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偷袭珍珠港电影看后感
历史与艺术
——观《珍珠港》有感
欣赏过这一部令人充满出乎意料的影片,仅剩下了感叹。
----感叹战争,感叹电影艺术。
偷袭珍珠港——二战史中不会暗淡。但像我这类对战争认识甚浅的人来说,除了知道它是引发太平洋战争的导火索以外,就只剩下对战争的抵制与痛心、对血腥的深刻记忆以及对和平的珍惜了。电影终究是电影,《珍珠港》不是史实纪录片,是一部囊括浪漫的爱情元素的史诗影片。它把个人的情感与爱国的情怀巧妙地揉合在一起,三位主人公瑞夫、伊芙莉和丹尼,在这个大大的历史齿轮的转动中上演了他们自己的故事。
瑞夫和伊芙莉是一对热恋中的情侣,但同时,瑞夫和丹尼是两个年轻的勇敢飞行员,在美国陆军飞行大队。他们从小在一起长大,肝胆相照,亲密无间。伊芙莉是被派往珍珠港的优秀护士。喜欢挑战的瑞夫瞒着丹尼主动申请加入了英国皇家空军,告别了亲爱的爱人与朋友,前往欧洲参加二战。战火无情,瑞夫的战斗机不幸失事,伊芙莉和丹尼悲痛欲绝。但生活在继续,两人相互安慰和搀扶着前行,并在互助中产生了爱情。当伊芙莉准备忘掉过去,投入新生活时,瑞夫奇迹般的回来了,爱情让他战胜了困境,逃脱了死神,但眼前的一切让他无法接受,昔日的好友为了爱情激战。
但在这时,一切都停止了,因为那是1941年12月7日的早晨,一切随着日军的轰炸而改变,他们忘记了眼前,强烈的求生欲望和爱国情怀,以及军人的责任感,把他们凝聚在一起。瑞夫和丹尼在炮火中冲上飞机,完美的配合,最佳的拍档,他们击毁了六架敌机。伊芙莉也回到她的岗位上,救助着不断涌来的伤员,一切与历史合拍,因为他们已无暇顾及自己。
珍珠港的灾难过去了,瑞夫和丹尼却又共同登上了大黄蜂号,准备进行那次自杀性行动——杜利特尔空袭东京行动。复仇是成功了,但参加的飞行员却没有悉数回来。就像丹尼,飞机迫降时为了救自己的好友瑞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为了国家,为了友谊,也为了爱情——他帮左右为难的伊芙莉作出了选择。影片以美好的生活结束了——那是瑞夫,伊芙莉和小丹尼(丹尼与伊芙莉的后代)组成的,天空又明亮了。
有人说它篡改了历史,我不同意,它是以历史的原型,做了艺术的升华。宏大的轰炸场面,壮烈的自救行为,患难与共的手足之情,悲壮的勇敢反击,英勇不屈力拔山兮的气概……它展现出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颂扬了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尚的情操。
⑵ 珍珠港100字观后感
我个人认为珍珠港拍的很好,同泰坦一样,给了我很多的震撼。
这两部片子都让我了解了西方主义中的人性价值观。这个我不细说。
在珍珠港中,我理解了他们对人本身价值的看法,对信仰的看法;在罗斯福的镜头里,我又被深深的陷了进去,他不愧为是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总统。
说说对信仰的看法吧:不知道大家记得在片末,那场最后的对日轰炸中,他们在出发后,在去东京的飞机上,上校(忘了名字了,就是那个总领队的)问了架机员一句话,“你有信仰吗?”,架机员回答:“我以前不信,但我现在开始相信”,然后他做了个祈祷的动作。
一来一回一次简简单单的对话,却道出了人类精神生活中最本质的品性,没有那个人是不需要依靠的,哪怕那依靠是虚无缥缈的。看到这里,我自己也从此从以前的全无神论者,转变为有了自己信仰的人。(提示:信仰的方式可以有很多。)。其实,当代的中国,很多地方就是缺乏了自己的信仰目标,不是么。
在说说美国伟大的罗斯福总统,下面是影片中的一小片段,但,让我彻彻底底的对他树起敬意。
海军上尉:但我们不能无视危险,总统先生。如果日本继续进攻,他们可以打到芝加哥。
罗斯福:
先生们,在我双腿残疾之前,你们大多还不认识我,
那时,我强壮、充满自信。
现在我时时刻刻在问自己,问为什么上帝让饿哦做在轮椅上?
国民流露出失落的情绪...而你们也是如此。
我想可能上帝就是让我,
提醒大家永不放弃,决不低头!
陆军上尉:总统先生,恕我直言,您的要求是可不能做到的。
这时,罗斯福总统,推开轮椅,缓慢吃力,物理疼痛,但很坚决的让自己硬是站了起来,在那句坚定的“别扶我,乔治,别扶我”下,他的这一举动征服了所有的议员,然后,很有征服力的说了一句:Do not tell me,没有不可能。
就是这一句征服了我,给人带来信心和力量的魅力,这句震撼的魅力。让我透过影片了解了罗斯福。同时了解了这部片子对西方人性的阐示。
我喜欢这部电影,我喜欢Titan,这是我上大学后重新看片,才有的一些个人看法。
他们让我开始喜欢了美国大片,特别是故事片!
PS:电影话我觉得这个非常棒,就是中间可以删除掉,开头和结尾加起来100字以内。。全部复制给你想让你看看。。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真是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