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京剧观后感
京剧观后感篇一:京剧观后感
上个星期五,学校举行了一次“京剧进校园”的活动。这对于我这个艺术“文盲”来说是个不错的活动。
初次见到京剧的我无不兴奋起来,刚开始由一位老爷爷上台演讲,京剧做为“中国国粹”我还是知道一点的,但听了他的演讲我几乎是大开眼界,于是在听的同时,我也用心的记下了笔记。
过了几分钟后,随着主持人的介绍,第一个节目-------《变脸》出现了。舞台上出现了一个身披黑色斗篷的大汉后,表演开始了,音乐响起了,只见那大汉两手空空,在宽阔的舞台上随意游走,就当我们感到无聊的时,他缓缓的走到了舞台中央,“唰”一下,瞬间就变成了另一张脸,把我们从呆滞的目光中托出来,似乎觉的还不够,他又缓缓向我们走来,好似要与我们握手,可是突然一下,那鬼魅的脸又变成了另外一张,使我们不禁鼓掌起来,赞叹起来......
继《变脸》之后,令我们为之赞叹的应该是《金猴贺喜》这个节目了,五个猴子中有一个年仅八岁的表演者不由让我们赞叹有加,年纪虽小,但表演天赋并不比其他猴子差。让我记忆最深的是最后翻跟斗的时候,我数了一下,足足做了二十多个!!想想一个不满十岁的小孩翻了那么多筋斗,做了那么多特技,他在台下是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流下了多少汗水!!真可谓“台下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京剧是我国四大名剧之一,它也是我国的国粹,看了这场京剧表演我仍不忘记,这是我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注:蓝色字体是改动后的痕迹
京剧观后感篇二:京剧读后感
京剧《少年中国梦》读后感 我带着一份期待观看了此剧,一个字形容:“值”。
《少年中国梦》以淞沪抗战为时代背景,讲述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创办报童工学团的故事。演绎了陶行知和一群报童们之间学习、交流、感人的故事。在剧中陶先生的影响下,报童们开展了从不识字到学习识字,到做小先生,同伴的小先生,家长的小先生。互帮互学,通过行来学知识,通过行来掌握技能——做长凳,通过行来救国救民。在报童工学团,这些穷苦的流浪儿不仅学识字,学文化,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有一些报童在陶行知先生的关心教育下,后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本剧始终贯穿陶行知先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教育理念,以实践第一的观点,揭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可以说,剧情设计新颖、巧妙,以几个非常小的切入点,展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真谛。
观看此剧,过程中有两点我的感触很深。第一点是陶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教学思想”在剧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小东北”不会,大家一起教,家长不会,由小孩教。
京剧观后感篇三:京剧《沙家浜》观后感
京剧《沙家浜》观后感
《沙家浜》这部现代京剧讲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某部和敌人迂回作战,一度撤离常熟一带,留下18个伤病员,和当地群众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结下了鱼水之情的故事。当时日寇疯狂扫荡根据地,反动武装忠义救国军的头子胡传魁、刁德一秉承日寇大佐黑田旨意,千方百计企图搜捕新四军伤病员。但沙家浜的抗日军民团结一心,群众巧妙地掩护了救助了伤病员。之后,郭建光率领痊愈归队的战士们,配合大部队的行动,组成突击排直插沙家浜,活捉了日寇黑田和汉奸胡传魁、刁德一。沙家浜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我认为全剧有两个主线,也是矛盾突出和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地方,一个是被困在苇荡中的18个伤病员如何和外界通消息及脱险。具有代表性的唱段是阿庆嫂唱的“要沉着,莫慌张,风声鹤唳,引诱敌人来打枪”和“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还有郭建光唱的“阿庆嫂她怎么不来探望”。等到第二个主线出现时,也就是如何和汉奸作斗争,如何解放沙家浜,刚开始只用了刁德一的一句台词“伤病员安全转移!”一荒而带过前面的情节,马上转入后面的主要矛盾:审问沙奶奶。代表性唱段是“八一三日寇在上海打了仗”和后面的郭键光的“飞兵奇袭沙家浜”。
《沙家浜》的唱词,千锤百炼,字斟句酌,曲尽人情,提高了京剧唱词的`文学品位,也体现了本色美的艺术魅力。在第四场《智斗》中阿庆嫂与刁德一之间经典的对话。
刁德一:这个女人不寻常!
阿庆嫂: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妙语联珠,亦庄亦谐;不卑不亢,不阴不阳。一个是旁敲侧击,一个是沉着应对;一个是稀里糊涂,一个是察言观色。阿庆嫂与刁德一那一句句合辙押韵的台词显露着刁德一的阴险与阿庆嫂的机智,句句滴水不漏,让人心弦紧扣,再配上激越的西皮唱腔,真正显示出京剧的醉人魅力!你看那阿庆嫂在春来茶社提壶续水,面不改色,镇静自如,敬佩之情从我心底油然而起。看来在危难来临的关键时刻沉着镇定,临危不惧是顺利脱险的关键。阿庆嫂这个形象精明干练、态度稳重,演员身姿优美、音色嘹亮、字正腔圆,表演得惟妙惟肖,是一个很成功的人物形象。汪曾祺先生凭着丰富的阅历、练达的观察,将剧中人物的思想状态刻划得入木三分,丝丝入微。常常通过简明易懂的语句,画龙点睛,出色地勾画出剧中人物之间微妙的内在情绪与复杂的思想感情。这种带有泥土味的“大众文化”的本色唱词,生动自然,形象鲜明,观众听了,完全能心领神会,感到无限的亲切。这是京剧《沙家浜》的成功之处,也充分展示了朴实无华的本色美唱词的艺术魅力!
By yaodanni
⑵ 报童的观后感
首先简要叙述原文内容,对所读文章做一个简要的概述。写作部分主要是为写自己的感想做一个前期铺垫。
这部分写作的重点一定要突出“简”。接着表明自己的感想,即自己的观点。围绕观点写出能支撑观点的事实,展开联想。一篇简单的读后感就完成了。
“玲玲玲……”我怀里像是揣着只小白兔,蹦蹦跳跳的。因为这堂可是语文测验。老师一把试卷发下来,我就三下屋除二地做好了,幸好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难。当做到了阅读这道题,这篇阅读的题目是《报童》。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热泪盈眶。这片文章是写一个小姑娘为了帮助病了的`邻居张大爷,每天都要在寒风中卖报赚钱。在寒冷的一天傍晚,作者买了她的一份报,她竟为了找一角钱给作者而花钱买票上车,当时作者非常感动。表现了这个小女还那种心地善良,拾金不昧的高尚品质,读了着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我的舅舅。
我的舅舅是开公共汽车的,整天在车站忙来忙去,很夜才回家,那是因为他对工作太负责了。
那是一个寒风刺骨的夜晚。一个商人上了我舅舅的车,说是赶路去外地做生意懂得。可能是因为行李太多了,商人下车了,却拿漏了一个行李,我舅舅把车开会车站检查车的时候才发现。
舅舅想:一定是那个商人留下来的,要是那商人发觉了,他一定会非常哪个着急,我得赶快给他送去。于是,舅舅便骑着摩托车去找那个商人,经过千辛万苦,才知道那个商人住的酒店,就把那个大皮箱还给了商人。那商人把皮箱打开,里面竟装满了一叠叠一百元的钞票。那个商人非常激动,说要给舅舅一万远。
可舅舅说:先生,如果我是要钱的话,我就不会把这大皮箱还给您,您还要用钱做生意,记住要好好保管呀!”说着,舅舅也不留名,骑着摩托车回家了。这是那商人查我舅舅的家庭电话,打电话来到家里,说是怎也要好好地感谢。我们才知道这件事。
读了《报童》着篇课文,我体会到做人的大道理:做人一定要诚实,无贪念。而世界上有很多这样的人,但也有很多不是这样的人。如果世界沙锅每个人都能作到诚实善良,拾金不昧,那么,世界将变得多么的美好!
⑶ 看革命电影观后感 怎么写
《革命者》观后感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今天在毛概课上观看了《革命者》这部前几个月上映的电影,该电影讲述了李大钊一生光荣的革命经历,李大钊为了中国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包括他自己的生命,这让我不禁感慨万千,正因为他的英勇就义,中国革命之火才能被彻底点燃,席卷整个中国,共产党才得以诞生,新中国才得以建立。
在那个年代,中国人饱受欺凌,没有人权,列强们无底线地压榨剥削中国人民,中国迫切需要革命来改变这一切。影片中一个手无寸铁的中国报童在上海租界被一个俄国人残忍杀害,那个俄国人目中无人,蛮横无理的态度让我感到无比愤怒,李大钊知道后,悲痛万分,便展开了游行讨回公道,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那个俄国领事说到“这里不是是美国,英国,这是俄国租界”,然后李大钊回击道“租界是上海的,上海是中国的,中国是我们的,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句话铿锵有力,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团结起来反抗外国人的残酷剥削。最终俄国领事妥协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最终讨回了公道。中国革命事业也就在这时开始萌发,那些野蛮无理,凶残霸道的外国侵略者还没有意识到一场伟大的变革即将展开,足以撼动他们在中国的统治,他们更想不到的是将来中国人民会将他们赶出中国,中国人民自己当家做主,中国会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东方雄狮将会苏醒并让世界为之颤抖。
李大钊先生,常常被人称呼为守常先生,他给人的感觉是如沐春风,反抗成功之后,他会和工友们说谢谢,然后默默地消失在人海里,就像从来没出现过一样。在那个会读书认识字之人极其稀缺的时代,守常先生是北大的教授,是新青年的编辑,还曾留学海外,如此大才之人,却丝毫未有傲慢之气。他期待孩子们都能去识字读书,扛起中国站起来的大旗。他喜欢和孩子们聊天,和学生们一起讨论未来,和他们成为朋友。遇见已经工作的报童阿晨,希望他可以好好工作以后送妹妹去读书,遇见澡堂里的小朋友大庆,希望可以为天下人去做事,他做事不为私心,一切为未来中国而服务,走上断头台,他告诉世人要心怀希望,要相信。李大钊先生就像黑暗里的一束光,带给人们希望,给青年人指明了一条可救国救民之路。
现在我们强大的祖国是无数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不仅要学会珍惜,更要努力学习,勿忘国耻,将革命先烈的精神传承下去,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资料来源:知乎-《革命者》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