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观兵临城下有感400字
观《兵临城下》有感
在国庆的七天长假里,我看了多部代表着中国历史性胜利的电影。三年抗日、八年内战,一部部的电影讲述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在这些历史性的电影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是这部《兵临城下》的电影。
《兵临城下》这部电影进述了在八年的国共内战的一些锁事。在八年的内战中,蒋介石率领的国民党在战争中,多次阻挠战斗。在人民中大肆抢占、偷袭粮食、土地。在多日的战争中,城下已汇集了共产党的军队,而赵司令等国民党各种参谋长仍不肯就此罢休。共产党不想因国民党祸及到人民,只给了国民党一个下马威。而胡、赵、马三人又以位高权众的总司令来欺良百姓。终于共产党给一举歼灭了。
这部电影使我体会到了百姓们受欺辱的心酸。当自己只剩一小袋米时,却被国民军夺走,而自己挨了饿。当国民军对自己或家人有误会,有企图的话,就会用抢逼等方式得到。各种灭绝人性的事也做得出来。当你知道什么消息或坏话,面对着的只有被拖出去枪毙而结束一生。
这部《兵临城下》从侧面来看,是充满了对国民党的怒斥。怒斥国民党以权力来欺压下,欺压老百姓。共产党员有句话讲得非常对:“人固有一死,死有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在电影中,共产党员就做到了这一点,舍身而取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怕苦,不怕饿,事事为人民着想。
《兵临城下》这部电影,讲述了共产党员为人民英勇献身,国民党抢走人民的粮食,人们的心酸、位高权重的欺凌,很值得同学们观看。
⑵ 兵临城下观后感
看完《兵临城下》,我有很多观感,他们是如何赢得这场没有可能的战役的?在这场战争当中,最为重要的策略就是在苏联人们心中树立了一个全民崇拜的英雄形象,百西里作为一个神枪手,被各种宣传文案广播作为一个英雄所推崇,让这些深处泥潭的普通百姓以及士兵看到了战争胜利的希望。
此外,相比于科尼格的单打独斗,百西里是有自己的团队的,屡次对战过程中,都是团队成员起到了极大的协助作用,即使是最后的胜利也是因为团队成员的牺牲才得到的。所以,一个团队不仅仅需要有标杆有英雄的存在,同时,也要团队所有人都能够互相协助,彼此赋能,团结一致,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对于我们的团队如何选拔标杆?首先,我们需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进而分析完成这个目标所需要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然后在团队当中找到具备这个特点且有一定成果的成员,不断的将其作为闪光点进行宣传。最终带领大家共同走向最终想要的目标。
⑶ 兵临城下读后感600字(是嘉祥的都进来吧)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最关键件的一个年头,而其中最重要的一场战斗无疑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了。一方为了洗刷 莫斯科城下的耻辱,而另一方则想取得大逆转,于是这座古老的城市就这样成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人间地狱!瓦西里·泽索夫是一个普通的红军战士,从小的放牧生活使他练就了一身好枪法,而苏联政府为了提升士气,把他作为典型加以培养,于是,他一夜间成了个战场英雄,一名无所不能的狙击手。随着拉锯战的进行,越来越多的红军加入了狙击手的行列,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德国将官被杀,纳粹终于坐不住了,他们也调来了自己的王牌。于是,在这座死亡之城里,狙击手之间的战争打响了………………
以上就是〈兵临城下〉的大致剧情,说来惭愧,蓝色月光之所以会借这部片子完全是因为它放在〈旗鱼行动〉边上,拿起来好拿~可真正看了以后,我被他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什么是战争?这就是战争!与另一部表现战争残酷性的〈拯救大兵瑞恩〉相比,本片对人的刻画更胜一筹!
原本平静的湖面被硝烟所笼罩,一艘艘苏联运兵船把年轻的炮灰送上战场,天上是德国飞机的呼啸,炸弹和机枪不断地夺走士兵们的生命,有人受不住了,他们跳船妄想逃命,可唯一的结果就是被船上的军官打死。大雾里,士兵们正在被派发子弹和步枪,“有枪的人开枪,没有枪的等前面的倒下了,捡了枪继续前进!”“句!!!!!!”哨子吹响了,无数有枪没枪的士兵冲出战壕,向德军阵地狂奔而去,大雾外,德国人早就摆好了阵势,等着红军出来送死……枪响了,一个个士兵倒地身亡,这时候,不知谁叫了一声:“撤退!”原本潮水般涌过来的红军们掉转脚步开始逃跑,可他们所要面对的……是自己人的枪口。“逃回来格杀勿论!”青年就这么成为了尸体,这样的事随时随地都在发生,斯大林格勒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绞肉机……
看到这段,我被故事完全感动了,战争,会摧毁一切美好的东西!中国的电影,对战争的描写往往倾向于表现英雄的伟大和视死如归,〈狼牙山五壮士〉就是最好的例子,但,这是真正的战争吗?这样的人到底有多少?蓝色月光对此表示否定。在战场上,管你什么爱国主义,什么牺牲精神,真正要做的,也只不过是能保住性命而已。差不多所有的美德在这里都不适用,活下去!是每个士兵的信念。
战争,是丑陋的,无论我们用什么恶毒的词眼去形容都不过分。少年萨沙假意投降德军,只是想帮助瓦西里杀掉德国狙击手,可他没想到自己也会被吊死,当一个年轻的,原本该坐在课堂里的生命就这么被扼杀的时候,还有人会认为战争是美好的吗??“您的孩子为祖国战死了,他永垂不朽!”这样的话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熟悉,但对一个母亲而言,又是多么残酷!士官不愿意把萨沙的死告诉他的母亲,于是就编造了他投降德军的谎言,悲伤的母亲在撤退时也不忘给孩子留下一封信,等待着战后能够重聚。“如果德国人赢了,他应该会回来找我吧?”对一个个普通人而言,苏联胜利或者德国胜利根本不关他们什么事,他们想要的,只是能平安的生活罢了。
〈兵临城下〉是近期难得的佳作,蓝色月光在这里向大家倾力推荐!因为了解战争,我们才能反对战争,了解历史,我们才不会重蹈历史!!
⑷ 急求《兵临城下》观后感 2000字左右。
该片描写的是二战中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该片的主演约瑟·费恩斯我们也许不熟悉,但它的导演尚积葵·安诺(Jean-Jacques Annaud)中国观众应该不陌生。1991年,由他执导、梁家辉和法国少女明星珍·阿琦主演的《情人》曾引起轰动。但我想谈的不是他,不是影片中血腥的战争场面,也不是西方影片中一贯的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习惯性的丑化,甚至不是想谈那个打猎出生的让德军闻风丧胆的英雄——红军狙击手瓦西里。我想谈的,是影片的主要配角,英雄的制造者邓宁。他,一个徘徊在道德边缘的人,是吸引我将影片看下去的主要因素。
他首先是一个忠诚的红军军官,他发现了年轻的神枪手瓦西里。在红军失利,斯大林格勒危在旦夕时,在所有的军官面对将军的自杀、面对赫鲁晓夫的暴怒都不敢出声时,他大胆地提出了“我们需要英雄”的观点。于是,瓦西里,这个鼓舞了整个红军队伍,甚至鼓舞了全苏维埃人民的英雄诞生了。
他放大了瓦西里的每一天的胜利,神化了他的体能和智能,让他成了全国人民心中的神。他的道德在此时,是为战争服务,为国家服务,对瓦西里,则不存在,甚至是残忍。当德国狙击手华少校,一个战功卓著的老狐狸,来到斯大林格勒专门捕杀瓦西里时,他不理睬瓦西里“我不是他的对手”、“我的枪法没他好”、“我会被他杀了的”这样的叫喊,坚定地发布着“瓦西里是不会死的”、“瓦西里战无不胜”等消息。
他甚至不惜利用房东的儿子,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小西,让他接近想刺探消息的华少校,天真烂漫地为华提供“情报”,再让瓦西里早于华一步埋伏在华准备捕杀他的地方。瓦西里,这个大山里走出来,连信都不太会写的年轻人,对此极端愤慨。瓦西里两次失手后,华少校终于醒悟到这个对他提供的巧克力口水直流的孩子骗了他,他把小西吊死在瓦西里会出现的地方。在这件事上,邓宁是刽子手,他把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当手榴弹扔向了敌人。但在他的心中,他绝不怀疑自己的道德,他在为祖国而战。
年轻美貌的女红军妲雅的出现打破了邓宁和瓦西里之间主导与服从的关系。他们同时爱上了妲雅,但妲雅爱的是一眼能看到底的瓦西里。邓宁用革命需要受过教育的高素质的人为由阻止妲雅去两个狙击手的猎场,妲雅不理这一套,她陪伴在瓦西里身边,与他共同捕杀华少校,与他在埋伏着的地方做爱。邓宁由妒生恨,向总部发出了“瓦西里故意延误战机,他的意志已经丧失,我很担心他对革命的忠诚”之类的消息。这时候,他的道德匍匐在爱情的脚下,成了爱的俘虏。
妲雅中流弹,身负重伤,被送上了开往后方的轮船。目睹这一切的邓宁受到了重创。此时的邓宁,还可以有许多种选择。但这一次,他选择了对祖国、对人民、对瓦西里都很道德,唯独对自己不道德的行为。尼采说,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惟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这话未必对,很多人经历了极度的痛苦后,仍然不能大彻大悟。但是,邓宁确实是大彻大悟了。他来到两个狙击手对峙的猎场,对瓦西里说:我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然后,突然闪动,让华少校将他击毙,从而使得瓦西里发现了华的位置,并将其枪杀。
看到这里,我已经无力感慨。在每一个环节上,我都在猜测接下来邓宁会如何做。但是,都错了。因为我一开始把他想成一个高大全的红军军官,没想到他会有利用小西和诬陷瓦西里的行为,而且做的那么理直气壮。后来,我对他很失望,我甚至料定瓦西里是要死在他手里的了,没想到他又会用生命去帮助他完成任务。也就是说,我把一个人的道德看成了一条死河,没有波澜,永远也不会改变航道。这和我们一直所接受的“三岁看老”、“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有位名人曾说过,道德是行动的对象,而不是思考的对象。当人要思考道德的时候,他实际已经失去了道德的方向。邓宁这个角色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他一直在行动,他的道德一直就存在于他的行动中。
而我们在思考,在积极思考什么是道德,在积极评判他人的道德,因为我们集体丧失了道德的方向。
敲到这里,忽然无语。我该去休息了。
⑸ 兵临城下影评
难能有女人热衷于在战争片中寻求自身的价值,权利永远不是她们最终追逐对象,与此同时女性似乎往往在战争中扮演着浪漫因子的缔造者。连我也不相信自己是战争狂人,可是却某种意义上极度痴迷着战争片,尤其在整个人倾颓殆尽之时,眼球竟然也能聚焦在这种名叫战争的男人游戏中丝毫无转动之力。
两年里第三次看《兵临城下》(Enemy at the gates),之前的几天感觉自己就要倒下了,被无形的枪林弹雨狂扫,心中大义凛然地高呼着:“向我开炮!”实则心知肚明子弹还没上膛你丫准保第一个躺倒装死。
再次遭遇另我窒息的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一个神枪手,最高称谓,甚至远高于历史赋予他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的HERO。
一个原本乌拉尔地区的牧羊童,澄澈的眼眸透过猎枪的准星只有恶狼的贼眼,意念中祖父的一个声音鸣响:“我是一块石头,我一动不动,慢慢地将雪含在嘴里,这样它就不会感觉到我的呼吸,我从容不迫让它靠得再近一些,我只有一颗子弹,瞄准了它的眼睛,我的指头轻轻按在扳机上,我没有颤抖,我现在是一个大男孩了......”一枪击毙的精准!
然而可笑的开场拉开帷幕,苏军冲锋,指挥员大喊:“领到枪的人往前冲,没有枪的从牺牲的人身上拿。”神枪手瓦西里竟然没有配到枪,被发到的只有五颗子弹。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我要枪!”
一片尸骸下,瓦西里就用他手上的五颗子弹五枪击爆德军高官的五颗头颅!
于是数十名德军军官的头颅先后被瓦西里射开了花,在战争期间,敌人的恐慌不堪,急忙派遣号称“军中第一狙击手”的柯尼格少校来“猎杀”瓦西里,瓦西里终于棋逢对手。双方暗地的厮斗甚比地对空的袭击还来得动迫人心。
瓦西里发现对方的瞄准镜反光,让奋死营救的爱人举起一块碎玻璃,德军少校从而暴露方位被击中了右手,然而却距瓦西里的目标头颅还远,较量还未完结......
瓦西里助手腾空一跃,被德军少校一枪击落,生死只在一瞬。真是有高手过招的快感,Oneshoot,Onekill的狙击手境界!
说实话,德军少校的死法是本片的败笔,他以为成功以后,竟然晃悠悠地走在空地上,偏偏被瓦西里来了个明目张胆的射杀,这完全背离了狙击手的原则。
自古“英雄救美”,这里偏来个“美人救英雄”,美丽的犹太姑娘塔妮娅勇敢执著,不但辅助瓦西里在一个回合中赢得了胜利,还为了鼓励瓦西里英勇杀敌,半夜时钻到了他的毛毯下面,俩人之间一番火热的激情瞬间爆发,战争中的爱情以此种隐涩的形式赋予了更猛烈的实现,直另人感到世间单纯贪图肉欲快感的浅薄和苍白。正如男同胞谈及瓦西里的枪法自然会拿CS说事,女人看战争的视点自然会女人特色,危情时刻迸发的激情欲呼不得的高潮更是妙不可言,乱世下的爱情定会惊天地泣鬼神!
然而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说,这种爱情模式饱含着好莱坞类型片的色彩,比如有的观众一看到朱迪劳和女主角同时入画就会猜测到结局肯定是男女主人公厉经战争磨难,最后在战地医院重逢,因为两人必然会失散其中一个必然会受伤,是的,不出人所料,然而就是俗套怎么样,看到瓦西里走向躺在病床上的塔妮娅,镜头拉远呈现大景深全景,谁的心里不是酸甜苦辣百味俱全?排除结局套路不管,第三次观看,我更多注意了一下它的场面调度,发现导演还是设计得用心良苦的,类型片也自有类型片的长处
⑹ 《兵临城下》观后感
王牌狙击手间的生死对决成为了电影《兵临城下》扣人心弦的看点,这场由多国合拍唯独没有俄罗斯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并不是去体现如前苏电影那样去体现战争酣畅淋漓的壮观和鲜明的政治思想,而是真正站在了客观的立场上,用美好纯洁的爱情与复杂的政治斗争,形成其内在鲜明的对照,对个人出色的人物塑造,将那战争的残忍与人性的尊崇,皆在瓦西里这位苏联英雄身上变得到真实立体。 ——梦里诗书
⑺ 关于战争片的观后感
战争片《第九连》观后感
或许因为父亲是军人的缘故,从小我就喜欢观看战争题材的影片。小时候每到夏天,村子里就会放映露天电影,虽然常常都是千篇一律的诸如《地道战》、《铁道游击队》等抗战题材的老片,但还是令我兴趣浓厚。
那时看战争片,纯粹就是为了观看打斗的场面,着眼于武功队队员飞檐走壁、如履平地以及弹无虚发、枪枪毙命,还有八路军指战员大智大勇,撸着白袖子,举着盒子炮,三下五除二便打退留着人丹胡的小日本之类。那时候,这种电影不管是在观时还是在观后,都会令我有一股酣畅淋漓的快感,看完一部这样的片子,那些关于“打鬼子”的英雄梦要做上好几个晚上。
随着两次大规模的世界战争的远去,属于那个时代的战火硝烟也渐行渐远。当人们回过头去观看那些战火连天的往事的时候,或许不再去纠缠血与火的本身,而是开始突破表象搜寻战争的深层原因。影视的镜头里的主角,不再都是铮铮男儿,他们也开始“懦弱”,开始有泪,开始拥有平常人的情感。从平凡到伟大是一种进步,从伟大再到平凡则是一种境界的提升,这种现象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可喜的。
一直以来,似乎战争大片的制作都属于美国,他们的《野战排》《猎鹿人》《拯救大兵瑞恩》以及史泰龙的《第一滴血》系列,等都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曾经在二战中大放异彩,以及在两极格局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前苏联,也就是现在的俄罗斯,他们制作的经典影片确实屈指可数。一部以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为题材的《兵临城下》,虽然让世界掀起了一股“狙击崇拜”,但毕竟制作商不属于俄罗斯。
俄罗斯,这是一个屡经战火、自立自强的民族,谁也不敢忽视这个民族骨子里所存在的尚武精神。宝剑久久地沉默,是为了保证瞬间的出鞘能够摄人心魄。2005年的一部《第九连》,以王者姿态向世人展示了俄罗斯民族沸腾的热血精神。一个民族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如何高调宣扬胜利的战果,而在于不断反思曾经的错误和失败。《第九连》把视角投向那场让俄罗斯民族留下永久疤痕和阵痛的战争。中亚的兴都库什山脉,在那里,曾经有过一场持续十年的战争;在那里,一个贫穷而又落后的的国家让俄罗斯这头巨熊领略到了什么叫做为自由而斗绝不屈服,这个国家叫做阿富汗。
六名来自西伯利亚的青年被送进了军营。最初,他们是那样的桀骜不顺,蛮横地剪掉理发师的头发,肆意地对“军妓”奥莉娅吹口哨;他们为了减少训练量而在背包里塞满衣服;他们捉弄高度近视的爆破教官。但后来,他们被送上了阿富汗的土地,刚下飞机的第一次大爆炸,便让他们知道了什么叫做真正的战场。
接下来,思塔斯毫无防备地被村庄里的穆斯林小孩从背后开了枪,鲜血染红了利达契夫的双手。彼托维斯基踩着朝阳,他想用画笔记录下清晨的山冈,却被武装人员的子弹击碎了头颅,鲜血染红了他那还未完成的画作。幸存的利达契夫看着满地牺牲的战友,看着沾满着战友鲜血的高地,他抱着头,蹲在地上,没有理会一旁的长官,任凭泪流满面。
影片的最后,当看到夕阳下满山冈躺满的尸体,伴随着壮士的悲泣,我想谁都会在内心深处产生深深的触动。这场战争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军人的职责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在利达契夫最后的内心独白中,好像已经给出了答案。
入侵阿富汗肯定是一场无谓的战争,因为当初这些新兵都是以国家的名义来到前线的。但是,那个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国家,在战争结束的两年后便宣布不复存在。国家不存在了,那这场战争的意义又算是什么?
军人的职责永远是服从,无条件地服从,罗素的权力理论告诉我们,在危机情况下,所有人的权力欲都会转化为一种绝对的服从。军人需要随时随刻面对生死,所以服从则表现为一种常态。从另一角度讲,一支军队只有贯彻了服从精神,才能转化为一支钢铁劲旅。所以军人的服从精神并非出于主观,而是出于本能加客观。因此,我向来不会去指责军人在战争中所谓的残酷,军队在战场的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当然这种理解是不能用纯粹的日常人性去解读,而应该站在战争的具体环境当中。在战争的环境当中,军人已经不再是一个正常的人。暴力有很多外化形式,包括打斗、性暴力、脏话等等。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来看,打斗这种原始行为属于本我,本我是最易激发的,而且是与生俱来。所以一旦在敌我战场上待久了,打斗暴力用之过多,难以避免的其它相关形式的暴力也会出现,只是程度不同罢了。从这个层面讲,这帮俄罗斯小伙又是赢得了战争的,因为他们守住了自己的高地。
为了给大部队开路,苏联人用火箭弹群摧毁了整个村庄。在火箭弹起飞的瞬间,电影画面中出现了一名穆斯林老人,他正抬头望着飞来的导弹,那眼神里,很平静,似乎对于这种灾难他们早已司空见惯。一个见惯了灾难的民族,是难以征服的,因为他们已经拥有解决一切灾难的经验。因此,对于那些穷兵黩武者来说,不管是对于自己还是对于他人,始终是一场灾难。
观《紫日》有感《紫日》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抗日战争接近尾声时期的感人肺腑的故事。正值二战时期,杀人不眨眼的日本鬼子在中国大肆屠杀,无数的生命在他们的屠刀下变成了冤魂。许多仁人奋起反抗,日本在做最后垂死的挣扎。一次巧合,一个坚强刚烈的俄国军官,一个敦厚朴实的中国人和一个日本女孩秋叶子在战火中走到了一起。在荒无人烟的白桦林中,只有这个日本女孩可以把他们带出茫茫无边的森林。行程中,一次又一次,善良的中国人拯救了女孩的生命。可是这个日本女孩却时时刻刻盘算着,怎样才能把她的恩人弄死:把他们带到地雷区,带他们绕回日本军营……秋叶子不断地迫害他们,但他们却用纯真和善良感化着她。后来,他们走出了森林,战争也结束了,日本人因为战争的失利而自相残杀。秋叶子就成了日本自杀的牺牲品。看了这部电影,我十分震惊:这个原本纯洁无暇的生命在日本侵略思想的侵蚀下已变得邪恶丑陋。一个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原本该多少烂漫,这本不该是她有的狠毒啊!当秋叶子在沼泽中绝望地陷入时,那是怎样的表情啊!是痛苦?是悲哀?是悔恨?还是……是不是只有当生命消逝的时候,在战争中的人们才会想到一丝丝温情?无数次的背叛与拯救,一次又一次撞击着她的灵魂,当秋叶子想起中国人不计前嫌地帮助自己,当秋叶子看到俄国女兵把她当作亲妹妹,她的灵魂终于找到了根,终于战胜了驾驭她的残忍与冷酷,尽管温暖被日本侵略思想深深掩埋,但在真诚和友爱的感染下,她把逝去的天真一点一滴地找了回来,这让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战争后的希望。然而秋叶子离去了,倒在了自己同族的枪口下,至死也睁大着双眼,那茫然空洞的眼睛是对这个世界的控诉还是对自己人生的质问?她的离去,是不是对她所犯过错的惩罚与弥补?出乎意料的结局,让我难过不已。和平就是快乐,和平就是幸福!可秋叶子看不到,日本也看不到,这也许就是日本的悲哀吧?!
⑻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观后感300字 在线等!急!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观后感
美丽的花园中,人们翩翩起舞,镜头掠过的全是甜美的笑容,在这个午后,人们享受着自己的生活,一个军官跟他的家人拍了一张合影,留下美好的一瞬,电影的开始,一切都那么祥和,如果没有看标题,你会以为这上演的是一个宁静小镇的爱情故事呢。
跟随着主人公的视野我们慢慢的进入布列斯特要塞。所有的人都微笑着跟主人公打招呼,一切都是那么温暖。与这祥和的一切格格不入的是加夫里上校的忧心忡忡。他被带去盘问,为什么要在驻军中制造恐慌。他反问道,你没有想过德军来袭吗?驻军八千,全部拖家带口,假如德军来袭,根本就无力抵抗。短短的几句对话,为剧情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至少战争的硝烟还没有燃烧到这里,人们依然快乐的生活,看电影,谈恋爱,仿佛战争并不存在一般。
深夜,人们已经酣然入睡,突然,飞机的俯冲扫射伴着铺天盖地的炮击撕裂了低沉的天空。战争来临了,一切猝不及防,没有任何的防备。意识到的时候,就只见身边一片狼藉,尸骨遍野。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⑼ 兵临城下观后感,500字,多了不要。急!
学校留的?
那就好写了。
开头这样:看了《兵临城下》后,我深有感触。
然后稍稍讲一下瓦西里的事迹,这就能弄出二三百字;
接下来,因为是学校的,瓦西里是苏联人,你就歌颂社会主义和英雄精神就行了。顺带一提瓦西里不是被打瘸了吗,着重赞扬一下他的临危不乱、沉着冷静和顽强不屈,然后表示自己要向他学习。
这就五百字了。
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