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可可西里电影简介
《可可西里》影片讲述了记者尕玉和巡山队员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态环境,与藏羚羊盗猎分子顽强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可可西里电影简介,供大家参阅!
《可可西里》是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剧情片,由陆川执导,多布杰、张磊、奇道等主演。2004年10月1日,该片在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讲述了记者尕玉和巡山队员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态环境,与藏羚羊盗猎分子顽强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2004年该片获得了第1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第41届台湾金马电影奖最佳影片等奖项 。
北京来的秘密警察尕玉以记者身份做掩护,来到传闻中神奇的可可西里。美丽寂寥的可可西里正安睡在宁静中,但突然出现的枪声打破了这片宁静。藏羚羊保护站上的巡山队员被盗猎者残杀。巡山队长日泰带领巡山队连夜紧急出发,誓要抓到盗猎者。但是盗猎者如同鬼影般忽然消失,留下的只是成百上千具剥去皮毛的藏羚羊尸骨。巡山队员在遍布危险的茫茫大戈壁上奋力追踪,终于,抓到一部分盗猎分子。经过殊死搏斗,盗猎分子束手就擒,藏羚羊的皮毛被找回,但狡猾的盗猎头子再次漏网。巡山队员冒着风雪继续追赶盗猎分子,但此时,环境越来越恶劣,车辆抛锚、汽油耗尽、食品短缺、大雪封山,巡山队员一个又一个的牺牲,日泰队长迫于无奈,将藏羚羊的皮毛买出以换取必须的生存用品。终于,尕玉和日泰队长追上了凶残的盗猎者,日泰拒绝了盗猎头目的收买,倒在了盗猎分子的枪下,尕玉死里逃生,带回了已经冰冷了的日泰队长的遗体。
1:在剧组的时候,赵雪莹每天都是被苍蝇、蚊子叮醒的,而不是被叫醒的,但她从来没有伤害过一只蚊子,因为在可可西里,每一样东西都是有生命的。
2:该片在高原拍摄,无论对扛机器的工作人员,还是拍戏的演员都是痛苦的事情,拍摄期间剧组也经常有工作人员晕倒。
3:为了追求真实感,《可可西里》只起用了三名职业演员,其余全是非职业演员。
4:巡山队员抓捕盗猎分子那场戏在海拔4800米的楚玛尔河边拍摄,演员脱了裤子在冰河里冲刺,整整五天,30多次冲过冰河。拍到后来几位演员的双腿都站不起来了,而且完全失去了知觉 。
5:剧组为了拍摄流沙活埋巡山队员刘栋一幕镜头准备了一个多星期,挖了9个大坑,而且是真的将演员活埋进去,唯一的保证是在2分钟内将他很快挖出来,但是亓亮在拍完后还是昏迷了 。
6:影片开头的藏羚羊不仅是真实的,剧组还花了4个月派专人守候,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用胶片记录藏羚羊。
创作背景
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100万只高原动物藏羚羊,不过随着藏羚羊绒的价格暴涨,可可西里爆发了对藏羚羊的血腥屠杀。从1993年起,可可西里周边地区的藏族人和汉族人在队长索南达杰的领导下,组成了一支名为野牦牛队的巡山保护队,志愿进入可可西里进行反盗猎行动。在前后5年多的时间中,两任野牦牛队的队长索南达杰和扎巴多杰先后牺牲 。陆川看到民间巡山保护队的故事后,他觉得这个线索非常适合拍成一部电影 。陆川不仅是《可可西里》的导演,还亲自负责剧本的创作,这期间他多次跟随可可西里当地的巡山队员进入无人区巡逻,和巡山队生活过一段时间后,再看自己的剧本,陆川忽然觉得剧本和现实生活相差得那么远,而陆川最迫切要表达的就是真实,所以陆川对剧本改了又改,到第8遍时,终于觉得可以拍了。
拍摄过程
2003年8月,影片正式开拍。导演陆川为完成此片,率领100多人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将屠杀和保护藏羚羊的情节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可可西里》拍摄过程全部都在海拔3800米以上,其中有30%的戏是在无人区拍的。为了追求真实效果,剧组还在可可西里高原最高峰布格达尔峰6200米处取景拍摄。在布格达尔峰,剧组遇到了电影里巡山队经常碰到的事:在风雪中露宿,极度缺氧,头痛、头晕、呕吐、高原反应强烈,有人肺部感染、心脏病发作。一些后勤人员纷纷开小差逃离剧组,一位主创钱也没要就跑回了北京。电影拍到最后,剧组从一百多人变成了最后只剩下六十多人。电影的拍摄也进行得异常缓慢,原计划3个月,结果超期一个多月 。
正面评价
《可可西里》被称之为“一部关于信仰和生命的电影”,该片不仅在国内国际获奖,而且也感动了不少观众。《可可西里》的震撼在于它揭示了民族精神的核心,把一个理想主义者由生到死的过程鲜活地展现出来(《竞报》评) 。这部电影带着一种绝对的淳朴和阳刚,以及被无限放大的生存和死亡的自然法则。影片并没有用慷慨激昂的宣传台词向观众喊话,也没有用常见的宣传语气说“杀死藏羚羊剥皮的行为是无耻的”,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到令人窒息的画面和巡山队员朴实的话语,让观众自己感受到那种震撼的力量(《人民公安》评) 。
陆川的《可可西里》展示了一种国产片中从未有过的极度洗练、残酷的纪实美学风格,虽然这种风格在世界影坛并非罕见,比如在《可可西里》中经常出现突如其来的暴力和没有铺垫的死亡,这些在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和日本导演北野武的电影中亦属常见,但与他们不同的是,《可可西里》的暴力彻底剔除黑色幽默成分,剩下的完全是冰冷和决绝。在可可西里严酷的生存环境里,这种描述方法表达了对生命的最大尊重(《京华时报》评) 。
反面评价
《可可西里》是一部把青藏高原“险恶化”的电影,这部电影为了突出人物的高大,环境描写不顾基本事实,存在诸多事实错误,给观众造成了误导作用。首先,沙漠承重能力很强,这与沼泽不同,更何况可可西里是中国的永久冻土区,因此不可能出现片中人物下陷到流沙里的情况。其二,电影中可可西里的“荒漠化”也与实际情况不符合,事实上可可西里不仅不是荒漠,而且还是中国湖泊最密集的地方。其三,可可西里并没有影片描述的那样可怕,可可西里也不是片中所说的无人区,在可可西里除了有淘金者、捞卤虫的人出现,还有牧民在那里放牧。可可西里和青藏高原在片中被“险恶化”,是因为造英雄、树典型的需要,这种现象不应该提倡(《中国国家地理》评) 。
《可可西里》的最大遗憾在于它未能将洗练的纪实风格贯彻到影片的每一个角落。对于天葬、成片的藏羚羊尸骸以及流沙吞人三大奇观的津津乐道,损害了影片的客观和冷静。首尾两次天葬的浓墨重彩,使得影片尽量价值中立的努力几乎化为乌有,而镜头在藏羚羊尸骸上的反复流连,更有制造奇观、滥情的嫌疑。甚至,影片足足用了96秒的时间来细致描述流沙将一个人吞没的完整过程,然后又用34秒的远景空镜头加以致敬。不论编导的本意是否要为影片制造出足够的残酷意味,但这种带着不节制情感的过度介入会对影片的纪实风格造成伤害,并且减弱影片本该具有的人道主义力量(《京华时报》评) 。
2. 励志电影《可可西里》用生命诠释的存在、道德和信仰
励志电影《可可西里》用生命诠释的存在、道德和信仰
《可可西里》是陆川执导的一部电影。影片讲述了记者尕玉和可可西里巡山队员为了追捕藏羚羊盗猎分子,保护藏羚羊和生态环境,顽强抗争甚至不惜放弃生命的经历。
看完陆川的新现实主义风格新片《可可西里》,美国哲学名家罗蒂(Rorty)认为这是他近年来看到的最好片子,他说他为其充满力量感的真实所震动。真实并且"有力量",这一点很重要,它触及这个时代的一个美学观点问题。近年来人们似乎特别喜欢拍摄"真实的"记录片或者记录片风格的电影,如此喜欢以至于无条件地崇拜"真实"而忘记了真实是需要力量的。太多软弱的真实或者无聊的真实最终会伤害人们的智力水平。
记录片以及记录片风格的故事片是现在的一个时尚,这有着社会学和文化政治的背景。一个比较表面的原因是,现代社会是个残酷的生存事实,人们总是被迫看着这个令人失望的真实世界,于是就宁愿去看虚假的世界。好莱坞式的"造梦"影片就迎合了人们对美丽的虚假世界的需求,正如王朔曾经指出的,大众文化就是专门表现那些虚假的真善美的。人们的智力终于在虚假世界中受到了伤害,于是又开始特别喜欢真实。记录片和记录片风格的影片便因此能够以超越了大众文化的另类姿态去成为又一种大众文化。真实虽然总是悲惨世界,但人们能够在观看"别人的"痛苦和无聊细节中获得"暂时幸免于痛苦和无聊"的快感,同
时又能够用那些痛苦的真实折磨自己,总之,人们喜欢"真实"与"梦'的反差效果。我们可以观察到,"造梦"和"写真"正是当下并存的两种大众美学观点。"梦"和"真实"都有可能是非常无聊的,所以,无沦"造梦"还是"写真"都不是问题所在,真正的问题仍然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美学问题:一个作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力量的作品。不过我更愿意把这个问题说成:一个作品怎样才不至于伤害我们的智力水平。这是个严重的问题,现在已经有太多的造梦片或者无聊琐碎的写真片损害了人们的智力,它们大胆地假定观众是白痴和窥淫癖。
记录片风格的流行可能还有更深入的精神原因。在这个信息决定生存机会的时代,对信息的需求发展成为人们一种强迫症,成为一种无论何时何地的盲目渴望,人们渴望知道更多"真实的'事情。很不幸,绝大多数的信息都是谎言,因为绝大多数的信息在本质上都是宣传和广告。由于人们所"听"到的主要是些明显的谎言,于是不信任听觉,转而相信视觉,人们想"看"不想"听"。艾柯曾经指出,只要一用语言,一说话,就是不同程度地在说谎,只有镜子才不会说谎。如果把"看"和"听"当作不同的精神气质的隐喻,那么可以发现"看"和"听"在历史上不断循环更替,例如,希腊时代人们重视"看",而宗教时代则只让人去
"听",到了现代早期,"看"又重新变得重要,而到了当代这个彻底商业化的时代,"听"又变成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在这个背景下,人们又想要自己去"看",这又是物极必反的现象。
陆川的《可可西里》是个社会学式和人类学式的故事片,属于"看"的欲望。它是个关于可可西里民间自发的巡山队和偷猎者的真实故事,命运把他们双方卷入到环环相扣的暴力、血腥、博弈之中,但是没有女主角——看来陆川不需要这个作料。一个难得一见的充满男子汉情怀的影片,刚毅,果断,义无反顾。尽管命运不可抗拒,但没有一个情节是可以预料的,这一点在我看来非常重要,它是一个作品对观众智力水平的`尊重。最后一枪没有铺垫,一打就死,没有废话,像塔伦提诺的《低俗小说》或者《落水狗》一样利索。《可可西里》基本上都以这种干脆利索的时间节奏在叙事,以至于这个影片需要再看一遍。在这个意义上,我同意一位法国人类学家Le Pichon对《可可西里》的一个严肃而诡异的评论,他说这个影片实在"很美"。这个说法都敢说,显然有些不同寻常。如果是说这个影片的镜头、动作、音乐和色彩等等很美,这样有目共睹的东西并不需要这样愚蠢地指出来。而且,按照习惯,"美"这个词汇通 常用来谈论那些多少有些浮华的景象,比如优美、柔美、秀美之类。这不适合陆川的电影,尤其不适合《可可西里》,当然,也许我们可以说它是"壮美"的,但这样一些美学词汇未免不合时宜,尽管说得没错。法国人类学家进一步说,他说的当然不是有目共睹的视觉美,而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那种在"残酷真实"背后的美。他补充说,因为这种无形的美,这是他十年来看到的最好的片子。
《可可西里》是个很好的美学个案,它表达了一种值得分析的美学观点。我感兴趣的是,《可可西里》是如何超过当代作品的文化陷阱的。
通常,一个作品总有其"自己的"美学观点。这个说法有些古怪,需要解释,显然,即使最没有个性的作品也总有一点点自己的"书写痕迹"——也许德里达会看重这种由任意性所形成的所谓"个性"。不过,我们通常却不会在"书写痕迹"的意义上谈论到个性,因为它终究并不代表什么意义,即使从对意义的解构的角度去说,没有力量的"书写痕迹"其实也解构不了什么。我疑心后现代主义过分夸大了"另类"和"个性"的价值。意义总是公共性的,或者说,如果一种意义不具有公共性,就没有力量,因为没有公共意义就不能构成社会事实,因此就没有力量,没有力量也就没什么意义。,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自己的"记录片缺乏力量和魅力的一个原因。无论如何,公共性是力量的来源,无论是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都同样需要通过公共意义而获得力量。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区别只在于它们代表了不同的公共美学观点。美学观点当然有庸俗和精良之分,但它们成功的途径是相似的,都需要在公共性中获得力量。问题不在于:"你有什么自己的经验",而是"你为我们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经验"。因此,在追求"真实"的时候,就不得不关心到底是"谁的真实"。
列奥•斯特劳斯从"古今之争"的角度分析了现代性的文化气质,这很有启发性。这里可以借用这个分析角度。从文化气质上看,现代性起源于平民反对贵族,这是现代文化不重视品质的病根。平民的精神追求是能够成为有意义的"个体"而免于仅仅是"大众"中没有意义的随便一个。现代文化果然突出了个人经验,可是,如果失去了卓越品质,所谓的个人经验和创作就具有了不可救药的相似性,虽然是"自己的"经验,但却是可以集体"加总"的无个性因素。追求每个人的个性就是失去个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显然,"与众不同"只有通过卓越品质才能够实现,同水平的不同经验其实是雷同的。而由于卓越品质意味着高于众人,所以为现代社会所反对,全体民主、普遍商业和大众文化都直接反对优良品质。从表面上看,大众文化(例如好莱坞式大片)和边缘文化(例如边缘影片)好像是互相对立的追求,可是它们都不追求品质,都追求的是平等,结果就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平等是好的,但是平等不能产生好的东西。这就是现代文化的一个根本性困难。
进一步说,无论是现代大众文化还是边缘文化都通常被以为是消解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运动,大众文化似乎是人民忘记政治的"嘉年华"(人民被假定需要堕落),而边缘文化则似乎是人民对政治支配的反抗和意识形态批判(人民被假定需要愤怒),这两个似乎为民着想的理由被盲目地假定具有正当性,既然具有正当性,就又成为不需要讲究品质的理由。可是,在人偷换概念的时候,历史已经偷换了本质。在今天,现代性的政治运动已经由原来的反对权贵变成了反对人民,因为当代的政治支配力量主要不再是传统的政治权威,而变成了商业意识形态和国际政治意识形态。在这种新政治格局中,传统的政治权威已经退居第二权威,
而商业和国际政治意识形态通过欺骗人民而反对人民。在这个背景下,大众文化和边缘文化不再是对人民的救助,而是诱导和鼓励人民堕落,它不能消解政治,而是自身成为一‘种生活政治。
人们没有忘记也不可能放弃对品质的渴望,因为人想要好东西,这是本性。品质接近希腊的"卓越性(virtue)"概念。很容易证明所有人都喜欢品质,例如,智慧和勇敢是经典品质,虽然许多人并不勇敢又没有智慧,但每个人都喜欢或羡慕勇敢和智慧;或者,并非每人都能够成为冠军,但显然都愿意成为冠军。可是在这个充满谎言和伪劣产品的时代,要追求品质成为了一个文化难题,其中一个荒谬的原因是,生产赝品成本更低、速度更快、更简易,而更容易成功,赝品不需要认真思考,不需要创造性,不需要手艺,不需要冒险,劳动和智慧同时被贬值。这是个赝品的时代,连人都是赝晶。正因为赝品便宜,因此成为了品质的替代品,赝品因为"可以凑合"而泛滥,结果整个生活都变成了赝品。但问题是,赝品无法永远凑合,因为赝品的生产会在"赝品的赝品的赝品......"这一可怕的堕落过程中最后成为废品。
说了这许多关于品质的困境,是为了说明《可可西里》所表达的与众不同的美学观点是一个回归品质的观点。而《可可西里》这个影片本身就是回归品质的一个例子。如果我对"品质"的理解没错的话,那么,品质意味着创造了一个有力量的真实,同时,因为这个真实是有力量的,所以它可以被分析,却不需要被解释。与此对比,伪劣产品不能被分析,如果分析就完了,因此总需要许多令人吃惊的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