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微电影 毒戒 观后感450字
一朝吸毒,终生戒毒——谈戒毒所观后感学工信息员2010-11-05 09:38 迎着飒爽秋风,伴随着秋天的气息,有幸代表学院参观了无锡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知悉了在我们无锡地区吸毒与贩毒的事情,感到震惊、意外、和庆幸。
纵观“瘾君子”的落网,他们都有着共同点,每一位“瘾君子”并不是生来就吸毒的,他们也同样有着美好的曾经,幸福的过去,后来因为追求刺激,朋友的教唆,走上了无法回头的道路,一次又一次的违背道德良知,欺骗亲朋好友,沦落到妻离子散,为了吸毒,卖淫、骗、抢、偷,淡化了修养,扭曲了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从“瘾君子”的轨迹我们不难看出,当走向魔鬼的闸门一但打开,欲望犹如洪水决堤一泻千里,无法停止。欲望来源于生理,由生理转变为心理,一但生理上得到满足必然会无止尽的去追求,就像一个气球,慢慢的膨胀。如果心存侥幸,道德上丧失信念,欲望上的贪得无厌,生活上的腐化堕落,那终将落马坠地。如果能在开始就耐的住诱惑,挡得住教唆,才能常到河边走永远不湿鞋。
我虽然是一个学生,但我深知道德的重要性,知道毒品的危害,必须敬而远之,在戒毒所的领导教育下,得知交友也是一个大学问,不是和每个人都能教朋友的。很多在戒毒所中劳教的人都是因为在朋友的教唆下走上了不归路。在外面,别人给的东西不能随便吃、随便喝,因为乱吃了别人给的东西而染上毒品的数不胜数,所以交友一定要慎重,谁也不会没事去吸毒的。
经过一番讲解,熟知了毒品的危害,而传统毒品经久不衰,新型毒品又接踵而至。毒品家族不断扩大自己的队伍,而我们国家对打击毒品也在加大力度。无锡强制隔离戒毒所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在江苏省内乃至全国有着不错的影响力。在戒毒所里,次数多的已达十几年,年纪轻的则十六七岁也绝非罕见。看来毒品危害的范围是相当的广,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吸毒容易,戒毒难,在戒毒所几次“回访”的瘾君子们不计其数,刚进来的就几十个。为何戒了会又回来,绝大多数往往都是栽在“毒朋友”的身上,这是大家都有所了解的一个原因,而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则是:“身瘾好戒,心瘾难戒。”这一点在开头就提到过,心理往往比生理更恐怖,毒品万万不能碰,若要吃禁果。那你心瘾就永远戒不掉了。很多朋友都是抱着吸一口以后不吸了就没事的心理,其实则不然。经过这次教育深刻的体会到,吸毒是无法控制的,要是吸毒能靠自身的控制力去约束的,那都不叫吸毒,毒品是只要你沾上了,就不可能靠自身的控制去约束自己。在戒毒所治疗区的墙角,有着深邃清晰的划痕。那些都是戒毒者在夜晚寂寞、空虚、毒瘾与之纠缠时痛苦的挣扎。在戒毒所想自杀轻身的人也是有的。所以在每个房间都有很好的保护措施,摄像头是必不可少的。
在参观完戒毒所后,我们还与戒毒人员进行了互动,与他们交流感受,谈谈他们的遭遇,现在的他们,一个个红光满面,精神抖擞。站在街上已然与正常人无差别。在这些戒毒人员的心中最大的顾虑并不是出来后会不会再吸毒。而是出来后社会会重新接受他们吗?因为绝大多数企业是不会录用曾经有吸毒史的人的。他们出来后本来充满信心,但因为社会不接受,人们的排斥。从而使他们又堕落了下去,重返不归路,恶性循环。在此我也呼吁人们要试着去给别人一个机会,人都会犯错,何况他们已经勇于改正错误,我们应该去接受他们,给别人一个机会,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
通过这次学习教育,我要以铜镜为鉴,以人为鉴,以史为鉴,作为学生干部,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抵制毒品,做一个清清白白的人,要耐得住寂寞、抑制住欲望,把握有度,不断加强学习,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自律意识、道德意识。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一日吸毒,终生戒毒!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戒毒所观后感
今天,我们去了戒毒所,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毒品的种类和危害。使我们明白了,毒品不但危害自己,也会危害到整个家庭和整个社会。大人的防范意识提高了,毒品的魔爪便伸向了我们这些青少年。有些人只为了面子,便吸食了第一次毒品,从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因此我们要拒绝第一次。
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毒品种类很多,范围很广,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毒品带给人类的只会是毁灭。旧中国,我们曾受鸦片的泛滥,而被称为“东亚病夫”,使民穷财尽、国势险危。吸毒于国、于民、于己有百害而无一利!毒品摧毁的不但是人的肉体,也是人的意志。每年的6月26日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禁毒日。据联合国的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毒品交易额达5000亿美元以上,毒品蔓延的范围已扩展到五大洲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全世界吸食各种毒品的人数已高达2亿多,其中17~35周岁的青壮年占78%!
然而,这些在之前只是听说,也总觉得离自己很远很远。但今天以后我便真正领会到它的恐怖了,才明白这些贩卖毒品的人可能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拒绝第一次。不要因为某些事而一时冲动而断送了自己以后的路。一些青年就是因为硬要面子而吸的毒。一些人在吸毒前,总想着只吸这一次,然而,毒品这东西是有瘾的,不是说停就停的。也因此,众多的人抱着好奇的心态去“尝试”,最后便走上了这条路,最后便可能是死亡。我们要珍惜生命,保护自己。不要掉到毒品这个深渊里,否则,最终伤害到得不止有自己,还有自己的亲人。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⑵ 微电影心中有座山观后感
当你带着某种情怀去看一部电影时,你只有,感动感动还是感动。而转山对于我来说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转山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就是一段重丽江到西藏的骑行旅程。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这样一条路,这样一些山。很多时候我们都被现实禁锢,没能踏出那一步,去路上,去寻找全新的自己。去寻找全新的生活。走出去的目的是走回来。我想这也正是转山所要讲述的。然而转山讲得也同时是一个迈出第一步的故事,从男主角张书豪的心理变化来形象的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故事。
张书豪的哥哥去世了,然而葬礼上他发现了哥哥的骑行日志。于是决定帮哥哥完成心愿。在葬礼上张书豪心理独白说到,这是他第一次面对亲人,相同年龄的亲人的死亡,在他内心深处有着这样一个阴影这样一个不解。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都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困惑,烦恼,不解,压抑。。。。。。。面对这样一些问题,我们都会有自己的方法去寻找答案。然而在张书豪看来那个答案就在路上,刚刚踏上路上的他当然从被骗到遇到李晓川,李晓川是一个在路上行走了几年的人,他想要看到梅里雪山那个巨大的冰激凌,想要和女朋友开冰激凌店,故事也因李晓川的出现,一步步带书豪走出心中的那个阴影。遇到当地热情的藏民,就在这刚刚美好起来的时候,在李晓川讲述着要开一家冰激凌店的时候,他们都不小心坠崖了,被送到医院后,晓川已断了好几根骨头,躺在病床上,而警察也劝书豪不要继续骑,在晓川最后被送上转院的救护车时,唯一还可以动得手指,给书豪比了一个大拇指。书豪讲晓川的冰激凌打火机放在散开雾的梅里雪山对面,在这之后,我想书豪才真正的开始踏上了这条路。作为一个行者,或者这个成熟的行者。虽然下来的路没有了晓川的陪伴,可是想晓川这样的人,对于一个刚上路的行者是多么温暖的一种力量。虽然本来性格就比较内敛的书豪嘴上没说,可是我们都能感受到。
转山便是一段完整的骑行旅程,迈出去,被骗,遇到热心的藏民,独自上路,遭遇野兽,虔诚的信徒,大雪山,路人。也许有些地方比较夸张可是对于一个第一次走出去的人来说,这些就都不夸张。它不是纪录片,它只是一个故事片,那么必然是为了导演本身想要表达的东西而造就的剧情,所以在我看来它一切的合理性。在快速节奏的城市生活下,我们每天忙忙碌碌,起床刷牙,上班下班,吃饭,打牌,聚会,睡觉。又醒来。时间久了你发现你每天都重复昨天的行为,每天都狠忙碌,可是都头来反而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记得圣经里哟这样一句话,后来我查我手所经营的一切都是空虚都是捕风,在日光下毫无益处。我想这样的生活这句哈在适合不过了。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在有勇气,停下来,到自己心中的那座山那条路上去转一转,走一走,去意外的收获全新的自己。去发现其实生活还有很多种可能。这样的习惯生活有时候我们并不觉得不好,可是这让我想起猜火车,伊万日复一日吸毒想要禁毒的日子,“有了海咯因?我还需要什么理由呢 ?”这样习惯了麻木了得而不能自拔的状态和吸食毒品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反对毒品迫害人类,同样的道理我们怎么可以没有勇气去逃离,去寻找,去重新选择生活呢?世界在变,音乐在变,生活在变,每时每刻都有着无数的东西在改变,而你也不能这样一成不变的生活。在人生的那条路上我们不停的去寻找,走出去在走回来。那样一条道路并不是一条逃避之路,就像德州巴黎,有的人走出去了就走步回来了。因为他在还未找到答案,但是在德州巴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男主角是多么的渴望走回来,回到生活,在重新热爱生活。所有我想走出去的终点也是起点是走回来。那样一条路我们必须不停的去走,去思考,思考后有困惑困惑后又思考。也许这样说让你觉得莫名奇妙,我想说的是,生命在结束前都是条没有终点的路,因为没有终点,所以永远不能到达只能靠近,你一步一步的靠近过后还是靠近,没有终点,那么你心中的那条路也是一样,你不断的去走,每一次你都可以收获不同的东西,更加去靠近生命本身。就像片子的最后所说,我热爱生命,所有必须走,必须走出去。
当然走出去是为了走回来,就像片子的结尾,书豪回到日常的生活学校中,行走是一个思考与寻找的过程,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我们已经懒得去思考去寻找,所以要去路上。间隔年,这样一个名词出现了,走出去去为你现在的生活,为你困惑的现在,找一个更好的出口。去更好的生活。这样的年代,我们需要这样的精神,这样的电影,这样的希望。
虽然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你没法找到一个别人找不到的风景事与物,但是日光之下有无数你不知道未曾遇到的风景,事与物。所有去寻找那些对于你来说心得事物新的生活。不要让年轻的生命就此老去。这样浮躁的年代需要这样的电影,这样的精神来唤起我们的勇气,唤醒我们的青春.当你走出了第一步,在路上时,所有问题都不在是问题. 珍惜生命必须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不能禁锢你的生命. 不要我们哪天在对方的葬礼上说,要是当时做了就好啦。
⑶ 禁毒微电影观后感
如今,毒品的种类也在不断更新,毒贩们也是越来越狡猾。年青一代的人们以为这些东西都不是什么所谓的毒品,而是能放松生活的压力,带来愉悦的药品。看看片中的那些戒毒人群,甚至比我们年幼,他们本该在课堂中,家庭里,享受美好的生后。
所以,现在毒品犯罪的人群当中,80后和90后也是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这是很危险的,也给人们的安全意识敲响了警钟。
毒品不仅在近代给我们带来危害,而且在我们先辈的那个时期,就已经十分的严重了。因为封建社会的统治,使得整个国家的落后,各个国家都能来欺负我们,却无法做出回击,只能默默的忍受。士兵们受骗而染上了毒瘾,长期以来丧失了战斗力,被敌军轻而易举的攻下了城池。
它在折磨着我们的家人朋友,看着他们如此的痛苦,但是却无法出手相救,毒品不但会拆散家庭,还会使得原本善良的人们走上犯罪的道路,无法洗清那份罪孽,是一个不归的道路。
⑷ 禁毒微电影《岔路口》观后感450字
今天,在党组织的号召下,我观看了2016年湖北省法治微电影的系列获奖作品,其中让我最有感触的是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制作的微电影《岔路口》。这部影片讲述的是某建筑国企商务部新调入的招标主管张明在会见完竞标商后接到了弟弟打来的电话,被告知母亲重病急需手术费,同时改电话业被竞标商王老板听到。面对巨额手术费,张明经济能力有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了王老板的自主。知道真相后,张明主动向单位主任坦白,愿意接受责罚。在情感与职责,诱惑与法律的岔路口上,张明最终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坚守住法律的底线。
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一书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事去涉足。”其实,这句话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我觉得他写的很真实,很能引起共鸣。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常常站在岔路口上徘徊,犹豫该选哪条路。电影主人公张明也不例外,在得知王老板自主了自己两万块时,他也在犹豫,是神不知鬼不觉的接受了还是坦白一切,做一个清白的员工。幸而他最终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在生活中,我们也常面临这样的岔路口。是作弊拿高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是全靠自己问心无愧?是遵守纪律诚实守信还是满口谎言不择手段?在这些种种岔路口面前,我们应当站在正义的一边才是正确的选择。要在法治的监督下清白做人。
主人公张明最后的一段话说的很对:“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有困难,有诱惑。每一次的选择都是一次考验,每一次的考验都决定着我们的前途和命运”。这样的考验每个人都会遇到,但是不是所有人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现今社会法制教育虽然已经深入开展,但是任然有许多人枉顾法律作出有害社会有害他人之事。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当加强自身法制建设,身体力行,在约束好自身的同事,也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和影响其他人。如此法治教育才能发挥更大效力,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人生道路上岔路口何其之多,在各种困难和诱惑面前,要想少走弯路、不选错路,唯有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守法不受外物所扰,浩然正气方可长存于天地之间。
⑸ 云南禁毒微电影《代价》读后感
“人生到处充满选择,很多时候也并不是非此即彼,但当正常的需要变成无法填充的欲壑时,选择的权利就从自己手里流失了,一些看似平淡的拥有被自己亲自葬送了,而失去的世界永远找不回来了”。这段发人深省的话来自教育片《代价》的结束语,观后令人深思。
在本人再次观看时,触动更为深刻。本片通过三人滑入违法犯罪深渊的人生轨迹和他们痛彻心扉的忏悔,真实而又生动地揭示了他们是怎样从一个有抱负、有作为的领导干部一步步蜕变为腐败分子的悲情历程。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从根本上讲,可以说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我们要“吾日三省吾身“,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做人要实。古人讲: “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把自律看作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础和根本。俗话说的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论语》中就讲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古人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我们更应该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在廉洁自律上做出表率”。
做人有戒尺,做事有尺度。权利和责任是一致的,有权无责,就会为所欲为,有责无权的就会寸步难行。总之通过观看影片这种形式、让我们深受教育。
⑹ 求推荐一部青少年禁毒为题材的微电影
《黑白记忆》《明天》《死亡之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