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红高粱电影观后感1500

红高粱电影观后感1500

发布时间:2022-04-27 12:21:06

Ⅰ 求《红高粱》800字影评,怎么分析电影的视听和主题

似红似火的精神抗争
——浅析《红高粱》的视听风格

电影《红高粱》是由张艺谋改编莫言同名小说而来,影片延续了张艺谋导演重色彩、 重时代刻画等艺术风格。红色色调是这部影片的灵魂,起起伏伏,挥挥洒洒的红高粱,有着寄寓当地人民乃至全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导演借九儿、余占鳌等人物讴歌了三十年代西北淳朴却拥有抗争精神的劳动人民,延伸出现当代人们对此炽热的感慨。这是他对故事绘声绘色的彰显,亦是对于小到封建礼教束缚,大到对民族侵略的伟大抗争精神的赞颂。


红色调的炽热,贯穿至影片灵魂深处。导演从开头便紧扣抗争的主题,从画面的最开始,九儿便是在浓艳的红色下出场。此刻的红色不仅仅是婚嫁的基本衬托,从九儿沮丧不甘的面部特写便可看出,这更是对此刻九儿抗拒的内心心境的衬托。“坐轿不能哭, 哭轿吐轿没有好报。盖头不能掀,盖头一掀必生事端。”,然而九儿却掀了盖头,哭了轿,这是她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抗争,而红色正是她此刻内心最好的诠释。直到影片的末尾,红色的表现力则更加鲜明亮眼。九儿、余占鳌以及几个弟兄夜晚在酒庄以高粱 酒祭拜英勇献身的罗汉大哥时,周围熊熊的焰火将整个屋子充斥着红色的热烈,映衬的是他们此时此地心中燃烧着的对日本人抗争的熊熊烈焰。


红高粱的内涵,诠释着人物真实独白。红高粱作为片名,不仅仅是因为故事中的人民生活总是围绕着红高粱,更是因为高粱代表了当时朴实的劳动人民;一个“红”字, 也不仅仅是因为高粱的颜色是红色,更是因为它代表了朴实的劳动人民也拥有着红色所 传递出来的抗争精神。从小的方面看,余占鳌等抬轿工人在送九儿的途中,在高粱地遇到了劫匪,面对劫匪的蛮横威胁,他们为保全大局作了小小的妥协便给了钱财,可当劫匪打了九儿的主意,余占鳌为首的弟兄便奋起反抗打倒了劫匪。这一小插曲为接下来大的方面作了呼应。同是在这片高粱地,结尾的高潮部分,面对日本人对当地人民的压迫, 以及九儿的英勇献身,一场热血的战争在这片高粱地一触即发,过程中导演有大量对高粱地的镜头特写,一场血红而壮烈的斗争在火红的高粱间相得益彰地展现,将红高粱的内涵相得益彰地寄予在了抗争的人群当中。


意境的浓墨渲染,给予了画面想象空间。影片中有着不少重写意的片段,往往以远景的方式呈现,并且没有人物对话......(此处省略500字)


此篇影评文章出自湃乐思教育编导专业高分学员,同学可以作为学习参考,完整文章收录在《影评高分范文集》一书中。

《影评高分范文集》



Ⅱ 红高粱观后感,八百字

《红高粱》观后感

读罢莫言的《红高粱》,脑子里便是那高粱的海洋,在八月的深秋里,一片血红,无边无际。
红色是富有生命力的颜色。它是著名导演张艺谋的最爱,“英雄”里的一幕:一片满是金黄色的树林里,两个对峙的女子,飘逸的衣衫,颜色,是大红,飞雪的剑嗖地刺进了对方的身体,让她的血染红了曾经的一片金黄……,风吹过,旋飘起火红的树叶,那样的火红,让人心醉。很凑巧,这位导演也曾将《红高粱》搬上荧幕。
《红高粱》中充满对于人的个性和生命强力的热烈赞美。莫言在写作《红高粱》时就痛感现代都市中人性的龌龊和生命力的萎缩,转而在高密东北乡那一片粗犷、野蛮的乡土大地上发现爷爷、奶奶们那种强悍的个性生命力,自由自在、无所畏惧、朴素坦荡的生活方式。
在《红高粱》中,参与那场英勇的战斗的主角是一帮由土匪、流浪汉、轿夫、残疾人之流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然而,正是在这些粗鲁、愚顽的乡下人身上,莫言发现了强大的生命力。站在正统的文化立场上看,这些人是历史的“边缘性人物”。他们的生存方式和行为,大大僭越了文明的成规。他们随意野合、杀人越货、行为放荡、无所顾忌,是未被文明所驯化的野蛮族群。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生命力的破坏性因素。莫言赋予这种破坏性和生命强力以精神性,升华为一种“酒神精神”,透露了民族文化中所隐含的强悍有力的生命意志。
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那就是“我奶奶”。在莫言的感觉世界中,“我奶奶”首先是一个充溢着生命活力与性的诱惑的风流女子。她十六岁出嫁,憧憬着能颠倒在一个强壮男人的怀抱里,殊不知,贪财的父亲把她嫁给了一个麻疯病人,只因为单家是个百里首富,只因为单许给他一头骡子。“我奶奶”绝望了,死而后生,她不顾一切,顺从自然地接受了高梁地里与余占鳌的野合。
小说以一幅幅独特的感觉画面构成莫言的感觉世界。无边际恍如血海的红高粱,高粱地里狂风疾雨般地男女做爱,“我奶奶”那风流的充满诱惑的形体与肉体,刘罗汉大爷被活剥后仍然痛骂不休的令人颤栗的场面,奶奶临死前对天理的种种发问与骄傲的自我伸张,无一不是充满激情的感觉投身。
在《红高粱》中有一个鲜明的意象就是红高粱,它代表着莫言所向往的洋溢着生命力度的充满狂欢色彩的酒神精神,是生命强力的象征。作品中多次写到高密东北乡人的生命强力。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喜食高粱的乡亲们也都具有了高粱般鲜明的性格:挺拔、坚韧、坚固、团结、伟岸、生气蓬勃、狂放不羁、英勇无畏。
通红的高粱地里,洒遍了爷爷奶奶们、我父亲的、刘罗汉、刘副官、方六,“刘吹手”们的鲜血,也留下了他们辉煌的战果——鬼子们的鲜血。这些血性的生命,向世人展示了普通平凡的中国人光明磊落、直率坦城,不避生死、敢爱敢恨的人格力量,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威然屹立的民族精神。

Ⅲ 《红高粱》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有什么观后感

《红高粱》给我的总印象,集中到一点,就是充分地全力地表达了影片作者对原始生命力的崇拜。这是一部带上张艺谋强烈主观意念的影片,应看做是一部较典型的作者电影。

在《红高粱》中,张艺谋对原始生命意志、生命力之不可抗拒的赞颂与褒扬,堪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极致,达到了几成精粹的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一种五体投地的崇拜境界了。

首先是对性的神力的崇拜。在“颠轿”一场戏中,从表层来看,它是偌多抬轿的粗野壮汉对花轿中一位红装红盖头新娘的戏谑式恶作剧;但从深层来看,它既是几条赤膊壮汉面对新娘九儿的魅力所萌动的性的潜在欢悦与渴望的自发宣泄,又是对九儿面临不合理不人道的两性结合却又爱莫能助的悲凉、怨愤之情的自发发作。而惟一能使这一载歌载舞的“颠轿”迪斯科从疯狂的顶点戛然而止的神力,不是别的,正是轿中九儿的几声哽咽的啜泣声。编导在这一情绪与节奏的转变点中,把这群粗野壮汉内心合乎人伦天性的美好性灵洞悉与烛照出来,是影片开始首先打动人心的点睛之笔。这一节奏休止造成的情绪落差,确定了九儿在野汉们心中实际占据的真正神圣的地位,是影片对性的神力崇拜的一个明证。而在这群抬轿壮汉中,又惟有“我爷爷”余占鳌,以其更加强烈的受性的神力驱使的生命意志力,敢于把自己内心的骚动与渴望一一付诸外在的实际行动——比之于其他壮汉,余占鳌确实高出一筹,是名副其实的独占鳌头——凭着九儿曾给他的一个美目顾盼,以至于接踵而来的杀夫、劫妻乃至高粱地里的交欢野合,都成了一桩桩不再是施暴施恶而是全部顺理成章的一揽子“仁”事美差了。这里的“仁”,不能以狭隘的法的定律为准绳,而必须从更加宽泛的自然与原始的生命定律——种的良性繁衍与发展、种的优胜劣汰中去寻找;而这里的“美”,自然是进行了艺术的选择与渲染的电影美(如略去了“杀夫”的直接描写等等)。当银幕上展现九儿痴迷地后倾倒地的诗一样朦胧的近景,余占鳌跪在那方倒伏高粱空地上的呈红色“大”字状展开的九儿身前的俯瞰大远景(这里干脆是一个宗教式性崇拜、生殖崇拜的肃穆仪式了!)以及逆光中红高粱影影绰绰在丽日和风中摇曳的动态空镜,可说是把影片对原始生命力的崇拜在此情此景以及情景交融的铺绘中推到了艺术美的制高点——不过反观影片,张艺谋实在应当在此处把文章的浓度做得更足一点,以使这一“天作之合,地成之美”的红高粱地交欢场面,华彩乐章般地达到更其神圣化的境地!
其次是对死的神力的崇拜。在《红高粱》中,张艺谋要展示我们的人生图景是:这些十八里坡人,他们男欢女爱,活得自由自在,活得痛痛快快;而为族仇国耻,他们也一定奋起抗争,报仇雪耻,哪怕是为此而死——而死,也是要死得自由自在,死得痛痛快快!生死爱恨之两极,相反相成而一致。确实,这些人说死就死,那个李大头、那个冒充“秃三炮”的路劫者等等,似乎是死得那么容易、那么轻松又那么无声无息。这里自然不是指这些消极意义的死。而那些有积极意义的死、那些为反抗外族入侵而就义之死——无论罗汉大叔还是九儿乃至“秃三炮”之死于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与炮火之下,都成为壮烈牺牲之死、震慑人心之死!为此,张艺谋在影片中不惜让人接受血淋淋的感官刺激,并让牛的被屠宰与人的被屠宰之均成牺牲做了强化对比。对此,我们当不能表面地视之为在对“牺牲”一词做其概念本义的训诂图解,而是内在地在隐喻牛的牺牲与人的牺牲之不可同日而语。影片的结局使嗜血成性的日本侵略者明白:牛是在沉默中被屠宰而成牺牲,人则在爆发的反抗中成就自己的牺牲,并将与屠宰者同归于尽。这一表现,也最终成为了对死的神力的证明。
第三是对酒的神力的崇拜。被美其名曰“十八里红”的高粱美酒,其品格在被重复唱过两次的《祭酒歌》中得到了最高的褒奖:“喝了咱的酒,滋阴壮阳口不臭……喝了这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而余占鳌正是在一醉方休的酒的神力中,把自己同九儿在高粱地里的私情一吐为快,并在十八里坡人中自古至今传为美谈的——红高粱酒的神力,就是十八里坡人的狂放不羁的神力;红高粱酒的品格,就是十八里坡人的自由自在的品格。一四七,三六九:九儿,这个十八里坡的惟一女性,不正是在她入主十八里坡酒坊为掌柜的那一刻,向酒坊众伙计们第一次宣布了自己的小名就是“九儿”(酒儿)吗?酒与人,其神力与品格之所以一致,就因为两者都诞生于红高粱地。十八里坡人以酒为氛围,十八里坡人以酒为依托;酒弥洒在十八里坡的人群中,酒成了十八里坡人调节与强化人际感情关系的催化剂。说穿了,影片对酒的神力的崇拜,就是对十八里坡人的神力的崇拜。

《红高粱》以对性、对死、对酒的神力的崇拜,表现了对人的本性中最基质的精神源泉——原始的生命欲望、意志即生命本质力量的崇拜;它在影片中得到了摧枯拉朽、恣肆汪洋的充分展现,使影片不同凡响地“游乎逍遥放荡纵任变化之境”1。这是当今中国影片的一次破天荒的尝试与探索。我认为,影片得以在国际影坛赢得共鸣与一致喝彩,正是在这一点上;它断不是用“愈是有民族性就愈有世界性”一言所能概括的。

Ⅳ 《红高粱》读后感,不要网上有的,字数不限。

读《红高粱》,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故 事中我的奶奶。她是一个生在乱世苦命 的女人,她是一个柔情万种的少女,但 她更是一个坚强洒脱,侠骨凛凛的女中 豪杰。我欣赏她的不屈,欣赏她勇于追 求自己幸福的精神。那样一个年代,一 个撑起一头家业的女子,风风火火地活 过了,就像我的奶奶说的那样就什么都 不怕了。勇于追求幸福的人是无悔的, 莫言不仅给我们描叙了一片茂密的美丽 的高粱地 ,更在这多情的高粱地上给 我们演绎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 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 人,高粱爱情激荡。”我没有见过高粱 地,也不知道漫无边际的茂密的像汪洋 般血海的高粱地在风中飘扬是怎样的一 番情景,但读《红高粱》我却似乎身在 其中,看见了那片血海,目睹了它的壮 观。这是一片多情的高粱地,这片高粱 地上,养育着这里的村民,我的奶奶在 这里与他的情人余占鳌野合了,在余占 鳌的带领下,无数的人演出过一幕幕英 勇悲壮的舞剧,最后我的奶奶为抗战死 在这血的海洋里。故事中余占鳌是一个 土匪,但我认为他更是个英雄。他对我 奶奶的不公而不满,杀死了单家的人。 虽有点残酷无情,但不影响对他的正义 感及英雄气概。或者说,正因为他我的 奶奶才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使他 鼓舞了我的奶奶,给了我奶奶希望。他 带领这村里自发的人们,捍卫祖国的国 土,捍卫着他们的自由与幸福。没有犹 豫,没有恐惧。血亲切得就像红高粱。 就连王文义这样一个怕死的人也敢于参 与其中,可谓英勇。他们一队队人在高 粱棵子里穿梭,几十年如一日。没有利 益,没有军衔,只是为了自由,为了捍 卫村民奋战的人是土匪吗?不,他是一 个具有土匪豪放的英雄。

不容质疑,我的奶奶也是一个女中豪 杰。敢作敢为,风风火火。一的一生只 要这样活过就无言无悔了。我的奶奶是 乱世苦命的女人。他的父亲为了钱,不 顾她的幸福把他许给了单家的麻风儿 子。她悲痛,无奈,想找寻父亲的帮助 回复的就只有冷漠。她渴望挣脱自救却

当余占鳌劫走她时,

又感觉无能为力。

她重新找到了希望。她抛掉了所有的所 谓的贞洁,道德,所有的一切,与余占 鳌野合了。生下了我的父亲。单家的人 被杀死后,她以唯一的女主人的身份撑 起了一头家业。同样也承担着外面的一 切风雨。她跟随余占鳌,支持抗战。奔 走与高粱地之间。当时的人都记得“女 中魁首戴凤莲,花容月貌巧机关,调来 钱耙摆连环,挡住鬼子不能前……”最后 我的奶奶在一次伏击中倒在了那片高粱 地上,至死她回忆往事,也不悔自己的 一生。“天,什么叫贞节?什么叫正 道?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你一直 没有告诉我,我只有爱着我自己的想法 去办,我爱幸福,我爱力量,我爱美, 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我不 怕罪,不怕罚,我不怕进你的十八层地 狱。我该做的我都做了,该干的都干 了,我什么都不怕。我不想死,我要 活,我要多看几眼这个世界,我的天 哪……”若是当是我的奶奶屈服与父亲的 安排,服帖地成为单家的少奶奶,那么 还有让人传唱的女中豪杰戴凤莲吗?或 许她会不愁吃穿,活到很老很老,但当 她死时候,她是不是也同样的无悔/在 当时那个年代,我的奶奶不屈服于命运 的安排,执着于自己的追求。勇敢的追 求她的爱情,她的幸福。无疑,她是阔 达的,洒脱的,勇敢的,同样她就像那 一片红高粱一样美丽。

“最后一丝与人世间的联系即将挣断, 所有的忧虑,痛苦,紧张,沮丧都落在 了高粱地里,都冰雹般打在高粱梢头, 在黑土上扎根开花,结出酸涩的果实, 让一代有一代承受。奶奶完成了自己的 解放,他跟着鸽子飞着,她的缩得只如 一直拳头那么大的思维空间里,盛着满 溢的快乐、宁静、温暖、舒适、和谐。 奶奶心满意足。”读《红高粱》后,我 想去看看那美丽红高粱地,但我更想学 会拥有我的奶奶的勇气与魄力,勇敢追 求自己的生活,把握自己的人生。

Ⅳ 红高粱观后感

《红高粱》是公认的华语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这部片子在1987年一经公映,便在国内外获奖无数,一片赞誉,无论是在技术层面对华语电影所产生的影响,还是所带来的思想冲击,都是任何影片所无法比拟的,张艺谋不单是首个将华语电影推向世界的中国电影人,也是第一个将画面及色彩运用的如此出色的中国导演,本片在国内被评为当时年度最佳华语片,也被法国最权威的影评刊物《电影手册》评为年度世界十佳影片第一位,在2005年更是被金像奖票选为华语电影百年百大华语片第一位。《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张艺谋《(红高粱)导演阐述》)。正因
红高粱幕后花絮(4张)为这种对生命的礼赞以及影片那精湛的电影语言的运用,使得《红高粱》获得了国际荣誉,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 《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意义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因此.摆在观众面前的作品不是一个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对一个世界的生命的理想。这种理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阳崇拜”的神话中。《红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影片,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故事的超常特点决定了叙事的非现实性,故事的地点也被淡化。在影片中甚至淡化了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村落。影片中的所有叙事元素与视听元素都在为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风格服务。 与以往的探索影片不同,《红高粱》虽然也承载了导演对生命主题的意念,但并不是完全像《黄土地》等探索片那样淡化情节,靠纯粹的电影视像语言的震撼力来直接表达导演的意念。张艺谋在这部影片中是从实处入手,从规定情境下的具体人物性格人手,编织一个完整、美妙动人的故事框架,从而使意念通过故事的曲折、人物的行为、动作自然而然地流溢出来。在此,导演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方法来达到这两者的完美结合的呢? 首先,影片自身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这条叙事线大部分由画外音来完成。影片一开始,还是全黑的画面时,声带上就传来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这是一个以现在时进行回述的视点,这个“我”在此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由于他没有在故事中出现,按理是一个客观的叙述者,但他又是故事中人物的后代,这又使得他具有某种参与意识,从而又具有被叙述的意义。因此,这个视点是非常奇特而又新颖的,它使导演在处理全剧时有了一种游刃有余的视点参照,非常自由而又具有全知性。同时,他的叙述的特点把故事拉远,又具有历史的间离效果。在此视点基础上,导演在这开场白中道明了故事的虚构性。“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从而非常自如地把故事纳入非现实的时空之中。 画外音在影片中出现了12处。而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周围环境、时间转换等几个主要情节转折点,几乎都是由画外音交待的。如我奶奶与麻风掌柜李大头的关系,高粱地的“鬼气”,新婚三天新娘回老家的规矩,李大头被杀,秃三炮绑走我奶奶的过程,罗汉大爷的出走,日本人的出场等。画外音在此影片中还承担了一种“预叙”的功能,如抬轿出发时画外音就告诉观众,轿把式将成为我爷爷,这就增设了观众的“期待视野”,使画面故事的进展更富有张力。在传统影片中特别容易出戏的那几段全被画外音虚掉了,导演在电影的空间与画面上也就能尽情挥洒,将大部分的画面用在表现颠轿、劫道、野合、敬酒神、日全食上,让意念承附在具体的画面上,依附于一个个具有强烈生命象征意味的仪式之中,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地。确实,画外音在影片中是作为一个戏剧因素渗入故事之中的,它“缝合”了过去与现在、意念与故事。 其次,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全片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红色是太阳、血、高粱酒的色彩。在这里,导演对色彩的运用是高度风格化的。影片一开头就是年轻漂亮、灵气逼人的我奶奶那张充满生命的红润的脸,接着就是占满银幕的红盖头,那顶热烈饱满的红轿子,野合时那在狂舞的高粱秆上闪烁的阳光,似红雨般的红高粱酒,血淋淋人肉,一直到那日全食后天地通红的世界……,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罩。导演对这种基调的选择几乎完全剥夺了我们对戏剧情节的关注,而进入一种对一个特定的造型空间的纯粹情绪性体验了。这是一种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这不是一个完全现实时空的再现,而是我们内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影片结束在那神秘的日全食中,红色的扩张力获得了一种凝固的近乎永恒的沉寂效果。黑红色的高粱舒展流动充满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第三,影片的空间环境与造型处理,都在努力寻求一种色彩的单纯化和空间的神秘与阔大。一切琐细的对比协调和过渡都被抛开,造成一种崇高神圣和神秘生命的生存空间。影片主要是两个空间环境:高粱地和酿酒作坊,酿酒作坊体现出生命的远古意识,如风雨剥蚀、似古堡般的十八里坡的圆形门洞。而那片自生自灭的高粱地,则透着生命的神圣。当画面上充满了高粱地时,它是作为一个巨大的自然生命符号群,舒展、盛大、坚强、热烈、宽厚。影片中三次对高粱的渲染都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生命的整一性。当我奶奶泪水满面、仰天躺在我爷爷踩踏出来的圣坛上时,银幕上一连出现了四个叠化的狂舞的高粱镜头。在这里,高粱地是生命诞生的见证。而在日本人强迫百姓踩踏高粱的镜头中,又感到生命被摧残的震撼。影片结尾,我爷爷与我爹泥塑般立于血红的阳光里,面对那高速流动的高粱的镜头,我们内心唤起的是一种对生命的自信和对热烈悲壮的生命的礼赞。 当然,《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颂扬中华民族激扬昂奋的民族精神,融叙事与抒情、写实与写意于一炉,发挥了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可是在思想内涵和意蕴指向上也还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但作为我国电影的一部力作而载入史册,却是无疑的。

Ⅵ 关于红高粱的读后感3000字

如果能穿越,我愿意活在宋朝”,近年来这个近乎荒唐的假设,一直在网络上疯传。秋沅并不掩饰自己对宋朝的喜爱和着迷。她说,宋朝是淡雅脱俗的字画、是意境悠远的诗词、是内敛含蓄的汝窑、是人与自然亲近相融的精神与气度,是“美”的忠诚追随者与呵护者。钱穆曾说:“中国在唐代以前可称为古代社会,自宋代起至现在可说是近代社会。”宋朝历来极受中外历史学家的关注:宋仁义立国,开民智,启民主之风,构建了中央集权加仁政的政治模式;宋工商惠国,大力发展工商业,藏富于民,人民安居乐业;宋以文治国,文化多元,自由开放,激发了中国人前所未有的创造精神,以致文星璀璨,科技文化巨大进步。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然而,也正是这个宋朝,却备受外族铁蹄的蹂躏,而且还是那么的孱弱与怯懦,不堪一击,富贵繁华瞬间在血光中灰飞烟灭。尤其崖山一役,少帝投海,十万将士壮烈殉国。这冰冷悲凄的一幕,永远是凝在国人心头的血痕。秋沅在赞叹宋的繁盛清雅的同时,旋即又感伤这种美的迅速毁灭,而且毁灭的是那么的触目惊心,让人肝胆俱裂!秋沅喃喃自语:“我似乎看到宋在残暴侵犯之下的惨烈,听见它黯然凋零之际的恸哭。”痛定思痛之后,秋沅依然找寻亡宋的魂灵,它源自宗泽、岳飞、文天祥,还有那许许多多在时光中湮灭的无名勇士,“对生命有着最深沉的爱与理解,在过客生涯里执守内心的信念,在风云际会处彰显人的尊严与高贵,执著而不屈”,就是这种民族灵魂,“犹如暗夜天幕之上的点点星光,永恒闪烁。”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就像狄更斯在《双城记》的笔下:“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种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财富积累日益增长,人民生活日渐富足,但另一面,社会意识多元、多样、多变,许多人信仰缺失,价值观混乱,社会犯罪率飙升,民族灵魂净化重铸问题特别突出。秋沅文史知识渊博,不可思议地把瓷片与英灵史迹相契合,通过天马行空的奇谲想象,力图用魔幻神话的文学叙事方式,透过极强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思辨,来思考人生的意义,颂扬历史英烈,唱响人间正气,并尖锐提出了“祸福相依”哲学的矛盾与困境,希望国人在“富足生活”环境下对“意识迷惘”状态有所清醒和自觉的认识,并期待通过重塑民族灵魂来挽救这场危机。
宋·苏轼《答张文潜书》:“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秋沅的小说,犹如她的容貌气质:清丽、温婉,浑身透出一股唐宋美女韵味,富有诗意;但典型的白羊星座、犹如爷们MAN的个性,凭借触动人心的文学功底和强大的历史责任感,真切表达了这个伟大时代青年精英们所具备的思想与感情。阅读秋沅的文章,你会时时感到一种温暖,一种激励,温柔细腻的背后不失浪漫,温馨之余,也略显沉重;简约而不失深刻,淡雅而不失哲理,留给人们更多的是思考。相信大家很快就会喜欢秋沅的这部新书。

Ⅶ 红高粱影评

红高粱讴歌出人性的本真

《红高梁》改编自莫言的两部小说《红高粱》和《高粱酒》,讲述了女主人公九儿的父母要她嫁给50岁的麻风病人,在出嫁时砸到土匪拦截。其中一位抬轿男子余占鳌打跑了土匪,两人相爱,后来九儿回家,余占鳌重新抢走了九儿的故事。

影片中剥人皮一段是最突出体现人性的,剥下的牛皮,血红的一面铺展在车头,预示着剥皮活动刚刚开始,两个剥皮者一个选择挥刀大骂向敌人,一个选择贪生挥刀向同胞。

在血腥的场面里,通过对比,清楚明了地显示出了人性的本真,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面对死亡和道义时,有人可以抛弃生死,而有的人会抛弃道义,一心保命,影片在血淋淋的红色中,让观影者体会到了人性的本真。

展现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影片中剥皮者抱着罗汉的肉皮疯了的片段,整个画面是泛着蓝色的冷色调,传达出一种死亡的严峻之感。

但从九儿他们为罗汉报仇开始,整个画面的色彩跳入了红色的暖色调中,在众人一起跪拜决定报仇的片段中,红色的画面,红色的皮肤,加之身后熊熊的烈火燃烧,表现出了他们报仇的决心,仇恨如同烈火般在心中燃烧。

最让观影者视觉受冲击的当属影片的尾声,九儿躺在血泊之中,“我爷爷”从燃烧着的车子里走出来,通过身后阳光的照射,画面如一幅高燃的油画,顷刻之间,一切皆灰飞烟灭。最终影片画面全部变成血红色,“我爷爷”与“我爹”一起屹立在血红之中的画面,表现出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

Ⅷ 《红高粱》影评

《红高粱》——高粱地里抹不去的红

对于80后的我而言,这是太老的电影。之所以找到这部电影来看,是缘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不经意间看到陆川的采访,当记者问到他是如何走上电影道路的时候,他提到了《红高粱》,提到了姜文和巩俐,是这部电影让他爱上了电影,并决定投身于电影事业。

对陆川的电影很是热爱,就《可可西里》一部,就足以让我迷恋他一生。他的电影很特别,仿佛游离于主流电影之外。所以对于他所提到的一切,我都格外的关心。因此,我找来了《红高粱》,但却没有刻意地调整心态去看,在电脑前吃着买来的饭,为了不显得单调,便放了一部电影来助兴。

电影是通过第三人之口讲述的故事,画面淡入的是巩俐年轻的脸。那个年代的一桩再简单不过的婚礼,然后途中遇到劫匪。姜文和巩俐见上了,然后并无曲折的生活在了一起。电影中的国人都是那么的淳朴,即使劫匪或者土匪三炮都并没有显出真正的邪恶。一切都那么平淡,没有刻意描写谁的英勇,也没有刻意描写谁的邪恶。

即使是嫁给一个身患麻风病的老头,或者身陷土匪的魔爪,打死一个劫匪,杀死一个老头。都被轻描淡写的带过。那个年代的人对于苦难有一种无法理解的坚韧,也是对生活乃至生命的一种历史性的漠视。

似乎那个时候的中国就是那样的善良淳朴,一个个都老实本分。无论轿夫,酿酒师,土匪……都是那么平平淡淡的安于自己的本分。谈不上轰轰烈烈的爱情,也谈不上谁比谁厉害聪明高尚。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不像是电影,像是发生在身边的简单生活。就这样一个安静祥和的高粱地,被日本的车轮践踏了。

就在那片高粱地,日本人开始了残暴的精神统治。让屠户剥人皮,而这两个日本眼中的反动者,一个是土匪三炮,一个是出走几年的罗汉。在面对日本人,他们都是真正有血有肉的好男儿。张艺谋导演并没有借此来大秀抗战题材,也没有把中国人对那段历史的深刻记忆转化为电影中的阿Q式描写。

没有日本残暴的具体画面,也没有中国汉奸谄媚的小人脸,更见不着有组织有纪律的“敌后武工队”,这只是那段历史的一个小角落,是一个悄无声息,无史可查的故事。没有大喊打到日本帝国主义的爱国口号,没有宁死不屈硬汉到底的所谓英雄。他们一拨人就是为了给一个兄弟报仇,喝上几碗红高粱酒,拿上简单的武器就上了“战场”。

战斗是那么的平和,烈日当空,一帮人在高粱地里悠闲而平静的等着日本人的车辆到来,趟地上小憩,或者驱赶身边的蚊虫。由于等得太久,还让孩子回家去叫人送饭。关乎生死的反抗,被张导描绘的这么优美宁静。

电影中常常飘荡着陕北的民歌,一条粗野的汉子用歌声击碎着广阔而空旷的高粱地。还有作战时吹起的喜庆唢呐,还有孩子对着红彤彤的天空唱起的那首童谣。没有哭泣,没有哀嚎,没有慌乱……这就是红高粱地发生的一切,这儿是男女主角的洞房,是日本人的屠杀场,是高粱酒的原材料产地,是作战牺牲的地方。高粱地从无到有,倒了还长。故事也在这片高粱地反反复复的上演。

高粱本不是红的,但电影中有太多的红色元素。新娘的盖头和花轿,酿出来的红高粱酒,日食之后那片刺烈而厚重的红。这是一代人对历史的整体记忆,也是张导想要展现给观众们的记忆,过了半个世纪。华丽的一回头,没有硝烟,没有炮火,没有鲜血,没有惨叫,一切与声音有关的东西都无法搜寻,只有那天边的红,是无法抹灭的记忆。

很喜欢电影里的平淡生活,虽然婚姻是通过买卖的,虽然有强盗土匪,虽然有日本鬼子,但那个淳朴安静的高粱地却是现今物质社会所无法替代的。现在的恋爱自由了,婚姻却依旧不自由,身边照样有那么多出卖自己追求所谓幸福的人。过去是父母所逼,现在是自我选择。至于强盗土匪,现今更是多如牛毛,凶残胜过当年的日本人。

正如调查所证,有吃有穿物质殷实的国人幸福感却在下降……(省去无数和谐的言论)

深深的怀念那片高粱地!

Ⅸ 跪求《红高粱》800字读后感。不要网上已有的。急。。。。

那次在一本影视艺术鉴赏学的教科书上看到介绍说巴赞在“《乡村牧师日记》与罗贝尔·布莱松的风格化”这篇长文中论述了小说与电影的关系,我就屁颠儿屁颠儿地找出书架上那本蒙上灰尘的《电影是什么》来拜读这篇文章。
是真正的拜读,我最后败给巴赞了。我只能说我从未适应过巴赞的那种调调,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我恨得牙根痒痒,忖道,好你个巴赞,你真是活该!我以后要把文章写成你那样,我也活该蒙灰尘!
那么不让巴赞那高深莫测的理论先入我为主倒也好,我正好可以自己发掘。大概是从李碧华,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开始,我就习惯先读小说再看它的改编电影。这个名单可以列出一长列,但正如那些恶毒的影评指南威胁的,我乱打三年,也未成拳师,正好落入钱钟书那喜欢用比喻的厮的尴尬讽刺:欣赏艺术儿不懂鉴赏,恰等于皇帝时代看守后宫,成日价在女人堆里厮混的偏偏是个太监,虽有机会,却无机会!
面对如此恶毒的诅咒,我除了拒绝去参观某天在美术学院的抽象绘画艺术展外,却也只能忍辱负重地像个“太监”似的在那些“女人”身上摸索,你可以将之看作是“猥亵”。
这次“猥亵”的对象是莫言。张艺谋的《红高粱》。
在我对电影发生兴趣时,功成名就的张艺谋却已在他的艺术探索的路上,越走越偏,差不多沦入“唯漂亮主义”的可耻境地;而莫言这个山东高密的可爱老头还在他的东北乡笔耕不辍(按:他的《生死疲劳》我还在读)。
先说小说,1986年的小说,我可以拿它来跟《檀香刑》作个比较。我实话实说,《红高粱》没有《檀香刑》精彩。倘要拿出莫言是中国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的证据,《檀香刑》更加合适些。不过作为莫言高密东北乡世系中抗日战争的那部分的《红高粱》在精神气质上与清末时期的《檀香刑》是一脉相承。
莫言在写高密东北乡这片他所钟爱的热土时是倾注了与加西亚·马尔克斯写拉丁美洲的百年孤独时相等的感情的。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是一群真是可爱的人。尽管莫言用上了怪力乱神的笔调,但在写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和遭遇时都是围绕着一个不变的主题的,我要说,那就是对生命的礼赞,没错,这点被经常运用到描述张艺谋在这部电影中的成功,但这不是张艺谋自己的东西,而是小说中的东西。莫言写的东北乡是生机勃勃,生生不息的,那种洋溢在文字中生命的张力使得那些魔幻笔法真是可触。
而莫言的语言则是完全的乡土特色,很好辨认:他在《檀香刑》里写不同人物的的视角,简直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尤其是写女性身份的孙眉娘,那当真是神来之笔。而比较下来,《红高粱》里通过“我”来旁白叙述的这个故事中”我奶奶“(小说里提到叫戴凤霞,电影叫九儿)就逊色多了,其实这两个女性角色是很有可比性的,她们是莫言小说中理想女性的代表,她们追求真正的幸福(通过性福表现),而不惜背叛自己的社会性别,她们是雷同的,但孙眉娘明显更有光彩。
关于这种女性角色有一点很有意思,她们在小说里虽遭社会舆论伤风败俗的非议,但未因此受到任何伤害,仿佛这高密东北乡只有缠小脚这个封建陋俗似的。这可以看出莫言对自己家乡的感情来了,显然这是莫言主观上的东西。
莫言的男性形象是一以贯之的,他们全部不是完人,甚至是个混蛋,但于大是大非,民族大义,他们却是勇敢无畏的挺身而出,是有一种在血液里传承的东北乡精神(莫言也对这种精神的退化感到心痛),例如《红高粱》里写”我爷爷“土匪余占鳌,坏事做尽,好事干绝,我不得不为这么句看起来莫名其妙的话拍一下大腿,妙!
莫言的小说里是一片野性土地上生命力(性欲为象征的)旺盛的山东高密东北乡人。
那张艺谋的改编电影呢?(按:莫言参与编剧)
电影自从获得第七艺术的身份确认后,号称是前六种艺术的综合。小说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是否已经对电影俯首称臣了呢?
表面上看是这样,我们都知道《红高粱》是张艺谋的《红高粱》,多少人听过莫言是什么玩意儿啊!这其实是不正常的,正是我一直”痛心疾首“的消费主义造成了这种偏差——电影比小说更具消费性。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它所获得的表现手段是前所未有的,但作为大众消费品的它却容易陷于一个误区——追求纯视觉的感官刺激,即所谓的“唯漂亮主义”(张艺谋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而他自己对此仍然沾沾自喜)。
原谅我用在线视频这种糟糕的方式看这部电影,张艺谋这个摄影出身的导演对画面的追求是一贯的(现在他只追求画面了),《红高粱》首先在视觉上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在这里不用赘述。但有一点我要指出,张艺谋把电影拍到了黄土十八里坡,与莫言小说里有着肥沃黑壤的东北乡想去甚远,不知是不是西安电影制片厂不愿为山东省张目,哈哈,一个玩笑。不过张艺谋的这种地域移植总算不是不伦不类,小说的精髓电影里有,那就是那个什么什么(我不愿老说它,有点矫情),抓住这个内容,形式可以千变万化。
不过即使如此,张艺谋还是对影片的内容做了一些改动,这是电影改编的需要,但也是电影这消费主义走狗的可耻保留,例如,对“我爷爷”和“我奶奶”在高粱地里的野合或是日本鬼子剥罗汉爷爷的皮这血腥场景,电影都是点到为止,对小说内容这种削弱,我们不能当成什么事情也没有。但这怨不得张艺谋,他又不是帕索里尼。对至今仍以种种借口不肯推出电影分级制度的中国电影监管,我无言以对。要中国电影真能不受这气,《红高粱》怕是要被划到NC-17里去了。
对读过小说的我来说,被省去的这部分画面跟李安剪刀手内地版《色·戒》是一个性质,是电影的一种自我阉割,也是对小说的一种精神阉割。
这种阉割同样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处理上,电影里的人物甚至没有这篇小中篇里的丰满。
巩俐的表演虽然卖力,但张艺谋没给这时的爱人更多的空间,“我奶奶”在电影不够野性,大部分人可能对劫花轿时,“我奶奶”面露微笑感到不解,光从画面上是看不出门道的(电影语言的限制),显得有些突兀。而在小说里,看到“我奶奶”之前的心理活动,此时看到她的笑容,你就可以对这个形象追求幸福(性福)的判断进行确认了。
姜文的表演很到位,对电影安排给他的角色他游刃有余地完成了。电影对“我爷爷”这个人物进行了删节,不过老实讲,小说里对这个人物的描写也有点夸张了,这是莫言的嗜好,把男主角写得神乎其神,无所不能。电影的安排更符合逻辑,观众更容易接受,算是改编的成功之处。
滕汝骏依然是《那人,那山,那狗》里那种一棍子打不出个屁来的闷角儿。这里面也有一处很有意思:电影里安排了罗汉爷爷的出走,这可能又让观众摸不着头脑了。小说里没这个情节,小说里“我奶奶”和罗汉爷爷还有一笔糊涂账呢!电影可能觉得要按小说来,太伤风败俗了,但却安排了罗汉爷爷的出走,明显是有点三角恋的意思。用巴赞那厮的话来说,张艺谋此时对电影的改编是“比皇帝还保皇”,这个安排如果不被视作是电影对小说的致敬,那就是横生枝节!

阅读全文

与红高粱电影观后感1500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电影学院国际班是什么 浏览:212
vivo手机赞助的电视剧电影 浏览:981
电影院空气如何消毒 浏览:971
电影小轿车图片大全 浏览:916
美国贫穷电影 浏览:326
2017年底上映的电影 浏览:600
清儿韩国电影在线 浏览:702
类似3d豪情电影的名称 浏览:876
少年十大弟子电影 浏览:685
日本的动画电影很奇幻 浏览:288
韩国电影女主去泰国旅游 浏览:283
欧美驱鬼的电影 浏览:44
和五十度一样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736
电脑缓存电影软件哪个好 浏览:166
岛电影网 浏览:619
最感人的爱情微电影 浏览:773
值得一看国内动作电影 浏览:180
手机照片如何调成电影色 浏览:594
2019成龙国际电影周获奖影片 浏览:77
二战美国老电影 浏览: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