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巴士拉什么电影

巴士拉什么电影

发布时间:2025-02-17 16:25:08

❶ 记得上小学时(2000年以前),看过一个外国的魔幻电影。男主角还有他的船员船员们在海上历险。女主角会魔

《辛巴达历险记》是亚特兰蒂斯联盟家庭娱乐公司加拿大一区电视搏仿剧,取材兄盯于阿拉伯

其中宏大海战的场面,与魔法世界中壮观的景色,运用世界最先进的三维电脑特技得以重现,是一部极具观赏性的电视娱乐片。世界著名神话系列,电脑三维特技重现一千零一夜的神奇故事!穿梭于迷人的神话与炫目的魔法之间,展开雄霸七海的历险之旅。本片将实现你儿时的梦想,去经历无法想像的冒险-战斗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可怕的妖怪、邪恶的巫师、飞翔哈耳皮埃女妖、巨大的妖怪。

剧情简介

剧照

水手辛巴达是一个充满热情、勇敢无畏的年青人,他与仗义行侠的壮汉杜巴,精通魔法的妙龄女郎梅弗,沉默的忠诚战士隆格和费卢兹---一位大智若愚的发明家,怀着相同的理想,展开了征服七海的奇异旅程……他们穿行于现实与幻想魔法盛行的世界,那里到处是怪兽毒虫、妖魔骷髅,其中邪恶之最当数图拉克和他的女儿,他们用尽方羡银和法去破坏、阻碍辛巴达的计划,妄图支配世界。辛巴达和他的伙伴们屡屡以机智把危险化解,终于,正义战胜了邪恶,辛巴达的传奇故事也永远留在了人间……

剧集列表

Season1(1996-1997)第一季01.TheReturnofSinbadPart1辛巴达归来第一部02.TheReturnofSinbadPart2辛巴达归来第二部03.TheBeastWithin兽性之心04.StillLife静止的生活05.KingFirouz弗鲁兹国王VolumeTwo06.TheRonin罗尼07.LittleMissMagic魔法小姐08.TheTiesThatBind束缚09.DoubleTrouble双重麻烦10.Conundrum谜题VolumeThree剧照

11.ThePrinceWhoWasn't谁是王者12.TheVillageVanishes消失村庄13.MaskedMarauders掠夺者面具14.TheGhoul'sTale盗墓者的故事VolumeFour15.TheIsleofBliss欢乐岛16.TheRescue救援17.TheEyesofKratos卡托斯的眼睛18.TheBully威吓VolumeFive19.Monument纪念碑20.TheTrickster魔术师21.TheVengeanceofRumina卢米娜的复仇22.Siren'sSong海上女妖Season2(1997-1998)第二季[1](22EpisodesInSeason2)23.TheSacrifice祭品24.TheReturnOfTheRonin回到罗尼25.HeartAndSoul永远的心26.TheVoyageToHell航行到地狱27.AliRashidAndTheThieves艾里拉什达和小偷28.TheGift天赋29.TheCurseOfTheGorgons蛇发女妖的诅咒30.TheBeastOfBasra巴士拉野兽31.TheMonster妖怪32.ThePassengers旅客33.TheInvaders入侵者剧照

34.TheBookOfBefore打开书之前35.ACityUnderPlague地下城瘟疫36.TheEmpress女皇后37.CastleKeep城堡要塞38.TheGryphon'sTale半狮半鹫怪兽的传说39.TheBeastOfTheDark黑暗中的野兽40.SurvivalRun生存赛跑41.TheMinotaur怪物弥诺陶洛斯42.TheStalkers潜行者43.TheGuardians守护者44.HellHouse地狱屋

编辑本段动画片

剧情简介

这部动画片讲的是著名的阿拉伯航海家辛巴达的冒险经历。关于他,看过《一千零一夜》故事集的小孩都知道。他好多次出海冒险,有许多奇奇怪怪,刺激惊险的经历,走过最神秘的国土,见过最意想不到的人,他的故事在很多童话书里都能够找到。不过这里的故事,和别的都不同。辛巴达的冒险从希腊神话中的纷争女神艾莉斯开始。她偷了“和平宝典”,世上最有力量最珍贵的无价之宝,因为她最不喜欢的就是和平。接着她将这罪行栽赃到辛巴达头上。和平宝典所在的城市的王子海神普罗透斯是辛巴达的朋友,只有他相信辛巴达的清白。在所有的不利证据面前,他拿自己的性命做抵押,使辛巴达有机会去找回宝贝。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挽救朋友的性命,辛巴达出发前往艾莉斯居住的地方。一路上,艾莉斯不断给他制造麻烦。他遭遇到好些让人害怕的怪物,包括一只巨大的蝎子,一条大蛇,和一只叫做洛克的40英尺高的冰雪大鸟。就算辛巴达能够打败所有的怪物,艾莉斯的不和金苹果也很难对付。如果好朋友们被扔到这种苹果里,就会变成敌人,他得十分小心。但辛巴达的浪子性格使他不断偏离航程,不断给自己找麻烦。这时候,一路跟着辛巴达,为了保证他完成任务的普罗透斯的未婚妻玛丽娜开始出面了,她是个娇小但意志坚定的女人,可不是好对付的。辛巴达忠实的小狗斯派克也开始不安生。大海上事故丛生,刺激连连,辛巴达的生涯永远丰富多彩。

艺术风格

本片在动画制作的技术上也颇费心思,不过还是保留了传统的许多制作手法,早期导演雷哈里豪森擅长的大型怪物的形象也被当成追赶的目标之一。同时应用电脑程序制作,使画面不止要好看,还要让人看到目瞪口呆。影片在2002年春天开始制作。在技术以外,近年来流行的做法是请大牌明星给动画人物配音,往往在票房上会大有斩获。比如艾迪·墨菲给《怪物史莱克》里的那头驴配音,卡梅伦·迪亚兹给美丽公主配音,等等。这回请来的配音演员也阵容超强。如今来给动画配音,自然又有趣又可以发挥一把这方面的才华。给影片主要角色配音的演员们都是白人,而角色则多是中东人,有人对此有些议论。不过真的要找阿拉伯裔的美国演员还真不容易,尤其要考虑到票房吸引力的时候。而且大家也不出镜头,称职的演员总动画截图

能表现出角色的性格特色来,不论他皮肤什么颜色。这一点制作方显然是想得开的。这部人物造型和动画全部由手绘完成的《辛巴达七海传奇》中,他们也在背景部分进行了不露痕迹的三维动画处理,所耗人力物力非常巨大,保证了影片有别于CG动画的鲜活灵动。《辛巴达七海传奇》中,最先进的动画科技以前所未见的精彩特效,再度把《辛巴达七海传奇》搬上了大银幕。制片杰佛瑞·凯森伯格说:"辛巴达是陪着我们一起长大的传奇人物,但是他的故事却没有被拍成动画卡通,能以现代的角度重新诠释这个故事真是令人兴奋。我们呈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奇幻世界。

幕后制作

不是每部电影都敢吹嘘其演员阵容如何如何强盛,但是《辛巴达航海记》则是一个例外。这部电影作为梦工厂的暑期档押宝作品之一,幕后配音演员阵容之豪华让人瞠目。《辛巴达航海记》邀请了布拉德·彼特、凯瑟琳·泽塔琼斯、米歇尔·菲弗以及拉尔夫·费恩斯这样的全巨星班底进行配音,导演则由《蚂蚁雄兵》的导演蒂姆·约翰逊担任。梦工厂的执行副总裁杰弗里·卡森伯格说:“斯皮尔伯格希望梦工厂所有出品的电影都能完美无缺,这部卡通也不能例外。我们感到最兴奋的是,这部电影的配音演员邀请到了目前好莱坞人气最旺的明星聚集一堂。”布拉德·彼特甘当水手布拉德·彼特在本片中的配音对象是水手辛巴达,他那调侃嬉戏的语调对性感而又有点无赖的辛巴达非常合适。尽管布拉德·彼特本人尚未做父亲,但是他仍旧解释了为何如此爽快给辛巴达配音的原因——想取悦于孩子。他坦陈:“虽然我自己还没有孩子,但是我有侄子和侄女。这些小家伙可爱极了,他们是我最喜欢的小东西。我应该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开心我也感到兴奋。”与迪斯尼决一死战多年以来卡通片向来是迪斯尼的天下,但是近来好莱坞其他电影公司也开始对迪斯尼这个垄断多年的领域觊觎不已。这其中势头最猛的当数梦工厂。但是暑期档卡通电影市场格局出现了微妙变化。迪斯尼先期推出的《海底总动员》画面无比漂亮丰富,制作人员们以独特的创意和新颖的角度描绘出了全新的海底世界。该片上映以来短短八天,票房就轻松冲破一亿美元大关,成为有史以来最快票房破亿的动画电影,也算给迪斯尼公司挽回了面子。面对迪斯尼的反攻,梦工厂当然不敢轻蔑,除了重金邀请明星配音之外,对整个故事结果还做了精心雕琢。杰弗里·卡森伯格自信地说:“应该说这部《辛巴达航海记》是梦工厂耗费心血最多的卡通电影。传奇水手辛巴达挑战地中海女神的神话故事令人神往,闪烁着古代阿拉伯神话的传奇魅力。虽然下周同时有好几部重磅电影同时冲击市场,但是我相信《辛巴达航海记》有它的独特魅力。票房收入应该是持久的,我也相信《辛巴达航海记》在市场上的耐力。我们不恐惧任何竞争对手。”

❷ 求一部伊拉克战争的电影,名字忘了

《夺金三王》

本片的故事其实从波斯湾战争结束才开始。四名美军因为从伊拉克战俘的屁眼中发现了一张萨达姆秘密碉堡的地图,决定偷偷到碉堡夺取一批抢夺自科威特的黄金,只要此举得手,退伍回国就可以高枕无忧。他们本来以为此行轻而易举,不料各种意外接踵而至。

本片用玩笑嘲讽的口吻和夺宝冒险动作片的包装来检讨波斯湾战争,把好莱坞主流片拍出了另类趣味。本片对美伊双方在这场战争所扮演的角色作了相当深入而有趣的分析和批判,四名主角的个性亦塑造得鲜明有趣。在镜头和音响处理上本片还有一大特色,便是将“子弹穿肠过”的威力十分形象化地呈现在银幕上。
这个故事原可拍成主题严肃的战争冒险片,但导演戴维罗素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以不露痕迹的高明手法,让观众看不到沉重使命,反倒是运用大量动作场面、尖锐的嘲讽笑点、夸张的桥段,创造出一种属于新世代的动作喜剧。罗素的剧本很不平凡,他藉由四人至陌生国家作战,历经深入沙漠寻宝的冒险过程,才让他们了解到每只枪管的背后都存在另一个人的生命,进而尊重这场战争对当地人民的意义。戴维的故事透过这四个人的观点,粉碎美军的战争的态度,并阐述了他们在旅程中,对战争的崇高使命由忽略转为了解的过程。
导演表示,片中的大部份情节几乎都是真实故事改编,海珊从科亏特手中偷得黄金一事也非捏造。他认为这会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背景,让这些在战场上没机会表现的军人,自辟战场,只为寻宝回家过好日子。同时发展出令人省思、娱乐效果并重,剧情十足的动作战争片。

《锅盖头》

讲述的是一场没机会开枪的战争,主角和队友们始终找不到一个能够射击的目标,于是,战场这种适宜大肆宣泄荷尔蒙的场合,变成了强制禁欲的修道院。片子的气氛可想而知,正如伊拉克人焚烧油井燃起的漫天黑烟一般,压抑、沉重、枯燥。不过,这一切的背后,战争的残酷仍旧可见。士兵们不期然地闯进一条高速公路,路面上寂静无人,但堆满了汽车残骸。士兵们漫步其间,好像撞进一个荒唐的地狱。说地狱,因为那里显然经历了猛烈的炮火袭击;说荒唐,因为那里太安静了,看起来就像一个远古战争的化石场。

如果给第一次海湾战争找一个象征物,大概没有比这条公路更合适的了。

现实中,它就是著名的“死亡之路”,即连接科威特城和巴士拉的80号公路。1991年2月26日至27日夜间,美军从空中和地面对沿着这条公路撤退的伊拉克车队进行了猛烈的轰炸。轰炸的结果,便如《锅盖头》中陆战队员所见,把这条公路变成了人间地狱。轰炸造成的伤亡数字,至今仍众说纷纭,从数百到十万,都有人主张。

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战场正是如此———交战的双方很少能面对对方,一方的攻击全靠远程火力甚至精确制导火力来解决,另一方处处被动挨打;一方尽力避免伤亡,另一方上天入地也无处逃生;最终,一方以阵亡126人的代价结束战斗,另一方的伤亡数字,大概永远都无人知晓。战场外的善恶,历史自有公论;战场上的情形,就是单方面的屠杀。

战争方式的演变会改变许多东西,改变的关键则在于距离。无人机、巡航导弹、精确制导炸弹,以及卫星电视、网络,这些都是战争中利用距离的手段。距离给士兵们带来安全,也给旁观者带来安慰,当然,只是漠然和错觉式的安慰。两次海湾战争中,高科技手段的使用,似乎降低了战争的残酷程度,至少,公众所能见到的残酷程度被降低了。特别是第二次海湾战争,几乎是一场全程电视直播的战役,电视这边,观众看见美国大兵散步或者飙车一般地攻城略地,一切都是如此真实,一切又都如此虚假。战争仍旧残酷,只不过你不大看得到罢了。

《拆弹部队》

电影的主角是个有些疯狂的家伙。本来,拆弹部队配备有机器人,虽然不是所有场合都好用,但好歹能创造出一些安全距离,而这个家伙从来不屑于使用机器人,每次都是亲自上阵的。

拆弹是一个很特殊的工作,既需要技术,也需要赌运。即便能够辨清每一个起爆器的走线,你也不能保证周围没有窥伺的敌人正在按下按钮。电影里,主角每一次都能够从鬼门关全身而退,现实中,我记得早先看过一则新闻,称英军在阿富汗的头号拆弹手不幸殉职,三百次以上的成功记录戛然而止,在他之前,排位第二的家伙早已罹难。

全身而退也不是没有代价的。电影为主角塑造了一种深不可测的心理,虽然这是好莱坞战争片的惯常手法,但此时此人的心理状态,已经全无———譬如,《战争启示录》中库尔兹上校那种残酷的崇高感。拆弹手的心理,只是让人觉得悲凉、苦涩、无可奈何。战争形式的改变,早晚也会影响到人心。

埋设炸弹与拆除炸弹,这场博弈,已经不是典型的战场行为。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之前,经常需要拆弹部队的地方,是巴以和北爱尔兰。在那里,“占领者”,他们的敌人,还有中立的人民,都紧密地缠绕在一起。炸弹会造成不分敌我的杀伤,而爆炸产生的影响,则波及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这已经不再是军事斗争,而是事关政治、文化、心理的全面战争。海湾战争之后,伊拉克的状况也正是如此。在这种战争中,没有比直面炸弹更短的距离了,因此,这大概最适宜用来象征美国在后海湾战争时期的处境。

从沙漠风暴到如今,从《锅盖头》到《拆弹部队》,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循环:当时以为能够遥遥操纵来解决的问题,最终发现,还是得直接面对。

而在今天,他们要从那里撤出了。

❸ 伊拉克电影发展

在70年代后期,伊拉克的电影生产主要集中在纪录片上,每年产出大约30部纪录片和3到4部故事片。

在1960年以前,伊拉克的故事片生产主要由私人公司经营。1959年,政府成立了国营“电影、戏剧总组织”,其开始仅生产纪录片,但在6年后,该组织开始同时生产故事片,例如《检察官》、《好运气》、《自由战士之桥》等影片。

1972年,该组织的名称改为“电影、戏剧、广播、电视总组织”,1975年又将其拆分为电影戏剧和广播、电视两个独立部门。1973年后,私营公司的影响力在人力和财力方面逐渐减弱。1980年,根据革命指导委员会34号法令,成立了公私合营巴比伦电影电视生产公司,成为国内进口外国影片与电视彩色片的主要公司。近年来,巴比伦公司制作了11部影片,其中著名的有《狙击手》(1980年,费·雅西里导演)和《卡迪西亚》(1981年,埃及S.艾布·赛伊夫导演)。

截至1986年,全国共有电影院107座,大部分分布在巴格达、巴士拉、纳杰夫三大城市。

❹ 谁有塔可夫斯基的乡愁啊我网上找的种子没什么人啊,急用!

在电影《乡愁》里,塔可夫斯基安排了一个特殊的背景:一片白雾,烛火在修道院中,疯子及外乡人。这样的安排渗溢了三个俄国式主题:压抑、流亡、救赎。这也是诸多俄国艺术家的三大主题,无论是作品还是命运本身。塔可夫斯基认为:“电影从来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道德行为。”电影中的疯子角色多米尼克被赋予了陀斯陀耶夫斯基的影子,他认识到道德的堕落,而别人并不自知。而作为旁观者的主人公戈尔恰科夫十分认同并最终接受了这种认识。在一种宗教使命感的引导下,在一片雾气腾腾的水边,前者自焚以期唤醒麻木的人们,而后者则因此失望于“破碎的时间”而死。在这个两个人身上体现出两种意志:对思想的追崇与牺牲;对道德的负罪感。
塔可夫斯基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5-7-26 13:05:19 点击数量:64〕

摘要: “诗人和画家来自于现象学家。”艺术家使用现象学的方法意味着对事物本质的纯粹的看,放下了经验和理性的解释。一个作家、画家、导演设置一个场景,必须限定一个行为发生的背景和环境,假想一个地点,而“创造空间”是建筑师的首要任务,因此,这些艺术家不自觉地承担了建筑师的任务。

由于没有受到建筑学专业的规则和教条的基础,艺术家更能达到建筑体验的精神度向,也更为直接的显示出建筑艺术的现象学基础。塔可夫斯基(Tarkovsky)的电影《乡愁》(Nostalgia)中富有诗意的空间和光的图像,便是这样一部建筑现象学的长诗。它触及建筑学存在的基础,充满了被渐渐忘却的童年时的记忆和经验,通过空间的图像,揭示了物质与现象、有形与无形、庇护与暴露、过去与现在、有限与无限的交融流转。

记忆:塔可夫斯基电影《乡愁》中的影像与空间

塔可夫斯基的影片有一种俄罗斯乡间田园的影像和诗歌风格:《乡愁》序幕的开篇镜头便是绘画般的风景:树、水、狗、模糊的黑白风景,以及风景中缓慢行走的人的黑色剪影;紧接着影片开始,出现的是迷雾中青葱的意大利乡村风景,一辆大众汽车从画面右侧横穿画面至左,短暂的消失之后又从画面左下侧驶出,安德烈·戈查可夫(Andrei)和尤金尼亚(Eugenia)走出车外。接着是乡村小教堂中逆光的密密阵列的柱子,镜头从二点斜透视缓慢变为一点透视停止下来;山坡上的小木屋安静地伫立在画面上方,如同从山腰上生长出来一般;雾气缭绕的露天浴池,镜头与主人翁的背影、池中的雾气同时向画面左方缓慢移动;戈尔恰科夫和尤金尼亚在旅馆走廊中的谈话,首先听到声音,然后分别看到两位主人公。影片中多处出现古典拉丁式建筑的褐色石块,缀满碧绿针叶的意大利松树,蒸汽氤氲的维尼奥尼温泉浴池的景像。还有多米尼戈(Domenico)水淹的房间,残破的墙面,星星点点的光线,半堵坍塌墙壁上可以打开的门,半透明的绿色和棕色酒瓶,淅沥的雨滴,废墟里水晶般的积雨,跳跃的光影,摆动的水草,潮湿的绿色植被,弥漫的忧郁……

塔可夫斯基的影像让人想起绘画,特别是文艺复兴早期的俄罗斯绘画。塔可夫斯基年轻时曾经画过三年画,他的第二部影片《安德烈·鲁勃廖夫》(Andrei Rublev)便是关于15世纪俄罗斯肖像画家鲁勃廖夫 (Rublev),在他的著作中时常会提到达利、凡高、哥雅、拉菲尔等众多的画家。但他本人却强调电影和绘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不同,认为“随着时间的发展,我认为,电影将远离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成为越来越自主的艺术。” 电影空间与绘画空间有所不同,正如安德列·巴赞(Andre Bazin)在《电影是什么》中阐述的:“画框与周围空间毗连,形成一个与自然空间相对立的,与真实空间相对立的内向空间,这个关照性空间仅仅向画内开放……银幕的边缘不是画框,银幕展现的景色似乎可以延伸到外部世界,画框是内向的,银幕是离心的。”正是电影空间的这种特质,使塔可夫斯基得以在银幕内展示无限深远的空间,并且溶入观者,指向观者的内心世界。

塔可夫斯基的影像空间大多以一点透视的方式展现,如同戏剧一样,这种传统的空间表达有助于压平银幕图像。《乡愁》通过雾、水、雨、黑夜模糊了影像、空间和形体的边缘,使影像从现实中抽离出来,弱化真实效果,强调出平面感。这样,黑夜、弥散的雾,甚至透空的栏杆都参与到场面调度中来,成为塔可夫斯基电影中空间塑形的参与者。这近乎于中国山水画中的空间场景,也和日本枯山水中使用裸砂的方法如出一辙。正因如此,塔可夫斯基的影像具有一种平面感,它弱化真实空间深度的同时,扩展了心理空间的深度,消除了现象与本质对立的深度模式,空间从背景中走出,变成正文。

门和窗在塔可夫斯基电影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门和窗让光线进来,让视线穿过,人和观众从这里看进来或者看出去,从而创造了一系列令人惊讶的形而上学的美丽。其中一个经典镜头是:左边一方是狭长的窗,明亮的,下着雨;右边下方是同样狭长的门,里面有块大圆镜子,忽明忽暗地辉映着雨;中间有一张大床,寂寞的俄罗斯诗人横卧着;床上方的栏杆,有优美的线条,却在光影里显得很落寞。这个构图是完美的,从细部来说,有些活泼的对比,比如方和圆,亮和暗,上和下,纤巧和厚重,并且错落有致地安排了三个空间。

废墟,在影片里隐含了一种记忆,但并非简单的象征和隐喻。废墟的特别之处在于抓住了我们的情感,因为它让我们想起那些被遗忘的信仰。比起新的建筑物,人更容易被它打动,废墟剥去了实用和理性的面纱,它不完全是一个建筑物,已经停止扮演建筑物的角色,它显示出记忆的结构骨骼,是一种纯粹忧郁的情绪。房屋与废墟的区别形成了一种潜在的记忆,换言之,房屋、记忆在废墟里得到了统一。虽然在真实的建筑学中很少面对漏雨或被水淹没的房间,但在塔可夫斯基的电影里,这种影像十分有力,这种冲击力来自于房子和水,来自于庇护和暴露、有形和无形、有限和无限的特有意象的溶解。当代社会似乎有一种取消历史感和擦除时间痕迹的倾向,人们更热衷于以后现代式的无意识的拼贴(Collage)取代现代时期的有意识的剪辑(Montage),时间和空间的特殊形式产生了断断续续的碎片,使人们的记忆显得无所适从。而塔可夫斯基却似乎向我们证明,历史感不仅仅是个体对人类时间存在的意识,或对过去历史规律的意识,而可以是一种新的模糊的和似曾相识的记忆。

时间是塔可夫斯基电影里与空间紧密相关的另一个重要维度。塔可夫斯基的作品中的影像诗学,正源自于他对时间的描摩。在他的作品中,总是能让观者清楚地意识到时间的存在,一秒钟的流逝——在枯叶飘落,在水面涟漪的波纹和荡漾的水草,在一声轻杳的喟然叹息中。如果说时间是有重量的,那么藉影像所雕刻的时间重量,可以说是一个巨大存在。对塔可夫斯基而言,电影的本质就是“时间”。透过事实的具体形象,电影中的时间仿佛是真实时间的铸形,在人物移动和环境形态中,影像、时间以及与时间牢不可分的物质世界共同构成了电影艺术。他说道:“在电影里,我们纪录某一空间,是为了创造出时间的幻觉。”在塔可夫斯基的《雕刻时光》一书中,他表示:“我至今仍无法忘怀出现于上个世纪的那部天才之作、揭开电影序幕的影片《火车进站》(L‘Arrivee d‘un Train en Gare de La Ciotat)……那正是电影诞生的时刻,它不只是技术问题,也不只是一种再现世界的新方法,而是一种全新的美学原则的诞生。因为人类首度发现了留取时间印象的方法。”

电影是时间的艺术,并且是惟一可以用时间长度来计量的艺术。当爱森斯坦用“特写镜头”把某个人物突现出来的时候,他仿佛是在进行剪辑,并在时间上重新加以安排,从而揭示出壁画的戏剧性实质。爱森斯坦事实上是从“单纯的空间艺术”中挖掘出潜在的时间维度。而塔可夫斯基更多地像巴赞主张的那样,使用长镜头来表达时间的绵延。当我们看到《乡愁》里流落异乡的戈查可夫,手捧着闪烁的微弱烛火,小心翼翼的横越荒芜的温泉水池,从银幕这端到那端,随着烛火的移动,影像建构了另一个流动的时空。闪烁烛火的“动”和缓慢到几乎让人察觉不出移动的镜头摇摄的“静”在这一个长镜头内,构筑了属于戈查可夫、属于影像本体的时间宇宙,涵涉其内的是交融了主人翁记忆与追寻情感的厚度,投射于外的则是某种经验在时间的长度中延伸、强化、凝聚。这样的时空犹如存在于每个人心底的幽冥之境,过去与现在、记忆与渴望在此刻交织成一片时空的混沌,简单的影像下触及的是内心世界深层活动状态。塔可夫斯基说道:“时间或空间两者都不存在于与人类范畴相关的事物之外。”时间成了每个人的自我宇宙的计量器,每一段生命轨迹中细微的情感质量变化,都形成不同的时间宇宙。记忆、欲望、追寻,电影承载了某种时间的流逝、消耗和延展,也召唤观者以自我生命经验的共鸣。

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曾明确表示他的电影中没有象征和隐喻,水就是简单的水,雨就表达雨的经验。直觉,在塔可夫斯基的影片中显得尤其重要。《乡愁》的风景充满了作者的心灵感受,用一个患有强烈思乡症者的目光反映出来。对大自然及其不断变化的形态与气候的深切感受,从宽广的地平线到对一片树叶上的细微纹理的审视,都是艺术家在生活中寻找到的无限的美和魅力所在。塔可夫斯基似乎正沿着胡塞尔所说的“回到事物本身”(zur焎k zu den Sachen selbst)的路在行走,而且,与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电影是每秒二十四格的真实”不同的是,塔可夫斯基强调的却是一种现象学的意象,一种藉本质直观(Wesenschau)把经验还原为现象,强调意象活动和意向性(Intentionalit妕)体验,包含主体意识的意象性真实的现象学真实。

绵延:一种空间知觉

德勒兹曾指责现象学没有理解电影,将电影与自然感觉相对立,从而贬低了电影的重要性。他把画面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机流动的状态,为画面—运动的状态;另一种是晶体状态,为画面—时间状态。德勒兹认为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属于画面—晶体一种,趋向于对纯时间的表现。

纯时间指的就是柏格森所说的绵延(Duration),是一种强调主观意识的时空观念。柏格森在《时间与自由意志》里批评了康德的时空观,他认为康德在现象与本体之间划了一道无法越过的鸿沟,“康德设想一方面有物自体(Sachen an sich),一方面有纯粹的时间和纯粹的空间,物自体通过这种时间和空间被折射出来……时间和空间不在我们之外,也不在我们之内;内外的区别自身是时间与空间的作用……他把现象界连根带叶交给我们的悟性,而对本体界则不许我们问津。”柏格森似乎在设法跨越康德设置的鸿沟,他认为“这道鸿沟也许不是他(康德)所设想的那样难以越过。”柏格森试图通过“绵延”来统摄以上对象,试图使内在意识与物理时空统一起来。

在康德的观念里,空间并非实在之物,空间是“外感所有一切现象之方式”,时间则是“内感之方式”,亦非实在之物。而时间与空间,“合而言之,为一切感性直观之纯粹方式,而使先天的综合命题之所以可能者。”柏格森却坚信“空间是实在的东西”,并且说道:“康德远未动摇我们这个信仰。”柏格森首先承认物质世界,认为物理学时间是可测量的,因此是纯一的。同样,空间是纯一的,因为空间是可度量的。他认为,绵延不等同于时间,“时间是纯一的,它的各个瞬间被串在一根线上,而绵延是多样性的,它的各个瞬间相互渗透。”他把时间理解为一种被人工重造出来的自我,以及种种简单的心理状态,这些状态可以彼此凑合再分开,而把绵延理解为一种内心状态,其先后各个阶段是独特无二的。柏格森认为时间有两种概念,他指出:“对时间确有两种可能的概念,一种是纯粹的,没有杂物在内,一种偷偷地引入了空间的观念。”这就是他所说的抽象的时间和具体的绵延,“真正绵延的各个瞬间是相互渗透的而不是并排置列的。”

柏格森认为时间和空间两者是不能相互还原的,他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如果能证明两者之一能还原为其中另一者,才能否定事物具有时间与空间这两种形式。“无论怎样,我们若不事先问明二者之一是否不能还原为其中之另一,则我们终不能承认纯一的东西具有两种形式,即时间与空间。”他否定了“那些企图把二者之一还原为另一的哲学家,由于他们为时间观念之明显的简单性所迷误,就认为他们能把绵延变为广度。”

可以如此理解:柏格森的绵延是时间、空间,加上其在身内意识组织渗透的过程。柏格森实际上假定了空间与时间的界限,把“空间”与“时间”定义在狭义的物理学范围内,他所说的空间指的是物理学空间,时间指的也正是物理学时间,这样的定义为他的“绵延”理论留出了位置。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柏格森的“空间”和康德的“空间”并非一个词语,因此,他的空间实在论和康德的空间非实在论也并非完全矛盾。尽管柏格森的思想不像康德一丝不苟,但这个被梅洛-庞蒂]称为“一个搞乱了哲学与文学的人”还是为我们开启了另一扇重要的门——知觉的门。

人的感觉和知觉是人向世界开放的第一个器官,也是世界向人进入的第一道关口。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里,分析了知觉世界的结构以后,阐述了我们感觉到的外部世界的性质、空间位置、深度和运动的具体经验,展开了我们所有的知觉经验的外部世界。

在梅洛—庞蒂看来,城市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物体(客观实在),“巴黎的城市空间不是一个有千万种面貌的物体,不是知觉的总和,也不是所有知觉的规律。我在游览巴黎时得到的每一个鲜明的知觉——咖啡馆,人的脸,码头边的杨树,塞纳河的湾道,就如一个人在他的手势、步态和嗓音中表现出的同一种情绪——同样清楚地出现在巴黎的整个存在中,都表明巴黎的某种风格或某种意义。当我第一次到巴黎时,走出车站最初看到的大街,如同我最初听到的一个陌生人的话语,只不过是一种很模糊但已是独一无二的本质表现。”空间存在于意识之中,而且任何空间都有联系着它的各部分思维支撑着。假如人在黑夜里失去器官知觉,便失去了空间深度。“黑夜不是在我面前的一个物体,它围绕着我,它通过我的器官进入我,它窒息我的回忆,它几乎抹去我的个人认知。我不再以我的知觉器官作为掩护,以便从那里看物体的轮廓在远处展现。黑夜没有轮廓,它接触我,它的统一性就是超自然的神秘统一性。但只要黑夜远处隐隐约约充满喊叫声和光线,它就能整个地活跃起来,它是一种没有平面、没有表面、没有它和我之间距离的一种深度。”黑暗屏蔽了知觉,也因此屏蔽了空间,如同电影 院中的黑暗,压平了真实空间的深度,而打开了电影空间与画面的深度。

梅洛-庞蒂以绘画中的“透视”来说明一个重要的道理,即艺术家在一个二维的平面上,做出了一个虚假的三维深度。他认为人们看见了深度,而深度并不是真实可见的,因为深度是从我们身体开始,到物体的距离来计算的。这个奥秘是一个虚假的奥秘,人们并非真实的看见了深度,即使看见了,也是另一种深度,是人的视觉本身遮蔽了一些东西,而又向人们敞开了一些东西。

梅洛-庞蒂强调主体的重要,认为主体是一种既在知觉中,又被知觉到的主体,即知觉的中心。他批评了萨特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超越了伯格森的空间实在论,对康德和胡塞尔著作中的某些康德主义的概念也进行了扬弃。《知觉现象学》认为哲学的第一个行动,应该是深入到先在的客观世界中去重新发现现象,重新唤醒知觉,并私下使其自身成为一种事实和一种知觉。
空间、物质和时间,在建筑里会纠缠集结,穿越意识,融入一个单一的向度,融入存在的基本的物质性里。人们在这样的空间中能辨别出自己,此时,这种空间的尺度变成了我们存在的一个部分。建筑学是人类和外部世界之间的调和的一种艺术,知觉正是这种调和发生的媒介。建筑学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能全面反映人类知觉的空间艺术,建筑学中引入现象学方法可以开辟出一种视野,确立一种观念和态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建筑现象学使建筑艺术走出单纯的社会—建筑师—使用者的研究方式,使建筑学成为一种主体间性(Intersubjektivit妕)的对话交流方式。

身体:一种建筑现象学

作为艺术实践的建筑学与社会实践的建筑学有所不同,它们可以被认为是两种不同的建筑学。当代西方建筑学由于物质功能需求的减少而更多地倾向于艺术领域,因此,作为当代艺术理论重要基础的现象学在建筑学中终究有了合理地位,并且越来越多地为建筑师所接受。建筑师们认为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建筑更能全面的反映人类的知觉,体现现象学的意义。

帕拉斯玛(Juhani Palasmma)在他的文章《建筑七感》(An Architecture of the Seven Senses)中,列举了人对建筑的七种知觉,完整的阐述了作为现象学的知觉在建筑学中的作用。帕拉斯玛认为,不同的建筑可以有不同的感觉特征,除了通常流行的“眼睛的建筑学”或者说“视觉建筑学”,还应该有一种肌肤的、触觉的建筑学,一种重新认识听觉、嗅觉和味觉的建筑学。柯布西耶的建筑明显倾向于视觉,相反的,始于门德尔松(Erich Mendelson)和汉斯·夏隆(Hans Scharoun)的表现主义建筑,则倾向于塑性和触觉,倾向于反对视觉主义的透视中心论。帕拉斯玛采用现象学的方法分析了建筑中人的各种感受,强调身体,即知觉主体经验的重要。帕拉斯玛研究建筑中的现象学问题,其现象学理论依据主要源自于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和加斯东·巴士拉(Gaston Bachelard)。巴士拉晚年通过自己女儿(胡塞尔的门徒)了解到现象学,但他的现象学与现象学运动中严格意义的现象学哲学有所不同,尤其在意识中的直接被给与的内在直观方面,即直观所与方面很难和胡塞尔接近,在操作性概念结构的方法方面也与现象学有相互矛盾。巴士拉自己不希望把自己与胡塞尔的纯粹现象学联系起来,他反对“哲学沉思”,主张“现象技术”,他的哲学是一种“行动的哲学”,甚至是一种“唯物主义的现象学”。可以认为,帕拉斯玛从 巴士拉那里获得了比较直接的动力,在把现象学应用于建筑学领域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

他说道:“眼睛是一种强调距离和间隔的器官,而触摸则强调亲近、私密和友爱的感受。我们这个年代,光变成纯粹定量的物质,窗户失去它作为开启和关闭、室内和室外、私密和公共、阴影和光明等等两个世界之间的介质的特征,窗户变成了纯粹是墙面上的一个缺口。因而失去了它本体论的意味。用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的观点来说,对大多数的当代住宅而言,把墙面上窗户的数量减少一半,也许会更令人愉快。同样,对大多数公共空间而言,把光线强度减小一半,也许更令人高兴。”

“手是一个复杂的器官,是一个三角地,来自四面八方的生命信息源源不断的在这里汇聚,汇聚成行为的河流。人的双手有它们自己的历史,有它们自己的文明。它们也因此显得特别美丽。雕塑家的手是认识世界和独立思考的器官,因此,手是雕塑家的眼睛。手可以阅读,阅读物体的肌理、重量、密度和温度。当我们握住门的把手就是和建筑握手。触觉感知把我们和时间及传统联系在一起。”这正如康德所说:手是人外在的大脑。

建筑学中,人的行动蕴藏着一个潜在的暗示,就像草地上的垫脚石是人脚的印痕和图像。当我们打开一扇门,身体的重量便遇到了门的重量,踩上台阶时腿便度量着踏步,人的手和门的把手相遇,整个身体倾斜着、戏剧性的穿过空间。“我们身体周围的物体反映出可能的行为”——柏格森在《物质与记忆》里这样说道。值得回味的建筑体验往往不仅仅是简单的视网膜的图像,建筑学的元素不仅是视觉单位和完形。当走进路易·康的萨尔克(salk)生物楼前巨大的室外空间时,一种不可抗拒的诱惑引领我们直接走向它那素混凝土墙面,去触摸那像丝绒般平滑温暖的表面。皮肤能准确的追踪有温度变化的空间,如树阴下凉爽的、生机勃勃的影子,阳光照射下温暖的光斑。

阿尔瓦·阿尔托在他的建筑里,有意识的关注到所有的知觉,“家具的一个片断形成一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不应当过于光滑耀眼,它也不应当不利于声音和声音的吸收,等等。与人接触的最为亲密的一个片断,如一只椅子,就不应当用那些导热性能太好的材料来制造。”与纯粹的视觉美学相比,阿尔托更感兴趣于物品与使用者的身体相遇。

阿尔托的建筑展现出肌肤与触觉的在场。他的建筑综合了错位、斜面、不规则形和多重节奏,以此来唤醒身体、肌肉和触觉的经验。他依靠手工精心制作的表面纹理和细部,唤起了人们的触觉,创造了温暖亲切的氛围。阿尔托的建筑不是基于笛卡尔式的理想主义的视觉建筑学,而是基于感觉的真实;同样,也不是基于统一和完形,而是感觉的聚合物。阿尔托的建筑常常显得笨拙和未完成的样子,但它们却可以被理解为:真实的物质与空间在“肉身”(Flesh)中相遇——不是作为理想化的视觉构筑物。

相反的是,在当代建筑中,我们很少看到像阿尔托这样专注于人类知觉的建筑师。今天的建筑师,更多地热衷于视觉图像的冲击和新技术的表现。生活世界的物质实体被虚拟现实所代替,虽然真实的“物质性”愈来愈陌生,但虚拟的“世界”却正在成为“另一种物化”。雷姆·库哈斯更多地显示出他社会学家的天才,他的技巧更多显示在社会学而不是建筑学领域;赫尔佐格是一个技术高明的试验家,他关注建筑自身,表现出对建筑与材料丰富实体感的偏爱,但这种物质主义并未能唤起人们的回忆,更多地是充满着如同博依斯(J. Beuys, 1921-1986)艺术中表现出的新奇躁动和陌生不安。因为缺失记忆,赫尔佐格便像个技术领航员,他未能进入我们的精神领域,他的建筑亦不属于现象学领域。而另外一类建筑师,如斯维尔·费恩、索托·莫拉、格兰·默科特、阿尔瓦罗·西扎、安藤忠雄等,也包括年迈的伍重,却能让我们不断地在其建筑中找到某些回忆和知觉的共鸣。

结语:唤起失忆的空间

今天的建筑患了失忆症,正在失去知觉,失去记忆,它们很少能够进入诗的领域,或能够唤醒世界潜意识的意像。当代建筑热衷于视觉冲击,缺少直觉和恍惚的话语,缺少一些悲情、伤感和回忆的情绪。建筑学应该再次追问它在物质性和实用性上的功能和存在,使之能触及人类深层意识,触及梦和情感——如同塔可夫斯基、帕拉斯玛和梅洛-庞蒂揭示的那样,使之成为艺术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风景。人类器官正在失去知觉的今天,“影像感知”越来越多地代替“真实感知”,“影像空间”更多地取代“真实空间”。艺术愈来愈多地依赖于复制,复制本身已变为一种艺术,正如同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所说的,机器复制使艺术从仪式中解放出来成为另一种实践。而复制的先天不足在于主体的缺席,亦如詹姆逊(Fredric Jameson)所认为:复制的核心是主体的丧失,即“主体之死”。塔可夫斯基用他电影画面的本体论和现象学经验做出了回答,让我们察觉到艺术可以如此唤醒主体,唤起知觉和记忆,艺术作品更是人、观者与作品的对话。

“回到事物本身”(zur焎k zu den Sachen selbst)是现象学家的第一个行动,也可以成为艺术家和建筑师创作的重要方法。当建筑学进入现象学的领域,我们便再次意识到当代建筑学中面临的三个困境:一为“历史之轻”;二为“知觉之弱”;三为“主体之死”。“历史之轻”关于时间与记忆,“知觉之弱”关于直觉与物质性, “主体之死”关于身体性。如果我们以现象学的方式追问,这三个问题便成为:在当代建筑中,作为人类世界历史感之体现的记忆是否存在以及如何存在?作为人类知觉之体现的建筑物质性是否存在以及如何呈现?以及作为主体的身体是否依然存在于建筑之中以及如何存在于建筑之中?这便是本文探讨的三个主题。

建筑学的永恒使命是去创造能体现人类存在的物化隐喻,建构人类生存于斯的存在。正如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在《城市建筑学》(Architecture of City)中说道:“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观念与我们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因为我们生活在我们自己营建的地景之中,并且,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以之为参照”。如果有一天在我们广褒大地之中,建筑师唤醒了人们的共同记忆——如同阿尔多·罗西所说的集体记忆,那么我们便找到了一条路,一条经由现象学通向刻有记忆印痕的未来之路。

阅读全文

与巴士拉什么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漫威风格动画电影 浏览:298
小演员和女导演的电影 浏览:806
印度电影陈伟霆 浏览:396
2018巴西足球电影 浏览:475
疫情过后第一次看电影流程 浏览:297
动漫电影解说日本5分钟 浏览:658
电影中有哪些科幻战衣 浏览:478
哆啦a梦剧场版过年大电影 浏览:480
163好电影网 浏览:639
周星驰电影台词夸赵丽颖 浏览:50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的7个导演 浏览:542
美少女危机电影插曲 浏览:567
2017年国产动漫电影有 浏览:951
pc解码3d电影 浏览:836
咒乐园电影票 浏览:73
1985年百花电影节获奖名单 浏览:662
李保田电视剧全集电影 浏览:597
动漫封神系列电影 浏览:12
韩国爱情动作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538
迷你世界大电影 浏览: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