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上帝也疯狂》的观后感怎么写啊急…
《上帝也疯狂》——观后感
《上帝也疯狂》!初听到这部电影的名称的时候,一个披头散发,怒笑狂吼的疯狂的上帝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怀着好奇的心,在欢笑声中看完了《上帝也疯狂》。看完影片后,虽然由始至终上帝都没有出现过,我个人觉得影片要展示的是文明VS野蛮,让人重新去审视现代文明发展至今对人类自身的影响,这部电影却带给了我几点思考。
片子开头上有些黯淡的彩色画面。80年代的片子像一部我们平常看的科教片。炎热美好的非洲风景。动物们在阳光、干草、河流边奔跑,跳跃。那么悠闲的世界,和谐无处不在。然后镜头转到繁忙的现代文明。城市飞快地奔跑,人们彼此忙碌。历苏的旅行让两种文明有了交点,两条彼此分开的平行线,相互交汇,撞得我心中强烈的不安和羞耻。和那些纯洁的部落首领相比,我们的文明得到了电,汽车,抢,但也失去了善良,真诚,团结。我们自私,暴力,狭隘。在影片中我们看到“文明”所带来的是权力的争斗,是战争,是人与人之间的敌对……对于“现代文明”我们该如何反思?
《上帝也疯狂》中主要的人物有奇哥和他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奇沙和小儿子奇尔,还有来自现代世界的老板,史蒂芬。电影主要讲的是一个离纽约市中心只有6000多公里的卡拉哈里沙漠里的布希族人和现代人之间发生的故事。虽然那些布希族人没有我们现代人的文明,他们过着简单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没有飞机大炮,没有汽车轮船,也没有混凝土做成的楼房、别墅。但是他们有着善良的品格,爱好和平,爱护家人的心。他们没有经过石油时代,没有经过信息时代,住在卡拉哈里沙漠上的他们,只有靠沙上的一切印迹来判断发生的一切。他们一年将近有九个月是没有地表水生活的。但是,面对残酷的自然,他们知道怎么生存下去,他们珍惜每一滴水,他们也懂得怎么样去取得一滴水,去维持他们的生活的需要。
在电影中,我们最深恶厌绝的就是那个为了求财而不顾一切的老板了。他也算是我们现代人的一种代表了。猎杀大象已经是一件违法了的事情,而在返程中,为了赶时间,他竟然可以不顾奇沙和奇尔的生死,为了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把象牙运出去,他不惜放火烧山,谋杀同伴和无辜人的性命。这些行为都是不可以为而为之的行为。但受到利欲的引诱,老板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我们现代文明人的代表之一吗?放眼中国,放眼世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少吗?答案是不少。不但不少,还多得很呢,放手抓去就是一大把。现代人文明了吗?执法严格了吗?为社么还有这么多的人提着脑袋去钻法律的空子呢?为社么还有这么的人为了经济的利益而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了呢?为社么为了利益可以连自己的人格、良心、美德都放弃了。中国,究竟还要出现多少个三鹿奶粉的事件呢。……
原始部族中人的纯朴、善良,人与人之间其乐融融,这是一种近乎理想的世外桃源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但我们也看到影片中凯因与外界的人无法沟通,带来了诸多的“麻烦”。这里面有个问题同样要思考,在现代社会中“他们”该如何既保持自身的优良传统,又能融入到日新月异的世界中?一方面,不可否认,文明的步伐需要继续向前迈进;另一方面,现代文明不能成为埋葬人类自身的锐利武器,所以在人类越来越文明化的同时,更要保持人类的本性。
那些土著族人过着原始的自给自足的生活,听到雷声,认为那是上帝在打嗝;听到飞机响认为上帝身体不适。或许你要说他不聪明,他不美丽。但如果聪明、美丽就是那些貌道岸然的现代人的话,我宁愿做不聪明,不美丽的土著族人。可是你说他们不聪明的话,也不见得。他们知道如何搜集露水,如何根据脚印走回家的路,知道如何能够把土狼吓跑,战胜比自己强大的对手。观兽迹,观察沙地上的一切,他们能够知道发生过的一切。你能说他不聪明吗?面对濒临绝境的人,他能伸出援手,你能说他不美丽吗?至少,他的心灵是美好的。在因为一个玻璃瓶的出现,而闹出来的族人的斗争中,他能够克制己欲,为了族人的团结,为了族人的利益,坚决地把引起邪恶的罪魁祸首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扔掉。这种集体主义,不正是我们现代人需要和学习的吗?
上帝是不公平的,因为他把人们生存的环境设计得如此不一样。布希族人生活在一个交通滞后,经济和文化严重落后的世界里。布希族人的生活与外界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相比,他们确实是过的很艰苦,上帝确实是很不公平。但是上帝却又是公平的。布希族人没有优越的生活,却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他们正直友爱,乐于助人,团结一致,他们有着最真诚的嘴脸。而现代人富有,只是心灵上很贫瘠。现代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要去追求更大的利益,这使他们的人格变得更加的丑陋了。光鲜的衣服的内表,隐藏着一副丑恶的嘴脸。通过这些对比,我们应该看到考虑更深一层的问题——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我们无法想象一个生活在纽约中心的人和一个生活在非洲原始森林深处的土著人见了面,生活在一起,会闹出怎么样的笑话。要想这个社会和谐地发展,我们就要有整体发展的意识,走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路。否则,我们的世界就会走上极端——极端的富裕和极端的贫穷,极端先进和极端落后。那么,到了那个时候,我们还可以和平相处吗?我们的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无法想象。
电影里最搞笑的就是那个不知道名字小动物了。就因为史蒂芬的那只靴踢到了它,它就不分青红皂白,一定要找那只靴报仇。它对那只靴死缠烂打,有冤抱冤,有仇报仇。如此恩怨分明,死缠烂打,有个性,如此倔强的小动物,还是第一次和它见面。大自然姿态万千,千姿百态,千奇万怪,不正是需要我们去学习的吗?大自然的神秘和有趣,我们身外的世界,还很大很大,我们只是沧海一粟,大自然还等着我们去揭开它神奇的面纱。我们应该以博雅的姿态投入到我们的学习中去。我们不能满足于我们当前自己的知识。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的知识也是一样。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吧。
静止之乌托邦
——观《上帝也疯狂》有感
什么是“乌托邦”?一个“乌”字,不由使人首先要想到“空想”。我们纵抱着种种希冀看这词,却到底还是要承认,作为一种社会理论而言,“乌托邦”在实践上仍止于虚幻。
那么,我们基于这样的现实,来看卡拉哈里沙漠中的土著。在无数人为影片中土著的社会冠以“伊甸”美名时,我却要质疑,布须曼人,我们要对他们致以多大敬意?!
故事情节由一只玻璃瓶展开。玻璃瓶作为一件土著人眼里前所未有的“好东西”,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私欲,随即被视为恶之存在,不得不由主角送到“世界尽头”。我很难忽视这一点,即布须曼人并非没有私欲,而是缺乏激发私欲的媒介,当占有欲突降时,他们无能为力,只有逃避引发占有欲的珍稀品——布须曼人的“乌托邦”,建立在物质落后的强制条件下。不是布须曼人高尚纯朴才能忍受生活贫瘠,而是只有生活贫瘠,布须曼人才能高尚。
为什么大多数人并不会对布须曼人这种状况持否定态度?因为他们处于一个智慧相对原始、简单的部落形态。如若将之放入现代社会,我们大可以想到上世纪我们曾流行一时的越穷越好的说法——而这在今天几乎公认是荒唐的,无法与人类发展阶段匹配。私有制出现是人类发展的一大转折,不存在私有制的土著世界,与“乌托邦”空想理论是不同的,前者是滞后,后者是超前。我以为,拒绝物质,意识的发展所维持的无私社会,实质上不咎是一种无力的逃避,所以,布须曼永远只会是极特殊环境下产生的个例。与布须曼故事形成对比的是,美国社会主义作家杰克•伦敦在短篇小说《强者的力量》中的描写,当物质环境满足一定条件时,私有产生且不平等伴随私有出现,而原有的形态受到外来冲击后,更是逐步建立了部落中的集权——当然,伦敦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者,着意描写了这其中私有制与私欲的丑陋面,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一过程在普遍外在环境下,恐怕不可避免。
我绝无意客观或主观地推崇私有制,只是认为,实在不能将布须曼土著与“乌托邦”画个等号。回到开头,我们应当直视,从柏拉图到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设想目前还无法实现,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在未来的短时间内,也无法实现。这种希望渺远的追求,却是人类智慧的特有产物,也是我固所敬仰的。与目前人类认识的社会最高境界“乌托邦”相类似的,让我想到人类对终极真理的追求,后者更空无,历史却也更长久,从未止步。现在,我私将对社会理论“乌托邦”的追求,纳入对真理追求的范畴内,妄谈一点感受。
“乌托邦”的设想中,消除了私有制。我认为这绝不是对原始的回归的呼吁,而是人类在回视自身发展后,通过对私有制和社会制度“自省”而提出的设想。而反思、认识自己,从来都是各大宗教、学派所大力提倡的,是真理追求的首要一步。也就是说,且不论“乌托邦”思想的科学性、可能性,我们也应当对其中精神抱以敬意。因为众多学者即使知其是空想,我之一辈绝无实现可能,却仍要投身——如同“即使尼古拉没有永生,真理却不曾死亡。”在这等意识下,旁观者若纠结于“乌托邦”的可能性,似乎反而小气了。
正因如此,我以为布须曼人遇上“乌托邦”理论,是无法比较的。即使都不存在私有,却很不相同——前者是极特殊的物质贫乏封闭环境下,静止滞后状态的和谐公有,不能经受发展;而后者则是在普遍资源环境下,人类主动追求发展的理想理论产物,二者产生的条件并不是平等的。所以,即使我们面对布须曼土著超乎寻常的简单快乐善良,也不必妄自菲薄,他们有人类朴素宇宙观,敬重自然生命,我们亦有如佛教哲学包罗万象,普济众生;而且,当观影者对布须曼人的质朴美得表示敬慕时,也正说明,这些品质没有从我们的意识中消失,我们大可不必太过悲哀。存在即合理,不同条件所决定的不同文明,相遇之时实在没有任何一方应当自卑。
不是贬低,我只是质疑对布须曼人的盲目敬佩与赞扬。从理想社会的角度而言,相对于布须曼社会的静止、脆弱,我更爱“乌托邦”思想下的认识的主动追求与探索,无关制度,无关阶级,无关年代,这只是一条望不尽的长路。
《上帝也疯狂》观后感
上帝存在吗?竟然也会疯狂起来?瞧这名字就够吸引人的!那这部电影到底在说些什么呢?看后才知道,原来是上世纪80年代城市发展进程中,不为人知的原始文明与现代文明冲撞中的一些缩影。故事是以像沙漠又不是沙漠的卡拉哈里平静祥和的生活场面开始的,在那里居住着原始部落------布希族,虽然他们的生活方式虽然艰辛,但却没有私念,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相互帮助,分享果实。在他们心中,上帝每天都在默默地注视并保佑着他们。然而这样与世无争的生活被“上帝”扔下来的一个酒瓶给搅乱了。
凯在外面游猎的时候捡到了飞机上落下的瓶子并带回了部落。很快,聪明的布希族人发现了这个瓶子的多种用途,都想使用它,遗憾的是上帝太吝啬了-----只扔下一个瓶子!于是以前从未出现过的不和谐场面展现在人们面前,大家为争夺瓶子的使用权而相互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发生了多起流血事件。凯决定把这个搅乱平静生活的罪魁祸首还给上帝,于是他开始了赶往世界的尽头的旅程。一路上凯经历了种种奇遇,也引发了无穷的乐趣,
与此同时,一群笨手笨脚的反政府武装分子袭击总统未果之后,开始了流亡他乡的漂泊生活......而一直在卡哈拉里做研究的动植物学家安德鲁斯蒂,开着无刹车,既能无人驾驶、又能上树的破旧吉普,代替牧师去接来做乡村教师的汤小姐,这一路可让汤小姐见识了这辆吉普的与众不同和安德鲁斯蒂博士头衔之外的另一面。在“车上树”的时候凯第一次遇见了安德鲁斯蒂和汤小姐,并以为他们是神仙!当他把瓶子给安德鲁的时候,安德鲁斯蒂却让他丢掉,于是凯愤怒的走开了。凯离开之后由于射杀了文明时代驯养的山羊被当地政府收押3个月,幸好安德鲁斯蒂雇佣他做了11星期的义务服务。这就为他们合伙智斗武装分子埋下了铺垫。当反政府恐怖分子闯进村子,挟持了汤小姐和她的学生时,正在户外做研究的安德鲁斯蒂发现了这一危情,并准备了对策开始了对唐小姐的营救。而作为安德鲁副手的凯则机智的完成了安德鲁斯蒂交给他的任务。最终,所有人被救,而且无一人伤亡,当然,除了反政府恐怖分子。
故事虽然结束了,可是对于故事中的有些人物的印象还是无法磨灭。
来自原始文明的凯与现代文明的事物撞了个正面,于是喜剧诞生了,就像卓别林的哑剧一样充满了趣味和欢乐。凯把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圣物,把它看作上帝的恩赐,神圣而高贵。以至于把西方文明人扔下的垃圾---那只破瓶子当作慈爱的上帝送给他们的礼物。而此刻相距600公里的大都市到处可见这样的垃圾,人们为名誉、利益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勾心斗角的无烟战争。反动分子也公然袭击总统发动武装斗争。
相比之下,凯所生活的卡拉哈里也许就是人类最后的精神净土。可爱的布希族人,纯真、简单、善良、执着,没有嫉妒,仇恨,权利之争,非常纯净的种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简单的为生存而生存。没有烦恼、负担,快乐的生活,真是感叹地球上竟然有如此简单干净的种族。里面有这样一句描述布希人的话:在卡拉哈里,日子随你高兴的过,高兴的话天天都是星期天,不需要以时钟或日历来决定作息。 这与卡拉哈里相聚600公里的城市形成鲜明的对比。
人们推动社会进步的初衷是为了更舒适地享受生活,使得现代文明得以发展前进。可是先进的文明却使得大家过的更加辛苦,背上了更多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以至于一些不堪重负的人就更向往小时候无忧无虑的生活,所以他们选择了反复的投胎,让自己只过小时候的快乐日子;还有些人选择到处去流浪,随遇而安,饿了就讨口饭吃,烟瘾犯了就去借个火,困了就找个汽车轧不到的地方席地而卧。那叫一个超脱。
而动植物学家安德鲁斯蒂不愧是个顽固的知识分子,用中国的话说就是一个“书呆子”,在女人面前就像一头错喝了乙醇的小鹿,到处乱撞搞破坏。他虽然有时犯浑,但在关键时刻还是展现了男人在危急时刻的勇敢,更何况还是在自己心仪的对象遇到危险时,更是义不容辞。这时候他利用一切掌握的资源,让凯用药剂把6个恐怖分子麻醉后,主动出击把另外2个玩牌玩到头脑发烧的土贼缉拿就擒。绅士的安德鲁斯蒂在最后展示自己英雄一面的时候,机会却被别人抢走了!
在中国,这显然是知识分子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表现出来的谦虚,以至于功劳被窃取也不愿去捍卫自己的成果。不过这个“可爱的笨男人”最终还是获得了“弃城就乡”汤小姐的芳心。也许是她看透了城市中各种噪音的喧嚣和尔虞我诈的勾心斗角,相比之下,这种淳朴而无意识的搞笑节目更让她觉得舒心、快乐,让她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样看来,这个虚拟的上帝并没有发疯,而是在个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感情路上种下一些带刺的玫瑰,在国家政权的康庄大道上安排了一个强盗,但最终一切还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继续向前、向前......
我想上帝如果真的存在的话,他看到这里发生的一切,一定也会暗暗发笑:一切皆有定数。听到这话,如来也笑了。
『贰』 梅兰芳电影观后感500子
记着,唱戏的再红
还是让人瞧不起
大伯不想让你挨了打
还得跟人家说打得好
大伯不想让你再带上那纸枷锁
……
僻静的深院,苍茫的树梢点点光亮,透过深邃的枝头望向飘渺的远方,迷途的路铺开,一切如旧。
沉睡的宫廷,昏睡的蝉群沉沉低吟,弥漫苦痛的枷锁锁紧滴血的残心,恍惚的树摇晃,不尽凄凉。
那纸枷锁,那份沉重,在漆黑的夜,异常寂静。年少的梅兰芳,或许还不知道什么压迫,但他从此记住一句话:唱戏的,终究就是个唱戏的。
但这是他的命,梅家几代戏子,这重担总会落到他身上。
《牡丹亭》的那天,座无虚席,蔡元培、胡适、袁世凯,说得上新的旧的少的老的都来了。十三燕对着梅兰芳说了这么句话:给唱戏的争一点地位。
这场戏,征服了邱如白,这个矛盾的官人。他潇洒地,带着被家人鄙视的目光,说他傍戏子去了。这条路,一走就是几十年,直到白发爬上了头。他预感到,自己的一生从此不再一帆风顺,只在曲折中闪烁迷茫。
和很多人一样,当看到黎明的面孔出现时,我崩溃了,欲哭无泪。但随着剧情的推移,渐渐地理解了黎明的眼神,或者说梅兰芳的眼神。
之后的梅兰芳,是成熟的、深沉的、稳重的、抑或是个台下的男人。他越来越明白了之前他为此不得解的事,越来越放弃了之前他不沦落的志,他知道了人生苦难全,他知道了唱戏的终究是个唱戏的。
但他不同于一般的戏子,对于他的坚贞,他为了自己的尊严为了自己的使命感,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诺言宁死不给日本侵略者唱戏,不惜为此损害自己的身体。也许他知道,这世界上超越肉体的东西很多,也很伟大,所谓的升华,便是让精神超脱,让生命不朽。田中说:无论战争谁胜谁负,梅兰芳是不朽的。但田中不知道,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真正让梅兰芳不朽的,不是他的戏,是他的灵魂,是他的那份操守。
但他是普通不过的凡人,为了儿女情长迷失自我,丧失理智,遗忘自己的使命,当然,七情六欲是人的难耐,但这证明了他的平凡,他的普通性。他也是为了爱可以放弃事业的人,他也是为了人之本性可以忽略追求的人。如果没有邱如白,也许梅兰芳就不是梅兰芳了,他将只是一个普通不过的戏子。
所以,邱如白最后说:你(梅兰芳)只是个凡人。
这句话,是真理,是哲学,是王道。
他就是这么一个不平凡的凡人,一个永远不会被弄脏的戏子,一个阳刚的真正的男人。
梅兰芳将让后人知道,真正的一个人,不仅仅存在于表面,更存在于旁人看不到的那冰山一角的最深处,那里也许就是另一个深度。表面的梅兰芳,是一个让四大美女汗颜的妩媚的绝世女子,但真正的他,是一个阳刚十足成熟稳重道德高尚的真汉子。这就是人的不同角度,这也就是梅兰芳。
『叁』 写一篇读课文或看电影后感的作文
读后感和观后感都要有自己的看法,可以先对你所看的书或者电影的一个片段进行评,加上自己的感受。只要有自己的感受的读后感或者观后感才能有看点。如下:(仅供参考)《砰然心动》观后感。怦然,但是不仅仅是心动。一连看了两遍《怦然心动》,真的是怦然心动。一对小孩,一棵树,特别简单的故事,讲得荡气回肠。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女生十来岁就有超脱的自省意识,审视自己爱的人到底值不值得爱。一旦触及她的自尊,立刻决定放弃这个男生。我们文化里的“爱”,似乎都要低到尘埃里,舍弃自尊才叫爱,犯贱当真爱。《怦然心动》是很简单的故事,但是很丰富。主讲小孩早恋,其实这部电影里还讲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尊重,勤劳,怎么看待贫穷,怎么接纳残障的家人,怎么维护自己的自尊。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细节是父母吵架之后,立刻对孩子说:“我们会解决好,不是你的错。”然后轮流去安慰她,表示父母还是相爱的,让孩子安心。所以,孩子才会觉得:“我觉得妈妈很不容易,我觉得爸爸也很不容易。但是生在这个家庭里,我很幸运。”相爱的父母胜过富有的父母。《怦然心动》里小女生跑回来哭,说男生当着所有人面要吻她,她妈妈说:“真的吗?我看你需要和他谈一谈。”男生再三敲门,妈妈只是有礼而抱歉的说:“她不想和任何人说话,她把自己锁在卧室里。”男生来自一个鄙视女生家的家庭,但是女生的父母能把他区分出来,看待他如同一个常人。我很羡慕美国文化里的这种女主角,就像《UP》里的老婆婆:有冒险精神,浪漫精神,敢于与众不同,智慧有担当,有实现梦想的脚踏实地的能力,生机勃勃,有爱,也会爱,有健康的体魄和灵魂。我们通俗文化里的女主角,大多还是傻而天真,迷糊,乐观,感情丰富这一型,等男主角来怜爱。一句话概括,美国这种女主角是树,开花的树,没有男主角也会生长得很好;我们的女主角是花,是残缺的花,有些还带着悲剧性的身世和身体,等着男人来拯救
『肆』 釜山行英文影评,那种看完电影后对人性有了深厚的感触
其实我不是很懂,韩国棒子只是拍了一部关于人性比较好的电影,整个网络都在传,持续快一个月了吧.国内一些讲人性的电影也很好比如《盲井》,美国的比如《七磅》《超脱》,再比如《夜行者》,这些都获奖很多的电影,每一部都可以完全碾压釜山行,网上知道的人却少之甚少,联想到之前的限韩令,这里也许有一个阴谋论
『伍』 213老师留的假期作业,让写电影观后感,我实在不想看,大家帮帮忙,帮从网上找些观后感,共7部电影,观后
1995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肖申克的救赎》是《阿甘正传》最大的竞争对手,如果说《阿甘》是一个梦 (这是一个黑色幽默的梦, 不要当真),那么《救赎》就是一种生活。生活比梦简单,但生活远比梦境残酷。而这两部片子也的确是有很多可比之处,他们也有缘凑在了一个奥斯卡年度。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当一片羽毛缓缓飘荡的时候,生活被幻化成了一首优美的圆舞曲,因为不管拿到的是什么,巧克力永远都是可口的。《阿甘正传》展现给我们的也永远都是生活中最美好的那一面,也会让我们时刻为生活的美好的而满足。
忙着去活或是忙着去死?(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肖申克的救赎》把生命变成了一种残酷的选择。肖申克的救赎是我们简单的生活中值得一再回味的东西。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虽然最后找到了通向天堂的那条路,但是这条追寻的过程中却是充满坎坷。
他们都是极为优秀的影片,至少他们都是那种让你看完以后就绝对不会忘记的影片,而且每次看完都会有不同于前一次的感觉和感受。在两部同样经典的影片面前,奥斯卡的评委们选择了《阿甘》,也就让它的影响力和观众接受程度远远的超过了他的竞争对手。但是埋在土里的金子终究是要发光的,这些年来,《肖申克的救赎》却开始了奋起直追,受关注的程度并不比《阿甘》少,而且很多人开始为他鸣不平。而我则能够充分理解为什么奥斯卡会选择《阿甘正传》?
《美丽人生》:就算在最艰难最黑暗的日子里,就算了无希望,死亡近在眼前,他依然深爱着并用生命与智慧保护着他的妻子与儿子。他的勇气与智慧,即使在战争的硝烟弥漫中,即使在集中营的暗无天日中,即使在最后枪声响起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依然闪现着耀眼夺目的光芒。
他用尽全力,在集中营的悲惨世界里,为儿子,营造了一幕美好的幻想,他告诉儿子,所有的残酷只不过是一场游戏,游戏的奖励是一辆崭新的坦克。于是,他的儿子便有了足够的勇气,熬过那段水火的岁月,最后,当他坐上盟军的坦克时,他的幸福无可言语,而那种幸福,正是他的父亲用生命为他交换的。他不放弃任何机会为他风雨中的家庭制造哪怕是点滴的欢欣,在路过集中营的广播室时,他冒着危险在广播里呼喊妻子的名字,他想告诉她,他和儿子都还活着。他趁着做侍者的机会,为妻子播放了《船歌》,这首曾经响在他们定情之夜的歌曲,飘过沉沉迷雾的阻挡,在黑夜里,给他的妻子带去安慰,也让他们一家人,都鼓起了勇气,共同经历灰暗的时光。
就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晚,他将儿子安顿在一个铁箱子里,然后,去寻找他的妻子。当他被捕之后,路过那个铁箱子时,他知道他的儿子正注视着他,于是,他装出一副滑稽的模样,惹得儿子笑出声,他仍然坚持着,坚持着使儿子相信这一切都只是一个游戏,千万不要害怕,永远要微笑而乐观地去面对。然后,枪声响起,他去了,而他的儿子与妻子终于获得解放,当他们在阳光下搂抱在一起的时候,他的儿子说道,我们赢了!确实,在这一场浩劫当中,他们赢了,因为,他们有一个英雄的丈夫与父亲,他的名字叫基度。
《美丽人生》是一部相当浪漫的电影,犹太青年基度到一个意大利小镇上准备以开书店为生,在那里,他遇见了美丽的姑娘多拉,然后,是一系列充满了智慧、滑稽、阴错阳差、浪漫的轻松片段,终于,基度与多拉终成眷属,镜头一转,他们从房间里追着他们的儿子来到院子里,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令人羡慕,基度用自行车载着美丽的妻子,车框里坐着机灵的儿子,他们飞驰而过,而街道上,却已经出现了纳粹的铁丝网。
没有什么比快乐的戛然而止更令人感到揪心。当基度的幸福生活刚刚开始之时,他的犹太身份使他被抓去了集中营,而他的妻子,本来并不用去集中营,却毅然的随他们跳上了火车。最真挚的爱情,有时候真不需要太多的言语,连执手相看都不需要,只是纵身一跃,跟去天涯海角。在影片当中,演多拉的演员有很好的演技,那是一种很克制的平静,当她在集中营里听到孩子将要被杀掉的消息时,她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站在楼梯上,由着后面的人群在她身上冲撞,她望向窗外,目光深远。后来,她被派去挑拣死难者的衣服,那种小心翼翼,不敢也不愿发现儿子衣服的感觉很到位。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个人最深沉的爱,其实,是很平静的,能够撕心裂肺哭出来的,往往也是释然的开始。
最后,基度的儿子和多拉在阳光下抱在一起,他大声喊叫着,我们赢了。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他的父亲已经死去。电影响起旁白,以基度儿子的语气,听声音,他也已经步入老年,那么,这部电影就能理解成他的回忆。在他的回忆里,他的父亲,依旧是那样鲜活,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活着。枪炮、炸药、毒气、死亡、饥饿,这些东西看似强大,最后的胜利者,却只能是人和生活。真正的光芒,就像基度朝他儿子眨眼的那一刹那,意思是,无论怎样,只要我们不害怕,坚强、快乐、盼望,人生终究美丽,于是,我们总会赢。
《 忠犬八公的故事》:严格说来,《忠犬八公》不算个故事片,甚至不能说这样的讲述算个故事。情节十分简单,最离谱的是,好不容易领略了久违的李察吉尔,丫却“嘎嘣”死了。
记得有句梁家辉的台词:“我是个普通的男人,仅仅有史泰龙的肌肉、李察吉尔的相貌而已”,这句话叫一个懵懂的男青年不无嫉妒的开始留心李察吉尔这个名字,在随后看到的《风月俏佳人》里,也似乎并不觉得他有多帅,在之后漫长的岁月里,即使偶尔在hbo中瞄到他的角色,也并无在意。对于我这样的伪小资来说,知道他曾经是偶像派,就已足够。
十余年后,《忠犬八公》里再见李察吉尔,一个印象:老。也许是马齿渐长,竟窃有兔死狐悲之意。伴随着这样的一种尴尬悱恻的情怀,一路看下去,已然是泪湿青衫。乖乖不得了,我也真是老了。
片子很安静,音乐简单而回旋。一个小镇、一个车站、几个人、一条狗,和一段横跨三代的时光。八公没有做任何了不起的事迹,没有救人与火灾,没有与猛兽搏斗,没有兢兢业业的工作,也没有善解人意体贴入微。它甚至不屑于去捡球,在美女狗的挑逗面前也没坐怀不乱。这样平凡的一条狗,仅仅是和主人惺惺相惜,仅仅是狗驯养天性的泛滥而已了。
如果这算爱,只能说是条件反射。在八公的眼中,恐怕不可能出现片尾yy的那段人狗重逢。它的等待,更不可能是出自坚定的浪漫主义信念。我们可以负责任讲科学的说,它仅仅是惯性使然,在条件反射的等待而已。可你不能在解构了这些之后安心洗洗睡了,凭什么它的故事广为传颂,直到被改变成电影,凭什么是它而不是我的塑像在遥远的某地被人赞叹着呢?
如果你也同样,前半段微笑、后半段含泪看完的这部片子,那么答案就不言而喻。你在人狗和谐相处、互相牵挂的那种氛围中,感受到的久违的温情,就是答案。在那个过去的好时光里,人与人之间不缺乏爱,奶当然更是放心的。影片的讨巧之处在于,人与人情感的部分被一笔带过,展示的都是人狗之间的情愫。在这种最朴素、最无功利性动机的关系中,这种普世的、宏大的情感,打动着更大的人群,撼动着心灵的更深处。
电影本身并没有治愈的功效,它不是药。但它可以作为麻醉品使用,就好比海洛因。如果它能唤醒你对过去的美好回忆,感觉的心灵的悸动,那你就不能否定它的功效。那个人人都熟识的小镇,那个互相关照惦念着的人际关系,那个没有电脑游戏没有互联网冲击的时代,那个没有高楼大厦压抑着的空间,那个乌托邦般的世外桃源……那时的人,不必担心生活的节奏太快,永远有和家人相处的时间;那时的街角、乡党、车站、花坛,不会经常消失或者变了模样,不管人或狗永远都找的着。
那么荧屏前猪头猪脑的你,傻笑着又抹着眼泪的你,被唤醒的不就是这种怀念吗?你在电影中人的生活里感受着自己的贫瘠,在电影中狗的眼睛里感受着自己的孤单。《忠犬八公》的意义,不就是在提醒,你早就缺失了的东西吗?
难怪,李察吉尔自己说,在看了这个电影剧本之后一哭再哭。对于这个经过大起大落、在最繁华的剧场里风光过又消沉过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故事更能引起他的同感,更勾引他心底对平静生活、相濡以沫的留恋呢?理查老矣,戚戚我心。
如果爱仅仅是狗狗般的条件反射,愿这种条件反射永不退化,永远滋润着我们干渴的心田。
《海上钢琴师》: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觉是孤独,真孤独。可是1900真的孤独吗?后来的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不孤独,他有满满的用之不尽的音乐的灵感,有无数的才华和无数的流动的音符。他其实不孤独,他让我们孤独,没有天才的华丽没有天生的不俗没有特立独行的资本,没有充盈的内在没有在这个世界得到认可和满足,所以我们孤独;我们从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飘忽,所以我们孤独。
作为这世上存在的一个人,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种各样的称号和身份。出生的时候父母为我们取了一生的代号即名字,我们要上户口登记注册,等到十八岁了要去办理身份证;我们在学校是学生,工作了又要评职称,我们被别人介绍时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呢?当这些东西都被去除之后,我们还是我们吗?我们还能找到自己吗?1900是一个没有出生证明的孩子,他不属于哪个国家也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资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迹,可能也没有多少人记得他的存在,他也没有一座存放他遗体的墓穴,但是他却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真真实实地活过,他用什么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直觉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他藐视规则,藐视这个社会认可的规则,他害怕上岸其实是拒绝上岸,藐视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于外界对自身的认可,他可以轻易打败爵士乐的开山祖师并对他表示鄙夷,他可以靠他的才华赚取无数的名利但是他拒绝音乐与自身的分离,他可以用音乐去探究所有人的心灵,可以在音乐里去旅行,可以寻觅到自己的爱情,但是他没有常人那样去要去追,他轻轻地将这些丢进了大海,他将迈向陆地的脚收回。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存在主义者都是悲观者,在他们眼里,人生是一场悲剧。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场悲剧,是他自己能预料到的悲剧。“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的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漫无尽,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样过?我无法遗弃这艘船,宁可遗弃自己的生命。”
我喜欢闭上眼睛,反反复复地听1900帮助好友克服晕船时弹奏的钢琴曲,想象着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随着海浪起伏摇摆。那时的音乐是可以将人吞噬的,让你忘乎所以让你自由自在,让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让你无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飞翔,能感受到旋转,能感受到跳跃,就想初春的远行,夏日的冲浪。这里只有美好,只有存在的美好,我以为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美好存在。
后来我才知道生活的大多数时候其实是孤独的,是我们心里无处安放的孤独,不被这个世界所认可的孤独。1900是孤独的,所以他选择一辈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们呢?我们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让我们来安放我们的孤独,让我们来逃避自己不喜欢的一切,所以我们比1900更孤独更可怜。
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再繁华再喧闹,我都只是一个人仿佛置身孤岛,这时我那么孤独但却没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这个城市越来越鄙弃孤独,它不允许你孤独它不给你时间孤独,它让你觉得孤独是可耻的,它要让你融入外面喧嚣的海洋恋爱的洪流,它要你和别人一样,上岸,走同一条路,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
你拒绝融入,那么你就要承受双重的孤独,外在的内在的,所以你更孤独。而融入,那是一辈子都不会快乐的旅程,你踏着陆地是那样的轻飘飘,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还是孤独,无处安放的孤独
《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放牛班的春天”,名字译得很巧妙,单是读着都漾出善意的笑。朴素流畅的影片,连颜色都很节省,尽是饱和度很接近的灰,让眼睛保存着气力帮助嘴角表露快乐或悲伤。
真诚的电影总是能牢牢抓着你,声色具备的100多分钟后,灵魂才还给自己,任由你品评褒贬,它却矜持孤傲的站在一边,冷眼旁观事不关己。愤怒的咆哮、感动的涕零,发泄的和收拾的都是屏幕前的自己,看似没始没终的循环,催化剂是电影。此时的我反刍般回味着那个100多分钟。没有夺人的漂亮演员,没有花哨的特技拼凑,几个稚气未脱的“问题”孩子,一位已经秃头的老师,再加上干净简单的音乐,涓涓的流淌故事,引不起激烈的哭笑,笨拙的把棱角锉的温和……克雷芒马修是一位热爱音乐的乡间教师,任命到一所再教育学校任教——被称为“池塘之底”的问题学生收容中心,充斥混乱暴躁。这里的校长老师愁云惨淡,脸上都是刻板乏味的线条,谩骂和体罚是师生之间唯一的交流。可爱的新学监无何奈何的看着学生恶作剧一幕幕上演,直到某一天偶然发现孩子漂亮的嗓音。很自然,难得的共鸣,歌唱中的孩子眼神恢复了清澈干净,师生在欢娱的五线谱上学会了理解、宽容和爱。
很宽泛的主题,但是,消沉灰暗到积极明朗的转变由不得我无动于衷。反复回放着安睡前宿舍里合唱的片段,主唱男孩眼波流动的感恩,马修离职时窗口飘飞的载满孩子幼稚字体和深沉思念的纸飞机,一张张象被时间氧化变黄的旧照片。他们是应该相互感谢的,孩子们帮助马修迎来了“自己的创作春天”,料想更是让他收获了看到他们改变的成就感;孩子们该感谢这样一位伯乐,挖掘出美丽的歌声,还有比歌声更美的崭新的自己。音乐的确功不可没,简单的跌宕成就了剧烈的变化。若是马修换做画家、球手,或者其他什么职位呢,孩子们应该也会很美,爱,才是至根本的语言。或者之前出现或者合作中生成,渐渐就成了依靠信赖,颜色似乎都清新起来。
电影中总是成就让人侧目的感动,因为现实中的贫瘠,所以让我在这里口干舌燥乐此不疲的絮叨。写这段文字时,一直放着电影音乐,还是会轻易陷入宛如天籁的合唱中,一段简单的快乐,陶醉了他们,又迷醉了多少回自己。
《怦然心动》:一连看了两遍《怦然心动》,真的是怦然心动。一对小孩,一棵树,特别简单的故事,讲得荡气回肠。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女生十来岁就有超脱的自省意识,审视自己爱的人到底值不值得爱。一旦触及她的自尊,立刻决定放弃这个男生。我们文化里的“爱”,似乎都要低到尘埃里,舍弃自尊才叫爱,犯贱当真爱。
《怦然心动》是很简单的故事,但是很丰富。主讲小孩早恋,其实这部电影里还讲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尊重,勤劳,怎么看待贫穷,怎么接纳残障的家人,怎么维护自己的自尊。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细节是父母吵架之后,立刻对孩子说:“我们会解决好,不是你的错。”然后轮流去安慰她,表示父母还是相爱的,让孩子安心。所以,孩子才会觉得:“我觉得妈妈很不容易,我觉得爸爸也很不容易。但是生在这个家庭里,我很幸运。”相爱的父母胜过富有的父母。
《怦然心动》里小女生跑回来哭,说男生当着所有人面要吻她,她妈妈说:“真的吗?我看你需要和他谈一谈。”男生再三敲门,妈妈只是有礼而抱歉的说:“她不想和任何人说话,她把自己锁在卧室里。”男生来自一个鄙视女生家的家庭,但是女生的父母能把他区分出来,看待他如同一个常人。
继续说《怦然心动》。我很羡慕美国文化里的这种女主角,就像《UP》里的老婆婆:有冒险精神,浪漫精神,敢于与众不同,智慧有担当,有实现梦想的脚踏实地的能力,生机勃勃,有爱,也会爱,有健康的体魄和灵魂。我们通俗文化里的女主角,大多还是傻而天真,迷糊,乐观,感情丰富这一型,等男主角来怜爱。一句话概括,美国这种女主角是树,开花的树,没有男主角也会生长得很好;我们的女主角是花,是残缺的花,有些还带着悲剧性的身世和身体,等着男人来拯救。
很多人讲,男生配不上女生,男生很纠结等等。我觉得电影讲了一个很简单的事实:小男生和小女生的心智发育不对等。很好理解,小学生总是女生成绩比男生好。女生早慧,男生懵懂,于是女生往往先喜欢上男生。男生开窍,女生已经开始思考。所以,他们俩显出心智的落差,但不是品质的落差。最后,他在自己的思考之后做出了决定,勇于忤逆父亲,做出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判断。
最后,我觉得我们和美国故事最大不同的一点是:他们不做“纠结”,无论分分合合,都是干干脆脆。我们吧,无论什么剧情,主要做的就是“纠结”,心里爱但是不敢说,说了但是不敢做,做了但是不敢爱,爱了但是没名分,有名分了但是没缘分……明明是扭曲,还老说这叫“戏剧张力”,或者“命中注定”。
楼主 这不止5000了 你自己删删哈 选自豆瓣网影评和网络 觉得哪一篇不好可以去豆瓣找找其他的 其实老师应该没有看 就是个形式。。 望采纳
『陆』 天将雄师电影观后感200字
摘自豆瓣--评论
(1.百世经纶一页书2.吴间道天将雄师:成龙穿上铠甲化身指导员)
华语影史上第一部汉朝与罗马题材的电影吧,十年前还有部同题材的游戏。战争戏足够长,道具很精致,剧情略主旋律。造城戏是意外的惊喜,总体比想象中的好看。这部电影真的很讨巧,丝绸之路,民族团结,孔子学院,维护和平,中国梦,最火的主旋律都占尽了。
作为主演的成龙,年龄大了打不动可以理解,以往影片中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喜感也消失殆尽,这次剧中大量的文戏简直像是在演讲一般,枯燥并且充满说教意味,成功化身为边塞指导员,主管敌我思想工作。影片的冲突悬念本来设置的就不够巧妙,好不容易熬到要打的时刻了,大哥出面几句轻飘飘的话便可化干戈为玉帛,通关未免太没有技术含量。
本片唯一的惊喜是艾德里安•布洛迪,因为他给人的感觉一直都是文艺而忧郁,比如《超脱》,《钢琴家》,《布达佩斯大饭店》,不过这次的表现十分惊艳,动作流畅一气呵成,不拖泥带水,兼具力度与美。
『柒』 求一篇观后感,电影题材不限
《阿甘正传》观后感
算起来,《阿甘正传》已经看了不下十次了。第一次接触还是今年暑假时偶然在电视上看到的,看完后当时只感觉阿甘的人生太过于传奇了,十分的向往那样波澜起伏的人生经历,其余的倒也还真感到没什么。
之后为了补全漏看的前十分钟的内容去网上下载了部高清的英文原版,颇有耐心的再次从头看了一遍,这一回除了那份感叹,似乎更增添了许多的感动。再到之后为了了解片中的那一个个耐人寻味的细节,那一个个的历史事件、人物,又反反复复又看了几遍,更加由衷的赞赏这部我所认为的史诗级的巨作。最近的一次则是在向社团的社员们介绍情商时和大家一起观摩了这部影片。还记得播放之前,我颇为感慨地对台下介绍道:“去年我社看了一部经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该片几乎囊括了1994年奥斯卡所有提名奖,但最终却连一项正式奖项都为获得,由此95年传至我国时得到了一个《刺激1995》的译名。当时看完,我很不解为何这么一部经典的影片会遭遇如此的境遇?原因在之后看过《阿甘正传》后似乎便释然了,因为同年有《阿甘正传》的存在。作为1994年奥斯卡大奖获得者,《阿甘正传》无疑是一部绝对值得仔细观看思考的作品,它所带给我们的,绝不会只是一部电影那么简单……”。
的确,每一次看完这部影片总是有一种别样的感受。或是感慨,或是感动,或是倍受鼓舞亦或是令人深思。影片中的主角阿甘作为一个智商仅有75的近弱者(智商低于70为弱智),却拥有着常人所不及的高情商,以及其一生所散发出的诚实守信,做事认真,勇敢无畏,重情轻财这种种人性的光芒。引用句网上的评论“反过来说则是具备这些美德便成了愚蠢,这真是对当今某些社会状况的一个莫大讽刺”。所谓“反智”电影是也。
准确的说,阿甘不愚蠢,用他自己的话说“做蠢事的人才是蠢人”。纵观阿甘一生,他的确没有做过任何愚蠢的事,他总是用他的那份单纯去创造了一个个的奇迹。他用他那简单的努力和爱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珍妮、巴布、丹中尉、那群追随者们,无一例外。影片中他令人意外的进入阿拉巴马大学,进入美国全明星队,多次参见了数任总统,参与了越战,华盛顿反战集会,中美乒乓外交,水门事件……以一个小人物的视角见证了美国在那一段时期内经历的种种变迁,阐释了所谓的“美国梦”的意义。“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成功”。
影片中值得令人深思的太多太多,片头片尾那在风中飞扬的羽毛这一意象更是长久为人所称道。羽毛在风中飘逸不定,似乎寓意着如阿甘母亲的那句著名的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样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将会是哪种。”所向阿甘阐述的人生是未定的,需要自己去探求的信念。然而羽毛最终落在他的脚边,最后又从他的脚边再次飞走,却又暗含着丹中尉所曾经深信着的“命运早已注定”的思想。整部影片从大体上看似乎也便是交织着这两种理念所展开的阿甘的非凡人生。阿甘那不寻常的体魄似乎是上帝的礼物,所谓命中注定。然而当他在美国大陆上不断奔跑之时,前方的未知似乎也正喻示着他那凭借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引导所一步一步开创的传奇。
他的一生都在奔跑着,“我跑,只因为我想跑”。简单的话语里,却耐人寻味。不断的前进,不断的努力,只为了最简单的目标。似乎我们每个人都正迈步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之上,不需要太多纷繁复杂的理由,只是迈开大步向前奔跑,或许这便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只有放下过去,才能继续前进。”一切的荣耀或失败都只是道路上的一部分,放下它们,才能跑得更释然。可是,当我们还沉浸在这样的鼓励之时,阿甘却只是淡淡的说了句“我累了”便停下了脚步。这一度让我不解,那些跑步时的追随者们相信会更加茫然。直至今日读完李开复的自传,看着这位似乎人生与阿甘一样波澜的引路人的一次次放下,才最终有些感悟。其中的感悟,似乎也只有自己才能真正去体会。
对于片中珍妮所代表的那一系列某种意义上的负面价值,披头士文化、政治黑幕、战争、人性的堕落甚至连我国十年文革的那一度的黑暗都有所提及,阿甘的Forrest这个名字所喻指的3K党,与阿甘与黑人巴布的友情,更是这强烈的对比讽刺的代表之一。这里我不想再展开,毕竟阿甘也坚信的是这个世界还是美好的。
如果人生如同这样的一部电影,那么毫无疑问的是我们才刚刚演绎到影片的前一小段,后面还有长长的一大段。不论之前发生过什么,得到过什么,或是失去过什么,都只是那小小的一部分。放下,才能继续前进。因为奇迹每天都在发生。
要说的似乎还有很多,毕竟它所包含的意义太多太多。以致于每一次看完依然会产生许多的思考。即使再看上几遍,每个人内心的惶惑感一点都不会减少,但同时我们也会油然而生一种超脱的感觉,就像我们仰望星空,感到一种自然的和谐和伟大的力量,虽然一些问题还是没有答案,可是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时间总是无情地流转,它在催促我们不要因太多的思考而虚掷光阴。
所以,不要再犹豫彷徨,只要向前迈步奔跑。
『捌』 一部优秀电影的观后感100字左右
恋恋笔记本
好久没有观看这样一部烂漫唯美的爱情电影了
虽然有些超脱物质、过于理想
但男女主角不顾一切的如命中注定的相爱
还是不知不觉感动了我
影片里男主角诺亚给女主角艾丽写了365封信
其中一封这样写道
"真正的爱
能够唤醒我们的灵魂
让我们获得更多
使我们的心如烈火燃烧
让我们获得内心的平静
而这些就是你给予我的
也是我希望一辈子能够给你的"
我从未停止过思索,什么是真爱
真正的爱情是否互为灵魂伴侣
没有任何理由和条件的互相吸引
使快乐加倍、忧愁减半
活出最真实的自我和最原始的情感
并把这份热忱持续一生永久不变
这样纯粹美好的真爱
世人是否还在苦苦追寻和等待
我们是否依然相信人世间仍有真爱?
《恋恋笔记本》讲述了一对恋人
从17岁相遇、相知、相恋到误会、分手,离别、再度相遇
最后相爱相守扶持走过一生的故事
不过再完美的故事难免也有遗憾的瑕疵
艾丽于晚年患了老年痴呆症
将他们轰轰烈烈的爱情忘得一干二净
诺亚一次一次地以陌生人的身份
向艾丽讲述记载在笔记本里他们的往事
期待奇迹唤醒艾丽沉睡的记忆
他对她的爱一分不减、一生不变
也许就是这份真爱令人动容
在物欲横流的世界、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
谁不想往自由美好的纯真爱恋
让心跳为之悸动,让微笑从心底绽放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不知多少有情人,都曾希望爱情能停留在最初美好的时光里
影片里一生一世的永恒爱恋
那般浓烈温情,如同童话一样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