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豆瓣评分,背后打分的人是哪些人
豆瓣评分都是普通注册用户写的,不过这些注册用户,也分为不同类型。比如说电影爱好者、专业影评人、水军等等,以前的豆瓣评分还比较可靠,现在已经没有太大准确性可言了。几乎都是粉丝、水军在刷评分,甚至还有一些会恶意打评分。普通用户也不按照原则来评分,受大众影响比较多。
普通人的评价也不太准确,虽说他们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评分,但是大多数都是受到网络的影响。现在通过短视频看电影的越来越多,全都会被自媒体所影响。甚至有些人带有偏见,就拿《流浪地球》来说,虽然没有想象中的好,但是有不少人以国内科幻环境差,直接给电影差评。
⑵ 豆瓣电影的评分是否能够让人们认可
哈喽大家好。俗话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雷波特。对于同一件事物,每个人看的角度不同,所以看法也不同。关于豆瓣电影的评分许多网友看法不同。有人认可,也有人反对。
关于豆瓣评分,我们还是应该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今天我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豆瓣评分个人总结有这么一个规律:评价高的未必有多好,但评价低的是真心低!
好啦,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谢谢。
⑶ 豆瓣电影的评分规则是什么
豆瓣的注册用户看完一部电影,心情好的话会来打个一到五星的分(有时候心情不好也会来)。比方说一部电影有42万用户打分。我们的程序把这42万个一到五星换算成零到十分,加起来除以42万,就得到了豆瓣评分。这个评分会自动出现在豆瓣各处,中间没有审核,平时也没有编辑盯着看。每过若干分钟,程序会自动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见包括进来。
但同时,阿北也说到,豆瓣也是有“非正常打分”规避机制的。作为一个拥有一亿多用户的“大众评审团”,每个用户都是“一人一票”制,而且随着打分人数的增加,单人评分对整体评分走向的影响其实是在不断被稀释。因此,评分计算方法很简单,但“刷分”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那42万用户里可能包括资深电影评论家,可能包括你、你的亲戚、你的小学同学、早晨卖你油条的那个人,也可能包括阿北我个人。但每个人都是一票。这个是“大众评审团”应该的含义:不是说团里的人全都大众,而是说和大众一样一人一票。
⑷ 豆瓣电影多少分算高分多少分以上值得去看
许多人在看电影或电视剧之前,如果没听过,就会去网上搜索有关这部电影或电视剧的相关信息,在搜索时,会有词汇接触,豆瓣评分。
它代评,刚刚通过,还是一般,又或者是优秀。其它过的人会根据这个分数来判断是否看过这部作品,电视的电影,而电影则是一部关于票房的电影,分高自然看多了,利润也就高了,分低很可能票房就惨淡了,甚至拍摄成本也无法收回。
总之,大多数的电影、电视剧都是拍给广大观众看的(这里先不提专业艺术青年),观众的认可才能给投资方带来巨大的利润,扮演主角的明星才能因此大赚一笔,自然就很在意了。
⑸ 你觉得豆瓣电影的评分值得认可吗
下面着重说一下豆瓣电影的评分是否有公信力:
1,豆瓣评分在影视行业中的地位:
关于影视作品的评分平台在国内其实不多,豆瓣、猫眼、淘票票、时光网、微博,大概就这些平台,其中,评分有影响力和说服力的就只有豆瓣、猫眼和淘票票这三个平台。而这三个平台中最被经常提及的是用户量最少的豆瓣,豆瓣是个比较奇葩的存在,用户量特别少,像《战狼2》豆瓣标注总人数是50万,《我不是药神》八十万,而猫眼和淘票票这种大热的影片标注数都在三四百万级别,比如猫眼,在国庆、过年这种高峰期一天的出票量就可以达到3000万张票,所以豆瓣和猫眼淘票票从用户数量上来说根本没法比。
但是豆瓣评分在影迷群体当中(注意是影迷群体)的地位确实猫眼和淘票票比不了的,豆瓣建立比较早,积累了一大批影迷群体和文艺青年,他们对电影品质的要求比较高,所以豆瓣评分要比猫眼和淘票票严苛很多,也正是因为这种严苛,使得豆瓣的评分格外受到关注,因为随随便便一个国产电影很容易在猫眼和淘票票上拿到8分以上,而豆瓣的8分就显得格外珍贵了,基本上7分以上的片子就非常不错了,物以稀为贵,所以豆瓣评分在影视行业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尤其对于好电影来说,猫眼和淘票票的评分拉不开差距,而豆瓣更能把好电影的“好”用具体数字标注出来,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推荐电影和剧集的自媒体文章经常用“豆瓣X分神片...”这样的句式来做文章标题。
2、豆瓣的反作弊机制是否完善:
其实从《豆瓣电影评分八问》一文中也能看出,豆瓣评分很难刷,从水军的市场报价来看,刷豆瓣想看和评分的价格,也都是各个平台当中价格最高的那个,所以也侧面证明了一点,豆瓣反作弊机制是相对可靠的。此处注意一点,对于评分的作弊和反作弊是一场攻坚战,反作弊并不能完全防止作弊,反作弊的作用是使作弊的成本很高,高到作弊者望而却步,就达到目的了。
3、豆瓣电影评分对于国产电影的价值:
上面说了,猫眼和淘票票的评分,绝大多数电影都能轻松过8分,而豆瓣对于国产电影说是过于严厉也不为过,基本上烂片都在2-4分,好片7.5-9分。没有差,就谈不上好,豆瓣这种能够拉开差距的评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电影市场中影片的优胜劣汰有巨大帮助的;
同时又不能过分夸大豆瓣评分的价值,因为在国内电影市场中,豆瓣评分与票房不一定是正相关的,由于豆瓣用户群体的特殊性,文艺片、艺术片等影片在豆瓣上评分会偏高,而这类影片在猫眼和淘票票的用户群(普通观众)中得分是普遍偏低的,此时豆瓣的高评分或许对影片的市场帮助不大,而商业类型片在豆瓣评分当中得分是偏低的,但是这些商业类型片普通观众最爱看,所以在猫眼和淘票票上评分会高一些,票房也就高一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如果单纯从市场和票房角度来说,猫眼和淘票票的评分对于研究电影市场受众和扩大票房更有帮助。
豆瓣电影的戾气和宽容:
豆瓣电影已经不是我10年前玩豆瓣时候的样子了,网页版面倒没太大的变化,只是用户有进有出,用户结构有了比较大的变化。现在的豆瓣戾气比较重,没上映的影片,冲着导演或演员打一星的人太多太多了。而且豆瓣评分现在呈现出两极分化,简单来说就是对于好电影,豆瓣评分会让你显得更好,而烂电影,豆瓣评分会让你显得更烂,6分左右的电影越来越少,对于好电影的宽容和对于烂电影的不宽容,这种矛盾的状态或许就是豆瓣用户感性的一面。
其实,不论是豆瓣还是猫眼淘票票,他们的评分都只是个参考绝对值,所在平台的评分并不能代表一部影片的品质,看电影毕竟是个相对主观的事,有人觉得好有人觉得不好很正常。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猫眼和淘票票的评分更代表普通观众的感受,对于整体市场和票房来说更具有参考价值,而豆瓣电影的评分更能代表文艺青年和影迷群体的感受,对于电影评论和艺术水平的研究更有参考价值。
⑹ 为什么多数电影,要以豆瓣分为标准呢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豆瓣还是IMDB或烂番茄,单一一个评分平台,都不可能完全定义一部电影的好坏。不过豆瓣代表了大众偏专业的看法,而且很多人都知道豆瓣,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大家都公认的评分平台。
豆瓣电影评分是一个相对被认可,相对公正的评分系统。电影刚刚上映时,为了给电影造势极可能会出现水军刷分的现象,但随著观影人数的增加,豆瓣的评分也会逐渐描摹出于电影的真实轮廓。电影的欣赏是需要慢慢沉淀的,每个时间段都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对豆瓣评分的赞同或者不赞同,也是一个自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