就生了。养孩子有什么辛苦的,不都是这么过来的;不生孩子的女人那还叫个女人?
因为女性天然有一个子宫,天赋生育器官,就应该遭受这些苦难,并且还不应该说出来。这就是全世界几乎绝大多数人类的想法吧,即便是发达国家,可能也普遍存在这样的思想,当然,越落后的国家越甚。
相关资料
看到电影和电视剧中的女人,一个一个挺着大肚子,面色难看,浑身浮肿,衣着邋里邋遢毫无尊严地躺在医院病床上,等待着别人决定自己以及自己肚子里孩子的命运,那种身为一个女性,感同身受的浓重悲哀,无法消散。
但我感觉最悲哀的并不是这个,而是在电视剧版的最后一集,导演给出了几年之后那几个孩子的镜头。如果我是其中的那几个孩子之一,我会后悔生下来。我不愿意来到这个世界上,天然就背负着这样的命运:早夭的孩子可能还算是幸运的;女孩们以后继续继承不生男孩不罢休的思想,哪怕会因此丧命;双胞胎女孩只是在活着,眼神空洞,家庭穷困潦倒,大伯还在还债;脑瘫妈妈张颖儿生了二胎,女儿小核桃天天被灌输的思想就是要保护妈妈。
Ⅶ 看完《生门》你们有什么感受
今年十九岁,刚刚看过生门,很多看过这部片子的人说女孩子还是不要看,看完只想不婚不育。但我还是去看了
比较震撼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内个孕妇,她的胎盘长在上次刨腹产的刀口上,取出这个孩子后,意味着血会喷涌而出。手术前,她依旧开朗脸上看不到担心表情,显然这个二胎男孩的到来令她非常开心。孩子取出后大出血,医生用止血绷带勒着她的子宫,一旦放开,血会止不住的喷。医生说我们要切掉你的子宫,她却说医生你再努力一下,我也努力一下,我才三十多岁啊。这一段我忍不住的哭,子宫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和生命比?真的那么重要吗?心脏多次骤停多次抢救,没办法只能切掉子宫,我看着镜头里被拿出来的血淋淋的子宫,只是个红色的肉球啊,眼泪却不住的流。最后整个腹腔被塞满纱布,转入ICU。这次手术她全身的血相当于换了三次。我不知道这个女人是哪来的勇气,大概是内个心心念念的盼来的儿子给的吧。从始至终她的丈夫没有出现过,因为工作忙。一直是父亲陪在身边,焦急的等待,心痛的为女儿签下病危通知书。
我觉得一个女生一生最悲惨的事应该是被当做行走的子宫,生孩子的工具。
纪录片里的一对小夫妻。女人生完孩子后,胎盘滞留,医生尝试钳夹,冷冰冰的器具从阴道伸到她的身体里,我看到被子被她的血染红,她哭着叫着。我用手挡着屏幕,拔下耳机。她那时该有多疼啊。钳夹失败,高烧不退。医生说最坏的结果是切掉子宫。其实如果一开始就切掉子宫她根本不用受这些罪。可能是他们还想再要孩子?或者是切掉子宫她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了吗?我们不得而知。只是女人死活不肯。最后二次钳夹,难以忍受的罪又遭了一遍。但是这个女人算是纪录片里幸福的,他的丈夫一直陪在身边细心照料,公公婆婆把她当做女儿一样照料。
看完后我并没有不婚不育的想法,生一个孩子把生命延续下去,成为一个母亲,很神圣。但是一个女人永远不要成为生孩子的工具,不要嫁给一个把你娶回来是为了传宗接代的男人。当生一个孩子会让你失去生命(www.lnnewss.com)时,不要这样做。因为你不是为你自己活,你要想到你的父亲母亲,你也是他们的心头肉啊。面对生命和子宫的抉择时,一定要选择生命。就算没了子宫,你也依旧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依旧可以活的很精彩,依旧可以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