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么评价电影《明月几时有》
评价电影《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的一首中秋时节望月怀人盼团圆的《水调歌头》脍炙人口,乃是千古名作。今年第20届上海电影节的开幕电影同时也是许鞍华的最新作品最终以《明月几时有》为名,其意不言自明。
想必是出于对历史上那些无名英雄的无比敬意,已是古稀之年的许鞍华集结了众多当红巨星、骨灰级戏骨及众多圈内好戏之人共同倾力打造这部《明月几时有》,光金像影后就有周迅、鲍起静、Deanie姐、春夏等四位倾力加盟,其阵容之豪华,演技之保障,堪称香港抗日版的《黄金时代》!不过其剧情却远没有《黄金时代》那般晦涩难懂,所以看这么一出《明月几时有》,你会较为惊奇地发现,这可能是你看过地最具有文艺范儿的抗日题材电影,不过在民国时期的香港的市井烟火气息的映衬下,非但一点都不闷,相反还会不时有“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感。
⑵ 电影《明月几时有》观后感怎么写
《明月几时有》的点点滴滴
当开始这篇文章的时候并不想记下影片的点滴,而是观后的所思,当然这些
也是缘于影片的内容,或者说由它指引了思索。------题记 拿什么回忆
当郑佳彬回忆往事时开始的影片,当然这是惯用的表现手法,以某个角色人物的回忆为线索展现影片的内容。其实,该片里郑只是个小小角色,确切说只是故事里的一个小孩子而已,或许正因为彼时他的年少才有此时他的回忆。一个少年能有多大的分量呢?微不足道吧,激发不了矛盾,解决不了疑难,至多是个润色吧。但于他则不同,可能彼时的战争年代生活的体验会是他一生最宝贵的人生历练,这样的谈资是了不起的。当我们抱怨生活的无奈、惆怅之际,想想他年少的时代有什么呢,衣食之忧不用想,没得想,简单地说活着就是最美好的,最真实的莫过于为了活着而生活。没有欲望可谈,过着最真实的生活,佛家说是欲望造就了痛苦,由此想想何尝不是呢!选择太多是头痛的,没得选择才是好的选择,生活的苦楚不是拿不起,而是拿的太多——放不下。
不得不说的是之于少年打动人心依旧是纯真的情怀,无论是谈论自己在墓碑
上的休息,还是幻想黑狗的惩敌,最后被风声吓怕暴露了其内心的自尊与弱小。当然,他还是成长的年龄,战乱的生活迫使他慢慢成长,对方老师的思念也伴随着他成长。 黑仔的勇敢
刘黑仔是个线索人物,刚开始以为是个小混混,一副混不伶仃的样子,给帮会大哥传话带有浓厚的年轻气盛、蔑视不在乎的样子,但也有智慧于脑,先礼后兵是体现。如果说影片里有什么暗在的对比,他会是之一,相比那些文人弱不禁风,整日与书与文相伴,他则“轻松”多了,四处“游荡”。年轻是资本,二十左右的年龄,身强力壮,反应敏捷,处事果断,尤其是面对冒牌接头人,看穿后稍作周旋一击致命,这点是那些文人无法相比的。
有句话他说的很让人深思,当和方老师告别时反而说自己的命好,这是感激之词吗,感谢上天让自己经历这么多危险还活着,是活着,当我们感觉更多的是该去感激自己吧,执着于自己的当下,从没想过自己在短枪队能活着,活着就成为了感激之源。其实,正是这种“无思”让自己更好地完成当下的任务保有性命。当然有感激的心是好的,知足的心也不能被遗忘,只身一人没烦杂,甚至是爱情
都没有,告别时那深深地一拥很快就放下,向着新的任务基地行去。期望的是胜利后再见,可谁会想那么多呢,明天是怎样都不得而知,有此念也只是留在心里而已,活就在当下,于感情认识就停止在再见还是认知,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
⑶ 电影明月几时有讲了什么故事 明月几时有真实历史背景介绍
该片讲述1941年末,香港沦陷。日军侵占香港疯狂抢掠,搜捕滞留在香港的中国文化人士,强令他们合作。
香港东江游击队接到上级指示,紧急营救躲避在香港、九龙的文化人士,并在香港人民的掩护救助下,全部安全撤离香港。以主要人物小学教师方兰和一群地道的香港小人物,通过枪战、巷战、营救、炸药、硝烟、鲜血和牺牲,在‘三年零八个月’沦陷日子里,为保卫香港与凶残的日军抗争,奉献出青春和生命的真实故事
⑷ 如何评价电影《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不是一部一般的抗战片,甚至不是一部一般的电影,不熟悉许鞍华的艺术追求的影评人难以理解是当然的。对这部电影的几个误解,包括主角塑造不饱满,主角不出戏。其实这部电影的主角是谁?不是刘黑仔和方兰,而是方兰的妈妈,叶德娴饰演的一个香港最普通不过的中年师奶。但她象征了一个普通人在大时代的觉醒过程,正是千千万万这种普通人,不喊口号、不信奉什么主义,却是抗战成功最大的牺牲者。明月几时有?明月有的时候,她们都已经化作了光复的山山水水。
⑸ 观看读书节明月几时有的观后感
此次读书节活动的形式多样,既有个体诵读,也有集体诵读;既有领诵,也有合诵;既有分组合诵,也有男女生对诵。有时老师也参与其中;故事有个体讲的,还有以小组为单位,有的一边讲一边表演的,还有的把故事编成童话剧来表演的。以上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活动的效果。
此次活动全员参与,节目都是以四人组的形式上报的,每一个小组最少有两个节目,同学们各显其能,个个登台展示自己精心准备的“好戏”,我用相机捕捉着一个个精彩的瞬间……教室里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不知不觉两节课过去了,同学们意犹未尽。
读书节,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示自我和锻炼勇气的舞台,不仅激发了同学们读书的热情,还展现出了他们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同学们也得到一次十分有益的锻炼。
让我们与经典为友,与智慧牵手,共享成长的快乐!
⑹ 明月几时有电影介绍
“2017年迄今为止最好看的华语片”,带着如此美誉,许鞍华最新力作《明月几时有》今日起正式全面公映。作为香港回归20周年献礼之作,《明月几时有》将1940年代的香港热血抗争史呈现银幕。许多媒体和观众看片后均表示,最大的感动来自于许鞍华今次的叙事主体——大时代大事件中的“平民英雄”。下面全是由国柱我整理的明月几时有电影介绍,还不赶紧过来看看,喜欢的就来挑选一个吧。
明月几时有电影介绍_明月几时有剧情简介上映当日,片方发布“刘黑仔的决断”特辑,借此回眸了许许多多为了最后的胜利,为了大家的团圆而献出青春和生命的平民英雄们。主演彭于晏在特辑中隔空感谢自己所饰的角色——为今日和平献出生命的东江英雄刘黑仔,“黑仔哥,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大家都过得很好,您可以放心!”
五星阵容,满分诚意,八大看点十足还原“香江热血传奇”,《明月几时有》将注定成为今年暑期档的良心之作,优质之选!
明月几时有背景介绍看点一:许鞍华打破“套路”拍摄最动人抗战题材电影
作为华语影坛最优秀的女导演,许鞍华每一部作品总能引发高度关注,而《明月几时有》更是自开拍之日起就话题不断。许鞍华如何拍好一部抗战题材?曾经的香港电影“新浪潮”缔造者之一,是否能够圆满完成一次主旋律的拍摄?
事实证明,因为是许鞍华,抗战题材可以不是“神剧”。没有大义凛然的 口号 ,也鲜有戏剧化英雄表现,《明月几时有》用抗战中平民英雄的日常,回眸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形散神不散的叙事方式,使得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回1940年代,因着人物的命运而感动。
为了不想让观众过于沉重,许鞍华这一次特别在片中埋入不少幽默元素,以至于有媒体“质疑”许鞍华变了。对此,许鞍华笑着反问:“你们对导演的看法可不可以不要那么套路啊?“
看点二:周迅彭于晏霍建华为许鞍华聚首组“爱国者联盟”
周迅、彭于晏、霍建华,是当下公认颜值高、演技高、人气高的“三高”演员,此番在电影《明月几时有》中首度相聚。片中,他们分别饰演小学教师方兰、神枪手刘黑仔、绅士特工李锦荣,为了未来的胜利与团圆,各展其才,奋力抗争,堪称是乱世之中的“爱国者联盟”。
此前接受采访时,三位主演纷纷表示,能与许鞍华导演合作是许久以来的心愿,更重要的是,几个平凡的小人物在战争中成长为坚强的战士,家仇国恨激荡间令人动容,能够出演如此层次丰富又个性独特的角色,是演艺生涯中一次难得的机会。
看点三:周迅回归大银幕为角色“返璞归真”获好评
时隔三年再次在银幕亮相的周迅,此番在《明月几时有》中展现“返璞归真”一面,演绎从小学教师一路成长为女英雄的方兰,收获无数媒体及观众赞誉,有外媒称周迅此次表演比《风声》及《听风者》更加自然无痕迹。
对于周迅来说,方兰身上的神秘感深深吸引着自己,“她要混在人群中换不同造型,而且她的出现又神出鬼没”,在她看来,这份神秘恰恰是时代赋予的,“那个时候必须保护多数人的生命”。对于周迅在片中的表演,导演许鞍华给予高度肯定,“方兰是那种特别普通的角色,与周迅以前演绎的角色都十分不同,我觉得她演得比我想象中的更精彩。”
看点四:彭于晏化身“神枪手”感念平民英雄隔空致敬
《明月几时有》中饰演驰名港九的神枪手“刘黑仔”,对于一直视周润发为偶像的彭于晏而言,是一次精彩的角色体验。许鞍华此番则重拾多年前拍过动作戏的 经验 ,令彭于晏饰演的刘黑仔发挥“神枪手”的本色,身手利落,极具英雄色彩。
在那个动荡年代里,刘黑仔所呈现出的勇敢无畏和活力令人激赏,在最新发布的“刘黑仔的决断”特辑中,彭于晏吐露心声,表示曾与导演充分讨论过这个传奇人物。许鞍华对刘黑仔的角色定位是——在轻松的外表下抱着必死的决心,而彭于晏则对刘黑仔看得更为透彻:“他为了国家的未来愿意去做这样的牺牲,为了这个世界去付出,他是快乐的。”
在彭于晏看来,《明月几时有》有足够的理由让更多的年轻人去看到,“我们今天活在一个幸福的环境里,是因为有这些人的付出。虽然他们看不见了,但他们伟大的 事迹 ,我们会传下去,给更多年轻人知道。”
看点五:会说外语能写诗会做菜懂品酒霍建华诠释“特工的修养”
这次在《明月几时有》中,霍建华用“会说日语、英文,会做菜,会跳舞,还会写诗”等技能,完美展现“一个绅士特工的日常修养”!片中,他所饰演的李锦荣为了心中的“团圆时候”,潜伏在宪兵队内部,与战友们里应外合,及时传送价值情报。
在诠释角色时,霍建华放下了“演”的状态,展现大环境下受到感召的人物,让李锦荣的转变自然而然地发生。在霍建华看来,李锦荣身上的乐观豁达深深吸引了他,“虽然他身上有很重的任务,但他还是能够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对于霍建华在片中的表现,许鞍华直接给出了十分的满分成绩:“李锦荣这个角色外表温和淡然,内心却复杂深邃,这些霍建华都把握得很好,出来的效果我很满意。”
看点六:“胜利大营救”首上大银幕,筹备两年80%源自真实史料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在抗日游击队的号召下,以方兰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展开秘密行动,成功搭救包括茅盾、邹韬奋、柳亚子等在内的八百余名 文化 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逃离被日军侵占的香港。为了把这场香港抗战史上著名的“胜利大营救”还原到大银幕上,许鞍华导演筹备了两年的时间,与编剧何冀平实地走访,查阅了无数当年实施行动的东江游击队的历史资料,“影片中有80%的 故事 都来源于真实的史料。”
许鞍华坦言:“当年这些人是从各自的行业走出来聚在一起的,互相不知道彼此是谁,却一起齐心合力地帮这些文人逃出来,打完仗又回去做平民百姓,即使知道可能牺牲生命仍然义无反顾,这就是平凡人的热血和激情!”
看点七:国际大师久石让操刀配乐华语影坛实力派“众星捧月”
此番在《明月几时有》中,国际音乐大师久石让受许鞍华之邀亲自操刀,为影片献上精彩配乐,电影在上影节首次放映时,片尾久石让的名字引发上千名观众热烈鼓掌,有媒体盛赞“久石让的配乐是时代最好的回响”,无数人表示仅凭音乐都值得二刷。
此外,许鞍华一举邀来众多华语影坛实力派,除主演周迅、彭于晏、霍建华之外,还有郭涛、黄志忠、蒋雯丽、梁家辉、王菀之、鲍起静、春夏等,无一不是奖项加身靠作品说话的实力演员!《明月几时有》出品人、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表示:“《明月几时有》呈现出的影片品质,毫无疑问会提升2017暑期档的整体气质和观影水准。”
看点八:许鞍华致敬平民英雄,热血不失细腻展现众生相
在许鞍华导演看来,做人的最高境界莫过于“那时候各行各业的人都能团结起来,去共同做一件大营救的事”,这是她拍摄《明月几时有》的最大初衷。
首次出演许导作品的彭于晏表示,片中的热血元素让他对导演有了全新的认识,“导演希望在影片中展现真实和迅猛,而不是像我们以前拍动作戏那样有很多套招和枪战的场面。因为在真实残酷的战争中,你要在最短时间内占据主动才能制敌。”而与此同时,许鞍华也保持了她独有的细腻风格,令战乱背景下的故事更有温度,“我在说历史,也在说历史里面每个人的经历,通过这个故事,大家可以知道那个特殊时期香港市民的生活,跟做地下工作时的状态是怎样的。”
以上就是国柱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明月几时有电影介绍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收藏 起来吧!
除了“明月几时有电影介绍”,其他人还看过:
1. 电影明月几时有剧情
2. 明月几时有电影是根据什么改编的
3. 2017年明月几时有电影什么时候上映
4. 电影明月几时有高清网盘链接
5. 明月几时有刘锦进原型人物是谁
⑺ 如何评价电影《明月几时有》
7月7日为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此时电影院上映了一部抗日题材的电影--《明月几时有》,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围绕着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香港风貌而展开,讲诉了香港传奇女性“方姑”的非凡的一生。方兰是一位出身于香港的仁人志士,在1940年香港沦陷之时,本是一位文弱教师的她蜕变为抗争者,与敌人展开搏斗。
如何评价这部抗日影片?
1
目前网上评分只有6.9,很多人说这部献礼片不好看,结构松散、平铺直叙,全片贯穿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却让你在黑暗中等了两个多小时后,又生生地漏了一口气,没有炸雷、没有爆发、更没有情感的洪泄。
可高潮迭起就一定好看吗?静水流深就一定不动人吗?未必吧。从生活琐碎中解读战争惨烈,用人物抉择来印刻家国情怀,这都是需要功力和勇气的。
说来惭愧,我们一边抨击着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一边只为传统意义上的大英雄喝彩,于是,当真实的小人物、平凡的烟火气摆上台面时,我们反而不能接受了。这算什么?叶公好龙式观影?
叶德娴送情报时被日军抓住,周迅慌忙找到彭于晏,打算去宪兵大队救她。按照一般抗战片的套路,这该是全片的高潮情节,因为肯定会人有牺牲,或是救援者舍生取义,或是被救援者慷慨赴死。
但《明月几时有》没有按常理出牌,周迅从彭于晏口中得知希望渺茫,最终选择放弃营救,之后,怀念起母亲的种种一度哽咽,故作坚强却又在黑夜中露了怯。这一幕处理得极为克制,观众们也因此猜到了许鞍华的故意,故意让主角做出真实情况下战士会做的选择,故意不让影片在讴歌英雄主义中得到升华。
其实说到抗战救亡的大动作,片中也不是没有。历史上彭于晏扮演的刘黑仔最有影响力的一次行动,就是1942年成功营救被困香港的700多名文化界人士,著名作家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不过影片里把这次行动放在了最开头,作为整个故事的引子,并没有过多着墨。
尔虞我诈的谍战?没有。惊心动魄的血战?没有。粗看寡淡,紧接着却是怅然若失的释怀,随即深思,是不是我们把咋咋呼呼的电影看太多了,忘了静水流深也是一番境界?
或许在许鞍华看来,历史的真实不一定非得用血淋淋、金手指的形式来呈现,也可以十分写意:春夏想在众目睽睽下传递情报,借微醺之态抚过对方胸前的口袋;周迅彭于晏从草坡滑下,狼狈之余得见日军的子弹如流萤划过;霍建华的死甚至没有直接的叙述,只是走出镜头后的一声枪响……
影片最后,周迅送走了彭于晏,镜头从右往左缓慢扫过,巍然的太平山连上了平地而起的万丈高楼,夜幕下,香港犹如一座天上之城。那些小人物们,也得以完美谢幕。
说白了,《明月几时有》的格局不大、立意不深、缺点不少,但瑕不掩瑜,韵味悠长,是一部非典型的抗战片。它想给我们看的从不是什么惊涛骇浪,而是海边随便一朵浪花,悠悠地跃入了浩荡大潮、又悠悠地消失在历史长河。
⑻ 观看明月几时有有感
导语:曾经拍出《桃姐》、《黄金时代》的文艺片导演,又稳稳当当地把这份略俗气的商业气息妥帖地中和掉,制作了抗战电影《明月几时有》。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电影《明月几时有》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明月几时有》的诙谐幽默,是看片前许多人没料到的。
文人要逃难,特工要来接头,没想到杀手却先登门拜访了,这六目相对的、三脸懵逼的,你说紧张不紧张、搞笑不搞笑?霍建华饰演给日本人上诗词课的教师,前一秒还在和军官对酒当歌,下一秒画风就突变到了“七步成诗”的斩杀令;还有一波接一波的突击检查、突然出现的子弹崩头……这些冲突点,还蛮密集的,特别绵里藏针,看得人心惊肉跳。
喜剧元素也不少,恰当地穿插在紧张的革命和浓浓的雾色中。喜感也给各个角色们加了些人性,不那么脸谱符号化了。当然,因为影片的篇幅有限,的确只有周迅和“方妈”这两个角色,呈现出变化和成长,其他角色都是一亮相就定好了基调和风格,但因为一批表演实力不俗的演员,这些角色在有限的空间里,表达得很有层次和质感,令人移情。
演员、配乐和布景都是亮点,《明月几时有》真没有什么是做错的。
周迅在夜色下一个凌厉的侧脸,就赢了
说到戏中主演,蛰伏多年的“机灵怪”周迅自然是最大看点。此番重归银幕,周迅的表现力还是一击即中、直戳人心。
被周迅演出了名的角色,大多是敏感神经质或戏剧传奇的。但这次,方兰这个角色人淡如菊———对茅盾的思慕之心要淡,拒绝未婚夫锦荣的求婚也得淡,见到刘黑仔杀人她也得淡,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民教师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能看到这个角色潜移默化的改变———她看到表姐出嫁,淡淡地问:“为什么这么着急把自己嫁出去呀?”少女依旧;得知母亲被捕,周迅愣是在镜头前站了一分钟,眼睛里全是戏,但此时她的举手投足已经是一个分队队长的架势了啊。周迅表演除了“潜移默化”,一个夜色下的凌厉侧脸,就赢了。
战争时代离我太远了,从小看的抗日影片,都是过去的英雄,生得光荣,死得其所。但许鞍华把这一切都日常化了,抗战、传奇、英雄,都是日常。
在任何时候,都是在过日子。要吃饭、要恋爱闹分手、要穿好看的衣裳、要结婚,甚至革命,也是许多杂事中,比较重要的那一件。
就连那些名垂文学史的人物,在逃亡的小船里相见,也都是哎呀沈先生,哎呀柳先生你也来了,蔡太太好久不见,活脱脱是文联的新春茶话会。
抗起日来,也都草率笨拙,大家都是普通人,自然没有大智慧周全妙计。卢巧音颤颤巍巍也能出逃成功,彭于晏杀汉奸时全靠运气,杀完后与同伴结伴骑着单车,叮铃铃离去,分明是成功逃了晚自习的样子。
方姑好像也没有做很了不起的事,传递一下消息,挨家挨户偷偷发传单。放下传单,拉一下门铃,叮铃铃,躲在暗处看到少年人开门仔细端详传单,便露出心满意足的笑。她是手里举着火把穿越黑夜试图点亮天空的人。
自然也有犹疑、恐惧、不得已和穷途末路,方姑放弃救母,蹲在地上哭,短枪队队长,游侠一般酷炫的刘黑仔,踌躇着该不该蹲下去抱抱她。
旧时的明月和今时并无异样,我们也有要举着的火把,在房贷、户口、学区房的背后,默默亮着。
喜欢这部电影的英文名:Our time will come。
最打动我的一幕,方姑要去打游击队了,她妈不肯她去,说抗日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当然说服不了她,方姑执意出门,妈妈追上,给了她一把伞和一枚戒指。随后方母踢着拖鞋回家,方姑继续埋头赶路,好像她只是要去求学或者工作,可她明明是要去出生入死啊。
叶德娴演得真好,就是我们平时见到的那种“老人不图儿女为国家做多大贡献”的妈妈的样子。从开场的悭吝房东,到最后牺牲在日本人枪下,并不是有什么反转,而是一个完整的人物。
她只是怕傻村姑弄丢情报,也想顺便去看看女儿,谁想到会被捕啊。抗日是常态,牺牲只是偶然事件。没人当一回事的。
因为被剧透了方母会领便当,从一开始我就看得心惊胆战,怕她随时会死。因为太日常了,像你熟悉的人,她遭不测,才会更令人难过不已。
人在死前,会暴露最本真的自己吧。方母在那一刻,显示了一个人最高贵的灵魂。这个灵魂,平时就沉睡在她平凡老妪的身体里。
也许因为是导演的脑残粉,很多人诟病的节奏和线索,我都觉得很妙。妙得像在阅读小说,沈从文那种,明明还在写小儿女情仇,笔锋一转,就去写山山水水了。
包括没什么信息量的春夏,她像这部小说里的标点符号。给了电影气口,也负责为叶德娴画上句号。
周迅的眼神里,水光潋滟;春夏的眼神里,火光摇曳。
还有我一点也不觉得闷啊,全程看得惊心动魄。周一晚上四线城市的小电影院,上座率竟然有三分之一,没有人中途退场,该笑时笑,方母死的时候,我瞥见前排男生背着女朋友偷偷抹眼泪。
“月,缺也。”这部电影恰恰也是这样。我看的粤语场,能看到很多黄金配角们原汁原味的发音,但就会错过周迅独特的嗓音;反之亦然,总有缺陷。不过正好去看两场,两不误了。
电影里最后刘黑仔和方姑告别,说时势动荡,像他们能这么郑重其事地告别已经非常难得。什么时候再见?胜利的时候。
“我的真名叫孔秀芳,今年要27岁了,你记住这个名字,一定能找到我的。”
可惜历史上的刘黑仔46年牺牲,也是27岁。
浮云散,明月未照故人来。
方姑逝世于1998年,当时的月亮,在故事发生后又照落她身边五十余年。
《明月几时有》的开篇改编自真人历史事件“省港大营救”———抗战时期,活跃在港粤地区的东江纵队在日军进攻香港期间营救800多名文化社会名流。这场生死救援,让普通的小学教师方兰和游击队队长“刘黑仔”相识,后来她被组织收编,开始展开地下工作、渐渐蜕变为优秀的革命党人;她的这一决定也影响了周围的人,新旧朋友都被拉进了故事里。
乍一看,这故事很主旋律嘛!但许鞍华导演又做了些加工,化“套路”为神奇,让颇有距离感的“伟光正”独角戏,“失焦”成了有笑有泪、松弛有度的生活日常。每一个出场的人物都有血有肉,而且相互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足够成为这个大时代中极具代表性的注脚了。
用布景、台词和表演细节,呈现乱世风貌
和《黄金时代》一样,许鞍华选择用“伪纪实”的'方式来讲述《明月几时有》。梁家辉饰演的抗战亲历者佝偻地坐在黑白镜头前,在采访中把过往的故事娓娓道来。连皱纹都会演戏的梁家辉,一秒就令人信服并投入其中。接着是用大量的包括布景上的、台词上的和表演上的细节,来描述香港乱世的社会风貌。
旅店老板娘“方妈”市侩精明,柴米油盐和生意都得精打细算,顾不得人情。当知道周迅饰演的女儿方兰投入革命,她脱口而出:“革命少你一个不少,多你一个不多,你为什么要去?”劝阻未果后,还来了句神吐槽:“你死不要紧,不要拖累队友啊!”刘黑仔则是个神枪手,做事果决、身手不凡,他带着一群不甚精明的队友冲锋陷阵,心狠手辣诡计多端;春夏饰演的富家小姐,看似每日笙歌燕舞,却不过是只囚笼中的小鸟,父母入狱、无人依靠;药店的女老板、收留革命党人的农民……更难得的是影片对汉奸的刻画,向来被称为“走狗”的他们,慌慌张张地呵斥“方妈”携带共产党的宣传画,本以为必死无疑了,没想“走狗们”却趁不被人注意,转手就把宣传画扔入河中。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私、懦弱、愚蠢,他们只不过在特殊时期,顺应时势生活。
省去炮火纷飞的套路,把唯一战斗戏拍成慢镜头
在《明月几时有》上海的发布会上,许鞍华曾突然有感而发,和现场媒体分享了她在收集资料时,收获的趣事。她说有段时间,日本人在香港极力打造“太平盛世”,但其实人人都在找吃的。战争片“最常见的就是拍百姓没有东西吃”,但她还发现,那段时间百姓们还会穿着光鲜,甚至要搭个墨镜才外出;乱世之中看似荒诞的事还有繁文缛节地办婚礼……“我还看了一部叫《天上人家》的、不少明星共同出演的片子,从头到尾女演员都穿着旗袍、大衣、高跟鞋;男的穿一套西装,晚上还穿西装去睡觉!你都想象不出来的!”许鞍华像发现了珍宝的小孩,意犹未尽地玩味着。
类似这样冲突甚至违和却真实的细节,都被她揉进了《明月几时有》里。在许鞍华拍的这部战争片中,炮火纷飞、地动山摇的大场面“套路”都被刻意省去,甚至还要做得更极致,导演把戏里唯一和日军军队的正面对抗,玩性大发地拍成了慢镜头的“子弹烟花贴身舞”,举重若轻又好不浪漫!更多的笔墨,还是被用来描述战时小人物的过活和各自顺应时代的选择———非常许鞍华啊。她说过自己拍不了纯动作戏,“看人做危险动作,都要怕死了”,在她看来,戏里的冲突都是合理的调剂,而且她也能玩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