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康定情歌的电影剧情
影片以新中国解放初期,解放军李苏杰跟藏族女孩达娃海枯石烂般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贯穿整部影片。在经历了天崩地裂的自然意外和种种人为阻隔之后,两位主人公怀揣着这份纯洁美好的跨时空爱情分隔两地竟然长达了60年之久。
1950年解放军进驻康巴地区修筑川藏公路。随解放军修公路的大学生技术员李苏杰,遇到了从小就是农奴的藏族女孩达娃,为她砸开了铁锁链,达娃第一次有了做人的感觉。两颗年轻的心在雪上脚下碰撞出火花,诠释一场感人肺腑的旷世恋情。
Ⅱ 男生日记,康定情歌读后感380字
《男生日记》读后感 张之睿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书——男生日记,刚买回来,读了几行,便爱不释手了。本书讲述了主人公吴缅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特别是跟军车进藏,去塔公、野人海,去色拉坝看“耍坝子”节的故事让我特别着迷,他去了很多地方,非常惊险有趣,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探险。
文中的吴缅是一个令我非常崇拜、喜爱的人物,他善良、勇敢、乐于助人。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在冉冬阳、精豆豆、肥猫的初中试题中有奥数题。吴缅为了帮助他们,宁愿停下练习萨克斯。每天认真地给他们讲课辅导。使他们的成绩得到很大提高。
吴缅本可以选择做飞机进藏,既轻松又安全。做军车进藏,一路上惊险刺激,充满危险,甚至还有生命危险,可是吴缅依然选择军车,他是多么勇敢啊!
当宋立春因没钱考一中不能去上时,吴缅帮助了他,他和朋友们一起去道歉公司打工、去歌厅进行义演,将挣来的钱全部资助了宋立春,使他终于实现心愿。《宝葫芦的秘密观后感》
朋友之间最美好的是友情,这本书成功地诠释了友情的涵义,我喜欢这本书,我希望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都喜欢它。
Ⅲ 康定情歌的影片评价
《康定情歌》除了将刻画这种细腻隽永的爱情升华到新的高度以外,在新中国成立的大背景下跌宕起伏的年代故事更加激动人心。从影片结构上来看,这部影片更像是一部藏版的《云水谣》,同样是发生在大动荡时期,主人公同样的曲折离散,同样坚守着至死不渝的爱情。不同的是,《新康定情歌》更可以被称作为一部藏汉同胞水乳交融、体现民族团结的爱情史诗电影,该片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主旋律电影的说教风格,讲述了两代汉藏同胞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既有上一代人纯洁古朴的坚守式爱情,也有当下80后激烈奔放的热辣爱情,而穿插在整部影片中的经典歌舞,不仅将观众耳熟能详的“康定情歌”演绎出了令人惊喜的各个版本,也可以说开启了“新民歌电影”这一崭新的电影类型。(新浪娱乐评)
《康定情歌》故事发生在四川甘孜,时间跨越60年。在两代人、两对恋人的爱情际遇里,把四川甘孜地区纯净美丽的自然风光、纯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一一展示给中美观众。在场观众无不为美丽的藏区风光所陶醉,也为角色跨越时空的纯真爱恋所感动。不同肤色的观众在这一时刻同时在欢乐中流泪,在掌声中叹息,被称为“2010年第三颗催泪弹”的《康定情歌》,在继《唐山大地震》、《山楂树之恋》之后,将再次带给中国电影观众感动。电影《康定情歌》故事发生在四川甘孜,以经典民歌《康定情歌》为线索,时间跨越60年。在两代人、两对恋人的爱情际遇里,你可以看到甘孜藏区纯净美丽的自然风光、纯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以及“中国第一民歌”《康定情歌》的来龙去脉。(腾讯娱乐评)
《新康定情歌》出人意料地脱离传统主旋律影片的窠臼,颇有开创国产电影新类型片的势头。值得一提的是,身为台湾演员,苏有朋穿起了土布军装,出演了一位援藏的解放军战士,挑战着实不小。而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拍摄过程中,苏有朋多次出现高原反应,甚至要靠频繁吸氧才坚持完成了拍摄工作,敬业精神感动了整个剧组(新浪娱乐评) 。
Ⅳ 康定情歌里的,李苏杰是苏州哪里人。
[爱情理想主义者的最后圣地-《康定情歌》观后感]很久没有看到一部能让我够感动的流泪的电影了,正月初五的晚上在看完电影《康定情歌》后,还是忍不住的泪流满面,影片真正的让我震撼,爱情理想主义者的最后圣地-《康定情歌》观后感。以前看了那....
Ⅳ 《康定情歌》是如何唱遍中国的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康定情歌》是上个世纪30年代诞生于四川康定的一首民歌,经考据《康定情歌》的作者是四川宣汉的李 依若创作于40年代,逐渐流传开来。40年代中期,就读于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校的福建学生吴文季在从军的康定人中收集到此歌,然后将此歌转交给他的老师。伍正谦十分喜爱,又请作曲系的江定仙老师配乐伴奏以便演唱。江定仙配好伴奏后,将原名《跑马溜溜的山上》改名为《康定情歌》,后来伍正谦在学校的一次音乐会上首次演唱了这首歌曲。后来,江定仙又将此歌推荐给了当时走红的歌唱家喻宜萱,喻宜萱同年在南京举办的个人演唱会上公开演唱了此歌,以后便将此歌作为自己的保留节目,从南京唱到了大西北,从国内唱到了国外,使《康定情歌》传遍了世界 《康定情歌》的故事1996年夏天,《甘孜报》悬赏万元寻找《康定情歌》作者的消息,在全国数十家报纸争相转载。其中自贡熊仲文、四川轻化工学院副教授宋方信等都认为《情歌》作者是宣汉人李天禄(李依若),后经《四川日报》副刊“天府周末”的四位记者深入实地寻访,探得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新证。 原来李依若在成都读大学时(大约在1930年前),与一个同姓李的同学恋爱。姓李的同学的康定人。李依若与女友结伴到康定跑马山玩耍时,根据湘西“溜溜调”编了一首《跑马歌》,唱给“李家溜溜的大姐”听,以示求爱(即后来的《康定情歌》) 。由于家人和谢谢族人的反对,婚事未能成功,家里不给他钱读书,后来还全靠他的义父石体元(时任四川省财政厅厅长)和李姑娘的相助,才完成了大学学业。 李依若的同龄好友和他的遗孀赵氏老人都多次听他唱过这首《跑马歌》,因此,他们都坚信《康定情歌》有原作者就是李依若。 康定情歌感人故事 一位老人说,他们十几岁时在康定听见的康定情歌不是今天这个样唱的,那时是这样:“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端端溜溜的照在朵洛大姐的门,朵洛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哟,会当溜溜的家来会为溜溜的人……”当时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当年李依若(见右图)在成都读大学时与一个康定的同学、姓李的子相爱因同姓遭父母反对,并因此与继母魏氏吵翻脸,不给李依若学费和生活费的情节。还说李依若后期学业全靠康定李大姐的帮助才读完大学。由于封建伦理观的影响,李依若和康定李家大姐的恋情终无圆满结局。李依若曾同李大姐到康定去耍过,为了纪念这段恋情创作了《跑马溜溜的山上》这首歌,当地人叫《跑马歌》,他们最爱唱,说是李依若亲自教他们唱的。一个叫欧明学的人说:李依若到他家去吃酒时教他唱的这首歌,还说歌的名字叫《康定城歌》,而且里面的词句有劳动溜溜的好,且是李家溜溜的大哥不是现在张家溜溜的大哥……在马渡我发现当地的方言土语与全县相同,都有端端、人才好、会当家、月儿弯弯……马渡的山歌多用溜溜、连连作衬词。 历史的回音 一阵滚滚尘沙在草原上腾卷,一群身着裘皮的吐蕃人西藏唱着古老的藏歌,赶着一群良马,风尘仆仆穿越草原,在翻过最后一架大雪山以后,他们来到了雪山脚下一块两江相会的草滩上,这里水草丰盛,是牧马打野的最好地方,他们需要在这里很好休息一下,明天他们将走进古老的峡谷栈道,把一群良马赶往雅洲府、芦山郡,或者碉门、荣经,换取汉区的边茶。他们在这里用三块石头支起锅桩,用白石夹着火草狠狠撞击,瞬间的电光石火点燃了火草,再把火草送到锅桩内的干柴下,在草滩上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第一把火。也许正是这些开千古盲昧的先驱者支起的第一个生火熬茶烧饭的锅桩,确定了这个地方的历史命运,才有了后来这块地方的独特文化。 一、“情歌”词句全部引用了四川宣汉方言土语及宣汉山歌溜溜调作为衬词。 二、此歌风格与宣汉民歌《苏二姐》、《绣洛阳桥》、《十把扇子》等一致,是李依若惯用手法。 三、歌词表达了作者爱情受挫对自由幸福爱情的渴望。 四、第四段歌词引用了老师吴方吉的诗句。 五、此歌纯系李依若这样风流浪漫的文人所创作,根本没有来自民间的痕迹。 六、一九五0年九月李依若以县文联名义主编的民歌集三十二首民歌中第一首《苏二姐》和第二首《跑马溜溜的山上》即署名李依若。此书出版500本,在书店发行300本,文联内部发行200本,宣汉不少人都拥有这本书。 七、李依若家乡马渡关和相邻的乡镇人民众口皆碑,说是李依若与康定李家女子婚姻失败才创作的《跑马歌》,并亲自教大家唱。
Ⅵ 观后感关于舞蹈的
舞蹈是一门极需要富有感染力的一门艺术,也是从古至今人们表达情感,追求艺术感的一门学问。
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有本族最独特,最悠久的舞蹈,就像是本族的一种象征一样,充满着独特的民族韵味。
像藏族的《康定情歌》,传达了一种韵味尤存的热情洋溢的之感。一种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对生活的乐观之态,都可以从舞蹈中找到。大方的舞蹈动作,热情的感情色彩,结合藏族的浓厚风俗,塑造成了一种对生活充满了无限憧憬,对爱情充满了无限向往。
Ⅶ 舞蹈观后感因该怎么写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重要是描写感受,可以从舞蹈的种类特点和心理感受方便写,具体正文如下:
舞蹈是一门极需要富有感染力的一门艺术,也是从古至今人们表达情感,追求艺术感的一门学问。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有本族最独特,最悠久的舞蹈,就像是本族的一种象征一样,充满着独特的民族韵味。
像藏族的《康定情歌》,传达了一种韵味尤存的热情洋溢的之感。一种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对生活的乐观之态,都可以从舞蹈中找到。大方的舞蹈动作,热情的感情色彩,结合藏族的浓厚风俗,塑造成了一种对生活充满了无限憧憬,对爱情充满了无限向往。
一门艺术源于古代人类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追求。古代思想家周敦颐为后人留下的一篇巨作《爱莲说》,后人结合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的圣洁高雅的个性,创造了一个极富有美感的舞蹈。
《爱莲说》,舞者用柔传达了莲花所有刚强的一面。柔和的音乐节奏,舞台中央,用柔软的动作诠释莲花,亦远亦近,似柔实刚,恰似一朵池中莲花,娇羞典雅,高贵圣洁。
民间舞《一片绿叶》相比前两者而言,感情色彩相对更加浓厚,更加复杂。舞者结合神韵,气息的运用,表现了一片树叶从充满生机到凋零萧瑟的自然规律。
舞者运用一把恰似绿叶的扇子,在舞台中央旋转时,将“落叶”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种内心凄凉,通过气息的恰当运用,传达给观众,是一种极致,艺术感油然而生。总而言之,舞蹈是一门追求音乐节奏,感情积淀,身姿柔和,传达感情的艺术。
(7)康定情歌电影观后感扩展阅读
观后感注意事项:
1、联系实际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2、重视感
感要多,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Ⅷ “中国民歌知多少”观后感
解放前,种瓜调一直在利川市城和汪营、柏杨等地广为流传,并在歌唱间伴有打击乐器。湖北利川是《龙船调》的故乡,1955年春节,利川举行全县业余音乐、舞蹈、戏曲汇演,《种瓜调》受到好评。后经利川县文化馆干部周叙卿和黄业威收集整理,加工润色,改为表演唱《龙船调》。《龙船调》以《种瓜调》为基础,积累了当地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生活气息,经过反复推敲锤炼,词义更加精炼,旋律更是极其流畅、优美动人,集中而风情万种地表现了土家么妹儿的娇羞、妩媚,秀才的酸腐、挑逗以及驼背艄公的幽默、野性,从而完成了从形式到内容的重大飞跃。1957年利川民间艺人汪国盛、张顺堂首次将《龙船调》作为参加全国第二届音乐舞蹈汇演节目在北京怀仁堂演唱,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武汉歌唱家刘家宜最早将她唱的《龙船调》灌成唱片流行全国,王玉珍又将《龙船调》唱到了日本,还有著名歌唱家王洁实、谢莉斯、魏金栋、李谷一、汤灿等多次传唱。 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将其唱到了悉尼歌剧院、维也纳金色大厅、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在全球掀起了传唱《龙船调》的热潮。
2.茉莉花
①民歌名,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中国民歌。
起源
“茉莉花”小曲(即民歌)曲名为“鲜花调”,有几百种鸣唱法,但大同小异,实际就是一种,音乐界称为“近似音调”。这种曲调广泛流传于明、清,主要流行区在江浙。据已故音乐史论家章鸣(原中国艺术研究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等专家考证清代的“鲜花调”是在明代已流行于扬州的“鲜花调”基础上的发展。扬州清曲,以及从扬州清曲中汲取丰富营养的扬剧,都有“鲜花调”曲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国音乐源远流长,但最大遗憾是,长期以来大多数只有曲牌名及歌词,很少有曲谱记载。现存最早的“鲜花调”(又名“仙花调”)歌词,见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1年)扬州戏曲演出脚本《缀白裘》丛书中《花鼓》一剧的“仙花调”。现在发现最早的曲谱,国外见于由英国人希特纳于1804年出版的《中国旅行记》中记载的“小调”(有谱无词,后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运用到歌剧《图兰朵》中);国内最早记谱为工尺谱,此工尺谱记载在清道光元年(1821年)刊行的《小蕙集》上,由扬州清曲家王万卿演唱、张中操记谱、武俊达校订,王万卿演唱的“鲜花调”更接近当代流行的“茉莉花”;再次为1840年抄本《张菊田琴谱》之古琴曲。
现代首次以简谱形式面世的“茉莉花”,1957年由前线歌舞团到北京作汇报演出,演唱很成功,后灌制了唱片,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80年代中期,按照文化部的部署,扬州大规模采集民歌,所收录的1000余首民歌中,就有仪征、江都、兴化三种“茉莉花”,词曲大同小异。90年入选《中国民歌集成.江苏卷》的扬州民歌达230余首,“茉莉花”(即“鲜花调”以7种词曲形式列入该书,第一种即为何仿这一首,在其曲最后注有“佚名唱,何仿整理词、记谱”。
起源争议
1942年,新四军战士何仿在江苏六合采风时,记录了一首当地民间艺人演唱的《鲜花调》。1957年,已在南京前线歌舞团工作的何仿,将其改编成了民歌《茉莉花》参加全国汇演,《茉莉花》被首次标名“江苏民歌”。但《鲜花调》早在清末就唱遍全国,山东省就有《鲜花调》,假设何仿在临清记录了这首民歌,并由山东前卫歌舞团演出,今日岂不成了山东民歌?因此笔者认为,最先“注册”与它的原产地,是两码事。
有文章说,据已故音乐史学家章鸣考证,“清代的《鲜花调》是明代已流行于扬州的《鲜花调》基础上的发展”,据笔者考证,《鲜花调》之名却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扬州清曲有《鲜花调》,这是不辩的事实。但据中国戏曲音乐、曲艺音乐、民间歌曲等集成记载,全国各地到处都有《鲜花调》,证明《鲜花调》最早出现于扬州清曲中非常牵强,至于传播到全国的方式,有人提出是通过歌妓的说法也不能让人信服,至今并没有发现历史上有扬州歌妓跑遍全国的记载。还有人提出,英国人希特纳于1804年出版的《中国旅行记》中记载的“小调”(即《鲜花调》,有谱无词,后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运用到歌剧《图兰朵》中),就来自于扬州清曲,同样也没有拿出确凿的证据。[1]
发展和影响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因此广泛流传的民歌小调数量也甚多。它们就像暮春三月花园中的百花,姹紫嫣红,姿态万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个品种姿压群芳,栽培悠久,广受大众喜爱,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小调《茉莉花》。
《茉莉花》自古以来流行全国,有各种各样的变种,但以流行于江南一带的一首传播最广,最具代表性。她旋律委婉,波动流畅,感情细腻;通过赞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现了男女间淳朴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中,就刊载了它的歌词,可见其产生流传年代的久远。
十八世纪末年,有个外国人将她的曲调记了下来,歌词用意译的英文和汉语拼音并列表示。后来,又有个叫约翰·贝罗的英国人来华,担任英国第一任驻华大使的秘书。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国游记》。也许在他眼里《茉莉花》是中国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谱刊载了出来,于是这首歌遂成为以出版物形式传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开始在欧洲和南美等地流传开来。
1924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剧《图兰多特》的初稿后逝世。该剧以中国元朝为背景,虚构了一位美丽而冷酷的公主图兰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调作为该剧的主要音乐素材之一,将它的原曲改编成女声合唱,加上剧中的角色全都穿着元朝服饰,这样就使一个完全由洋人编写和表演的中国故事,有了中国的色彩和风味。1926年,该剧在意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从此,中国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随着这部歌剧经典的流传而在海外飘得更广。
据近年来媒体报导,《茉莉花》原名《鲜花调》,本来有三段歌词,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花。1942年,音乐家何仿到隶属江苏省南京市的六合区金牛山地区采风,从当地一位知名的民间艺人那里,采集到了这首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民歌,将她的曲调及歌词一一记录了下来。1957年,他将原曲原词作了改编,三段歌词都用同一曲调,由原来歌唱三种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结束,遂成为现在大家所熟悉的这个样子。该曲当年由前线歌舞团演唱,后由中国唱片社出了唱片,于是得到进一步的流传。
本世纪初年,张艺谋在它导执的申奥、申博宣传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乐。2003年8月3日,2008年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隆重揭晓。当著名运动员邓亚萍和著名影星成龙扶着会徽缓缓走上祈年殿时,管弦乐又响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时此刻你所听到的《茉莉花》的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似乎向世人诉说:《茉莉花》的故乡——古老的中国正在阔步向前。随着这些电视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将飘得更远更广。
3.康定情歌
《康定情歌》是上个世纪30年代诞生于四川康定的一首民歌,经考据《康定情歌》的作者是四川宣汉的李依若创并于40年代,逐渐流传开来。40年代中期,就读于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校的福建学生吴文季在从军的康定人中收集到此歌,然后将此歌转交给他的老师伍正谦。伍正谦十分喜爱,又请作曲系的江定仙老师配乐伴奏以便演唱。江定仙配好伴奏后,将原名《跑马溜溜的山上》改名为《康定情歌》,后来伍正谦在学校的一次音乐会上首次演唱了这首歌曲。后来,江定仙又将此歌推荐给了当时走红的歌唱家喻宜萱,喻宜萱同年在南京举办的个人演唱会上公开演唱了此歌,以后便将此歌作为自己的保留节目,从南京唱到了大西北,从国内唱到了国外,使《康定情歌》传遍了世界。
4.走西口
据说它已经流传了一两百年。这首歌不但山西人会唱,山西邻近的内蒙、陕西,甚至更远一点的宁夏、青海、甘肃也有许多人会唱。
中国有句老话叫“十里不同音”,说的是民歌有很强的地域性。之所以西北许多地方的人会唱《走西口》,原因大概是,当时有许多山西人曾到过这些地方,他们中的一些人一直在唱这首歌,时间长了,当地人也学会了。
山西河曲民歌《走西口》道出了一对新婚夫妇生离死别的悲苦与近代山西人出外谋生的艰辛,它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自然、地理原因。走西口是对命运的挑战,是对新环境的开拓。走西口固然艰辛,可是勤劳智慧的人们走出了一片新天地,正是他们开启了“海内最富”的辉煌时代。走西口这一自发行为深刻地改变了山西与蒙古地区的发展进程。
文化背景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恢复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或“下南洋”,形成近代三股大的移民浪潮。“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口外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灾”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晋北各州县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例如“阳高地处北塞,砂碛优甚,高土黄沙,满目低土,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不堪。”在贫瘠的土地,寒冷的气候,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蒙古,艰苦创业,开发了内蒙古地区。更重要的是,他们给处于落后游牧状态的内蒙古中西部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使当地的整个文化风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伴随着“走西口”移民的进程,口外蒙古地区以传统单一的游牧社会演变为旗县双立,农耕并举的 多元化社会。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作为移民主体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由于山西移民在移民中占绝大多数,因而当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晋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说是晋文化在这一地区的扩展。
人口的流动,带动了文化的传播,而文化的传播,又拉近了地区间的距离,增强了它们的认同感。“走西口”这一移民浪潮,大大促进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与内地的交流,进一步增进了蒙汉之间的民族感情,对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的影响。
还有很多可以查一查,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东北民歌《乌苏里船歌》,陕北民歌《送情郎》都很好听。
Ⅸ 康定情歌观后感
康定情歌观后感
今天历史老师请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叫做康定情歌,看了康定情歌,有些酸酸涩涩的感觉。
达娃等了60年,在最后的也没有能够见到心爱的人,而男主角来到康定的时候,留下的是一堆黄土。能够凭借自己的信念去坚守一段爱情,这是对爱情的忠贞,与矢志不渝。但是在现在的岁月里似乎有了很多的责任。忠贞于自己的爱情是一种责任;让自己的父母看到自己幸福同样是一种责任;爱能够得到互动也是一种信任和承诺的责任。当看到婷婷和卓玛都喜欢扎西的时候,我的内心是煎熬的,我想剧情应该怎么发展呢?扎西和卓玛是青梅竹马,而婷婷也深爱着扎西,如果离开康定回到苏州她会忘记扎西吗?当最后扎西和卓玛来到机场,唱起了那支熟悉的歌曲,婷婷充满的期待,欣喜若狂的跑出去,她看到的不是扎西一个人,还有卓玛,他们用洁白的哈达送给远道而来的客人。那个时候我明白了,爱可以博大,不一定要拥有,也可以去祝福。
拥有了那份美好,那份回忆,那份真诚,失去并不是那么的可怕。当自己做出了很多的努力都无法达到的时候,只有选择妥协,因为自己的幸福而毁掉了别人原本建立的幸福,自己是多么的自私。也许爱一开始都是自私的,当真正意义上的得到后,真的是适合自己的,最初的那一次心跳能够维系到金婚,钻石婚姻,还是只是一段小小的插曲而已呢? 天各一方,守候60年的爱情,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心多半浮躁,这样的爱情已不多见,这样的守候不太可能了。
这部电影看完很感动,是继《唐山大地震》之后又一个感动人心的故事。看得我泪流满面,超强的全演员阵容,实力表现,真的值得欣赏!
很感谢老师给我们看了这部片子,真的很好,祝老师新年快乐!
Ⅹ 你们喜欢《康定情歌》吗,进来聊聊
你说的是E夜情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