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驴得水》影评深度解析内容是什么
《驴得水》的剧情讲述的就是一个“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的故事。
自然,《驴得水》是有它的讽刺意义,黑色幽默,所谓知识分子那副道貌岸然的尊容下丑陋贪婪的嘴脸,上层阶级表里不一、以权谋私的强权主义,底层人物的愚昧无知、贪小便宜···不一而足,《驴得水》无疑是在借古讽今;
这个“古”,是《驴得水》将事件背景搬到了的1942年,至于它的“讽今”,某种角度上,其实是与当下社会的主旋律是一致的,它并没有太过跳跃的左倾姿态,充其量也只是一种隐射,或者说是一种生活常态,只不过多戴了一副面具而已;
所以说《驴得水》有它的保守性,当然这种保守性并不等同于全盘妥协,从某个层面来看,也多少表露出了艺术基于现实的一种无力感。
相关信息:
2009年初,周申和朋友吃饭的时候聊出一个故事:一个缺水的地方,有个学校养了一头驴挑水,可谁都不愿意出养驴的钱,于是校长便将这头驴虚报成了一位名叫“吕得水”的教师,用“吕得水老师”的工资来养驴;
当上级领导来检查,要见这位吕老师的时候,大家只能编造各种借口搪塞。饭局只是随性一聊,周申意识到这是一个好的故事题材,于是当天便与创作伙伴刘露一起讨论,并决定将其拓展成了一个电影大纲。2010年,周申完成了《驴得水》电影剧本的文本,并申请了文字著作版权。
2011年,一部名叫《驴得水》的微电影出现在网络上,短片借鉴了部分剧本的内容,但并没有拍出精髓,这让周申意识到必须马上把真正的《驴得水》立起来。然而相比较拍电影,排一个话剧显然要快得多。2012年,戏剧导演专业出身的周申和刘露,又着手将《驴得水》改编成话剧剧本。
2014年在参加开心麻花一个演员的婚礼时,碰到开心麻花张总,发现他们也做电影,于是开始了拍摄电影《驴得水》的合作 。
Ⅱ 驴得水豆瓣评分
演员阵容强大,我已经在《小看影》看完了。这部剧居然能吸引我一直看下来,可能跟那些剧情血,剧情雷 同的电视剧真的不一样吧。
Ⅲ 《驴得水》影评深度解析是
情境设置先声夺人,高山滚鼓愈演愈神,演员爆发很准确。
从话剧舞台到大银幕,《驴得水》经过五年剧本打磨、上百场表演磨砺,品质扎实,精彩巧妙的故事、不落俗套的笑点、无可挑剔的表演,令观众交口称赞。
剧情介绍:
一群“品行不端”却怀揣教育梦想的大学教师,从大城市来到偏远乡村开办了一所学校。学校待遇惨淡、生活艰苦,但老师们都自得其乐,每天嘻嘻哈哈打成一片。
然而教育部特派员要来突击检查的消息打破了安宁,因为学校有一位“驴得水老师”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就在所有人都担心丑事即将败露的时候,一个神奇天才的出现拯救了大家,然而谁能料到真正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Ⅳ 当我们看《驴得水》时,我们看到了什么(驴得水)影评
映射什么东西不说,单说故事本身里面的东西。
人性的自私面。翻脸不认人啊。
一个想解放自己的女人。
一群麻木的人。
由于是话剧演员出演,改变自话剧,相比当年的茶馆,改编的确实先进很多。故事也足够讽刺、有悬念而且触动灵魂。
是一部好电影。所有人物的刻画刚好到位,再深入限制了观众的想象力,差一点体现不出矛盾。
Ⅳ 谁说《驴得水》是喜剧,我跟他急,(驴得水)影评
“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评论电影《驴得水》我必须用这句话开篇。尽管电影的类型一栏赫然写着“剧情、喜剧”,尽管《驴得水》从片名到剧情处处透着戏谑和荒诞,但这部电影的实质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毁灭美好的悲剧。
我们先从女教师张一曼说起,这无疑是本片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
电影开始,她自己交代了来到这个偏远山区的原因——追寻自由。她要的是从身体到心灵的自由,在那个年代的中国,没有任何城市能容得下她,她只能逃到山里,希望能够不被约束,哪怕是所谓的道德的约束。
但不幸的是,她逃得再远依然逃不过人性的丑陋,所以她疯了,以此来逃离现实,逃到自己的美好世界,和鲜花为伴。而电影的最后,那象征美好的鲜花也被疯狂的人群践踏了,无奈的张一曼最终只能逃离这肮脏的人世,用一声枪响延续它对自由的追寻。
张一曼和抱着头骨的“驴得水”朗诵莎士比亚经典的桥段很有趣,但我想说的是莎翁的另一句话“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当孙校长被迫剪掉张一曼的长发时,我联想到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的玛莲娜,她们都是美丽的像鲜花一样的女人,然而在现实的摧残下,她们又能作何选择呢?要么堕落,要么死。
在张一曼的美好被毁灭的同时,电影又给了我们一丝希望,就是周铁男。
这个来自新京(沈阳)的小伙在电影前半段代表了慷慨、仗义、正直等美好的品质,我很荣幸导演选择了我们东北人来代表这一切(尽管小伙东北话并不标准),但所有这些在一声枪响后戛然而止。说实话我更希望周铁男死了,他死了,美好就能活着,可他随后的表现就只能让人苦笑了。
不过话说回来,电影后半段的周铁男死要面子、穷横、假仗义,这难道不是对东北人的讽刺么?想想9.18之后,日本人占了东北14年,三千万“瞅你咋地”的东北人就做了14年亡国奴,这和周铁男迫于一把枪的淫威跪地求饶是不是异曲同工呢?
还好最后铜匠的老婆还是为东北人晚回来一些颜面,如果不是她闹婚礼现场,还真不知道这出荒诞剧要怎么收场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东北老娘们才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动物啊!
说回电影,其实当周铁男跪下的一刻,这部电影的美好就被彻底毁灭了,电影的基调也沉重下来。尽管影片最后导演还是通过特派员被审查、小女孩孙佳去延安表达出了一丝希望,但这种希望已经没有说服力了,我的心里剩下的只有深深的思考和隐约的恐慌。
这部电影好笑吗?从观影情况看,大家都笑了,但它是喜剧么?我觉得如果你笑的是剧情,那么它是喜剧;如果你笑的是人性,那它就是悲剧了!
Ⅵ 驴得水是不是一部好电影(驴得水)影评
“《驴得水》是今年最佳国产影片。”恩,这是我今年听过最好笑的笑话。类似这样的追捧已经多到令人肉麻的程度,感觉有必要出来唠唠,因为它真没你们说的那么好。
不可否认,这部电影的立意确实犀利。全片火力全开,对知识分子加以无情的讽刺与鞭挞:先是空饷的利诱,继而是官威的压迫、再是枪声的震慑。让他们的丑态一览无余。随着故事的推进,强权体制和异化环境将电影里每个人所珍视的东西诸如尊严、美、理想和勇气一一剥夺和摧毁……
这显然是很多人追捧《驴得水》的原因。然而这样一部看上去“言之有物”的电影,表达的方式堪称灾难,追求“物”的企图心也过于明显。
说它表达失范倒不是嫌弃它满是话剧腔不够“电影”,我对电影本体性没有过于执着的追求。电影剧作结构本身就戏剧式、小说式、散文式结构之分,可见其对于姊妹艺术的借重。很多带有明显戏剧风格的电影也不乏成功之作,像《十二怒汉》和《杀戮之神》皆在此列。
《驴得水》的致命伤不在其电影改编的缺陷,而在于它违背了艺术创作需要提纯和过滤的基本规律,与其说它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场粗暴的人性丑恶实验与展览,极易引起观众的生理不适。
欣赏这部电影尤其是后半段的观感,就好像有个人在摁住你的头,让你不容拒绝地细看人性的种种丑恶,还不无得意地问你:“我是不是很深刻?”这种拿“深刻”当大旗,堂而皇之地冒犯观众的做法,也能博得满堂彩。只能说明我们对于电影“深刻”的需求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
Ⅶ 《驴得水》影评怎么写
1、情境设置先声夺人,高山滚鼓愈演愈神,演员爆发很准确,电影真的好看。
2、从话剧舞台到大银幕,《驴得水》经过五年剧本打磨、上百场表演磨砺,品质扎实,精彩巧妙的故事、不落俗套的笑点、无可挑剔的表演,令观众交口称赞 。
3、这部电影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让我们看到国产喜剧电影更多的可能性,喜剧电影并非只能是一路哈哈哈,也可以做到有态度、有思考,看得笑声之后,心口好像被打了一拳。
剧情简介
一群“品行不端”却怀揣教育梦想的大学教师,从大城市来到偏远乡村开办了一所学校。学校待遇惨淡、生活艰苦,但老师们都自得其乐,每天嘻嘻哈哈打成一片。
然而教育部特派员要来突击检查的消息打破了安宁,因为学校有一位“驴得水老师”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就在所有人都担心丑事即将败露的时候,一个神奇天才的出现拯救了大家,然而谁能料到真正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Ⅷ 电影《驴得水》在豆瓣的评分相对于来说很高,看完这部剧,如何评价
《驴得水》是一部笑中带泪泪中带着滋味儿的电影。剧中张一曼的扮演者任素汐用一首《我要你》贯穿了整部电影,尤其是在有一幕她剥蒜的时候把蒜皮当做了雪任期飘洒空中,那一个场景不仅是让裴魁山为之动心,更是让作为观众的我们心中一暖。是啊,张一曼不过就是一个喜欢自由和温暖的女子,她单纯可爱甚至可以为了那简单的生活去“卖弄”自己,但她并不“肮脏”因为她为的是孩子和学校。
还记得有人在影评中在为张一曼扼腕叹息,因为她“死了”。不,其实我一直认为她还活着。但至少,在那个像沼泽一样的泥泞崎岖的年代里,她哪怕只活在自己编织的梦里。这就像是电影的结尾一样,一切仿佛像全部都没有发生一样,大家获得了想要的快乐,没有私欲没有“驴得水”而生活还在继续,就像是一场梦一样的开始。最后我不得不说的,通过《驴得水》这部国产小成本电影,可以看得出这其中包含了无数人的心血。同样,也可以看得出国产电影没有天价演员和高投资也一样可以拍好,而这一切只不过取决于“从业者”的是否“走心”。总之,《驴得水》是一部很棒的片子,值得一看
求采纳
Ⅸ 《驴得水》讲了什么哲学道理(驴得水)影评
借驴讽今
文/梦里诗书
嬉笑怒骂间用荒诞的喜剧色彩所酝酿的悲情,使《驴得水》既能逗人捧腹,更在针砭时弊的同时拷问已人性的盲点,固然电影在形式上有着过重的话剧痕迹,但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剧本夯实,耐人寻味恳切的黑色喜剧。
电影伊始将时代背景定位于民国一个偏远山村的学校中,校长和三个老师共同合谋了用一头拉水的驴虚构了老师“吕得水”。以此向教育局多领取一份薪水,但怎料教育局特派员来校视察,于是一场用目不识丁的铜匠冒充吕老师的荒诞事由此展开,而为了圆谎而继续编制的谎言,既成为了电影推动剧情的动力,也为其悲剧性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随着这一谎言的持续发酵,这个在特定环境中对知识分子的颠覆和教育腐败的抨击,通过本就并不牢靠的教师与铜匠的同盟关系,使故事变的越发幽默且赋有深度,看似道貌岸然者的愚昧,为了实现所谓梦想的不择手段,最终令电影中每个人本自美好的预期被逐个打破,人性也在贪婪面前彻底沦丧了底线,其丑恶淋漓尽致的展现,构筑了电影极为出色的内在纵深。
谈及这部作品,不可不提的人物便是任素汐饰演的女老师张一曼,她在电影中既担负了诸多的“有料”笑点,也成功塑造了了电影最为矛盾的一个人物形象,张一曼看似放荡的背后,却有着一颗纯真之心,但也正是这样的一份纯真,让她成为了这场用喜剧粉饰的悲剧中最为悲情的人物,这实则甚令我感觉电影中的张一曼与《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玛莲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则是前者凭借于美貌,而后者则是幽默与性格的使然。
如同一场话剧般的表现形式,其实并不是电影的缺陷,这正如《狗镇》这般另类的作品一样都为人拍案叫绝,《驴得水》的问题其实是在于并没有处理好将话剧演变为电影的过程,在电影时长过半后,很明显的能令人感觉到剧情开始了强硬的大幅跳跃,以此引发的人物转变突兀,使人性经不起细致的推敲,最终命题的着点也变的稍显生硬。
无论如何,这部电影或许存在着微瑕,可仍旧瑕不掩瑜,鲁迅曾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而借驴讽今的《驴得水》显然正深谙此道。
Ⅹ 驴得水影评深度解析
《驴得水》讲述的其实就是一个“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的故事。
《驴得水》由舞台剧改编而成,其中很多成分还是摆脱不了戏剧的影子,但正因为其脱胎于一部成熟的戏剧作品,其戏剧冲突以及人物设计都十分巧妙。
在电影的一开始用空镜介绍环境是电影的惯用手法,第一场的戏的开始就抛出了已经困扰这个小学很多年的问题,钱永远是人类社会争执的焦点,生活进行下去离不开的就是钱,学校继续开下去离不开的也只有钱,因为谎报他们不得不用另一个谎言来填补这个谎言,无休止的填补漏洞成了他们生活的中心,而无论那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起一连串的爆炸。
关于人物的设置,编剧用各种性格完全不同的人来造成各种发自人物的内心冲突,一曼不羁吸引了裴魁山,裴魁山爱钱一直没选择离开,校长只想守住学校不管他人生死,周铁男看到死神选择了放弃抵抗。高贵的人一旦低下头颅,那么他会比卑贱的人更加卑贱。
周铁男性格中的大男子主义和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像极了刚刚踏入社会的我们,他维护所有人,特别是校长和一曼,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对孙佳更是关怀备至,他像是替所有人挡枪子的盾牌。
但是,他的摧毁只有一瞬间——子弹擦着耳朵过去的那一下,再醒过来的周铁男兴奋而又可笑的成为了特派员的一只忠犬,他对生命的渴望在那一刻超越了在场的所有人,所有的东西都在失去的那一刻才能体会,所以他选择了珍惜生命,在一曼差点被强奸的时候继续啃着黄瓜,劝说佳佳和铜匠假结婚。
周铁男在剧中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转变,在冲突的爆发中适时的增加了重量,而人物的转变是外界所给的力量刺激而成,由在人物内心进行合理的转化。如果周铁男不是一个那么逞强的人那么也不会在最后那么落魄。校长最可悲与可笑的一点是,是他把所有人都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农村教育实验,他纵容着一曼与铜匠,纵容着裴魁山和周铁男,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和事佬。
一曼作为这场战争的牺牲品一个人踏上生命的归途,她不羁而又放纵,像最绚烂的花开放着,年轻的女人生命中总归是有一份躁动,她只是说了出来,做了出来。对铜匠,她喜欢,对裴魁山她也喜欢,没有三从四德的山村让人最开心的不过是过着知足的生活,缝补衣服,教教学生,她不考虑未来,也不考虑其他人。
铜匠更好像是一个得到点化的潘多拉盒子,他从一个无知的人无害的生灵而变成最恐怖的噩梦,他的出现拯救学校于水火又毁灭了所有人的前途,但他是一个单纯的人,追求幸福,知识,也追求爱情,他洗干净比剧中所有人都干净,因为他只是脏,而不是恶,只是他也完成了转变,从追求变成了欲望的人。
剧中的人物设计十分出彩,人物不能简单的用好与坏来区分,在剧中每一个人都是活着的,在《驴得水》中每一个人都没有得到好的归宿,因为,谎言把这个世界变得奇幻,不管是剧中人,还是观众,生活中都不可能没有谎言,但是谎言的弥补最后很可能会超出掌控,就像孙佳所说的:过去的如果就这么过去了,以后只会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