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美·从不需标准|绝美服化道·精选佳片
西蒙影志:在电影诞生的一百多年里,“纪实美学”倡导者巴赞认为电影只是“无限趋近于现实的渐进线”,而随着我们逐渐把对现实的审美评判搬到观影中时,发现对于一部高于生活的电影而言,导演往往会企图刻意修饰片子。 那种修饰不单指剪辑、调度,还指将难以直抒的观点在绝美的服化道即服装、化妆、道具中得到演绎,更神奇得是,这种演绎引起了人类开始主动思考何为电影美。
由于许多宝藏影评人对《埃及艳后》、《丹麦女孩》、《布达佩斯大饭店》等一类荣获最佳服装设计的电影作了很多透彻分析,本期将不再赘述。西蒙将挑选来自不同国家个性鲜明、美意独特的服化道电影,分别是日本《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美国《坠入》、中国《一代宗师》的三部佳作,带着寻找宝藏世界的好奇心,将其分为三个篇章,将解读我眼中电影的服化道之美。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歌舞片「日」 中岛哲也 ( 2006)
第30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最佳美术指导(提名)
电影记录了松子遗憾却认真活过的一生,这一生起太匆忙、终太悲凉。一直以来松子父亲偏爱体弱多病的妹妹,松子无意间发现扮鬼脸竟讨得父亲笑脸,于是从小得不到父爱的松子,拼命想要博得父亲一笑。而就此,家庭的缺憾成为了松子不可磨灭的悲剧。
松子的人生是场值得赞美的悲剧,影片中多次出现花团锦簇的场景,用表现力的服装与面容给世上的无趣加上种种浓烈的色彩,导演认为松子遗憾却认真活过的一生,是鲜花铺就的一生。
听闻爱情,十有九伤,松子爱过滥俗作家、有妻之人、平凡理发师...但始终都以一种美好的、充满希望的生存本能去对抗令人厌恶至极的 罪恶与苦难,松子的一生也许是因为太积极融入这个世界而遭世人嫌弃。
导演把松子阳光明朗的性格当作影片色调,我把这贯穿全片的用色理解为「松子一生明朗」。
起初我一直带着寻找绝美服化道的目的观影,我发现这令我很难过,刻意的追究美是对此片的不敬,我们在儿时憧憬的一生又何尝不是闪闪发光,但是松子成年后、走上世界,才明白并不是这样,她的快乐是短暂的,大部分时间由苦难来填充,我们不觉得是因为我们被身边重要的人保护着,而松子的希望被导演保护着。
绝美的服化道不单单只会展现光彩耀人的一面,有时候作为人生的寓言物也是种电影美。听闻孤独,半喜半悲,导演对这出悲剧投入了赞美的情怀,用许多闪闪发光的场景、服饰、造型塑造了松子直观的人物形象。
23岁身为音乐老师卷发美少女的模样;被滥俗作家打到伤痕累累的模样;被小混混骗钱发疯误杀人的疯癫模样;在监狱里齐耳短发朝气活泼的样子;仅凭学生龙洋一一句爱你她就认可道:“只有龙洋一是我的一切。”倔强死守爱情的样子;五十三岁的松子因为对他人失去信心日渐臃肿的模样;死亡之际倒在草地一蹶不起的样子。
导演赋予她造型的变化体现的是松子一生的成长,用加工的色彩与造型演绎出了美意独特的风格电影。松子的一生,是追求的一生,也是遗憾的一生,也可以说是失败的一生。如果按部就班就可以得到幸福,那我宁愿接受这世界的不完美。
从这部电影我竟然开始渴望「日式孤独」:人人都在按规律行走,到点了起床,到年纪了爱人。 松子一生都在努力爱别人,无论友情爱情,可她都假装听不见自己次次心碎的声音。
女人的一生要有多美丽才能称为绝美,松子这一生为了爱来不及与自我和解,她臃肿的身体不美,但是导演就是设计了这样的造型,寓言着: 尽管这世界不如意,容颜衰老,体态走样,孤独一生,你依旧有权利选择自己要过什么样的一生。
可能五十三岁的她真的累了,她期许着有个能够对自己微笑的爸爸、一个完整的家庭、一个姐妹情深的妹妹,而她却花光了力气去对抗这无奈、不尽人意的一生。因此松子明朗积极追求爱时导演就利用人情世故安排悲伤,松子沉默不语放弃相信爱时导演通过服化道放大悲伤。
在片尾中, 小小的 松子 ,走着人生长长的楼梯 ,伸长了小手,想要抓住天上的星星。 若不是造型、细节之处的设计,引导我主动去谅解松子的一生,我真的很难去相信:电影是再现的艺术。
《坠入》奇幻片「美」塔西姆•辛(2006)
第4届奥斯汀影评人协会 最佳摄影 奖
遗憾这么迟与你相遇——《坠入》。导演为拍摄此片,历时四年游历了多达23个国家取景,背着「童话」走走停停。
电影通过一位摔断手臂的五岁小女孩亚历珊卓和一位特技表演而摔断了双腿、被唯利是图女友抛弃的成年男子罗伊,他们用不同层次的错位构思,共同编述了一则属于他们的童话故事。
该片将现实生活与奇幻故事中五个人物的经历不断重叠发展,导演用令人惊叹的构图、瑰丽的场景和绝美的服化道,似乎在寓言着: 生活不幸、「童话织梦」。
在帧帧如画的故事里,始终没露面的恶伯爵,也暗示了现实生活中的罗伊一直背负着无形的压力。导演还设计了一出绝妙的细节:故事中恶伯爵把达尔文所逐爱的美洲蝴蝶直接作为标本,以至于悲伤不止的达尔文有了怒意。这像不像,现实中罗伊所热爱的电影梦,由于意外造成了双腿残废,破碎的事业让他对生活充满了怒意。
令人为之惊艳的是,电影蒙太奇的使用,上一秒蝴蝶标本下一秒转入海中蝶形礁岛,而故事中的一行人却受困于这座礁岛。导演不直接阐述人物的内心而是借以「相似化」去激发人的潜在意识,意为所见即所思。珊卓和罗伊不断的把现实搬进故事里,企图篡改着故事的轨迹,是因为他们都渴望表达出自己对死亡与救赎的见解。
而巧妙之处就在于当孩子与成年人二者思维发生碰撞,童话就显得弥足珍贵。是因为我们的现实世界在向我们揭示一个真理: 人真的很奇怪,一开始想着长大,后来又想变回一个小孩。
我们的《坠入》,一场视觉盛宴,精致、魔幻;一次童话冒险,童真、幽默。它别于华丽服饰再现的造型美,而是动用所有的服装、造型、道具展现珊卓所思所想的再现美。导演历时四年,遍历各地,只是为了展示小孩子该有的天马行空。
这部超现实的奇幻电影,是我弥足珍贵的回忆。它嵌入了「梦」。神秘人死时嘴里的小鸟飞出、折扇遮面浓郁中国风的公主、泡在水里的假牙成了启动力量的关键物...珊卓把现实搬进梦里,现实中戴假牙的老头已经去世,而在童话中假牙被黑色恶兵踩碎,神秘人因此失去了力量。
这种对生死的转化,会不会有点震撼,通过道具、造型的变化,我们不仅能剖析电影,还主动思考了「死亡」。这是一部奇幻作品用美意独特的服化道在童话与现实中做到了出入自如。
小时候,我们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我们以为那才是现实,是什么时候清醒过来的呢?是学会「分担爱」的那一瞬间。
一心求死的罗伊,想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作为童话结尾。于是故事人物接二连三的死亡,被乱箭射死、被炸死、砍死、坠楼而死,珊卓开始害怕死亡,于是坠入童话,靠着救赎的力量,感化了罗伊。
如果就此结束了,那这部电影能在豆瓣评九分的价值也太低了,此部电影除了美意独特的服化道,展示了超现实童话的梦幻。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致敬片!
仔细观看片头以及片尾的黑白场景,我们发现《坠入》用了很多的笔墨在向电影特效演员致敬,有趣的是,电影的片头片尾截取了贝多芬第七交响第二乐章,电影的整体美工设计参考致敬了达利的作品。
可想而知,自电影诞生一百多年以来,我们需要致敬的已经不单单是电影先驱们了,更多的是流芳百世的电影美。电影末尾,小女孩用淘气的语气说着:“Thank you, Thank you, Thank you very much!”不就正是一个童话敬畏现实,一代才子致敬艺术.
《一代宗师》动作片「中」王家卫(2013)
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摄影(提名)
国际华语辩论赛曾出过一道辩题:武侠是不是一场梦。个人钟情反方的观点,武侠与武术文化共生共融,经过两千多年的传续,我们有了武侠泰斗金庸,武侠浪子古龙。如今这个没有英雄的时代,时势造人。
电影作为再现艺术成了造势之人,它结合传统的美学元素,洞悉我们所忽视的江湖道义,足矣让武侠不再成为众人遥远的期待。
王家卫拍摄了一部拥有“诗意武侠”之称的《一代宗师》,也是我们值得骄傲的华语作品,影片中东方韵味的服化道寓于王家卫擅长的氛围调度中,于是我们看见了更多生命的斑驳的光影,同时在武术的一横一竖中也看见了一代武人,普世的命运。
武侠不是梦,风流才是梦。电影的美感来源于王家卫对电影风格的把控,慢镜头的对打、诗化般的台词,巧妙的构图,还原了最灵性、生动的民国时代。精湛的服化道设计,展示了旧时代的轮廓,与叶问交手的小脚女性,遗留的三寸金莲在电影美的渲染下,有一种说不出的精致与孤独;宫家老爷子去世出葬时的排场、服饰、随从都是旧时代的缩影;叶问与宫二缠绵而诗意的武打镜头,颠覆了我们印象中的动作片。
对于王家卫而言这部电影是成功的,他做了他心之所愿:“想呈现那个时代的精气神,想把那个时代武术家的那口气用最最真实的手笔还原出来。”一部《一代宗师》证明了武侠不是一场梦,这时宫老爷子的话点亮了江湖: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灯就有人。
而生逢乱世,宫二对叶问只言:「我在最好的时候碰到你,是我的运气」,宫二轻轻眨动的眼睑和那一滴眼泪,最后眼帘一阖,画面美的戛然而止。
《一代宗师》美术总监秋伟明谈服化道,电影场景均用木质墙面、手工雕花、金箔包裹,服装搭配要精细到每一颗扣子和配饰。若导演不是王家卫我可能会高成本的电影质量如何,好在这部是出自《花样年华》《重庆森林》《阿飞正传》等电影美集于一生的氛围大师之手。
《一代宗师》中章子怡的演技绝对是撑起服化道,而不是被服化道所修饰,要是把她往江山里一丢,浮沉起来的都是琉璃般的万种风情。
心高气傲的宫二,不愿妥切,求胜而不求全,念念不忘的回响仿佛停留在了他与叶问在楼道比武跌失的那一牵扯之间,宫二绝美的面庞,精致的鞋子和服饰在镜头下回旋,我竟联想到张爱玲的文字: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这部具有气息韵律之美的华语电影,令人舒服的视听语言,独具鲜明的中国服饰,导演把武术的每一招每一式都融入了电影,王家卫导演一直没有变,还是习惯用第三方物件表达人物内心。
即便这是一部风格独立的动作片,王家卫依旧把主题推向了「爱恨情仇」,主角在儿女情长中的矛盾远远大于表面上的争名夺利,弱化了时代,高举了爱。
电影台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成了角儿,《一代宗师》中时势未必造英雄,人生的有趣在于留有遗憾,人生无常,并非事事顺心,一代人,一江湖,像叶问留下的那枚扣子一样,「我们之间本来就没恩怨,有的只是一段缘分」。
西蒙结语:本期介绍到这里就结束啦。我们对美从未有过一个明确的定义:去告诉我们应该用什么眼光看,按什么顺序看。而所谓审美的进步,不是对一部电影有了多么深奥的见解,而是我们原谅了哪些我们曾经以为的不完美。 在服化道仍对电影起到重要作用的今日,人人都可对其畅所欲言,选取日本、美国、中国的电影也是有别用意,我希望大家的「戏路」可以像珊卓一样天马行空。松子说人的价值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付出了什么。而王家卫说:功夫即时间。在这里西蒙想说:美即时间,值得耗时欣赏一生。
㈡ 关于豆瓣 我不太会用 怎么找到好书好电影
书籍的话,可以看一下我的豆列
http://book.douban.com/doulist/182777/
top250其实没多大用
http://book.douban.com/top250
电影的话,影志帝足矣
http://movie.douban.com/doulist/107486/
其实没啥好办法,就是多逛,多看书评影评,渐渐就知道的多起来了。还有就是,过于冷门的、过于严肃的就先放一放。
㈢ 豆瓣登录后。在我看过的电影这个网页中,有一串数字,看不懂它指的什么意思。就高人指点
第一个数字应该是今年看的新片数,即年代为2010年的电影,不是你今年收藏电影的总数,而是你今年收藏电影中的新片数。即上映年代为为2010的。
第二个数字是今年收藏电影的总时长(小时数)。即添加在豆瓣电影的看过的电影时长的总和。单位是小时。剧集和动漫等应该不在计算之列(猜测)
第三个数字是今年写的影评数
第四个数字是今年写的短评数
第五个数字是上传图片数,即你在电影条目下的图片区上传的图片数(应该也包括影人条目下的图片区)。举个极端的例子,影志这个数字是6000多,影志有两样最多,一个是豆列,一个是上传的图片,豆列可能性很小,有一阵影志狂传图,上6000很正常。我偶尔也传,这个也经过其他几个用户的数据证实,应该是图片数没错。
第六个数字应该是今年看过的电影的平均分,6.3。今年打过5星的电影应该不超过10部,大部分都是2、3、4三种评分。中庸和烂片居多,好片很少,这也是每年的基本情况。
㈣ 如何分析影片结构
写影评分三个部分.第一写介绍你要写的影片导演.演员.主要剧情和表达的思想主题.
第二
再从影片的角度去分析影片好在哪里.
可以从镜头的运用.电影画面.色彩.人物形象的述造等等.
最后再对影片进行总结.
我建议你写之前把电影看三遍以上.不然你看不懂导演的拍摄意图.
我先给你一个示范吧
写影评,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每年的美国奥斯卡电影大奖评选,世界各国的影展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虽不能亲临其境,但通过多种媒体一样能了解动态,捕捉到世界电影发展的最新信息。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
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电影最直观可感的,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
电影寻枪影评
影片评价
《寻枪》剧情曲折,融合了悬疑片、惊悚片、心理恐怖片等诸多表现元素,以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了普通人的生存困境和心理世界,是陆川编剧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前后历时三年才最终完成。作为一名出生在七十年代的导演,他对电影的理解使该片整体风格给人一种好莱坞影片的感觉,而该片在视觉语言上颇有新意,展现给观众一个古风犹存的边陲小镇,空空荡荡、干干净净,具有超现实的色彩。著名演员姜文的参与是该片的一大看点,并且他在此片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揣摩得到广泛认可和好评。
《寻枪》不同凡响的地方在于———它或许可以做一个分水岭,代表着一批被影碟熏陶的小青年,开始在壁垒森严的制作体系外扣击主流电影的大门。
凡一平的《寻枪记》完成于1998年春天,发表在1999年《十月》第四期,后由青年导演陆川改编成了剧本并导演拍摄。电影讲述了小镇警察马山突然发现枪不见了,他不得已报告了所长,丢枪事件震惊了公安局,也震惊了小镇。此时马山嫁到广州的前女友李小萌回来了,而且和当地的一个造假酒的有钱人周小刚同居。在马山寻枪的过程中,李小萌被这把枪打死了。于是马山明白了有人要用这把枪杀周小刚,便扮成周引来了偷枪人——卖羊肉粉的刘结巴。他偷枪是为了报周小刚造假酒毒死他家人之仇。枪找到了,马山最终以身殉枪。
导演陆川一再强调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关于寻找:警察马山寻找丢失的枪,马山的妻子寻找丢失的激情,马山的儿子寻找男女性征的启蒙,偷枪的刘结巴寻找心目中的正义等等。然而我相信每位观众都会试图寻找影片令自己激动和迷惘的潜在动力。按照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文本的意义只有与阐释者的“前见”实现“视界融合”时才能表现出来,因此不同的人在阅读同一文本时,由于具有不同的“前见”,可能体会到不同的意义。
王怡先生认为,影片中的“枪”对马山来说是警察身份的象征,也是社会体制和法律秩序在一个山区小镇存在的重要证明。枪在影片中荒凉边镇其实并不具有实际的用途,与当地社会没有任何渊源。马山丢枪带来的最大的困扰只局限在马山和公安局内部,因为丢枪就意味着丢失了社会体制的象征性存在。寻枪的过程就是一个边远小镇修复社会威权的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丢失了什么才是重要的,寻找的结局甚至过程并不重要。表面上的寻枪故事与暗地里的偷枪故事,成为了一场对于“枪”的象征力量的颠覆和维护。
王怡先生的解读是很有创见的,他关注点在“枪”所代表的国家威权的失落和寻找的过程以及其合法性存在问题。因为对一个贵州小镇而言,现代国家体制的力量是一种从外部强加而来的力量,一种自上而下被移植的秩序,它之所以与本土资源格格不入,因为它与本土之间是间离的,它的合法性没有搭建在本土社会的土壤之上。这一点也正是苏力在对电影《秋菊打官司》、《被告山杠爷》的分析中所指出的。
虽然整个电影拍摄技术使得观众更容易置身事外,冷眼观摩,而且影片语言也很诙谐,然而笔者更加关注的却是整个影片的悲剧情节——马山角色分裂的悲剧和刘结巴寻找正义所酿成的悲剧。
先说马山的角色分裂。影片中马山至少以三种身份出现:一是家庭中一员——丈夫、父亲;二是乡土熟人社会的成员——周小刚的“马山兄弟”、“老树精”的战友;三是“枪”的合法拥有者——国家权力“符号”和代理人。可以这样说,马山在三种角色中,没有一种是表现成功的。
首先,马山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他的警察工作与其生活有着很深矛盾。工作忙,便忽略了家庭。如果说另一个原因是对旧情人念念不忘而对老婆不满的话,埋头工作又成了逃避家庭的借口。片头,妻子对他“不管孩子”的抱怨,马山寻枪过程中与孩子、妻子的冲突,都展开了这个矛盾。至夫妻行房时他因担忧枪的事情竟阳痿,代表了矛盾激化。整个影片中马山对家庭、对妻子很冷淡,所以才有他妻子的那句让人听来很“搞笑”的经典句子:“……我心里晓得你对我早就没得爱情了!”他对儿子教育的事情很少过问;偶尔过问,教育方法也很简单,与一个人民警察应当具有的素质不相匹配,因此才有妻子的抱怨,才有儿子教训老子的话:“我提醒你一句,利用这个时间把这本书好好学一下,对你将来有帮助……出来以后不准打我,永远不准!听到了没?”马山对妻子告白:“我晓得…我工作太多…我可能不是一个好丈夫,不是个好父亲,但是我没做过对不起你的事,从来没有做过。”然而,一个儿子,妻子,要求的仅仅是“不做对不起的事”吗?最后,马山在假扮周小刚之前,把玻璃球还给儿子,给妻子送花,似乎是对亲情的回归。其实不然,这并非意味着矛盾的缓和,恰恰相反,矛盾激化到了顶点:假冒周小刚,甘冒生命之险引诱偷枪人,这固然是尽工作之责,却也把家庭完全抛到了脑后。所以,给孩子、妻子的礼物,与其说是和好的表示,不如说是遗言来的恰当。他由一个不称职的丈夫、父亲终于走向了彻底失职,使妻子成为寡妇,儿子失去父亲。
其次,马山不是一个合格的乡土熟人社会成员。乡土熟人社会是一个人际关系紧密、人员流动少的社区,人们低头不见抬头见,需要互相依赖互相帮助才能克服一些无法预料的事件,因此个人对家庭和社会关系有很强的依附感,所谓“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推向朋友的道德要素是忠信、是情义,所谓“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在枪丢失后马山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一个个朋友甚至亲属:妹夫梁青山、救命恩人老树精、战友陈军、战友的兄弟周小刚……这与熟人社会的道德要素显然相背。在他眼里,每个人都有偷枪的可能,而又都在竭力隐藏或逃避着什么,似乎每个人又都有偷的欲望。马山在扑朔迷离、曲折盲目的冲撞中,破坏了熟人社会的关系准则,成了梦魇中孤独的行者。因此才有救命恩人“老树精”愤怒的咆哮:“你居然怀疑我!老子在战场上救了你的命!”片中周小刚把马山——兄弟的战友——当“哥们”(尽管或许还有巴结“权势”的成分),给马山买防弹衣,在派出所搜查假酒厂时把他当“自己人”。当公安人员以人身危险警告周小刚,要求他提供假酒厂的证据时,周求助于马山:“马山兄弟,这事情要是都说出来,是不是麻烦更大哦?”丝毫没有把马山看作当时与自己处于对立状态的派出所里的一名警察,而马山却与别的警察态度没有什么差别,丝毫没有把周当“哥们”。
再次,在国家权力体系中马山也是不合格的。马山是一个警察,虽然在“失枪——寻枪——得枪”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警察“失职——努力尽职——殉职”的自我救赎过程,也即,对自身“权力符号”合法性的成功救赎。然而失职本身以及造成的无可挽回的损失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已经造成了不可消除的坏影响。即使实现了自我救赎,马山也无法再证明自己是一个合格的“权力符号”。公安局长对可能的损失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他说出了整部影片最有意思的几句台词。他在得知丢枪已经20小时后大惊道:“二十个小时!坐汽车都到省城了!坐火车到北京了!坐飞机都到美国了!美国的事情我不管,枪要是流到了北京,你对党和国家造成多大的危害!”在得知枪内还有三颗子弹时惊呼:“枪里面有三颗子弹就是三条人命啊;如果遇到职业杀手,一枪两个就是六条人命,六条人命啊!”这种夸张极大地感染和震撼了马山,他在向陈军复述这句话时又自我发挥了一段,“如果一枪打倒三个人,就是九条人命!”在国家权力眼里,丢枪的可能危害不可估量!虽然后来实际上枪没有到省城,没有到北京,也没有遇到职业杀手,只造成了小镇上李小萌的死,这已经足够说明马山作为国家权力“符号”的不合格。
我们再看刘结巴寻找正义的悲剧。整个影片的主线是马山的“寻”,这只是一条明线,还有一条隐线便是刘结巴的“寻”,寻找他心中的正义,从“偷枪”到两次用枪误伤无辜。如果说枪是国家权力的象征,马山的“寻”是为了证明自己作为国家权力符号的合法性,是对国家权力的维护;那么刘结巴的“偷”便是对国家权力的质疑,企图对国家权力合法性的颠覆,这也是刘结巴的悲剧之所在。
马山对国家权力的维护是一贯的行为,已经潜移默化到了他的思想和日常行为,并不仅仅限于在枪丢失以后寻枪的过程。比如当他和战友陈军一起在院子里回忆丢枪那天晚上在妹妹的婚礼上的具体细节时,有几个人(成年人,不是小孩)趴在院子围墙上旁观,他发现后吼道:“下去!滚!”这种粗暴的态度不能不说是长期以来在国家机构中充当“权力符号”所形成的“特权”意识的自然流露。那么将丢枪的沮丧看成是“特权象征”丧失后的泄气,将对丢枪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的畏惧看成是对特权丧失的畏惧是有充足理由的。另外一个场景也可以佐证这一点。当马山妻子得知枪丢了后的直接反应是:“出事了…会不会处分你?工作还保得住不?”从这里可以看出,不但马山而且他妻子也是向往和追求国家权力,努力在其中做一个“符号”的。(虽然这个过程导致了马山对家庭的忽略,但这一点马山妻子似乎是可以接受的。)
另外一个角度是刘结巴“偷枪”并失手伤害无辜,企图对国家权力进行颠覆。在片子没有进行到最后,这条线索是隐藏的。到最后,当偷枪的人水落石出时,相信每一个观众都感到很意外,因为刘结巴是一个老实的劳动者,卖羊肉粉的。直到最后当人们终于明白他因寻找自己心目中的正义而“误入歧途”时,无不惋惜。“喝假酒晓不晓得?…周小刚做假酒,你不晓得,吃死我们家的人…喝死了好多人,你们要证据,我不要,周——小——刚——”当刘结巴愤怒的道出原由,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权力的蔑视。
马山因追求和维护权力所导致的角色分裂是一个悲剧,刘结巴为寻求正义而蔑视国家权力并企图颠覆它的行动是另外一个悲剧。而所有的悲剧都围绕着权力来的。要继续分析这个问题就必须结合这个权力的具体背景了。
虽然影片中没有交代故事发生的确切时间,但我们可以很容易从片头的广播背景、剧中人物服饰、语言风格和外景中看出时间就在近年。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权力在向乡土社会渗透的过程中,乡民希望的是通过自己服务国家的建设(如马山),国家权力能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真正的改善(如刘结巴),从而保持国家与乡民之间顺畅的互惠关系。但是当国家权力运作的理念与乡民的生活理念相冲突时,乡民就对国家的威权体系失去了必要的认同和信任。拿这个电影中刘结巴最后的话“你们要证据,我不要”来说,这里暴露了观念的冲突:国家威权体系追求的是法律正义、程序正义;而乡民眼中的正义是个案中的实质正义。有没有证据,是个法律程序问题,对这个国家体制中作为处理问题准则的规则,乡民们无法认同。他们需要的是“杀人者死”的看得见的正义。就好象刘结巴知道自己杀人要死一样,在最后被马山拷上以后,他只有咆哮:“周——小——刚——……我二辈子杀你!我二辈子来杀你!”
镜头赏析
将电影摄影机的镜头,当做电影中某一角色的眼睛,去观看(摄制)其他人物、事物活动的情景,即为主观镜头。主观镜头是代表剧中人物视线的拍摄角度,摄像角度就是观众的视点,如果有意从剧中人物的视线角度拍摄,意味着让观众从剧中人物的视线看发生的事情。和客观角度相比,主观角度着重表现主体人物的视觉心理,往往出现不寻常的视觉印象。
在这里主观镜头就成了一双可以随处“旅行”的眼睛,用以代替剧中人物的主观视野和感受,在此主要看看这双“眼睛”是如何刻画人物心理(眼镜会说话)和制造悬念氛围(眼镜会骗人)的!
主观镜头的运用让观众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剧中人的活动场景,感同身受的获取电影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从而设身处地的为其着想,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
主观镜头对人物情绪和心理的刻画
《寻枪》这部电影运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大多是男主角马山的主观视角和感受。自“寻枪”行动展开伊始,马山的意识世界就变得疑神疑鬼、似是而非。换作马山的主观镜头语言,则表现为影像和声音的夸张其辞、如梦似幻——
影像上:画面的浓烈渲染,镜头的摇曳不定,景别的似近而远;声音上:人物话语 分贝量的增强,音响效果重锤猛击,音乐伴奏或紧或缓。借此过分渲染,从而传达出人物情绪,更深刻地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
有一组镜头是说马山在夜晚开着摩托追踪一辆车,寻找枪丢失的踪迹和线索。此时是由马山开摩托的一个客观镜头(全景)转换作马山的主观视角镜头(近景):(马山)看见路及路边的景物(树、牛、墙屋)都在飘移,晃动不定、朦胧不清,似乎在跟马山玩捉迷藏。这个镜头出神地传达出马山由于失枪开始“怀疑”身边一切事物的主观情绪,“怀疑”视角此时形象地再现了只能存在于人脑的抽象意识,把人物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接下来几分钟的剧情直接都用马山的主观镜头继续讲述:他开着摩托,视角模糊、景别不清,在行驶的路上也只给出前照灯打出的一圈微弱的光亮。通过镜头对准路面向前推进,渐入一幕幕过去24小时内出现在马山身边的人物:妻与子向他挥手告别说明马山离家已渐行渐远、新婚夫妇默然凝视的眼神反映亲属也和他有所疏远。马山对人“不信任”此时已严重影响到他与周围人正常的交际生活关系,而这一切的导火线仅仅是“丢枪”。
马山恨不得“枪”马上就能出现眼前。车继续前行,不远处闪现一个拿枪人的背景,这个背景随着马山摩托的颠簸一直在晃动,看得出此时给的还是马山的主观镜头(马山本人始终没有出现)。这个镜头让观众感同身受地感受到“我(马山)”要找到枪否则人命关天(用警察局长说的话就是“枪里面还有三颗子弹就是三条人命,如果遇到职业杀手一枪两个就是六条人命!”)的焦虑急切。
以上三组镜头配的均为缓慢极具迷幻色彩的音乐,声画结合展现主人翁的“怀疑”心理。这几组主观镜头也说明,马山自己已经认识到由于“寻枪”导致他与人的隔阂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了。是否继续找下去,答案是肯定的,但又如何避免以上诸多“问题”,又怎样抚慰猜测多疑的情绪以及精神上的创伤?“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国内惯例,大凡人到中年仍旧活得憋屈的男人必有隐疾。《疯狂的石头》中的包世宏和《鸡犬不宁》中的马三便是明证!《寻枪》中最明显的反应在这种精神创伤对夫妻二人正常性生活的影响,以及由此带出的一系列感情问题。对于马山,早醒、失眠、多疑、焦虑,等一系列精神压力的带出,与其惶惶不安的活着,还不如痛快的死去。我想在片尾马山灵魂出窍狂笑着跑开,应该算是一种精神境界如释重负的终极解脱!
主观镜头对剧情悬念氛围的营造
马山的意识世界发生变化,再通过导演运用主观镜头的有力呈现,让观众在观看任何一组新镜头、分析任何一个新剧情时,都会戴上一种猜疑的视角去审度:眼前发生的事情是真是假?因为剧中人的主观视角分为“代表人物视线的真实世界镜头”和“明显表示出主角主观情感与情绪的意识世界镜头(具有制假功能)”,导演们往往把两种镜头混淆运用,模糊真实世界和意识世界的界限,从而让观众对剧情难辨真假。如此一来,观众变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还是带着迷惑观看下去,这不仅使剧情更像悬念侦探片,“一切皆有可能!”也一再吊足观众胃口,不至于失去观影兴趣!可以说,主观镜头运用越多,观众越是渗入到剧中人的感官世界,越有被蒙蔽的感觉,也就越有挣脱蔽障、挖掘谜底的欲望。
导演正是把握了主观镜头能够制造悬念色彩这一重要因素,贯穿于“寻枪”整个过程,吸引观众去推理、猜测最后的真相,才使得《寻枪》能够取得当年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佳绩!
随着“枪”的线索一步步明了,马山的情绪也一步步稳定,镜头的运用也渐趋平和:远山、静松、乡间小路、小桥流水,一切的一切都给人予明朗开阔、水落石出的感觉。马山主观视野中“迷幻紊乱”的镜头也少了,甚至连主观镜头也运用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客观陈述。悬念减少,观众可以不再被马山的意识左右,慢慢站以旁人的角度去分析发现最后的事实,变被动为主动。
而此时马山和镇上人的关系也渐趋平和,何妻与子的隔阂更是换来了前所未有的情浓于水:马山把真相坦诚相告后,妻子理解了他的所作所为,儿子马冬也招来《福尔摩斯探案录》助父一臂之力。冰释前嫌,马山精神压力减少了,更知道家人在自己心目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当他最后一次离开家,站在家门向屋内张望时,主观镜头再次出现,它以马山的视角环扫空荡荡的屋子,然而画外音却出现了妻子“马山,你到哪里去?”的关怀以及儿子“出来以后再也不准打我,永远不准!”的和谈的声音。主观镜头语言再次把人物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末尾,马山被枪击中后,“他”回到儿子念书的学校,朗朗读书声中,镜头以穿过墙洞的窥视视角,看到妻子教书和儿子读书的身影,在他脑海中依旧念念不忘……继而镜头从教室走廊拉回,淡出,马山完成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次人间回望,而这一次,是以“上帝的视角”!(作者来自:豆瓣网 用户名:影志(
㈤ 豆瓣 影评比较牛的是哪几人
木卫二,影志,亵渎电影,桃桃林林,这四个应该是豆瓣比较红的影评人了,热门影评经常见到。
㈥ 在豆瓣可以根据评分高低来搜书或电影吗,可以的话要怎样
可以,不过要先搜标签,例如:
http://book.douban.com/tag/历史
进去之后有按评分排列。
--
图书豆列可以看我的http://book.douban.com/doulist/182777/
电影豆列看影志的http://movie.douban.com/doulist/240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