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血战湘江观后感1000
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记得白岩松曾经说过,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这段话到我看完电影《血战湘江》才有了对这段话真正的感触。
整片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娃娃兵一个个倒在后面的坑里,坑里全是血,也许真正的湘江战役比影片还要惨烈,那死去的可是活生生的人啊!此时他们的脑海里想的是自己的父母还是心中对家乡姑娘的情愫呢?应该都不是,如果是的话,他们又何必抛下最珍贵的东西,来到枪口充满子弹的前面呢? 换位思考下,如果让我挡在子弹的前面,那支撑我的该是什么样的精神,我又想了想,不管是什么精神,我不敢的,我真的不敢,应该现在的大多数人都不敢吧! 之前看到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娘则国娘,咱们现在如果都变成那种胆小,只贪图享乐的人,如果再遇到“湘江之战”我们能打赢吗?换句话来说,我们敢打吗?有那种明知道是死也要打的精神么?
我们现在应该太爱自己了,忽略了我们应该为国家做些什么? 难道现在不是每天在打仗吗? 只不过现在的打仗变成了经济之战,我们被日本痛击!之前听一个学姐说:在日本,大街最多的就是书店,在地铁上几乎每个人都是在看书,扯一个话外提,假疫苗事件如果是发生在日本,那么负责人应该要自杀吧,因为日本的文化之一就是如果失败了,宁可剖腹自尽,这种文化应该是推动日本经济最大的文化之一,因为把性命押给了公司,去为生死存亡而战斗,有一个数据显示日本的工作量是中国人的2倍,在日本 早回家的男的 是被人嘲笑的 。
每个人看电影的收获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身上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说下我吧,我最近因为压力有点大,很急躁,看了《湘江之战》看的时候我哭了,并不是为他们的死亡而哭的,而是看到毛主席那份胸怀震撼了我,因为李德左倾严重,毛爷爷对于决策无能为力,但是毛爷爷虽然是愤怒,但是回去之后 没有一点急躁,没有一点抱怨,仍旧是去付出去步步为营的做出随时应对的准备才有了后期战略的改变,这才避免了没有被全部围剿,在片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坚决执行任务”这一支队伍该有着什么样的毅力,信仰,才能把最宝贵的生命都献出来,只为毛主席过湘江!
⑵ 血战湘江观后感
《湘江血战》是个例外。年轻的老干部张一山和保剑锋终于恢复了一场真实而残酷的战争。这部电影的战争场面太激烈了。
以顿计数的炸药只是为了恢复真实而残酷的战争场面。正是由于演员们在片场的艰苦表演,电影院的视觉刺激和感官肌肉能量刺激得到了交换。
这部电影就像一个巨大的红色惊叹号,完全刷新了他们的观看体验。另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是,《湘江血战》不回避血腥,也不回避血腥场景。镜头下的战场就像血海,毫无保留地重现了长征中最悲惨的战斗。
在悲剧的背后,令人惊讶的是,电影中既没有使用CG技术做特效,没有三维软件做虚拟场景,完全用炸药和汽油轰动战争片的澎湃激情,这是绝对大多数好莱坞电影做不到的!
毫不夸张地说,炸药爆炸的战争场景可以在电影院闻到硝烟的气味,直接将观众带入战场,体验83年前的残酷。
⑶ 读了湘江1934向死而生你的感受是什么
观后感中可以围绕一个事点表述感觉,也可以围绕多个事点来进行讨论,但要注意的事,论点可多个,但中心点只有一个切勿像流水账一样。
《湘江1934·向死而生》观后感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早就听说过前辈们说这句话了,这句话一直流传在桂北,而背后的故事则来自86年前在这发生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战役。
动画电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故事一开头就提到一位叫黄玉长生的小红军,他年纪虽小,却很勇敢,他徒步奔向炮火连天的战场,与18团取得联系,可当时的场面惨不忍睹。战场上尸横遍野,18团没剩下几个人在战斗了。这时,黄玉长生也已负伤,但还是坚决与18团的战士们一起奋战,可团长不同意,并委托他将团旗交给首长。
由于黄玉长生的肩部负伤,无法完成任务,与他同龄的孩子韦二牛帮助他,为他包扎伤口。随后,韦二牛为黄玉长生带路,一起寻找红军大部队。在途中,他们遇到了红军队伍,又并肩作战。但不幸的是,后来这支队伍寡不敌众不幸被俘,敌人想把他们扔进井里。此时,黄玉长生挺身而出,与敌人抗争牺牲了,最后只剩下韦二牛一人。
故事的结尾,韦二牛终于将团旗交到了首长手里,并坚持要求加入共产党,为失去的亲人、红军战士们报仇。韦二牛与红军战士们经过浴血奋战,共渡湘江,脱离了险境。
当我看到小红军黄玉长生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时候,眼眶里满是泪水,因为黄玉长生小小年纪为革命做出了牺牲,令我很敬佩。但当我看到红军战士们战胜敌人的围困堵击杀出一条血路后,我在心里不禁欢呼起来,这不仅仅是的我的欢呼,也是战士们的欢呼。
在现实中,我们也要向红军、革命战士们学习,学习他们那种不怕苦、不怕牺牲的精神。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们出去游玩,在过一处小水洼的时候,我不慎摔了进去,衣服和手又脏又湿,当时又处于冬天,身上的水令我冷及了,我被落在最后面。就在我最无奈、无助的时候,我突然想起老师说的要学习红军坚强、勇敢、克服困难的精神,我立马拍拍身上的水,追上了走在前面的老师和同学们。
这个故事,让我深有体会: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革命战士们为了解放全中国,不怕流血,不怕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美好的生活!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⑷ 看完了《血战湘江》以后,都会有比较好的观后感吗
血战湘江,是红军长征历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也是一场最值得总结经验与教训的历史事件。也许对于那段历史了解的并不清楚,也许对于那场悬殊对决的惨烈没有概念,但是看完这部电影,你至少能够学会什么叫尊重,什么叫敬仰。但是相对于电影故事主题与史实,《血战湘江》这部电影并不算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在战场之外,主旋律性太强,让整个故事讲述太过俗套,人物性格,表现都太过脸谱化,最终只让这部电影里面只剩下了符号,缺少史实讲述的鲜活感。让那段惨烈且宏伟的故事,只剩下了说教感。强烈的赶客感,浪费了“血战湘江“这样好的主题和深意。
⑸ 湘江北去电影观后感
看完《湘江北去》这部电影,我被深深的打动到了,感觉国家的和平来之不易,要时刻怀揣着感恩之心,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这部影片让我隔着屏幕也感受到了他们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满腔热血,无私无畏,改天换地的精神。
人生的道路上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挫折,克服了困难便会见到“彩虹”。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和坎坷。电影里面的人物都是充满了对美好的坚定信念,还有那种面对危险不怕牺牲的精神,这部电影,让我体会到他们的坚强、正义和决心,让我受益匪浅。
九十年过去了,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国家的和平,百姓的安宁。今天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贪图享乐呢?身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要不断地鞭策自己,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把祖国建设得越来越好。
⑹ 血战湘江观后感,如何评价
该影片是一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建军90周年、迎接党的十九大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献礼影片,生动地讲述了83年前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5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此片深刻揭露了反围剿中党内以李德、博古为代表主张的左倾错误路线使党和红军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真实再现了红军34师官兵顾全大局、前赴后继、勇于牺牲,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大无畏精神。
影片充分揭示了什么是大局意识、什么是核心意识、什么是牺牲精神、什么是干部的表率作用,让我们从中很受教育。
影片中,每个红军牺牲的故事都感人至深:营长林有国血战中歼敌无数,中弹后与给他当枪架的父亲林裁缝一起倒地,他给父亲整好军帽,两人为是红军一员而感到骄傲;师长陈树湘受重伤,肠子流出,竟亲手扯断、誓死不当俘虏,捍卫红军尊严……他们每个人都为伟大的长征精神增添了耀眼光芒。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艰苦卓绝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文化基因的集中体现。观看完影片大大增加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自信,增强了我们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自信。
漫漫长征路,滴滴红军血。日落寒霜起,湘江血染红。感谢《血战湘江》重新给我们这样一段记忆,让我们知道: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而是有幸生活在和平的中国!
(6)过湘江电影的观后感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共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5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湘江惨败直接导致遵义会议的召开,重新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