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用单反拍微电影
问题一:如何用单反拍微电影 具体来说太复杂了。基本的要素就是镜头对角手动,快门控制在30-50之间。
可以上网看一下《电影自习室》。
问题二:为什么用单反拍微电影 电影通常是用摄影机+胶卷拍摄或者用数码摄影机拍摄的。
为了实现比较好的效果,通常感光器件画幅比较大,例如现在很多电影都用35mm甚至70mm胶卷。一方面可以得到细节丰富、清晰的画面,而且也容易实现浅景深效果,突出画面重点。
但这些设备都非常的昂贵,现在最接近电影摄影机效果的就是单反了。
单反的感光元件大小比常用的摄像机和DC都要大。
APS-C画幅的单反例如尼康D3200,感光元件尺寸为23.2×15.4 mm,宽屏的Super 35mm电影机胶片感光尺寸为23.6*13.3。
全画幅单反的感光元件面积甚至比35mm电影摄影机的还要大,不过还是比70mm的胶片小。
关键是单反的价格又相对比较便宜。所以目前单反拍摄微电影就很常见了。
不仅仅是微电影,电影也有用单反拍摄的了,比如经典的《勇者行动》就是用佳能5D2拍摄的,这片子普遍认为可以作为美国征兵宣传片了,呵呵。
问题三:怎样用单反拍摄微电影 随着相机的发展,视频功能已经是标配,所以大家用相机拍摄微电影时,型号也是五花八门,比较常见的有一下一些:
佳能 60D、70D、80D、6D、5D2、5D3
尼康D7100、D5100、D750
索尼A7S、A7S2、A6300
松下GH4
并不全但都很有代表性
问题四:用单反拍微电影的教程 50分 切换到视频模式,拍就行了
问题五:用单反拍微电影 求有经验的人 用单反绝对不要去使用自动对焦,速度根本追不上不说,机器是无法理解你要表达的主体到底在哪里的。我见过所有的使用5DII拍视频的人,都是使用手动对焦。使用摇臂或者稳定架,拍出来的效果不亚于电影机的。当然你镜头必须要好,什么18-55之类的就不要拿出来吓人了。拍视频一般是使用35 L、50L、85L居多,也有使用CARL ZEISS的,当然全套ZEISS要贵个万把块。
拍摄的视频帧率越高,抖动就越小,就是那种一格一格卡顿的感觉就小,用50帧肯定没错的,1280*720已经是标清了,放到投影仪或者电视上毫无问题。
问题六:拍微电影用什么单反 全画幅最好 用得比较多的是5D2 现在的5D3也很不错 还有6D也非常不错 建议多几台 一台肯定是不够用的 分镜头没法做 一遍一遍的重演一来细节不一样 二来太耽误时间了
镜头最好是定焦 因为画质好 光圈大 可控性强
其它的要有采音的mic 三脚架 手持稳定器 各种补光灯
这是基本配置
问题七:用单反拍微电影怎么样 除了操作没摄影机方便外其它都还好!清淅度高!
问题八:我想用单反相机拍微电影 如果你拍微电影没有这个问题。
原因很简单,微电影属于分镜头拍摄。
正常情况下,一次连续拍摄不会超过2分钟。
所以不会产生发生等现象。
关于电视摄像方面的资料,你可以参考我的网络空间。
问题九:一个人一台单反,怎么拍摄微电影 现在的单反相机一般都有视频拍摄档位,拍摄微电影就是拍摄视频,打到视频档位拍摄就可以了。
问题十:如何用单反拍出类似好莱坞般的微电影 第一步,打开电脑
第二步,打开好莱坞电影
第三步,拿单反录像
问题解决
哈哈,开玩笑。
你是想有好莱坞电影的那种画面感吧
后期调色喽,本来好莱坞的电影也是后期调过颜色的
还有几点你如果做到,效果会很突出
1镜头要稳,别太晃
2镜头要短,组接要有节奏不要像家庭录像似的
3音质很重要,要清晰,别太杂乱
4.如果演员不是汉族人,逼格立马爆棚
5.室内换上大功率灯泡
6,匹配的背景音乐
绝对能达到类似的效果
Ⅱ 微电影中小清新画质是怎么拍出来的,就是画面很美,要怎么后期编辑处理,还是就用机子拍出来的
由于你的机子抵不上专业的摄像机,所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要想有好的画质,首先要拍摄技巧好。这里首先讲拍摄的。
1.灯光:要使你的DV作品具有电影效果灯光是最重要的一环,很多作者不重视灯光就以现场的光效为主或是完全应用现场场景光效。这样做虽然省事但不会得到好的效果。拍摄前,应该有足够的灯光设计,在现场需要制造更分明的光效层次。但我想你也没有条件。
2,你机子的设置:因为24格拍摄和快门速度的问题,电影看起来相对比较“模糊”,要仿效胶片的效果就将你机器快门速度调整为1/30秒。这样也带来显而易见的缺点,你的画面运动可能会产生明显的拖边。
3‘你的构图:可以网络一下。
4,拍摄技巧:
常见的摄像技巧有推、拉、摇、移、跟、转、虚、晃和甩。
推 推镜头是画面的构图由大范围景别向小范围景别连续过渡的拍摄方法。推镜头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它引导观众去看什么,以引下文。推镜头的结束的画面应该是观众感兴趣的景物。
拉 拉镜头与推镜头相反,是画面的构图由小范围景别向大范围景别连续过渡的拍摄方法。拉的技巧可用于从局部引出全局,由个别到整体,有总结收场,概括归纳的表达功能,并有一种稳定的趋向性。
摇 摇镜头是保持摄像机位固定不变,摄像机景别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摄像机拍摄的轴线方向的一种拍摄技巧。分上下摇、左右摇,以及上下左右相结合的复合摇摄。摇摄方向要依画面内容、物体运动和相关镜头剪辑规律确定。运动速度要考虑观众是否可以看清画面内容和内容节奏确定。
移 移就是边移动边拍摄的技巧。它又分横移、纵移、垂直移和同步移。比较推、拉、摇镜头,移更能有效地表现空间和灵活地进行场面调度。
跟 跟是以摄像机镜头紧随运动着的人或物进行拍摄,移动方向、幅度与被摄体始终保持一致,景别和角度都不作大的变化。
转 转的技巧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拍摄时摄像机以镜头光轴为中心倾斜,得到画面中地平线倾斜以至转动的效果。另一种是利用广角镜头夸张透视感的特性,摇摄时产生的“转”动感。
虚 虚就是利用镜头焦距的变化,使画面中原来清楚的物体变虚,原来虚的物体变实。
晃 晃通常是为了适应特定环境,而故意晃动摄像机摄取画面的一种技巧(颠簸的汽车上,追捕逃犯等)。
甩 甩是用摄像机拍摄一段飞速掠过的幻影,什么也看不清。它实际上是用于处理具有内在关联或因果关系的镜头组接技巧
当然,这些都是前期拍摄的。如果拍的不好就会差一点。但你也可以对它进行调色。
你可以用会声会影调。很简单的。
里面有色彩平衡和各种色彩调节。
以下调色技巧工参考:
你也可以去仿效电影的色彩效果,应用其它的颜色来调整白平衡。这些常识大家也基本都知道,用蓝色来调整白平衡画面会产生橙或红色的色调,用粉色调整,画面会产生蓝色的色调。多试,找到你最需要的。
用白平衡调整色调的方法并不是绝对的,你可以创造一个暖调的金色画面去接近吴宇森的电影效果,也可以创造一个冷调类似冷漠世界的画面找到盖.里奇的感觉。加蓝使画面更冷调,加红会得到暖调效果。
色彩饱和度也是重要的一项,你可以不断调整饱和度去试出一个最好的结果。
应该就这些了。
希望能帮到你,高兴的话,给我多追加点,毕竟我码字很累啊,来点辛苦钱嘛!
Ⅲ 单反相机拍摄视频如何设定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花上一两分钟,检查以下这几项设置,会让你拍摄的画面拥有最佳的视觉效果,并且符合专业制作的技术要求。下面我给大家收集了单反相机拍摄视频如何设定,一起来看看吧。
单反相机拍摄视频设定
设定分辨率、帧速率和扫描方式
现在我想没有人在拍标清了吧,所以我们这里哪搭只谈高清。
高清的标准分辨率有以下两种:1920 x 1080和1280 x 720。对于大多数新手来说,制作的影片最终多是通过网络传播,其实使用720的分辨率就足够清晰了。而且720由于数据量较小,对于存储卡的容量、存储速度以及后期制作的电脑硬件的要求都会低于1080,可以减少入门者的经济投入。
帧速率有以下几种:60帧/秒(实际为59.94帧/秒,为方便起见,记为60帧/秒)、50帧/秒、30帧/秒(实际为29.97帧/秒,记为30帧/秒)、25帧/秒、24帧/秒(实际为23.98帧/秒,记为24帧/秒)。60和30是NTSC制的标准,50和25是PAL制的标准。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影片要在美国等NTSC制地区的电视台播出就要使用60或30的帧速率;如果要在中国或欧洲的电视台播出就要使用50或25的帧速率;而24的帧速率最接近电影的视觉效果(电影胶片拍摄的标准速率为24格/秒)。如果我们的影片是在网络传播,那么选任意一种帧速率都是可以的,我建议选择24。
我们都见过影视剧或 广告 中的慢镜头。这些镜头是用高速摄影机拍摄,然后通过后期制作实现的变速效果。简单的说就是:使用更高的帧速率来拍摄,然后使用正常的速度回放,就得到了慢动作效果。比如:我们用50P来拍摄一个镜头,在后期软件中将它变换(在Final Cut Pro里叫做“符合”,在李培拿Premiere里叫做“解释”)为25P,那么原来50帧的画面还是50帧,但这个镜头画面的时长却从一秒钟变成了两秒钟,于是我们就得到了一个相当于原来速度50%的慢动作画面。
所以,如果你在拍摄之前做好了详细的计划,那么在需要慢动作效果的时候,你可以通过设定帧速率来获得。大多数的相机需要我们在后期软件中来制作变速效果,但有的相机则可以自动完成。
扫描方式有两种:隔行扫描(用i表示)和逐行扫描(用p表示)。不同的播出平台对于扫描方式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对于网络视频来说,我建议选择逐行扫描的方式,在电脑显示屏上可以获得更好的视觉体验。另外采用逐行扫描拍摄的视频素材,在某些后期特效的制作中可以获得比隔行扫描更好的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方便,我们通常会把分辨率、帧速率和扫描方式这三项或其中的两项合在一起,用一些缩写来描中洞述。比如我们常见到的一些专业术语:1080p、50i、720p60等等。下面这张表,为我们列出了各种视频格式的技术术语缩写。
当然,目前的相机并没有以上全部的格式,而是只有其中的几种。不同的相机,所具备的格式往往也不同。
设定白平衡
在进行数字图片拍摄时,RAW格式的图片可以让我们很方便地在后期制作中根据需要来改变色温,但视频就不同了。由于相机目前只能记录高度压缩后的视频画面,所以在后期我们改动的余地是非常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前期必须尽可能地设定合适的白平衡。如果光源的色温统一,通常机身自动白平衡就可以获得不错的表现。但如果碰到拍摄环境光线比较复杂的混合色温,就比较麻烦一点。视频相机通常都支持手动白平衡的设定,我们可以根据机身内置的模式(如:太阳、阴天、钨丝灯等等)来设定,有的机身还允许我们直接以数字的形式来精确调整白平衡。下面这张表,为我们列出了不同类型光源的色温。
新手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是:将白色的物体准确地还原为白色并不是我们设定白平衡的标准。为什么?想像一下:在绿色荧光灯下的一张白纸,我们是应该把它拍成绿色,还是白色呢?显然,绿色更符合大多数人认识。另外,白平衡的设定还是调整影片色调的重要手段。再想像一下:同一个场景,同一顿晚餐,同一对情侣,他们是悲惨凄凉的分手?还是浪漫温馨的初次约会?不同的 故事 表达,可能也会影响到白平衡的设定。
如何设定白平衡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所以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问题。新手需要多练习、多思考,才能熟练掌握。关于设定白平衡,我的建议是:可以根据场景中人物的肤色来设定。对于人的肤色,观众是有习惯性认识的(显然,你将一个黄种人的肤色拍成红色,观众就会很不适应),将人的肤色调整到符合观赏习惯的色调会是一种比较稳妥的选择。当然,如何调整画面的色调并不仅仅依靠白平衡,还有很多 其它 的 方法 (比如:灯光),通常需要全盘考虑,这个我们以后再具体讨论。
设定光圈和ISO
如何设定光圈就不多说了,大家都明白的。不过视频拍摄时,对于光圈的设定有时候与图片拍摄是不同的。图片拍摄时,我们通常只需要考虑单副画面,而视频拍摄时,我们需要考虑前后几个镜头的衔接问题。比如,我们拍摄一组两人对话镜头(即正反打)时,可能两人所处的位置导致环境光线不同,这时我们不能轻易地通过改变光圈来控制曝光。因为光圈的变化会导致景深发生变化,而当你把这样的两个镜头剪辑在一起时,会觉得很不舒服。所以,像这种情况时,我们通常会在分别拍摄两人时,保持同样的光圈,以保证同样的视觉效果,而使用其它方法来控制曝光。以上只是一个普通的例子,在视频拍摄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情况。
在较暗的拍摄环境中,提高ISO,可以帮助我们将画面的曝光控制到合适的程度。现在的视频相机大多提供了很高的ISO值,让我们在很暗很暗的环境中,也可以拍摄到可见的画面。但如果ISO值过高,就会让画面产生大量噪点,影响画质。所以当光线不够时,我们并不能一味地提高ISO值,而是应该把它控制在一个合适范围内。而这个所谓的合适范围,并没有标准。不同的拍摄项目,不同的相机,范围都不同。比如一些新闻或记录性质的影片,正在发生的事件是不可再现的,我们当然需要以“拍到”做为第一要旨,所以即使损失画质,也会提高ISO来保证曝光正常。而电影或广告这类的作品,通常对画质的要求会更高。
对于最普及的视频相机——佳能EOS系列单反相机,在网络中许多专家和摄影师普通公认的一种说法是:由于160为它的原生ISO值,所以在160的倍数时,画面的噪点较少,画质最高。我建议的ISO值为:160、320、640、800、1250,不要在佳能单反上使用高于1600的ISO来拍摄视频。
设定快门速度
快门速度的设定有三个作用:
1、调节画面运动(机身运动)和画面内运动(画面内人或物的运动)的视觉流畅感。
2、调整曝光。
3、避免频闪。
1、调节运动的流畅。有图片摄影 经验 的朋友都知道,快门速度越快,捕捉到的动作就越清晰。但在视频拍摄时,如果快门的速度设置的过高,会导致视频中的运动(包括画面运动和画面内的运动)变得不流畅。我的建议是将快门速度设定为帧速率的两倍。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帧速率设定在24或25,就把快门设定在50;如果你的帧速率是30,就把快门设定为60;如果帧速率是50,就把快门设定为100;如果帧速率是60,就把快门设定为125。
2、调整曝光。快门速度越慢,进光量就越大;快门速度越快,进光量就越小。所以,快门还可以调整曝光。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建议还是按照上面的两倍原则来设定快门速度,依靠其实手段(光圈、ISO、滤镜或灯光等)来调整曝光。但如果用尽了别的手段还是曝光不足,那么我们也可以考虑适当的降低一点快门速度,来获得更大的进光量。但要注意,快门速度最低不能低于30。如果光线太强,却不能通过提高快门速度来降低曝光(不过,如果你只是用固定镜头来拍摄没有快速运动物体的风景,其实提高一点快门速度也不会对视觉效果产生什么影响)。
3、避免频闪。我们平时使用的某些人造光源(比如日光灯等),其实是一直在以一定的频率闪烁的,只不过我们的肉眼可以自动调节来适应这种闪烁,会让我们觉得光是持续的。但相机却会把这种闪烁忠实地记录下来。表现出来的状况是:拍摄的画面中会不停地出闪烁的条纹。
如果我们在供电频率为50Hz的地区(比如:中国和欧洲)用NTSC制来拍摄,或是在供电频率为60Hz的地区(比如:美国和日本)用PAL制来拍摄,都极有可能遇到这种情况。
通过调节快门速度可以简单地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需要将快门速度设定为当地供电频率的倍数即可。比如在50Hz的地区,将快门速度设定为50或100;在60Hz的地区,将快门设定为30、60或125。
设定风格档
这个东西在不同品牌的相机里有不同名称,比如佳能称它为“风格档(Picture Style)”;松下管它叫“胶片模式(Film Mode)”。在这里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就用佳能的名称“风格档”来称呼它吧(因为,佳能的用户最多,而且佳能单反的此项功能最为强大)。
风格档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知道,原来的胶片摄影中不同品种的胶片拍的画面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对比度、锐度和色调,也就是俗语说的“不同的味道”。风格档的作用也是如此,通过使用不同的风格档,让我们不必经过复杂的后期调色,就可以轻松地让我们的影像实现不同的“味道”。
大多数相机都内置了几组风格档供我们在拍摄时使用。有的相机还允许我们在内置的风格档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调整对比度、饱和度、色调等参数,并可以保存成自定义的文件,方便我们随时调用。而佳能还为用户提供了风格档的编辑软件,可以让我们在电脑中按照自己的喜好,精细的制作出独一无二的风格档。
风格档千变万化,没有一定之规,我们要因题材、环境和个人的喜好来自行决定。那么该如何确定要使用什么风格档呢?我们从两个方向来考虑。我们可以通过风格档、色温和色彩偏移等功能的配合,在前期拍摄时就实现想要的色彩和影调。也可以在前期尽量让画面保留更多细节和更大的宽容度,为后期调色留出最大的空间。
佳能相机因为支持自制风格档的导入和使用,所以有一些专业的公司和个人用户为它开发的独特的风格档文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Cinestyle了。使用Cinestyle可以明显地提升佳能相机拍摄的视频质量,方便用户制作出更具有“电影感”的视频画面,我强烈推荐佳能用户使用它。
设定音频
音频功能一直是视频相机的薄弱环节。大多数的相机不能允许用户手动控制音频电平,没有实时显示的音频表,没有XLR的音频输入接口,没有可供监听使用音频输出接口。如果你有外置的其它录音设备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没有,那只能尽力而为了。
如果你的相机可以手动控制音频电平(比如:Canon 5D Mark II),那你需要先根据拍摄现场的实际声音状况调整好电平,最好先录制一段,然后回放,听一下。如果你的相机可以在屏幕上显示实时的音频电平(比如:Panasonic GH2),那么确认此项功能已经开启。
相机上的内置话筒基本上是不能满足我们声音采集的需求的,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一支外置机头话筒来提高录音效果。使用外置话筒时,千万要记得打开话筒的开关。我在使用5D Mark II拍摄时就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关于这一点,我很喜欢GH2的贴心设计,当插上外置话筒时,它会在屏幕上显示一句话,提示你打开话筒。
检查电池和存储卡的剩余容量
在开拍之前,记得检查电池和存储卡的剩余容量。这是一个极为简单但又极易被忽视的操作。这在拍摄一些新闻或现场演出等不可再现的场景时尤为重要,因为一旦错过,就无法弥补。在采访、广告或影视剧的拍摄中,如果因为电池或存储卡的剩余容量不足而造成拍摄中断,虽然可以更换后再接着拍摄,但也会打击到被拍摄对象、摄制组其它成员甚至你自己的创作情绪,还会给别人留下不专业的印象。其实,我们只需要在开拍前花上几十秒,检查一下,就完全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单反相机拍摄视频注意事项
快门数的计算方式和选择
快门速度是控制曝光量的参数之一,在录像中也能决定你拍出来的影片流畅度及效果。就现在大家拍电影时比较常用24p来说,在拍摄之前应该将快门值设定在多少比较 保险 呢?如果说想要清楚拍出拍摄物的每个动作和行为,大家可将快门数设定为帧数的两倍,即若帧数为1秒24个画面,那快门速度则可提升到1/50s比较保险,不过如果是追求物体移动时的残影效果时,则可再将快门速度降低。设定好后的快门数,尽量不要在拍摄过程中任意更改。
光圈决定景深深浅
在摄影中,光圈大小既能控制光线进入相机,也能利用大光圈制造出美丽的浅景深来突显主题。不管选择大光圈还是小光圈,依然不建议在拍摄过程中变换光圈大小,最好还是暂停一下再调整数值比较保险,哪怕你用的是拥有无级光圈、变焦环的电影定焦镜。当然这样的镜头很适合用来拍影片,尤其是在进行手动变焦时,更容易拍摄出电影中常见的焦点转移的感觉。变焦时也比较流畅。
关于动态录像中的ISO值
感光度的选择,决定着影片画面的细致度,这部分就和静态摄影差不多,当你的感光度越调越高,颗粒感或噪点越明显。和前面两参数一样,最好不要在录像过程中更改ISO值,以免影响整个影片的曝光度。
曝光:瞬间与持久的差异
一般就我们所知的静态摄影,曝光决定在快门释放的那一瞬间,就算需要补光,也可通过闪光灯来进行协助。然而动态录像一般讲求恒定常量的曝光,若非要制造特殊效果,不然在影片场景中不会有特别明显的曝光变化,否则影片忽明忽暗的视觉效果恐怕不是很妙。
选对拍摄模式
为了掌控相机内的设定从而达到稳定的曝光效果,在选择拍摄模式时比较建议使用手动模式来进行拍摄,因为自动、光圈优先、快门优先模式多少都有不可控因素存在,只有在手动模式才能完全自我地掌握参数设定,较不易受到环境变化影响。
猜你喜欢::
1. 单反拍摄的基本知识教学
2. 单反录视频要注意哪些细节
3. 单反拍延时摄影技巧
4. 摄影技巧学习
5. 单反拍摄之年会拍摄窍门
Ⅳ 如何用单反相机视频拍出电影胶片的感觉
方法:
1、是素材的采集,这是最重要的一步,神级调色师也没办法拿一个满是噪点的360p视频调出电影质感来。这里要说的是,单反拍视频真的不是强项,但是胜在其超高的性价比,所以拍摄时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方面:
a、全手动。M档,ISO手动、白平衡手动、对焦手动,觉得无法熟悉的请平时自己多练,单反用自动拍是没前途的。
b、N制的话快门速度1/60s,P制的话1/50s(简单地说就是帧速率的两倍),这是为了让单帧产生运动模糊而保证基本的画面流畅。ISO和光圈自由组合,一般以ISO尽量小为原则,这样大光圈也可以保证较浅的景深,前提是对焦要对准。
c、注意修改照片风格,风格自己到网上去搜cinestyle,这个的主要原理是把相机的机内优化全关(对比度和锐度),以达到在mov格式下保留尽量多的画面信息,方便后期调色。
d、开拍前找好角度对个白平衡(拿个白板不用我教了吧),啪啪啪,调到对应色温取好景调好曝光量,再啪啪啪,觉得合适了就可以开始拍了,一般个人习惯是宁愿暗1/3档也不愿过曝,没raw就是拉不回来。
e、佳能党要拍风景时可以考虑刷Magic Lantern固件然后开raw视频,这简直是神器啊!但是对机器对卡对工作台负担都会加重,慎用。
2、后期处理
a、软件。长片PR调色是主流,制作微电影可以考虑AE,处理起来会稍微多耗一点时间和机器。小型工作室也就AE+PR,有钱一点的FCPX+达芬奇,能实现的效果已经很丰富了。个人觉得软件都只是工具,没有必要追求最新最强的,自己用得顺手机器跑得舒服才是王道。
b、插件。Magic Bullet Suite是王道,加上软件内置的Color Correction特效和蒙版已经可以完成几乎所有的调色效果了,区别只在于调色的精细程度而已。
c、个人流程一般是RGB曲线先调到比较均衡的程度,然后开始用MBL或者Colorista调,一般是暗调R<G<B,中调R<G<B,亮调R>G>B,具体情况要看影片本身的调子来定,剩下的就是审美的问题了。
d、涉及人像的话,建议先把人像抠出来当蒙版,不是很干净的情况下做个快速模糊,然后给人像之外的地方加Grain,最后给画面上下加上黑条营造宽屏感。
e、AE和PR是很好的工作流,项目文件就可以互相导来导去没必要导出视频,尽量一次成品减少中间流程的画质损耗。
技巧:
1、构图完整且有故事性
拍电影犹如说故事,说故事的能力是人类独有的,所以大多数这类作品都会牵涉到人,无论是人的本身、人的历史或是人的痕迹。
2、画面大多数包含人元素
照片里包含了人的元素,往往能够带出更强的说故事性,那种身同感受的投入感是拍花拍草不能比拟的。
3、刻意的“留白”处理
中国的山水画里有所谓留白,留白的重点在于保留一切的可能性,可能性愈多,故事反而愈复杂。太过单纯的拍摄作品,就好像剥夺了其他人欣赏作品的权利,这不是分享,是灌输。
4、画面故意留谜团增加神秘感
除了故事性丰富,保留大环境的信息也很重要。人总爱猜猜谜,硬要把自己塞进柯南道尔的推理浪漫里。
5、画面氛围必须和主题吻合
作品构图的氛围同样重要,始终硬照跟电影不同,电影还包含了声音的资讯(不包括无声的),无论是主角的对白、闲杂的收音、背景的音乐等,都提供着大量的资讯让观察思考、探讨、反思,影响观众的思考方向,引领观众到达导演所预设的目的地。在硬照中制造所谓氛围,靠的不外乎主角的表情、背景里的陈设、色调及光暗等,让看者能够代入到当时的环境,让看者自身演释出另一段独特的故事。
6、相机焦距设置
除了完整的构图以及氛围。拍摄电影画面型摄影作品。还需要对相机进行一些设置。可能你会发现它们一般都是偏暗、白平衡不准确、饱和度偏低等等。这些都可以按照各位 摄影师的个人爱好去设置。
7、在照片上下加两条黑边
这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细节。当然,加两条黑边再变16:9的比例,不一定会让一张照片变得很有味道,变得很有电影感。但至少。加上以后。就开始向电影胶片方向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