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抗战的电影观后感不少于500字
通过观看抗战历史片〈百团大战〉,知道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伟大的共产党用它野草一般的毅力从被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的中国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部队虽没有像日军那样先进的武器,但共产党仍能战胜日军。就像星星之火一样,看起来微不足道,但也能燎原。共产党唤醒了更多的热血男儿。中国共产党就像一把利剑,斩断了侵略者的魔爪;像一面大旗,号召人民抗击侵略者;像一轮太阳,照亮了新中国的前程。
抗日战争时,为了不然国民党投降,振奋抗日军民。八路军总部决定组织一次“百团大战”来打击日军。105个团的兵力由彭德怀指挥。1940年8月20日开始攻打天险娘子关,敌军的火力网非常密集。这天晚上,两个连的战士迅速包围了村里的伪军。敌军来不及反抗就全军覆没了。碉堡里的敌人发觉了,想八路军发起猛烈射击。八路军以村子为根据,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般的炮火,沿陡峭的山岩向敌人强攻。负伤的战士从矗立的山岩上跌进了深谷,但一个倒下去了,后面的战士还是英勇的冲上来。鲜血洒遍了娘子关。仅过了3小时的激战,八路军终于占领了娘子关,全部肃清敌人。黎明的时候,鲜艳的战旗迎着东方灿烂的阳光,飘扬在鲜血染红的娘子关的上空。
八路军是多么的英勇啊!他们身上那股英勇无畏、不屈不挠地精神是多么宝贵。他们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用他们的生命为我们打造了美好的未来。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勇敢的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克服困难,把党的精神一代代传下去。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更辉煌。
㈡ 末代皇帝电影观后感
世界那么小,小到我们就像生活在巨大的玻璃缸里,透明的世界,我们彼此遇见。世界那么大,大得有些地方,我们一辈子也无法到达。我们抬头仰望天空,时间向后退去,白云向前飞去。历史是很玄妙的东西,我们在门内,时间在门外流过,不留任何痕迹。我们一直在向门外张望,希望能看到永恒,结果,什么都无法预知。我们只是在盲目的行走,无法主宰什么。
紫禁城那么小,小到永远是斑驳的朱红的墙,辉煌的金銮殿,蓝的天,白云略天而去。紫禁城那么大,大得推开一扇门,还有一扇门。这个地方,困住了溥仪一生的美丽,誓言,梦想,信仰。
昏暗模糊的佛堂里几缕清晨的阳光从朱红窗棂里射进来。两边是斑驳退色的罗汉们,张牙舞爪的严肃。伟大文明夕照的美丽余晖,在一个三岁孩子的手中点点消失。“你那么小,你怕我吗?这里的每个人都怕我。我是至高无上的慈溪太后。我已经在这里住了很久很久了。唯一能住在这里的是皇帝。他已经驱龙而去了。他今天死了。小溥仪,我将封你为万年皇帝。”而后她死了,在朝晖中,天亮了。溥仪笑了,跌跌撞撞地走出屋子。万年皇帝,一个牢笼,罩住他地一生。从一眼天真的孩子,到沧桑而冷漠的眼光。
万年皇帝,给了他什么,只是在他母亲死的那天,十三岁的溥仪平静的说“我母亲今天死了吧”。然后他推着自行车走遍皇宫的每一个门,朱红庞大的门。门外是匆忙的市集,褴褛的乞丐,玩耍的孩子。他想出去,门却在恭敬的侍卫手上怦然关闭。门外有他的母亲,他的模糊的短暂童年,有他遥远而又触手可及的世界。他绝望,叫着:“open the door”。第二次喊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是三十年后了,另一个牢笼关住了他,那就是满洲国,在世人的唾骂声中,他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当染上毒瘾的婉容在黯然被日本人送出总督府的时候,雪地上,溥仪一路狂奔,那是不是他一生所爱的女人,已经不重要,只是,那是一辈子爱他的人,唯一的,仅有的,所有的。同样朱红伟岸的门,应声合上。“open the door”溥仪喃喃着。
从紫禁城到天津,再到满洲国,再到监狱。溥仪的一生,被历史牵绊着的,就是这个万年皇帝。历史的背后,是我们碌碌的背影。我们坚信着我们在创造着历史,其实,我们一直在沿着历史给予我们的轨迹向前走着,无法抵抗。我们总以为我们看清了历史,其实,我们只是在门内无助得向外张望。身在历史中,我们无法知晓什么。溥仪投靠日本人,是因为国民党背信弃义地掘了满洲的皇陵,慈溪的尸体被撕成几块,脖子上的项链做了宋美龄的结婚礼物。而他的决定背后,是日军哈尔滨的细菌试验厂。这是他所不知道的。在监狱中的溥仪,看着记录片,惊愕的缓缓站起。溥仪在满洲,也是坚决的回绝过日本人的无理要求,他在国会上愤怒的说,满洲国和日本一样是平等的,只是没人听他,这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所以,我们知道的,永远只是事实,而不是真相。
㈢ 电影《金刚》观后感,急求啊!!!
我相信很多人并没有读懂这部电影.看着漫天飞的关于"人兽恋",关于"新版美女与野兽"的说法,我不禁觉得有点讽刺.既然大家对大岛渚的那部描述人爱上猩猩的《马克斯,我的爱》表示非议,又为何在这里乐此不疲的谈论金刚和安的"人兽爱情"?难道就是因为后者套上的是科幻童话的外衣?这部影片从这个角度去解读并不能体现它最动人的内核,世俗的眼光在这甚至显得浅薄和卑微。
所以,我们要去回忆儿时的感觉,用一个单纯的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它.因为彼特·杰克逊把他孩童时看金刚的感动保持了整整三十年!这是一次感情积蓄的爆发.他的金刚,很大程度上这正是他儿时的自己。
记得第一次,安为了博得眼前这个庞然大物的好感,玩起了马戏团的杂耍.而金刚则喜欢一次次的用手指把按拨到,然后看她一次次的爬起来,兴奋的拍着胸口大笑.当安觉得自己像玩物一样受到屈辱而大叫停止的时候,金刚突然爆怒,扔巨石,大声吼叫,用力显示给面前的这个小人儿他粗暴的强势.可安却不为所动,这时候,金刚突然之间安静了下来,脸上写满了落寞.而我呢,还在为他前面孩子气的发作的笑容突然的就停在了那里,我突然感到了金刚在孤岛上的那种孤独,那种渴望交流的眼神,同时也感染了安。
记得第二次,金刚为了保护安,和三只霸王龙殊死搏斗.惊心动魄,伤痕累累,当他把最后一只嚣张的霸王龙打败之后,拍着胸脯大声嚎叫,叫声震撼着整个原始森林.他在显示自己的强大,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他就是霸主,这种惟我独尊的气势是任何敌人也无法压制的.然后,金刚到安的面前,孩子气的背对着她,昂着头,不说一句话.这个孩子在赌气,对他保护的人。
记得还有好多次,在悬崖边,金刚用自己的大手托着安一起看日落;在楼顶上,跟着安喃喃的话语学着说"beautiful";在夜里,轻轻的照顾她入睡.当安被抓走后他发疯一样的追赶,当他被麻醉之后倒下之前看着安的无辜的眼神,当他抱着安在雪花中忘情的滑冰.这些时候,我们难道还不明白吗?
金刚就是一个孩子.
尽管他庞大的身躯和天生的神力让当地的土著敬奉其为神灵,让企图挑战他的所有动物都望而生畏.可在弱肉强食的史前孤岛上这是他生存的法则.在维持生存之外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孩子.他有着孩子特有的天真性灵,也有着孩子一样的坚持倔强.他的眼神,清澈如斯.
所以他对安的感情不会是我们单纯意义上的爱情,这不会是两情相悦的火花的碰撞.这是一种源于内心的对美好的追求,那是小孩子心里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向往.在这个孤岛上,对金刚来说,安的出现无疑是天使的降临.
这才应该是彼特·杰克逊想要流露的真实感情,孩子的触动不会让我们感觉到任何的幼稚,相反,三十年梦想的积淀,让这种质朴的感情更加真实的升华了,我们甚至都开始相信,这个在屏幕上耀武扬威的大个子,是真实存在的.
如果说原始孤岛相当于家庭的襁褓的话,那么脱离这个唯一归属地的金刚就必然会受到人类社会无情的侵蚀.因此从他一开始被运出孤岛开始,就注定了他最后的悲剧.
他为什么要爬上帝国大厦?常人看来这是不可理喻的,因为他把自己逼上了绝路.可就在这方寸之地上,金刚把所有围攻的飞机都砸烂,锤着胸口再次怒吼的时候,镜头环绕着他转了整整一周,那一刻的震撼似曾相识.对,打败霸王龙的时候他用同样的动作证明了自己的地位.他是要证明,站在地面上的最高点,不管在何处,他都是霸主!King Of The World!
安注视着奄奄一息的金刚,注视着直到他松开手,慢慢的坠了下去,金刚脸上第一次出现了痛苦的表情,他被三只恐龙弄的伤痕累累都没流露出一丝惧色,可此刻子弹打在他身上时,他明白自己要永远的离开安了,这个此刻泣不成声的小人儿,他心中最美好的天使.
见过孩子失望的表情吗?听过孩子梦想破碎的声音吗?当听到金刚轰然坠地后的那声沉闷之后,伟大悲剧所特有的那份凝重深深的笼罩在了心头.这种感觉丝毫不亚于莎翁的《罗密欧和茱丽叶》。
金刚死了,他死在了自己的梦想前面,那个伸手可及的金发美人儿。
可彼特·杰克逊圆梦了,他带着三十年的坚持为自己的梦想划了一个完整的圆。
某种程度上来说,金刚和彼特·杰克逊都是孩子。
这是一个孩子拍的关于另一个孩子的故事
㈣ 我想找一篇专业的电影观后感
东京审判观后感 经过一个小时五十分钟,看完后,心里不禁为这部片子暗暗叫好,就像每个看过《东京审判》而备受鼓舞的炎黄子孙一样。你丝毫不用怀疑这部电影拍摄的动机,在一片混沌、缺乏斗志的中国电影界,能有这样一位香港导演站出来愿意倾家荡产“为国家做些事情”,实在是难能可贵。 影片大部分剧情都是在远东国际法庭和林熙蕾饰演的田芳子家里展开,重头戏毫无疑问是在法庭上:正襟危坐的法官和检查官、胸有成竹据理力争的中国律师团、咄咄逼人颠倒黑白的日本方面律师、神经紧绷的旁听观众、职业敏感十足的记者,无不原汁原味还原了当时那个跌宕起伏、场面宏大的审判庭;而与之相映的是,田芳子家也在进行一场洗礼——由曾志伟扮演的日本老兵,也就是田芳子的哥哥从中国战场回来天天酗酒度日,心里充满愧疚;小妹妹响应日本政府的号召去中国当了随军应征团,结果却沦为自己国家军队的玩物,幸好逃了回来。家里基本没个家样。 朱孝天饰演的《大公报》记者夹在民族利益、个人使命和与田芳子的爱情中,有些左右为难。《东京审判》真实记录了一场残酷战争带给两个国家人民的深重苦难。 最后中国理所应当赢了审判,日本家庭最终家破人亡。 不得不承认,这片子中饰演中国法官梅汝璈的刘松仁表演是相当出色的。他已经是我叔叔辈的演员了,从《八月桂花香》的年代走来的香港演员,我原来对他的出演是否合适将信将疑。等看完后,你就会佩服,他是毫无疑问的演技派。且不说大段专业的英语他“手到擒来”,关键是在没有他戏份的时候,导演给了他不少特写,你依然能觉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用我朋友的话说,“刘松仁眼神都会演戏”。在战犯装病企图逃脱罪罚的时候,梅汝敖一言不发的望着他,眼神里满是鄙夷和愤怒,在中国的证人上堂作证的时候,梅汝敖依旧是没有讲话,但是眼神里都是痛楚。他彻底颠覆了我对他原来奶油小生的印象。另外一个出彩的人物我认为是那位饰演首席检查长的美国首席检查官约瑟夫·季南的扮演者。虽说是一个老外,但是他为正义不懈奋斗的那种自然、坚定的表演让我钦佩。也可能是因为他的戏份比较多,所以我对他印象也很深刻。说到演技,日本律师广濑一郎的扮演者把刻板的面孔下藏着冷酷的心的老奸巨猾演得也是入木三分。 然后我也不得不说我看见后英达的感觉,我自己都不明白,当时为什么一看见英达我差点想笑场,到现在我内心还很歉疚。他的京腔十足的英语一上来我就在想,他在美国留学不会是才几个月吧?除了这个英达白白胖胖显得太富态了,不象解放初期的经历过苦大仇深的人民。话说回来,他演技是值得肯定的,举手投足有一股气势,正义神圣不可侵犯的恢宏气势。而曾江和曾志伟的表演也很到位,没有港台演员拿腔拿调的习惯,就是镜头、台词太少了。林熙蕾表现平平,刚好及格。让我有些失望的倒是我们这一辈儿的朱孝天同志,除了会日语,他在里面简直是在梦游。此男披着一头希腊美男子式的中长发,眼神迷离,在庭审过程中演绎一个记者速记的动作都那么假,拿着一支笔在本子上大幅度涂鸦,或是每到审判关键时他马上露出千篇一律眉头紧锁的呆滞表情,让我不禁心口发堵,不知道《大公报》的老编看见了是否痛心疾首,有没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的感觉呢? 最后决定冒着被广大博友扔鸡蛋的危险说说片子的缺憾,有些不吐不快。影片中出彩的部分不大,我先前看见的影片介绍长篇云云一概没有记住,只记得四个字“力挽狂澜”。冲着这个我怀揣满腔热情目不转睛盯着大屏幕,可惜的是自始至终,除了开头中国法官梅汝璈力争让中国在法庭上的座席排在英国之前,以及结尾,还是梅汝璈为了争取让这些千古罪人的日本战犯被叛死刑,除此之外没什么特别曲折的审判情节。我相信历史上肯定是有的,不然也不会拖了2年才最终定罪,可我看到的大多是非常顺利的庭审过程,丝毫看不见“力挽狂澜”的影子。这让我有些意犹未尽。另外就如同一些网友的评价,“影片有些不流畅”,敝人也有同感。 不管怎么样,这部片子大体上还是比较成功的。敝人虽然是学历史出身,但其实自己对侵略事件的细节都不甚了解,而且早学也早忘了。在法庭上出现以真实的资料批露“皇姑屯事件”、“九· 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细枝末节的真相,艺术地再现了这一二十世纪最大的正义审判。 说起影片不足之处肯定也会有,卢迪以前文章也里写道——“你不忍心指出它的缺点”。千篇一律的赞赏大家想必也见多不怪了,我今天稍微唱了半个黑脸,但是我还是从心底里感激和敬佩这些导演、演员,至少他们在为自己的祖国努力,为了这个我觉得也应该为他们叫好。各位没有看过的,不妨去看看吧,不单单是为了一个电影,而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或者说,是作为一个被日本侵略过的国家的子民,当你看见影片最后黑底白字写的一
㈤ 求电影观后感 3000字 最好有感想和启发的
《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这部电影已经不是第一次看了,高中的时候在家曾看过一次,当时首先是被当时封建王朝回光返照下的强盛所震撼,也深深的被当时称之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的宏大,秀丽,惊世骇俗之景震撼,那一山一水,一瓦一瓴,无不映射出宏丽,智慧与强盛,留恋忘返。当珍宝被抢走,当瓷器无情地被捣毁,当那把罪恶的火把从一窗一木燃烧起了,心中油然而生的是无尽的惋惜和深深的愤恨。今天在课堂上再次观看,心灵再一次久久不能平息。
去年曾去过一次圆明园,独自游荡在这个曾令世界都惊叹着迷的园林,已无法再寻见当时的震撼。昔日宏伟秀丽的楼阁,景观已经荡然无存,所留下的只有静静的地基在品味着似梦般的过往,空乏的言语也无法表达出当年的繁盛。心中只有一丝淡淡的落寞。当在西洋景观遗址看到那些断壁残垣时,心中那份落寞更是无以言表,一种民族之情油然而生。今天当再一次看到这部电影时,不禁将其中的繁华于今日之萧条加以对比,那巨大的反差更是一种震撼,一种警示,是无尽的深思。
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清乾隆九年(1744)基本建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在建筑艺术上,圆明园还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长春园的北端,原建有一组园林化的欧洲式宫苑,其中有座“西洋楼”,由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等外国专家设计,创建于清乾隆12年至24年(1747—1759),建筑用料大量是精雕细刻的石材,主要景区装置了多种形式的水池和机关喷泉。园路铺饰、绿篱修剪,以及围墙、石雕、铜像等都具有西方特色,但楼顶却盖上了中国特有的琉璃瓦,墙壁上镶嵌着琉璃砖,同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迭石技术和砖雕工艺。这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处兼有东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群,因而被西方誉为“万园之园”。园内还收藏了极为丰富的文物珍宝、字画典籍,堪称是东方文化艺术宝库。
大文豪雨果的叙述没有一丝的夸张——“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它荟集了一个人民的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被外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遥远的亚洲文明的倩影。”她是中国鼎盛时期的代表,寄托着中国太多的自豪和骄傲。“希腊有巴黛农,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巴黎圣母园,东方有圆明园。”
当大火吞噬这一切的时候,悲伤不言而喻,但那份对英法那份愤恨外,一丝屈辱定然不会没有。是的,屈辱,自1840年以后就是屈辱,圆明园的焚毁正是那份屈辱的一点。当那火烧三天三夜后,我们民族更多的是思考吧,应该在那昏暗的天空下惊醒吧。一个泱泱大国,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跨过了康乾盛世,傲然于东方,却被弹丸小国,区区两万人攻破京都。是什么导致这种情况?是盲目的自大,稍具一些科学思想的康熙只把科学看成一种玩乐,乾隆更是认为天朝大国无所不有,夷狄之物纯属取乐之工具,还自以为是的把大水法中的机械取水换成人力,可笑可悲。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们目空一切,多次拒绝与其他国家互通有无,视“科技”为玩物丧志的东西,开始了闭关锁国的时代。然而他们却万万没有想到就在西方国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先进的工业革命,正在一步一步地的超越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因此,大清帝国注定要从瑰丽的天国中坠落,这样悲剧性的命运是无法逃脱的!今天的 只能在满目苍遗、断壁残垣中寻找那份失落的美好。正如那句古谚说的一样,历史的真相往往被繁华所遮掩。
鸦片战争之时,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双方大战然而清军用的 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军勇士们在用战马和弯刀冲锋。虽然他们的勇气让英法带兵的将军们感到震撼,但结果却是英法联军以五人的微小代价击败了帝国三万大军。当时的英军统帅就说这样一个民族,若能配上好的装备可以征服世界!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不争的事实。
曾听过一位袁伟时教授说过什么是大国,他曾说过一个大国最根本的是有没有一个自我更新能力很强的政治制度。当时的中国依然是封建统治下的君主专制,没有丝毫的思想自由而言,延续着传统的四书五经的科举制度和三纲五常的传统思想。当外来思想来到中国而是被视为不怀好意,是想颠覆我们中国的,还制造几次大事件。到康熙时期只留下所谓技艺人,来为皇家服务,其他的一并驱出,而且留在中国的只许信教,不许传教,也不许离开中国。将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交流就此掐断。康熙的后人更是孝顺,谨遵圣祖遗训,高唱着祖宗法不可灭的人伦道德,做着大国的美梦,一直不肯打开国门,把国家的生机给掐断了。而英国自1215年颁布《大宪章》后,一直探索新制度,经过几百年的探索,终于在1640年爆发英国大革命,为英国的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而此时的中国,满族人终于经过几代人人的努力,在1644年入主中原,开始了自己的封建帝国,延续着几千年制度,唱着大国的幻曲。
圆明园已随那段历史而只剩断壁残垣,如今,所有的繁华都烟消云散,只是那些残垣静静的躺在草丛中,这个见证大国奢华的园林随着大国屈辱而离去,有人说重修圆明园,但是更多的人认为没必要,我说也是,就让它在哪吧,一个民族的屈辱总要留下些什么,它留下的不仅仅是断壁残垣,它留下的不仅仅是这些,是那段屈辱,那屈辱后的思考应该永远留在我们心里,知耻而后勇,我们应该在历史中明白今天,正如毛泽东所说,居安思危,才能更好的前进,在这个见证者的鞭策下,民族,中华民族,只有前进,才能更好的傲然与世界民族之林。
㈥ 玩物丧志读后感
成语“玩物丧志”意思是说醉心于玩赏所喜好的某些事物就会丧失积极进取的志气。但我却不完全同意,难道“玩物”与“丧志”之间可以用等号来连接吗?
早在几百年前,英国有位著名的生物学家就创立了关于生物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进化论。他就是达尔文。然而你知道吗?达尔文小时候并不爱学习,他经常旷课逃学,到森林中与小动物们一起游玩,仔细观察他们的生活习性,对此,老师和家长都无可奈何,认为他只有这样了,不会有什么前途。但是又有谁料到这位顽童长大后竟成了举世闻名的生物学家呢?看来《尚书》中的“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玩物要看如何玩,要会玩。如果在玩的过程中能进行思考研究,那么就能“玩”出“志”!达尔文正是在玩中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与认真的研究,才“玩”出了著名的进化论。由此看来,“玩物”也能“得志”。
也有一些人能“玩物”而不“丧志”,这就需要他有极强的毅力。著名作家肖复兴的儿子肖铁很是迷恋于NBA,但他“玩物”而不“丧志”,知道把这方面失去的时间加倍地补到学习中去,照样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因此,“玩物”不一定会“丧志”。
退一步说就算“玩物”会“丧志”,那么弃物就一定能得志吗?看看当今社会,弃物的人大有所在,可是得志的人呢,却屈指可数。就如有些大学生从小死读书,除此之外什么都不会,更不用说是玩了,这算得上真真切切的“弃物”吧,就算他们能考上什么名牌大学,然而这也只是死读书的结果,他们的动手能力极差,所学不能用于实际。他们的“弃物”在父母老师的眼中是勤奋,用功,可进入社会却成了实实在在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像这样的人能说是“得志”了吗?他们能成为社会的新鲜血液,成为祖国前进的新动力吗?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在心中打一个问号!
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目标、信念、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或许,我们不能对某一种行为妄下断语。有些人固然是玩物丧志,但那并不代表全部,只适合一些人,而还有些人,他们能从“玩物”中“得志”或“玩物”而不“失志”,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所以,“玩物”≠“丧志”,我们也不可单凭“玩物”而轻易否定一个人!
㈦ 有关清朝的电影的观后感 或者书籍的读后感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
上个月,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圆明园的毁灭》,为了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课文,老师让我们进入了多媒体教室观看了《火烧圆明园》的电影。
圆明园是1709年建成的,雍正皇帝第一个进入圆明园,结果住了几天,一住就不想走了。从雍正开始,许多皇帝都是在圆明园出生的,而且,在圆明园里住的时间,比故宫里待的时间还长。圆明园经过了150年的改造,最终,才呈现出此规模。它的造价,没有一个人能够说得清楚。据说,有一次,一个地方的修建的花费不够了,雍正一挥手就调了几百万银元过去,几百万银元,相当于现在几个亿哪!这还仅仅是一个角落,可见圆明园的造价之高。
1860年,英法联军开始侵占中国,对中国大肆进攻。当时是咸丰皇帝在位,成天吸鸦片,关闭国门,将西方科学技术理解为玩物丧志。到后面科学技术越来越落后,但是不愁吃穿,日子就这样过着。不知不觉间,我国的科学技术与外国越来越悬殊,当英法联军侵入时,士兵们仍然在用矛、枪、戟、盾与持有洋枪洋炮的英法联军打仗。最后节节败退,直到英法联军追到圆明园。
与此同时,慈禧太后和很多大臣早已逃之夭夭,到了避暑山庄,留下了一座只有老百姓的空城。英法联军在城里到处杀人放火,干出了种种灭绝人性的暴行!到了圆明园,英法联军一看,有这么多好东西!赶快去拿!他们的借口竟然是官员大臣不让他们进去偷东西!
圆明园可抢的东西实在太多。据一个英军目击者称,在整个法军营帐内满堆着很多装潢异常华丽的各色钟表,在士兵的帐篷周围,到处都是绸缎和刺绣品。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国二等带兵官,因在圆明园劫掠致富,享用终身,得了个“中国詹姆”的绰号。
英法侵略者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由于园内的陈设什物及其帐目都一并被抢毁一空,所以已永远无法说清。以下资料或许可藉以管中窥豹。清室史料表明,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441件,劫后幸存的只有一件大钟。事后查缴被土匪抢走和侵略军“委弃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达1197件,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园内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据当时《泰晤士报》一则通讯称:“据估计,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实际上,被英法侵略军抢走和破坏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实属无价之宝。这摧残人类文化的滔天大罪,实在令人发指!
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倩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兰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一个英国军官从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庙里掠得一个金佛像,可值1200英镑。一个法国军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财物。法军总司令孟托邦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辆马车。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军二等带兵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均为三层,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宝,找了7名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狼疮。
1860年10月18日和19日,为了销毁罪证,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院内放火。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额尔金得意妄行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放火的主使者把这种行径看作了不起的业绩,而全世界的正直人们却为这野蛮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这段话代表着千百万正直人的心声。
看电影的时候,大家不停地感慨:“这英法联军真是太可恶了!”“要是带着现在的武器回到以前该有多好”“这么多国宝、艺术品都被砸烂了,太可惜了”。是呀,多少代人的心血都倾注在那上面,整整一百五十年建成的园林,三天就被烧光、抢光了!大家还记得上回苏富比拍卖会吗?那些兽首可都是中国人的啊!可是我们却必须得用昂贵的代价买回来。外国人造不出那么好的东西,就来抢我们的。抢了还不算,还要烧毁它,还要危害当地的百姓。不过,这也不完全是英法联军的错,当时清政府太腐败,只顾自己逃命,不顾老百姓。而且,科学技术又太落后,完全没有能力抵挡外国人的攻击。“把平静与安宁留给皇上,把战乱和痛苦就赐给老百姓吧。”就是讽刺清政府的。这也让我们得到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现在,为了避免同样的悲剧再次发生,我们正在抓紧学习现在的科学知识,让我们好好学习吧。
一座绝美的园林。
一帮野蛮的强盗。
一段屈辱的历史。
㈧ 关于狗的电影观后感
有关狗的词语几乎全是贬义的:比如狗仗人势、狗尾续貂、蝇营狗苟、鸡鸣狗盗、鸡飞狗跳、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猪朋狗友、人模狗样、鸡零狗碎、鸡鸣狗盗、狗血喷头、狗血淋头、偷鸡摸狗等等。
这说明狗根本就不是人类的朋友。狗的面貌猥琐,行为丑恶。
所谓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这完全是玩物丧志的养狗人的一派胡言!
爱狗人士都是一些崇洋媚外的卑鄙小人!
爱狗人士被称为狗奴。爱狗人士是邪恶的魔头!
㈨ 平时,你读了哪些课外读物观看了那几部电影和电视剧请选择最喜欢的一本书和一部电视剧,写一篇读后感
《其实,他不够爱你》
提起这本书,不得不提钱钟书的讽刺小说《围城》: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包围。虽然两书体裁不一样,前者是回答体,而后者是小说,当然两书地位也不能相提并论,但两者都牵了同一条主线:爱情是何物?如何把握爱情?
相信多数同学会臆断此书为爱情小说,但实际上本书是作者对一些感情出现问题的读者的回复,而关于读者所列举的不幸的情感故事确实可以写成几部长篇小说。书中作者对爱情的体悟让那些未敢踏雷池或已经在雷池之中的芸芸众生唏嘘不已。作者在书中说:无论有没有爱情,都只是一辈子而已。而一辈子,很快就会过去了。操纵在别人手里的爱情即使得到了也是味同嚼蜡,毫无意义。人生若戏,演得久了,或会弄假成真……这些话语,确实能深入人的心灵,叩击灵魂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我觉得,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是不会有如此深入的体悟的。
由此,我想到了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纯洁的爱情可谓是凤毛麟角。房子、票子、车子、位子……我们在寻找另一半时,总会想到物质。诚然,物质是爱情的基础,正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但书中鲜活的例子却又在隐隐告诉我们:爱情一旦完全攀附于物质,那必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我们不是爱的玩物,但我们会成为物质的宠物,于是我们在爱与物质的选择中步履维艰。
其实,完美的爱情是不存在的,有时一次抚慰,一声问候,一个眼神……都会让两个人仅仅偎依在一起,都会让两颗心融化在彼此的世界里,只有将爱转化为平凡生活的小举动,才能享有真正的爱情。
在这个真爱缺乏的时代,不妨随身携带这本小书,听听书中的故事,分享作者的体悟,这或许对你真的有所帮助。
㈩ 以张紫妍事件为蓝本的电影《玩物》,为什么韩国财阀们会让这个电影上映,还大肆宣传
虽然韩国一向喜欢将中国文化据为己有,厚脸皮令人叹为观止,可是在评击自己国家的丑恶现象时,他们刨根问底的精神真的是值得敬佩的。这一点,非常明显的表现在影视作品上。前有《熔炉》促成了著名的熔炉法,后有《潜水钟》揭露世越号沉没海底真相,扯出朴槿惠及闺蜜的丑闻。他们将埋藏在光鲜表象下的龌龊翻了出来,拍成电影。
以一个饼去引诱,然后女主进了圈套一步一步的成为了玩物,可我有些不懂的是,为什么女主可以傻的签下那么不公平的合同,这个电影正好告诉那些为了梦想的人,梦想,最好就是想会,然后保护自己的去做,女人更需要去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