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超市卖的爆米花,和电影院卖的不一样玉米变爆米花为什么不健康呢
有没有爱吃爆米花的朋友们,举一个手让我看看。时至今日,大家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的情况下,都是会买一盒爆米花玉米来解馋解饿。仿佛看电影的情况下对爆米花的喜爱被变大,嘴根本停不下来,乃至一嗅到爆米花的香味,就觉得自己赶到影院。
在各类添加剂中,最令人当心是指“双乙酰”,造成浓厚的鲜奶油口味,让爆米花玉米吃着香喷喷。这一添加剂经常出现在植物奶油、蛋糕烘焙小零食中,鲜奶油香味的提升,让零食更强卖,但是通过烘制的双乙酰,残余的浓烟容易让人生病。
假如不添加这种乱七八糟的添加剂,自己在家里用爆裂玉米做爆米花,吃了之后容易长胖吗?我们来看一下爆米花的发热量,都集中在植物油脂、糖和别的添加剂里。有的人为了口感,能给爆米花玉米用到无盐黄油、糖,吃着毫无疑问容易长胖。
那如果把无盐黄油换为食用橄榄油,降低糖份,乃至就不加糖分,爆米花玉米似乎是没有什么热量,甚至可以摄取膳食纤维素,促进肠胃蠕动,能够起到减肥的效果。除开味道不好之外,没啥缺陷。
2. 为什么国外影院的爆米花是咸的:我在澳洲影院看电影买玉米花尝了以后发现是咸的。不懂为什么谁能告诉我
国外大部分爆米花是咸的,只有很少地方卖甜爆米花,他们管甜爆米花叫candle popcorn
3. 看电影时为什么要吃爆米花
看电影吃爆米花是一种纯正的美式习俗,所以这里回答的实际上是为什么美国人看电影要吃爆米花。这种习俗和看电影行为的结合,有一定历史原因。
吃爆米花一直是美国人休闲娱乐时的主要零食,至少从20世纪初开始,看体育比赛、杂耍节目、去游乐场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吃爆米花。但在最开始,它并没有和看电影紧密联系在一起。1905年镍币剧院兴起,使得看电影成为一种空前流行的娱乐活动,同时使各种真人综艺杂耍边缘化。在这个时候,卖爆米花还只是镍币剧院周边的一些摊贩自发行为。
1910年代中期开始,豪华电影宫(movie palace)取代镍币剧院,成为电影消费的主流场所。当时电影从业人员的心理是尽可能提升电影的地位,使之高尚化、上流化,从而和底层民众的娱乐形式区别开来。最高档电影宫的目标是要媲美欧洲的歌剧院,谁会在看歌剧的时候吃爆米花这种平民食品呢?所以电影宫的老板都反对爆米花及各种零食。此外至少还有两点原因:一、零食利润不足观;二、会污染影厅环境,清洁困难,镍币剧院中的满地垃圾让人心有余悸。
即便是这样,大多数电影观众并不觉得看电影吃零食是很丢人的事情,绝大多数电影院门口都有卖零食的摊贩,很多观众会买好带进去。
爆米花及零食正式引入电影院是30年代后的事情。主要原因是经济方面的,大萧条期间电影院经营困难,开源增收的压力很大。所以一些非从属于五大片厂(派拉蒙、米高梅、华纳兄弟、福斯、雷电华)的独立影院开始卖些简单的糖果。它们尝到了甜头,于是这种做法迅速推广开来。30年代几乎每家电影院都有了自己的小卖部。
糖果之后是爆米花。30年代后期,爆米花售卖装置成为电影院的标配。当然为什么是爆米花,可以从很多角度来理解,爆米花制作简单,它的香味对等待的顾客是很大的诱惑,而且价格便宜,它是大萧条时期美国人消费量没有下降的少数食品之一。另外,爆米花制作技术改进,不再像以前那样会发出让人难以忍受的臭味。
爆米花攻占电影院,其实我们也可以说这是电影上流化路线的一次失败。
爆米花进入电影院之后,它的年产量暴增20倍。它的热销甚至带动了玉米种植面积的大幅增加。
二战期间,食糖管制,爆米花更加成为看电影时唯一的零食选择。40年代中期,美国爆米花产业和好莱坞电影一起达到史无前例的最高峰。
不过,外界对爆米花进入电影院并非没有批评的声音,40年代的报纸上,常常出现批评看电影吃零食等不良习惯的文章,还有人出台「观影礼节」之类的指南,劝说观众放弃吃爆米花。
顺便一提,二战结束后,食糖管制解除,可乐等软饮料才开始进入电影院。
爆米花等零食销售对电影观看习惯也有不少影响。例如在二战结束后的几年,即使不太长的电影也有中场休息,原因不过是给电影院提供二次贩卖零食的机会。
50年代后汽车影院兴起,观众在自己车上吃起来更加自由,影院的周围出现小型餐吧,卖的就不仅是爆米花和可乐了,还包括热狗、冰激凌、奶昔、三明治、咖啡、汉堡、薯条、披萨……60年代之后,零食经营越来越系统化和专业化,已经无可置疑地成为电影院利润来源的一根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