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从公共策划角度分析电影《大腕》
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看待电影《大腕》,有2个公共关系主体,一个是泰勒的葬礼,一个是在泰勒的葬礼上打广告的那些商业组织。
对于泰勒的葬礼这个主体,其负责人为尤优,他接受泰勒的委托为其办一个喜剧葬礼,从公共关系角度分析这个喜剧葬礼,其目的是:
1、向公众宣告泰勒的死亡;
2、不希望大家对于此事过于悲伤;
3、将葬礼办为喜丧体现出泰勒豁达的生死观,是其生前积极正面形象塑造的一个延续。
因为没钱尤优只能在葬礼中引入广告,这个无可厚非,将葬礼的一条广告播放权给公益广告以及将广告收入全部捐掉,这两点有助于塑造正面的泰勒形象。
而其他的,在泰勒的葬礼中塞满广告,并且接受假货广告都对此公共关系活动有负面影响。从知名度来评价这个公共关系活动,泰勒的葬礼被全球转播,并且引起广泛的社会舆论,显然知名度很高;
从美誉度来评价此公共关系活动,电影中有个片段,电视中记者采访路人对于在葬礼中加入广告的看法,鲜有人赞许这种做法;
从和谐度来评价此公共关系,显然,在现实生活中公众不会期待这种荒诞的事情发生;总体来说,这个公共关系活动是失败的。
另一个公共关系主体是在在泰勒的葬礼上打广告的那些商业组织,这些商业组织想要通过赞助泰勒的葬礼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个公共关系活动同样是失败的,首先是传播方式不对,都选择的是在葬礼上植入硬广,导致整个葬礼异常混乱;
可以说是毁了整个葬礼,只会降低企业的美誉度,其实可以选择写宣传稿等更加软性的宣传方式,既不破坏葬礼,也能提升企业形象,体现人文性关怀
其次是传播主体与传播媒介不搭,这里传播主体为企业,传播媒介为泰勒的葬礼这个活动,片中尤优说过希望赞助商都是柯达这样的国际大公司。
其中便体现了传播主体要与传播媒介相匹配的思想。国际性大企业和泰勒的社会地位匹配,其赞助显得合情合理。对于小企业来讲,其知名度低,出现在此活动中显得异常突兀。
(1)如何评价电影大腕扩展阅读:
剧情:
影片主要讲述了电影制片厂摄影科下岗职工尤优为好莱坞大腕级导演泰勒操办葬礼的故事。
尤优(葛优饰)接到个美差,拍一部宣传记录片记录好莱坞大腕导演泰勒(唐纳德萨瑟兰饰)在中国拍摄影片的工作过程。
一开始工作顺利,但随着制片人托尼(保罗莫索尔斯基饰)的到来,事情起了变化。闲下来的尤优和泰勒、泰勒的助手露茜(关之琳饰)到寺庙游览,三人相处得非常愉快。
不料几天后泰勒因心脏病发作,生命垂危,他希望尤优能为自己操办个喜丧葬礼,尤优揽下活儿。
尤优找到老同学王小柱(英达饰),泰勒将死对王来说是一个难得商机,对托尼来说也是如此,惟有尤优和露茜是怀着朴实感情面对此事。
王小柱开始出谋献策,拉了好多赞助,众多商家不惜花大钱在葬礼上做广告。局面变得无法收拾,却不料,在葬礼的背后另有玄机。
B. 十八年后再看《大腕》,现实比电影更疯狂吗
“《大腕》承载了许多社会内容,对现实社会现状进行了一次揭露和批判,剧情看似荒诞,其实距离我们现实生活只有一墙之隔。”
这是网易娱乐对电影《大腕》的评价,此部影片拍摄于2002年,距今已经18年,可如今再看,最令人惊讶的是,片中的台词竟然像是未来的预言,当年看似荒诞的一切,如今看来不过了了。
这样一段话我们看完笑了,可笑完就会发现,影片中的一切竟然已经成为现实了。
别说四千美金了,这样的公寓如今可能已经卖到十万人民币起了,但依然不打折。
拍这部影片原本冯小刚是讽刺了快餐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一场葬礼见缝插针的播广告。只有精神病院里的病人才会说着荒诞不经的创业点子。
可是,如今快餐文化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我们看综艺节目、看电视剧、看电影甚至看新闻,都有无处不在的广告。
真人秀中明星们十分自然地拿起桌上的奶粉,向观众推荐这是自家给宝宝用的产品。
电视剧中女主角一本正经拿起一盒护肤品,护肤品上写着大大的名牌名,就往脸上擦。
电影中男主角打完架之后,突然从冰箱里拿出一罐饮料,镜头还给了饮料一个大特写。
精神病院病人中的创意如今看起来依然不够疯狂,电子商务不但能让人网上购物,甚至还追踪着每个人的喜好。
想吃五花肉,对着手机说想吃五花肉,手机就会默默推送合适的店铺。
人们刷着碎片化的信息,刷着没有时间显示的小视频,把网上的生活当做真正的人生,却把自己真正的人生当做垃圾。
正如影片开头那个穿着龙袍的小皇帝在喝可乐,影片最后那位皇帝依然喝了可乐,这仿佛就是告诉人们,快餐文化不可制止,尽管我们明白对我们有害无益,我们却还是依然会喝下去,而且甘之如饴。
18年后再看《大腕》,有些笑料已经过期,并非因为电影过时了,而是时代太疯狂了。
C. 如何评价冯小刚冯小刚哪部电影最精彩
冯小刚,圈内有名的“小钢炮”,非常地敢说直言。而在这种“直接说”的底气下,是资历最丰厚的中国顶级导演之一,拍过很多脍炙人口的电影像是《甲方乙方》、《大腕》、《老炮儿》、《芳华》等,经常拿下年度票房冠军,还拿过很多有分量的奖项(金马奖、百花奖、金鸡奖、华表奖等)。而要说他最精彩的电影,我以为是2001年的《大腕》。
最后,大腕表现出的那种反讽现实的意义,也是令它至今能让人一直提及的原因之一。而且《大腕》中的很多讽刺故事如今也都成了事实,像“4千美金”起的高房价(当然现在已经不止了),万事万物皆可卖的直播卖货等。
D. 如何评价姜文的导演功力和艺术水准
很不错,个人很喜欢。真心觉得他的电影有自己的个人特色。不献媚不讨好,有自己要表达的东西(虽然比较晦涩),他导演的电影中的不少物品都有自己的意象和代表(当然,一般人估计是不知道的),很多镜头也是有一番风味的,比如《阳光》中把帽子丢起来然后掉下的过程我第一次看就闷住了,然后仔细一想就乐了,导演的镜头是这样的,小孩子时期的主角把帽子扔向天空,镜头随帽子一起飞到空中,然后又随着帽子一起落回来,然后主角抓住帽子,镜头随之移动到了主角身上,主角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而是长大了的主角,导演通过这个镜头就把一段成长时间过渡得特好,特有一番味道,而不是有些电影的"N年后,"也没有运用黑一下屏幕,然后再切换到长大是方法。还有就是主角用望远镜发现米兰那一段,另外电影结尾压在水中的一段都挺别具一格的,印象深刻。还有就是它看似混乱的对白和剧情都让人比较难忘。(补充:有人说这手法比较常见也简单,但是那时候我刚读高二,坐在电脑前,也不懂什么镜头语言什么的,就觉得镜头有意思,觉得很新颖印象深刻,一直记得。·) 导演怎么样这东西不好说,都是专家说的,来个人说自己是专家,专注影评10余年,研究电影几十载,对电影如何如何的……然后就开始评论导演怎么样电影怎么样我都不是特别赞同。因为电影是艺术,艺术的对象是大众,是我们普通人,不是几个T M什么专家,说好就好,说差就差的。何况姜文在专家那里也的艺术评价很高的。完全比现在什么XXX导演,XXX导演,XX导演什么差。甚至比他艺术水准都要高。(个人观点) 所以站在我这个独立的普通人来看,姜文导演能力很好,有天才的感觉。总是在与众不同的同时还做到了出众。他的导演风格对我的胃,我喜欢。演技也有特色。有强烈个人特点,我白看不厌。(那个星爷不是大家也喜欢他喜剧风格吗?他一改型大家又说他演不了,还是喜欢他演喜剧,怎么姜文风格不变就说他什么都是一个样?)
总结一下:演得好,导演更是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