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刚刚看完《驴得水》,大家都有什么观后感
刚刚观看了翔宇剧社的《驴得水》,哭了笑了,放弃回宿舍洗衣服的时间跑到办公室开电脑打字,就是为了脑中闪现的想法能够及时得到记录。
在路上听到两人讨论,说没想到这个剧这么负能量,铁匠一黑到底,没有起伏,有些失望。但我却觉得这部戏的编剧着实反应了现实。既然是荒诞的故事,就要荒诞到底,也现实到底,没有鲁迅似的批判精神,只为了迎合"正能量"的社会要求而写成happyending,最后只能是让人心中缺了一些回味。喜剧一般给人的印象很短暂,因为那种理想中的事情分分秒秒都发生在我们的脑海中,所以么有任何新鲜感觉。反而悲剧能够震颤人心,因为人们从内心深处拒绝这种情况的发生,避之唯恐不及,却要看到它血淋淋的出现在眼前,那种触动禁忌的感觉更能长久的保持。
先说说孙佳佳,她应该是该剧中唯一自始至终保持着理智的人。她的单纯与理智的保持,是建立在父亲与其他教师的保护之下的。她虽然身处在艰苦的环境中,但父兄的照顾与关爱,以及年纪小的理由,让她能够生活的无知无罪,因此她能够在其他人迷失的时候保持着清醒的理智进行劝阻,并且最终得以远离是非。但她能够躲多久?没了亲人的关爱,她将更加直接的暴露于现实社会的阴影之下,那种单纯善良的心性能够躲过四处潜伏于暗处的恶之爪牙么?
女教师一曼是戏中为二的女性。我想她曾经也单纯善良过。如孙校长教导铁匠时诵读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然而大都市生活容不得底层小人物的天真无邪,为了生存她成为了交际?连草都不长"的山村躲避闲言碎语。她也有自己的追求,当孙校长提出捐出自己的5000元钱用来建校舍时,是她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站出来表示支持的。大家将最初骗得的3000元经费挪作私用时,她的花销用在了衣服上。试问哪个女人不爱粉黛华服?在这个充满了男人气息的乡村小学,她也只能靠这种魅力来稳固自己的地位。说她玩弄男人没有感情?若真如此她不会因为铁匠的离去而恋恋不舍,也不会在收回钢笔后对着远去的背影说"铁匠,对不起",更不会在被侮辱后成为了一个疯子。其实我觉得一曼只是装疯,因为她已经无法正常的面对这群人。唯一正常的佳佳在听到"今晚的驴肉"后用深恶痛绝的眼光看她,曾经交付感情的铁匠道貌岸然的回来羞辱她,相伴最久的同事因为各种或冠冕堂皇或自私自利的想法背弃她。她不像佳佳有父亲的支撑,也失去了有过床笫之欢的男人的抚慰,除了痴狂疯癫,她已经找不到方式来挽回可怜的自尊。有时候死亡是最好的结局,如同《致青春》里的阮阮,悲伤失望什么的,从此无须在意。同时我要对一曼的扮演者致敬,舞台剧需要付出与奉献,她将一曼的心路与行动一丝不苟的表现,将角色塑造的十分丰满。观剧者有些不能接受其中的情节,我要说,不出演舞台剧,你不会知道什么叫做"放得开",什么叫做"牺牲"。真正会品味剧情的人,不是用笑场和嘘声来表达对演员的蔑视,二是从动作和表情中,体会一曼这个角色的在放荡中的挣扎和渴望。
再说魁山,他从开始对一曼的追求、发出具有独占欲的宣言,到心死如灰后性格粗暴,买貂裘费公款,不肯放弃到手的钱款,为升职而对特派员为首是瞻,一系列的活动充分体现出了一个投机钻营的小人物的成长历程。他是剧里面从一开始就展现出消极悲观的人物,是汉奸的典型。但这样的人物不是凭空产生的,他和特派员是同样的人。虽然一个貌似深处高位,一个好像扎根农村。他们都抱有自己的目的。魁山能够跟随孙校长来到农村,说明他还是有一番理想抱负或者说善心。然而生活条件的艰苦、社会环境的残酷逐渐消磨了他的心性。他还能坚持初衷的原因,可能就是一曼的陪伴。能够说出"结婚"这个词,说明他真的动了情,也下定了决心。所以遭到背叛让他崩溃,枷锁除去后释放出的恶劣因子充斥了他的灵魂,于是变成了传统意义上的坏、损、阴、恶。他狗血淋头地对着一曼破口大骂,粗话脏话假话实话毫不遮掩,正说明他仍然放不下曾经的情和恋。所谓爱的深所以痛的真,是十分有道理的。
至于特派员,正如我先前所说,他和魁山没有本质的不同。现在的他,身份在这个小山村中的校园里显赫非常,但在教育厅中不过是个一抓一大把的跑腿小弟,不然也不会被派遣到山野中公干。他也会投机,背负巨大的任务却只选取了一个地点作为目的地,只因为这里符合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务的要求:穷乡僻壤,基础教育。随手找个人滥竽充数应付交差就好,回头就有大把的钞票领取;或许连钞票都没有,只有顶头上司的口头嘉奖而已。作为底层小人物,能够生存就是最大的福利了,当然能够找到机会耀武扬威、发泄郁积的怨气更好。只是他没有想到故事还有后续,美国教育家罗斯来了,这让曾留洋英国、热爱莎士比亚文学的高材生也头痛不已。骗骗骗,编编编,这些都是他生存的必备技能,脸不红心不跳的就能把这出戏继续演下去。只是参与者太不给力,导致困难重重。被驴踢、遇诈尸,最后连钱的皮毛都没有看到,还被调查,只能说"这个气氛很让人气愤"了。说起来被调查只是走个形式罢了,这样的小角色在大人物眼中如同蝼蚁,不仅搞砸了挣钱的途径,还丢人现眼到国外了,一脚踢开,毋庸置疑,反正一个特派员倒下去,千千万万个特派员站起来。社会的发展不会一蹴而就,想洗白千千万万无穷尽的特派员们,任重道远又势在必行。
不得不说的人是铁男。他曾经的意气风华嫉恶如仇是年轻气盛的青少年的代表。他鄙视魁山的消极,守护佳佳的纯洁,支持校长的梦想,是个彻头彻尾的"知识分子脾气",最终却败在一枚子弹上,顺应形势认了干爹找了靠山。说他不坚定么?艰苦的环境里他也抱怨,却始终抵抗着侵袭;他和佳佳在一起,就像两个校园中普普通通的情侣,内敛着相爱,为着未来而努力。只是生死抉择的时候,作为一个并没有经受过大风大浪考验的年轻人,乞求"活着",并不过分。他还有长久的岁月需要度过,美好的生活还没体验,要么死去,什么都不带走,要么活着,借用靠山的力量让自己强大。肉体凡胎抵不过枪炮的攻击,在特派员已经毫不犹豫开枪,并且有再次毙掉他的趋势时,什么嫉恶如仇什么年轻气盛,都抵不过对生的渴望。
时间有限,先分享这点儿体会。有时间再继续。感谢翔宇剧社和剧组成员的精心编排与努力付出,为大家呈现了一场挖掘人性的饕餮盛宴。向你们致敬!
2. 《驴得水》影评深度解析是
情境设置先声夺人,高山滚鼓愈演愈神,演员爆发很准确。
从话剧舞台到大银幕,《驴得水》经过五年剧本打磨、上百场表演磨砺,品质扎实,精彩巧妙的故事、不落俗套的笑点、无可挑剔的表演,令观众交口称赞。
剧情介绍:
一群“品行不端”却怀揣教育梦想的大学教师,从大城市来到偏远乡村开办了一所学校。学校待遇惨淡、生活艰苦,但老师们都自得其乐,每天嘻嘻哈哈打成一片。
然而教育部特派员要来突击检查的消息打破了安宁,因为学校有一位“驴得水老师”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就在所有人都担心丑事即将败露的时候,一个神奇天才的出现拯救了大家,然而谁能料到真正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3. 《驴得水》带给了我们怎样的警示意义
《驴得水》这部电影拍的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整部剧采用黑色幽默的表达手法,明着写喜剧暗处些那些社会现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和警示意义。
一、揭露贪污腐败。剧中的校长为了多领一份薪水,竟然把一头驴的名字改成吕得水上报。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行为,其实在暗讽现实社会上的那些假借名义贪污腐败的行为,是十分有警示意义的。告诫我们要杜绝这种不良的行为,要从自己做起,并且监督督促身边的人都不要有这种行为。
对此,你认为还有一些其他的警示意义吗?
4. 驴得水影评深度解析
《驴得水》讲述的其实就是一个“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的故事。
《驴得水》由舞台剧改编而成,其中很多成分还是摆脱不了戏剧的影子,但正因为其脱胎于一部成熟的戏剧作品,其戏剧冲突以及人物设计都十分巧妙。
在电影的一开始用空镜介绍环境是电影的惯用手法,第一场的戏的开始就抛出了已经困扰这个小学很多年的问题,钱永远是人类社会争执的焦点,生活进行下去离不开的就是钱,学校继续开下去离不开的也只有钱,因为谎报他们不得不用另一个谎言来填补这个谎言,无休止的填补漏洞成了他们生活的中心,而无论那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起一连串的爆炸。
关于人物的设置,编剧用各种性格完全不同的人来造成各种发自人物的内心冲突,一曼不羁吸引了裴魁山,裴魁山爱钱一直没选择离开,校长只想守住学校不管他人生死,周铁男看到死神选择了放弃抵抗。高贵的人一旦低下头颅,那么他会比卑贱的人更加卑贱。
周铁男性格中的大男子主义和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像极了刚刚踏入社会的我们,他维护所有人,特别是校长和一曼,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对孙佳更是关怀备至,他像是替所有人挡枪子的盾牌。
但是,他的摧毁只有一瞬间——子弹擦着耳朵过去的那一下,再醒过来的周铁男兴奋而又可笑的成为了特派员的一只忠犬,他对生命的渴望在那一刻超越了在场的所有人,所有的东西都在失去的那一刻才能体会,所以他选择了珍惜生命,在一曼差点被强奸的时候继续啃着黄瓜,劝说佳佳和铜匠假结婚。
周铁男在剧中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转变,在冲突的爆发中适时的增加了重量,而人物的转变是外界所给的力量刺激而成,由在人物内心进行合理的转化。如果周铁男不是一个那么逞强的人那么也不会在最后那么落魄。校长最可悲与可笑的一点是,是他把所有人都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农村教育实验,他纵容着一曼与铜匠,纵容着裴魁山和周铁男,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和事佬。
一曼作为这场战争的牺牲品一个人踏上生命的归途,她不羁而又放纵,像最绚烂的花开放着,年轻的女人生命中总归是有一份躁动,她只是说了出来,做了出来。对铜匠,她喜欢,对裴魁山她也喜欢,没有三从四德的山村让人最开心的不过是过着知足的生活,缝补衣服,教教学生,她不考虑未来,也不考虑其他人。
铜匠更好像是一个得到点化的潘多拉盒子,他从一个无知的人无害的生灵而变成最恐怖的噩梦,他的出现拯救学校于水火又毁灭了所有人的前途,但他是一个单纯的人,追求幸福,知识,也追求爱情,他洗干净比剧中所有人都干净,因为他只是脏,而不是恶,只是他也完成了转变,从追求变成了欲望的人。
剧中的人物设计十分出彩,人物不能简单的用好与坏来区分,在剧中每一个人都是活着的,在《驴得水》中每一个人都没有得到好的归宿,因为,谎言把这个世界变得奇幻,不管是剧中人,还是观众,生活中都不可能没有谎言,但是谎言的弥补最后很可能会超出掌控,就像孙佳所说的:过去的如果就这么过去了,以后只会更糟。
5. 《驴得水》影评深度解析内容是什么
《驴得水》的剧情讲述的就是一个“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的故事。
自然,《驴得水》是有它的讽刺意义,黑色幽默,所谓知识分子那副道貌岸然的尊容下丑陋贪婪的嘴脸,上层阶级表里不一、以权谋私的强权主义,底层人物的愚昧无知、贪小便宜···不一而足,《驴得水》无疑是在借古讽今;
这个“古”,是《驴得水》将事件背景搬到了的1942年,至于它的“讽今”,某种角度上,其实是与当下社会的主旋律是一致的,它并没有太过跳跃的左倾姿态,充其量也只是一种隐射,或者说是一种生活常态,只不过多戴了一副面具而已;
所以说《驴得水》有它的保守性,当然这种保守性并不等同于全盘妥协,从某个层面来看,也多少表露出了艺术基于现实的一种无力感。
相关信息:
2009年初,周申和朋友吃饭的时候聊出一个故事:一个缺水的地方,有个学校养了一头驴挑水,可谁都不愿意出养驴的钱,于是校长便将这头驴虚报成了一位名叫“吕得水”的教师,用“吕得水老师”的工资来养驴;
当上级领导来检查,要见这位吕老师的时候,大家只能编造各种借口搪塞。饭局只是随性一聊,周申意识到这是一个好的故事题材,于是当天便与创作伙伴刘露一起讨论,并决定将其拓展成了一个电影大纲。2010年,周申完成了《驴得水》电影剧本的文本,并申请了文字著作版权。
2011年,一部名叫《驴得水》的微电影出现在网络上,短片借鉴了部分剧本的内容,但并没有拍出精髓,这让周申意识到必须马上把真正的《驴得水》立起来。然而相比较拍电影,排一个话剧显然要快得多。2012年,戏剧导演专业出身的周申和刘露,又着手将《驴得水》改编成话剧剧本。
2014年在参加开心麻花一个演员的婚礼时,碰到开心麻花张总,发现他们也做电影,于是开始了拍摄电影《驴得水》的合作 。
6. 《驴得水》影评怎么写
1、情境设置先声夺人,高山滚鼓愈演愈神,演员爆发很准确,电影真的好看。
2、从话剧舞台到大银幕,《驴得水》经过五年剧本打磨、上百场表演磨砺,品质扎实,精彩巧妙的故事、不落俗套的笑点、无可挑剔的表演,令观众交口称赞 。
3、这部电影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让我们看到国产喜剧电影更多的可能性,喜剧电影并非只能是一路哈哈哈,也可以做到有态度、有思考,看得笑声之后,心口好像被打了一拳。
剧情简介
一群“品行不端”却怀揣教育梦想的大学教师,从大城市来到偏远乡村开办了一所学校。学校待遇惨淡、生活艰苦,但老师们都自得其乐,每天嘻嘻哈哈打成一片。
然而教育部特派员要来突击检查的消息打破了安宁,因为学校有一位“驴得水老师”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就在所有人都担心丑事即将败露的时候,一个神奇天才的出现拯救了大家,然而谁能料到真正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7. 怎么评价电影《驴得水》
当我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是《驴得水》的时候,我并没有想过我会认真把它看完。不过,人总是矛盾的,我又偏偏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名字决定进来看一看。
电影一开头的音乐,瞬间吸引了我。不仅如此,碧蓝的天空,优美的草原,几头牛羊懒散的站在那里晒太阳。我顿时有了非常舒适的感觉。这样的场景和音乐与当时那个年代非常符合。而且听音乐好像是一部喜剧,心想这应该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于是我瞬间进入了认真看戏的模式。
8. 《驴得水》给我们什么体悟
有个不看电影的观众在提问时,说她统计全场笑了110次,这部电影绝对是个喜剧。我赞同,电影四点结束,一直到晚上吃饭,我们大家都还在讨论电影中搞笑的点。现在是凌晨一点,一个人在宿舍码这些字,写着写着,突然觉得他们付出的代价过于沉重。导演说这部剧最主要想要告诉大家的是,不能因为好的目的丧失自己的底线。这几个人开开心心得想要献身乡村教育,为了鼓励当地孩子上学,不惜捐献自己的工资。如果教育部把他们的客观困难解决一下,拨付一头买驴的钱,他们何至于此。有时候,这个底线的问题不大好评判。不违党纪,遵守国法,道德的问题,还是谨慎批评。扯远了,每到夜里就爱胡思乱想,仅仅谈谈自己想到的一点感受,不喜勿喷。电影好评。晚安。
9. 当我们看《驴得水》时,我们看到了什么(驴得水)影评
映射什么东西不说,单说故事本身里面的东西。
人性的自私面。翻脸不认人啊。
一个想解放自己的女人。
一群麻木的人。
由于是话剧演员出演,改变自话剧,相比当年的茶馆,改编的确实先进很多。故事也足够讽刺、有悬念而且触动灵魂。
是一部好电影。所有人物的刻画刚好到位,再深入限制了观众的想象力,差一点体现不出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