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老人都喜什么电影

老人都喜什么电影

发布时间:2024-12-15 09:08:03

Ⅰ 推荐几部这几年的印度电影,微剧透

我看印度电影是始于一部《阿育王》,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差,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后来又看了一部《宝莱坞生死恋》,里面有一段台词印象挺深:

男:你都什么时候想我?

女:我吃饭时候想你,睡觉时候想你,无时不刻不在想你。那你什么时候会想我?

男:我只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回想你。

女非常失望,男:就是我呼吸的时候。

我当时挺震撼——发誓一定要把这句话写进我的情书里,特别期待看着我心仪的女孩被这句话打动后流泪依偎进我怀中!

这两部片子都是同一个男主角,后来才知道这哥们是印度国宝级的男演员,沙鲁克汗。

不过坦白讲,对他的外形和演技,我不太能欣赏起来。不过这个观点跟本推荐没有什么关联。

最近又看了他的一部电影,《新年快乐2014》,挺热闹挺好玩,歌舞升平,剧情也简单,透着很傻很天真的劲头,目的就是娱乐,我看完后挺怀念我国的早几年的贺岁片。

想起来总结一下我这几年看过的印度电影里不错的作品。

1,《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很红了,也不需要我来推荐。反正我看完了这片子后的感慨——这他妈说的真不是中国的事?换一批国产演员剧情都不用改。

2, 《三傻大闹宝莱坞》,也很红了,不需要我来推荐。这片子唯一的败笔就是不伦不类的中文名字。我最痛恨两类翻译名字,一类是剧透式的,星际穿越,盗梦空间都算是这一种,原名字里没有引导剧情的信息量,翻译的时候把主干都给翻译出来了;一类就是八竿子打不着,除三傻外大闹宝莱坞这种完全不知道怎么联想起来,港台翻译的魔鬼XXX都算这一类,好在这几年已经少见这么莫名其妙的翻译了。

3,《Oh My God》或《我的神啊》,有趣又有深度,对宗教的反思伴随着各种笑料一一抖出。一个偏执的老头将神、各类宗教所有的神告上法庭,由此展开的矛盾冲突——可见印度编导的狂放想象力。虽然有点拉偏架——演宗教领袖的演员个个体态滑稽智商偏低丑态百出,但还是比较圆满的把矛盾和讽刺呈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里面扮演神的演员,简直就是凯奇的亚洲英俊版。另外一个点,我看印度电影的时候总是会很奇怪的联想,如果是这个故事放在国内会怎样?答案是:会被宗教管理局叫停被严重批评?会被叫停?会十八易其稿?会修改五年?会被犬决?会被诅咒致死?好想知道呀!因为这一点,我推荐本片。

4, 《PK》或《外星醉汉PK地球神》,印度是个那么尊重宗教或依赖宗教的国家,居然会有接二连三的片子来思考甚至是反讽宗教。这部片子直接霸道地拉来外星人,似乎是想通过更高等的文明质疑神存在的合理性,让矛盾更加对立,也更戏剧化。但其实讨论或争论的程度并没有脱离《我的神》的范围或高于该片,我个人比较感觉有趣的是,居然加上了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的梗,虽然只是浅尝辄止,不过也让我觉着该编导真是努力上天入地国计民生都放在这个大勺里。热闹、好看,但野心太大,有点没照顾全面。可即使就当个纯娱乐片看也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我推荐。

5,《女王》,我看印度电影其实有个标准,就是女主角一定要漂亮。所以看这片子的头半段,我有点提不起兴致来。但后半段离家出走,又把我兴趣拉起来。女孩受了情伤,一路向西寻找自我,这种题材其实有点烂大街,最近的《心花路放》也是这一路。但其中不同的是,这是个印度姑娘,穿着“万千人我一眼就可以看见你的”那种印度民族服装游走在欧洲,还是让我颇期待会有什么样的矛盾冲突的。结局自然在情理之中,和所有的旅行一样,最后总要回家,回到现实世界里,但是一路的风景却会永远的打动观众,这一路的成长会改变的我们。这才是在路上的意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不是为了和景点门口的牌子合影。为了这一点,我推荐本片。

6,《印式英语》,光听这个名字我就特别强烈地想看了——实在是工作中被印式英语折磨的太惨了。结果看下来发现这居然是个鼓励女性独立的片子。又是一部女性独立的片子!在我的认知世界里,印度的宗教盛行程度基本世界第一,女性地位呢,基本世界也是第一,当然是另一个反向。可是印度的电影里,居然接二连三出现这种对这种问题的反思,让我觉着还是挺了不起的。就好像我看《亲爱的》,可能真的是没解决什么问题,但是勇敢地暴露问题同样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不过在《印式英语》这部电影里,不光暴露问题还是提供了方向——让印度女人站起来,拥有自学自理的能力是关键,拥有相信自己的心态是关键。文化冲突的梗永远都好笑,由弱到强到反击,永远都让人振奋。不过……即便电影里说的再好,我,我,我,我也不能接受“印度人英语也可以说到别人能听懂”这个设定!为了这一点,我推荐本片。

7,《功夫小蝇》,科幻片也未见得需要多么伟大的技术,创意可以弥补。三哥开挂这事基本中国网民都喜闻乐见。我几个朋友看《幻影车神3》看得欲仙欲死,完全是当吐糟片来看的。可所谓“开挂”应该是就说三哥们狂放的想象力和蹩脚的技术没有同步的结果。但这个片子里,虽然是科幻片,需要CG的镜头却不是很多,编导非常聪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从根上解决——人于苍蝇之间的斗争!做一只栩栩如生的个哥斯拉是有多麻烦,做一只栩栩如生的苍蝇呢——若是让苍蝇毫发毕现,当然同样也是了不起的,可是绝大多数时间,进入战斗状态的苍蝇只是一个黑点一条黑线!了不起的编导!功夫小蝇这片子,其实应该和金刚、哥斯拉一样算进人类勇斗怪兽篇章,不过因为怪兽的体型,合理的避开了CG,而观众也不必全心全意莫待遇金刚巨口那种特技的感官震撼,回归到故事本身,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有趣到我媳妇只要听到这几个字就会无法抑制地哈哈大笑。为了这一点,我推荐本片。

8,《巴菲先生》,只要能忍受头十分钟卓别林似的开局(这一段编导是卓老师的铁粉吗?),后面真是一段了不起的爱情故事。阐述爱情是件非常吃力的事,虽然每年在这条路上前仆后继的作品不计其数,虽然已经有无数珠玉在前,但是想要表达出一段真挚动人的爱情来,依旧是非常难的事。生死离别容易,平淡是真太难。韩剧里常有两个只能活一个,这种一锥定音的情节,容易催生出极端的肾上腺素分泌,造成这种效果。可是要想描述涓滴细流相濡以沫的感情,脱离了生死极端的环境便容易进入另一个恶性窠臼——比惨。人性之光在悲惨的命运衬托下大放异彩,也是一类。但是我们已经看过太多的影视作品,爱情更像是一个符号化的商品,有人偏爱你死我活壮烈绚烂版本的,有人偏爱与子同袍式的比惨版本的,这一个呢,是“不管你怎么样,我都要努力开心过好这一生”版本的。为了这一点,我推荐本片。

9, 《金奈快车》,其实比前面的,说不上特别好。依旧是沙鲁克汗和一个漂亮的、大眼睛的、我依旧分不出来谁是谁的女明星主演的。搞笑,热闹,俗套,真没有多好。但只有一段,两个人假结婚上山宣誓,一瞬间女孩被打动,眉目皆是含情。我一直记着,女孩大眼睛里的表情,好看是一方面,另一方是是我恍惚觉着解释这种突如其来的爱慕的场景很多,但是解释到让人信服的并不多。这一幕,我信服了。女人果真是感性的动物,她在此时此刻爱上这个男人,合情合理,我感同身受。就为了那一段情节,我推荐。

10, 《人生不再重来》又一个类似在路上的感觉的片子,热闹,好看,养眼,有着强大的讲道理系统。几个印度阔少爷——片中可能想说的是印度年轻人,但相信我,就跟《小时代》说的不是当年中国年轻人一样,他们也绝不会是印度普通年轻人——个个有自己人生的难题。如何寻找自我,如何突破自我。片子很好看,可是不接地气(要求印度片接中国人的地气,这可不是一般神经病能有的评价),片子很好看,内容立意也都算了不起,看了乐呵也就算了,如果受了些触动,往下多想两步,就很容易进入韩寒的那句话“听多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但还是很了不起,听说印度人民也很贫穷,吃不饱饭的一大堆,但即便如此,认真的思考“我是谁”依旧令人尊重。为了这一点,我推荐本片。

我这几年拉拉杂杂看了也有二三四十部印度电影,感谢深影论坛坚持不懈,这些印度电影里,对我而言精品率不是特别高——高低是相对韩国电影而言的——但让我眼前一亮的电影却远高于韩国电影。

所以给大家推荐几部。

也给深影论坛打个广告——字幕组百花齐放的年代,它默默地做印度字幕;现在万马齐喑的时代,它还在坚持。

Ⅱ 张瑞芳的人物佚事

60多年的艺术生涯让张瑞芳与戏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瑞芳出生在河北保定一个旧军官家庭,父亲张基曾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炮科科长。北伐开始时,参加了国民革命军,任第一集团军中将炮兵总指挥。母亲投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位意志坚定的老共产党员;姐姐投身革命,影响她年少时就走上革命道路。中学毕业的她考入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攻读西洋画专业,当时正逢国家危亡时刻,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祖国大地,华北危在旦夕,张瑞芳与进步学生一起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走出画室用自己的画笔当匕首,在街头画壁报、宣传画,激励大众抗日救国,由于爱国热情高涨,瑞芳感到单用画笔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心情,就走上舞台与蓝马等名角儿共演了田汉的名剧《名优之死》,虽是演配角,但那种与观众直接交流的感受使她激动不已,每回在台上演到动情处,听到台下爆发的雷鸣般掌声,她的心就为之一震:要是像蓝马一样当一名出色的演员该多好!
不久,学生抗日救亡运动此起彼伏,大学生纷纷走上街头示威游行抗议日寇暴行,反动当局出动大批军警镇压,就在这种危急情势下,张瑞芳与崔嵬等一起挺身而出,在军警的层层包围下,演出街头活剧《放下你的鞭子》,由于演员全身心地投入,层层密密的观众沉浸在激昂的爱国热情中,连一些富有正义感的军警都受到感染,放下手中的军棍与民众一起高呼“放下你的鞭子”!把石块投向剧中那个耀武扬威的日本鬼子。此剧连演十几场,直至天亮观众都不愿离去。那天的情景使张瑞芳终身难忘:演戏实在奥妙无穷,革命文艺有多强的生命力!戏一旦与观众的心灵发出共鸣,就会迸发无穷魅力!“我要演戏!”她就是抱着这个坚定信念参加了党领导的北平学生战地移动剧团,踏上了为之奋斗终身的艺术道路。 烽火岁月中,成了职业演员的张瑞芳演戏与时代脉搏紧紧相连,所谓“移动剧团”,就是移动在抗日救亡第一线,活跃在华东地区演出《打鬼子去》、《林中口哨》、《七·二八之夜》等抗战独幕剧,边创作边演出,像“大篷车”跑遍了街头、乡村、矿区、工厂,工农民众看戏之后群情激奋,掀起了一股又一股抗日热潮。张瑞芳不仅在“移动”中磨炼了演技,而且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移动”到南京,刚刚出道的张瑞芳在陈荒煤编剧的《打鬼子去》中扮演张大嫂,角色在戏中受到日本鬼子强暴后又发现自己在襁褓中的孩子被刺死,不堪忍受强烈刺激而发疯。这场戏演来有难度,排练时感情的爆发力总嫌不足,她苦思冥想反复琢磨,发现作为一个普通妇女突然发疯的外部刺激是鲜血,于是顿生妙计,用一只橡皮球盛满用糖拌和的红墨水,塞在道具娃娃的襁褓中,排练到这场戏时,她一边与鬼子搏斗,一边轻捏襁褓中的橡皮球,“鲜血”一下涌了出来。这岂不是自己亲骨肉的血?她惨叫一声便“发疯”了。这一招可真灵,每回正式演出,凭借这“血”的刺激,眼神发呆,悲恸惨叫,即刻发疯,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有一次,由于她演戏太投入,发疯后失去了控制,在奔下场时竟然摔倒,被人扶起来还浑身发抖。几乎是同时,一位观众也在台前猝然昏倒,原来她家在卢沟桥,有着与张大嫂相同的遭遇,强烈的共鸣唤起了她的痛苦回忆,全场悲愤难抑,“打鬼子去!”的口号声响彻剧场。
“移动”到重庆,由于这儿是全国进步文艺中心,许多知名文艺家团结在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八路军办事处周围,起到了文艺先锋作用。张瑞芳先后签约于怒吼剧组、中国万岁剧团、中华剧艺社,活跃于戏剧舞台,主演了几十出话剧。《棠棣之花》是她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此剧借古喻今,现实感强烈,她扮演的酒家女春姑质朴纯情,用诗的语言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的挚爱。演出时达到了万人空巷看“棠棣”的盛况,周恩来观看过六七次。《屈原》则是她的成名作。剧中她饰演婵娟,金山饰屈原,白杨饰南后,石羽饰宋玉,堪称“黄金搭档”。演出轰动山城,剧中充沛的爱国激情和饱满的忧患意识激发了观众的抗日热情,当屈原受到陷害徘徊于汨罗江时,婵娟寻到老师与之共同诘问苍天时,当婵娟冒死闯殿,痛斥南后陷害忠良时,当婵娟揭穿南后阴谋,替代屈原喝下毒酒,面对屈原含笑死去时,观众掌声不断,全场呐喊:“还我屈原,还我国土!”“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此剧编剧郭沫若对此场面感动不已,当晚演出后,题诗相赠张瑞芳:“凭空降谪一婵娟,笑貌声容栩栩传。赢得万千儿女泪,如君合在月中眠。”接着,她又出演了曹禺的《北京人》中的愫芳以及巴金的《家》中的瑞珏,都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与白杨、舒绣文、秦怡一起被誉为话剧“四大名旦”。 张瑞芳成名在舞台,心爱的却是电影。读书时就是个影迷,不迷好莱坞专迷孙瑜执导的电影:《大路》、《野玫瑰》、《小玩意》等,片中的阮玲玉、王人美、金焰、黎莉莉等也都是她崇拜的明星。学校的隔壁就是一家电影公司的片场,一放学她就隔着篱笆看拍戏,片场像西洋镜似的变换,一会儿是“贫民窟”,一会儿是“大马路”,一会儿又变成“别墅花园”,有一回她真的看到阮玲玉在乱草堆里拍戏,演的是一个朴实的村妇,身穿蓝底的花布衫,头扎方巾,手拿一只破篮子,那双专注而又水汪汪的眼睛给她留下难忘印象。好几回她梦见自己也在片场拍戏,一会儿演白雪公主,一会儿演富家小姐,一会儿又演穷丫头。拍电影有多神奇,当影星又何等风光,她常常这样想。
想不到的是,10年后的张瑞芳梦想成真。真的成了孙瑜电影中的明星。她的电影处女作便是孙瑜编导的《火的洗礼》。扮演的角色是日伪女间谍,初次上银幕就演反派让她充满好奇。戏中要变换多种身份,时而是混迹于上流社会的交际花,穿红戴绿沉湎于花天酒地之中,时而是假装老实的纱厂女工,到处转悠刺探情报,戏中的她打扮成难民,潜入兵工厂的住宅区, 装饿得昏倒,博得魏鹤龄扮演的工人的同情。两人坠入爱河。由于她提供了情报,引来敌机轰炸兵工厂,她目睹自己心爱的邻居小孩被炸死,终于在火的洗礼中良心发现,向老魏吐露真情,遭到特务头子的暗算,含笑死在老魏的怀里。她与魏鹤龄已是第二次合作,第一次是话剧《国家至上》是演父女,这次又演一对恋人,有趣的是,老魏演戏特棒,却常忘台词,上回台上演父女感情达到高潮时,老魏突然卡壳,反应灵敏的瑞芳即刻编词儿填充,观众浑然不知。正当蒙混过关时,哪料老魏又记起了那段台词,回过头来演得头头是道,这下反而弄得瑞芳抓瞎,故作镇静演一遍才算没露破绽。这回镜前演恋人幸好老魏没忘台词,卡壳的却是瑞芳,由于她是第一次拍片,初来乍到摄影棚,交际花的妆就化了好几个小时,化妆师在她脸上变戏法,她只能耐着性子受折腾。等化装打扮好进棚上镜头,那天围观者特多,照明灯又从四面八方直射而来,她心里直打小鼓,只听孙瑜一声“开始”,她却忘了台词,连拍五遍才算过关。拍到她的高潮戏:向老魏表白“我是汉奸”时,必须即快流泪,可她怎么也流不出来,又不忍心点眼药水挤眼泪,戏试了几遍都不行,面对一张张陌生而又期盼的脸,不知是焦急还是委屈,突然失声痛哭,导演抓住这一时机终于拍成了她生平头一个镜头。 解放后张瑞芳加盟上影厂,在电影《南征北战》、《三年》中第一次扮演工农兵形象。当她接受《南征北战》中游击队长赵玉敏这一角色时,心里空荡荡的,有力不知往哪儿使。毕竟自己与角色的距离太遥远,那时候提倡体验生活,她与冯喆、铁牛等演员一起来到山东盖都、临沂老解放区,穿上老布衫背上行李与当地乡民同吃同劳动八个多月,她与村妇联主任结成对子,天天到各家串门,听“南征北战”时家家衲鞋送粮食支援前线的生动故事,又背着马枪与民兵、村干部一起学射击,晚上围着小油灯开会学习,地委干部还为他们召集当年参加临沂战役的乡民座谈会,现身说法为他们提供了许多生动的创作素材。这才使她与角色一步步靠拢,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农村妇女干部形象。
接着,她又在《三年》中扮演了纱厂女工赵秀妹,两片公映均受好评,周恩来总理热情鼓励她:“我看了你演的《南征北战》和《三年》,你演了一个农民,又演了一个工人,都有点样子了,应当继续努力。”
是的,好电影的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0年后,正值10年动乱,深受“四人帮”迫害的张瑞芳与郑君里、赵丹等人被打成“牛鬼蛇神”关进少教所的隔离室,有天晚上,她正躺在床上回想自己的人生经历,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从窗外飘来:“乡亲们,别难过,八年抗战我们打败了日本鬼子,我们也一定能打败蒋介石!”这不是赵玉敏对乡亲们说的一句台词吗?侧耳细听,才知不远处的场地上正在放映《南征北战》,观众人山人海,不断响起与剧情共鸣的掌声,赵玉敏的声音在她耳际回荡,她自己也被深深感染了,赵玉敏能在残酷的战争中奋勇杀敌,自己就不能在逆境中熬过磨难?她终于挺过来了。
主演电影《母亲》是张瑞芳始料未及的,因为她当时仅30岁,一直演的是青年角色,与历尽坎坷的“母亲”怎么也沾不上边儿,可此片凌子风却有独到见解:“所以选中她,因为她自己有一个革命的母亲,能把自己的亲身感受融化于角色,这是难得的机遇。”是的,瑞芳演的“母亲”,时时想到自己的母亲:她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生入死地在日寇占领区坚持武装斗争,一只眼睛被敌人的子弹打瞎,儿子又牺牲在抗敌第一线,连身葬何处都不知晓。面对残酷的战争,面对丧子的悲恸,她没有掉过一滴泪。这不正是自己要在银幕上表现的“母亲”吗?在唐山矿区深入生活,瑞芳又结识了两位革命妈妈——王大娘和马五婶,三位母亲的人生经历和革命事迹,成了瑞芳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终于在银幕上树立起一位活生生的革命母亲形象。 描述张瑞芳的演戏生涯,不能不提她的代表作电影《三八河边》、《聂耳》、《李双双》。《三八河边》是大跃进年代摄制的记录性艺术片,这是特定年代的特殊片种,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刻画一位由普通农民成长为人民公社社长的先进妇女。张瑞芳与其扮演的生活原形陈淑贞同时出现在银幕上,为了追求真实的艺术效果,瑞芳与陈淑贞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一块儿下地、挑水、聊天,不仅音容笑貌融为一体,连戏中穿的服装也是陈淑贞的,当时陈的母亲嫌女儿的衣服太破太旧不让拿出来,可瑞芳坚持要穿,“不穿就不是陈淑珍”,陈妈妈便连夜为这件衣服拆洗打补丁,第二天瑞芳穿上它来到片场,一针一线传真情,挺角色演得十分鲜灵。令人难忘的是,此片在安徽宿县拍摄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会见了摄制组主创人员,并且与张瑞芳、陈淑贞合了影,瑞芳指着陈淑贞对少奇同志说:“她是真社长,我是假的。”少奇同志幽默地答道:“我们欢迎女同志当领导,至少强迫命令可以少些吧。”乐得大伙儿开怀大笑。
看过《聂耳》的观众,一定会对那个一身红帽红衣,心中燃烧一团火的热血青年郑雷电有深刻印象,这个角色可是张瑞芳主动向导演郑君里请缨的,因为她看了《聂耳》剧本后,郑雷电的雷电般个性和对革命的向往与自己的人生感受一拍即合,而且她与聂耳的纯真而又热烈的爱情深深打动了瑞芳的心。这是瑞芳与赵丹(饰演聂耳)唯一的一次合作,以往在圈内是有共同理想的知心朋友,如今戏中成恋人,由于二人演技娴熟,又相知相通,因而配戏“心有灵犀一点通”,尤其“不辣不革命”和“龙华宝塔告别”二场戏,堪称华彩乐章。此片不负众望,荣获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传记片奖。
《李双双》是张瑞芳表演艺术的一个高峰,她以精湛的演技活灵活现地塑造了“李双双”,这部带有喜剧色彩的故事片,围绕了喜旺(仲星饰演)与李双双夫妻间的性格冲突,歌颂了李双双大公无私的思想品格,戏中笑料迭出又富于生活气息,场场有噱头,场场逗人乐。让人们在笑声中得到启迪。周总理也十分欣赏此片,特地请瑞芳到他家做客吃螃蟹,夸她又演了一部好电影,不光思想内容好,艺术上也可取。此片荣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女演员、最佳男配角奖。 2000年7月11日,张瑞芳“下海了”!一个有着“爱晚亭”美好名字的敬老院在上海正式开张。“办敬老院,不是做生意。我是想办一个温馨的家,让我们这些有着共同爱好、共同语言的老人,有一个共同的家。”为此,那年82岁的张瑞芳将她毕生的积蓄拿出来,远在澳洲的独子也寄来了自己的存款,亲家母也将自己居住的二室一厅房子卖掉了。被她的精神所感动,许多认识和不认识的人这个拿来1万,那个凑来几千,就连装修公司老板也经常自己掏钱帮助买材料。“爱晚亭”坐落在上海长宁区,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
在虹桥路1035号,爱晚亭敬老院是个嵌进窄窄深巷的小小院落,阳光下的院里有老人悠然打太极。底楼的小花园卵石铺路、树遮藤缠,被戏称为老人们“私定终身后花园”。一楼有餐厅、棋牌室、酒吧和“家宴”厅。二楼和三楼是两人间和三人间的客房,如果不是床边都有红色紧急按钮,看上去很接近宾馆的标准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爱晚亭之名得自杜牧诗句。
这个占地1500平方米、有20来间客房可以接纳40来位老人的敬老院,现住着11位老人,年龄最大的93 岁,最小也有73岁。在敬老院最早的一张全家福中,这些两鬓霜白、气质不俗的老人都喜笑颜开。“现在老人们缺的往往不是物质享受,虽然房子大了,可是人闷了。办这个敬老院,是为了给有共同爱好、共同语言的老人一个共同的家,”张瑞芳说。
“开办这个敬老院没想着赚钱,就想着怎么为老人服务,办出特色,找出经验,”最令张瑞芳触动的,是敬老院里老人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张瑞芳说,和以前“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相比,敬老院还是个新鲜事物,就像一面镜子,它照出了许多年轻的“老脑筋”和年老的“新脑筋”。幸福的老人都相同,而不幸的老人各有各的不幸。
张瑞芳透露,自己和一些编导正在筹划写一个剧本,就把敬老院里这些“来来去去”的老人有意思的故事拍成情景喜剧,也让敬老院为更多的人了解,“不封口,一集一集拍下去”!
“开办敬老院让我的精神有了慰藉。敬老院是阳光事业,也会是朝阳事业。我们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会像霜叶一样更加红火。”张瑞芳说。 张瑞芳老人的这批捐献品中有她历年获得的各类奖状、聘书、节目单、参加党代会、人大、政协会议等各类会议的代表证件、名人的题词、贺信、贺电等。最特别的是在捐献品中还有张瑞芳平时记的几本厚厚的笔记,以及109张各式请柬。
那些泛黄的笔记本,隐藏了不少有意思的故事。张瑞芳做事很认真,几乎每参加一次重要的会议都会认真地做笔记。她的这个习惯是怎么养成的呢?原来,解放后她参加人大会议时,会议主要议题是有关公私合营的问题,她听了以后很激动,“可事后邓大姐(颖超)问我会议情况时,我传达不清会议的内容,说了一堆‘很好,令人激动’。邓大姐就笑了,说‘我净听见你说形容词了,实质的内容一点都没有听到’。我当时羞愧极了,想如果做笔记该多好!”从那以后,张瑞芳就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 这些笔记本在十年浩劫时还差点惹下祸端。当时的造反派看上了这堆可贵的“资料”,想据为己有。幸亏张瑞芳所在的上影剧团(张瑞芳这时已被关押)坚决不允许他们把笔记掠走,并特地把笔记封好,建立了专门档案,这些材料才完好地保留了下来。说起这段很多人都为之色变的历史,张瑞芳并不动容,除了有时显得有点忿忿之外,更多只是付之一笑。那时在干校里,每天都要填写材料,写这几年来,自己在何时何地做过什么事情。张瑞芳就翻着历史书,对照在中国发生大事时,自己都在做什么,倒也想得八九不离十,连造反派都感叹她的记忆力真不错。
张瑞芳还告诉记者一段趣事,她说:“到了干校,要家人送睡衣。我先生就在家里找,找来找去也找不到,最后只能把一条很旧的、一撕就会破的睡裙给送来了,我都不好意思穿,可笑的是造反派还把这算成我的一条罪状,说我把少奶奶的习气带了进来。”
等张瑞芳回家以后,老伴劝她把材料烧了,说他有一个朋友家有壁炉,可以去销毁。张瑞芳嘴上说好,可一看里面还夹杂着周总理的亲笔信时,就舍不得了,说等整理好了再烧。这一拖就没了底。张瑞芳整理房间时,想起应该把这些破旧的东西处理掉,可她身处闹市,烧东西太多恐怕引起火灾,还污染空气。于是就想隔段时间去莘庄亲戚家(她家有院子)去烧掉,无奈路途遥远,一直没时间。碰巧这时候上海历史博物馆打来了征集电话,这才把这堆珍贵的“历史见证”从火中救了出来,也帮张瑞芳解决了“麻烦”。难怪打心里舍不得烧了它们的张瑞芳连连说:“终于找到了归宿,它们终于找到了归宿!” 现今九十高龄的张瑞芳,她的客厅西壁,悬有两幅郭沫若书赠的墨宝。
其一为郭老1959年题的一首“旧作”:风雷叱罢月华生,人是婵娟倍有情。回首嘉陵江畔路,湘累一曲伴潮声。诗中“湘累”,指屈原。《汉书·扬雄传上》:“钦吊楚之湘累。”颜师古注引李奇曰:“诸不以罪死曰累……屈原赴湘死,故曰湘累也。”据张瑞芳回忆:“风雷叱罢”一诗是1942年话剧《屈原》在重庆北踣演罢最后一场后,郭老和全体演职员在皎洁的月光下纵情联欢时的即兴之作。“回首嘉陵江畔路”一句,自然将时空“闪回”到六十一年前的陪都重庆……
抗战时期的1942年,郭老正好五十岁,年富心雄,才华横溢,他继“主张团结,反对分裂”为题的《棠棣之花》之后,又激情满怀、一气呵成了以“团结抗敌”为题的借古讽今的历史剧《屈原》,由应云卫负责的中华剧艺社在山城重庆最大的国泰戏院隆重上演,导演陈鲤庭,金山饰屈原,白杨饰南后,顾而已饰楚怀王,石羽饰宋玉,施超饰上官大夫靳尚,丁然饰公子子兰,张瑞芳饰婵娟,并有交响乐为屈原朗诵的《雷电颂》伴奏。此剧借剧中人之口,倾诉了人民的心声,狠击了国民党当局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法西斯统治,引起了山城的大轰动,连桂林、贵阳、成都的百姓都纷纷涌到重庆看戏,盛况空前。当时的媒体报道说:“上座之佳,空前未有,此剧集剧坛之精英,经多日筹备,惨淡经营,堪称绝唱。”《屈原》演出时,郭老常临剧场与观众见面,还热情洋溢地为演员们题诗以励,并拿出自己的演出税请全体演职员吃饭。张瑞芳那时才廿四岁,她倾注了一腔心血,与角色融为一体,爱憎分明、妙肖传神地演活了“婵娟”,赢得了万千观众,包括周恩来副主席与郭老的好评。郭老当时特书赠七绝一首赞之曰:凭空谪降一婵娟,笑貌声容栩栩传。赢得万千儿女泪,如君合在月中眠。民纪卅一年四月自三日起至十七日止凡十五日屈原一剧在陪都国泰戏院上演瑞芳女士演婵娟一脚书此奉赠郭沫若(章)壁间另一幅墨宝,乃郭老1963年为祝贺张瑞芳在优秀农村喜剧影片《李双双》中,“天衣无缝”地扮演了个性坦率真诚、纯洁无私、坚韧爽朗又意气轩昂的新农民李双双,而荣获了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特意题写的。诗曰: 天衣无缝气轩昂,集体精神赖发扬。三亿神州新姊妹,人人竞学李双双。这两幅墨迹,铁画银钩、刚柔相济的行书,书风儒雅,潇洒飘逸,颇富浪漫气韵,尤显得字如其人,字如其诗也。 张瑞芳住在淮海路上,这并不是上海最热闹的一条街,但却是最繁华的一条街。张瑞芳住在淮海路最繁华的地区过去以后的一段,靠近襄阳路,房子虽然不大,但老伴去世后,一个人住的张瑞芳也颇觉冷清。张瑞芳说,儿子在澳大利亚当厨师,很忙,一年也没几天的假期,尤其是逢年过节,更是忙得什么似的。一下子,张瑞芳回想起了这堆被捐献的物品所代表的年代中,儿子的遭遇。
“那个时候,我被关进去,我先生的行动也失去自由,儿子只能寄放在亲戚家。他每天就像大姑娘似地躲在家里看书,等我出来以后,他的背已经弯了,虾米似的。想起来,我还是很内疚,没有照顾好他……他除了喜欢看书,还有就是喜欢做饭,而且很有天赋,无师自通。到了澳大利亚以后,他凭这手艺还真得到了赏识,现在基本已经站稳脚跟了……”既然儿子已经站稳脚跟,张瑞芳为什么不肯去澳大利亚和儿子团聚,享受天伦之乐呢?“我去过,那里太冷清,到了那里,我就是一个没有朋友、没有自己圈子的中国老太太,住不惯的。”由己及人,只有老人才能理解和懂得老人的孤独,这也是张瑞芳决定办敬老院的一个原因。

Ⅲ 《熊出没》为什么一直都很火它真的适合小孩看吗

《熊出没》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FsY35io50RB-I5TOeyLuw

提取码: paab

《熊出没》是深圳华强数字动漫有限公司出品的《熊出没》系列动画片中的第一部,丁亮、邢旭辉导演,武斌、侯喆编剧。

该片主要讲述了森林保护者熊兄弟与破坏森林、采伐原木、占领土地开发创业实验田的光头强之间上演的一幕幕搞笑对决的故事。[1]


阅读全文

与老人都喜什么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级动画卡牌手游下载 浏览:494
杨紫北京国际电影节现场 浏览:322
推荐国产神话电影有哪些 浏览:492
上海电影学院2018招生 浏览:204
日本电影在医院工作审审 浏览:944
家庭关系电影美国 浏览:501
美队回到过去遇见佩吉是哪个电影 浏览:82
韩国电影给 浏览:785
播放电视剧枪战电影 浏览:547
电脑电影如何传到手机 浏览:294
沈辽路华润万家电影院 浏览:9
给我找国外电影 浏览:441
法国电影亲密百度云 浏览:917
今年有什么推荐的电影 浏览:189
活死人跳舞美国电影有哪些 浏览:333
电影地心引力的导演是 浏览:539
高成龙电影国语高清80s下载 浏览:638
四川低风险地区电影院 浏览:89
如何训练管家的电影 浏览:996
男男超大尺度电影大全 浏览: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