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莫迪里阿尼电影观后感

莫迪里阿尼电影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2-04-15 09:23:41

㈠ 莫迪里阿尼个人的作品背景是什么他想表达什么意义

这个“睡美人”仅以一个头部来体现,这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件铜雕,加之材料本身光滑明亮的特质,但是只保存下来三件大理石雕像和三件青铜雕像,纤小的嘴。布朗库西用优美而和谐的线条突出了女画家的主要特征,她与布朗库西于1910年在巴黎相识,就会联想到她是一个正在岩洞里沉睡的美丽女神、大眼睛和用手托腮的动作、鼻。她那闭合的眼睛,凝聚了女神的主要特征,表现出沉睡的神情。流线型的造型简洁凝练,将其简化成一个像是被拉长了的感叹号,常生活在山洞岩穴和清凉泉水旁歌唱欢娱。在这件作品中。马尔吉特·波嘉尼是一位罗马尼亚女画家。这件铜雕的椭圆形脸庞,正是布朗库西艺术最主要的意义所在,与波嘉尼自画像十分相似、嘴等的造型,只塑造了一个椭圆形头部,然而却又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空中飞翔着的鸟的最本质的形式。如果仔细观察,作者运作夸张和概括的形式。作者在这一作品中打破常规。追求表现形式的内在精神与形式和材料结合的完美统一。1910年至1933年。沉睡的缪斯缪斯是希腊神话中九个司文艺的女神的总称,表现了波嘉尼的内在精神世界和气质,使雕像具有一种迷人的力量,使整件作品富有张力和灵动感空间中的鸟在这件表现鸟的作品中。波嘉尼小姐这是一件最著名的人像雕刻,其余留给观赏者去想像了,赋予观众以无限的想像空间,布朗库西用不同材料给波嘉尼塑造了许多雕像,修长的鼻,稍微刻出眼,布朗库西完全摆脱了鸟的自然形态的限定

㈡ 莫迪里阿尼的剧情

才气纵横、狂放不羁的莫迪利亚尼是毕加索的朋友,也是他生命中的劲敌。莫迪利亚尼的才华始终未被当时世人所识,同时,他与爱人的婚姻屡遭反对,莫迪利亚尼渐渐染上毒品的恶习……就在走投无路之际,巴黎年度绘画比赛开始了,冠军可得到高额奖金,莫迪利亚尼将用他的生命为之一搏。结果,他的画轰动全城。然而,就在这一晚,他遇到袭击……

㈢ 《莫迪里阿尼》 观后感

关于影片
巴黎画派才子莫迪里亚尼,出生之年比毕卡索晚三年,仅拥有三十六岁短暂的一生,他的一生,尽是充斥着酒精、大麻与女人的放荡生活,然而,他的绘画或雕刻作品却是完全两样的对比——稳定而精准的线条、沈着的色彩、简洁的造形及有条不紊的表现手法。
莫迪里亚尼的一生,可以说是由一连串的「抗议」串成的——抗议中产阶级的志得意满,抗议他那写生风景的绘画老师,抗议不认同、不回馈他艺术才能的整个社会,抗议他自身久患的结核病。他在酒精与药物中极端放恣,他在创作时也一样狂野,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艺术家,在绝望与贫病交缠之下,以疯狂的速度创作,和时间之神艰苦地竞赛,最后终于以三十六岁的短暂生命,为艺术绽放永恒的光芒。

关于演员
曾经凭借《教父3》而被影迷所认识的美国演员安迪·加西亚在新片《莫迪里阿尼》中扮演英年早逝的著名艺术家莫迪里阿尼,引起了影评家的广泛关注。
对于安迪·加西亚来说,能扮演这位特立独行的绘画大师是一个莫大的挑战,也令他在演技上成功地飞越了极限。当时的莫迪里阿尼酗酒吸毒,放浪形骸,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安迪·加西亚说自己在表演时,如同灵魂出窍一般,不自觉地化身为这位行将就木却又竭力与命运相搏的艺术家,他的全情投入可见一斑。

背景资料
20世纪初,现代绘画的崛起衍生了多种艺术流派。莫迪里阿尼的作品虽然受新印象主义、立体主义、原始艺术的影响,但他不像毕加家、马蒂斯、勃拉克或战后的康定斯墓、克利那样,追求视觉上的绘画革命,而是坚持着15世纪意大利艺术的传统精神。莫迪里阿尼的作品风格游离于所有时髦的艺术流派之外,又与新艺术观念保持着紧密的关联。他并不那么出名,因为他在艺术上坚持做一个独行者。
这个意大利帅哥的艺术生涯相当短暂,他21岁的时候来到巴黎,酗酒、吸毒、风流韵事不断,过着艺术家特有的反传统、反社会的豪放不羁的生活,35岁的时候死于肺结核。妻子在他葬礼的那天从六层楼上跳下来当场摔死。
喜欢莫迪里阿尼,是因为他不做作。在别人将他归为立体派画家的时候,他十分聪明地拒绝了这一归属。天生的高傲使他避免自己形成毕加索式的过分狂热与放肆的画风,他画作里表现的文雅、脆弱和高贵,令人着迷。

㈣ 莫迪里阿尼的人物介绍

莫迪里阿尼生于意大利南方,1902年十八岁的莫迪格利阿尼入世界著名学府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次年转入威尼斯美术学院。受同龄学艺青年的感染,他开始吸毒,开始尝试波西米亚式的放荡生活。1906年,莫迪格利阿尼来到当时西方艺术的中心巴黎,先搞雕塑,受罗马尼亚雕塑家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i, 1876—1957)的影响,他们是蒙巴纳斯的邻居和朋友。后来,因为喜欢印象派、后印象派、劳特雷克和毕加索,他转入绘画。由于酗酒和吸毒,加上卖不出画,莫迪格利阿尼生活无着,健康情形每况愈下。而且,他那过份不羁的波西米亚生活方式,也不招人喜欢,他的朋友们便凑钱送他回意大利。1912年,他回到意大利的故乡,重拾雕塑,却不得乡民喜爱,他忿而将作品抛入当地运河,发誓再不搞雕塑,并重返巴黎。很多年以后,莫迪格利阿尼名声大噪,人们便下河打捞这些雕塑,却一无所获。也许,这是他的家乡人为了吸引游客而编造的淘金故事。
在莫迪格利阿尼的生活中,他对两个女人用情最多,一是来自南非的英国女诗人碧萃丝·海丝汀丝(Beatrice Hastings),另一是他在巴黎学画时的法国同学杨妮·艾布登(Jeanne Hebuterne)。碧萃丝聪明而有主见,给了不会生活的莫迪格利阿尼很多帮助,但莫迪格利阿尼认为她太过智慧,而碧萃丝却认为他不争气,恨铁不成钢,二人最后吵架分手。1917年,杨妮进入莫迪格利阿尼的生活,二人育有一子,他为她画的肖像,成为他最受称道的作品。杨妮比莫迪格利阿尼小十一岁,虽然二人之间没有碧萃丝那种精神交流,但杨妮对他十分崇拜,他们的感情生活非常和谐。1920年,莫迪格利阿尼的画刚有了市场,经济状况开始好转,不料却因健康恶化、旧病复发而死,时年三十六岁。画家去逝的当天,即将第二次临产的杨妮痛不欲生,跳楼殉情。
莫迪格利阿尼是个自相矛盾的人,在他身上,既有意大利艺术传统的深刻烙印,又有巴黎画派的前卫精神;他既将埃及、黑非洲和东方古代雕刻视为自己的指路明星,又像波西米亚人一样在内心中苦苦流浪;他既执著地追求艺术,生活在贫困之中,又沉迷于女人、酒精和毒品,过早摧毁了自己的健康;他既有丰富的精神与感情生活,又处在绝望的孤独里。正是这些矛盾,造就了他这样一位艺术家。

㈤ 求一部关于画家的欧美电影

1、《莫迪里阿尼》

㈥ 什么电影讲述的是画家的故事

米开朗基罗 Michelangelo(1475-1564)
就像拔起亚平宁半岛的棕榈树,蘸着维苏威火山的岩浆在天空勾画的金色画幅,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充满了动人心魄的力度和激情。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米开朗基罗创造了一件件气势恢弘的作品,成为人类高尚精神的象征。
有关米开朗基罗的片子有1950年的意大利影片《泰坦:米开朗基罗的故事》、1980年的美国影片《米开朗基罗》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卡罗尔·里德导演的《迷狂与痛苦》,影片描述了米开朗基罗在绘制西斯廷大教堂天顶画的过程中和雇主,罗马教皇朱利尤斯二世之间发生的故事,着力表现两个巨人之间的冲突和友谊。(P16-1A、P16-1B)

巴勃罗·毕加索 Pablo Picasso (1881-1973)
这个身材矮小的西班牙男人以最高票数当选为代表整个20世纪的个人,在他漫长的一生中,曾经尝试过从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结构主义以至波普艺术的各个绘画流派,并且是“立体派”画法最重要的发明人,这使他成为我们这个飞速发展时代的象征。除了在绘画领域表现出的惊人创造力,作为情圣的毕加索也可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一生中曾经和难以数计的女人有过浪漫史,而他“画风随着情人变”的癖性更是被史家们津津乐道。
不少电影都以毕加索为主角,其中比较优秀的包括1976年亨利·克鲁佐导演的《毕加索的秘密》、1982年的西班牙电影《画家毕加索》、1996年安东尼·霍普金斯主演的《拯救毕加索》、以及曾经在中央台播放过的瑞典影片《毕加索的奇妙之旅》等。(P16-2A、P16-2B)

弗朗西斯科·戈雅 Francisco Goya(1476-1828)
在戈雅身上,突出体现了西班牙人看待世界的魔幻眼光,笔下的魑魅魍魉仿佛会飞出纸面。而这种奔放感在另一些绘画中表现为对革命的热情和对不公正的愤怒。当然,戈雅也有温情的一面,他画的女子都活力四射,撩拔人心,使人联想起画家不凡的浪漫史。
关于戈雅的影片有1999年的西班牙影片《波尔多的戈雅》,这部制作精美的艺术影片描绘了西班牙画家戈雅热情似火而又神秘莫测的内心世界。(P16-3A、P16-3B)

阿美迪奥·莫迪里阿尼 Amedeo Modigliani(1884-1920)
莫迪里阿尼一直是美术史上的一个谜团。1906年,这位百分百英俊潇洒的青年才子从意大利来到巴黎,穷愁潦倒地度过了十数年的时光,1918年后其自创的画风逐渐被社会承认,但莫迪里阿尼仍然拒绝从绝望和放荡的泥潭中爬出来,几乎每天都要喝得烂醉如泥,终于在1920年溘然长逝。莫迪里阿尼喜欢描绘高度变形的人物形象,以女子“天鹅式的长脖子”而闻名于世。这些形象大多赏心悦目,在构图上和色彩上都有很好的控制,具有和谐之美,这些画是如何在醉酒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这一直是令史家头痛的谜题。(P16-4A,P16-4B)
关于莫迪里阿尼的影片有《蒙巴尔纳斯19号》,在这部法国导演雅克·贝克导演的影片中,钱拉·菲利浦演活了这位命运多蹇的天才。这部影片获得了激进的电影大师戈达尔的赏识。

迭戈·里维拉 Diego Rivera(1886-1957)
声名显赫的拉美画家里维拉曾经尝试过立体派和抽象派,但在壮年时毅然转向挖掘祖国墨西哥的传统文化,歌颂伟大的拉美人民。他糅和了古典画法、马雅和阿兹台克的古老画风、以及西方现代诸流派的技法,创造了一种属于自己,也属于左翼进步力量,属于拉美人民的,富于装饰性和宣传性的画风。
在2000年的美国影片《摇篮还要摇》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位艺术家开朗、正直、幽默的性格。(P16-5A、P16-5B)

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1928-1987)
兼有油画家、版画家和电影制片人几重身份的安迪·沃霍尔是按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红人。他提出了“艺术不必手工制作”的著名主张,最有名的作品是大批制作的玛丽莲·梦露丝网版画,这些画组成的“版画走廊”探讨了大众文化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成为波普艺术运动中的最强音。
1996年的美国影片《我射杀了安迪·沃霍尔》表现了一个希望安迪·沃霍尔买下自己的电影剧本,却履履不能如愿的女人一怒之下射杀了这位先锋人物的故事,影片从海报到影像都具有波普艺术的味道。(P16-6A、P16-6B)

弗瑞达·卡洛 Frida Kahlo (1907-1954)
这位墨西哥女画家的作品中,幻觉和想像如野马狂奔。卡罗曾经是托洛茨基的情人,后来嫁给了墨西哥画家里维拉,他们的婚姻生活骚动不安。在20世纪40年代后,女画家的脊柱出了问题,但她仍然作画不息,一直到生命的终结,画作的主题从超现实主义的想像变成了对神的礼赞。
还未上映的美国影片《弗瑞达·卡洛》由著名影星塞尔玛·海耶克主演,将在观众面前展现卡罗传奇的一生。(P16-7A、P16-7B)

埃尔·格列柯 El Greco(1541-1614)
格列柯是个虔诚的基督徒,画作多是宗教题材。他以很大的明亮色块和拉长的形体表现严肃的精神性主题。这在当时文艺复兴的世俗化氛围中无疑是一种反潮流的风格,但400年后,格列柯的平涂技巧和精神主题却正好投合了现代画家的口味,使格列柯成为对现代流派影响最大的古典画家之一。研究表明,格列柯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这更增加了现代人对他的兴趣。
1963年,梅尔·费雷尔在影片《埃尔·格列柯》中,再现了这位大师不平凡的绘画生涯。(P16-8A、P16-8B)

杰克逊·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 (1912-1956)
抽象画法在康定斯基等人手里已经表现得相当成熟,但到波洛克这里才真正显示出其疯狂的魅力。波洛克创造了各种极端的画法:以戏剧化的狂暴将颜料泼洒到画布之上;用棍棒或刀子沾染颜料,再甩向钉在墙壁上或铺在地板上未完成全展开的画布;把砂子和玻璃碴随便抛洒在画布上。他作画时在房间中不停地走在走去,并且把这种行动看作是绘画的一部分,这使其风格获得了“行动艺术”的称号。但这并不是说波洛克的行动大于艺术,在其作品中,我们仍能够感到一种清新、和谐而又丰富的美感。波洛克使美国绘画第一次拥有了一种完全独特的视觉语言,为美国成为战后视觉艺术中心立下了汗马功劳。波洛克的一生是悲剧性的,因为一直怀疑自己艺术的价值,波洛克性格孤僻,迷恋酒精,直至最后被车撞死。
在2000年的美国影片《波洛克》中,美国实力派影星埃德·哈里斯成功地塑造了这个孤独而又疯狂的开拓者,因此而获得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P16-9A、P16-9B)

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 Henri de Toulouse-lautrec(1864-1901)
速写风格的清晰勾线和富有光感的色彩运用使劳特累克的画作仿佛杜米埃和印象派的杂交。这位少年身残的画家喜欢和下层人士来往,敏锐的感觉使他得以同时捕捉环境氛围和人物的心理世界。不过,他所画的人物总是比实际上看起来丑些,成为作者愤世疾俗情绪的“受害者”。
在1953和2001年的两部《红磨坊》中,劳特累克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可惜这两部影片都算不上成功。(P16-10A、P16-10B)

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 Jean-honore Fragonard(1732-1806)
这位18世纪的画家画风甜美细腻,可以说达到了洛可可风格的极致。
1989年菲利浦·勒居埃的影片《两个弗拉戈纳尔》根据画家的名画《洗衣妇》的主题,设置了洗衣妇玛丽安娜作为女主人公,为影片引入社会画卷,注入浪漫情调。(P16-11A、P16-11B)

潘玉良(1902-1977)
这位中国近代女画家幼时父母双亡,13岁即被卖入烟花楼,受尽凌辱,1916年被革命党人潘赞化赎出并与之成婚。之后受邻居的影响开始学习文化和绘画,1918年以素描第一名、色彩高分的成绩考入上海美专,之后考入法国国立里昂美术学校和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1925年以毕业创作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罗马奖学金,进入罗马皇家美术学院,之后其作品两次获得国际大奖。潘玉良把中国传统和勾线画法和当时流行的印象派技法融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她笔下的人物多表达出强烈的情感,而女性没有层次感的红艳嘴唇是她画作的商标。
大陆香港合拍的影片《画魂》由著名影星巩俐主演,影片以大量的篇幅表现了潘玉良从妓女到画家的过程,观众对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和影片中的裸体镜头津津乐道,却并没有意识到主人公是一个多么杰出的画家。(P16-12A、P16-12B)

文森特·凡·高 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有人把凡·高归于印象派,有人把他归于表现主义,其实凡·高不属于任何派别,凡·高就是凡·高。平凡的题材、明亮的色彩,旋转的笔触,凡·高的每一幅画上都带上了自己的商标。凡·高的人生有着太多的诡谬之处:他有着渴望拥抱一切人的热情,却连亲近的朋友都无法和他友好共处;他像个圣徒一样希望解除世人的苦难,却被认为是反社会的怪人;他的画在生前无人问津,在死后却价值连城,其复制品比“可口可乐”的广告还要常见。凡·高同时拥有着最富亲和力的画作和最富戏剧性的人生,没有理由不成为最为公众熟知的艺术人物,以至于在中国的任何一个乡镇都有不少人知道凡·高,说起他的名字就像说“蛋糕”一样自然。
凡·高是电影业的宠儿,他的故事曾多次被搬上银幕。在1956年文森特·米内利导演的《苦命的凡·高》中,柯克·道格拉斯栩栩如生地塑造了凡·高的形象,并以“微妙的方式”暗示了凡·高和高更之间的同性恋关系。在黑泽明的影片《梦》中,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客串了一把凡·高的形象。在1990年法国著名导演莫里斯·皮亚拉执导的《凡·高》中,摄影师用电影画面成功地模仿了凡·高绘画给人的感觉。最有意思的是加拿大儿童片《我与凡·高》,在片中一个小姑娘在梦中的凡·高的鼓励下追回了自己的画。
(P16-13A、P16-13B)

让-米歇尔·马斯克耶特 Jean-Michel Basquiat(1960-1986)
草率勾勒的人物、手写的文句以及科学的数字图式,加以丰富的色彩拼凑在一起,巴斯克耶特的画似乎比任何经典画家的作品更契合于我们这个纷乱的时代。从纽约嬉皮士的涂鸦起家的巴斯克耶克在80年代迅速大红起来,流星似地迅速建立起国际声望,但不久死于吸毒过量,年仅26岁。
1996年米拉马克斯公司的影片《巴斯克耶特》以纷乱的色调和激越的摇滚表现了这位画家奇特的一生。(P16-15A,P16-15B)

唐伯虎(1470-1523)
唐寅,字伯虎,弘治十一年(1498)中应天府解元,后入京会试,受考场舞弊案牵连下狱,
被黜为吏。于是伯虎绝意功名,藉诗画谋生,他泛取宋元诸家之长,笔墨细劲秀润,格调潇洒
清逸,行利兼具,雅俗共尝。唐伯虎性格狂放不羁,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传奇故事。
不过,我们了解这位画家,主要是因为星爷的影片《唐伯虎点秋香》。这部影片主要讲的是
画家业余时间做成的一件小事:化身为唐伯虎的敌人打入仇家内部,只因为看中了府里长相酷
似巩俐的丫环“秋香”。在求爱的过程中,唐伯虎不但表现了绘画的绝技,更显示出其在曲艺
、武术、气功等方面的多项才能,最终抱得美人归。《唐伯虎点秋香》塑造了电影史上最神气
的画家形象,并且给了本文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尾。

(转的别人的……)

㈦ 关于莫迪里阿尼的简介

在艺术大师及其流派层出不穷、交相辉映的20世纪初,莫迪里阿尼的名字算不上突出和响亮。但是回顾那一段光辉的历史,他又有着不容忽略的意义。 莫迪里阿尼的一生宛如一颗光芒四射的慧星,一闪即逝。随着时间的流逝,莫迪里阿尼的名字不但没有被世人遗忘,反而更加光彩夺目。因为,在令人困惑的20世纪之初,他的艺术成功地履行了一个艺术家的使命,永远地诉说着存在于人类命运之中的灵魂的永恒哀愁。 他是一个真正的独行者,游离于所有时髦的艺术流派之外,又与新艺术观念保持着紧密的关联。所创造的独特的艺术样式并不居于某一时尚,而是超越了时空的限定成为一种恒定的美的形态。他的作品以诗人的气质和雕塑家的眼光刻画出人间的种种个性创造了一种特殊的风格。也正是那些线条精致、色彩柔和、笔触生动的作品,确立并且巩固了他在现代艺术史上的地位。 莫迪里阿尼1884年生于意大利,父亲出自富有的银行家族,母亲是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后裔。莫迪里阿尼从小多病,1902年-1905年曾先后就读于威尼斯美术学院和佛罗伦萨美术学院,二十一岁来到巴黎,传说他在巴黎酗酒、吸毒、风流韵事不断,过着艺术家特有的反传统、反社会的豪放不羁的生活,三十五岁死于肺结核。 莫迪里阿尼的作品虽然受新印象主义、立体主义、原始艺术的影响,但他不像毕加家、马蒂斯、勃拉克或战后的康定斯墓、克利那样,在视觉上成为绘画革命的旗手,而是似乎不合时宜地坚持着15世纪意大利艺术的传统精神。他独具的诗人气质和雕塑家的眼光,深刻地创造了一种特殊的艺术风格。 莫迪里阿尼利用后印象主义对绘画空间的限定和立体主义对色彩的限制从事他的绘画。人物与内部空间一体化,形成一种线条图案或雕塑式的分枝。运用了原始人刻划性格的技法,人物的轮廓线流畅而又准确,优美的拉长手法,并没有怪诞变形的视觉感受。 莫迪里阿尼属于二十世纪初在巴黎被称为"该死的画家"这个下层艺术圈。其绘画风格源于意大利,并在巴黎这个艺术家的温室中得到发展。他的作品题材极其有限,但易于理解,几乎全是肖像和裸体画。早期作品吸取了塞尚绘画的整体形式,并接受了劳特累克用面部特征嘲讽地刻画人物的表现主义手法。1914年,立体派成为巴黎前卫画室的时尚,莫迪里阿尼的作品也反映出立体派的倾向,将构图对角线和结构线条与素描分开,用线条表现面部特征,将侧面像中的鼻子植入正面肖像。晚期作品具有古典风格,画法技巧更加有力,更为流畅,人物造型更自然。头部前倾,姿式优雅,从中散发出宁静、成熟和满足的美感。其作品显露出两大特点:圆柱形的颈部和富有表情的眼睛。后者归功于莫迪里阿尼善于组合面部特征的非凡天赋,无论他采用何种变形,无论眼睛的瞳孔是否画出人物的画面特征,象音乐的和声一般各有自己的位置。 可以说他几乎独立于二十世纪的其他学术画派。作品以人物肖像和人物空间为主。他那个人的、优美的拉长手法,总是使人物的轮廓线流畅而又准确,几乎觉察不到层次的肉色调子,塑造丰满而给人以美感的体积。躯干往往是被过份拉长的,但没有怪诞变形的感觉,反而有种田园诗般的沉静和优美。 尽管莫迪里阿尼没有提出任何学术理论,也未创立任何学派,但他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用现代艺术的特殊的奉献使他成为现代艺术的先驱,他既是现代的牺牲品,又是正在经历各种变化的艺术表现的延续的象征。

㈧ 关于一位画家的电影

米开朗基罗 Michelangelo(1475-1564)
就像拔起亚平宁半岛的棕榈树,蘸着维苏威火山的岩浆在天空勾画的金色画幅,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充满了动人心魄的力度和激情。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米开朗基罗创造了一件件气势恢弘的作品,成为人类高尚精神的象征。
有关米开朗基罗的片子有1950年的意大利影片《泰坦:米开朗基罗的故事》、1980年的美国影片《米开朗基罗》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卡罗尔·里德导演的《迷狂与痛苦》,影片描述了米开朗基罗在绘制西斯廷大教堂天顶画的过程中和雇主,罗马教皇朱利尤斯二世之间发生的故事,着力表现两个巨人之间的冲突和友谊。(P16-1A、P16-1B)

巴勃罗·毕加索 Pablo Picasso (1881-1973)
这个身材矮小的西班牙男人以最高票数当选为代表整个20世纪的个人,在他漫长的一生中,曾经尝试过从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结构主义以至波普艺术的各个绘画流派,并且是“立体派”画法最重要的发明人,这使他成为我们这个飞速发展时代的象征。除了在绘画领域表现出的惊人创造力,作为情圣的毕加索也可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一生中曾经和难以数计的女人有过浪漫史,而他“画风随着情人变”的癖性更是被史家们津津乐道。
不少电影都以毕加索为主角,其中比较优秀的包括1976年亨利·克鲁佐导演的《毕加索的秘密》、1982年的西班牙电影《画家毕加索》、1996年安东尼·霍普金斯主演的《拯救毕加索》、以及曾经在中央台播放过的瑞典影片《毕加索的奇妙之旅》等。(P16-2A、P16-2B)

弗朗西斯科·戈雅 Francisco Goya(1476-1828)
在戈雅身上,突出体现了西班牙人看待世界的魔幻眼光,笔下的魑魅魍魉仿佛会飞出纸面。而这种奔放感在另一些绘画中表现为对革命的热情和对不公正的愤怒。当然,戈雅也有温情的一面,他画的女子都活力四射,撩拔人心,使人联想起画家不凡的浪漫史。
关于戈雅的影片有1999年的西班牙影片《波尔多的戈雅》,这部制作精美的艺术影片描绘了西班牙画家戈雅热情似火而又神秘莫测的内心世界。(P16-3A、P16-3B)

阿美迪奥·莫迪里阿尼 Amedeo Modigliani(1884-1920)
莫迪里阿尼一直是美术史上的一个谜团。1906年,这位百分百英俊潇洒的青年才子从意大利来到巴黎,穷愁潦倒地度过了十数年的时光,1918年后其自创的画风逐渐被社会承认,但莫迪里阿尼仍然拒绝从绝望和放荡的泥潭中爬出来,几乎每天都要喝得烂醉如泥,终于在1920年溘然长逝。莫迪里阿尼喜欢描绘高度变形的人物形象,以女子“天鹅式的长脖子”而闻名于世。这些形象大多赏心悦目,在构图上和色彩上都有很好的控制,具有和谐之美,这些画是如何在醉酒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这一直是令史家头痛的谜题。(P16-4A,P16-4B)
关于莫迪里阿尼的影片有《蒙巴尔纳斯19号》,在这部法国导演雅克·贝克导演的影片中,钱拉·菲利浦演活了这位命运多蹇的天才。这部影片获得了激进的电影大师戈达尔的赏识。

迭戈·里维拉 Diego Rivera(1886-1957)
声名显赫的拉美画家里维拉曾经尝试过立体派和抽象派,但在壮年时毅然转向挖掘祖国墨西哥的传统文化,歌颂伟大的拉美人民。他糅和了古典画法、马雅和阿兹台克的古老画风、以及西方现代诸流派的技法,创造了一种属于自己,也属于左翼进步力量,属于拉美人民的,富于装饰性和宣传性的画风。
在2000年的美国影片《摇篮还要摇》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位艺术家开朗、正直、幽默的性格。(P16-5A、P16-5B)

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1928-1987)
兼有油画家、版画家和电影制片人几重身份的安迪·沃霍尔是按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红人。他提出了“艺术不必手工制作”的著名主张,最有名的作品是大批制作的玛丽莲·梦露丝网版画,这些画组成的“版画走廊”探讨了大众文化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成为波普艺术运动中的最强音。
1996年的美国影片《我射杀了安迪·沃霍尔》表现了一个希望安迪·沃霍尔买下自己的电影剧本,却履履不能如愿的女人一怒之下射杀了这位先锋人物的故事,影片从海报到影像都具有波普艺术的味道。(P16-6A、P16-6B)

弗瑞达·卡洛 Frida Kahlo (1907-1954)
这位墨西哥女画家的作品中,幻觉和想像如野马狂奔。卡罗曾经是托洛茨基的情人,后来嫁给了墨西哥画家里维拉,他们的婚姻生活骚动不安。在20世纪40年代后,女画家的脊柱出了问题,但她仍然作画不息,一直到生命的终结,画作的主题从超现实主义的想像变成了对神的礼赞。
还未上映的美国影片《弗瑞达·卡洛》由著名影星塞尔玛·海耶克主演,将在观众面前展现卡罗传奇的一生。(P16-7A、P16-7B)

埃尔·格列柯 El Greco(1541-1614)
格列柯是个虔诚的基督徒,画作多是宗教题材。他以很大的明亮色块和拉长的形体表现严肃的精神性主题。这在当时文艺复兴的世俗化氛围中无疑是一种反潮流的风格,但400年后,格列柯的平涂技巧和精神主题却正好投合了现代画家的口味,使格列柯成为对现代流派影响最大的古典画家之一。研究表明,格列柯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这更增加了现代人对他的兴趣。
1963年,梅尔·费雷尔在影片《埃尔·格列柯》中,再现了这位大师不平凡的绘画生涯。(P16-8A、P16-8B)

杰克逊·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 (1912-1956)
抽象画法在康定斯基等人手里已经表现得相当成熟,但到波洛克这里才真正显示出其疯狂的魅力。波洛克创造了各种极端的画法:以戏剧化的狂暴将颜料泼洒到画布之上;用棍棒或刀子沾染颜料,再甩向钉在墙壁上或铺在地板上未完成全展开的画布;把砂子和玻璃碴随便抛洒在画布上。他作画时在房间中不停地走在走去,并且把这种行动看作是绘画的一部分,这使其风格获得了“行动艺术”的称号。但这并不是说波洛克的行动大于艺术,在其作品中,我们仍能够感到一种清新、和谐而又丰富的美感。波洛克使美国绘画第一次拥有了一种完全独特的视觉语言,为美国成为战后视觉艺术中心立下了汗马功劳。波洛克的一生是悲剧性的,因为一直怀疑自己艺术的价值,波洛克性格孤僻,迷恋酒精,直至最后被车撞死。
在2000年的美国影片《波洛克》中,美国实力派影星埃德·哈里斯成功地塑造了这个孤独而又疯狂的开拓者,因此而获得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P16-9A、P16-9B)

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 Henri de Toulouse-lautrec(1864-1901)
速写风格的清晰勾线和富有光感的色彩运用使劳特累克的画作仿佛杜米埃和印象派的杂交。这位少年身残的画家喜欢和下层人士来往,敏锐的感觉使他得以同时捕捉环境氛围和人物的心理世界。不过,他所画的人物总是比实际上看起来丑些,成为作者愤世疾俗情绪的“受害者”。
在1953和2001年的两部《红磨坊》中,劳特累克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可惜这两部影片都算不上成功。(P16-10A、P16-10B)

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 Jean-honore Fragonard(1732-1806)
这位18世纪的画家画风甜美细腻,可以说达到了洛可可风格的极致。
1989年菲利浦·勒居埃的影片《两个弗拉戈纳尔》根据画家的名画《洗衣妇》的主题,设置了洗衣妇玛丽安娜作为女主人公,为影片引入社会画卷,注入浪漫情调。(P16-11A、P16-11B)

潘玉良(1902-1977)
这位中国近代女画家幼时父母双亡,13岁即被卖入烟花楼,受尽凌辱,1916年被革命党人潘赞化赎出并与之成婚。之后受邻居的影响开始学习文化和绘画,1918年以素描第一名、色彩高分的成绩考入上海美专,之后考入法国国立里昂美术学校和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1925年以毕业创作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罗马奖学金,进入罗马皇家美术学院,之后其作品两次获得国际大奖。潘玉良把中国传统和勾线画法和当时流行的印象派技法融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她笔下的人物多表达出强烈的情感,而女性没有层次感的红艳嘴唇是她画作的商标。
大陆香港合拍的影片《画魂》由著名影星巩俐主演,影片以大量的篇幅表现了潘玉良从妓女到画家的过程,观众对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和影片中的裸体镜头津津乐道,却并没有意识到主人公是一个多么杰出的画家。(P16-12A、P16-12B)

文森特·凡·高 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有人把凡·高归于印象派,有人把他归于表现主义,其实凡·高不属于任何派别,凡·高就是凡·高。平凡的题材、明亮的色彩,旋转的笔触,凡·高的每一幅画上都带上了自己的商标。凡·高的人生有着太多的诡谬之处:他有着渴望拥抱一切人的热情,却连亲近的朋友都无法和他友好共处;他像个圣徒一样希望解除世人的苦难,却被认为是反社会的怪人;他的画在生前无人问津,在死后却价值连城,其复制品比“可口可乐”的广告还要常见。凡·高同时拥有着最富亲和力的画作和最富戏剧性的人生,没有理由不成为最为公众熟知的艺术人物,以至于在中国的任何一个乡镇都有不少人知道凡·高,说起他的名字就像说“蛋糕”一样自然。
凡·高是电影业的宠儿,他的故事曾多次被搬上银幕。在1956年文森特·米内利导演的《苦命的凡·高》中,柯克·道格拉斯栩栩如生地塑造了凡·高的形象,并以“微妙的方式”暗示了凡·高和高更之间的同性恋关系。在黑泽明的影片《梦》中,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客串了一把凡·高的形象。在1990年法国著名导演莫里斯·皮亚拉执导的《凡·高》中,摄影师用电影画面成功地模仿了凡·高绘画给人的感觉。最有意思的是加拿大儿童片《我与凡·高》,在片中一个小姑娘在梦中的凡·高的鼓励下追回了自己的画。
(P16-13A、P16-13B)

让-米歇尔·马斯克耶特 Jean-Michel Basquiat(1960-1986)
草率勾勒的人物、手写的文句以及科学的数字图式,加以丰富的色彩拼凑在一起,巴斯克耶特的画似乎比任何经典画家的作品更契合于我们这个纷乱的时代。从纽约嬉皮士的涂鸦起家的巴斯克耶克在80年代迅速大红起来,流星似地迅速建立起国际声望,但不久死于吸毒过量,年仅26岁。
1996年米拉马克斯公司的影片《巴斯克耶特》以纷乱的色调和激越的摇滚表现了这位画家奇特的一生。(P16-15A,P16-15B)

㈨ 《莫迪里阿尼》Guy Farley

Modigliani.2004.LiMiTED.DVDRip.XviD.CD1-DoNE.avi 700.5MB
Modigliani.2004.LiMiTED.DVDRip.XviD.CD2-DoNE.avi

㈩ 莫迪里阿尼的悲惨一生是怎样的

意大利阿米地奥·莫迪里阿尼(1884年—1920年)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出生在意大利北方滨海城市利沃诺。1906年,他来到欧洲美术异常活跃的中心巴黎。起先,他是作为一个雕刻家出现在巴黎画坛的,后来他转向了绘画创作。他的创作以肖像画为主,也画过几张风景,至于其他题材的创作从未涉及。他笔下的人物大都是他所熟悉的。甚至关系密切的朋友。他的肖像画具有生动而又深刻的艺术感染力。代表作有《阿丽丝肖像》,《军医多威雷纽像》,《戴项链的洛罗特》等。

莫迪里阿尼是一位个性鲜明、充满激情的艺术家,他常常任凭自己感情流露,他作画时狂暴地工作,一气呵成,整个作画过程从来不为修修改改而中途中断。他强调作品色彩的单纯清雅,笔触流畅奔放,有时将人物的比例拉长,以强调作品的感情力量。遗憾的是,这样一位有作为的艺术家未完全发挥自己的才智,仅仅留下了为数不多的艺术作品,便在疾病和贫困中死去,年仅36岁。

阅读全文

与莫迪里阿尼电影观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vivo手机赞助的电视剧电影 浏览:981
电影院空气如何消毒 浏览:971
电影小轿车图片大全 浏览:916
美国贫穷电影 浏览:326
2017年底上映的电影 浏览:600
清儿韩国电影在线 浏览:702
类似3d豪情电影的名称 浏览:876
少年十大弟子电影 浏览:685
日本的动画电影很奇幻 浏览:288
韩国电影女主去泰国旅游 浏览:283
欧美驱鬼的电影 浏览:44
和五十度一样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736
电脑缓存电影软件哪个好 浏览:166
岛电影网 浏览:619
最感人的爱情微电影 浏览:773
值得一看国内动作电影 浏览:180
手机照片如何调成电影色 浏览:594
2019成龙国际电影周获奖影片 浏览:77
二战美国老电影 浏览:21
动画电影阿巳 浏览:798